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2024-10-12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共8篇)

1.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一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本文就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和就业形势略作分析。

一、IT人才短缺

(1)世界IT人才短缺,需求理性调整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美国从2002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比2002年提升了4.2%,至2006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7万人。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05年将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2)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05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

(3)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008年国内IC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目前只有4000人,IC人才严重短缺。2002年我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且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2004年我国存储市场人才需求在3万人以上,而国内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500人,网络存储人才匮乏。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达120000亿美元,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大约需求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国现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4000多人,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04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高达2633万,市场收入为24.7亿元,而我国游戏技术开发人员不到3000人。到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年均人才需求超过2万。

(4)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2002年我国不合理的橄榄型软件人才结构中博士、硕士4.3万人,占7%;本科生19.6万人,占33%;大专生9.9万人,占17%;其他人员29.4万人,占43%。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

二、市场需求旺盛

(1)行业需求稳中有变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通信业增人需求集中在邮电院校相关专业,吸纳综合大学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学历结构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占2%和22%,远低于高校师资整体学历水平,高校师资急需充实队伍和提高知识层次。我国计划在2010年底,实现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全部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2002年,全国约有专职和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预计需要新增相应师资20万人。2004年我国IT认证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3.5亿元,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培训机构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师资。

(2)企业需求格局形成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60万。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20%以上,迅速发展和要求员工素质高的特点,成为吸收计算

机专业大学生的主要企业单位。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单位的用人需求已超过公有制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到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工作,已不再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伴随我国加入WTO和外国公司的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更偏向外资企业。

(3)区域需求差异显著

北京市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投资跨度15年,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上海市将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十五”计划引进投资100亿美元。深圳市更被誉为“新经济公司在全球最理想的五个根据地”之一。国家在大连、济南、南京、杭州、广州、珠海、长沙、成都、西安等地兴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迅猛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竞争激烈

(1)买方市场已经形成2002年至2004年,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1%、15%、14%,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2003年,IT行业硕士生、本科生平均起薪分别为3738元、2943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超过1000元。

(2)就业格局逐渐明朗

2003年、2004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3)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2002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共招生44.3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专业毕业生走俏。2005年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7000多人,本科毕业生3615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IT企业青睐。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大量海归人员抢滩外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高学历人才,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趋强。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应用领域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

(4)就业影响愈加广泛

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理性调整招生规模,本科招生人数2003年、2004年稳定在10.85万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研究生人数大增,2004年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形式正在淡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四、就业工作滞后

(1)疏通就业渠道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学生落户设置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学生利益。国家要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加强就业指导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人为地为自己择业设置了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大约75%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可是,8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近年来,我国新增IT就业人员中的90%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到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将从2002年的22亿美元、49亿美元上升到69亿美元、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在一份就业调查中,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调查学生的72%以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可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计

算机人才严重短缺。

(3)提高学生素质

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英语是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也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要形成外向出口型产业,程序编写与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要求必须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外语水平。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学生只注重考研课程学习,或者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行业难以就业和生存。

五、人才培养脱节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3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为73.8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层次性和交叉性,办出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1)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工程

我国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缺乏系统从事开发软件的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主要培养途径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项目课题积累,在IT企业难当将才。

(2)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特色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应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

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职业技术学院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供需两旺,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供大于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2.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二

一、问题的背景

1998年下半年, 在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学专业等5个专业合并, 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至此, 这一专业的学科名称从情报学到信息学再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其学科归属从理学门类到历史学门类又到理学门类、工学门类、经济学门类、农学门类再到管理学门类, 虽已历经变迁, 但学科的专业定位仍在探讨之中, 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学科称谓的游移和归属的变迁, 反映了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歧性。而学科发展的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因此, 研究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必须了解专业发展的沿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做到与时俱进。

从各大学的信管专业来源来看, 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管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等管理类型的学院创立, 这些信管专业学生还要学习大量经济管理类课程, 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如清华的经管学院, 复旦管理学院和人大信息学院都是这种形式;另一种由图情档院系创立的信管专业具有原来的学科背景, 学生除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类课程之外也还学习少量图情档知识, 以体现学科特色。如南大信息管理系, 中大信息管理系, 武大信息管理学院和人大信息资源学院都是这种类型。当然这里也有某些理工大学的信管专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 这主要由学校性质或学科规划决定。

其中对于由管理学院创办的信管专业人们大多认可它在管理上的实力, 而对于信息 (资源) 管理院系 (原图情档院系) 设置的这类专业, 将面临学科和专业的更新与转型系名的更改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内涵, 调整原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 适当精简传统的文献管理等课程, 增设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新课程。同时, 也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借以培养从事信息理论研究与信息服务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改革又将促进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问题的成因

通过对上述的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信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复杂, 但首要原因是大量高校没有能够真正明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涵, 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 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 一些重点院校的定位还是比较清晰和准确的。但是不可否认, 还存在大量的普通高校没有真正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套用照搬名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 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 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比如, 有时学校直接把原来的“情报专业”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没有在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以至于有些课程内容老化, 知识陈旧, 与现实应用脱节。另外, 在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一部分较偏重于计算机应用的学习, 另一部分则侧重于管理方面的研究, 但是未能明确计算机技术最终应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 分析与管理科学、经济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所以, 造成学生学的多, 学的杂但学的不精, 学的不明[2]。加之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相类似专业的冲击, 造成社会对此专业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 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目标不够明确, 缺乏准确收集就业信息的手段和能力, 同时, 学校与学生缺少完善的沟通渠道, 与招聘单位、毕业生信息沟通不畅, 无法获得准确的就业信息, 导致学生普遍一次就业率不高或对所从事工作不满意的现象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既要借鉴其它高校的成功经验, 对专业方向进行认真规划, 另外, 及时接收已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 利用本专业信息管理的优势, 建立长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机制也是从根本此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解决策略及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改变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改革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扩大大学生选择学校和所学专业的自由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另外, 增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基于长期从事信息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的工作体会, 提出具体的毕业生信息沟通机制实施方案, 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信息交流的渠道, 提高学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沟通的质量, 保证各方获取信息的便捷和准确。并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 向其他各相关专业和学院推广。

在进行沟通机制研究的过程中, 要注意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 发挥其在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及挖掘的自身优势, 充分体现数据库应用、网站建设、信息系统开发的特长, 应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 将先进的理论思想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结合, 体现信管管理专业的特点。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可以由信管专业的核心院校或相关机构牵头, 定期不定期组织本专业就业问题研讨会议, 对就业形势、就业前景、亟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集中探讨, 同时在会中可以让各学校充分交流各自的体会和心得,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加速了信息的反馈[3]。二是从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地区来看, 比较集中于北京、上海和一些沿海城市, 因此, 可以在这些地区长期设置固定的联络教师或学生, 及时接收当地的就业情报, 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这样可以让学校和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避免信息失真, 以讹传讹的现象发生。三是利用网络的优势, 建立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联盟网站, 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提供直接信息交流的平台。目前, 网络上有很多的招聘网站, 但是, 由于其面对的求职对象范围较广, 信息量巨大, 没有能针对信管专业自身的特点设置。因此, 实用性较差[4]。同时, 建立专业毕业生就业联盟网站, 避免了以往个别学生之间单纯利用QQ、MSN等进行信息联络, 信息分散且片面的情况发生。四是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入分析。其中信息源包括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用人信息、其他城市的招聘信息、以往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用人信息, 各主要信息相关行业的用人信息、国家的宏观就业指导政策信息等。通过建立便捷、有效的供求信息库, 不仅有助于用人单位迅速寻找到合适的人才, 也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 能够深入挖掘就业信息, 对就业前景进行预测, 对专业要求进行细化, 提前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 张子刚, 张金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4

[2] .姜灵敏, 张文.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4

[3] .蒋学锋.谈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2

3.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三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就业 对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专业,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约数万信管的毕业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部分的信管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对未来没有认知,这种迷茫可能会持续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毕业之后可以干什么”,“信管的计算机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管理好像也不精,经济学也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等。不仅是学生有这种问题,学校、社会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疑惑,有些学校将该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而有些学校却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说明该专业的定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社会对信管专业的认可度也需要提升。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加强专业教育

信管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信管的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在目前社会需求中,复合型人才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能够做到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经过一定的社会培育,这样的人才,潜力是很大的。同时,它的一些专业知识,又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比如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等。

信管专业也有它的劣势,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交叉型专业的各类知识普遍不是太精太专。这样的劣势对于一些同学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改变就业观念

社会的就业竞争在加剧,就业压力也逐渐变大,大学生也不是原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应该要转变观念,向一个就业人转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大学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地贪念高薪、名企、有派头的企业或职位,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学校提供大环境,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类资源,结合自身的兴趣及发展目标,自主的学习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一些信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通过信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引导,自主的学习,参加国家的软件与计算机行业的资格考试,通过获取软考的证书,增加自己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市场营销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在就业的时候竞争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学生竞争力都是信管专业的培养范畴,都是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的需要。信管专业应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实现零距离,免培训的就业。比如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某企业的ERP实施,通过这种合作,一些同学受到了项目训练,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这种做法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总的来说,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他们就业渠道多,择业范围广,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端正好就业心态,是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获取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1]薛伟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66-69.

4.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四

(1)世界IT人才短缺,需求理性调整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美国从20xx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比20xx年提升了4.2%,至20xx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7万人。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xx年将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2)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20xx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xx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

(3)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0xx年国内IC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目前只有4000人,IC人才严重短缺。20xx年我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且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20xx年我国存储市场人才需求在3万人以上,而国内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500人,网络存储人才匮乏。20xx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达120000亿美元,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大约需求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国现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4000多人,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xx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高达2633万,市场收入为24.7亿元,而我国游戏技术开发人员不到3000人。到20xx年我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年均人才需求超过2万。

(4)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xx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20xx年我国不合理的橄榄型软件人才结构中博士、硕士4.3万人,占7%;本科生19.6万人,占33%;大专生9.9万人,占17%;其他人员29.4万人,占43%。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xx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

二、市场需求旺盛

(1)行业需求稳中有变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通信业增人需求集中在邮电院校相关专业,吸纳综合大学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学历结构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占2%和22%,远低于高校师资整体学历水平,高校师资急需充实队伍和提高知识层次。我国计划在201x年底,实现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全部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20xx年,全国约有专职和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预计需要新增相应师资20万人。20xx年我国IT认证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3.5亿元,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培训机构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师资。

(2)企业需求格局形成

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60万。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20%以上,迅速发展和要求员工素质高的特点,成为吸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主要企业单位。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单位的用人需求已超过公有制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到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工作,已不再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伴随我国加入WTO和外国公司的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更偏向外资企业。

(3)区域需求差异显著

北京市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投资跨度15年,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上海市将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十五”计划引进投资100亿美元。深圳市更被誉为“新经济公司在全球最理想的五个根据地”之一。国家在大连、济南、南京、杭州、广州、珠海、长沙、成都、西安等地兴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迅猛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竞争激烈

(1)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20xx年至20xx年,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1%、15%、14%,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2003年,IT行业硕士生、本科生平均起薪分别为3738元、2943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超过1000元。

(2)就业格局逐渐明朗

20xx年、20xx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3)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20xx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共招生44.3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专业毕业生走俏。20xx年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7000多人,本科毕业生3615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IT企业青睐。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大量海归人员抢滩外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高学历人才,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趋强。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应用领域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

(4)就业影响愈加广泛

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理性调整招生规模,本科招生人数20xx年、20xx年稳定在10.85万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研究生人数大增,20xx年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形式正在淡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四、就业工作滞后

(1)疏通就业渠道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学生落户设置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学生利益。国家要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加强就业指导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人为地为自己择业设置了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大约75%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可是,8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近年来,我国新增IT就业人员中的90%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到20xx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将从20xx年的22亿美元、49亿美元上升到69亿美元、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在一份就业调查中,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调查学生的72%以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可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计算机人才严重短缺。

(3)提高学生素质

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英语是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也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要形成外向出口型产业,程序编写与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要求必须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外语水平。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学生只注重考研课程学习,或者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行业难以就业和生存。

五、人才培养脱节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xx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为73.8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层次性和交叉性,办出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1)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工程

我国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缺乏系统从事开发软件的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主要培养途径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项目课题积累,在IT企业难当将才。

(2)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特色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应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

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职业技术学院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

5.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五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独立建立、维护网络的安全认证系统,保障网络安全运营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Windows系统的安全防护、网络攻防技术、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

1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

通过9711份信息安全专业就业状况分析,信息安全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8900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信息安全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4430,10年以上工资5430,0-2年工资7440,3-5年工资10400,6-7年工资14290,8-10年工资19550。

你认为上面关于信息安全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2信息安全专业就业排名统计

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55748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信息安全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50;

信息安全专业在工学170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8;

信息安全专业在计算机类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3。

3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

信息安全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个地区需求量比较大?根据55748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需求信息安全专业最多的地区是 上海,占20%;

需求信息安全专业最多的方向是 计算机软件,占17%。

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信息安全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信息安全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排名方向占比1计算机软件17%2互联网/电子商务16%3房地产13%4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10%5建筑/建材/工程8%6金融/投资/证券8%7新能源7%8贸易/进出口6%9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5%10中介服务4%

二、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地区占比1上海20%2北京20%3深圳18%4广州10%5杭州6%6成都5%7武汉5%8南京4%9西安3%10郑州3%

以上关于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各种数据分析仅供参考。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要注意就读人数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好的专业,因为就读人数过多,也同样会导致就业困难;另外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影响你的后期学习,也会影响到就业选择。

6.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六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专业都有所不同,偏重计算机技术,涉及管理范畴,确切的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原理、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综合作业、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等课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维护能力。

7.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七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卫生管理本科学历教育是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我国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全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 以一所长期从事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学院为例, 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 探讨如何保证卫生事业管理品牌专业的质量, 实现大学生的理想就业, 具有现实意义。

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1.1 就业率稳步增长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择业面宽, 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以及医药相关单位工作。以我院为例,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保持稳步增长, 2004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96.67%, 2005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96.72%, 2006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96.77%, 2007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100%。

1.2 就业去向以医疗机构为主

在毕业生就业去向上,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在医院、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高校就业, 医院以及事业单位是学生的首选 (2004-200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单位性质见表1) 。

1.3 就业层次以地市级为主

从近几年卫管专业的就业层次来看, 学生就业层次也在不断变化, 从以前的省级、地市级为主, 逐渐转变到以地市级为主 (2004-200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层次见表2) 。

2 影响今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

2.1 用人单位要求日益提高

近几年, 一些知名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地方医科类院校都设立了卫生管理的相关专业, 整个人才市场上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量涌现, 这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用人单位对卫生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单位都要求学生除掌握扎实的卫生管理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外语交流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此外, 一些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均出台优先录取本地生源毕业生的政策, 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2.2 学生就业观念更新缓慢

从前些年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的层次及单位性质来看, 大部分集中于省、市一级的机关、医院和卫生机构, 这造成了今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不考虑县级单位工作机会。其家长也十分强调单位的等级、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 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能及时更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2.3 学生综合素质仍需提高

卫生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考评结果显示, 学生一般都能充分掌握卫生管理专业相关知识, 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普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轻视人文素质的修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积累, 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学校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 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导致在就业中无法凸显优势。

2.4 学生就业能力亟待加强

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消息的渠道较少, 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盲目思想, 在择业时, 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 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 在面试时, 提出过分要求, 求职失败后, 又缺乏自知之明。有些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自卑心理, 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 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有些学生缺乏求职经验,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求职中屡屡受挫, 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对未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对策的思考

3.1 树立品牌, 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 是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 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 为了使卫生管理教育可持续发展, 应加大对专业教师、学生培养力度, 应加强学科建设。在稳定本科生教育,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 应拓宽教育对象, 增强学院的科研水平, 不断增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3.2 加强指导, 提升学生择业能力

卫生管理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是医院、卫生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卫生机构。在开展就业指导时, 可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早进行, 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 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 鼓励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社会沟通能力, 增加社会竞争力。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职业实践活动, 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通过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

3.3 多方联系, 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卫生管理专业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 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 可以按照专业发展要求, 拓宽实习基地、搭建就业平台, 使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途径, 走访用人单位, 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又可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达到推销毕业生的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地把用人单位请进来, 召开专场招聘会, 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资源优势, 挖掘更多单位的用人信息, 宣传推荐毕业生, “滚雪球式”地扩大毕业生就业。

3.4 合理规划, 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应重新规划课程设置, 推广卫生管理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载体, 给教师定课题、交任务、压担子, 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在教学安排上要采取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的思路, 按照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科研实践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基础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环节拓展;综合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则着力让学生通过小论文、实习论文的撰写等对基础知识进行实际检验;创新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则需要结合学科发展, 让优秀的本科生尽早接触专业科研领域, 激发其参与科研的动机和热情。

3.5 狠抓学风,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风建设的优劣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体现。抓好学生学习的同时, 充分发挥管理专业的特色,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 创造有利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社团优势,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增强群体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奠定基础。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和指导, 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各项活动, 才能不断提高卫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瞿书铭, 熊琨等.卫生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 5 (2) :34-37.

[2]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

8.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篇八

一、调查设计与样本信息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对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部分是就业意向, 第三部分是就业影响因素。以温州3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大一新生、实习前的大二学生和参加过实习的大三学生中各抽取120名。为了解在校学生就业意向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83%,其中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88%。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一)整体就业意向分析

就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到酒店就业的意愿不是很强,只有46%左右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到酒店就业,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8%左右的学生选择到家族企业就业,10%左右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听家人安排,另有6%左右的学生选择出国或继续深造。

(二)不同属性就业意向分析

从性别来看,女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39%)比男生要低(58%),相差近20%,由此可见男生更愿意到酒店就业。从生源地域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44%)与来自城镇的学生(48%)相差不大,说明生源地对酒店就业意向影响不大。从家条件来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只有33%,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达48%,说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更愿意到酒店就业。

从不同年级来看,一年级到三年级酒店就业的意向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愿意到酒店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46%和51%。进一步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就业意向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对酒店的认识不足,高达40%以上的大一新生认为酒店工作累而简单,没有挑战和价值;随着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入,大二、大三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识提高,对酒店良好的工作环境、优雅的工作气质有好感,特别是酒店实习之后认识到酒店工作富有挑战,很锻炼人。这说明学校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酒店和专业认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影响有限。

(三)就业目标意向分析

就业单位选择上,32%的学生选择国际品牌连锁酒店,57%的学生选择高星级饭店(四星、五星),只有4%的学生愿意到国内品牌连锁酒店。进一步访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和高星级酒店的管理比较规范,学习培训较多,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能力培养,且工作环境和员工福利好,职业发展空间大。此外受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评价标准的影响,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指导学生到名企就业,高星级酒店和国际品牌连锁酒店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较高。

如果在酒店就业,在岗位类型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前厅(34%)和餐饮(38%)部门,有20%学生选择行政人力资源部门,只有5%左右的学生愿意到客房。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80%)认为酒店客房服务员直接面对顾客的机会少,工作缺乏挑战,而且客房服务工作脏且累,管理人员相对稳定,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前厅和餐饮部门职业形象好,工作挑战大,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且职业发展空间大;行政人力资源工作时间早九晚五,但该类岗位人员比较稳定,酒店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

薪资待遇方面,约92%的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期望起点月薪(试用期结束后)是3000元以上,其中“3000—4000元”的占54%,“4000元以上”的占38%,只有0.5%的学生能够接受2000元以下的薪酬,高于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的1850元。

另外,学生接受在酒店基层工作的时间比较短,调查显示71%的学生不希望长期在酒店行业工作,其中70%的学生能接受在酒店基层工作的时间在一年以内,27%的学生能接受两年以内。

(四)就业考虑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首次就业时会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发展前景(79%)、薪酬福利待遇(19%)、兴趣爱好(66%)和父母及他人意见(20%)。表明学生初次就业时更关注个人发展前景,自我价值实现倾向更突出,薪酬福利待遇和父母及他人意见、专业是否对口等对大学生来说并不很重要。对于影响酒店就业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太辛苦”(55%)排第一位,此外,薪酬太低、发展前景、家人反对等也是困扰高职酒店管理学生酒店就业的重要因素,这主要由社会对酒店职业的认可和酒店行业自身所具有的劣势导致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整体比较乐观,但专业就业率低。84%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或创业,但只有46%的学生毕业后愿意到酒店就业,主要原因是温州高职酒店专业生源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浙江,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家长能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或提供创业支持,同时酒店工作辛苦、薪酬待遇低、升职等待时间长及不确定性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及家长的就业信心。

二是学校专业教育对学生的酒店就业意向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毕业后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意向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专业实习之后,学生对酒店职业的正面、积极的认识提升。

三是酒店就业的岗位选择上更倾向于接触顾客机会多的一线岗位。酒店前厅和餐饮部门接触顾客的频率高,对员工的要求高,富有挑战,职业发展空间大,所以这些部门成为学生酒店就业的首选。虽然有部分学生倾向于行政人力资源及销售部门,但酒店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他们更希望在酒店工作一段后有机会调换到这些部门。

四是酒店就业的单位选择上更青睐高星级和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受学校就业指导的影响,酒店就业的单位选择上,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亲睐高星级酒店,近四成的学生更倾向于国际品牌连锁酒店。

五是首次就业的期望薪酬较高,基层工作时间短。92%的学生期望首次就业的薪酬在3000元以上,高于目前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这由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学生、家长对薪酬期望较高所致。学生能够接受酒店基层工作的时间普遍短,70%在一年以内。

六是个人发展前景和兴趣爱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主要因素。学生在首次就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发展前景、兴趣爱好和父母及他人意见;但困扰酒店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太辛苦、薪酬太低、发展前景、家人反对等。

(二)建议

一是结合职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酒店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起点应该始于酒店行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实施、检查和反馈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考虑酒店各岗位的实际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前,要通过行业调查,充分了解酒店行业的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并根据重要性和难易程度,设计课程安排和时间顺序。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教学规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检查各阶段培养目标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最后,利用年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机会,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与职业要求不符的情况,与酒店企业专家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并在方案中体现。通过循环滚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差异化培养。从全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2+1”和“2.5+0.5”,即两年的学校理论学习和一年的酒店顶岗实习,或两年半的学校理论学习和半年的酒店顶岗实习。这两种模式下,校企合作松散,学校理论学习阶段的专业指导与实习期间的职业指导脱节,校企没有形成补位指导,导致学生职业目标模糊,酒店就业层次低,丧失专业就业信心,专业就业率低。学校应深化与酒店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开展全方位的、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参与,实习、实训指导,到开展特殊化与差异化培养,即在学生申请的基础上,酒店挑选优秀的学生提前进入酒店实习,由酒店指定优秀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技能、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未完成的理论学习课程由学校老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共同担任授课,在酒店完成,学生毕业时可以提前进入酒店基层管理岗位。这种培养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忠诚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三是改善酒店软环境,提高酒店人才吸引力。酒店软环境主要指酒店的管理制度、薪酬福利、培训晋升等软件方面。酒店在关注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价值和需求,因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提供优质让顾客满意的服务。

第一,充分关注员工的利益,完善酒店管理制度。酒店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价值和需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和对员工的发展管理。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合理安排工作,减少员工压力,保障员工的健康与休息需要,尤其是餐饮一线岗位,劳动强度大,工时长,容易疲惫,要科学排班,保障员工的休息时间,满足其基本的健康需要。

第二,提高薪酬福利待遇。目前,酒店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已成为影响酒店管理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酒店优秀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薪酬福利非常必要。酒店在薪酬管理上既要考虑人工成本,又要考虑员工需要,力求二者平衡,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在提高员工满意度和酒店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完善酒店晋升制度。增加酒店各岗位发展空间的透明度,加强员工职业规划管理,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化,并适时指导,让员工有一个很清晰的奋斗目标,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增加员工的职业信心。

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高职院校应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帮助酒店管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合理确立并调整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领域和岗位类型。同时,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管理,使专业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行业的正确认识,并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理念。

参考文献:

[1]董长云.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8)

[2]何奇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流失的影响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郜学敏,严艳.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业意向及专业忠诚度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4]罗春燕.高职旅游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高职教育,2013(4)

〔本文系温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系统论视角下温州星级饭店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R20130044)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一棵小丝瓜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重师青年周年纪念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