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孩子交往

2024-06-26

与青春期孩子交往(通用12篇)

1.与青春期孩子交往 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可训练孩子沟通表达的能力。比如以非权威式教养方,让孩个多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试着回答“你希望吃什么”之类的问题。有时,他还真会说出一些令父母会心一笑的幽默,如我女儿在回答“袋鼠前面的袋子是用来干什么”的问题时,她的答案是放巧克力!

对小孩子要多鼓励,建立其信心。

另一方面,可多问他在学校或幼儿园的情况,让他报告一下同学们的动态,如孩子抱怨某人对他不好时,可反问他:“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同学较好?”“你不喜欢他对你这样,有没有和他说?”让孩子想想该如何确切地表达自我,让别人明白他的情绪和想法;然后和孩子“模拟”一番,在何种情况下该怎么做,怎么说。

还要经常带小孩出去与人交往。

比如周末带小孩到好朋友家过夜,让小孩体味到与人交往的快乐;母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也要多与他交流,多拥抱和爱抚孩子。如果已经出现了人际交往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解决,如让孩子在款垫子上浪翻。爬行,用软毛刷刷孩子的身体,让孩子骑着羊角球跳等,严重的,就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2.与青春期孩子交往 篇二

正常的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 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 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 使他们吸取对方的长处, 习染异性的个性特征, 克服各自的缺点, 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完美、优良的个性品质, 为将来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成功者创造条件。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 应承担起这个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 帮助他们趟过这片青春的沼泽地呢?

一、重视青春期教育

针对青春期的特殊问题, 学校应成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细致的、科学的青春期性教育, 使他们了解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 懂得友谊和爱情的分水岭, 善于分辨是非美丑, 树立自尊、自重、自爱和尊重异性的观念。

1.性知识的普及。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生理知识, 并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方式, 以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 消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

2.性审美的内化。

性审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不同性别外在美的欣赏;二是对异性人格内在美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培养学生通过眼睛、耳朵、手和心灵一起来感知异性同学的体态美、风度美、语言美、仪表美及心灵美, 达到学会品味美、欣赏美、感悟美的目的。

3.性道德的树立。

这是性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师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就是要让他们把性置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在与异性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掌握两性相处的道德准则, 了解与性行为相互联系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只有具备良好的性道德观念, 才能正确对待有关性的各种行为, 并保证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 将来才能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是什么?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 给了她太多的诠释。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哲学家弗罗姆认为, 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是给予而不是获得。爱的基本要义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是啊, 爱的涵义太宽广了, 而男女间的爱情只占了一席之地。根据所爱对象的不同, 可以是爱自己、爱父母、爱儿女、爱朋友……

那么, 到底什么是爱情呢?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部分组成的。激情与生俱来, 亲密是指心灵上的相互悦纳, 而承诺是双方愿意对对方承担责任, 并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也就是说, 亲密和承诺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 它与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另外, 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提倡正常的异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意义。

男女学生的交往和友谊, 是一种合理的需要。首先, 可满足青春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所带来的自然需要, 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性心理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会产生了解异性、与异性建立友谊的需要。其次, 有助于互相学习, 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男女同学在心理、行为上各有特点, 能够互补。第三, 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 加深对异性的了解, 从而为今后成功地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异性交往的基本礼仪。

异性同学之间, 应特别注意以理相待, 要相互平等、尊重、帮助。如:男同学应彬彬有礼, 女同学应文雅大方。异性同学之间不可互起绰号, 不可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或低级的笑话。对异性同学的容貌、身体和衣着, 也不应评头论足, 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3.正确引导异性交往。

男女同学的交往和友谊, 是一种合理的需要, 不仅对身心发展有益, 还可以提高学生尊重、理解异性的能力, 这对他们将来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 也是必要的准备。因此, 我们要鼓励异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相互帮助, 如排座位、做清洁、搞活动等, 都要有意识地注重男女搭配, 并不断变换搭配对象, 从而增加男女同学接触了解的机会, 消除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 使异性同学之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 促使正常的、健康的异性交往风气的形成。当然, 这种交往还得有正确的组织和指导, 不可放任自流;同时, 对于个别学生的不正常的异性交往需要加以限制与引导。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组织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实文化生活, 提供异性学生正常交往的渠道。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著名的爱情故事和诗歌, 如马克思和燕妮的一生恋情, 舒婷的《致像树》等等, 这些名人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 对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班会课中组织男女搭配的游戏活动, 提倡健康大方的男女合作。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男女学生制作“青春贺卡”, 写上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话语, 赠送给异性同学;可以组成有男女同学共同参加的学习小组, 有利于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

这些集体活动既可以满足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需要, 增加男女同学接触和了解异性的机会, 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 投向集体怀抱。同时, 还可以寓教于活动中, 教育学生注意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 以及交往的方式、举止、时间、地点等要适合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可以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温馨的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激发异性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与共同进步, 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为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成长。

五、动员家长给予关心和爱护

父母之爱犹如阳光, 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不仅指生理上的成熟, 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在从幼稚迈向成熟的过程中, 出现“心理断乳”是很正常的, 这时, 子女特别需要家长细致的亲情关怀, 父母的经验往往能给孩子提供一定的参考。因为真正涉及到个性化、私密化问题的性教育是学校课堂教育很难提供给孩子的, 而家长才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老师”。如果家长不及时给孩子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会从其他途径寻找答案, 从而导致出现各种难以弥补的问题。无数事实证明, 尽管有代沟的存在, 父母仍是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总之, 中学时代的一个人性格、气质得到培养和逐渐形成的阶段, 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中学生的情感较单纯, 见识也较短浅, 心理和行为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想法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作为教师要以理解代替关怀, 以信任代替审问, 以引导代替要求, 以平等代替交流, 帮助他们健康地走过情感的沼泽地。

摘要:正常的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 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 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 使他们吸取对方的长处, 习染异性的个性特征, 克服各自的缺点, 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完美、优良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 应承担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的责任。

关键词:异性交往,青春期教育,引导,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9.

[2]徐晓虹.少年心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读本.宁波出版社, 2004, 9.

3.与孩子交往的原则 篇三

与孩子交往的前提

与孩子交往的前提是尊重、平等和认同。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他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家长要学会珍惜与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刻,因为孩子陪伴父母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我们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我们便会尊重孩子的表达和感受。如何表达尊重呢?比如外出就餐时,让孩子自己点餐;在穿衣时,给予孩子封闭式的选择,如询问孩子“你喜欢这件红色的毛衣还是白色的呢?”在给予孩子建议时,可以说“妈妈的想法是……妈妈建议……”而不是“你应该……你要……”

认同孩子的表达。因为成人有着太多的经验值,所以往往以成人的判断作为标准,我们不懂孩子,也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同样是一碗汤,优优会说:“妈妈,烫。”有时大人会说:“烫什么烫,我已经尝过了,不烫。”但家长知道吗?孩子口腔对于温度的感知与成人是不同的。不否定孩子,多认同孩子的感受与表达,多给孩子一些建议,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存在。一个被尊重的孩子,同样学会的是尊重别人。

与孩子交往的要素

与孩子交往的要素是充满欢乐和鼓励孩子。

孩子的天性是玩,是好奇的,喜欢快乐的。比如有段时间,优优特别不喜欢吃白煮蛋,于是我便煮了一些肉糜,浇在白煮蛋的上面,然后惊讶地告诉优优说:“快来看呀,白煮蛋长头发了。”他就特别开心地吃长头发的白煮蛋。还有段时间,优优和很多孩子一样不喜欢吃青菜,于是每一次吃饭,我便说:“这颗是青菜宝宝,我吃下去了;这颗是青菜妈妈,她要去找宝宝啦;还有一颗是青菜爸爸,他们要一家人在一起。”

因为孩子个体发育不一样,不同的孩子总是有一些落差。比如优优的平衡性就比较差,别的小朋友学轮滑只要一个月,他学了两个月,还是不够稳健。可是我了解他平衡性差的特点,并不强求他的学习速度,每天都陪他最后一个离开练习场。在他想放弃的时候,我告诉他说:“困难就像走楼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你要成长的时候了,是最开心的时候呀,因为你马上就要变得不一样了。”在我们的鼓励下,虽然他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学会轮滑,可是他的轮滑一样可以滑得很好。这件事情,还成为他长大后对诸多事情坚持的原因,因为他品尝过战胜困难的喜悦了。

与孩子交往的技巧

与孩子交往的技巧是重复性、一致性和适龄性。

20次重复是习惯,200次重复是本能。孩子对某种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坚持。我觉得,对优优的培养,最骄傲的就是养成了他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可是最开始,他只是拿书当玩具,并不愿意独立阅读。我曾经在优优四岁的时候,一年里陪伴他阅读300本绘本。重复的行为,终于养成了他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一致性是指妈妈或爸爸自身在不同时候,都要用同一种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因为环境不同而改变态度,让孩子无法建立判断的标准价值。比如家长心情好的时候与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再比如孩子犯错导致的结果不一样,父母的态度也会不一样,如果孩子打碎一个30元的杯子,父母可能会关心孩子是否受伤;可是如果孩子打碎一个3万元的杯子,父母可能更多的就会关心杯子。另一方面,一致性指的是家庭成员对同一事物的标准是否一致,往往在父母家中不能做的事情,到了祖辈家长就会被允许,这样也无法建立孩子的判断标准,反而会让孩子学会投机。

适龄性是指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所能达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要对孩子有过度期盼。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比如早一天学会自行车和晚一天学会自行车并不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太多的影响。也不必为孩子过早的优秀表现而自得,孩子的一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在对的年龄,做对的事情,孩子才可以汲取成长必要的养份,不留遗憾。

与孩子交往的付诸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付出时间与爱。

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对于妈妈来说,似乎是永恒的话题。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坚持每天上班早到一小时,做时间与事务规划。周一至周五晚上努力不将工作带回家,以便陪伴优优读书。每年一月份,我会做整年度每周末假期计划,提前规划好所有可以带优优前往的地方并执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不能缺失的便是父母的陪伴,即使工作再忙,我们也始终坚持将优优带在身边,不做周末爸妈。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但是如何付诸真正的爱给孩子却是一门科学。这爱包含了宽容、等待、忍耐,这爱是父母对自我的一份修炼。

(郑怡 蕃茄田艺术总经理,专注幼儿心理及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指导)

4.与青春期孩子交往 篇四

孤独症是一种因正常发展过程受到严重破坏而出现的障碍,它导致儿童语言、游戏、认知、社交和适应等功能受损,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落后于同伴。其病因尚未明了,但有证据表明,起因在生理方面,如脑的某些部分神经异常。

自闭症儿童不会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学习。他们似乎不能理解简单的言语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并不同程度地游离于周围的人和事。于是对于他们家长得投入至关重要。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孩子,你最关心孩子,受孩子障碍的影响也最大。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本人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出现了几种情况:

1、溺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是这样了,他们想什么就是什么,放弃了一些原本应该坚持的东西。每天就是吃好喝好睡好,就是他们孩子的每一天。

2、放任发展,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行为,家长居然并无强烈的阻止,有时连批评都没有,有的只是口头警告,亲爱的家长,如果你的孩子通过口头警告能改变错误行为,反而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3、推卸责任;孩子出现的某些错误行为,有的家长认为他是重别的地方学来的,有的说我的孩子在家不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那他到学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行为一定是学校哪里做的不够好。请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5.青春期异性交往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明确异性交往的 需要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异性交往行为。

二、教学重点: 1.异性交往的好处

2.青春期异性交往易见误区

3.友情与爱情的区别

4.异性交往的原则,以及如何指导自己的异性交往行为。

三、教学过程:

(一)异性交往的好处: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的心理健康课要讲的就是:“青春期异性交往”就是探讨你们平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咱们首先来看一个案例:(呈现案例)

问题:“大家想一下,哪个班的用餐桌更整洁?” 我想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位同学认为b班更整洁,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是一个人在异性面前更想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从而激起自己行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其实,异性交往还具有心理的整合、协调与保健功能,俗话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就中学生而言,男女同学在异性交往中还有相互补偿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异性交往的好处:(4点)

(二)青春期异性交往易见误区:

既然和异性交往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中学生异性交往是值得提倡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同学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下:

1.基本不与异性交往;

2.与异性交往时过于随便,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 止,如“假小子”; 3.乱认哥哥,妹妹;

4.早恋;这些情况都不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友情与爱情: 是友情还是爱情?

友谊:友谊的最显著特点是不排斥他人,可以是三五人或更多的人形成的朋友关系。有相同兴趣、或性格相似的人结成的一种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的友情,是在心理相容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之间深沉的情绪依恋。

爱情:两性之间在体貌上互相吸引,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爱一个人实际上意味着在对方身上实现你本人在诸多方面的追求。

在咱们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一本《爱-----你准备好了吗?》的书,它可以解答大家更多的疑惑。例子:

小丽和小勇是同桌,他们一直相处得很融洽。女生私下里夸小勇帅气,又肯帮助人,说小丽和他同桌有福气。可没过多久,同学间就传小丽和小勇是“一对儿”,小丽感到很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摆脱“谣言”的困扰呢?

1小丽应与同桌保持正常交往。2交往应尽量在群体当中。3尽量避免和他单独交往。4交往的感情宜浅不宜深。

早恋=有害? 我们认为,早恋不是太早,不应单纯从年龄上看,而要从心理发育成熟的程度来判断。如果对爱情的真正含义有深刻理解并具有了爱的能力,又能处理好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并决心把爱情之树栽培到收获的季节,承诺并有能力兑现爱情带来的义务和责任,那么此时的爱就不算早。反之,则可视为“早恋” 早恋的原因:5点 早恋与爱情的区别:3点 小娟的案例:

小娟是班级里公认的班花,她不但成绩优秀,气质高雅,而且弹得一手好琴。一次下课后,小娟发现抽屉里多了一封信,里面写着爱慕的词语,并约她放学后在公园门口见面。她从字迹上已猜出是哪位男同学写的,心里咯噔一愣,不知如何是好? 收到情书的正确做法:

1.暂时保密,找个时间把信还给他。

2.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在我们年纪还小,还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应该集中注意力学习,请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总之,自己的态度应明确,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在心理学上有个“延迟满足”实验

这里有一首同学自己写的一首诗叫《等一等,等你的肩膀更厚实》,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在看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请一位同学回答,)这首小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面对爱情降临时既珍惜又不放纵的心情,显示了作为中学生在这类问题上应有的冷静与理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异性交往的原则:

下面请几位同学讲一下关于异性交往的心得 学生1。。。。。。学生2。。。。。。

(两位同学的感悟都很到位和深刻,说明大家通过今天的心理课,大家对如何进行异性交往有了较深的了解和体会,希望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异性交往行为。)关于青春和友谊的名言:

撇开友谊无法谈论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最美的花朵。——池田大作 小结:

学生时代因为有了男生与女生,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愿同学们,把握住异性交往的尺度,以相互尊重为本,以相互谅解为容,以相互帮助为谊,希望你们能把握好自己生命的航向,让青春的花朵开得更加美丽、更加灿烂。

6.关于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 篇六

第一,渴望独立,但又不得不依赖父母

首先,他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教。但是想独立又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时候他们很希望别人,特别是父母能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给予信任与尊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孩子并没得到他们想要的信任与尊重。如他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话:“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叉烧确实美味,但把孩子与叉烧相提并论,会让孩子们感觉“很受伤”。慢慢地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对父母的建议或批评都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

其次,他们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又不具备足够的生活能力,于是常常在自信和自卑之间摇摆不定。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支持与肯定,而不是担心、指责与否定。“你真的让我太失望了”类似的话少说,这样的话所起的正面教育效果很低,甚至是反效果。所以今天我要送给大家的第一大沟通法宝是“多鼓励少批评”。

第二,心理闭锁,但又希望获得理解

多数青春期孩子们的心们是向家人和老师关着的,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空间。因为孩子们较少向父母吐露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很多家长总担心孩子出什么事,一看孩子脸色不对便对之问个不停。担心多了,孩子们会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过得不快乐,甚至感觉到压抑。另外过多的担心还传递着一条不愉快的信息——不信任。前面说过,青春期孩子有着强烈的成人感,特别希望得到信任。孩子们长大了,有很大的潜能,他们能做成的事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相比于担心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与祝福。有父母的鼓励与祝福,他们会做得更好。当然孩子们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有不足。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美的人,更不存在满分的孩子。对于不完美的孩子,我们理智的做法只有接纳。只有接纳孩子们,他们才愿意向我们吐露心事,诉说烦恼,同时不断改进自己。因此,我要送给大家的第二大沟通法宝是“多接纳少担心”。

第三,开始对异性好奇,但又害羞或害怕,不知所措

我想这是很多家长朋友最关注的事情之一,担心孩子“早恋”。因为担心孩子“早恋”,部分家长朋友开始了“侦探”工作:偷翻孩子的房间,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一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便对孩子旁敲侧击等等。家长朋友们的担心,我非常理解,但孩子们不理解,甚至感觉很受伤,因为他们深切地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与不尊重。

孩子们有秘密了,更爱美了,说明孩子们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小家伙了。关于男女生的交往,有位专家的建议非常好,她说“公开放电十分安全,私下放电比较危险;集体放电比较安全,个体放电比较危险”。所以我们希望家长朋友大方地与孩子谈论与异性交往的话题,鼓励孩子与异性同学朋友正常交往,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异性,降低对异性的好奇感与神秘感。

7.在品德课堂中培养孩子交往能力 篇七

一、在交流中开始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 通过交流, 使孩子听取不同的意见, 进行比较, 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 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孩子交流习惯的好时机, 有助于提高孩子交往能力。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 教师必须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 通常指导孩子按以下步骤进行:倾听——理解——判断——达成共识。使孩子学会方法。对一个问题, 孩子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 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孩子, 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 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 他们的表达总是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教师同学的鼓励, 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理清思路, 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 让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 真正提高每个孩子的学习效率。小组成员关注彼此的学习情况, 帮助有困难的伙伴, 这样就促进了交流, 提高了孩子交往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 要求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有我们的支持, 你大胆表现吧!”“相信自己, 必胜!”让孩子大胆表达。

二、在合作中发展

1. 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在小组里, 每个成员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其中需要有主持人1名, 记录员1名, 检查员1名, 发言人若干名。其中, “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发言人”要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成果。担当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发言人的角色要轮流互当, 让每个人都在每次的小组活动中体验到不同的角色。

2. 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小组中的各位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同舟共济和荣辱与共的关系,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小组学习中, 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 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所以, 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互助友爱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监控。

虽然是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 对孩子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帮助孩子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对一些“弱势”的组员进行帮助与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在活动中提高

活动, 能使孩子意识到每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 彼此要拧成一股绳, 才会互相鼓励, 真诚地帮助同学, 在充满合作、交往和沟通的课堂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交往, 在自主活动中学习交往, 在体验活动中学习交往, 在综合活动中学习交往, 在开放的活动中学习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 集体成员之间的认同, 看到个人在合作中的力量, 找到了许多与他人之间许多快乐感受, 令他们品尝到善于合作的快乐。

活动主题由孩子自主设计, 使孩子愿意进行交往活动。如:在学习《和小树一起长大》一课时, 我让小朋友小组合作好去玩泥巴, 并商量好打算怎么玩, 用泥土做成一样你们最棒的物品。孩子们开心极了。分工、合作, 吸取集体的智慧, 用矿泉水瓶子盛水, 用小棒搅拌, 还争论着谁做得最好, 不时地告诉老师和同学, “这是过新年时吃的蛋糕”、“这是爷爷最爱的小树”……不一会儿, 孩子们用泥巴做成了大乌龟、小树、小馒头、蛋糕……我再让介绍作成了怎样做成的, 有什么用, 大家争着说, 争着做, 甚至到下课还不肯停下。

8.与青春期孩子交往 篇八

关键词:家长;与人交往;桥梁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的人,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占15%,交际能力占85%。这意味着,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因为年龄小不够成熟,分辨能力差,孩子们不懂得如何交友,也不会选择好的交友方式。很多家长也对孩子交了什么朋友,交了多少朋友,交往的场合是什么,了解得很少。一旦孩子出了问题,才开始重视孩子的交友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交往理念、交往方式、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大人可以有交往,必须有交往,小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有交往。如果这样认识,那是错误的。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与人正常交往的重要性,交往是一种能力,掌握这种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孩子在与同性或异性交往中,能拓宽活动范围,扩大视野,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能消除异性的神秘感,能取长补短,完善个性,能够获得纯真友谊,在与异性交往中还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使孩子的人格也变得更加完善。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交往同样如此。如果交往不慎,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家长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的交往,让孩子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首先,家长要了解正确的择友标准。

我们公认的正确的择友标准是平等、诚信、宽容、尊重、理解、适度、双赢等。只有了解了这些标准,才能很好地指导孩子的交友行为。

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与喜好。

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孩子喜欢与哪类人交往,喜欢什么样的社交活动,适合参加哪些社交活动,适合孩子交往的人和适合参加的社交活动,家长应该给予支持与鼓励。家长可以从经济上或精神上给予支持,甚至可以在时间上适当安排,陪同孩子与喜欢的朋友一起玩,相反,如果家长一味强调学习,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这样会使孩子变得孤独,甚至产生自闭心理,与外界格格不入。

再次,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注重交往的对象。

君子之交淡如水。历来在人际交往关系上都推崇交良师益友,跟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交朋友。积极引导孩子交往良师益友,是父母给孩子最有价值的财富。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良师益友呢?一般说来,比自己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具有良好人格和品质的人。比如:学习好的同学,德高望重的老师、长辈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孩子也会变得优秀起来,切记不要交损友。胸襟宽阔的人可以交诤友。

最后,家长要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

与人交往时,家长首先要告诉孩子平等待人,尊重朋友。如果在交往中孩子对别人指手画脚,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私自利,欺骗朋友,不懂得与他人沟通协商,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容易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孩子在同伴中变得孤立,没有好朋友。

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微笑待人,礼貌待人,宽容待人,谦逊待人,要培养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使孩子学会在交往中能求同存异,能换位思考,能控制情绪,懂得与人分享,善于调和矛盾。在交往中信任朋友,忠于朋友。让孩子明白,只讲“哥们义气”而不讲原则、不守法纪的交往方式是不可取的,对朋友妒忌与猜疑也是错误的。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与异性交往。家长要教会孩子在与异性交往时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懂得自尊自爱,适度,公开,自然大方地与异性交往。

另外,家长自己也要有正确的交友观念,避免进入错误的思想误区。

比如,有些家长只允许孩子与同性交往,不允许孩子与异性交往,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有些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与异性交往就担心孩子早恋,害怕影响学习,就进行干预,强迫孩子与异性朋友分开,不再来往,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有些家长一味限制孩子不与陌生人说话也是不正常的,这样使孩子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不利于孩子成长。有些家长在引导孩子交往时太注重功利性,把“友情”当“交易”,认为“友情”只是彼此利用,没有真情实意,这样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甚至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来,伤害他人。孩子与朋友之间发生争执时,有些家长过于偏袒自己的孩子,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分清是非黑白,不公平处理,也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

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给孩子一个晴朗的生活空间,让孩子变得幽默风趣一点点,乐观豁达一点点,心地善良一点点,积极主动一点点,孩子就会成为受人欢迎、受人尊重、人缘关系良好的人。

参考文献:

[1]阿力木·阿不力克木.多元文化整合数学教育理论[J].数学教育学报,2010(5).

[2]杨晓,李松涛.基于共生理念的家校合作改革构想[J].教育科学,2013(5).

9.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技巧 篇九

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时,如上网成瘾、抽烟等,父母首先要冷静处理,不要气昏了头。

要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觉,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

由于父母的态度诚恳及友善,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宣泄内心的情感,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父母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核心,共同摸索一个解决的办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愿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帮助他,当然孩子也就会听父母的话,改正不良毛病。

2、要达到良好的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

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

父母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才能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

相反,父母用粗暴野蛮的方式打孩子,就会造成孩子反敢。

打孩子是愚蠢的行为,最终只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打出一个小霸王,你打他他就打别人。

二是打出一个窝囊废,他见了谁都害怕。

这是家长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当然不是,所以还是要与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3、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

与孩子交朋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对他有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完美无缺的标准,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来要求孩子。

否则,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惧怕的心理,甚至是存有戒心,那么他就会敬而远之,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

父母只有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忧愁,也才不会压抑和膨胀。

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朋友感觉,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父母给孩子的爱才能永远不衰竭,成为孩子向上的精神支柱,成为孩子心灵的永久归属。

《中学生心理》杂志一篇文章中写到,94,5%的网瘾青少年对父母产生敌意,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主任,在收治641例网络成瘾青少年临床心理分析报告中指出: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其家庭因素的影响为主要的。

调查发现:46%网瘾青少年在童年期受过重大生活的创伤。

94,5%的孩子对父母有敌意,52%的孩子评价父母缺乏温暖和理解。

10.与青春期女孩子沟通技巧 篇十

1.变说教为身教

总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复给孩子灌输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说教就变成教训了。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话当真理,孩子必须听,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说教。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要身体力行,做给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给孩子听。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要孩子控制玩游戏,只专心学习,孩子当然不服气。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怕你,现在会反驳你:你都天天打游戏,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温馨的家庭变成天天说教的课堂,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做给孩子看。

2.变命令为商量

家长小时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传承性,也同样习惯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去收拾你的房间!”“关掉电视,做作业去!”家长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不能不听。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间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乱呀。”“我们关掉电视,去做作业怎么样?”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要求孩子八点半上床你可以说:“你是八点一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如果孩子贪玩,那一定会选择后者。你可以说:“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对自己选择负责,我相信你八点半一到就会立即去睡觉。”这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变否定为肯定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够笨的,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

“又去打架了,老师都告到家里来了!”“又撒谎,为什么总骗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聪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诚实。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给你看,看你怎么办!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比如发现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孩子五次考试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么就放过那四次,肯定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强他的信心,让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4.变唠叨为关爱

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不对孩子唠叨的,有的是无意识的唠叨,有的是明知叨唠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唠,这种习惯性的叨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其实语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体语言与爱的行为同样重要。比如要交给孩子一个任务时,拍拍孩子的肩,点点头,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为,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刚到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晚睡前给孩子额头一个轻吻,表示一天的告别:“孩子,晚安!”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让自己重温那个时候的母爱,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以软化孩子与你的对立。

5.变管制为放手

11.浅谈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篇十一

[关键词]异性交往 青春期教育 引导 关心和爱护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体内性激素的作用,出现了第二性征,同时性意识开始觉醒。相互间充满了神秘与探究的欲望,这种对异性的好奇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自然的倾慕,因而导致“青春期恋爱”的萌芽。

正常的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使他们吸取对方的长处,习染异性的个性特征,克服各自的缺点,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完美、优良的个性品质,为将来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成功者创造条件。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应承担起这个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帮助他们趟过这片青春的沼泽地呢?

一、重视青春期教育

针对青春期的特殊问题,学校应成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细致的、科学的青春期性教育,使他们了解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懂得友谊和爱情的分水岭,善于分辨是非美丑,树立自尊、自重、自爱和尊重异性的观念。

1.性知识的普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生理知识,并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方式,以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消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

2.性审美的内化。性审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不同性别外在美的欣赏;二是对异性人格内在美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通过眼睛、耳朵、手和心灵一起来感知异性同学的体态美、风度美、语言美、仪表美及心灵美,达到学会品味美、欣赏美、感悟美的目的。

3.性道德的树立。这是性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师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把性置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在与异性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掌握两性相处的道德准则,了解与性行为相互联系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只有具备良好的性道德观念,才能正确对待有关性的各种行为,并保证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均能健康成长,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将来才能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给了她太多的诠释。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哲学家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给予而不是获得。爱的基本要义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是啊,爱的涵义太宽广了,而男女间的爱情只占了一席之地。根据所爱对象的不同,可以是爱自己、爱父母、爱儿女、爱朋友……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情呢?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部分组成的。激情与生俱来,亲密是指心灵上的相互悦纳,而承诺是双方愿意对对方承担责任,并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也就是说,亲密和承诺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它与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另外,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提倡正常的异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意义。男女学生的交往和友谊,是一种合理的需要。首先,可满足青春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所带来的自然需要,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性心理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会产生了解异性、与异性建立友谊的需要。其次,有助于互相学习,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男女同学在心理、行为上各有特点,能够互补。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加深对异性的了解,从而为今后成功地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异性交往的基本礼仪。异性同学之间,应特别注意以理相待,要相互平等、尊重、帮助。如:男同学应彬彬有礼,女同学应文雅大方。异性同学之间不可互起绰号,不可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或低级的笑话。对异性同学的容貌、身体和衣着,也不应评头论足,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3.正确引导异性交往。男女同学的交往和友谊,是一种合理的需要,不仅对身心发展有益,还可以提高学生尊重、理解异性的能力,这对他们将来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也是必要的准备。因此,我们要鼓励异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相互帮助,如排座位、做清洁、搞活动等,都要有意识地注重男女搭配,并不断变换搭配对象,从而增加男女同学接触了解的机会,消除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异性同学之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促使正常的、健康的异性交往风气的形成。当然,这种交往还得有正确的组织和指导,不可放任自流;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的不正常的异性交往需要加以限制与引导。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组织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实文化生活,提供异性学生正常交往的渠道。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著名的爱情故事和诗歌,如马克思和燕妮的一生恋情,舒婷的《致像树》等等,这些名人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班会课中组织男女搭配的游戏活动,提倡健康大方的男女合作。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男女学生制作“青春贺卡”,写上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话语,赠送给异性同学;可以组成有男女同学共同参加的学习小组,有利于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

这些集体活动既可以满足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需要,增加男女同学接触和了解异性的机会,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投向集体怀抱。同时,还可以寓教于活动中,教育学生注意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以及交往的方式、举止、时间、地点等要适合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异性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与共同进步,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为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成长。

五、动员家长给予关心和爱护

父母之爱犹如阳光,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不仅指生理上的成熟,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在从幼稚迈向成熟的过程中,出现“心理断乳”是很正常的,这时,子女特别需要家长细致的亲情关怀,父母的经验往往能给孩子提供一定的参考。因为真正涉及到个性化、私密化问题的性教育是学校课堂教育很难提供给孩子的,而家长才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老师”。如果家长不及时给孩子提供这方面的知识,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会从其他途径寻找答案,从而导致出现各种难以弥补的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尽管有代沟的存在,父母仍是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总之,中学时代的一个人性格、气质得到培养和逐渐形成的阶段,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中学生的情感较单纯,见识也较短浅,心理和行为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想法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作为教师要以理解代替关怀,以信任代替审问,以引导代替要求,以平等代替交流,帮助他们健康地走过情感的沼泽地。 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2]徐晓虹.少年心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读本.宁波出版社,2004,9.

[3]唐长应.解读中学生异性交往.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4,2.

12.如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 篇十二

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青春期=心理断乳期”。作为父母, 应该很高兴地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 而不是紧张、焦虑、抱怨和恐惧。因为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 是童年到成年之间的过渡, 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桥梁, 是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1.有了独立意识, 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2.有时出现莫名的忧郁、烦恼, 又不愿和家长、教师倾诉。有些孩子开始记日记, 但一般会藏起来。

3.喜欢交朋友, 对异性感到好奇, 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他们会尽力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 这时候是改正缺点的最好时期。

4.有时会出现逆反心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 不听父母的话, 什么事都要自己来, 他们这样做, 只是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 走向独立的自己。

父母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呢?

1.有理可以申辩。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 鼓励孩子申辩。如果孩子长期压抑, 想说的话不敢说, 就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导致心理障碍。再说, 爱顶嘴的孩子往往很有见识、智谋, 将来可能很有作为。

2.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 肯定是不理智的, 会导致孩子更加抗拒。所以, 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 不要教育孩子。

3.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 小错肯定难免, 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 不要过分束缚孩子。同时, 如果家长自己做错了, 也要敢于承认错误, 给孩子做出表率。

4.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 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 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时, 不妨换位思考, 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有了换位思考后就会理解孩子, 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从而对症下药。

5.不要总是拿学习说事。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已经很累, 本想回家清静清静, 父母又问学习, 孩子会很反感很烦, 不如闲聊, 说些孩子喜欢的话题, 不仅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还能有效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

6.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爱面子, 家长不能不分场合地批评他们, 特别是不能当着同学、朋友的面批评他们。一个完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就像是“死了面”, 破罐子破摔, 任何教育都不起作用;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是积极向上的, 教育是有用的。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如果意见合理就采纳。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精神, 特别是责任感, 又顺应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 为他旺盛的青春提供了“用武之地”。

8.即使是批评, 也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心。所以, 有些话最好不要对孩子说:

(1)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2) 你怎么这样笨。

(3) 少啰唆, 闭嘴。

(4) 求求你了。

(5) 揍死你。

(6) 你滚吧,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从某种意义来说,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倾听。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如果你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 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 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上一篇:我的自评范文下一篇:国地税联合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