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2024-11-04

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精选8篇)

1.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篇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目标的执政党,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扩大党的权力范围,而是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提高党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发挥执政党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碰到的问题,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

发挥执政党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能以此来掩盖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要看到矛盾、正视矛盾,并想办法解决矛盾,这一过程恰恰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和处理,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前,特别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千方百计维护好社会稳定。

当前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把全党同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章、贯彻党章,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贯彻党章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的理论与党的重大战略思想范文三——学习“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党课

一、“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11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二、“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报告提出,确保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三、“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目标。党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推进“四个全面”的路径

推进“四个全面”,就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全系统首要的政治任务。我们林业系统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都是推动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生态林业建设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做出新成绩、新贡献。

二要坚定不够全面推进林业改革。一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规范林地流转、林权交易行为,妥善调处林权纠纷,维护林区稳定。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团体组织,接洽相关单位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林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提升发展效益。二是开展国有林场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对全县3个国有林场按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两个类型进行区划界定,编制林场发展规划,为下一步国有林场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开展内部管理改革。积极探索系统内二级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爱岗敬业的干部职工提供广阔舞台,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三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兴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全面部署,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我们林业系统要抓管理,促规范,构建林业发展新秩序。一是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加强资源管理,确保全县资源安全。资源站、中台木检站要严厉打击滥伐、盗伐和非法加工经营木材行为,维护木材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要严格林权管理,进一步明晰责、权、利,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调动全民参与林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县防火办要认真落实防火责任,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危害。森林公安局要加大毁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森防站要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防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二要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名目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确保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事业发展上。三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确保林区稳定。四要加强队伍管理。从强化教育管理入手,践行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自觉学法守法,时刻尊法用法,不断提高林业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四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开展“三项教育”,深入推进 “三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凝心聚力;二是抓好“党员素质提升”“党员扶持果产业大户”两个党建项目,完成两个五星级党组织、两个四星级党组织、四个三星级党组织创评任务,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持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扎实开展10个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双联”、“效能风暴”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提高林业科学发展的服务能力;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提供纪律保障;五是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和群团建设,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积极开展争创“平安单位”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树立林业良好形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四足鼎立,共同托举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可以从前面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总书记提出的”的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思想,我觉得值得我们去很好的深刻的领会和全面的贯彻落实。

看了党的理论与党的重大战略思想还看了:

2.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篇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如何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我们对学员政治理论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经过课程内容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开设《党的创新理论概论》课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 依据素质要求,积极筹划新课程

本课程属于综合性的公共政治基础课,依据新型军事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新课进行定位,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牵引,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知识为依托,以创新方法为载体,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把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针对学员的特点进行施教。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军队院校本科学员。他们没有过多社会实践的经历,更难做出有很大社会价值的创新。因此,讲课中特别强调党的理论成果的广义创新,即相对于个人的创新。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军校自身的特点,尽量在讲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时,联系重大军事技术创新,引起学员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创新型国家一章时,特别强调军事代表的作用,使学员感到亲切,收到较好的效果。

(2)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的改革。本课程是直接讲授党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新课,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班次教学的实际情况,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摸索适合本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针对学员对十六大以来新的理论有所了解的实际,在讲课中着重讲清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创新方法、思路留给学员,以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能力,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3)严格要求,教书育人。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素质提升,只靠知识的传授是不能达到的。还必须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结合丰富前沿知识信息,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员要结合创新实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学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因而也不会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用成功的范例鼓舞他们,还有严峻的形势唤醒他们。用正确的道理引导他们,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他们。

(4)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创新性品质。针对学员多年的应试教育形成一些思维习惯和妨碍创新的观念,如思维心理惯性、害怕批评、恐惧挫折、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等,结合该课发展的历史,告诉学员创新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通过实例,让学员认识到,创新不仅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要在实践中慢慢养成。

2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精心施教

依据课程目标,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牵引,以创新方法为载体,以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没有党的创新理论牵引,难以提升学员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但只讲理论,很抽象,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搞好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把握四个环节,引导学员在深刻领会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上下功夫。

2.1 要在把握理解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性”

党的创新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时序性层次,各个层次都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主要内容,每个层次的各项内容以及层次间的各项内容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地存在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之中的[1]。因此引导学员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就能使学员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按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比如,对待“发展”这个事关国家和社会全局的核心问题,我们首先帮助学员把握“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后,又分别阐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毛泽东同志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发展理论;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就能够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使学员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要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上下功夫,引导学员深刻理解理论的“创新性”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座理论丰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履行的新的历史使命,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时代内涵,充分认识这些理论的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在21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一是国际大局变动的考验。如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起,能否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国际大局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二是国内大局发展的考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社会活力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国内大局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三是党的本身还面临着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的考验。我们只有将这些新的时代内容纳入到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和研究的视野之中,不仅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新的矛盾的政治智慧,而且培养他们一种有预见、有准备、有胆略、有魄力的主动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造就适应未来国家建设和军事斗争需要的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

2.3 要在充分发挥理论的阐释和批判功能上下功夫,深刻体会创新理论的“现实性”

军队院校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立足“打得赢”、“不变质”,确保建设高水平军事院校的正确方向,确保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在于引导青年学员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院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的地方,往往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领风气之先。在社会转折时期,思想政治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也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院校中来,对青年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反动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渗透到院校中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鼓吹“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正毒害和侵蚀着我们的青年学员思想。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问题的答疑,把握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环节,引导学员在领会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因此,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应当是开放的,而且应当引导学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各种理论、思潮和现实问题,帮助学员在与国内外社会现实的接触中,提高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和抗干扰免疫能力。

第四,要在紧密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引导学员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性”。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坚持邓小平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学员的读书自学活动,都必须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精”与“管用”的关系,并使这一原则成为他们终身读书学习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通过教学过程确立学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键在于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并将这些道理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贯穿在教员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之中。三是要在教学中讲清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保证。我们的教学应当清晰明了地说明党的创新理论三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一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基本理论;第二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次飞跃的基本理论;第三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样梳理出坚持和发展的理论线索,使学员们在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统一中体会我们党一代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典范作用和历史贡献,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风。

3 实践效果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的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是深化了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只有“深学”才能促进“真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两个联系:一是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事实及新情况、新问题的联系,引导他们学会辩证地、具体地看待当代中国的成绩和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领悟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坚信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二是与部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联系,加深对我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跨越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2]。

3.2 为探索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结合开了好头

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课程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智能教育,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素质教育方面,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思想。把教育从培养和发展学员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员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他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3.3 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由教师主动、学员被动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变[3]。学员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索者、创新者转变,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党的创新理论知识,而且获得了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讲座,邀请一些学者、大学教授等介绍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动态;组成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广泛动员学员写作作者小论文活动;广泛开展如“家乡的变化”演讲比赛、“我看祖国六十年”诗歌朗诵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奖征文”等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3.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推出了一批新成果

如《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科学发展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等30多篇论文。它们被运用于教学后,既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进一步扩大了学员知识面,也进一步增进了学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度与接受率,,使学员深受启发,效果十分明显。

摘要:如何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是摆在政治教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开设《党的创新理论概论》课程,我们对学员政治理论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经过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等,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课程,探讨,措施

参考文献

[1]毛林根.在把握四个环节中引导学员真学真用[EB/OL].人民网,2006,06,06.

[2]张凤奎,李海平.探索改革“党的创新理论”课程[N].光明日报,2007-06-20.

3.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篇三

【关键词】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

2、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数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进而引导实现新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胡锦涛同志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4.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篇四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党的xx大报告和xx大精神,共同描绘新世纪的宏伟建设蓝图之际,共青团**集团公司第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开好这次大会,对于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团员青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代表公司党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广大团员青年表示亲切的问候!

在过去的三年里,团组织在公司党委和团市委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公司的发展和建设事业中团结拼搏,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胜利完成集团公司各项工作任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年来,团组织始终积极贯彻党委的工作要求,用邓小平理论

武装教育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从服务于党政中心工作,主动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总的来说,三年来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公司党委的要求和广大青年的期望是一致的。对此,公司党委是满意和予以充分肯定的。

当前,公司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为广大青年经受锻炼、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团公司35岁以下的青年占职工总数很大的比重,青年是公司未来发展事业的中坚力量。希望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为公司的发展事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在这里,我对青年朋友们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第一,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坚强的精神支柱。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抱负和个人的成长、奋斗与祖国的发展壮大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汇到振兴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去。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一代新人。要注意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要努力学习实践,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当今社会正在日益成为学习化社会。学习既是个人成才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青年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把学习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和毕生的追求,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要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根据自身条件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工作技能。要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永不满足,攀登不止。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业务知识;既要刻苦钻研,又要勤于思考;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社会实践学习。广大团员青年要在基层艰苦复杂的环境和岗位上,经受住考验和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要加强修养,锤炼高尚的品德。要实现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必然要依赖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青年不仅要有知识才干,还必须要有优良的品德,高尚的人格。广大团员青年要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要始终做到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形象,开创时代新风。 第四,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青年人思想最活跃,最具创造力,是社会上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广大团员青年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按照公司党政工作的总体要求,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探索,埋头苦干,不畏困难,不断攻克新的难关,创造新的业绩。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经营管理,航班航线促销等方面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献计献策,把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公司的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努力。

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希望集团各基层党组织要从集团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把青年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一如既往地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严格要求青年,把青年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青年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要自觉地把共青团的工作纳入党支部工作的议事日程中。要积极建立有形的制度,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指导。要支持团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为团组织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开创共青团工作健康成长的新局面。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历史赋予你们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时代召唤你们书写新的壮丽篇章。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共青团的优良传统,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报告和xx大会议精神,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公司未来的宏伟发展目标奉献青春、才华和智慧!

5.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篇五

2009-11-11 13:33:00来源:《浙江日报》2002-09-16作者:黎宇

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

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

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6.党的创新理论概念 篇六

第一,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分别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但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概括起来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去把握和运用。

第二点,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称谓的本源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命名是以什么来命名的?是以它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那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此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它简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个规范的表述。

第三点,它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尽管我们没有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比如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发展到什么?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表达,它更能够体现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很长的理论阶段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一个个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特色事业的发展,也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第四点它体现了理论表述的简明性。我们大家都知道用理论要比较简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讲到学了要管用,你要搞得非常复杂就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掌握,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就非常简明,所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这种精神变为物质的力量。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到的一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那么这个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的回答,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段话就讲的非常清楚。

那么既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括既科学又有特点,那么我们想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到底有什么用?它是什么样的历史定位?

第一点就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的。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就是它的第一个定位。

第二个定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道路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我们比较好理解。

第三个定位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尽管毛泽东思想仍具有当代意义,永远都不过时,但是能够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行动纲领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完了两大理论成果,我们或许就会问,这两大成果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又要讲的第四个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那么,我们过去曾经说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什么意思?始于毛泽东、成于邓,成于邓小平。我们现在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放在毛泽东思想里面,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人们就会问,这不是不是割裂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对此我们就要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把这两大理论成果比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就像奥运赛场上我们跑赛跑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当然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递棒子,你没有递好他也会失误,如果你递好前面人没有接好他也会失误,所以它是继承与创新,他们的衔接关系。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里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渊源。

正如邓小平所讲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我觉得邓小平这句话就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范文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正确认识党的理论创新

(一)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

1、我们应该从我党对“三个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史的角度去思考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90多年来党的理论的继承性。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并试图探索自己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认真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改革开放,并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严峻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我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进程是一致的。

2、我们应该从分析“三情”的时代特征入手,深入理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

如对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的理解: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看,中央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思考改革、发展的问题,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与国情直接联系的是党情,我们经常用“两个转变”来概括党情的变化,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两个转变时对两个问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这两个转变与国情的联系,二是党的领导层和党员的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否则由于我党没有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而使得一些发展问题的解决比较滞后。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过去比较关注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实,党员代际变化对党的建设影响最大的是不同代际党员思想状况的不同。例如,老一代的同志受过比较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相对来说比较坚定,而新一代的同志在这些方面可能比较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党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再说世情,一般我们概括世情多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等宏观概念,但是,我们不仅要从长远趋势和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世情,还要尤其关注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变化。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更要注意中国快速发展可能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统筹、协调好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用创新的理念理解创新理论的内容

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许多概念和观点,要正确理解,就需要我们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理论来思考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农村的经济发展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劳动生产率上都落后于城市,这在发达国家也不少见;由于人口聚集度较低,在乡村发展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难度要大于城市,而效益要低于城市;同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还会在人口总数中保持较大比例,农村人均占有的经济资源数量也会低于城市。根据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届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2.25∶1,虽然与现在相比有所缩小,但仍属于世界上极少数城乡收入比超过2∶1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怎样理解?这需要我们突破仅从经济上分析发展水平的旧思路,还要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便利性等方面来判断发展差距。假如我们可以用左右的时间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就会降到2∶1以下,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城乡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三)评价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党的理论创新不同于学术创新。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创新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党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它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党的理论创新要看理论本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实践所产生的新的推动。即评价党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看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应了新的实践的需要,是否推动和开辟了新的实践。

7.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篇七

为更好地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 我院思政部教师结合国家教育部执行26号令, 独立学院将迎来全面评估验收时期, 面临“撤、并、转”转型时期的校情, 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并辅之以个别谈话和专题讨论, 以期能准确了解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并对独立学院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调查获悉学生在这一转型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波动, 因此, 作为独立学院思政教师, 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 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推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未来感到茫然

许多同学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 就冲着独立学院母体霸气的校名作出选择, 而转型后的独立学院都要脱离母体, 更改校名, 很多同学忧虑新校名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三本本来就比二本低一档次, 加上公办三本转民办三本, 尽管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是民办的, 但毕竟在中国是公有制占主体的国家, 中国社会对民办大学颇有微词, 当前许多企业在接纳应届大学生时, 对三本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 许多企业在引进应届大学生时甚至明确规定不接纳三本学生。公办三本转设成民办三本, 就业形势可能不容乐观。独立学院在转型前对学生的学业很重视, 转型后教学方针是否发生偏离。当前很多民办高校重经济效益, 而对学生的学业不重视, 教学老师大部分是外聘, 部分民办高校甚至将第二课堂的学分与在校生为本校新一年招生作出贡献大小挂钩, 专任教师的业绩和薪资与为学校招生贡献挂钩, 在看重经济效益的民办高校中, 招生能力强的教师和学生是大爷。独立学院转型后能否跳过这个坎, 很多在校生和专任教师深感忧虑。他们企望维持现状或向公办二本转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文规定“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高校已是大势所趋。

2、重视自身能力培养, 忽视道德品质塑造。

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高校更改校名后, 社会短时间可能难以接受, 就业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校方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而对思政课程设置将可能采取应付态度。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出现校党委不重视思政课程, 专业课挤压思政课, 减少对思政课的投入。同学们将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本领,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院思政部教师在调查中发现, 当代的大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同学们虽然身处校园, 但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今后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够面向社会的需求和自己今后的发展需要, 积极积累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交际交往能力,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他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是他们普遍重视的内容, 而对道德素质的培养, 看的就不那么重要, 心理问题也不断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90后, 迫切需要接受一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洗礼。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院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加强监督检查。在独立学院转型时期, 教育主管部门在对独立学院教学评估验收后, 更重要的工作是应当做好监督、协调工作, 从政策上消除对民办高校的歧视, 依法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 并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使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看法有所好转, 并且要落实国家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 增加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投入, 减少公办和民办之间的扶持差距, 还要落实民办高校的自主办学的权利, 鼓励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作为办学主体, 平等竞争, 加大对民办高校扶持力度。同时对民办高校以教学为核心的各项工作加强监督检查, 以防部分院校承办方注重经济效益, 损害教师和学生应当的权益。要求学校承办方对思政教研室增加投入, 设立思政教研室专项基金。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民办高校监督检查时, 做到不走形式, 不走过场。对校风差, 教师、学生、家长反映激烈的高校, 严格实行“关、停、并、转”。

学院党委应当抓住机遇, 独立发展, 依据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 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的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脱离母体光环后的独立学院, 学院的知名度会有很大的减弱, 人才引进和教学工作将受到很大影响, 每年暑期招生工作更将面临残酷的考验, 独立学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转型后持续稳定发展, 独立学院必须做到: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各种宣传主体, 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要提高学院的师资力量。当前独立学院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 几乎是公办高校教师收入的一半, 人才引进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的外聘教师, 加大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三要学院要形成特色专业, 来吸引学生。四要鼓励思政教师加强研修,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适应学生的能力。五要把学生党建中心划入思政教研室领导, 让思想先进的同学能有更多的机会与思政教师接触。

2、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形势及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特别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如在调查“谈谈你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时, 45%的学生认为不切合实际, 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敷衍了事, 没有效果。但有95%的学生认为, 思政课的效果与思政教师极大相关, 大二上毛概课时, 全班同学认真听课, 而大一上马原课时, 教室睡到一大片, 根本原因就是教师上课的精彩度高低不同。独立学院的思政教师要结合三本学生的实际, 因人而教。当前三本生在就业受到歧视社会大环境中, 多数同学立志考研寻出路, 而思政课恰是考研必考课, 思政教师应适应这一形势,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学。我多年的思政教学, 以讲授考研知识点为主线, 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 结合社会热点话题、焦点新闻、时事政治、为人处事等等。思政授课内容要紧跟社会形势, 不要局限于课堂, 要有“走出去”意识,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要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针对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环节,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组织观看电影, 组织节假日的文艺晚会, 组织参观八一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滕王阁、绳金塔、胡耀邦陵园等, 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前往具有革命教育意义地点, 举办入党宣誓仪式。思政教师还要深入走进学生生活, 进食堂入寝室, 了解学生生活, 洞察学生心理, 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思政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自己, 提升业务水平和品德素养, 以身作则做好大学生人生导师楷模。

3、辅导员工作形势及挑战

随着近年来独立学院规模发展, 而承办方又节约投入, 辅导员编制相对缩减, 辅导员工作量大、任务繁琐, 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 削弱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说服力, 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受到严峻的挑战。如在调查“你对辅导员有什么心里话告白”时, 有一部分大一学生竟然回答说在一学期过后, 还不认识自己班的辅导员, 甚至连姓名也不知道。

辅导员作为教辅人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大学阶段是青年思想波动最大的年龄段, 对未来人生的世界观定型处于最关键阶段。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应本着教书育人的精神, 哥哥姐姐般带好自己的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关心学生学习状况, 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公平公正地对待所带班学生, 尤其在评优评先人选、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助学金发放等问题, 做到公开透明。同时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多听思政教师上课, 多做政治学习笔记, 多看大学生成长书籍, 潜移默化身边的每位同学, 为青年学生树起人生的航标。

摘要:根据教育部26号令, 在2014年, 一批独立学院将迎来全面评估验收时期, 独立学院面临“撤、并、转”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 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与及时防范, 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健康成才, 独立学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其重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立华.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6) .

[2]廖和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学, 2011 (7) .

[3]陈艳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08 (7) .

8.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篇八

关键词:民主法治建设;理论创新;依法治国

引言:党的十八大是一次比较重要的大会,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创新民主法治建设,以加快社会的法治进程,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报告中民主法治建设的理论有所创新,并提出了众多创新的观点与对策,说明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将其三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使我国民主法治更加成熟与完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保障,党领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也领导着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同样也是民主法治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特征;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与此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党领导的地位与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落实党的领导,发挥党作为领导核心的作用,在立法工作中,将党的主张变为法定条款,从而在国家意志中体现党的思想与政策,同时,党组织与其党员要发挥其先锋模范的作用,率先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条款[1]。

二、落实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方式与治国水平,使其逐渐趋于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依法执政是党执政中最为基础的方式,同时与依法治国相吻合,体现了国家的法治精神。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前提,也是关键环节,落实依法执政对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法执政作为党的执政方式具有创造性与跨越性,同时其落实工作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依法执政的落实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使其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依法执政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要依照法律条款执政,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执政,将依法执政的制度与依法治国的制度相结合,从而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让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不断努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保证权力运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全面的、规范化的制度进行管理,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如: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从而实现权力的科学运行。保证权力的科学运行,要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协调,将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使国家机关在使用权力的同时,有一定的限制与程序,防治权力的滥用。监督机制的完善包括诸多方面,要实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有效结合,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行使其监督权力,让权力运行更加科学、合理。

完善监督机制、保证权力运行,要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并采取不同的对策,实现依法监督。具体的对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加大检查力度,要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检查,并要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从而保证执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其二,加强个案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自身问题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存在违法行为,因此,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来访与来信,对其中存在违法行为的案件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保证行政执法的公平性、合理性,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三,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执政过程中,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有序进行;其四,要大力支持对违法案件的查处,给予司法机关相应的支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司法机关在执法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其中对重大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全面的审查,坚决杜绝腐败案件,实现依法行政,保证行政权力的有效实施;其五,促进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实行公开化的执法,让政府与司法机关的执法工作更加透明与公开,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舆论的监督[2]。

四、促进参政议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参政议政,让各个领域的人民群众都能实现参政议政,参与到国家的各项工作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依照一定的程序,使其更加规范。公民要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而实现参政议政,并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国家的政策与决定。公民参政议政是其众多政治权力中的一种,公民积极参与,才能保证其权力的实现。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建设,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逐渐扩大,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在十八的报告中,强调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性,为了落实这项工作,第一,要创新参政议政的方法,扩大其范围,促进参政议政的全方位实施;第二,要依法参政议政,根据法律法规保证其有序、依法进行,完善听证、旁听等措施,使其具有制度化。第三,要实现参政议政的引导,让公民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根据参政议政的特点与规律等,积极参与,保证参与的有效性与公平性等。

五、提高法制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法制教育,通过大力宣传,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党员具有榜样作用,领导具有带头作用,因此,党员与领导积极开展对法律的学习,树立法律观念,在工作中遵法、守法,对法律法规主动进行学习。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依法治国,从而将国家建设为法治国家[3]。

总结: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对其要不断建设,从而深化我国的民主法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文中通过五方面对党的十八大进行了分析,旨在落实十八大的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福勇,梁芷铭.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关系辨析[J].理论观察,2014,12(07):73-74.

[2]王秀梅.转型期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对策思考[J].管理论评,2012,(06):107-108.

[3]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9(01):10-11.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周记下一篇:青年教师自学记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