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共10篇)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一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充分发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品质得到陶冶。这种身教比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的作用都大。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老师那优美的板书设计、流畅的语言表达、自然的教学仪态,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榜样感召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
二、充分开放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上课铃响,老师提着大包小包(有青菜、苹果、味精、玩具)走进教室,孩子们见到老师这副模样,都睁大了眼睛看着。老师把东西放在讲台桌上。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我刚从哪里回来? 生:“菜场”、“超市”。
师:对,我刚去超市购物,你们去过超市吗? 生:去过。
师:你知道超市里是根据什么付款的? 生甲:根据每件东西的价格和数量付款的。
师:刚才我忘了买水果糖,谁愿意帮我去买五包水果糖?(生抢着去)师:要是你能告诉我买五包水果糖一共要付多少钱,就让你去。
生乙:老师,你没告诉我们要买几元钱一包的,我们没办法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师:昨天你们语文老师买了三包水果糖,用了15元,就买这种糖。(学生思考一会后,争着举手)。
生丙:老师,我知道了要付25元。因为三包是15元,每包就是15÷3=5(元),那么,5包就是5×5=25(元)。
师:说的真好!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本领——归一应用题。
开放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经常要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燃起了学生迫切想学好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丰富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补充习题:每人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口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000克,合多少千克?学生算出合3217千克的结果,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15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每1粒米,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在教学 “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科学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数学的发现与发展,数理中蕴涵的矛盾对立统一哲理等,经常地进行形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一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四、充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思考,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例如,在教学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为7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①7+3+7+3=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②7×2+3×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③(7+3)×2=20(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多能力。同时,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习惯。
五、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拿乒乓球演示,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领悟到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又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充分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应融入数学学习、思考、作业等过程中。个性品质主要包括:
1、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
2、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
3、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考试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4、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渗透德育。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能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相信只要各科教师合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长期精心的培养,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渗透,定会绽开灿烂的德育之花!
2.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二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闻名古国之一, 传统的爱国主义源于古代, 表现为对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优秀传统执着的爱和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如: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近代的爱国主义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救亡图存是其核心, 无数革命烈士为救国救民, 面对强敌, 英勇无畏, 前仆后继, 视死如归;留下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豪迈壮举。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等等。学习上述史实, 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素材。
中国古代:1.大禹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体会了公而忘私, 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2.鲁班精神:削木为器, 飞三天而不落, 体现出敢想敢为的创新精神。3.屈原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体现出为官惜民的忧国忧民精神。4.商鞅精神:商鞅变法“行之十年, 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用语公战, 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商鞅却被施车裂之刑, 体现出革久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中国近代:1.抗战精神: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自尊品格,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不畏强暴、勇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善于团结,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3.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现代:1.王进喜精神:为中国有自己的石油忘我工作、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2.红旗渠精神: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 苦战十个春秋, 终于在太行绝壁上修筑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奶油的苦难历史。
三、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兴则国家兴, 道德衰则民族衰, 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公民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讲述南宋诗人陆游时可引用《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1166年, 陆游被罢官免职, 但他并未消沉, 而是以梅花自喻, 矢志不移, 保持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完美人格。明代的于谦, 以国家社稷为重, 君为轻, 他用《石灰吟》表达了自己的正值伟岸、冰清玉洁, “千捶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倘若青年学生都能从历史中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以历史为鉴, 砥砺自己, 就能成为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的道德公民。
四、美德教育
历史美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 历史美就是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过程, 即历史成果。历史美具有真实性, “真实是人生的命脉, 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历史, 是以事实为依据, 按其本来面目叙述和总结构的, 如同真实的自然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样, 真实的历史美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戚继光抗倭能激发学生为保卫祖国献身的斗志, 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的历史事实能唤起我们献身真理的精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画面描绘人物一霎那微笑的神情, 这微笑表现在嘴角、眼角、面颊上, 她右手轻轻的扶着左手, 姿态端庄而宁静, 背景是一片自然风光, 衬托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历史美具有哲理性, 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理想的进步性。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历程, 显示了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总之, 历史上有很多陶情益智、净化心灵,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可歌可泣的德育事迹, 我们要因势利导, 利用一切机会, 充分借助历史课的独特优势资源,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德育教育,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素质和品位。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 把德育放在首位。”
关键词:德育,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秀清.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福州师专学报, 1999, (04)
3.寓德育于学习教学之中 篇三
一、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大家学,抽象变为具体,数学不再神秘。
例如,在教学《分类意义》一节中,我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记录测量结果,让学生积极动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践,产生于生活需要,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孤立难懂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动,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即课上师生互动,课下学生主动。
例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齡特征,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看书,做到仔细读、动脑想、动笔画、动手做。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时机,画龙点睛
例如,讲“正方形的认识”一节,可以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原则,教育学生要堂堂正正做人。讲“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育学生一看、二定、三算、四验,遇事沉着冷静,先动脑想一想,否则将遇事则不达,最后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注意格式,养成好的书写习惯,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育德渗透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靠课堂内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课外的训练可以解决在课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叫成绩优秀的学生牵头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他们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
例如,为了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可以开展“一帮一”“一起红”活动;学习了圆周长公式,让学生认识了“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后,可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进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古代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作为跨世纪的新一辈,我们不能愧对祖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富江乡学校)
4.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四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物理组王红强
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是人们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某些观念、意识、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①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我们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采用的方式应更多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分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其中还包涵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些适时对学生教育,使学生的智力、人格的得到全面的提高。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基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智同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品质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较大的可变性、可塑性。总观人们对科学精神的诠释,不难发现求实、进取、公正、合作、献身等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这些也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物理学发展史中,无数科学家,以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这样的史实在我们中学物理教材中是举不胜举的。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需要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而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由于仪器及学生实验技能的限制,能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学中对实验的解释,观点与理论的得出,虽然可能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是在众多物理学家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完成的。下面结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品质。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这部分内容以物理学史为主,理论内容相对较少,我采用了合作研究的教学方式。我根据课本内容及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相关物理学史,将要讲解的内容分为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三个
知识板块,并由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讲解。每个学习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每个组内的同学又需分工合作来完成资料搜集、课件制作、课堂讲解等任务。班内的其他学生自学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组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提问或辩论。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班内每个学生都会体会到单凭自己很难对万有引力定律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大家相互借鉴、共同讨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合作品质得以提高。
在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之中有下面两段材料:
1、开普勒定律的提出是开普勒在其导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4年多的计算,否定了19种设想而提出的。
2、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②这里的巨人是指胡克、笛卡儿、伽利略、开普勒和哥白尼,也就是说牛顿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我班两组学生分别从继承前人成果的角度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总结时,我将这两组材料中蕴涵的合作精神进行了点拨,使学生明白物理理论整体的发展与完善是离不开众多物理学家的合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合作品质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中还有更多的德育素材可挖掘。例如,第一组谈到被哥白尼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第二组提到第谷坚持了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计算,先后否定19种设想的才提出了三定律,要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及坚强意志;第三组为同学们讲了牛顿因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这又是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实例。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整体上应以寓于物理知识教学中的、经常性的熏陶、喻示、诱发为主,使学生通过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并进而和其他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融会。因此,在教学中关键要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①《物理教育学》乔际平/续佩君江西教育出版社
②《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五
文/吕国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地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把德育与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能力地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学科性、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分述如下:
一、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概念时,从2x6=12算式引入,导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练习有关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间与圈数时,可以补充后来的神舟飞船系列和嫦娥系列科研活动,尤其是“玉兔”月球车的探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感受到数学对科技的贡献,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的习惯。还有,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即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有关内容,通过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反映我们地大物博的数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统计表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再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材料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也要告诉学生,不能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上,因为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就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勾股定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苦历程,如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可使学生认识到闭关自守的无益,切实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它们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篇六
英语组
马文娟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可见,道德教育为我国教育之首。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一、教师言传身教营造德育氛围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的模范行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英语学科的实践活动较多,每节课都有大量的操练,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如遇到学生读错、拼错、讲错或不敢开口说话等情况,教师如果采取耐心鼓励、细心指导、具体点拨等方法,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定会感染学生,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为英语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挚的爱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态度和求实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做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二、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因素是课堂德育教育的前提。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纲,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
7.寓德育教育于计算机教学之中 篇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立足于授课教材的具体内容, 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出发, 采用层次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教学策略,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讲解和上机实训中, 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教育寓于计算机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 因此,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是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同时, 也是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 近几年来, 伴随着中职类院校扩招规模的逐步扩大, 生源的质量也出现了大规模“滑坡”的趋势, 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 思想认识水平下降, 道德素质滑坡。在面对这些法制观念淡薄、是非善恶界限不清、自尊自爱心匮乏的90后时, 加强对中职生教育与管理也成为了中职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无疑为德育教育的落实、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 教师应充分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学科特点, 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载体, 逐步渗透德育知识, 从而在提升学生们文化素养的同时, 促进其思想道德境界的逐步提升。
三、将德育教育寓于计算机教学中的策略和措施
1.端正认识, 增强“抗腐蚀”能力
目前, 我国已进入了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新形势下, 计算机技术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 逐步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在帮助学生们认清计算机技术这一“双刃剑”的同时, 为学生们科学、规范地使用计算机技术指明方向。
例如, 教师在向学生们介绍计算机软件知识时, 可以向学生们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如CIH病毒、爱虫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 从而让学生们明白计算机病毒不仅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系统、软件等, 甚至导致整个Internet的瘫痪, 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向学生们进一步讲解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不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严重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严惩这一法律概念。从而在逐步培养学生们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的同时, 进而促进学生们网络道德水准的提升。
2.培养团队意识, 增强沟通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从而在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知识的同时, 宣扬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来规避网络成瘾症、网上诈骗、色情等等不良行为。进而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是人们参与社会竞争、表现自身良好修养的重要指标。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收发邮件、组建网站、创建QQ群等方式, 来加强与学生间沟通、互动、交流的频率, 从而使得计算机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地延伸和拓展。众所周知, 现实生活中, 中职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变成“网虫”或沉迷于计算机游戏而不愿与人交流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校宣传网站、班级信息栏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进而提升学生们对让网络利用的自控力, 预防“网络毒害”。
四、结语
众所周知,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 也是我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有效途径。而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人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素质。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 教师应时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力求在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们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坤.寓德育教育于计算机教学中[J].云南电业, 2004, (08) .
[2]尤慧芳.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1) .
[3]李相海.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农业与技术, 2004, (05) .
[4]贾国升.怎样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01) .
[5]朱光.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6, (01) .
[6]宣阳.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
8.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八
一、在教材中蕴涵着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钱塘湖春行》《黄河颂》《三峡》等课文,写的是祖国江河山川的美。我们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色彩绚丽的图像,在大脑中显现出来,并把平面的图像转换成立体可感知的江河山川幻景,然后让自己的思维走进这些景物之中,使自己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又如《谈骨气》《过零丁洋》等课文,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文章、诗歌,读来亲切感人,激人奋进,使大家认识到根本原因就是文章诗词中表现出了爱国英雄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在教材中完善学生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孕育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和崇高境界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和做人的道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生漂泊潦倒,却始终关心人民疾苦、祖国命运的杜甫等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他们优秀的精神品质,在教材中熠熠生辉,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以训练学习的议论能力为主,环绕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议论,写作议论文,学生往往说不了几句。就拿笔者教的2010届初三(3)为例,有好几个学生基础差,无心读书。一次,英语老师批评一个课堂伏台睡觉的学生,他不但不虚心接受教育,反而无理顶撞老师,说:“我睡觉不学,是我自己的事,既不影响你讲课,又不影响同学听课,关你 x 事!”气得这位青年女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应付。事后,笔者除了找这个学生个别谈话教育外,还进行了一次颇有教育和教学意义的作文训练。
一节语文课,笔者让学生们就这件事展开讨论。上课了,笔者说明是对事不对人,类似这样的现象,不仅笔者班有,其他班、其他学校都会有。笔者先让学生们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后,由小组长在课堂上发言,漏了的再由别的同学补充。课堂上,大家很活跃。讨论中,有人持“无关紧要”观点的,他们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睡觉不对,但怎样不对,又说不出多少来。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发言,学生们摆出了一大堆睡觉的害处,归纳起来有:违反《中学生守则》、影响同学学习情绪、不尊敬老师、有损集体荣誉……说明影响同学情绪时,学生们在生物课上学到的条件反射的术语也用上了。笔者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个中学生该怎样做才对?讨论完毕,笔者看火候已到,即布置了以《小议“无关紧要”论》为题的驳论文写作。写作前,学生认真复习了有关论文的写作知识,尤其强调了写驳论文要力求做到:不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要抓住敌论的要害、本质,针锋相对的批驳;不要就事论事,要分析,提高到理论上来批驳;批驳要恰如其分,说在理上。学生们都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这次习作。既学会了这类议论文的写作,又进行了一次颇为深刻的德育教育。
有了道德意识是一回事,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又是另一回事。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9.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篇九
问题是内容空泛,文风不整;模式化、浮浅化。对策:
一、使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二、通 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三、通过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四、培养美的文德文 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境界之美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 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要写出一篇“美文”,除了必须在文中倾注高尚的美好的思想 感情外,还必须掌握语文表达方法,用美的语文形式反映美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综观中学生作文现状,问题颇多,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整
按理说,现在青少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反映在他们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声有 色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乏味苍白的,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或闭门造文,不切生活实 际;或刻意模仿,有抄袭之嫌。
譬如,在写《秋天》一文时,许多同学仅仅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在收获庄稼,树叶变黄,天气转 凉,除此之外,好象再没有别的可写了。城市的同学写秋天,几乎都不写自己身边的景物及各种变化,更多的 是写农村的景物,又让人啼笑皆非,什么谷穗二尺长,谷子和大豆种在一块地里,甚至写农民在挥汗如雨的收 割麦子,等等。
继言之无物而来的是文德文风不正。有的同学刻意模仿范文,甚至模仿某些作家的“文气”,给人以少年 老成之感。有的还弄出笑话来,如一个同学写《秋天》时,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写道:“秋天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停了。„„母鸡是最不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个鸡蛋,可惊喜。”抄袭现象在学生作文中 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学写《秋天》时,把作家峻青《秋色赋》中的大段抄入自己的文章。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圈子太小,观察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但根本原因还 是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现状有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繁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精 神压力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熏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全部挤掉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就是家 庭——学校——家庭。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人、事、物、景都不能亲自去观察、体验,只能想当然地写,“参考 ”着写。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得的信息,大都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等,知识面很广,但缺乏实践和 亲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由“言之无物”到“文德文风不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审题立意模式化、浮浅化
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的作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模式化,诸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战 胜困难等,假话、大话、空话太多。就象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 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 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注:《教育时报》 1998年1月10日第4版。)
二是浮浅化、庸俗化,暴露出怕吃苦、爱攀比、图慕虚荣、不劳而获等诸多思想问题。如有的同学在写《 我希望„„》这篇作文时写道:“我多么想不付出努力就轻而易举地超过别人啊!”还有同学写道:“真希望 我是一名市长,这样就不用天天骑自行车,就可以天天坐高级轿车上班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片面性,不注重素质教育。具体讲 是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另一重要原因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一方面视 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宠爱,有求必应,把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视为对孩子最深的爱,而很 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致使不少中学生身上存在骄娇二气。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丑恶思想的抬头,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多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使孩子原 本纯净的心灵变得不再清澈,思想浮躁,缺乏对真善美敏锐的觉察力,自然也就无法写出真挚动人、文质兼美 的作文了。
为改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应该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善于观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美。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 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 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观察美的基础上,进而引 导学生想象美,使情感与想象沟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要经过加工,才会有审美 价值。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内在图式”,激发学生作文的 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要 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例如写《雪》,一般同学都在歌颂雪的纯洁无瑕、美丽多姿。有位同学则毫不客气地贬斥雪的虚伪,用美丽的外衣掩盖世上的丑恶与肮脏;写雪的穷凶极恶,依 杖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了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 的信心,揭示了与“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美的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 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以启迪广大同学创造美智慧。有时可有意识地给学生出一些“反弹琵琶”式 的作文命题,像《良药可口利于病》、《开卷未必有益》、《巧妇巧为无米之炊》等。
作文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修改润色,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修 改作文,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并学习到修改的方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第三,通过教师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到底怎么样?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 知道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 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在文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都要细细斟酌,使学生读后既明白努力的方向,又得到美 的享受。批语要有感情,即使是指出缺点,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必要时 还可当面批改,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
作文讲评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总结性的评论进述。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讲评使学生明辩美丑,品评优劣。实践证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讲评过程中,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不妨通过“美 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 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 莫大的收获。”(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1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位老师就曾 作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配上音乐“美读”他们所写的作文,效果非常好。听者、朗诵者同样感受着美的体验,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新的写作欲望。
第四、培养学生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文德文风,说到底是思想品德和思想作风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文德文风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走出生活 的“三味书屋”,做生活的有心人,实实在在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 写出内容真实健康,形式平易朴素的好作文来。
10.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 篇十
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
萧山区北干小学 周森兴
【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科学教学的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态度培养的主要途径。本文旨在如何进行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主要通过依托规范行为、依托生成问题、依托理性思考这三个侧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态度 规范 理性 生成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态度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因子,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验和感受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相互合作、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科学态度。我们也知道,培养科学态度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内化,使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成为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服务。但是,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活动支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科学态度培养之目标呢?在为学生提供经历和体验的同时还需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选择几个侧面予以浅述。
一、依托――规范行为,培养科学态度。
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科学实验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如《对一块玻璃的检测的计划制订》,我先让学生在1分钟内阅读一块玻璃检测的步骤:①从右边盒子里拿出玻璃,预测玻璃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②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③用两个检测头接触玻璃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④重复检测一次。⑤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⑥把检测完的玻璃放在走边的盘子里。然后,请一位学生上来重复刚才检测的步骤,请其他同学评价、补充、修正,理解“一块玻璃检测过程”的科学与规范。接着用“一块玻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5种物体。
让我们仔细分析该活动指向的科学态度:从右边盒子取出,实验后放进走边的盘子里,体现科学的有序性;预测玻璃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做预测,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常用的做法,期望学生随着检测物体的增多,获得预测出错率将越来越少的成功体验;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自身的准确性,若检测工具出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真实;在用两个检测头接触玻璃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在一起检测,这是检测的正确方法;重复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也是科学研究中实证思想的一种范例――光做一次是不够的。这一系列的动作要求,都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渗透和培养。学生能将检测一块玻璃的科学严谨的态度迁移和影响到检测更多的物体,活动前的行为示范无疑使得。后续检测活动有章可循,学生在反复的操练中,做着做着就理解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为示范是交流讨论中得以深入人心的。
二、依托――生成问题,培养科学态度。
我这里的“生成问题”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教育的因素。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契机 以小放大 教育无声”以达到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如《汇报三天气温变化的记录》: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课也进行得很顺利。当老师问道:“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回去测量气温,不知道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然后,学生进行了汇报。可是,当报到某天的下午的气温时,学生异口同声说:“20摄氏度。”奇怪,这明明与事实不符。此时,这位老师就抓住了这个疑点,和学生有了以下精彩对白。
师:你们确定是这个数吗?
生:(想都没想):确定。
师:咱们研究科学要讲究实事求是,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看到、亲手记录的,那就不算。
(下面一片议论声。)
生:老师,那天我们班的温度计不见了。
师:那么你们的这个数据是从何而来?
生:我们……
生:老师,我们那天没有自己观察记录,只是听说的。
生:对,我们是听别人说的,就记录下来了。
师:道听途说行吗?这个数据是老师在实验室的时候,进行了测量,然后,你们听过去,就把它当作教室里的温度了,对吗?
生:对。我们这样做是不对,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那样做是不科学的。
……
应该说,这节课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偶然的,甚至连教师自己都没想过,一个气温的数据,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是里头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课上到这里,也许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教案预设,可是,这位教师能够在关键处抓住这样一个点对学生进行了并非预设的科学态度的渗透和培养。这得归功于这位教师本身对科学态度的重视,头脑里自始自终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思想放在首位。所以,当她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时,能毫不犹豫地中断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把科学态度的培养渗透在课堂当中。
三、依托――理性思考,培养科学态度。
纵观我们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虽然不少老师已经开始具备问题意识和实证意识,努力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观察能力、实证思想,但在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上却仍然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好多的活动只停在表面:比如猜想是没有依据的猜想;观察只注重表现,忽视其内在联系……热闹之余、活动之余,又有多少时候想到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我想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我们的孩子也许真得会做得更好。比如请看《点亮我的小灯泡》的两次教学:
第1种教法
第一个活动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问学生拿到这些材料准备做什么?
生:使小灯泡亮起来!
师:你们能行吗?认为自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举手。
生:能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手了。)
师:个个小朋友都很自信。利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几分钟?
生:1分钟搞定!
生:我只要半分钟就可以了!
……
师:老师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
生:好的。
拿到材料后,学生就动手做了。两分钟过去了,可还没人接亮小灯泡。到了第三分钟时,突然有一学生大叫:“亮了!亮了!”他们组其他小朋友也高兴得手舞足蹈。老师来到他们身边,看了他们连接的方法并表示祝贺。其他组小朋友都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师:3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怎么样?
生:看来接亮小灯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生:我刚才在接的时候,手触了下电,可小灯泡没发亮。
生:对,手麻麻的,还很烫。
师:现在请已经接亮小灯泡的这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好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他们刚才的这种接法,我们可以用实物线路图记录下来。(课件演示实物线路图。)
师:你认为在这个电路中电是怎么样流动的?
生:从电池的负极流出,流过导线,流过连接点,流到灯丝,灯泡就亮了。
生: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流过连接点,流到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生: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的电与从电池的负极流出的电在灯丝里相碰,小灯泡就发亮了。(学生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几个小朋友都很有想法。通常……
师:刚才还有很多小组没有使小灯泡发亮,我了解一下你们刚才是怎么接的?
(学生上台板书没有使灯泡发亮的电路,并解释不亮的原因。)
师:如果现在再去接,没有使小灯泡发亮的小组有信心使小灯泡发亮吗?
生:有!
紧接着做第二个实验。
师:刚才我们用一种方法接亮了小灯泡,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吗?于是教师让学生商量该实验怎么做。然后开始实验。
此时的学生,还是像第一个实验一样,一头雾水,乱忙活一气,结果实验成功的很少。
第2种教法
第一次实验操作后,教师先让各组派一个操作员进行实验,把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发现记录下来。然后把各组连接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这一比,学生的关注点就不在“谁成功接亮了”上了,而是纷纷质疑:为什么我们这组小灯泡亮不了,他们那组却能发亮呢?这个时候,教师顺水推舟,说:“对呀,我给你们的实验用品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小组的小灯泡却亮不了呢?我们讨论讨论:刚才你们组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议论纷纷。)
生:老师,我们这组没亮是因为我们导线放的地方不对,而是电流中断,所以我们的小灯泡没亮。
生:我们这组电池放错了方向……
生:我们这组把电池的两端用导线连起来,形成了短路,电流没经过灯泡,所以我们的小灯泡没接亮,才感觉麻麻的。
生:我认为我们这组也是短路,不过跟他们组连接方法不一样,我们把导线接在灯泡下面的金属上了,没使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连通,使电流直接流回去了,没经过灯泡,所以也亮不了。
……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有道理,这样吧,刚才有个同学提出让他们再做一次,那好,老师就给你们这样的机会,第二个实验我让你们一组的每个成员都做一次,在做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同组同学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可以互相学习!
于是,学生进入第二个实验操作。此时,学生不再是想谁能把灯跑亮得更快,而是纷纷表示:
生:老师,刚才那个实验,我们这组是做得最差的,现在,我要比他们更认真,说不定我就能比过他们了!
生:刚才那个是实验,我们的连接方法不对,现在做这个实验,我要先想好,然后再做。
于是,当学生做实验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学生没有想要快知道“谁亮得最快”的急切心情,而更多的是关注“该怎样用更多的办法把灯泡接亮”这个问题上了,吸取了上次实验的经验,对比了同学之间的做法,在科学态度上更加认真与严谨了。在实验过程中,仔细思考,反复实验。那样子,像极了科学家!
本次教学较第一次,教学目标、程序、内容都没有改变,不同之处是,当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并不是停留让学生汇报哪组亮了,而是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你们组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当学生在动手之后进行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感受,评价和他人的做法、想法,能及时总结经验、反县问题症结所在,以达到真正的理解,从而就能及时修正、调整做法。对照第一次教法,不难发现,从表面上看来,学生经历了多种探究方式,获得了全方位的科学体验。可是试问:在这种“赶场”式活动中,学生的真正收益又有多少呢?学生忙于应付一个个的活动要求,浅尝辄止,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认识不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感受不到科学发现的喜悦。
看来,简单的“经历”是远不远不够的。因为在经历中,学生的思维是很浅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有理性地思考,仔细地分析,只是形式般地去完成。做过之后,无法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如果在经历之后,回过头来让他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这样的效果远比教师实验前的“提要求”要更深刻!那么,“经历+反思”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策略。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这样坚持,这样执着,不再让学生的科学经理仅仅只为走过场,而是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之后,还能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的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是否正确、有效,那么不仅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会起到一个正面的影响,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我们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活动不能停留简单的动手操作上,要突出动手之前先动脑。
动手之前先动脑,想清楚实验如何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怎么做……这些都是动手之前要完成的任务。动手之前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克服学生盲目地简单动手。检测一块玻璃的规范操作演示和讨论就是一很好的例证。在科学态度落实到每一堂课时,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想法进行动手活动,学生的关注点就不仅仅是结果,学会思考将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孩子简单地认为做科学就是动手做实验,所以,在许多课堂中,当教师在一个问题情境中,问学生怎么办时,大多学生会“条件反射”,异口同声喊:“做实验”。这种情景在上述案例中也反映出来,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条件反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与思考。如此浅移默化,学生就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做事情,非常有条理地去考察事物。
2、不可忽略动手后的反思与评价。
光有动手和动手之前的“动脑”是不够。动手前“动脑”,教师明确提出要求是有效学习的前提,而反思与评价能使科学活动更深入、更理性,这是一种反思性教学策略。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同样不可或缺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反思可以强化学生的实症精神,当结果出现较大的反差时,能进行寻求多方原因的分析,从而更精细地执行计划,以达到预期结果,或求得结论。反思将学生动手时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显性化,要通过科学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它是随机的,动态生成的,只要教师有这些意识,并善于抓住它,把这种科学意识渗透得“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话,就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渗透这种教育了。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月第1版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版
[3] 刘显国总主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9月第1般版;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推荐阅读:
论德育妙化于物理实验教学之中论文08-02
德育与数学史09-20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07-30
数学德育工作计划09-18
七年级数学德育工作计划11-06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06
山东省数学德育优质课例展评学习体会08-21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08-24
德育渗透教学反思09-11
小学德育教学总结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