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共11篇)
1.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篇一
学 科: 小 学 音 乐
学 校:姓 名:论文题目:联系电话:
泗汾镇双塘中心小学
梁怡芳 宋威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音乐课堂;提问;全体学生;独特体验;想象空间;层次分明;因人而异;价值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一、面向全体全体学生提问。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回答问题的机会中体验参与和表扬带来的愉悦。所以老师在提问时不能忽视设计问题的目的,若是为了提醒某个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为了检查某些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提问,其余的学生就容易放弃问题的思考,达不到问题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在提问之前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不要急于把学生叫起来,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你所设计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二、针对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而提问。在欣赏一首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时,教学中的提问要注意学生对乐器音色
的感受效果。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中,如果教师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提出问题,“这首作品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你能辨别出有哪些不同的乐器吗?你能说出它们的音色特点吗?”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提的问题去听,重视老师要求,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学生在欣赏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时,它们会注意到乐曲中音色的改变,能够意识到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别,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如果教师先什么都不要说,只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然后再把问题设计为:“你最喜欢这首作品的那一段?你觉得哪一段你印象深刻?你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哪一段?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就自然而然的说出来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在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其余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不断的回忆刚才听到乐曲中不同乐器演奏的片段,解开心中的疑惑。再次欣赏时,学生对乐曲中多种乐器的音色会更加关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乐器,熟悉了乐器的音色,对乐曲本身印象会更深刻。
三、提出能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会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小学的音乐课中,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会产生丰富的联想,经常会随着音乐不由自主的律动。在学习一首歌曲前,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为:“这首歌好听吗?”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就会机械的回答“好听”,换做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能会回答“不好听”,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可能让教师感到尴尬。相反,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为:“通过欣赏音乐,你觉得音乐是在描述什么画面?你觉得里面像是有些什么人物(事物),他们(它们)在干些什么”,若是歌曲的话还可以问:“歌词在述说着什么情景故事?是谁唱给谁的歌?”学生便会从自己听到的音乐(歌曲)所想到的回答问题。或许学生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带给了教师别样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设计应层次分明。在欣赏《彼得与狼》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积极参与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各种听赏活动,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说展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景,能听辨出交响乐中每个角色的音乐主题及说出相应的乐器名称。初步聆听之前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初步了解,提问:音乐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复听时再提问哪些乐器分别模仿了哪些小动物?发生了什么样的情景?并让学生用笔
记录,积极发言,提出疑难之处。在初步了解乐曲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再分段欣赏,要求学生注意所使用的乐器的变化,听后议论并展开想象,每段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在仔细聆听中寻找答案?采用边听边想,边听边答,边听边演等多种听赏形式,使学生轻松掌握每段的重点,解决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五、设计问题时因人而异。
不同的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收能力来设计问题,既要满足对音乐课有兴趣的,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兼顾班级中那些五音不全,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缩小他们的差距,培养自信。对在校外参加了有关音乐的培训班的,和平时爱好唱歌,喜欢表演的这些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对那些对音乐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关心与帮助,鼓励他们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看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教学中难度大的问题让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解决,难度小的问题让平时不爱在音乐课堂表现的学生回答,若回答得好,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表扬,说不定下一次他就会主动表现自己了。音乐课上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用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有价值的,有些就是没有价值的。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喜欢问“这首歌好不好听?”“想不想学?”之类的问题,或者在课堂是经常重复问题,教师都会得到所期待的答案。这样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没有太多的意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实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融合情境,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课堂的活动,达到教学目的,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照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目标,设计层次分明、有价值的问题。用精彩的提问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2.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篇二
一、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作用
1. 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师生在教学中存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的交流, 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 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钥匙, 会将一道题目分解成几个小的基本问题。因此, 教师的教学提问就应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 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
2. 集中学生注意力。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心理学表明, 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 往往会使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或独立思考, 或相互讨论, 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但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 又是一股凝聚力, 它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二、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原则
1. 精心设计问题, 体现教学的目的性。
目前, 许多课堂为追求师生互动的效果, 往往加大了课堂提问的密度。曾有教师说过, 我的每一节课的学生提问人次可达一百多次。我没有听过这样的课, 但可以想象课堂的气氛有多么的热烈, 学生反映有多么的活跃, 但教师的提问是不是都能恰到好处地提问, 值得我们深思。提问要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首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 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提出问题应选在知识的重点的关键之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 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 形式要多种多样, 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 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
2. 问题难易适中, 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 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 面向全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性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到提问的面, 即使在提问个别学生时, 也应注意其他学生的反应, 如有经验的教师常这样说:“现在请某同学来回答,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 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 就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4. 问题设计灵活, 体现思维的开放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 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 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 控制教学过程, 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 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数学课堂, 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次, 精彩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友敏.试论中学数学课堂提问[J].数学通讯.1997 (05)
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三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正确教学思想指导的课堂提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可以让每一堂课都上的成功。
1.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成功课堂。
美国教育家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言知识时比较认真,分析文章内容时却漫不经心,课堂氛围也变得很沉闷。这是因为多年的考试经验让他们错误地认为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后,自己就完全掌握了整篇课文。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就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思考。因为课堂提问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活跃性。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课堂提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习兴趣,这恰恰符合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拥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特点,从而创设成功的语文课堂。
2.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往往会感叹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越来越少,就是发言也常常不尽人意,要么言语不清,词不达意,要么前言不搭后语,缺乏逻辑。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感叹,而是课前积极地思考,根据所讲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使所提问题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并且环环相扣,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点点地引导他们思考、讨论,并且根据问题的内在联系指导他们组织语言,就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3.课堂提问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深刻的意蕴,在解读方面也是多元開放的。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课堂提问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也是一个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课堂提问水平越高,越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二、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受教学环境、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课堂提问,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1.课堂提问方式应灵活新颖,富有艺术性。
学生不是对每篇课文都有兴趣,对于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知识点也有不同的喜恶,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新颖的提问方式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课堂提问方式应注意两个方面:直题曲问、浅题深问。
直题曲问,就是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善于拐弯抹角,化直为曲。语文课堂如果只是直来直去地提问,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这和学生猎奇的心理特点相违背,自然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把直的问题换成“曲问”,通过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思考。浅题深问,并不是说见到浅显的问题就要追根究底,而是说课文中有些浅显易懂的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蕴,这些题又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题中的深意。
2.课堂提问应层次分明,层层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大致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探究型问题和创新型问题。知识型问题和简单理解型问题都属于浅层次的问题。浅层次的课堂提问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但是课堂提问还是要层次分明,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也可以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思考、表达的机会。
3.课堂提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应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创新能力,相信他们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应该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鼓励,让学生自己在文本阅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善问。虽然学生刚开始的提问只流于表层,甚至是幼稚,但是这仅仅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的的思路,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法可循;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联想,激发学生们研读的兴趣,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对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谁能真正认清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并掌握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作用的策略,谁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尝到成功的滋味。
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 篇四
郸城县*** ***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这方面的看法。
一、提问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者应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 1 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要灵活多变,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的性格特点。因此,因势利 2 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选准角度,化难为易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提问,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选准一个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例如:《项链》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就显得太大,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来自本阶级和那个资本主义社会。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才能娴熟自如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走出一条有独特风格的
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五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使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似乎体现了提问教学法,其实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浅尝辄止,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
(四)陷入单调直露的误码区,使学生思维僵化。这些提问的共同点就是过于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抛出一个个知识点,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
(五)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六)提问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确是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这种方法很值得提倡。对于课文的学习都应该提出一些有广度的问题。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提问重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教师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教师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五)课堂提问重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反之则含糊其辞,不置可否,南郭先生气十足。这些简单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明显存在着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等诸多弊端,对学生有害无益。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 “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
1、以表扬为主。
2、鼓励求异。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6.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 篇六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自然生动、更活泼多样。然而,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在自己的初中美术课教学实践和多次参与一些教学交流活动之后,我觉得对照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当前初中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就课堂提问提出一些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一、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如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了。
2、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二、为什么课堂提问有时成了变相的`讲述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三、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四、你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五、在课堂上,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吗
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几种情况: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时间提问;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疑问;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法提问;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或还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其实,只要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们的提问,他们是能勇敢地提出问题的。
7.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 篇七
一、巧选角度, 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 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搞循环, 而应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 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 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多收了三五斗》是描写旧社会广大农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按常理, 作者只有写歉收、遭灾等才能引起读者对苦难农民的深切同情。而作者却一反常理写“今年天照应, 雨水调匀, 小虫子也不来作梗”, 一亩田“多收了三五斗”。这样的内容不是和“悲惨遭遇”相悖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引入新课之后, 学生会在课堂上认真思考, 很快领会其中的深层意义:丰收了, 农民产生了希望, 但是到最后却得到了比往年更坏的结果, 农民“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了。从喜悦到忧愁, 从希望到失望, 强烈的对比会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农民的悲惨遭遇及造成这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疑于无疑, 平中出奇
有些内容看似平平, 处于无疑境地, 教师要善于激疑,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 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七根火柴》, 可问学生:作者对无名战士的牺牲为什么不直说, 而说“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明白这是作者饱含崇敬的感情, 用卢进勇的心情烘托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 是用婉曲的修辞方法表达不忍明说的坏消息。又如教《有的人》, 对第一节可问:这两个“死”和“活”的含义一样吗?即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诗节的深层涵义, 从而领会诗的主题。
三、利用矛盾, 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 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 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 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比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从全篇看, 于勒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 文中正面描写于勒的地方极少, 而对于勒的兄嫂——菲利普夫妇所花的笔墨却很多。那么, 作者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呢?作者本着怎样的意图制造这种矛盾?文章的主人公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授课时, 就可利用这一矛盾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又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 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考会了解:大约表推测。因为, 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 得不到确切的消息, 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 他被打折了腿, 身无分文, 衣不遮寒, 食不果腹, 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 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
四、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处发展。如《石钟山记》中写到的“三笑”, 如果直接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相反, 教师可设计两个较容易的问题降低其难度:苏轼三次笑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发生的?内容各是什么?这样一问,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就能使学生逐步达到对原来问题的理解。又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 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 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 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 可以化难为易,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直题曲问, 引人入胜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 可读性很强。又加上课前提示, 课后练习, 透明度很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 要做到直题曲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 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可以追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 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 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高超艺术境界。
六、多层设问, 化整为零
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 教师必须循循善诱, 由近及远, 顺藤摸瓜, 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 多层设问, 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解决“《老山界》一文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时, 可把握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 抓住其中的“难”字, 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难表现在什么地方?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 而红军战士又是以苦为乐, 等闲视之。学生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表现了红军战士勇敢、镇定、豪迈、乐观的精神。
七、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能拓宽其思维空间, 又能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 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标准,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 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 就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自然会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爱莲说》一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又如学习“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 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 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 学习《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 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8.浅谈历史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篇八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抓住中心,重点和难点发问,不能滥用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以多取胜,问过算完。这样的提问没有多大价值。只有能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挖掘教材有目的的提问,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现,积极思考,能够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有吸引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质疑、解疑,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仅要使提问的语言带有启发性,而且提问的问题内容本身要带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思考,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就这些问题使学生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能促使他们迅速接受新知识,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设疑要“巧”
设疑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提问的内容应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应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所以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2.置疑应在新的知识的联系点;
3.置疑应在事件的比较处;
4.置疑于思维的转折处;
5.置疑应在知识的引申和出发联想处;
6.置疑于教学的关键处;
7.置疑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处等。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秩序,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
老师在讲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提问太浅显,会使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是”或“不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提问太空洞或太抽象,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无从着手,百思不得其解,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适度而恰当的设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即在“跳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作浅处理,方法要灵活多变,例如采取联系实际,恰当比喻,化整为零等方法,化难为易。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易到难,由远及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使他们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能够促进教学,尤其对一些疑难问题,往往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也必将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也就是说,要问在当问之时、当问之处和当问之人。
1.教师提问时间要适当。在适当的时间提问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新课之前的提问,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导入新课时的启发式提问,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等。
2.课堂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对此知识就能比较牢固的掌握。
3.提问的对象要适当。提问时既要注意问题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又要看学生是否有回答问题的准备和欲望。否则就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4.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应面向全体同学提问,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不能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能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或只向少数学生提问,那样常使被点名者如临大敌,全力应答;其他学生则因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提问时态度要亲切慈祥,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提问时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几秒钟的等待停顿,可体现出学会的主体地位;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和提问及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对者要鼓励,有创见者要赞扬;要善于运用夸张的语气和鼓励性言辞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9.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篇九
摘要:教学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遵循准确性、新颖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巧、有度、善变、灵活。提问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原则 要点 应用
一、提问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中的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设计,关键在于是否启动了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
2.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需要他们跳一跳摘果子时,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
3.效益性原则。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遵从学校教育的要求,它亦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一学期设多少学时历史课,一周几学时,一节课45分钟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次,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一学期讲授多少内容,每周的教学进度,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都有着一定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设计的效益,切切不能多多益善。一堂课仅短短的45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提问的方法
1.直问和曲问。直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如:“党的一大何时召开?”“《农政全书》的作者是谁?”这种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为下一步的内容作好铺垫。曲问是一种迂回的提问方式,问在此而意在彼,曲径通幽地引入主题。
2.趣问和妙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就离不开趣问和妙问。趣问指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使无疑变有疑。教学实践也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深刻持久得多。妙问是指出其不意的发问。出其不意地向学生呈现“不是问题”的问题,从而诱发他们相应的思考。
3.窄问和宽问。窄问即针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的提问,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其内容有哪些?等。宽问即概括性的提问,即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逻辑归纳和概括的提问,如:应该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作用?这种发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对比和深入分析。因此,对这类问题所作的构答常常要超越课本知识,而包含一定的个人判断因素。由此可见,窄问具体而明白,宽问概括而富有逻辑性,课堂教学中应视教学需要而有针对性运用。
4.单问和重问。单问是指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它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针对其重点内容而设问,一堂课的提问往往由几个单问组成。如讲《美国内战》一课,讲原因时可提问:“为什么说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讲过程时可设问:“《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对战局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讲意义时可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在小结全课时进一步提问:“有人说,美国史的基本特点是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段美国历史,且又涵盖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能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重问是指系列性的提问,它可以由宽入窄,亦可由窄入宽。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问题组,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
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十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内容而进行问答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门非凡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着教师教学风采,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素来也是很重要的。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深挖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六、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1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途径,它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技能的高低,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艺术起到了作用。下面就课堂提问的目的及意义、课堂提问的现状、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谈些我个人的粗浅认识,以达到和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住了。
(2)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感情,使师生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3)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提问一般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要根据所讲授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围绕重点难点设问,这样就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给与了提示,学生就能分清主次,积极思考,突破重点难点。
(4)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指导、评价,同时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过程收集、反馈信息。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已学知识,是否形成了知识网络,能否准确陈述、再述已学知识,通过提问可达到检查、了解的目的。有时候学生自己以为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但不一定能辨别、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教师通过提问得到了反馈信息,就可以针对学生以及教师本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也可以从回答问题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改进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使后续的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5)有利于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堂提问给了学生一个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认识的一个机会,使学生能面对师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和观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不断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学会表达,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个双向性的活动,目前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在不少学校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有的问题,没有思考的必要,问题太过简单,这样,表面上看气氛活跃,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流于形式。有时候问题太过复杂,难度大,超过了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学生难以回答出来,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了。同时学生会对回答问题失去自信心。
(2)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教师就急于给出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不去思考的习惯,觉得反正老师会给出答案的。
(3)提问的对象只局限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认为提问成绩差的学生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效果,尤其在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样成绩差的学生就会慢慢地不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认为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自己的。
(4)提出问题后要求全班同学共同回答,这样就不会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了,只看到了表面的效果。
(5)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不予以鼓励,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加以批评,也不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等等。
(6)反馈评价过于单一,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做出适当有效的评价,只是局限在“对”、“不对”、“好”等等。
三、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1)精心、准确设计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需要教师课前备课时对教材深入研究,把握好教材,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清楚地列出重点难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合理、有效的问题。
(2)问题提出后,要给予学生合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简单问题,少点时间。复杂的问题,思考时间太短,通常会出现学生要么答不出来,要么答错了,而后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错误,也体现不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还有部分教师习惯于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停地给出提示,其实这样会干扰学生的思维过程,收不到课堂提问的预期效果。
(3)提问要面向大多数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全面考虑成绩好的、一般的和成绩差的学生,使问题有一定的梯度,从多层面、多角度设置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回答问题的队列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正确回答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4)采用形式多样的提问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反馈评价。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设计出良好的提问问题、提问方式,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感到难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或暗示、补问、追问,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不规范的学生,及时给出恰当的指导、评价,并要对学生某些方面的优点或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肯定。
(5)教师的教态要自然,态度要可亲。教师为人师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这样就可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与教师有亲近感。同样的内容,换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其含义和效果就可能不同了,教师表述问题时,不宜用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甚至是带有威胁性的语气,否则会给学生以压迫感,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提问的效果。
四、结束语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08
谈音乐课中的课堂艺术09-11
农村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0-31
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8-13
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8-11
中学音乐歌唱祖国11-19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08-27
音乐教学中的高效课堂11-02
中学音乐教学反思10-10
中学音乐教研工作计划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