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精选13篇)
1.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you’redown,youarenotnecessarilyout.”但是许多English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wise
2.Lamb b.huge
3.Lion c.quiet
4.Owld.stubborn
5.Mouse e.slow
6.Pigf.gentle
7.Deer g.sly
8.Whale h.brave
9.Foxi.swift
10.Mule 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2.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二
当代的旅游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着亲密的往来,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跨文化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也随之发展起来。旅游英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他不仅徘徊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跨国文化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所以,在合理正确的完善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对中国在文化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自然形成的熟知准则和调整方式。亦可以说是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方式。跨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在不同的文化间彼此交流并且以语言为介质,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环节进行信息交流。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有翻译者对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对跨国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假如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过多诉说该国语言的特色进而忽视了跨文化的背景,自然对旅游业相关资料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错误。但是,如果过多强调国外的语言文化的解释,就会削弱本国原有的文化特点。要知道旅游英语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化,而是将特殊条件下语言内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另一环境下的读者,这种翻译转化的重点在于使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读者能够领悟和理解旅游英语翻译的成功所在。
三、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英语被称为世界通用语言,即当今社会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特别体现在英语翻译在旅游过程中的运用。目前全球化的社会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十分频繁,我国的很多游客也都逐步进入了国际交流化的行列中,与此同时英语翻译也被普遍应用。在我国大部分旅游景点销售的礼品、书籍以及宣传单上的文字均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进行介绍,外国游客通过对英文版本书籍的阅读,可以直接了解到我国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同时,外国友人阅读英语版本的资料也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旅游景点的兴趣及热爱,这样会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观光游玩,还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所以,进一步加大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在旅游行业中较好的运用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旅游英语翻译尤为重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将古汉语用英语顺畅的表达出来,要求翻译人员具备很高的语言专业能力,既要确保翻译后的内容完善,还要保证译后的内容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所以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意识十分重要。
四、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都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分布在该国家生活的各个地域。所以,不同的国家都拥有着他们特有的文化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它拥有着特有的地域风情和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滋养出来更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因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导致在旅游行业中翻译的工作显得不是那么轻松,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本土特色的风土人情时很难考虑周全,使得翻译后的语言同样具备本土特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翻译人员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全方面掌握。
语言特色是旅游英语翻译中影响翻译效果的重要纽带。比如,中国有文言文和成语,二者之间在转换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再比如,如果外国友人对我国的一些节日的产生和习俗有所了解就会很容易的加入到行列中,但如果了解的不够深入,就会很容易产生误解。我国过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而国外的2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看似一样的节日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外国友人介绍牛郎织女的典故,还要进一步介绍中国的阴历和阳历的由来以及如何划分。综上所述,旅游翻译这项工作要求翻译者必须对不同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跨文化交流的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爱好以及行动能力。这样才能较好的将本国特有的文化知识和民俗特色发扬光大。
五、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策略
1. 音译和意译相结合。
翻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直译和意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翻译部分中国特色旅游景点名称时,合理的运用直译和意译能够更为有效的表达其本身固有的含义。如果只采取单一的翻译方法,很有可能无法全面诠释该词语的含义。例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般我们会译为“Emei Mountain”;北京天安门我们会译为“Tian anmen Square”;再如:“拙政园”既可译为“Garden of Humble Adminstrator”,也可以译为“Zhuozheng Garden”,前者为意译,后者为音译。这样很容易看出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要比单独的音译或意译效果要好的多。这样,外国友人能更好的了解到我国的传统且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
2. 翻译过程中学会适当的变通。
中国拥有十分悠久的文化历史,很多景点拥有着它们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所以在介绍的时候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外国前来观光的友人。相反,在有些景点涉足较多历史知识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尽量适当的删减一些游客们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对游客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为文化的差异,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跨国文化的要求和不同条件进行灵活转变,但在现实工作中,很难达到不同文化之间对等的转化。所以,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本着不更改原文化原则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将不同文化进行完善。翻译者只有不断的自我培养对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缩短了各国之间彼此的距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频繁的往来,在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形象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英语作为当今社会运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交流工具,在旅游行业中的发展会直接受跨文化意识的影响,使它所包含的内容表现极为丰富,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对跨文化相关知识更深入的了解,侧重对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进而提高翻译的水平。在具有强大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旅游英语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并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参考文献
[1]肖乐.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03):107-109.
[2]王欣媛.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6,05(01):194-195.
[3]许时广.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分析[J].才智,2015,12(03):276.
[4]董芊.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J].家教世界,2013,02(02):222-223.
3.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旅游景点 英语翻译
引言
跨文化对人们的思维、观念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面向世界各地,经常能够吸引大批外来游客,对国外的游客进行有效的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有利于加强外国游客对本国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在实际的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经常会忽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翻译效果不佳,外国游客常对本国景点名称、意义等形成错误的认识。因此,翻译人员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要充分运用跨文化意识,提高翻译的有效性。
一、跨文化意识概述
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指的是各国由于文化差异性对本国人民的思维、习惯、风俗观念等的不同影响,对各国不同的文化内涵要予以同样的重视和尊重。一般来说,跨文化意识的提高需要经过几个步骤的完成:第一,对文化差异性的表面接受;第二,对与本国文化有明显差异性的文化的接受,且认为这种差异性是理所应当的;第三,经过各种分析得出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特征;第四,能够以外国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化感知。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达到第四个步骤,但是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外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国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为外来游客进行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成为重要的问题。
二、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1.英语翻译在旅游景点中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友好交往,我国旅游业面向的游客也逐渐国际化,英语翻译逐渐成为必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出售的相关书籍、资料等都分为中文介绍和英文介绍两种,外来游客通过对英文版本的书籍的关注,可以有效的了解我国景点的名称、来历、象征意义等。英文版本书籍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够有效激发外来游客对中国景点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来华参观,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因此,为了加强本国与我国的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旅游景点中使用英语翻译成为必要。
2.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作用。英语翻译在旅游景点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旅游业重视英语翻译的发展。在语言的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将中国语言用英语进行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既要保证翻译后的英语能够表达中国语言的内涵,同时还要确保英文符合西方人民的风俗习惯。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西方文化的特征都具有一定的了解,且能正确应用中英文进行翻译。
三、当前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现状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旅游景点皆有中英文两种版本的书籍介绍,甚至还出现了日本、韩国等国的书籍版本。然而,各个旅游景点的翻译标准和情况略有不同,甚至部分景点的翻译水平较低。例如,部分旅游景点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翻译即是“bridge, river, household”。这种字对字的翻译虽然将中文中的重点事物指出,但是缺乏中国语言的内涵。试猜想,仅仅依靠“bridge, river, household”三个词,外来游客如何能够想象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意境。这也能够反映出目前我国旅游景点翻译的主要问题,即只是字体表面的翻译,未对语言的内涵和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英语翻译的有效性大大减少。
四、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1.跨文化意识在景点名称的翻译应用。我国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大多以简单的逐字翻译和拼音翻译为主,这样的翻译方式过于简洁化,多数时候会将中国的语言特色忽略,降低中国语言的魅力。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语翻译应该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考虑旅游景点的实际意义。例如,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将长城简单的翻译为“long wall”显然不恰当,因此,国际上将我国的长城命名为“The Great Wall”,意思是“伟大的城墙”。这是义译法的具体体现,也是跨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跨文化意识的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到双方文化的语言差异性,要尽量达到内涵和意义的一致性;其次,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需要考虑英语文化背景。“虎跑梦泉”是我国的第一泉,部分景点介绍中将 “虎跑梦泉”翻译为“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从英文角度上看,“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的中文翻译与“虎跑梦泉”略有差距,大部分外国游客认为在泉州会出现老虎奔跑的情形。然而事实上,“虎跑梦泉”的由来是由典故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味高僧来到虎跑寺,本想在虎跑寺进行修禅,但是发现寺中并没有水,非常苦恼。突然有一天梦见有仙人告诉他,“南岳有童子泉,当遗二虎移来。”于是他第二天去到南岳之地,果然发现了两个老虎盘踞在此,并将这泉命名为“虎跑梦泉”。因此,“虎跑梦泉”应该翻译为“The Dreamed Tiger Pawed Spring”。因为,“Running”是指“跑”,而“Pawed”指的是“爪子抓”,将“Running”改为“Pawed”可以使外来游客对“虎跑梦泉”形成更加正确的认识。
2.跨文化意识在景点介绍的翻译应用。中国语言和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性,这是其他语言难以模仿的,也给语言翻译增加了更多的难度。中国旅游景点大多为风景名胜和古代建筑、都城等,导游等对于景点介绍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我国有名的诗词歌赋等,对景点进行宣传,例如,黄鹤楼的介绍一般离不开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记》。这些诗词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却不利于理解。部分导游做景点介绍时会采用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却容易引发外来游客的误解。因此,在对景点进行介绍时,要充分运用跨文化意识,考虑到西方文化对于种族问题的重视等问题,减少双方文化理解上的差异性,加强文化交流。例如,在进行“杭州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的翻译时如果翻译为“Thousands of the mountain peaks condense the emerald green color, the caves and ravines are very deep and quiet.”则会让外来游客难以理解,应该充分考虑到西方文化的语言特色,将原句翻译为“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更为妥当。
五、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译人员在对景点名称和内容进行介绍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文化的差异性,既要翻译出中国文化的内涵,友好尊重外国文化的差异性,实现有效翻译。
参考文献:
[1]张斌.跨文化旅游景点翻译探析——英语旅游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414-415.
[2]杨帆.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32-133.
[3]王再玉,蒋柿红.从跨文化意识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以衡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3:80-83.
[4]王晓璐,王豫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点资料翻译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6:106-109.
4.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四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际次数变的更加频繁,交流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具体,这时候英语就成为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也使我国的当代英语教育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交流习惯等方面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在我国目前英语教学当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与英语实际应用不相适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对其他的文化带来的影响都多多少少带有着一些排斥感,导致了许多因文化差异多引起的社会冲突和矛盾,这在我国当代英语教学上体现非常明显。我们目前多说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在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上,要有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接受感,对待文化差异上也要有良好的大局观,及时的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适应、接受和包容,从而达到文化共融的目的。
二、跨文化意识在当代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跨文化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英语教育的教学质量。众所周知,英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扮演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教育学者最想让学生提高的一个学科。因此,要想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就要采用跨文化意识的进行培养,学会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学习阻力,把英语教育学习的重点从词汇、语法上得以转移,使英语能够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这样做不仅仅能够减轻教师在英语教育中的负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跨文化意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同学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总是其最好的指导老师。采用跨文化意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同学们一开始总会接触到各种不同文化风度、生活方式等,这就很容易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使他们努力的去了解英语,学习英语在不同文化特点下的应用,从而更好的为他们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提供帮助。
3.跨文化意识使得同学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只学不练是不行的,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平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英语语言教学。在我过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能够良好的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的特点,使同学们在英语交流和表达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的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4.跨文化意识融入当代的英语教学,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开展一系列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所服务。学生经过良好的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这些全面的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英语的交际能力、文化修为素养和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三、解决我国当代英语教学问题的应用策略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想让同学们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明确跨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就有利于激发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上因文化差异多带来的误解。同时,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当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其以后的英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2.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在以往的英语教学当中,并没有很好应用跨文化意识,比较看重同学们对于基本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积累,缺乏相应的.交流手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老师首先应该将国外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习俗以文化教学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然后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英语语言表达自己意思,从而不仅仅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使跨文化意识给我国当代英语教学带来积极作用,真正的落在实处。
3.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英语语言学习的设施。要有适合英语教育发展的设施和设备,才能保证跨文化意识能够在英语教育当中,更好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教育学者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用完善我国相关教学设备的方式来弥补我国在英语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契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讨论,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我国当代的英语教育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积极性,巩固了对英语英语知识点学习,帮助同学们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还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提升了教学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语言交流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随着不断培养老师和同学们的跨文化意识,逐步弥补了我国以往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交际人才,为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达到了英语教育的最终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5.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五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意识;《阅读中国》; 教学改革
1 引言
6.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六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强力实施三举措,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系统宣传管理,守住思想阵地
一是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宣传,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国家安全宣教阵地、保密防范教育阵地的建设管理。三是加强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四是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的课程设置。五是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管理。六是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加强系统宣传阵地建设管理,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审核把关制度,守住网络阵地
一是建立网络信息审核把关制度,加强对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的管理。二是做好意识形态类突发事件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处置,坚决抵制和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
三、完善报备审批和定期检查制度,守住文化阵地
一是组织力量定期深入基层开展社科普及宣传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
7.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七
一、旅游景点名称
旅游景点名称是指旅游景点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名字。这些名字有的刻在石碑上,有的刻在景点标示牌上,有的出现在旅游宣传册、景区地图、网站等各种宣传资料中。为了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达到吸引游客产生旅游的愿望并采取实际出游的目的,旅游景点名称通常具有短小精悍、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等特点。
二、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根据陈刚在其《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一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形成的。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尤其是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因其在翻译过程中涵盖大量的文化转换信息而属于一种典型的跨文化翻译。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时,能恰当地运用跨文化意识,就能减少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所产生的误解与冲突。
三、跨文化意识在湖南烈士公园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中的运用
汉英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国外旅游者。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时,一定要注重旅游景点名称中的文化信息的传达,而不是只简单地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上简单地直译。对于不同类型的景点名称,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湖南烈士公园曾摆放过一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其中“海宝”就采用音译法译为“Haibao”。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方法是可行的。因为“Haibao”和英文单词“Harbor”在发音上相近,而英文单词“Harbor”意为“港口”。这种翻译方法能让国外旅游者产生一种印象,即,上海是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此时,音译法就保留了原文中旅游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
(二)增益法
增益,也称增译,增词或是加译,旨在译出源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标语的读者都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因而也是一种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
在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中,为了使国外旅游者了解中国文化,译者在翻译某些具有中国特殊传统文化的景点名称时,可采用增益法。如:在湖南烈士公园东门入口处有一块地图标志牌,其上的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标志牌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景点名称“三月街”,该景点名称被某个译者直接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译为“Sanyue Street”,这种翻译会让国外游客觉得这个景点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购物的地方或者是某一条街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白族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三月街”是居住在云南大理的白族居民庆祝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1300多年以前的唐朝。因此,如果直接将景点名称“三月街”简单的译成“Sanyue Street”势必给国外游客造成误解。笔者认为“三月街”可以运用增益法而将其翻译为“March Street, an annual festival of the Bai nationality”。
四、结语
8.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旅游 文化翻译 翻译能力 文化生态学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開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譯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9.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导游翻译 篇九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导游翻译
英语翻译导游应在外事接待工作中增强自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英语翻译导游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主要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重视非语言行为的了解和运用;灵活把握跨文化导游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作 者:凌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12)分类号:H059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导游 翻译
10.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十
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各级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普遍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翻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然而,竞争激烈的社会却又急需既有充足的英汉语言知识,又掌握了英、汉语国家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以及价值观念、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征的应用交际型的翻译人才。因此,笔者就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的意义
(一)深化原文理解
一般情况下,翻译活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解原文、表达译文、校验译文。其中理解原文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更是翻译的核心所在,一旦对原文的理解有误,必然会造成翻译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翻译活动中的原文理解,不但需要对词汇、语篇结构、句法等表层进行理解,更需要对文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若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显然会导致翻译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中西方对于亲属的称呼。中国人极为注重宗族观念,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区分极为细致,人们只需要从称呼中便可以判断出双方的亲属关系,同样根据亲属关系也可以确定称呼。但除此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些称呼,对陌生的老爷爷会称呼其“大爷”,另外还有“大姐”、“哥哥”、“弟弟”、“叔叔”等也较为常见。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若翻译人员无法理解称呼中的语境,单纯的将其翻译为“uncle”、“sister”显然会使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称呼陌生人会与称呼亲属一样”?由此可见翻译人员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同样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了。
(二)优化译文表达
翻译并不是源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到目的语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目的语言中寻找与源语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然后串接成句的过程[3]。若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仅盯着原文的语文层面,最终翻译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徒具其形,原文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却不得而知。因而在翻译的表达阶段,首先应注意不同文化中语言形式的差异,按照译入语习惯进行调整。例如: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译一方法: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对于那些在和平时期的秋天树叶再度转黄之前将要失去青春、有的要失去生命的.人们是一个动人的送别。译二方法: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为那些青年们送别的是一抹动人的秋色。待战后和平,落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昔日的青年青春已不在,甚至还有的失去了生命。译一的翻译忽略了汉语与英语结构上的差异,将英语的定语从句死译为汉语的定语,原文的名词结构也未作转换,导致译文不中不洋,原文中伤感、优美的意境也没有得到表达。而译二的翻译则意识到了双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对译文的结构按照汉语的习惯进行了调整,不但将原文的意义进行了充分表达,其蕴含的意境也得到了体现。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原文的理解,更能优化学生的翻译表达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单元教学为主题,强调学生语调、语音、语法的准确性,侧重词汇的搭配与使用。显然,这是由于教师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重点放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文化因素。就目前而言,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后则是做不完的作业与练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基础,能够进行常规的英语写作,但却无法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革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学习“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的一些习惯,还可以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的词汇如Christ-mas card(圣诞卡),reindeer(驯鹿),ChristmasEve(圣诞节前夕),Santa Claus(圣诞老人),roastturkey(烤火鸡),sleigh bells(雪橇铃)等一一例举。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西方圣诞节时的习惯,今后在翻译过程中必定会有所助益。
(二)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意识
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巨大深远,使其在接触他国文化时,往往会先入为主,用本国文化的意义系统阐释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对于“Her beauty is beyonddescription.”往往会有学生将其译为“貌若天仙”,乍看之下仿佛完美地诠释了该句的意义,但事实上却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相悖。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对于“美”的审美也不尽相同。例如《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些描写的是我们常说的“美女”,若将其直接翻译成英语,想必读者难以想象该女子究竟美成什么样。同样,“貌若天仙”也容易使中国人联想起西施、貂蝉等女子,但英语中的“fairy”也可以用来形容男性。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陈二春,2008)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避免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错误。例如中国人对于他人的赞美通常会以一种谦虚的语气说“哪里,哪里”,表现得较为含蓄,而西方则不同,他们会欣然接受他人的赞美并表示感谢,并且若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Where,Where”,则会使对方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该句表达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双方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整。又如《水浒传》中写道:“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 “放屁!放屁!”。该句描写的是武松在乡下小店中想要肉吃,店家却说没有,而其他顾客正吃着鸡与肉,武松因此极为气愤。若在翻译过程中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则会翻译成“Pass your wind ! Pass your wind !”在西方人看来变成了武松要店家放屁,与原文表达的含义天差地别。真正准确的翻译应是真正了解西方的语言表达与原文含义后,将武松说的话翻译成“nonsense”,即撒谎。
三、结束语
11.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38-0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的形式;学会一些语法和词汇,就必定能够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然而,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虽然已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而一旦用起来,却感到困难重重,错误百出。这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不得体,汉式英语屡见不鲜和翻译、理解不断失误等几个方面。由此可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而且更应该学会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不同的文化。
一、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与英美国家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差异,即经常导致交际障碍的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念
英美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终生追求成功,且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整个社会提倡平等竞争,推崇强者,认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个人状况的象征,肯定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表现。所以对他人的夸奖和恭维,他们总是报以热烈的“Thanks”,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取得成就的夸奖,总是以自谦或自贬作答,这与几千年来中国人“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的儒家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一个外国专家赞扬一个中国翻译“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如果这位翻译自谦地说“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专家可能会有失望的感觉:难道我的判断能力有问题吗?
(二)文化象征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象征也各异,交际双方应该对对方语族的文化象征有充分的了解。英美等国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中国人则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对基督教我们中国人已不陌生,而外国人对于“龙的传人”一说却惊奇不已。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强大、权力至上等。作为文化象征,它代表着帝王,象征着强大、向上,由此产生出不少的传说、成语并已在中国文化中广泛运用。如龙争虎斗、龙腾虎跃等,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又凶又丑陋的怪物。中国人的象征语言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它比一般语言有更好的效果,表达的意义更加细微,隐含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词汇意义
我们往往以为每个英语单词都可以对应一个汉语释义,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英语词汇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关联意义又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和搭配意义。在各种意义中,概念意义最为基本,学生认为概念意义容易掌握,而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所犯的用词错误,就是因为轻视概念意义,用汉语的词语意义硬套而产生的。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与方法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在这个环境里,学生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如此一来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设计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定期举行外国文化节活动,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自然风光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通过上网收集关于该国的文化资料,观看图片展,竞选涉外小导游,与外国朋友交流,自编自演英语课本剧等,实实在在地体验异国文化。这种文化周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黄佩娟.文化与翻译之我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
12.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简单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程度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准确表达和得体交流。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H Goodenoy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类在学习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特点、行为模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如果离开文化,语言就只剩下抽象的形式外壳。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外,还应有意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切实增强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 关联性原则。
文化意识培养必须与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即文化意识培养内容必须与所教授的教材内容息息相关,以课文为纲,为语言知识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边缘性和随意性问题。
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所教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程度、理解接收能力的强弱程度及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系统地、有策略地综合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3. 灵活性原则。
文化内容广泛而又复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 批判性原则。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各类文章均以本民族的价值观为导向,所以有些观点可能会有失偏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看待英美文化,既不能随波逐流,又不能故步自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1. 从背景知识入手。
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文字语境化,即把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放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否则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的深刻内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新视野》)第四册第2单元Text A:Charlie Chaplin为例,该课文讲述的是英国电影艺术家、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故事及他的电影,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白为什么卓别林虽然是一名地道的英国人,但他著名的“流浪汉”形象并不那么像英国人(...didn’t seem all that English...),甚至被认为“多少有点粗俗(a bit crude)”,就必须充分了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文化,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气候和文化特征。
2. 从词汇入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必然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一书中指出词义包含“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七个方面。除了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外,其他各项都承载着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简单强调词汇的“音、形、义”等字面意义的掌握,还要注重文化内涵信息的引导,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词汇的多种隐含意义。否则,语言学习就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在《新视野》第四册第3单元Text A: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课文中,“high-profile”一词本义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在了解了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不难发现这个词在文中是讽刺那些大杂志社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对福利救济对象的态度“鲜明、毫不含糊”。
3. 从习语入手。
习语从广义上讲, 包括俗语、谚语、俚语、成语等, 是语言的精华与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仅从字面上很难领悟其真实蕴意。所以, 为避免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 我们必须熟知各民族独特文化赋予习语字面概念之上的隐含意义。例如, 以《新视野》第四册第1单元Text A:The Tail of Fame为例, 在“...‘Don’t quit your day job!’is advice frequently given by understandablypessimistic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to a budding artist who is trying hard to succeed....”句中, “day job”不是“一天或全日工作”, 而是指“普通的日常工作”, “budding artist”也不是“布丁艺术家”, 而是指“新生的年轻艺术家”, 翻译成中文即对一名正努力追求成功并刚刚崭露头角的艺术家, 其亲朋常常会建议“正经的饭碗不能丢”,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4. 从原版影视入手。
原版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 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地道、准确、生动和真实的语言输入, 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和体会语言。以《新视野》第二册第3单元Text A:Marriage Across Nations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节选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谁来晚餐) 或者The Joy Luck Club (喜福会) 等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 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The continual source of our strength was our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 (相互信任和尊重才是我们俩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在跨国或异族婚姻中, 夫妻双方由于国籍、风俗、习惯、观念、语言的差异, 容易发生争吵, 导致婚姻危机, 因而夫妻之间需要彼此宽容、谅解和开诚布公 (tolerance, compromise and being open with each other) 。
文化包罗万象,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有现实的文化镜像。想要真正学习好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还必须了解这门语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缺乏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人们通常会从母语的文化角度理解另一种文化现象,从而导致信息的理解错误。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积极探索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文化输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栗亚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 2013 (03) .
[3]闫毓芳, 张元元.英美文化融入与大学英语教学[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
[4]王德易.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08) .
13.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篇十三
关键词:漯河;许慎文化;旅游开发
一、漯河开发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有助于漯河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
名人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它的存在为现代化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产。开发许慎文化旅游资源,打响许慎文化旅游品牌,对提升漯河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加强对许慎文化的传承
首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抢救被遗忘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慎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其次,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开发旅游资源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获得这三大效益,企业会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宣传,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通过大力宣传,从小范围研究者扩散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增大了其传承的广度及深度。
(三)有助于促进漯河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漯河旅游业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进。外地游客的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这些因素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发动机般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景点规模小、级别低,吸引力不足
许慎文化园全园占地150余亩,约1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4200㎡,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著名的景点有翰林阁,字圣殿,叔重堂,六书广场等,2014年4月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许慎文化园对当地人的吸引力并不大,只有在重大节日如清明节扫许慎墓,许慎学堂开笔礼时客流才会较大,这对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不利。
(二)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产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起来的特殊产品,由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构成,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许慎文化园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要素,这对于旅游者来说十分不便。许慎文化很有特色,但是缺乏创新,没有让历史变得时尚,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
(三)旅游环境有待改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
利用名人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是立体性的去开发,而不仅仅是对单一主体的关注。具体到许慎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积极整合原有的历史遗存,加上全国闻名的南街村、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双汇集团等,把历史文化游和现代工业游串成串,从而促进漯河旅游的发展与经济进步。
三、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树立“许慎故里”形象,打造“汉字之乡”品牌
弘扬许慎文化,打造漯河城市文化品牌,以许慎文化品牌整合漯河传统文化资源。召开许慎学术研讨会,增加大批海内外汉语专家来漯河寻访文宗字祖,研讨中华文化。
(二)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提升漯河旅游品味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充分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坚持合理开发与及时保护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找出许慎文化的各种特色,兴建一些标志性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许慎文化精华。同时强化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形成不同品位的旅游产品。在把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者、开发者,还是经营者都应该有一颗弘扬优秀文化之心,有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心态,站在文化的角度来开发旅游资源。
(三)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不断强化规划先行的理念,让全市旅游业发展逐步规范。同时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创新也要取得新成效,队伍建设、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发展旅游全产业链的思路,高标准编制规划,突出特色,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开发特色产品,做精做细产品包装,形成特色产业链条。
(四)培养周边社区居民对许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推荐阅读:
探析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管理论文10-14
旅游景点介绍英语写作08-17
各地旅游景点简介07-16
肇庆景点旅游心得感想07-28
南京著名旅游景点介绍09-23
描写旅游景点的语句10-01
海南景点旅游心得体会08-10
巴马旅游景点导游词11-19
饮食文化与旅游论文06-25
经典旅游景点营销策划方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