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共14篇)
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1世纪教师提出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多种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景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例如:我在教《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时,当问到学生“小狮子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与犀牛展开搏斗,你觉得小狮子爱尔莎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小狮子爱尔莎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小狮子爱尔莎做的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救了我,把犀牛赶跑了。”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很有道理,考虑得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情境,让学生知道小狮子爱尔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小狮子爱尔莎才会奋不顾身与犀牛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课文,又有了自信心。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购书,谈体会》当中,我创设了“新华书店”的情境环节,有书店营业员,有买书的小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书籍,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可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演,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一切好的机遇除了学生把握外,还要靠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提问教学方法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
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都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的教材中,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还有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珍珠泉》当中,学生围绕“珍珠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展开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的不同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自己研究出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兴趣很高。
三、活动型教学方法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地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采果子、插秧、挑水、拔河比赛......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低年级画面较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中年级的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高年级的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让学生在画、唱、演、读、背中学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型教学方法
1、把音乐带入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学习《春晓》时,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诗,如痴如醉的乐音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
2、把美的感受带入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完《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课文中学习到的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在融入自己的想象,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绘画,既对学习的课文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意思,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四种方法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展示平台,通过四种方法的语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从而达到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论文
论文标题: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四种语
文教学方法
参评科目:文科
邮政编码:416506
作者姓名:田景芬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湘西保靖县阳朝学区
撰写时间:2007年9月
联系电话: 7831171
2.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二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 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值发育阶段,手脚并用,脑、眼、耳、口的互相协调配合,能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儿时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5]范春林,董奇主编.《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
4.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吕琳琳
来源:《新世纪教育导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总结了新课程遇到的某些问题,试着探讨新课程中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思考应该如何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发展新课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
新课程在新疆的实践一年多了,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到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改变教育教学理念、试图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期能达到新课程的目
标,然而,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有些问题制约着新课程的实质性发展,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材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其时序性不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割裂了历史进程本身的整体性,内容很多重复,专题式的安排脱离了学生的通史基础知识
严重不足的实际,使初高中教学脱节,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困难。
②时间紧,内容多。新课程有些内容还比较难,按照课标和指导意见的要求,一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就显的很紧,(想想看学生一学年要学完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3本书),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教师们为赶进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实践新课程的诸多目标,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③教师们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远远不够,还有很多教师本身的知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都让老师们放不开手脚,所以上课可能很多穿新鞋走老
5.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五
沾化县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 李九燕
地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新的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理念下的创新地理教学的思想。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首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学习的主体基础,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的迅速而牢固,因此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开拓思维、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意义重大。
2、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创新氛围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
3、鼓励大胆质疑,避免因循守旧。
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竟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
二、展开想象,突破常规,培养创新能力。
1、发挥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地理想象,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精神。鼓励学生的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即通过对既有地理环境推理想象未知地理环境。
2、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突破思维定势。
地理形象思维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的步骤和规则,但有一个类比、联想、想象的思维过程。因此,它可以摆脱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常
规的限制,想象出超常的结果。它往往不被学生已有知识所局限,从而得出超常的结论。比如魏格纳由于想象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的吻合,进而得出大陆漂移的学说。这种思维具有的结果往往带有模糊、猜测的特点,因而往往带有主观或偶然的特点,所以这种思维才能使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其思维结果才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不断的地发现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地理教学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6.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课程和教学是内在统一的,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则是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明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
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价值,是实现课程理念和性质,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潮流同步的需要,是发挥地方教育、教师优质资源、创新和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
一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1.1过多的刚性“控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对教学大纲全国统一,对全国所有的学生的要求一致,传统的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定,实际上忽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地域差异性这样的国情,由于发达地区与贫穷地区的学校、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方面的差距很大,这样的刚性“控制”不能使各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有特色的开展体育教学。
1.2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发挥
1.3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积极作用
2.1弹性的“规范”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标准》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依据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说,《标准》考虑到了在我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各地区间文化传统不一(即便是同一地区内也存在经济文化等不平衡的情况),各地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场地器材条件不一,过于的统一只能局限了各学校的体育特色的发展。
2.2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灵活的处理,它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若干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件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规定,这样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管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提高基本素质就可。
2.3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增大
《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更是强调了选修课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受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一专多能”,学生按项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所长担任教学,进而可以自主的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专长,学生虽不能完全按照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但也是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的。
三体育教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
3.1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进行筛选、改造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体育工作者的几代人的劳动结晶,在体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要以
传统的教学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种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对于那些一直沿用竞技运动的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我们的体育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这样都有助于学生的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2创新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不仅要汲取生活中富有时代特征的运动内容和方式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更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创新出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学内容,体育学科是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不一样,教师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7.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篇七
语文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做一个新的解读, 重新定位, 把获得的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如何把握利用好新课标呢?凭多年教学经验,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解读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于第一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素养”上。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 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我比较认同这一解释, 因此, 语文素养是渗透于课堂中的有目标多细节的综合能力。
对于第二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上,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各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等方面的差异, 对同一个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提出了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3.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音、字、词、句、句群”进行有效连接。
对于第三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合作体现为一个“互动性”。现在部分学校推行的“小组教学”就是“合作”的一个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对于第四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生本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符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学习原则。
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 我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 学生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把问题进行小组汇总后在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定出初步的解答方案。第二步, 把“象征”的定义告诉学生, 让学生利用图书室、多媒体等手段查阅《海燕》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然后, 学生把所提问题重新放到小组中进行第二次讨论, 制定出新的答案。以上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三步, 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制定的答案进行筛选, 然后补充所遗漏的问题。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时刻关注当今语文中考命题方向
现在的中考试题设计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拼音、字词的分量有所加大。例如, 2011年四川省南充市语文试题将试题直接设计为“识字书写”, 2011年天津中考试题增加了对注音的考查。第二, 赏析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都有所涉及。如2012年桂林市的诗歌赏析, 2012年南京市的中考第十九题等。第三, 语文中考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2013四川达州市的现代文阅读的第十七、十八题, 2013年湖北黄冈市语文中考试题的第二十二题等。
8.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篇八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驱力,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出浓厚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对于美术课教学,可以通过讲有关美术故事、赏析美术作品、带领孩子们参观大自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向往美、追求美、享受美,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达到“以美育心,以心赏美”的教学目的。
我就带着他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隔壁的公园,去感受大自然,感悟春之韵。徜徉在名花、奇树、小桥流水、怪石之间,同学们个个欢呼雀跃,自由自在地放飞心情,三五成群,热烈地讨论、交流各自看到不同景色的感受,尽情地释放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同学们的青春、激情、活力、自信,深深地感染了我。回校后,我布置了以《春》为题的小创作时,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创作方法丰富多彩,有的用画报纸做了剪贴画,有的用捡拾的小石子、树叶等等做了装饰画,有的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他们展示个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二、注重个性化教育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理解和尊重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管年龄大小,他(她)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同样有被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对于现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更强烈。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于某种本能,教师往往把他们仅仅当作学习的机器来看待,而弱化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忽视了针对于学生个性化方面的教育。所以,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学习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把“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
如,美术教材增加了表演、舞蹈等要素以后,无疑为同学们彰显个性提供了又一个平台。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校园艺术节》教学单元前,我发现同学们的兴致极高,还未到这一教学时段,同学们就已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为此,我提前一周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通过全新创意,重新组合,设计制作成时装作品,然后,我们搞一个“班级时装秀”。
终于到了这一课,催人振奋、节奏感极强的伴奏音乐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只见有的同学利用旧的彩色画报纸制作了帽子、摺皱裙,再配上一个大大的银色耳环,一个时尚前卫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有的同学利用红、黄、白三色塑料方便袋巧妙地组合花在一起,就成了一件质感很强、韵味十足的连衣裙;更有创意的是胡娟和李茵两位同学,用半个西瓜壳制作帽子,帽子边沿配上橘黄色的胡萝卜片,绿色的卷心菜挂在身上成了一件上衣,配上“韭菜裙”,再辅之以樱桃串成的耳坠,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一种大都市中的田园风味;就连平时最调皮的赵亮同学,也因他的才智展示和极具个性的创意,得到了同学们持久热烈的掌声,只见他头上戴着用稻草扎成的斗篷,身上披一件长短不齐的稻草扎成的蓑衣,蓑衣上点缀着闪闪发亮的废弃光盘,左手持一木制长茅,右手挚在腰上,一个活脱脱的非洲部落的酋长形象就出现在大家面前……
由此可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突出特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在展示自我、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兴趣首先产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独特形式的刺激。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无疑成为了美术教师把学生引入多彩的美术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有着实效性强,更为生动、直观的特点。比如,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课本、杂志中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书中的文字、图片记载等等,教师讲的再投入、生动,学生们往往还是听得很懵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学生在享受现代化教学手段带来的乐趣的同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欣赏、体会、感悟作品的美,去理解美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达到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9.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九
2010年秋我省进入新课改。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怎样做?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之中的点滴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1.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改对此,首先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课改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仍要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应建立一种新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
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是学习的机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新课改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调节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来说只有在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符合现代教育的学习方法,我们也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责任感的、能自主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
日常生活中蕴涵的经济现象比较广泛,市场买卖、银行交易、无处不在的广告等无不隐含着一定的经济常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采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学生列举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生活与消费之神奇的货币”时,可用小游戏《说到什么想到什么》导
入:说到“经济”,想到什么?全班同学每人说一个答案、不能重复,看哪一类词汇、现象学生列举得比较多,教师加以引导的同时大家一起分析、归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掌握理论,而且重在运用,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第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其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方法。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如:在讲“商业保险”时,让同学拿出自己的学生意外保险,让有赔偿经历的同学谈谈其过程和感受。通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二,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余时间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
首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课内容时,就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各国之间的汇率不一样且经常会变动”这样的问题时,我就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计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其次,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政性。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再次,政治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政治课,从深层次上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课
10.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十
吴起县二中
刘
慧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几年,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而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
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等。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
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
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教室的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教室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3、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虽然内容
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好上了。如果教师不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太少了,没多少可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一个一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5、6期
地 理 教 学 论 文
刘
慧
吴起二中
1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识谱教学 篇十一
一、识谱教学的意义
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将识谱教学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识谱能力。“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要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见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识谱教学的作用
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在识谱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上,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中体现:
1.识谱与歌唱教学
歌曲的演唱过程中离不开对节奏、音准、旋律、结构等音乐要素的掌握,而识读乐谱将有助于较快较好地掌握这些音乐要素,顺利地进行歌曲演唱。通过识读乐谱能起到降低学习难度、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的作用。同时在唱歌教学时进行识读乐谱还能对歌曲的整体结构有很清楚的认识,歌曲有几句乐句,哪几句乐句的节奏或旋律是相同或相似的,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通过识读乐谱便一目了然。
2.识谱与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识读乐谱,能起到熟记旋律、对乐曲加深印象的作用。在欣赏一些名曲时,对其主旋律或著名乐段进行识谱视唱,让学生熟记这些旋律,能哼唱甚至背唱这些脍炙人口的乐段,使优秀经典音乐得以传承、流传,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3.识谱与器乐教学
在器乐教学中,识读乐谱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进行器乐演奏的前提与基础。演奏乐曲需要运用的音符、节奏、调号等都集中体现在识读乐谱的前提下,没有识读乐谱这把钥匙,又怎能打开器乐演奏这扇大门?
三、识谱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如何进行识谱教学,新课标对不同的年段提出了不同要求:低年级的要求是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模唱简单乐谱;中高年级要求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阶段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进行。
1.模唱唱名
让学生跟老师一起来模唱,初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这是识谱学习的起点,让学生直接进入歌曲的演唱,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直接的音乐情感体验,再进行歌谱的模唱。这种方法主要是放在低年级来进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对一些简单的歌曲在会唱后进行唱名的模唱。这种方法在中高年级也可以偶尔用之,特别是一些难度高的乐谱。
2.背唱唱名
把学会的歌曲的唱名当歌词一样来背唱,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唱名,巩固音高。可以先让学生跟老师模唱,在模唱几遍之后加深一点难度,老师唱前半句,留下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唱名是一个单独的长音,让学生补充唱,然后再逐步老师唱得少,学生唱得多,最后全曲由学生唱。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头脑中对音高唱名关系留下深刻的记忆。
3.认识唱名
课标要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认识唱名。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识读乐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主动学习识谱的愿望,做到自主学习。
4.按照节奏读谱
节奏是音乐的框架,是音乐的最初形态。节奏的学习其实是和音高唱名的学习同步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把唱谱和节奏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忽略节奏教学,在低年段进行形象的节奏训练很重要。而把节奏与音高唱名结合在一起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高度与难度,在认识唱名后学习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进行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小猫3—(喵—)、小狗11(汪汪)、小鸡77 7(叽叽 叽)、小鸭66 66(嘎嘎 嘎嘎)、公鸡5 5(喔 喔)等。在这个游戏中既有音高的概念,又有对唱名的认识,同时还结合了节奏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实现完整的旋律演唱。
5.逐步形成独立的识谱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会慢慢地形成独立识谱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具有独立识谱的能力,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还是主要通过听觉来完成的,所以高年级的识谱教学不能是单独的、孤立的,而应渗透贯穿于各项音乐活动中。
四、实施识谱教学的实效与成绩
通過在音乐课堂渗透识谱教学,学生不仅增强了识读乐谱的能力,更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对于学习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不仅在自己音乐老师上课时表现出色,尤其在外校老师借班上课的时候,更表现出扎实的基础与良好的音乐素养,配合老师呈现出精彩的音乐课堂,得到上课老师与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音乐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音乐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融合,为其插上感性与理性的翅膀,使学生在音乐天空中自由飞翔。
12.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篇十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尤其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部分是因为喜欢做某件事或者说对这件事有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 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 才能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 我们要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思维, 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 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比如在讲小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时, 我设制了这样的情境:1.时间:新学期伊始。2.地点:校园。3.人物:詹妮、丹尼、史蒂文及一个自定人物4、事情:认识新朋友。设制了这个情境后, 我先让小组讨论在这个情境地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对话, 然后小组成员再分角色把这些对话表演出来。经过讨论, 几乎所有小组都能把本课一些重要的句子包含在对话中, 如 "What's your name?"" What's herhis name? "" How are you?" 等, 多数小组能够加入 " This is____.Nice to meet you ."有些还加入了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ready for school?"" Let'splay together"等原对话中没有的内容, 使设制出相应的情境, 这些情境与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事情非常贴近, 使学生感觉真切。自然, 易于接受。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并能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感兴趣——爱学——学得好——更感受兴趣——更爱学——学得更好”的良性循环。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推行生活化教学
人如果脱离了生活, 就学不会语言。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社会,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体味人生。首先营造具有充分英语文化氛围的环境空间。要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要突出英语化。比如用英语书写班风贴于黑板上面;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和评比栏的标题甚至部分简单的内容均用英文书写;课程表的内容也全用英文来书写;在教室建立一个英语角, 摆放英文读物并轮期更换;也可将教室内的所有物品贴上英文标签, 等等。在日常谈话中要尽量多的使用英语。同时提醒学生在用英语交谈时要符合英语国家的正常习惯及注意与中文习惯的不同之处。比如:见面时以谈论天起开始“It’s warm today. How areyou?”用以代替我们中国人习惯的“你吃过饭了吗?”或者“要去哪里啊?”其次可按生活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课堂设计, 将桌一拼在一起, 让教室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 这样教师便于坐在孩子们中间讲知识。如果定期改变课桌椅的摆放, 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不断地将课桌椅摆成半环形、圆环形、长条形……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中交流。如在教“Shopping”这一对话时, 课前先让学生观察生活百态, 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 把耳闻目睹的生活情景表演出来。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把态度恶劣、耐心细致的服务员, 胆战心惊、蛮不讲理的顾客, 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学生虽年幼, 却对社会已有了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在表演中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正确评判标准。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越来越多的英语老师喜欢运用英语组织教学过程, 以便于更好的用全英文与学生进行交流。但是, 我们的学生都是刚刚开始接触英语, 既不会说一口漂亮的英语, 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形中使用不同的语调;而且他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也被限制。这些种种困难使得我们在英语课堂上用全英文交流难以实现。此时, 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实际的情况, 使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英语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 运用电教优势将学习材料化难为易, 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并建立起信息联系, 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 加强记忆过程, 提高记忆效率, 达到缩短教学时间, 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on, in, under, near”等介词时, 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首先, 我先设计一个漂亮的房间, 房间里有chair、bed等家具, 还有toy car、ball等一些实物, 一个小男孩推门进来找东西, 配音“Where is mytoy car?”引导学生回答“I t’s on the bed.”“Where is myball?”“It’s under the chair.”随着鼠标的点击, 玩具车、皮球等随即出现在床子上、椅子下, 清晰的卡通画面加上充满童趣的标准美式发音, 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最后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掌握了介词及其具体使用情境。
总之, 有效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听说能力大大提高, 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东瑞.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09) .
1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承担起这个重要责任?
一、班主任由专科型向专业型转变
传统观念下, 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 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班主任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 凡事从做中学, 摸索前进。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 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 他不仅是“管理者”, 而且是“知心朋友”、“学习的导师”、“纪律管理员”、“父母代理人”、“心理医生”、“维权代言人”、“家、校、社会沟通的艺术家”等等。这些内涵要求班主任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专业化”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由传统型向创造型转变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和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往往是满足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则要求积极能动且富有创造性。他们在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 积极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 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 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 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同时, 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潜移默化地起着巨大作用。
三、班主任由管理型向引导型转变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 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现实中班主任角色很容易被窄化为“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等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 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作用, 但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不能仅满足于此, 而是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不仅看其有没有过错, 而更应看其发展与创造的程度。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不会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 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 进而去创造;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 而是多鼓励引导。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鼓舞,一旦学生的内在机制被调动起来,内部产生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自动力,班级事务和琐事根本就不用班主任事必躬亲,学生们自己就能解决好。当然,如果将外在的教育资源充分加以运用,则可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平行教育能力、学习规划能力、人生规划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样,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也会经常充满生机和活力,班级也会在主体、民主、开放的管理观中充满生长气息,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班主任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向成长。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1] 卢慕稚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班华.“班主任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操作系统”.《教育理
论与实践》,1999(10)
[3] 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大学
报》,2002(4)
14.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 篇十四
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渠道。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抓起。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化课堂教学应有“四性”
关键词:
创新 鼓励 育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学习,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设计任务要力求创新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想象的翅膀,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设计任务愈是有创新性,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任务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作模仿、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增添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浓厚兴趣。
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任务型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任务的设计体现创新性,教师自身应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准确地把握任务型活动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宣布过本课学习任务后,不需要把整个流程、诸多环节交代得滴水不漏,应给学生创新提供足够的时空,鼓励学生思考、讨论为完成任务所要采用的措施,确立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环节,这样,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会积极主动。如在跳高素质练习课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山羊、跳高架、小方凳、橡皮筋、篮球、排球、3公斤负重袋若干,让学生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活动内容,我规定:不管你采取什么措施、运用什么器材,目的只有一个——-锻炼提高弹跳力。任务下达后,各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研究活动方案后,递交了活动方案表,我审阅后,科学地分发了器材,他们充分利用本组的器材,按照自己设计的活动方式津津乐道地实施着教学任务,尽管各组的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使用的器材不大一样,活动的环节步骤先后有别,但是,他们都能充分围绕提高弹跳力组织活动,达到了预计的目的,在欢快、愉悦中创新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实施任务要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发展目标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贯彻这种理念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产生愉快感、自豪感。任务式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让学生由他主到自主,被动到主动,依赖到独立,使学生从根本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由“教学生学习”过渡到“教会学生学习”,并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自我锻炼中才能受益无穷,轻盈自如地享受终身体育。如:教三级跳这一内容时。我仅仅用了3分钟讲解动作要领,2分钟作示范动作,然后将任务交给学生,我建议学生首先试跳一次,然后针对自己在完成这一动作的过程和成绩,总结、想象、调整、再总结、再调整,学生经过几次试验,20分钟后,每位同学都掌握了三级跳的动作要领和取得好成绩的秘诀。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创造能力,师生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完成任务要注重全员性
坚持任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考虑到了任务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所有的学生,吸引全体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选用分层次教学法,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各班学生客观存在上(A 层次)、中(B层次)、下(C层次)的水平差异,把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成熟练掌握动作技能、掌握动作技能、基本掌握基本技能三个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后都能摘到自己的“桃子”,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任务的难度与学生水平相一致,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还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体验。学生只有在经过磨练,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把活动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意向,让学生自己决定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同时,活动时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层次教学的效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热心参与并保质完成一定的任务。如在学习跳绳这一内容时,针对班级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喜爱程度、动作掌握程度,我就设定了上(A 层次)、中(B层次)、下(C层次)三个不同的任务指标,让喜爱和不喜爱的、动作技术好的、差的都能体会到成功,一节课下来,人人都有收获感。
四、评价任务要倾向鼓励性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最突出的是引入了形成性评价的机制与方法。当前,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时,很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只注重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活动过程的肯定,从而导致只表扬成绩好的“金凤凰”,而忽视了一直在努力去做而成绩却不突出的“丑小鸭”。
活动结果的评价要使学生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更需要得到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明确差距,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不懈努力、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用一个分数,一次成功来评价一切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另后,在任务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只重视对整个合作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和奖励,这也是片面的。因此,应将结果与过程、集体与个体的评价和奖励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享受成功,维持其学习的长久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真正体会到在任务式教学中,教师起着活动的策划者、促进者和向导的作用。任务式教学要求教师从一个机械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者转变成一个课堂活动的主动创设者,从一个现成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执行者、消费者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探究者、引导者。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是该模式实施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客观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终身受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1、1、游正论《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任锡训《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尝试》体育学刊1995.[2]
3、王广虎《体育教学必须走出四大误区》、[成都体育学院院报1998、[1]
单 位: 泗洪县第三中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09-11
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07-0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06-1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07-19
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06-18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0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09-22
浅谈新形势下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09-28
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体会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