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爱情观

2024-08-04

现代诗歌的爱情观(精选8篇)

1.现代诗歌的爱情观 篇一

我是个

还没学坏的爱情小丑

我的爱

是自己跟自己聊天

猜想

你在做什么

偶尔看看聊天记录

一直保持沉默

刷屏了好多消息

依旧没有改变

你我两个世界

我话很多

你压根不说

之间隔着时空银河

和一把锁

我怎么还能想你

一如初次

巧然

你的存在是我情诗的灵感

是我不断尝试的底线

原来有种爱

叫做

永远单方面的自我欺骗

不保留地

说着

一直的追念

也可以讲

我有邪恶的一面

希望

你习惯了我的边缘温暖

和小丑一样的多变

有一天

当我尴尬地走开

你会隐隐的想念

我不知道的事

爱情小丑

会不会永远

没有底线

2.现代诗歌的爱情观 篇二

现代生活给了人们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 也给了人们更多的虚荣与浮华的物质基础。安逸的日子让人们 (尤其是单身已经达到适婚年龄的人) 在大多数时间里是相对充实、舒适的日子里度过。然而人们也有不满、落寞、孤单的时刻, 就又不时地想起去追逐爱情。由于一个人知识、物质、社会地位的不断积累, 个人的相对价值也日益提升, 这时候, 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爱情和爱人的期待值也随之上涨起来。同龄人、好朋友间的攀比加上心中对于完美爱情的定义, 一次又一次地说服自己放弃了身边最最宝贵的东西。在等待中憧憬爱情, 让许许多多的白领女性和成功男士成了“单身贵族”。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 当事业、金钱不能再带给他们满足和幸福感的时候, 他们心中的遗憾就会日渐浓重, 积压久了就会郁闷寡欢, 再也找不到了原来那份自在和快乐。

让我们看一下一个普通、平凡的牧羊人, 是如何勇敢地追求自己爱情的。主人公是英国十六世纪“大学才子派”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人物。在《热恋中的牧羊人致所爱》中, 诗人抛弃了夸张手法, 通过简单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他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精雕细琢的昂贵之物, 而是那些平常的普通物件。诗人笔下的牧羊人, 大声地对爱人发出邀请和呼唤:请与我同栖, 不论生于深谷之中、高峰之上, 不论来自山涯水湄, 林间效野, 让我们俩闲坐大石之上, 静观放牧的人们喂食群羊。悦耳的鸟鸣回荡浅水的溪湄, 和着水声如牧歌般悠扬, 让我为你铺好玫瑰的花床, 配上千枝花束倾吐馨香;让我献上花饰的小帽一顶, 加上绣满桃金娘叶的短裳。俊俏的牧羊人, 为了心中的爱人, 不惜奔波于崇山峻岭, 溪水幽谷之间, 更为难得的是他愿意编织一件极品的羊毛长裙, 为此舍得自己可爱的小羊, 还为爱人打造一双便鞋, 衬里厚实足以过冬, 鞋扣由纯金打造绝不虚诳。一个普通的牧羊人, 为了爱情, 勇于承担, 愿意付出, 倾其所有, 用最最纯正的羊毛和黄金给爱人制作礼物。他用关心和细致的行动去打动对方, 对于未来的生活有着无限美好的编制与憧憬:稻草与长春藤嫩芽编成的腰带, 有珊瑚环扣与玛瑙钉饰增彩, 如果这些喜乐能让你心动, 请与我同栖, 为我最爱。一次次, 牧羊人大胆地袒露心声, 请求心爱的人与自己共度美好生活。

对比现代时尚男女, “爱情”, 在大多数人眼中, 不再神圣, 也不再令人无限憧憬, 更不要说去体会刻骨铭心的生死相许。太多人不再相信会有“天长地久、地老天荒的爱情。”现代人的爱情大多两种模式:一种是明码标价;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契约与束缚。对于明码标价的主要适合于成功人士, 他们 (她们) 看到年轻、俊美、温顺的人, 只要对方肯报价, 就会拿金钱去博取所谓爱情。还有相对就有智慧型的高智商的人群, 对于伴侣和爱人也给与了更高的学历和财力的标价, 不满足条件则宁缺毋滥。后一种模式即“走婚”, 也就是“试婚”, 彼此有好感, 相互不讨厌, 就同居试婚, 但是不需要他人的见证或是法律的保护, 彼此也没有任何约束, 一旦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出现, 则又换了一个新“老公”或是“老婆”。当然现代生活中也不乏人们看似幸福长久的忠贞爱情, 但是在美满和平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场场冷战甚至是拳脚相向。

现代的爱情观应以双方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前提, 自愿互爱, 忠贞专一, 相容互补, 强烈持久。在日常情感过程中应该理智中多一点点真情, 自我保护、善意谎言中多一点点主动奉献。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物质的渴望, 对受伤的恐惧、对事业的投入及自我堡垒的日益坚固, 让现代人对爱情充满了矛盾。既希望收获一生的幸福, 又害怕随处可见的背叛和迷失。对于那些将事业的成功看作人生唯一目标的人, 他们忙于其中, 顾不上谈及爱情, 但是不要忘记, 当事业走上顶峰, 而青春、热情不再的时候, 缺失爱情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时金钱和成就都无法平衡的。对于势力而又现实的人们, 她们在残酷、虚荣的生活里苦苦挣扎, 经济的发展, 贫富的差距让人们躁动不安。不要忘记了一点, 平凡人更容易获得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他们的幸福感也相对更强烈。因为比较少了, 不平衡少了, 欣赏和自在就会随之而来。

对照质朴善良的牧羊人, 品味其真挚、热烈情感的同时, 也有几点对于热恋中的追求者的善意思考:爱一个人, 不要幻想对方的完美和无暇, 许多人对于自己的爱情和爱人的期待总是过于美好和神话, 其实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纯而又洁的圣女或是圣人, 只有能够接受对方的习惯和缺点, 而不是执意要对方改变的时候, 才是真正去包容和爱护一个人。爱情的经营, 特别是物化到生活的每一天的时候, 不论是处于爱情的哪一阶段, 都不必要, 也不应该把自己最珍爱和维持生计的物件奉献给对方。因为那个或是那些物件, 也是自己最珍爱一生的东西, 可能对方并懂得欣赏, 也不知道对于你的价值有多重大, 因此不会像自己一样珍惜和善待那物件, 而且自己失去了最珍爱或是赖以生计的物件, 也会后悔当初的举动, 然后开始同情自己、责怪对方。这也失去了物件本身的含义。最好的留给自己, 对方最喜欢的帮助其实现, 共同追求彼此都喜欢的, 这就足够了。

爱情观的变迁用它历史和现实的经历告诉我们, 如今我们拼命赚钱、尝试获取事业的成功, 但是事实上是金钱和成功在赚取和利用我们。它们赚得了穷人的一生, 也带走了富人的一世。当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 爱情的主动、真诚和永恒精神就显得如此珍惜和可贵。爱情应用心体会、用行动造就, 用生活延续, 漫长等待后应是一生一世的厮守。

摘要:现代人似乎对于爱情不太在意, 但从他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上便会看出, 他们对爱情比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更不自信, 甚至不敢奢望会拥有一生一世的爱。为了谋求事业的成功或是赚取更多的金钱, 人们无暇经营爱情,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欺骗, 人们远离爱情。现代社会太多人不愿表达、更不敢去追求爱情。笔者结合英国田园诗人笔下的牧羊人的爱情宣言, 反思现代人的爱情观。

关键词:田园诗人,牧羊人,现代爱情观

参考文献

[1]Gary Chapman.The Five Love Languages:How to Express Heartful Commitment to Your Mate Nothfield Publishing2004.

[2]Roger T.Crenshaw, M.D.Expressing Your Feelings_The Key to Intimate Relations New York:Irvington Publishers1982

[3]程雪猛.祝捷.张琨.李杜《英语爱情诗歌精粹》.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1-1

[4] (美) 哈维著严冬冬译.《像女人一样行动, 像男人一样思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7-1

3.后现代的爱情 篇三

“爱。”

“非常爱吗?”

“非常爱。”

“那我们结婚吧。”

“我原则上也不反对……”

“那有什么其他原因影响我们结婚吗?”

“没有。”

“那我们走吧,去结婚吧。”

“走吧……可结婚后我们住在哪儿啊?”

“我们先租一套房子呗。”

“行。可我们拿什么钱租呢?”

“我们去找一份工作呗。”

“这也行。可咱们俩谁做饭啊?”

“我妈饭做得非常好,你奶奶也能常来看我们。”

“好吧。可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

“咱们要个孩子,把他养大成人。”

“可孩子又哭又闹的,每天得看着他,那咱们就不能去看电影、看演出了。”

“那我们就不要孩子了,还是去看电影、看演出吧。咱们可以养一只小狗。”

“电影院里不让带狗。”

“那狗也不养了。咱们只看电影、看演出。”

“那我们现在不也是每天一起去看电影、看演出吗?”

“是啊。”

“那我们还结婚干什么?”

“结了婚我们就可以每天在一起了。”

“你希望我们每天在一起?”

“可要是每天在一起的话,彼此就厌倦了……要是我们去工作的话,

就不会每天都在一起了。”

“也就是说,咱们去工作,就是为了不是每天都得在一起。是吗?”

“那我们就不工作了。”

“可不工作,我们靠什么生活啊?”

“那咱们就不生活在一起吧。”

“我还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我妈妈每天给我做饭。”

“我还和我奶奶在一起。”

“那咱们就没必要结婚了。”

“我本来就这么说的嘛。”

“是啊。结婚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彼此相爱。你爱我吗?”

“爱。”

“非常爱吗?”

“非常爱。”

4.南瓜的爱情爱情诗歌 篇四

把南瓜的缘份剖开

放在锅里面蒸熟

塑料的食盒 洗净了身体

装进了肢解的暖昧

在北方人餐桌上

南瓜有了最完美的身份

它能指挥起行路的老翁

大声地训斥 你不要去虐待他们

不仅是为了饱餐

什么活都抢着去干的耄耋

锅灶的火还未燃尽

那点热量也不够锅底的温存

需要更多的干稻草和棉杆柴禾

夏天在争执中

打了一个盹

开着黄花的南瓜藤

游上屋顶

毛刺的茎藤勒住了喘气的`咽喉

你成了他们挂在窗前的战利品

满地的黄瓤白籽

在等待一场雨

举起的菜刀收割了一段姻缘

寻找那个宣讲授业的传道者

在那个过程中,排泄有着不同的方式

把乡村与城市分隔开

诱感在赤裸中索求自私的理由

那个正在醒来的女人

5.触礁的爱情现代诗歌 篇五

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在耳边回响,恰逢社团同名诗作,于是作拙诗叙之——题记

一】

闪人了,走到路口

没听到一声再见

如履薄冰

洁白的山茶花,还开在山岗

你亲手编织的花环,还在我的脑际

吐露纷芳

你怎么看不到,那一条条

涉足其间的小溪

遗落在鹅卵石缝里的

我俩笑声

若珍珠般,跳出水面

你怎么无视,那一行行

泥泞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

见证我们走过的风雨如磐

哎,谁能知

那些俊俏秀丽的山梁

怎么地滋润不了

一棵远离故土的

芭蕉的心呢

二】

象锅盖样的夜幕,笼罩着身子

无法摆弄架子

雨点在窗外,敲碎心窗

唯有日光灯下的影子,和我最亲密

拾起记忆中的小船残骸吧

飘荡,飘荡

曾经,我坠入你山歌的深渊

那是,桃花压满枝的季节

打谷场上的村庄

古老的红豆树在摇曳

心荡一叶小舟,怀抱梦想

身子蓬勃青青草

驶到你的小溪,你向我招招手

就停住在你的港湾

三】

阳光下没人打听你的心的下落

和去向。我没说错吧

最先是在

城市的旮旯遇到一朵野花

在比较流行的.季节

我猜测你已大口吞噬

触礁过的人已远离

而你的心, 还在缠绵

我不能直视你,在湿漉漉的地上打滚的心

你似乎想对我说点什么

可红红的血液已凝固成黑色

钻进自己编织的世界

而我,颤动着十指

抹平一个个睁圆的

毛孔里的记忆

6.现代朦胧的爱情诗歌 篇六

我想陪你看看

等世界衰老的.时候

或是生命凋零的瞬间

我是否在你身旁?

也许等不了那么久,我就在人海中离去

想约你出去看看

看看后面的世界,也许…………

有可能是背叛

有可能是绝望

也许你不满意

可是

世界本来就这样

那时只能看你独自远航

暗自垂泪

世界衰老,我就衰老

我喜欢前方的世界

听说那里春暖花开 寂静安然

然后我等着阳光消色

抱住你身躯,紧紧的

也许…………

斑驳的时光不会照到那个时刻

照到那个美丽的世界

我会痛哭,一直哭

7.现代诗歌的爱情观 篇七

与世界上大多数诗人的爱情诗歌所不同的是, 狄金森的爱情诗歌里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我谦虚倾向。可是在狄金森的爱情诗里却只有女性说话者的存在, 被爱的男子几乎永远缺席, 从来没有对她的爱做出回应, 更使这架爱情的天平失衡的是, 不仅爱情的表白是单向的, 而且爱的一方五体投地地拜倒在钟爱的男子脚下以取悦于他, 并从爱的痛苦和折磨中获得快乐。

狄金森诗歌呈现的典型配偶关系是男子的兴趣和情感注意中心, 女子绝对顺从于他, 遵从他的思想, 满足他的要求, 分享他的悲伤和快乐:

永远陪伴在他身边———/两人中较小的那个/他脑袋中的脑袋———/他血液中的血液———/现在———两个生命———一个存在———/永远品尝他的命运———/如果是悲伤———最大的那部分———/如果是欢乐———就收起我那一小块/为了爱人的心———/一辈子———相互认识———/我们无法了解的人———/不久以后———一种变化———/叫做天堂———/人们痴迷的邻居———/只是发现———那曾经迷惑我们的———/无法表达[1]

Forever at His side to walk———/The smaller of the two/Brain of His Brain———/Blood of His Blood———/Two lives———One Being———now———/Forever of His fate to taste———/If grief———the largest part———/If joy———to put my piece away/For that beloved Heart———/All life———to know each other———/Whom we can never learn———/And bye and bye———a Change———/CalledHeaven———/Raptneighborhoodsof men———/Just finding out———what puzzled us———/Without the lexicon[2]

(poem 246)

这首诗呼应着《圣经·创世纪》里下午从亚当肋骨创造出来时所说的一番话:“这是我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圣经》和狄金森的诗歌都表明女人是次要的, 是从属于她的另一半的———男人。不仅在个头而且在重要性上都要“较小”一些, 生理和精神上均归属于他, 她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正如人犯了原罪之后上帝对夏娃所说的:“你必恋慕你的丈夫, 你丈夫必管辖你。”[3]狄金森诗里大写的“他”揭示了男人的中心地位及对女人的绝对权威。她必须完全忠实于她的爱人, 头脑里和心上必须只装着“他”的兴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及她的幸福, 她必须忽视自己的需要、思想、感情, “永远”取悦于他, 她只是融于他生命中的一个生命, 在他们的融合体中只有“他”的脑袋、血液、悲伤、欢乐。

这种要与他融合在一起的欲望在第279首诗里更直接地表达出来:“主人, 请将绳索绑在我的生命上/然后, 我就准备好出发了!”为了与他开始新的生活, 她愿意与她喜欢的东西和习惯的生活说再见, 她准备好去战斗和克服种种困难, 哪怕攀登陡峭的山崖或者乘风追逐汹涌的海浪, 能与他捆绑在一起她的快乐。与他一起生活是她全部的愿望, 她决心与他同舟共济, 与他一起冲向“审判” (For we must ride to the Judgment———) 。如果从传统宗教意义上理解第279首诗中的“审判” (Judgment) 一词, 诗歌的主题就可作另一种解读, 说话者所说的不只是今生, 还包括永生, 这样, 与他的生命绑缚在一起的愿望就要延伸到死后去天堂的时刻。无论哪种解读, 男女之间的浪漫关系仍然是主仆之间、偶像与崇拜者之间、一切与虚无之间的关系。

他就是她所想要和向往的一切, 是她拥有的全部, 因为当将他从她的心里抽去时, 就相当于毁灭她的生命, 因为他是维持她生命的“唯一的动脉”[1], “她自己”意味着是他, 从她身上拿掉他, 就像毁掉树的根, 将永恒从天堂抽除一样, 没有了他, 她也将没有了。

被夺走爱人的巨大痛苦将会“像海洋一样广阔———/在永恒和时间之间———/你的意识———和我之间———”[1]。痛苦的后果在三个纬度展开———空间、时间和心理上, 每一个纬度上都有无限性, 显示痛苦对说话者生活每一方面的冲击都很大, 延续时间长, 触及深度无法探测。

除了痛苦, 失去心爱的人还会感到深深的失落, 因为感觉自己的生命“本身太过卑微”[1], 她没有自己, 他是她全部的世界, 她死后没有崇拜和侍奉的对象, 唯一值得她做的是模仿他的形象直到达到完美的相像, 这种完全为了他的追求、对他崇拜式的爱甚至可以牺牲她对自己快乐的天性追求。

既然失去爱人的痛苦无法承受, 那她宁愿与所爱的人保持一道门的距离, 维持柏拉图式的爱情, 而不要与他结合在一起然后经历可能发生的无可挽回的变心或永久分离[1]。一对相爱的伴侣或许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出于某种缘故, 他们可能逐渐疏远, 最终关系破裂。即使他们互相厮守、钟爱一生, 也可能会被死亡分离开来, 很少有夫妻能在同一时刻死去。此外, 她对他的爱将会变得如此压倒一切,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最后甚至会遮蔽耶稣的光辉, 导致她坠入地狱, 而他一生都追随耶稣、侍奉上帝, 死后会去天堂, 这就意味着永久的分离[4]。对于相爱的人来说要解决这个两难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远远相望———/你在彼岸———我———在这边———/们户半启。”[1]这是一个绝对隔离的空间, 而且要令人绝望地隔离一辈子, 这种隔离连天堂都不能整合。

对于狄金森女性来说, 爱情就是生命。第368首诗中的“我”感觉很糟糕:“等在———没有他的———任何地方”, 疲倦, 孤单, “因为说不出的痛苦———几乎———要崩溃”。她的痛苦源自她所爱的人不在而感到空虚, 没有他, 她的生活就没有意义、难以忍受, 她宁愿小船载着他俩在大海中疯狂地颠簸, 也不要小船安全地着陆而不能与他一道分享。

狄金森女性完全顺从男性的愿望通常是被动的, 具有谦逊的美德。诗138赞美了粉红玫瑰的谦卑和温顺:美丽的玫瑰“腮帮上/有种泛着光晕的温顺”, 比一位伯爵或公爵的尊贵面容还要有风度, 高贵得足以“征服黄蜂”。玫瑰的魅力是多面的, 它漂亮的叶子是对天鹅绒般花瓣恰到好处的点缀, 刺与叶构成它的独特之处, 但温顺却是迷倒男性征服者最核心的气质。

狄金森女性说话者在伟岸的男性情人面前一般都感觉羞怯和卑微。在诗106首中拟人化的雏菊太阳意象, 雏菊有着许多女性的特征, 诸如“温柔”、“羞怯”、顺从和依赖性。她轻柔地紧跟太阳的步伐, 他休息睡觉时她就羞怯地坐在他脚边, 她需要太阳维持生命, 把这视为自然赋予她的命运, 尽管太阳对她一直很冷漠, 甚至显然有点恼火地看见她不经允许就这样做, 用严厉的口吻责备她道:“为何———你这个抢劫犯———会在这儿?”“抢劫犯”一词用来指被充满阳刚之气的太阳迷得神魂颠倒的女性雏菊, 她对他的爱的那份陶醉和执著之情似乎暗示她强行从他那里夺取爱并占有这份爱。可是爱是一个人的感觉, 如果自己不拥有这份爱, 又如何谈得上从别人那里夺来爱并占有它呢?因此, “抢劫犯”一词表面的荒唐逻辑只是用来强调雏菊对太阳的那份充满崇拜、百依百顺且十分执著的爱情。

狄金森诗歌中的女性在爱情中表现的另一种自我谦逊形式, 是通过自我施加的折磨表达爱情。诗277首呈现三个层次的囚禁意象, 说明一对爱人之间的巨大障碍及说话者要消除障碍的决心。说话人与心上人被持枪狱卒看守的地牢铁门隔离开, 这一监禁状态是用来比喻她受身体生理欲望及俗世欲望所局限。诗279首里, 女子通过刻意追求生理的束缚而不是自由表达爱情。她直接要求“我的主人”紧紧地“用绳索系住我的生命”, 这样她就能被带往属于她主人的世界, 独自与他分享全新的生活, 她心中的理想是一直和他捆绑在一起, 和他一道进天堂, 然后两人就可以骑上想象中的马飞速驰向“审判”日。

仅仅是监禁还不够折磨。狄金森的女性爱恋者要求残酷得多的身体折磨强化爱带来的剧痛。诗277首里说话人为了与心上人相聚, 必须对她的身心都造成严重的伤害才能放弃传统和社会捆绑她的物质生活俗世追求, 摆脱捆绑意味着经受非凡的身体肢解的痛苦, 她必须“冲破肉体的闸门”, 将“这肉身挫———掉”。从字面上而言, 将肉身撕开或一点点地将肉刮掉都是极野蛮的折磨, 其比喻意义是表明努力超越身体的欲望, 冲破强大的俗世生活的局限, 这个过程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是很痛苦的。这种对身体的痛苦折磨还有更厉害的:

被绑缚———我还能歌唱———/被夺去———曼陀林/我奏响真实的内在———/被杀死———我灵魂飞扬/赞美着天国———/我还是你的[1]。

Bind me———I still can sing———/Banish———my mandolin/Strikes true within———/Slay———and my Soul shall rise/Chanting to Paradise———/Still shine.[2] (poem 1005)

从“被绑缚”到“被夺去”到“被杀死”, 惩罚力度戏剧性地加重, 比起绑缚, 一个人被夺去必需的东西遭受的痛苦更重要, 如饥饿、干渴、寒冷、隔离、害怕、焦虑等, 当然, 失去生命是一个人所能面临的最大残酷。然而, 经过这些非凡的痛苦后, 这位女子竟毫不犹豫地向折磨她的爱人宣告她始终不渝的爱情:“我还是你的。”

在艾米莉的诗歌里, 只有通过自我否定的形式表现的爱情才足以强烈到满足缺失爱的女作家对爱的欲望[5]。在狄金森滞留尘世的五十多年岁月里, 成年后基本处于独居状态, 终身未婚。有关她的恋爱始终只是传说, 她的研究者和读者只能从她的书信和诗歌中寻找到有关她恋爱的“只言片语”。正因如此, 她的“恋爱”更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猜测, 狄金森的一生中或许有过一些好感与特别的邂逅甚至交往, 但她的“恋爱”或许更频繁、更本质地发生在她的诗歌中。她的诗歌甚至成为她的现实和宗教, 为她开拓了远超日常生活的精神空间。由于女诗人自我的选择和当时时代的限制, 狄金森的女性说话者对所爱的人无条件屈从, 在爱人面前表现得卑微、胆怯、害羞, 在表达爱情时显示出自我折磨的欲望。

这是一种自我谦逊, 狄金森用这种方式使她得以更有力地表达情感、体验更强烈的情欲。对于狄金森来说, 她通过想象这类自我谦避式的爱情为自己创造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完全沉浸在情欲的海洋中。表面上, 她遵循清教传统赞美绝对忠诚于爱人或丈夫的女人们, 然而诗歌中的男性几乎总是缺位的, 这是一个纯粹由女诗人想象的世界, 在这里她们要追求这种自我贬低式的爱情带来的快乐。否定形式成就了狄金森作为女诗人的自我, 对于读者与狄金森及其诗歌沟通有重要意义。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 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 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 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 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 深入她的诗歌内部, 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爱情诗歌,自我否定

参考文献

[1]江枫, 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2]Johnson, Thomas h., ed.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M].London:Faber and Faber, 1970.

[3]Bennett, Fordyce R.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Bible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M].Lanham, MD:The Scarecrow Press, inc., 1997.

[4]刘晓晖.狄金森与后浪漫主义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8.现代都市白领女性的爱情功夫茶 篇八

一、浪漫与虚幻

“徐小帆觉得她的爱情是够浪漫的”,因为接连不断地“收到玫瑰花”与“电影院里二人世界”这两个女性认为浪漫的爱情经典形式她都享受到了,于是有了“优越感”,感到“生命中能碰到理工科,真是她莫大的福份”。当然更为主要的是徐小帆喜欢“说”,这种“说”不仅让她在电视台当主持的工作中取得成绩成了“当红”主持人,还能在无聊的故事讲述中赢得爱情。徐小帆喜欢“说”,理工科(代表着男性的理性、逻辑、现实和世俗)喜欢“听”,在这种以女性主说(掌握话语霸权,事实上是一厢情愿)与男性倾听(暂时失语,事实上是伪装)的模式下,女性满足了一种内在心理上的虚荣,于是徐小帆感到“甜蜜”。但处于对爱还抱着浪漫幻想的徐小帆却意识不到这是一种建立在女性虚幻基础上的个性心理满足,其中潜伏着必然到来的危机。女性似乎天生就是演说家,语言的天赋比男性强,在生活中爱没完没了的唠叨,喜欢跟人吵架。徐小帆的喜欢“说”大概也如此。

二、差异与现实

徐小帆还远不止满足于“收玫瑰”,“看电影”,喜欢“说”,她还总是按自己的要求装饰房子,包括婚纱的选择,然而属于这种虚想的浪漫是注定要破灭的,如选择地毯一样,“她发现,她心中的花色压根就没有人能够造得出来”。于是在步于现实的婚姻殿堂的第一步就产生了矛盾,丈夫说“别闹,浪漫是有尺度的”,而让她更没想到的是“所谓的婚姻其实是一个个水落石出”,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徐小帆过分地从女性个性主体出发追求自己一厢情愿的浪漫,而忽视了作为男性的丈夫在爱情与婚姻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同构造成的。女人生活在梦里,男人生活在现实中。徐小帆想找一条庄周梦蝶和坐在上面引颈赏月的地毯是梦一样难以找到的,她追求爱情的惟美浪漫情调,她喜欢在有月光的夜晚喝茶,可丈夫却喜欢在有月光的晚上做爱;她喜欢简朴,丈夫却喜欢铺张;她甚至极力阻止丈夫买车(车子对男人很重要,是成功男人的标志),她说“我需要的是自己的快乐”,而忽视了丈夫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徐小帆与妹妹的对话,作为对比和陪衬,妹妹属于“新潮和前卫”的女性,而徐小帆只“需要一种家的感觉”,妹妹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叛与抗拒,“出离”之后,在男性仍然占主导权力的社会现实中弄得遍体麟伤是显而易见的。相形之下,徐小帆爱情婚姻的失败更值得人们反思:在爱情婚姻中作为男女的双方存在着性别的、文化的、观念的、习惯的、情感的、心理上的差异自不待言,而爱情本身与婚姻也有着质的不同。

三、本质与附丽

徐小帆的妹妹在文中是作为对男权中心社会和传统爱情婚姻的一种反叛而存在,但她“婚礼即葬礼”的话却不幸将徐小帆的婚姻言中了,于是在选择接受了蒋方舟后,徐小帆只有一个要求:不领结婚证,不办婚礼,不请客。在与对爱情完全绝望手捻念珠的妹妹的对比之下,徐小帆的这种做法是一个折衷,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请注意妹妹的玩世与出世,多情与绝情的两个极端)。徐小帆在第二次爱情中终于有了些变化,不再只随“我需要的是自己快乐”这句话走了,她最终把怀着一种特别的心情给蒋方舟订了的软卧票退了,她对蒋方舟坚守了两年多才对他“降下了她高挂的寨门”,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住进了蒋方舟的公寓。甚至在那个“新婚”之夜的特殊时刻,徐小帆不想再有“第九次玫瑰花”式的感动和浪漫,她用手平静而从容地堵住了蒋方舟极度兴奋激动时那即将吐出的“我爱你”。徐小帆已经懂得像冲配调理茶一样调理爱情生活了,这或许就是进入了她想拥有的茶境了吧。爱情不应是女性虚幻的浪漫,婚姻也不是一种形式。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揭示的“爱情是生活的附丽”仍是振聋发聩的警言。婚姻需要爱情的滋养,爱情也需要婚姻来培育。生活是本质,爱情之花只有根置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会常开不败。徐小帆的妹妹逃离现实生活去远方看海,“看海”是一种浪漫,而经历了一次婚姻失败的徐小帆终于领悟,“生活也是海啊”。因而,我们可以说,爱情是建立在现实平凡的生活基础之上,而且是双方都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情感的浪漫若只是一方情愿的话,那就只能是虚置的光晕、奇幻的肥皂泡、绚烂的焰火,终归是短暂的,最终免不了归于冷寂。生活中的爱情只有靠男女双方用心地去营造,慢慢地去品尝,才会真正地彼此相互欣赏和理解,并经过时间的考验,自然会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杯清香淡远的茶!

上一篇:关于《枕草子》读书笔记下一篇:“五城同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