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2024-08-28

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共10篇)

1.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六 《场效应管放大器》

实验电路图1-1:

图1-1 实验内容: a.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整

 关闭系统电源,按图1-1连接电路。

 调节信号源使其输出频率为1KHz、峰峰值为200mv的正弦信号Ui,并用示波器同时检测Uo和Ui的波形,如波形正常放大未失真,则断开信号源,测量Ug、Us和Ud,把结果记入表1-1。 若不合适,则适当调整Rg2和RS,调好后,再测量UG、US和UD 记入表1-1。

实验结果见表1-2:

Ug(V)Us(V)

0.20480 0.59547

UD(V)3.86010

UDS(V)3.30900 表1-2

UGS(V)-0.39000

ID(mA)1.26695 实验结果分析: UDs=UD—Us,根据前三个测量值,可知理论值为3.26463,误差为1.4%,在误差范围内; UGs=UG—Us,根据前三个测量值,可知理论值为-0.39067,误差为0.2%,在误差范围内; ID=Us/R4,R4的值为470Ω,计算值为1.26695,理论值是1~3,测量合理。b.2、电压放大倍数

AV和输出电阻Ro的测量

 关闭系统电源,按图6-2连接电路。

 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频率为1KHz、峰峰值为500mv的正弦信号Ui,并用示波器同时观察输入电压Ui输出电压UO的波形。在输出电压UO没有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量RL=∞和RL=4.7KΩ时的输出电压UO(注意:保持 Ui幅值不变),记入表1-3。

测量值

计算值

输入输出波

图1-2 图1-3 Ui(V)Uo(V)0.17705 0.17707

1.04557 0.51945

AV

5.91 2.93

Ro

4760 RL=∞ RL=4.7K

图1-2

图1-3 2)Ri的测量(测量方法同实验五)

按图6-2连接实验电路,选择合适大小的输入电压US(约50-100mV),使输出电压不失真,测出输出电压Uo1,然后关闭系统电源,在输入端串入5.1K电阻(本电阻数量级应为场效应管RiU02RU01U02输入阻抗在同一数量级,以避免量化误差,此处5.1K较小,但无法更改),测出输出电压Uo2,根据公式

求出 Ri,记入表1-4。

Uo1(V)0.10582

Uo2(V)0.10536

Ri(KΩ)1168.1

表1-4

五、实验总结

1、整理实验数据,将测得的AV、Ri、Ro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答:Ri、Ro测量值分别为1.168MΩ,4760Ω

2、把场效应管放大器与晶体管放大器进行比较,总结场效应管放大器的特点。

3、分析测试中的问题,总结实验收获。思考题:

1、场效应管放大器输入回路的电容C1为什么可以取得小一些(可以取C1=0.1μF)?

答:因为场效应管是高阻抗输入管,所以输入信号要求小的幅度,否则将产生大幅度失真的。为了达到最佳匹配,所以输入耦合电容要选得小一些。

2、在测量场效应管静态工作电压UGS时,能否用直流电压表直接并在G、S两端测量?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这样测量可能使G极击穿,因为场效应管的G极输入为高阻。有些场效应管的G极是带保护的,对于没有保护的场效应管人体手的触碰的静电都有可能将其G极击坏。而且场效应管子的各个极性阻抗非常高、受到感应的影响会很大,万用表的表笔针和人体手指的感应会影响工作点的较大变化

3、为什么测量场效应管输入电阻时要用测量输出电压的方法?

答:要测这个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本来只要测出输入电压Ui和输入电流Ii,那么输入电阻Ri=Ui/Ii,但是我们实验室里没有测量微小交流电流的《交流微安表》,只有测量微小电压的交流毫伏表,为了将这个电流量转换成电压,于是在输入电路中串联了一个电阻R,这个R的大小应当和输入电阻的大小相当。这样,输入电流Ii=(Us-Ui)/R,在这里,Us是信号源输出电压,Ui是放大电路输入端得到的电压,只要测出这两个电压,就可求出输入电阻了。

在一般的共射放大电路中,由于输入电阻只有几千欧,所串联的电阻R也就是几千欧,用此法就可以测量输入电阻了。但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很大,可达10M欧或更大,当所串R达到这样大的值时,由于所用毫伏表的内阻也是很大,在毫伏表的输入测量线上就会产生出几毫伏的感应电压,就会发生测量出Ui比Us大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一个方案:将实验室用金属网屏蔽起来,同时,进入实验室的各种电线也要加滤波装置,显然不容易实现。

比较容易解决的方法是:不在R与放大电路的连接点测电压。

2.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二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是我校面向电类工科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该课程学时短———只有16个学时,要求高———要求学生熟悉多种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测量、掌握电路分析各基本理论的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电路并验证或得到某个结论[1]。更具挑战性的是,课程面向的对象为大一学生,他们普遍课业繁重,实验动手能力弱,如果缺少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强力的驱动,他们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我们针对以往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

1传统实验报告应用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我校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课程性质为独立设课,在教学进度上与理论课程不完全同步,时常会出现理论教学滞后于实验教学进度的问题,这就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预习,深度思考,学生才有可能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判,才有可能跟上实验课程的授课进度。然而,传统的实验报告通常只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几部分,其中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作为预习内容在课前完成。每一项实验的报告格式完全一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只是将实验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抄袭一遍,整个预习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被迫要抽出更多宝贵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弄明白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留给学生独立做实验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有时候甚至要降低实验难度,减少实验内容才能勉强完成,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有思考的时间了。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提前在预习时制作好实验数据表格,又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制作表格;在课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不符合规范,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展开讨论。以上种种情况,既有学生惰性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关键性的引导。

2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的设计

鉴于以上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和设计综合性实验),针对每一项实验的具体内容设计了一套包含课前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处理、课后反思等不同任务的实验报告模板。

2.1课前预习

对于验证性实验,主要包括仪器使用(一)、仪器使用(二)、元器件识别与测量、直流电路测量、动态电路测量、正弦电路测量等六个实验项目[2]。

在头两个实验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一无所知,因此我们都在课前预习部分都有侧重性的布置了相关任务帮助学生熟悉仪器设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向学生提供示波器、信号源、数字台式万用表、毫伏表、直流电源等仪器的学习视频,并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视频简单总结各仪器的基本使用步骤,在此基础上,阅读实验指导书里有关实验基本知识的内容,对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电路的连接及故障处理,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与处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一步的,结合上述的预习内容并通过搜索网络资料回答几个有关仪器使用和实验基本知识的小问题。

在元器件识别与测量实验中,我们在课前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先认真复习前两次实验学过的仪器,进一步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自学实验指导书中元器件一章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并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知识,写一份某一种元件识别方法地小论文作为预习报告(包括分类、性能、封装等)。

当实验教学进行到最后三个验证性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前文提到的理论教学滞后于实验教学进度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在预习部分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果理论课未讲到的,应自学完成,并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描述相关实验原理,不得抄书。例如在直流电路测量预习部分,学生必须画出实验用到的具体电路图,并针对这一电路用一两句话及数学公式描述基尔霍夫定理、叠加定理等理论知识,随后根据理论知识计算出实验数据的理论值以方便在实验中立即进行比对。为了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预习程度,我们还设计了一些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回答,例如在动态电路测量实验中,共地的接线方法是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在预习部分要求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中共地的原理后,画出实验中实际使用电路及其共地接线图。

对于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自主确定电路参数、连接电路并完成测量,为此我们在预习部分提供了电路的设计指标,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根据指标计算出电路参数,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画出电路图,利用Multisim软件仿真电路并打印仿真电路图和波形图,同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2.2实验过程

对于验证性实验,在该部分中,我们除简明地介绍实验操作过程外,还提供了实验数据表格,节省了在课堂上制作表格的时间。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将实验讲解过程中提到的注意事项记录在该部分中。例如在正弦电路测量实验中,我们以问答题的形式将相关注意事项呈现给学生:(1)连接电路前是否应该测量导线和探头好坏?如何测量?(2)双踪法测量相位差时示波器设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双踪法测量相位差时如何判断示波器上两个波形哪个是U总哪个是UR?(4)向量法测量相位差时UC和UR能否同时测量?为什么?这些问题要求当堂回答在实验过程中并由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听课,明显有了紧迫感,实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对于设计性实验,我们不再提供具体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相关问题和注意事项同样是以提问的形式留给学生在实验测量过程中自己思考。例如在RLC并联谐振电路的设计与测量实验中,有如下问题:(1)RLC并联谐振电路的阻抗与输入信号的频率有什么关系?(2)电路发生谐振时,电路中的总电流和总电压相位关系如何?(3)如何改变电路的品质因数?(4)电路中的电流如何转化为电压用示波器测量?

2.3实验数据处理

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要求学生分析整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相关曲线图,同时计算误差,分析误差原因,判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

对于设计性实验,我们在验证性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根据测量数据判断设计的电路是否满足指标要求,若不满足需要分析原因,若满足则鼓励学生思考设计出实现更高指标要求的电路。

2.4课后反思

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思考题,若实验中对同一参数有多种测量方法的必须比较分析其优缺点。例如在直流电路测量实验中“戴维南定理”部分,分别利用了网络的外特性测量法和直接测量法两种方法得到一个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和电压源,这两种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难易度、误差率、所需条件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对于设计性实验,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写出实验电路在工程上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对“学以致用”有更深的体会[3]。

3试用效果

我们将设计的实验报告在我校通信、电子等少数几个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在整个实验学习过程中,不再像以前那样茫然,不论是预习、听课、做实验还是课后总结都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发现新的实验报告很多任务或问题在课本上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通过查找资料,深度思考,反复操作练习才有可能完成,在一系列任务的压力驱动下,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做实验,效率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激发了学生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授课教师也反映,学生的预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授课时能更好地跟上教学进程,因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部分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关键性内容,其余内容只需点到为止,节省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加规范;不论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反思都能有效地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大大拓展了课程学习时间,实验课时短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4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的使用,改善了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种种问题,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验、思考,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冬,李淑明.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材中引入工程应用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5(9):193-194.

[2]黄品高,李晓冬,陈震华.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设计·仿真[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

3.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三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课题设计;课题评估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8-03

《数字电路实验》是我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继《数字电路》理论课程后单独的一门实验课程。《数字电路实验》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数字电路实验也是《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等的前端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数字逻辑电路技术领域的知识包含理论和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我们尝试把数字电路实验分成三部分进行:基础实验;单元电路设计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第一步分的基础实验是和理论课程紧密的结合,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一些入门级的基本概念,进度跟随理论课程同步进行。第二、第三部分是在第二学期进行。第二部分的单元电路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数字电路的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属于验证性的实验。第三部分是数字电路综合设计,在综合设计的题目中,适当的涉及一些传感器,模拟电路等其他课程中的知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设置。在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影响下,每一次的实验内容仅仅局限于验证理论课上的结论。对于通过实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方面有所欠缺。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内容中,很少有涉及到模拟电路、传感器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传统验证性不利于培养现时代所需要的有理论知识、有动手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实验设备。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设备实验教学的手段相对落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也就受到了限制。实验一般是在面包板或者是类似于面包板的实验箱上进行。学生只要对照书本连线即可完成实验。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不懂实验原理的情况下,依样画葫芦也同样完成了实验。部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起到实验教学应该起到的作用。

3.实验报告和实验评分。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是客观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传统的实验考核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决定。但由于传统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的限制,依靠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的评分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原理、技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有失公正、全面的评分原则。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必要性

验证性实验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仅仅是验证性的基础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后继课程和当前的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在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后,运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完成教师给定的实验。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完成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实施的过程中,很明显的产生了以下几个特点:

1.发挥了学生实验积极性。在数字电路的设计实验中,实验教师只是给定了实验的课题,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对部分设计性实验课题给出了原理性框图。设计实验并不规定实现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器材、方法和手段。学生必须自己查阅资料,规划实验过程和方案,设计实验电路,主动询问教师。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例如课题:晶体管图示仪用的三角波锯齿波发生器设计。该题可以用常规的模拟电路实现,也可以用数字器件加上部分模拟器件设计出性能更稳定的电路。学生在接受设计课题后,首先是要查找资料,了解图示仪工作原理,查找三角波锯齿波发生器各种设计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2.在实验方法上的多样性。设计性实验的课题是明确的,但是并不规定实现课题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当多个实验小组在选择了同一个实验课题时,各个实验小组会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在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性。例如:在实现图示仪中用的锯齿波三角波发生器电路设计时,可以采用555电路作为CLK信号,对数字电路的计数器进行计数,通过运放产生锯齿波和三角波的设计方案。但是也有同学用555电路作为振荡器,使用三极管对555波形输出进行积分,从而直接产生三角波锯齿波的实验方案。

3.实验内容的探索性。部分的设计性实验课题,实验中包括了一定含量的探索性质。这部分实验课题适合于部分基础好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来说,是参与教学科研早期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课题《简易四踪示波器》的实验,是在普通示波器上同时显示四路数字信号。在设计时除了数字电路的知识外,还应具有简单的单片机知识和示波器原理方面的知识。要完成实验,则必须要对单片机和示波器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4.实施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效果。现代的教学理念更应注重于学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对本系2009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效果来看,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效果以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后,尽管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通常学生都会主动地查资料,找老师讨论,会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去完成项目,使得以往单调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

三、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实施

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教学应该有层次的推进。从对我院09级的学生实施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来看,在实施设计性教学法时,应注意四个重要的环节:①改进和精简传统性的基础实验。②设计性实验中,设计课题的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复盖数字电路知识点的课题。③选择带有探索性实验的课题。④建立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

1.验证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对于刚从理论课堂上转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传统性的基础实验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学生能在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同时适应实验仪器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方法等。但是传统验证性的实验要加以改进,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验证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例如:门电路外部特性测试:①在按实验指导书对输入电平、电流、负载和空载情况下的电平、电流进行了测试。②给出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的定义,要求学生测试出该门电路出电压传输特性曲线。3.要求学生从电压传输特性曲线解读出门电路的几个参数。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描述出参数的物理意义,举例指出此参数在实际使用的场合和注意事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要少而精,教师不应过多的进行讲解。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2.实验课题的设计。该阶段以设计性实验为主线,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设计性实验的宗旨是为了锻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理论课程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究。在进行实验课题的选择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复盖数字电路知识点多的课题。设计性实验的要点应紧密的结合数字逻辑电路的重要概念、原理、技巧等展开。适当的增加一定量的模拟电路和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实验课题的系统性认识。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的研究实验课题,精心组织实验内容,撰写实验任务书,使学生对实验课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实验课题的可选择性。由于学生个性上的差异,在设计实验课题的设计上应该分为几个层次。我们的做法是分为基本型课题,提高型课题和探究型课题。基本型课题的难度不应低于验证性实验。提高型设计实验的课题是以数字电路为主,传感器和模拟电路为辅。探究型课题一般是在提高型的基础上,需要另一门学科的配合,例如需要单片机控制等,探究性课题适合于个别的基础非常好的学生。(3)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合。设计性实验的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中。课题的设计可以多样性,课题要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模板,包含学习的目标,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参考资源和评价标准等。例如:锯齿波阶梯波发生器电路设计(提高型课题)。(1)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通用晶体管图示仪的扫描信号和阶梯信号,可以得出有以下几个缺点:①使用了50HZ的低扫描频率,显示的特性曲线闪烁比较严重。②X轴扫描为正弦波,线性度差。③波形变换电路复杂。(2)课题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基于数字逻辑电路的锯齿波和阶梯波信号发生器。通过555定时器产生同步的X轴扫描锯齿波和Y轴扫描阶梯波。克服使用50HZ扫描频率低带来的缺点。③比较以上二个方案,得出二个电路的性能、成本等优缺点。基于数字电路的锯齿波阶梯波发生器电路,它所包含的数字电路有:①振荡器;②加法器;③数模转换器;④运算放大器等电路。包含了数电的重要知识,模电中的运算放大器知识也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加深和巩固学生数字电路的知识,拓宽学生在仪器原理、模拟电路等方面的视野等。

3.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分机制。正确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评分机制,能够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设计性实验指导的过程中,由于设计性实验的方案、过程、实验的元器件等各不相同,由此而增加了实验考核的难度。为使设计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①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在设计性实验考核的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避免实验教师间不同的考核标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考核同一设计性实验课题时,各教师间要互相通气,防止学生互相抄写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等作弊现象。②建立合理的考核分数比例。实验教学的评分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评分的机制上重视实验课题的实现过程,淡化考试成绩的比重。在考核分数的比例方面,我们认为实验过程的考核占50%,期末考试占30%,实验报告15%、实验室纪律方面占5%。③实验过程的考核。占50%实验过程的考核,把设计课题分为基本分、性能优异分、创新分三大部分。对提高题而言,如果课题设计达到了基本功能,实验报告叙述正确为基本分。课题中的电路设计合理精炼,电路排列合理、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叙述精简合理为性能优异分。采用了新技术(数电课程以外的技术)或者有所创新为创新分。评估采用了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分时公开透明。考核时要求学生现场演示和答辩,提问并要求学生解释部分实验数据。目的是使能力培养回归到平时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大二时期的数电设计性实验训练,为学生在对课题的设计,电路的调试等方面打下了规范的和扎实的基础,在参加电子设计等竞赛时,学生在拿到课题先做什么,该做什么等一套规范的设计过程非常清楚,其优势就很明显的凸现出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把理论、实验、探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改善了教学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但学习到了理论怎样应用于实际,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一次完整的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C].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蔡京玫.项目教学法在在《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8).

[3]曹中一.“三性”实验的内涵与特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8).

[4]刘芳.浅谈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1).

4.一阶电路实验报告 篇四

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座号

姓名

日期 实验二十一

一阶线性电路过滤过程的观测

一、实验目的

1、测定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2、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3、掌握有关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概念。

4、学会用示波器测绘图形。

二、实验内容

RC串联电路,在方波序列脉冲的重复激励下,当满足τ=RC<

1..测量时间常数

2..微分电路,积分电路

(a)微分电路

(b)积分电路

时间常数的测量

R=4K

R=1K

R=6K C=0.22U

R=1K

R=1K

三、误差分析

1)实验过程中的读数误差 2)仪器的基本误差

3)导线连接不紧密产生的接触误差

四、实验总结

在RC一阶电路的R=2k,C=0.047u中理论值t=RC=0.094MS,在仿真实验中t=0.093.5ms 其相对误差为r=0.0005/0.094*100%=0.531%<5%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测得的数值可以采用。

当T=t时,Uc(t)=0.368Us,此时所对应的时间就是t,亦可用零状态响应波形增长到0.632Us所对应的时间测量。

在RC的数值变化时,即t=RC也随之变化,t越小其响应变化就越快,反之越慢。积分电路的形成条件:一个简单的RC串联电路序列脉冲的重复激励下,当满足t=RC>>T/2条件时,且由C端作为响应输出,即为积分电路。

积分电路波形变换的特征:积分电路可以使输出方波转换成三角波或斜波。积分电路可以使矩形脉冲波转换成锯齿波或三角波。

5.多级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定稿) 篇五

电子工程学院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法 2.熟悉并熟悉设计高增益的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方法 3.掌握多级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掌握在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方法

二、实验预习与思考

1.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2.采用直接偶尔方式,每级放大器的工作点会逐渐提高,最终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如何从电路结构上解决这个问题?

3.设计任务和要求

(1)基本要求

用给定的三极管2SC1815(NPN),2SA1015(PNP)设计多级放大器,已知VCC=+12V,-VEE=-12V,要求设计差分放大器恒流源的射极电流IEQ3=1~1.5mA,第二级放大射极电流IEQ4=2~3mA;差分放大器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不是真电压增益至少大于10倍,主放大器的不失真电压增益不小于100倍;双端输入电阻大于10kΩ,输出电阻小于10Ω,并保证输入级和输出级的直流点位为零。设计并仿真实现。

三、实验原理

直耦式多级放大电路的主要涉及任务是模仿运算放大器OP07的等效内部结构,简化部分电路,采用差分输入,共射放大,互补输出等结构形式,设计出一个电压增益足够高的多级放大器,可对小信号进行不失真的放大。

1.输入级 电路的输入级是采用NPN型晶体管的恒流源式差动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在直流放大中零点漂移很小,它常用作多级直流放大电路的前置级,用以放大微笑的直流信号或交流信号。

典型的差动放大电路采用的工作组态是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放大电路两边对称,两晶体管型号、特性一致,各对应电阻阻值相同,电路的共模抑制比很高,利于抗干扰。

该电路作为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时,采用vi1单端输入,uo1的单端输出的工作组态。计算静态工作点:差动放大电路的双端是对称的,此处令T1,T2的相关射级、集电极电流参数为IEQ1=IEQ2=IEQ,ICQ1=ICQ2=ICQ。设UB1=UB2≈0V,则Ue≈-Uon,算出T3的ICQ3,即为2倍的IEQ也等于2倍的ICQ。

此处射级采用了工作点稳定电路构成的恒流源电路,此处有个较为简单的确定工作点的方法: 因为IC3≈IE3,所以只要确定了IE3就可以了,而IE3UR4UE3(VEE),R4R4UE3UB3Uon(VCC(VEE))R5Uon

R5R6uo1ui1采用ui1单端输入,uo1单端输出时的增益Au12.主放大级

(Rc//RLRL(P//)122

RbrbeR1rbe本级放大器采用一级PNP管的共射放大电路。由于本实验电路是采用直接耦合,各级的工作点互相有影响。前级的差分放大电路用的是NPN型晶体管,输出端uo1处的集电极电压Uc1已经被抬得较高,同时也是第二级放大级的基极直流电压,如果放大级继续采用NPN型共射放大电路,则集电极的工作点会被抬得更高,集电极电阻值不好设计,选小了会使放大倍数不够,选大了,则电路可能饱和,电路不能正常放大。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采用互补的管型来设计,也就是说第二级的放大电路用PNP型晶体管来设计。这样,当工作在放大状态下,NPN管的集电极电位高于基极点位,而PNP管的集电极电位低于基极电位,互相搭配后可以方便地配置前后级的工作点,保证主放大器工作于最佳的工作点上,设计出不失真的最大放大倍数。

采用PNP型晶体管作为中间主放大级并和差分输入级链接的参考电路,其中T4为主放大器,其静态工作点UB4、UE4、UC4由P1、R7、P2决定。

差分放大电路和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其工作点相互有影响,简单估计方式如下:,UC4VEEIC4RP2 UE4VCCIE4R7,UB4UE4UonUE40.7(硅管)由于UB4UC1,相互影响,具体在调试中要仔细确定。此电路中放大级输出增益AU23.输出级电路

输出级采用互补对称电路,提高输出动态范围,降低输出电阻。

其中T4就是主放大管,其集电极接的D1、D2是为了克服T5、T6互补对称的交越失真。本级电路没有放大倍数。

四、测试方法

用Multisim仿真设计结果,并调节电路参数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给出所有的仿真结果。

电路图如图1所示

uo2Rc uo1Rbrbe

仿真电路图

图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测试得到静态工作点IEQ3,IEQ4如图2所示,符合设计要求。

图2 静态工作点测量

输入输出端电压测试:

测试差分放大器单端输入单端输出波形如图3,输入电压为VPP=4mV,输出电压为VPP=51.5mV得到差分放大器放大倍数大约为12.89倍。放大倍数符合要求。

图3 低电压下波形图 主放大级输入输出波形如图4

图4 主放大级输入输出波形图

如图所示输入电压为VPP=51.5mV,输出电压为VPP=6.75V放大倍数为131.56倍。整个电路输入输出电压测试如图5

图5 多级放大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图

得到输入电压为VPP=4mV,输出电压为VPP=4.29V,放大倍数计算得到为1062倍 实验结论:

6.共集电极电路实验报告 篇六

操作记录 实验报告

总评成绩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验报告

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年级:

实验人姓名(学号):

参加人姓名:

日期:

2017 年

月 日 室温:

相对湿度:

实验二 共集电极电路 一、实验目得

1.掌握共集电极电路得特性及测试方法.

2.进一步学习放大电路各项参数得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图2-1 为共集电极电路。

图2-1

共集电极电路 1、输入电阻 Ri

Ri = rbe+(1+β)RE 如考虑偏置电阻 RB 与负载 RL 得影响,则 Ri = RB∥[rbe+(1+β)(RE∥RL)] 输入电阻得测试方法与单管放大电路相同,试验线路如图 2-2 所示:

图 2—2

共集电极电路实验图

2、输入电阻 Ro Ro=∥RE ≈ 如考虑信号源内阻 RS,则 Ro=∥RE ≈

3、电压增益AV AV=≤1 4、电压跟随范围 VO(P—P)=2VO 三、实验仪器及器件

仪器及器件名称 型号 数量 +12V 直流稳压电源 DP832 1

函数信号发生器 DG4102 1 示波器 MSO2000A 1 数字万用表 DM3058 1 晶体三极管 S9013 1 电阻器

若干 电容器

若干 四、实验内容

按图 2-2 安装好电路。

1、静态工作点得调整 接通+12V 直流电源,在 B 点加入 f = 1KHz 正弦信号 v i ,输出端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反复调整 R W 及信号源得输出幅度,使在示波器得屏幕上得到一个最大不失真输出波形,然后置 v i

= 0,用万用表电压档测量晶体管各电极对地电位,将测得数据记入表2-1。

表 2-1

V E(V)V B(V)

V C(V)I E(mA)8、248 8、741 10、744 1、617 在下面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 R W 值不变(即保持静工作点 I E 不变)。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A V

接入负载 R L =1KΩ,在 B 点加 f = 1KHz 正弦信号 v i,调节输入信号幅度,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V O,在输出最大不失真情况下,用交流毫伏表测 V i、V L 值.记入表 2-2。

表 2-2

V i(V)

V L(V)A V

0、529 0、534 0、9906 3、测量输出电阻 R o

接上负载 R L =1 KΩ,在 B 点加 f = 1KHz 正弦信号 v i,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测空载输出电压 V O,有负载时输出电压 V L ,记入表2-3。

表 2-3

V O(V)

V L(V)R o(KΩ)

0、535 0、534 0、034 4、测量输出电阻 R i

在 A 点加 f = 1KHz正弦信号 v s,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出 A、B点对地得电位V S、V i ,记入表2-4。

表 2-4 V S(V)

V i(V)

R i(KΩ)0、495 0、460 9、44 5、测试跟随特性 接上负载 R L =4、7KΩ,在 B 点加f = 1KHz 正弦信号 v i ,逐渐增大信号v i 幅度,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直至输出波形达最大不失真,测量对应得 V L 值,记入表 2-5。

表 2-5 V i(V)0 1、5 2、0 2、5 3、0 3、5 4、0 V L(V)0 0、476 0、633 0、822 0、950 1、111 1、266 6、测试频率响应特性 保持输入信号 v i 幅度不变,改变信号源频率,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不同频率下得输出电压 V L 值,记入表2-6。

表 2-6 f(KHz)

V L(V)

0、476 0、476 0、470 0、424 0、145E

—3 五、预习要求

1.复习教材中有关共集电极电路得工作原理. 2.根据图 2-2得元件参数估算静态工作点,并画出交、直流负载线。

六、实验报告

1.整理实验数据,并画出曲线 VL=f(Ui)以及 VL=f(f)曲线。

2.分析共集电极电路得性能与特点。(附:采用自举电路得射极输出器)在一些电子测量仪器中,为了减轻仪器对信号源所取用得电流,以提高测量精度,通常采用图2-3 所示带有自举电路得射极输出器,以提高偏置电路得等效电阻,从而保证射极输出器有足够高得输入电阻。

7.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七

班级:

机电-156

姓名:

李学东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目的

(1)掌握单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方法。

(2)了解电路中元件的参数改变对静态工作点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3)掌握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

实验电路及仪器设备

(1)实验电路——共射极放大电路如下图 所示。

图(1)电路图

图(2)电路图

(2)实验仪器设备

① 示波器

② 低频模拟电路实验箱 ③ 低频信号发生器

④ 数字式万用表 实验内容及步骤

(1)连接共射极放大电路。

(2)测量静态工作点。

① 仔细检查已连接好的电路,确

认无误后接通直流电源。

② 调节RP1使RP1+RB11=30k

③ 测量各静态电压值,并将结果记录。

(3)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① 将低频信号发生器和万用表接入放大器的输入端Ui,放大电路输出端接入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接入直流电源,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1KHZ,输入信号峰-峰值为20mv左右的正弦波,从示波器上观察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UO的波形,测出UO的值,求出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AU

② 保持输入信号大小不变,改变RL,观察负载电阻的改变对电压放大倍数的

影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

(4)观察工作点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① 实验电路为共射极放大电路

② 调整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幅值(增大放大器的输入信号Ui),观察放大

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波形,使放大电路处于最大不失真状态时(同时调节

RP1与输入信号使输出信号达到最大又不失真),记录此时的RP1+RB11值,测量此时的静态工作点,保持输入信号不变。改变RP1使RP1+RB11分别为25KΩ和100KΩ,将所测量的结果记入表3中。(测量静态工作点时需撤去输入信号)

设计总结与体会

1、设计的过程中用理论去推算,但与实际还是有一定的误差,但不影响实验结论。

2、设计过程中会发现,一但 发生变化那么放大倍数将会改变。

3、设计过程中会发现,整个过程中静态工作点没有发生改变,三极管工作在线性区;当一但三极管没有共工作在线性区或者说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发生了改变,整个设计将要失败,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使三极管工作在线性区。

4、为了使设计的放大电路不受温度的影响,即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设计中加了,这样使得设计更加完美。

8.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八

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前面学习的电流及测量电流的仪器及使用方法,学生进行回忆并回答。

教师展示串联电路挂图并提问:灯泡L1与L2串联在电路中,流经灯泡的A点、B点、C点处的电流有何关系,引发思考,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猜想:串联电路流经A点、B点、C点处的电流大小关系?

有些学生回答:流经A、B、C点电流相等。

另外学生认为先流经A点的电流要大于B点,B点大于C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本如何探究电流关系,并请同学讲解实验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一同说出实验目的、猜想、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以及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对实验操作不当的同学进行指导。

教师展示已完成组同学的数据,与学生一同分析得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教师提问:并联电路电流关系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本并讨论设计电路图,请学生上台画出并联电路图,并分析该测哪些点的电流,如何比较大小。

教师进行总结指导实验操作步骤,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干路电流A点I与各支路电流B点I1和C点I2大小,分析多组数据,得出I=I1+I2,可得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环节三:巩固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所学内容,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并展示两副电路图,求电流大小。

环节四:作业设计

想一想:在实验过程中,电路串联时两只灯泡要比并联时暗的多,为何会出现这样情况;

练一练:课后问题与练习题1。

9.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九

科学自主探索实验

我提出的问题一:能给枯叶“刷牙”吗?

问题二:枯叶真的能像牙齿那样刷吗?

我的猜测一:应该能给叶刷牙。

猜测二:不能,因为枯叶不像牙齿那样坚硬,所以不能像牙齿那样刷树叶。

实验材料:烧杯,矿泉水,塑料纸,餐巾纸,几种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枯叶和牙刷。

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刷树叶时不要太用力。烧杯中倒入的水不要太满。实验过程:将矿泉水倒入烧杯中,把塑料纸铺在桌子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塑料纸上。先把牙刷和枯叶都放在水里浸泡,过一分钟后,将两样物品拿出。接着手握牙刷使用一半的力气开始刷枯叶,一面刷完,来回十次换一面。(枯叶的根部开始刷上下刷)。重复刷枯叶的动作,直至有变化。

实验结果:枯叶被刷得透明了。

我完成实验的结论一:是能够给枯叶刷牙的。

我的结论二:枯叶绝不能像牙齿那样刷。

我发现:被刷过的枯叶与没被刷过的枯叶,手感完全不一样。

原理:枯叶就犹如食物,既然食物在水里泡久了,会糊掉,这样子吃起来也比较容易。而生的食物就比较硬,嚼起来就十分困难。枯叶也是这样,所以泡的越久越容易给他刷牙,而一摘下来就刷,则十分困难。

我的收获:大自然的生物千姿百态,科学探索,就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种种新的想法。我们只要去发现,去探索大自然的美丽,才会更加了解大自然,更加晓得大自然美的所在。

科学探索员:庞皓铭

10.电路自主创新实验报告 篇十

(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之美称,相传黄帝时期就有了著名的《弹歌》。在祖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歌按体裁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同时,通过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对祖国精美语言文字的感悟,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新大纲》小学语文教材

2、《现代课堂教学研究资料》

三、课题实验的具体内容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及课外积累的诗词。

四、课题实验的具体操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促进发展”五个要素,实质上正是反映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采用引导、谈话、激趣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活跃、自主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助课件或实际资料,让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诗歌所反映的情境中,继而首先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五动”教学法

“五动”即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

(1)动脑:即启动思维思考诗歌的意境,想象诗歌所展现出的画面,由画面来理解诗意。

(2)动手:把自己根据诗意构思出的图画画在纸上或演示在黑板上,或是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境进行实际的表演,这样通过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动眼:即观察。观察图画,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景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4)动耳:即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用耳听读或听说,感受诗歌文字的美,继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欣赏美的能力水平。

(5)动口:即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感知,有感情朗读,朗诵;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像讲故事一样复述出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背—读—议—演—画—品”教学法

(1)“背” 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新大纲重视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和收集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对所的古诗进行收集整理,对他们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学古诗时让孩子们将自已能背下的古诗背出来,既检查了孩子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创设了一种诗的氛围,为新的诗歌内容的学习准备了情境。在教学古诗《寻陷隐者不遇》时,我先问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孩子们踊跃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自己能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等到孩子们背完了,我说:“大家没有古诗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寻隐者不遇》!”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读” 初读感知,体现自我。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谁读得好,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模仿。如果课文配有画面,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读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作好了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语调去读,而就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其实在听了别人读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榜样,模仿读好。)

(3)“议” 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

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就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对诗句的意思不明白,或对诗中的某些字词不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就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这是安排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讨论,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并告诉他们:“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都不能解决的,小组学习完后再全班共同来解决。”孩子们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开来。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问,“‘隐者’是什么意思?”有孩子答道,“‘隐者’就是隐居的人。”“寻隐者”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遇”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总之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要包办。

孩子们没有问题要问了,这个环节还不算完,还需要检查一下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或者说叫交流小组学习信息。让每个组以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具体说来可进行以下操作:让孩子们说出(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前面发言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进行补;有了较为合理的答案或大家认同的结论后,再笔记下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4)“演” 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可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演一演诗的内容,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安排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演一演,将童子与诗人的对话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演分两个环节,先让学生在下面根据诗句内容,与同组同学相互演。再取到台上为全班同学演,台上同学演时,下面同学要认真看,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演,将诗句内容用孩子们的体态语言再现了出来,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现了出来,使孩子们感悟到古诗用语之精炼。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可让学生演一演诗人的动作表情,从中感悟诗人对苍苔的怜爱和游园不值的失落及看到红杏出墙的欣慰之情。

(5)“画” 画出诗句内容,再创诗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

不少诗句都包含了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以王维的诗为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了诗句内容,对于富含画意的诗,可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想象画或临摹画、简笔画,通过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画。孩子们马上画起来,不一会儿动作快的同学就画完了,画的内容很有意思。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也可让孩子们画一画诗反映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弯弯的小径、新绿的树枝、急走追蝶的儿童、金黄的菜花、飞舞的黄蝶。教学《咏柳》一诗时,可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柳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6)“品” 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意思,感悟了诗句情感,这时再来读诗句,其感受就和初读肯定不同。这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富有情感的品读。品读不必追求同一的语调,要珍重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韵味,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非常宝贵的。此环节,还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比如,学完一首诗后问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后,回家愿意背给爷爷或者奶奶听吗?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奶奶,大家就是乖孙孙,一起来把今天教的诗背给奶奶听一听„„

五、课题实验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即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定标、自学、讨论、巩固、小结”等环节来操作运用。

2、实践性原则:

即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可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语言描绘等一些可具体操作的手段来进行教学。

3、整体性原则:

即全体学生都尽量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不管处于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趣味,都能体会到诗歌中语言文字的美及祖国文化的灿烂。

六、课题实验的目标:

通过本实验,激发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近现代优秀的诗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以及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小学诗歌阅读的新途径新方法,继而在实验结束时,形成经验论文。

七、实验对象:

天国小学四年级,甘河小学五年级。

八、实验周期:三年

2003年7月

诗歌教学中学生“读”的活动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诗歌教学中读更是非常重要,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口颔涎流,滋味无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等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在下认为应分以下三步进行:一曰初读,二曰细读,三曰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随即就要进行新课的学习——引读全诗。引读就是老师或优生进行示范朗读,低段诗歌教学中最好由老师或录音示范朗读,而中高段诗歌教学则可由学生竞读,让学生通过对同伴的朗读的自主性的评价来能动地选取朗读范例。无论是学生示范朗读还是老师的示范朗读(即引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节奏,即诗句的停顿、重音等。(2)、读时要让学生(听的学生)看图、展开想象。(3)要读出感情,注意速度和语调,尽量将作者的情感在读中传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听者受到感染,产生朗读欲望。这个时候就可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或集体朗读,也可安排小组朗读,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一试身手的机会。在此环节中,学生初知了诗的大意,为进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打好了知识和情感准备。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竞背自己知道的五言古诗,将学生带入一个浓郁的诗歌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新诗后竞读,通过几个优生的竞读示范后,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的范例;再让孩子们进行朗读全诗(小组,集体轮流进行),并轮流看画面想象诗句内容。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也就是什么情况下安排细读)。具体地说,应当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实际情况(学生的习惯、兴趣等)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转、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即具有个性差异),所以不能让学生以同一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比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当学生理解了诗句中的重点词后,我安排学生朗读,并让他们注意读出感情、体验,这一次孩子们比开初读得更好,更能体现诗意。接着我又安排孩子们争取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站起来的孩子读得真好,完全读出了诗的意境。

三、品读

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

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的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句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因为吟诵时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吟诵时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在临近结束时,就可让孩子们反复吟诵,诵出作者“松下问童子”时的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只在此山中”时的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时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反复的吟诵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诗句的美妙,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品读,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要避免“千课一面”:可设置角色——学生扮乖孙,老师扮奶奶,进行“背给奶奶听”, 表演, ;展示CAI画面(或动画),引学生入境,进行吟诵;设置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读诵;汇报“演出”,即兴诗歌朗读比赛等。

二○○二年四月二十日

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宋代诗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背诵20至30篇优秀诗文。

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背” 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新大纲重视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和收集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对所的古诗进行收集整理,对他们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学古诗时让孩子们将自已能背下的古诗背出来,既检查了孩子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创设了一种诗的氛围,为新的诗歌内容的学习准备了情境。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先问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孩子们踊跃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自己能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等到孩子们背完了,我说:“大家没有古诗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寻隐者不遇》!”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读” 初读感知,体现自我。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谁读得好,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模仿。如果课文配有画面,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读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作好了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语调去读,而就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其实在听了别人读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榜样,模仿读好。)

三、“议” 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

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就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对诗句的意思不明白,或对诗中的某些字词不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就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这是安排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讨论,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并告诉他们:“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都不能解决的,小组学习完后再全班共同来解决。”孩子们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开来。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问,“‘隐者’是什么意思?”有孩子答道,“‘隐者’就是隐居的人。”“寻隐者”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遇”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总之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要包办。

孩子们没有问题要问了,这个环节还不算完,还需要检查一下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或者说叫交流小组学习信息。让每个组以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具体说来可进行以下操作:让孩子们说出(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前面发言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有了较为合理的答案或大家认同的结论后,再笔记下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演” 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可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演一演诗的内容,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安排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演一演,将童子与诗人的对话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演分两个环节,先让学生在下面根据诗句内容,与同组同学相互演。再到台上为全班同学演,台上同学演时,下面同学要认真看,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演,将诗句内容用孩子们的体态语言再现了出来,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现了出来,使孩子们感悟到古诗用语之精炼。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可让学生演一演诗人的动作表情,从中感悟诗人对苍苔的怜爱和游园不值的失落及看到红杏出墙的欣慰之情。

五、“画” 画出诗句内容,再创诗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

不少诗句都包含了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以王维的诗为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了诗句内容,对于富含画意的诗,可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想象画或临摹画、简笔画,通过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画。孩子们马上画起来,不一会儿动作快的同学就画完了,画的内容很有意思。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也可让孩子们画一画诗反映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弯弯的小径、新绿的树枝、急走追蝶的儿童、金黄的菜花、飞舞的黄蝶。教学《咏柳》一诗时,可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柳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六、“品” 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意思,感悟了诗句情感,这时再来读诗句,其感受就和初读肯定不同。这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富有情感的品读。品读不必追求同一的语调,要珍重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韵味,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非常宝贵的。此环节,还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比如,学完一首诗后问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后,回家愿意背给爷爷或者奶奶听吗?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奶奶,大家就是乖孙孙,一起来把今天教的诗背给奶奶听一听„„

当然,教有法,教无定法,以上环节要视具体的诗而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上一篇:湖南省中医骨外科学主治医生考试试题下一篇:实施工程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