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通用9篇)
1.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一
初中小班化历史与社会教学小见
------------------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历社与社会
备课
课堂教学
作业
摘要: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是我国教育改革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班教学走向小班教
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在教学的备课、课堂教学以及作业检查评改三个环节里进
行了一系列尝试与调整。
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是我国教育改革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班教学走向小班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调整。
初中历社与社会小班化教学中,备课尤其显得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上好课,一定要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在小班化情况下,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德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此外,在备课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备《游历华夏》时,我给普通班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能够选择合适的路线,收集相关的资料,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给实验班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班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小班里,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动频率,活动空间大大增加,时间更充裕,使得每个学生情绪高昂,都能尽情发挥,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互相质疑对答,每次活动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是实验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求胜心切,有疑敢质,有问敢提,愿意乐于参与,主动参与性极强。一改过去历社与社会课教师满堂灌,枯燥乏味,学生兴趣索然的情况。如在讲《东西部差异》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台商老板欲在内地投资,因不了解内地具体情况,不知道该到东部投资还是去西部投资。让三个学生做为台商的参谋组,余下同学分为两组,分别做为东部代表团和西部代表团,两个代表团的任务是游说台商来自己区域投资。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体现自己代表地区优势和对方地区劣势的相关资料做为论据证明自己的优势,展开了激烈了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乐在其中,抢着发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团队配合也十分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相关知识点掌握透彻,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业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检查学生有没有完成指定的作业,有哪些明显的缺点和错误,对哪些知识点掌握还不够,主观题用词是否精确,以及作业是否整洁。在检查中,对于完成很好的同学给与适当的表扬,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应了解和分析原因,必要时给与适当的批评。对于班上的后进生,如果经常注意他们的作业看他们是否每天完成,是否做对,那就能够促使他们更努力做到独立地比较正确的完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再配合个别辅导等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便有可能使他们逐步跟上全班的步伐。检查还能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订正后,教师第二次检查到该本作业,必须认真检查订正的情况。如果订正后仍有错误或根本没有订正的,教师应及时予以批评。在检查中要多关心,照顾成绩较落后的,成绩不稳定的,有几次未完成作业的,以及请假缺课的学生。看他们是否赶得上。因为落后往往是逐渐积累而成的。一次,二次落后,就可能形成长期落后,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为了充分发挥独立作业应起的作用,使学生每做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收获,教师在处理学生作业中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评讲。学生的日常作业经教师批改后也给与等级成绩评定。有时还可以加上简短的评语。主要是肯定成绩。如果应做的作业未全部做完,或本子写得不整洁,或上次作业未订正,就酌情降低成绩等等。并指明缺点,提出明确要求。批改中发现好的解法特别是创造性的解法,要在课内公开提出并进行表扬,必要时在教室内开辟专栏公布,以示推广。第一次批改,必须作好记录,记下错在哪里?哪些人错?发现的问题如果是比较普通的,就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教师如认为必要,还可以再布置一些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去做,以期加深印象,避免重犯。有些问题材是教师在讲课时预料到的,还有些问题是由于疏忽而发生的错误,它们恰恰说明对于订正或批改过的作业经常进行总结性的讲
评的重要性。处理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可以各种各样,没有一定的模式,方向。无论用何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从作业中得到收获,便可取而用之。
小班化教学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文张利红)
本***0000
文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依据、建立小组和合作学习的操作等方面对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初探和思考。
合作学习小班化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在中外教育史上都可以发现其生动的实践案例。《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强调学生之间的彼此切磋和相互交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加以要求与提倡,自有其必要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模式。
“小班化教育”:所谓的“小班化教育”就是一种班额数(class size)较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宗旨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就是在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特点,把合作的观念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小班化教育”给予“合作学习”实施以物质条件,而合作学习则赋予“小班化教育”这个载体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以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团体动力学原理”:团体动力学(Gorup dynmaics)认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中的。例如: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作出某种反应在这样做的同时,这个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置身于同伴群体之中,受着这一个群体中同伴的共同情感、态度和相互关系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少年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关系作用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教育公平理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里指的平等,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要求,而是要有针对地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小班化的班级人数不多,可以将这种平等变为现实。
3.1合理分工,选配组长
科学搭配、合理分组是搞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受益者。生活在其中,就要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别学习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不要“垄断”发言,要帮助学困生创造多思考、多发言的机会。选配组长,老师也不要包办代替,应让组员自己选举产生,一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担任不同的组长。设立“发言组长”(有人发言时,负责组织其他同学仔细聆听)、“记录组长”(别人发言时,负责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纪律组长”(个别学生开小差,负责及时指正)等,只有这样合理分工,每个成员才有强烈责任感,才能把合作学习进行下去。
3.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
合作必有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时,不要轻易否定其他人的看法,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再进人更大范围的讨论,这样会营造一种探究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鼓励学生勇敢发表看法。教师要深人课堂,时时监控,参与学生讨论,并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3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虽然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并不是说课课都采用合作学习。因此要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要千篇一律,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彩多样,如何将内容选准选精,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课程改革实践告诉我们,选择合作学习形式,内容应遵循三点:一是模式化。即在以前教师的训练下,对学习某方面知识形成了较固定的模式,学生能按此模式逐一解决。如:跟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教多的课程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可以认真的设置教学模式。二是认知基础连续性。布鲁姆的学习变量法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对学习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教学中需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的疑问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三是可协作性。在知识解答后疑问就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如:典故,与中学生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社会现象,就需设置情景分工合作,利于学生接受
1.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D.三角贸易 2.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出自文艺复兴时期哪位著名画家?()A.但丁
B.哥白尼
C.凡•高
D.达•芬奇 3.“„„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以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的海地„„在内。”留下这段遗言的航海家应该是()A.达•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4.文艺复兴伊始,有一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人类战胜邪恶,到达人生真善美境界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故事片,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种种罪恶,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贪婪。这部作品是()A. 《哈姆雷特》
B.《奥赛罗》
C.《神曲》
D.《李尔王》 4.“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世界连成一体开始于()B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英国工业革命 5.16世纪前后,欧洲诞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下事例能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有()B ①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宣传人文精神
②“知识就是力量”观点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③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④16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他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是()A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哥伦布 7.“就在1689年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家„„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国家正式结束。”这个国家应该是()B A.意大利
B.英国
C.西班牙
D.法国 8.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英国议会”、“制约王权”、“君主立宪”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重要法律文件是()A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9.“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于以上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是()C A.该材料摘自《权利法案》
B.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C.体现了孟德斯鸩的“三权分立”学说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0.“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这一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开始于()D A.克伦威尔执政时期
B.查理一世统治时期 C.查理二世统治时期
D.《权利法案》颁布后 11.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这是为了纪念()B全品中考网 A.来克星顿枪声打响
B.《独立宣言》发表 C.萨拉托加战役胜利
D.1787年宪法通过 12.“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全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最终赢得了对立。”——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这段话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中国北伐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因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B A.《拿破仑法典》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
14.拿破仑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对欧洲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贡献的是()B A.发动“雾月政变”
B.制定拿破仑法典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远征俄国
世博会是展示科技进步的舞台,也是人类回望历史的平台。
15.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之际巴黎举办世博会。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A.来克星顿枪声
B.颁布《人权宣言》
C.攻克巴士底狱
D.波士顿倾茶事件
16.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其主要原因是法国大革命 A.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B.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彻底摧毁法国封建制度
D.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
17.有人认为,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将成为丰田公司的“滑铁卢”。“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D A.克伦威尔
B.圣马丁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18.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1851年,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当时陈列的展品不可能有()D
①珍妮纺纱机
②网络长椅
③火车机车
④汽车
A.①②
全品中考网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世博会的举行,集中反映了某一时期工业化成就,世界上首次举办世博会的时间和国家应该是()C A.16世纪
意大利
B.17世纪
法国
C.19世纪中期
英国
D.20世纪
美国
20.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工业革命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 B.《英国人富尔顿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C.《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从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开始的》
21.甬台温铁路通车,实现了台州人民的百年夙愿,火车最早的发明者是()
A.瓦特
B.哈格里夫斯
C.史蒂芬孙
D.福特 22.倍受同学们喜爱的NBA球星很多是黑人。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到美洲有关的史实是()B A.光荣革命
B.三角贸易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2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句话深刻批判的殖民主义的罪恶行为是()B A.建立殖民机构
B.贩卖黑奴
C.发动殖民战争
D.侵吞土地(破仑。
(2010•湖南长沙)1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5.T(2010•福建莆田)23.1639年,英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
23.把《人权宣言》改为《权利法案》(2010•湖北黄石)41.判断分析题:(7分)
华盛顿和拿破仑是世界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讨论两人的共同点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甲: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乙:都是通过发动政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 丙:都为本国制定了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法典》 丁:都将本国建成资产阶 级共和国政体的国家
以上只 有一个正确观点,请你判断谁的观点正确,并指出其他三位同学观点的错误之处。41.甲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乙的观点不符合华盛顿的情况,华盛顿是通过选举成为美国总统的;(2分)丙的观点只符合拿破仑;(2分)丁的观点不符合拿破仑,拿破仑最后建立 的是资产阶级君主制(或军事独裁)政体。(2分)
(2010•江苏盐城)29.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主要代表作是《蒙娜丽莎》。29.B(2010•湖南永州)31.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31.√
(2010•湖南株洲)28.玻利瓦尔因领导拉美独立战争功勋卓著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四、列举题(2010•安徽)13.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航海壮举是___________。(2)新航路开辟(开辟新航路);
(2010•广东广州)18.请举出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四部即可,4分)18.《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答出其中4项即可,4分)
(2010•吉林)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4分)(1)创作《哈姆雷特》,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家——(2)提出进化论,沉重打击神权统治根基的科学家——(3)提出相对论,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科学家——(4)创作《英雄交响曲》,歌颂资产阶级革命的音乐家—— 12.(1)莎士比亚(1分);(2)达尔文(1分);(3)爱因斯坦(1分);(4)贝多芬(1分)。(2010•吉林长春)16.列举17~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领导人。(5例即可,5分)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法国大革命、罗伯斯庇尔、拿破仑、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5项即可,其他答案正确也可)(5分)
(2010•辽宁营口)21.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发表的文件。(3分)
21.英国——《权利法案》(1分);法国——《人权宣言》(1分);美国——《独立宣言》(1分)
五、材料分析题
(2010•安徽)15.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是解读历史的标尺。
材料一
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1329年,佛罗伦萨人在城楼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全品中考网 ——摘编自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佛罗伦萨人安装机械钟的行为是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什么思潮的影响?(2分)材料二
过去以天位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2)从材料二看,“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应开始于()(2分)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材料三
1949年10月,有位诗人以一句“时间开始了”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喜悦心情。1978年12月,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时间又开始了”„„
(3)这位诗人“喜悦的心情”是因什么重大事件产生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怎样的转移促使“时间又开始了”?(4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2分)15.(1)人文主义(2分);(2)D(2分);(3)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分);(4)珍爱时间就是珍爱生命;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好的制度、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必须以经济建设中心、改革开放等。(任答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2分)
(2010•四川宜宾)1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莎士比亚
(1)材料一中莎士比亚的名言反映了当时的西欧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主张是什么?(4分)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2)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为了实现其主张,陈独秀等掀起了一场什么重大运动?(3分)材料三:
(3)材料三文章所示的鲜明观点是什么?由这篇文章的发表而引发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联系?(5分)11.(1)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2)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3)全国范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10•四川宜宾)1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单位:万吨)年代 1800 1820 1830 1850 1860 1870 产量 1100 1740 2400 4940 8000 11000(1)材料一反映的趋势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动力方面的哪一重大技术进步显著地促进这一趋势的出现?(3分)材料二:(见右图)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此,你有什么认识?(4分)15.(1)英国煤的产量迅速增加;改良蒸汽机。(2)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3)内燃机的发明。煤和石油的大量开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们在利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兴利除弊。(2010•河南)24.(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面对殖民主义的暴行,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斗争结果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维护了民族尊严。这一时期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一般有三种结果:一是民族独立并逐步强大;二是民族独立但社会发展缓慢;三是失败,殖民统治进一步加强。
(1)请仿照示例,完成问题一和问题二。示例:
结果:民族独立但社会发展缓慢。
名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原因:西班牙、葡萄牙实行的封建统治,独立国家确立的社会制度落后。问题一:结果:民族独立并逐步强大。(2分)
名称:
原因:
问题二:结果:失败,殖民统治进一步加强。(2分)
名称:
原因:(2)在这一时期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物,你最敬佩的是谁?请说明理由。(2分)24.(6分)(1)问题一:名称:美国独立战争。(1分)原因:独立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意思对即可,1分)问题二:名称: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1分)原因:英国殖民者的疯狂镇压;英国殖民者实行分化政策;印度王公贵族的妥协。(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1分)(2)如: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取得民族独立。他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玻利瓦尔:他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章西女王:她是印度杰出的女英雄,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英国军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评价只要符合人物特征,一条即可,2分)。
2.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二
1. 备课中体现趣味性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先要拥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 精挑细选趣味性较浓的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材料, 以便讲课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公元纪年”这部分内容时, 我用硬纸片做了一个精致的“年代尺”模型, 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问题:“一个人公元前24年出生, 公元后24年去世, 这个人活了多少年?”同学们边观察, 边计算, 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两个, 一是48年, 另一个是47年,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结果呢?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呢?让学生围绕着这一疑问再进一步观察“年代尺”, 学生会发现, 公元元年不是公元零年, 而是公元1年, 计算时不能简单的套用数学上的“数轴法”进行公元纪年的计算, 正确的计算过程:24+24-1=47 (年) , 这样学生会感兴趣, 内容也能记得扎实。
2. 教法中贯穿趣味性
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善之者, 善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状态, 教法必须改革创新, 灵活有趣。爱听故事, 这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 妙趣横生的故事, 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 能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在讲授“个人离不开社会”这部分内容时, 我给学生讲了“狼孩”的故事, 从而引出“个人离不开社会”。正如一滴水滴在桌面上, 会很快蒸发掉, 放在海洋中会永不干涸一样。同时教育学生祖国的沃土和文化滋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 儿女们长大后要报效自己的祖国母亲。
3. 讨论中激发趣味性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 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 并去不断地探索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 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的观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多问“为什么”。要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师要精心设题, 保证课堂讨论质量。首先, 注意命题的综合性, 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命题的新颖性;其次, 公布讨论题时, 要提出目的和要求, 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 善于启发和诱导。如果学生一时语塞, 教者要适时点拨, 打破沉默局面。学生发生争论, 教者要因势利导, 紧扣主题, 将论点引向纵深;最后总结。如在学习“实践的钥匙”这部分内容时, 我让学生以自己最感兴趣的社会调查主题和对象进行分组讨论, 同学们通过讨论思考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且比较实际的调查主题。
4. 让学生多做调查多实践
比如学习《生活在社区里》, 我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调查报告, 内容包括:自己生活的村庄或居民区 (社区) 的面积、人口分别是多少?社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方便?你认为自己的社区在布局上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应如何改进?并请绘制一幅改进之后的社区平面图。课上, 学生非常激动地展示着交流着自己的杰作, 这样, 对于什么是社区, 社区的功能有哪些, 社区的分类标准等一系列本来很抽象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和增进环保意识的教育。这种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服务家乡, 服务社会, 也使我们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 延伸到现实生活, 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5. 讲究课堂导入, 诱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历史与社会课原本应是趣味性极强的, 现实中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中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参与的热情。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先播放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能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 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 然后因势利导, 随即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的?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 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目的与重点, 可谓一石二鸟。
3.初中历史与社会主体教学探究 篇三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四种不同层次:第一,历史概念的获得;第二,历史规模的探索;第三,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第四,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价。显然,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效果只能局限于第一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创新思想的培养主要靠后三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发现并启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布鲁纳、威廉姆斯、吉尔福特、帕尼斯和泰勒等著名教育学家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彻底改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模式。主体性教育模式便是创新教学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关键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个性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恰当的帮助,启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激发动力一主动探究一讨论解疑一精讲深化一反馈交流。
1.激发动力(确立目标)。动力也叫动机。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机一旦产生,就会有由这种动机引起的行为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机,特别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类内部动机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意志就越坚定,学习时要求迅速准确解决认识矛盾的探索就越自觉,学生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动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首先要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今中外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拍成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精彩动人,恰当地剪辑加工利用,很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注意激发动力与确立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约2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目标呈现出来,并使其迅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2.主动探究。探究,即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是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此,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利用“激发动力”带来的学习上的愉悦、亢奋,使情意发展为认知发展服务,进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为学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凭借,如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影视图片及文字资料等,进一步激发动力,并及时调控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时间。
3.讨论解疑。群体交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探究”的某一阶段或整个过程结束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具_体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争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喷疑、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应有目的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如“评价隋炀帝”时,一位学生竟提出“没有隋炀帝,就没有大运河;没有大运河,那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大呀!所以,人们都说隋炀帝是个暴君,我看不见得。”这一观点竟带来一片附和声,课堂出现了某种无序状态。此时教师就要临场遵照学生所思进行即兴的诱导和辩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打破了原有的评价程序和等着记老师认可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营造了一种开放性体验平台。在传统课堂中,开放只被看成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开放只被看成是开放题或教师到课末让学生自问自答。虽然这也是开放,但实际上早已在教师封闭的教案思路中定格。孩子们为了突破这种封锁,经常会发出天真可爱的回答,然而这些往往又不是教师所要的,不高兴自然写在脸上,认为学生配合不好,难道要学生配合你吗?在教师不悦的表情中,哪里还谈得上体验平台的搭建,学生又怎能体会到体验学习的快乐?
4.精讲深化。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疑点、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有关史料,深入浅出地加以归纳总结,将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等德育目标深化升华。要注意讲话要“精”,切忌废话,少占时间。例如,当一个学生提出“隋文帝为什么能顺利地统一中国?南朝的陈后主为何不能?”的问题后,教师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隋文帝人物像”(体验平台);其次,采取“换位体验”方法,设问:①假如你们就是隋朝老百姓,想想当时的社会,你们想对隋文帝说些什么?②假如你们是隋文帝的臣子,又想对皇上说点什么?学生这些生活体验、课本体验的感悟,使教师失去课堂统一结论的权威,课堂没有了严肃的气氛,只有看似散乱的师生、生生的互动、交往,然而对学生来说,对学习课堂充满了信心,课堂成为其生活的乐园。
5.反馈交流。反馈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同时又贯穿于其他各阶段之中。可采用学生自结、自测、相互提问、登台复述、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进行。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发挥外部动力作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对下一步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每一次反馈,都是课堂教学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或肯定,或引导,恰当把握。
4.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四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5.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五
《十年内战》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 “建军节”同学们大声的喊着,可是你们当中有谁给大家讲讲它的来历呢? “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 “是为了纪念贺龙吧”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军队的开始”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是的,今天我们大家就共同来学习--------十年内战(多媒体板书)讲授新课
走进历史的画廊
请大家和老师共同回顾我们学过的内容,并且思考两个问题, 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总结 : 北伐战争宣传了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扩大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这也使共产党和人民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革命斗争.请大家看大屏幕并结合教材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呢? 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同学们自己讲解)总结 : 八一南昌起义之后,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已经建立大小几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看多媒体)大家讨论(投影片)最后教师总结:红军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能熟视无睹吗?
“不能”同学们大声的回答。
师问: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答“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师问:结果如何呢?
学生总结:前四次国民党都遭到失败,接着又进行了第五次围剿。说的非常好。现在看大屏幕并思考:两次的不同结果给你最深刻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做答。师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都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但是,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不是力量的悬殊,乃是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
再现历史的辉煌
请听音乐,你能猜出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多媒体播放十送红军)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大家纷纷猜测这是什么曲子。“十送红军”说的非常好,这时教师推出一组图片:遵义会议、铁索桥、雪山、草地等
提问:你熟悉这些历史画面吗?你能说出长征途中的其他重大事情吗?
同学情绪再次被调动,纷纷发言。
教师推出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大事件。
大家说的都很好,是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刚开始,博古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红军损失惨重,在这危机关头。怎么办?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指导学生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结果三个层次阅读思考发表见解。看多媒体介绍遵义会议的详细内容,然后总结: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之下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堵截,(看多媒体长征路线、图片等再一次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师问: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锻炼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长征精神”?它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长征是人类的壮举,一部光辉的史诗!现在我们又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特别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今天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西部也会遇到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诸多困难,这更需要我们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将未来的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基础训练
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于
()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金田起义
2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极大的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从1930年底到1933年秋,蒋介石调动大量军队,对红军和根据地进行了()“围剿”
A 两次
B 三次
C 四次
D 五次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A遵义
B懋功
C会宁
D吴起镇
4不属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是
()
A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
我打,敌退我追 B 诱敌深入
C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D 御敌于国门之外
5.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重要事件是()
A红军长征
B第五次反围剿胜利 C遵义会议
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能力训练
6.仔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a)歌谣中的毛委员是谁?
b)他在1927年领导了什么起义?后来毛委员领导起义队伍在井冈山建立了什么?
c)从井冈山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什么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是否能行的通?谈谈你的看法?
实践与提高
7仔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请指出右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 大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2)图中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结合你的实际情况谈谈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 B 2 D 3 D 4 D 5 C 6(1)指毛泽东
(2)秋收起义。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能行的通 看法自己谈 7(1)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时间:1936年10月 地点:甘肃会宁
(2)长征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六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看到前面有一幅牛的图片,那大家有没有仔细看清楚,这头牛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对了,象一幅世界地图,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世界地图的问题。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对自己脚下的大地抱有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想要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前人们经过了多少努力才了解了人类生活的世界。【讲授】
人们对世界了解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我们现代人有着巨大的差别。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总结」
①我国古代的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称为“天圆地方”;
②古代的埃及人认为,天由许多山峦支撑着,闪烁的明亮的星星,是由天空垂吊下来的;
③古代的巴比伦人传说中,大地是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
④印度人的想象是地球被许多大象扛负着,当大象动弹的时候就发生地震。这些象站在大龟背上,这只大龟是神的化身; ⑤俄罗斯人的想象更有趣,他们说大地下面是三条巨大的鲸鱼,鲸驮着大地在海洋中浮游。
⑥古代欧洲的航海家则认为,世界是一个又圆又扁的盘子,陆地在世界的中心,周围都是海洋。
古人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造成了这些错误,但人类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纠正着这些错误。考古学家们发现,通过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可以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板书」
一、世界地图的变化 「板书」
1、地图的出现
据史料记载,地图最早出现于埃及的尼罗河两岸开始有了农业的时候。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养料,使其发展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每次洪水过后,一些土地会被淹没在水面之外,一些原本淹没在水面之下的土地又会重新露出水面,因此每年都要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为了有一个标准,人们便开始绘制简单的地图。
到了希腊、罗马时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又开始了海外贸易和战争,绘制大范围、高精度的地图就成为必要,由此地图学开始了它缓慢的发展。「板书」
2、古代地图 「板书」(1)最古老的地图
目前已经被发现的最古老地图是巴比伦地图,出现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也就是现在中东的伊拉克境内。考古学家在当地挖掘一个古老城市的废墟时,发现了这一张地图。
与其说它是一张地图,不如说它是一块地图,因为它是刻画在陶片上的,大概是制作於四、五千年前。
这幅地图同样出土于今天的伊拉克,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前制作在陶片上的地图。
「提问」同学们从图上看以找到哪些地理事物呢?
「总结」图上表示了山脉、四个城镇、流入海洋的河流及其他地理特征。
现在大家看到的陶片地图出土于意大利境内,被考古学家们认定为古代的希腊人所作,是西方最早的地图。上面一共标明了13座城镇,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地图作者在陶片上用线条简单地勾勒出了海陆轮廓。
以上的地图中,大家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来很有限,这些地图并不是世界地图。那么当人们对比较大的范围有了了解时,他们画出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2)古代的世界地图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一位地理学者绘制的世界地图。「提问」同学们认真看一看,这幅地图有哪些描绘是正确的,哪些描绘是正确的,哪些描绘错误的?
「总结」正确的包括:①陆地被海洋所包围;②地中海周围的轮廓勾画得比较准确。错误的包括:①图中只大体勾画出了亚洲、欧洲、非洲三个大洲;②陆地的面积大而海洋的面积小。
时间过去了大约不到一百年,人们在修正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在人们眼中,变成了这个样子,「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时人们了解的世界有什么变化吗?
「总结」在这幅地图上,人们除了对地中海周围的轮廓更为了解之外,他们眼中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又是两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到公元前三世纪,一位叫做埃拉托色尼的古希腊著名的地理学家绘制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图。
「提问」这幅地图和刚才我们见过的所有地图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谁知道? 「总结」①这幅地图上表现出来的海洋面积比以往的地图都要扩大;②使用了类似经纬线的线条确定位置。而且同学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埃拉托色尼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世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图学继续在古希腊人手中发展着,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托勒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它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幅地图上使用了经纬线,并选定经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一直沿用到1884年,才变为由现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
接下来的日子,地图学在欧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公元4世纪至13世纪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方受宗教统治,神学代替了科学,处于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哥白尼、布鲁诺都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地图成果遭到摒弃,完全被宗教观所代替,地球球形的概念代之以四边形或盘形。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时期欧洲的地图。
但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地图学并没有停止它发展的脚步。东方的阿拉伯人由于航海的需要汲取了希腊的地图知识,结合他们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促进了地图的发展。
这幅地图是公元12世纪(1154年)东方阿拉伯学者伊德里西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的方向和我们所熟悉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把它旋转过去就可以了。
伊德里西的世界地图更为精确,但也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提问」谁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从何时才被人们真正了解的呢? 「总结」15世纪后期之后,经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众多航海家的探险,人们大体摸清了世界的海陆轮廓。
「提问」那谁来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飞速转动的球体,陆地占总面积的29%,海洋占总面积的71%,地表被分割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成为太空旅行的第一人,他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总结】
7.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七
一、以人为本, 温情教育
目前有一种很时尚的说法———人性化管理, 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概念。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 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 使管理更贴近人性, 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笔者套用这种理念, 把以学生为本, 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高效教学效果称为“人性化教育”。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深深体会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感情学科, 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感情了, 才能学有所成。而要使学生对这门课有感情,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有人情味!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都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将之有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 笔者任教所在地是农村, 大部分学生家长有给子女送饭菜的习惯, 有的家长一到教室门口就大喊学生的名字,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 而有的家长则默默地等在门外, 浪费了大量时间, 同时也由于家长候在门外而使学生无心听课。于是笔者每接一批学生便规定:以后如有家长来送菜, 学生可以不跟老师打招呼, 只要悄悄走出去以最快的速度跟父母见个面就回教室继续听课。另外, 课堂上如有学生临时要上卫生间也可不必报告, 快去快回即可, 此举从根本上关心学生的需要, 富有人情味, 深得学生欢迎, 师生感情也大为增进。
二、活跃气氛, 营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 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最有效的, 因为有压力的被迫学习是一种痛苦, 而轻松愉快的自觉学习则是一种享受!笔者有一句口号:社会课上回答错了不脸红!因此胆子再小的学生也敢举手发言,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无拘无束, 可以畅所欲言, 思维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创意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正如古人云:“乐思方有思泉涌。”而教学语言更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宫殿大门的金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则说过这样的话:“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用幽默的方式阐述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充满睿智, 极具感染力, 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笔者的课堂上时常充满了欢声笑语, 45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 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 在愉快中记忆, 在思考中创新, 在失败中反省, 在探索中提高。
三、大胆创新, 灵活施教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 每一届学生都在发生变化, 如果教师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念头, 用多年的老经验和压制手段, 消极对待满脑子“肯德基”“因特网”, 嘴边挂着“帅呆了”“酷毙了”, 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却又初具独立意识的初中生, 显然只会四处碰壁。教师应该敞开心扉, 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 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比如学生不交作业, 一般的教师肯定认为其学习态度不端正, 轻则批评重则惩罚, 但笔者每接一批学生就会立下一个规定:如果学生某天不想做社会作业可以不做, 只是事不过三, 但当学生想做了就得全力以赴不能敷衍了事, 否则要受罚;教师布置了三道作业, 学生可以做两道或一道, 但要表现出最佳水平, 否则就取消特权;下发新的学习资料时, 笔者从不把后面的答案撕下来, 并且规定当学生觉得需要参考一下时允许看答案, 不算抄作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说话算话, 赏罚分明。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行, 但实践证明, 效果很好!用学生的话来说是:“人心都是肉长的, 老师如此相信我们, 在这样的老师面前耍无赖会觉得不好意思!”
四、赏识学生, 宽容以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 教师充满激情的一句赞扬有时能让学生找到自信,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也会因为教师的亲切而连带喜欢上他 (她) 的课。教师的宽容大度更能感化学生的心灵, 外国有句俗语:年轻人犯错, 连上帝都会宽容的。更何况是孩子呢?学校是一方净土, 孩子的心灵是净土中的净土, 在这片洁净的土地上没有邪恶的种子, 有的只是天真纯洁和无心之过, 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这个学期开学不久, 笔者就发现坐在后排的一名男生上课时经常传递纸条, 笔者多次用眼神示意他停止这种行为, 但他照写不误。笔者不动声色, 有一次等他写得差不多了就绕过去一把把纸条拿过来顺手放进讲台上的一只袋子里 (其他学生都未发觉这一举动) , 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这名男生顿时坐立不安, 那魂不守舍的样子使笔者意识到纸条上的内容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而隐秘。笔者一边讲课一边琢磨着该怎么处理, 快下课时, 趁着其他学生正在做作业, 看着他那无奈又焦虑的眼神, 笔者决定原谅他这一次, 于是当着他的面把没有看过的纸条撕碎扔进垃圾桶, 只对他轻轻说了一句话:“不要再有下一次。”他长舒一口气, 使劲点点头, 从此在课上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发言, 认真完成作业。笔者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宽容是一种拯救!
五、学生评鉴, 师生双赢
学生评鉴近年来比较流行, 但它通常只作为学校行政部门的一项管理手段, 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 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意义不大。学校在实施学生评价的过程中, 管理主义的倾向大行其道, 评价的教育价值却常常被蒙蔽。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只是把学生评鉴运用在高校中, 而笔者所指的“学生评鉴”是指九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和对任课老师的教学表现所作的书面评价, 还包括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下面摘录几段评鉴以飨读者:
(1) 进入初三以来, 我对社会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浓, 学起来也比其他科目轻松, 林老师上课很有趣, 总是面带笑容, 鼓励我们举手发言, 让我们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她的教法也别具一格, 看似东拉西扯, 其实句句点到中心, 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课。
(2) 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自己出题目的方法真的很不错, 从一开始的50多分到80多分, 从讨厌历史到喜欢历史, 虽不能说成绩很好, 但有很大进步, 我要继续努力, 争取更好。建议多一些师生互动也许效果会更好。
(3) 老师, 现在已经是全面复习阶段了, 这些天你都在给我们练习定角度的题目, 作为课代表, 我觉得有义务向你提出:我们也应该多练选择题, 特别是有些较灵活的题目。关于PRED方面的题目我还是比较薄弱的, 大多数同学也是如此, 希望老师再找几个综合性强从多角度考虑的题目给我们练。
这样的评鉴还有很多,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助学生评鉴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生评鉴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出心里话以及对教师的希望, 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8.初中历史与社会活动课教学刍议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社会;活动课;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在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活动课。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以下简称为活动课)的开展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许多学校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课题授课模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活动课已经占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对活动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将活动课真正列入课堂教学计划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材为教学中心。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社会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的需求,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老师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试油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参与。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二、周密安排、合理调控,切实提高社会活动课的效益
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切讲究引导的艺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
(2)教学中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决不能仅仅让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社会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活动课切实做到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社会学习,导致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社会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么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社会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三、利用丰富社会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9.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篇九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状态的目标,推进我区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历史学科教学建议。
理念:明确的目标意识、广泛的学生参与、实在的师生互动、多元的学习方法、教师主导下的知识自主建构。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课型可分为:新授课、活动课、复习课、讲评课。
一、新授课
基本环节:情景导入→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合作探究→巩固落实
(一)情境导入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现实或学生已有经验等手段,或通过视频片段、图片等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局部感知知识,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二)自主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教师明确本节学习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展示学习目标,通过学案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关内容,初步构建知识体系。
2、自主学习侧重于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与老师探究。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三)成果展示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对疑难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
(四)合作探究
1、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通过师生互动,在学生思维碰撞中逐步提升能力。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评价与归纳。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提炼核心知识,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
(五)巩固落实
1、充分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反馈练习,可设置选择题、材料题、探究问答题等,狠抓核心知识和能力的落实。
2、教师力争教学内容、作业堂堂清。
二、活动探究课
历史活动探究课对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增强历史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1、事先制订活动计划
明确活动开展的步骤、学生研究的方法、需要的课程资源种类及要达到的效果,选题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的探究性问题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探究性、可操作性。
2、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课前合理分工:上网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在能做、会做、乐做的基础上都有所作为,创造团结、协作、竞争的氛围。适时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鉴别、整理、归纳。
3、课堂展示与点评
课上一般为展示成果、交流心得阶段,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师结合相关学习主题,顺势引导,将知识巩固深化,使课堂完整有序进行。
4、课后延伸
活动探究课很难一节课解决所有问题,要指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5、巩固反馈 教师出示典型题或开放题,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小组互评。及时收集反馈的情况,恰当点拨,并出示下节课预习内容。
三、复习课
复习课是指为了复习学科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课型。一般来说,应按照展示目标,导入复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师生释疑,归纳提升、建构知识体系——巩固知识、强化训练——反馈练习五个环节进行。
1、展示目标,导入复习: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考点,列出本节复习目标,明确复习方向。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各组围绕目标中提出的问题,明确任务、认真读书、思考、讨论、分析问题。
3、班内交流、师生释疑,归纳提升、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组织各小组交流,针对问题组织深入研究,或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巧设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方法、应注重的问题进行归纳,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4、巩固知识、强化训练:学生用适量的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应给适度的引导。
5、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使师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教师每复习完一章,要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知识迁移;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论点,史论结合,全面分析,指导学生掌握开卷考试的答题规律。
四、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一般分为考情分析——总结成绩、激励进取——分析错因、找出不足——联系知识、深化复习——试题的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指导五个环节。
1、考情分析。讲评之前要认真细致的分析每位学生的试卷,对基本的情况做详细的汇总。
2、总结成绩,激励进取。帮助学生进行成绩分析,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进取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分析错因,找出不足。这是讲评课的重点部分,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用充足时间,帮助学生重点分析本卷暴露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剖析错误根源。一般来讲,大都采取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题,找出题干中的有关限制语、中心词以及设问,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题意,避免“跑题”现象。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与教材内容对应。最后,引导学生组织成文。通过这几个步骤,教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找出错因:是审题不清、知识遗漏,还是能力欠缺、行文不足等,使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加强纠错的针对性。
4、联系知识,深化复习。这是试题讲评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利用讲评课进行复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补充、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补缺。
5、试题的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指导。教师在讲评时,应重视题目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应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开发思维,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定位教材、把握试题考查方向、规范作答,掌握各个环节的准确性、技巧性,才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真正提高成绩。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准确理解课标。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标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
(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
(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历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意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8、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与社会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感悟06-25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8-14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反思历史,明理启智11-05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10-14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10-04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08-04
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08-11
初中历史优化课堂教学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