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摘要评论

2024-11-01

学术英语摘要评论(共8篇)

1.学术英语摘要评论 篇一

时事评论摘要

正视避邻运动

“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五个字母的英文简称NIMBY(邻避),意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邻避运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冲突源。

邻避运动兴起,建立在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时代,不存在邻避冲突;在听命于政府指令的计划经济时代,也不存在此类冲突。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民众萌发了“群己权界”意识。此次事件中有一群中学生参与,也表明了这一不可逆转的“代际变化”。而当地政府从观念到行为,均未跟上这种变化。

邻避冲突观念的缺失,还暴露了地方政府发展主义导向固有的弊病。把GDP增长等同于公共利益,不仅造成公共利益的萎缩和扭曲,也导致公共利益的泛化。一方面,真正的公共利益,如公正的政策、公平的司法、公民的权利、良好的环境,由于不能立即带来经济增长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政府只要借公共利益之名,便可进入各个领域,包括纯粹的商业项目,容易结成政商联盟。这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承担者和利益纠纷仲裁者的身份遭到质疑,更使其公共职能受到商业利益扭曲,常常要为私人利益背书。其结果必然是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损伤。什邡事件说明,“硬发展也有道理”的思维,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不断加强公信力建设,正是各级政府的历史性任务。

在欧美,邻避运动曾推动了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如能应对得当,也会对政府改革和体制转轨形成积极推动。在城乡建设全过程充分尊重邻避关切,有助于政府从利益冲突的相关方转变为中立的仲裁者,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形象,使其变成善于倾听、尊重民意的协调者、沟通者,进而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倘无视邻避运动勃兴的现实,甚至斥为“刁民造反”“顾小家不顾大家”,则未来类似事件更易激化,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建立良善社会的起点

提升社会道德水准,政府肩负着主要责任。良治能够弥补道德不足,而败政则必然催化道德败坏。

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见义勇为和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舍己救人的事迹,引发了舆论对“平民道德英雄”的赞颂。从这些寓伟大于平凡的公民英雄身上,国人看到了“建立良善社会的希望”。

舆论的期盼无可厚非。不过,良善社会的建设,真的应当、而且能够从底层民众做起吗? 当代社会本来具有崇尚公共精神的共识。而中国目前的公共精神衰落,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来自公权力之滥行。现代社会对公私权有明确界定,承认私权的合理性,并且把勇敢维护私权视作公民应有的品格。侵犯私权,为法治所不允;以公权之名侵夺私权,是最大的败德行为。以制度保证公权执行人个人正直高洁、不贪不腐亦至关重要。倘公权滥用及贪腐行为不能受到遏制和惩治,则从源头上污染了社会伦常,极易扭曲社会行为,也很难期望社会凝聚力。

著作权法应首重权利保护

“权(力)进(权)利退”,轻著作权权利人保护,是此次草案的致命缺陷。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下称草案)从3月31日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为时一个月。此草案几乎涵盖了著作权领域被长期关注的问题,有进步之处,但缺憾也颇为显著。在关乎著作人权利和互联网侵权的重大问题上,相关利益方并不平衡,权力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对立法的影响明显过大。本期《新世纪》周刊面世之时,距此次征求意见截止期尚有一周。继续评议草案之不足不当,呼吁具备法律正义精神的《著作权法》问世,已经进入关键期。

然而,纵览整篇草案,对于多年来饱受侵权之苦的书刊等传统精神产品,并无显著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的条款;针对侵权赔偿过低的现状,草案提出若多次故意侵权被课以1-3倍的惩罚性赔偿,却又平添了“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登记、专有许可合同或者转让合同登记”这一不具相关性限制;在关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关键条款中(第69条),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著作权审查义务,对涉及其“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注意义务缺乏应有作为。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坚持产权保护的同时,亦须虑及新媒体创新和运营,兼顾社会共享精神产品。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看待著作权保护与各种利益关系时,首先应当考虑的还是维权本身。长期以来,中国产权保护严重不足,相关法治体系远未完善,“入世”后涉外官司不断,至今未能与国际接轨。若能借此次修法之机,将著作权权利人的保护置于首位,将有望弥补中国进入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缺陷。对此不应有任何犹疑,更不应为利益者所左右。

国企改革当走向何方

国企改革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制,使之更具竞争性和效率,使市场建立在更为公平的基础上;二是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惠及国民,例如,通过上市,国有资产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更强;划转国有资产或国有股份给社保基金,可以提高全民保障水平。以目前央企的规模和实力,完全可以为全体国民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等福利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国企改革,将带来公众财富的普遍提高。

媒体须自律

媒体须在商业和权力的双重压力下守住底线,坚持社会公器角色 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密码’”,将销售意大利品牌为主的达芬奇家居推上风口浪尖。时隔四个月,达芬奇家居举报央视报道虚假,并称数名中间人涉嫌敲诈勒索和诈骗。达芬奇“造假门”戏剧性地转变成记者“造假门”。我们希望,央视以及接受达芬奇举报的有关部门能介入调查,查明真相,给公众满意的交待;当事各方的冲突,最终能够在法治的框架下获得解决。

这一事件中有几个关键角色:媒体、媒体从业者、企业、公关公司和掮客。它们形成了一条生物链,共同分食畸形“舆论监督”衍生出的利益,并把遏制舆论监督设做最终目标。传媒中国网(北京赫立传媒广告公司)从达芬奇家居拿下的一单价值300万元的“公关生意”,可谓这一生物链的最佳诠释。

应当承认,当今媒介公关业作为新兴产业获得发展,自有其合理的社会需求。但大潮之中泥沙俱下,行业中等而下之者渗透到媒体内部,更有媒体人在公职之余自开私人公关公司行利益冲突之实,使媒体沦为帮助少数人致富的私器。在这里,公关公司说到底还是帮闲者,更重要的还是媒体在商业和权力的双重压力下能否守住底线,坚持社会公器角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媒体从业者把报道权、版面和频道等当做掌控在手的稀缺资源,用来交易其他利益,“非法公关”应运而生,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达芬奇事件,折射了中国目前令人担忧的传媒生态。不过,它也为媒介审视自身并加以改进提供了机会。

媒体内部自律机制的形成,比外部监管更为重要。为净化中国媒体环境计,媒体内部必须建立起采编和经营分离的“防火墙”,并在编辑部内部加强监控管理,建立起抵御商业诱惑和权力干预的机制;媒体业应当以行业公会为平台,统一明确职业操守准则,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媒体自律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社会监督,特别是公众的批评与保护。在发现自身问题后以沉默待之,以护短处之,这种是非颠倒的局面必须扭转。陈卫星教授谈传播学考研

Q1、您认为传播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从学科门类上讲,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同于思辨性较强的人文科学,也不同于追求纯粹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意义在于与社会象征实践不断的对话之中。传播学研究的复杂性在于它本质上处理的不是纯粹的信息传播技术问题,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构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把传播学的研究目的定义为通过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和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和效果相关联的现象。今天的传播学是所有社会科学门类中,触及面最广、横断面最大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种横断面的学科特征,其实也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特征的一个体现。但必须看到,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依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这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所应当具有的知识统摄功能,依然十分依赖经典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所提供的方法、概念和理论基础,在学科对话和知识反哺方面还远远做得不够。

Q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一般认为这两个学科处理的侧重点有差别,新闻学多处理的是新闻报道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侧重于职业教育,而传播学一般具有较强的学术色彩,从社会观乃至世界观层面反思人类的信息和符号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的建构问题。当然,传播学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理解为一种对策性研究,可以成为策划报告之类的技术操作。但必须强调,一个学科在学术理路上真正的进步和发展不可能依靠实效性很强的对策性研究,而必须在面对实践问题的时候透过现象对社会发展逻辑本质上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应当具有的学术潜力和思想动力。所以,如果硬要把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学科意义上进行划分,其实意义不大,技术性的研究和实践操作,是离不开对社会逻辑的学术洞察的,一个没有思想源动力的实践个体,也就很难具有当代新闻实践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学习新闻学专业,还是学习传播学专业的同学,都应当联系社会实践、回应社会需求,在提高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洞察问题逻辑的能力两方面加强训练。

Q3、未来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如何? 答:传播学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这个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紧密相连的。正是这个时代趋势,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无处不在的信息以及符号象征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科学的研究。所以,从这一点看,传播学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关键是如何从学科范式的角度形成学科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机制,如何提高传播学本身的跨学科对话能力和知识统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强调传播学方法的社会应用能力,如何在学术研究的过程加强学术思考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如何对当前中国社会转轨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做出信息传播层面的学术阐释,等等。新闻业的变化可能会因为技术更新而产生行业重组的职业震荡,而传播学由于本身与社会成长的紧密联系,倒有可能在越来越强调主体关系的社会发展中开拓越来越大的活动空间。

Q4、在考生着手复习、择校报考方面,您有哪些忠告或建议?

答:今天,大规模的扩招已经使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出现了许多问题,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搓揉,已经使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成为今天大学精英教育中一个突出现象。希望同学们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时候,不仅仅要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需要的逻辑,还要看到通过专业的选择和方向的定位,能否为激发自己的知识兴趣提供足够的空间。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技能获得的过程,同样是一个锻炼思维、提高对社会逻辑的把握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锤炼人生观和塑造健康的主体意识的过程。Q5、如何能学好传播学?在学习方法和思路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没有捷径,只能是在建立在大量知识积累,包括对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经典学科知识的把握不是要用这些方法和理论取代传播学的研究,而是使之重新融入到传播问题中去,发掘出新的思考路径和问题意识。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的要求似乎有些高,但对一切立志于传播学研究事业的同学而言,这应当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Q6、很多考生认为传播学深不可测,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您认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答:相对于一些经典学科,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十分困难。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可能还是与知识视野的大小有关。如果没有对社会理论的发展有一个脉络性的把握,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就难免会存在问题。因为,今天传播学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各种不同范式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

Q7、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答:这里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回答,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但从传播学本身的逻辑来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传播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必须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同学们就需要在方法论、方法技术、社会理论基础、传播学基础理论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Q8、您认为最值得向考生推荐的五本书有哪些?

答:五本书的容量太小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信息的把握也不能够被限定在一个指定的范围之内,比如指定的参考书。所以,还是希望同学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筛选和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卫星教授简介: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涅教授,在法国斯汤达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获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曾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调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国际传播、传播学理论、媒介文化 代表著作: 《传播的表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以传播的名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译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5年再版);编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等。

2.学术英语摘要评论 篇二

19世纪以前, 体裁还不是语言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对象。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John Swales引入体裁 (genre) 这一概念, 并把它与语篇交际功能结合起来后, 学术论文体裁分析的研究便方兴未艾,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体裁分析是一种特殊的语篇分析模式, 它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于一体, 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 将语篇分析从表层推进到更深的层面。国内学者庞继贤在1993年发表的《“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是中国最早引述体裁分析的文章。之后, 便有越来越多的学者, 如秦秀白、方琰等, 对“体裁” (方琰称之为“语类”) 进行介绍和述评, 体裁分析的文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研究, 其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 学界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学术论文结构层面, 包括论文的宏观结构以及论文各部分的语步结构 (move structure) ;二是论文语言特征层面, 如情态、时态、转述和措辞等。本文将对计算机学科英语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宏观结构进行探讨, 旨在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特征进行对比, 探讨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的差异。

一、理论背景

(一) 体裁分析

1993年, 国内出现首篇有关体裁分析的述评论文, 即庞继贤1993年发表的《“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 它成为国内体裁分析研究的前奏。体裁分析引入中国的序幕在1997年正式拉开, 秦秀白、方琰、章远荣、李宣松四位学者的论文从不同视角介绍和评价了体裁分析。2000年之后, 体裁分析不断发展, 研究体裁分析的论文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 其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 如教学应用研究 (秦秀白2000;韩金龙2001) 、学术论文摘要分析 (鞠玉梅2004) 、学术论文引言分析 (韩萍、贺宏2012) 等。相关研究还延伸到应用语言学 (Yang2001;Yang&Allison 2004) 、医学 (Nwogu 1997) 、生物学 (Hopkins&Dudley-Evans 1988;转引自Brett, 1994) 、社会学 (Brett 1994) 等多个学科。由此可见, 体裁分析在短短30年间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 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的成果和其实用价值不容小觑。

(二) 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体裁分析及语步结构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体裁分析研究效果甚佳,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领域:

1.从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的层面对某一特定学科科研论文的摘要语篇进行研究, 其涉及的学科大部分为计算机科学、电气学、医学和应用语言学等 (杨瑞英2006;Bhatia 1993) 。

2.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对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研究 (葛冬梅、杨瑞英2005;Bhatia1993) 。

3.从中外两个方面对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对比分析 (鞠玉梅2004) 。

然而, 以往研究都没有涉及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研究。鉴于此, 本文主要从这个方面对论文摘要语篇的宏观结构进行探讨。

对于学术论文的语篇分析, 语步 (move) 和步骤 (step) 通常是其主要出发点。Swales (1990)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 他分析发现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宏观结构一般分为四语步模式, 即导言 (introduction) —方法 (method) —结果 (Result) —讨论 (Conclusion) , 简称IMRC四语轮模式。Salager-Meyer在Swales四语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语步, 即综述—目的—方法/语料—结果—结论—建议六语步模式。而Santos又进一步提出了摘要的宏观结构模式, 即定位研究—展示研究—描述方法—总结结果—讨论结果五语步模式。在国内, 葛冬梅和杨瑞英 (2005) 从三个学科的角度研究中国作者写的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 进而提出了五语步模式, 即研究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从中不难看出, 虽然研究者的语步模式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 但他们都基于Swales的四语步进行更细的划分。本文的语步分类将采用Swales提出的IMRC摘要语步模式。

(三) 学术论文的分类

由于学术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 导致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都会有所不同, 也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 可以从论文的学科划分, 也可以从论文的发表形式划分。本文主要是基于对不同内容的划分来研究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分析。

庞富祥等 (2001) 在其《学术论文的分类及写作》一文中归纳出了七种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 分别为论证型、实验报告型、发现发明型、设计计算型、理论推导计算型、综述型和学位论文型。此外, 高建群等 (2003) 曾在《学术论文摘要的规范表达》一文中归纳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论文, 包括研究报告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论证型论文、发现发明类论文和计算型论文, 这与庞富祥的分类比较相似。本文根据他们的分类方法, 研究其中比较常见的两种论文, 即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学术论文。

二、研究方法

(一) 语料收集

本研究的语料是计算机学科方面的40篇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及40篇非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 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取自Elsevier数据库中的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重要期刊, 非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取自中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CADDM。另外, 所选取文章的发表时间为2011~2015年,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在各自抽取的40篇论文中, 20篇是关于研究报告型的学术论文, 另外20篇是关于综述型的学术论文。在抽取样本时, 为保证对比研究的信度, 进行了随机抽样, 尽量避免主观因素对语料选取的影响。

(二) 研究问题

为了客观地了解非本族语者的英文摘要写作现状, 以及与本族语者在摘要写作上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自建的小型特定目的语料库进行分析, 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

1.在计算机学科研究报告型的英语学术论文中, 非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是否接近本族语者?

2.在计算机学科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中, 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在论文摘要写作的宏观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

3.在计算机学科中, 非本族语者对于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宏观结构有无差异?对于本族语者来说, 是否也存在差异?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语料软件是网络免费提供的索引软件Ant Conc3.2.4, 将数据库期刊的相关英语学术论文摘要转换成word文本, 并依次导入索引软件进行分析。Ant Conc软件的使用对精确且快速地处理数据、提升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 研究过程

首先将标注好的语料按本族语者实验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非本族语者实验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 然后手工标注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语步, 并依次导入Ant Conc索引工具, 统计四个语步在不同论文分类中出现的频率, 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计算机学科下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根据Swales的IMRD四语步分析模式, 笔者分别对20篇英语本族语者和20篇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四个语步的出现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 非本族语者在宏观结构上与本族语者较为接近, 尤其是在引言、方法和结果三个语步方面。针对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研究报告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 方法语步出现的频率都为100%, 这说明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都很重视计算机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在本族语者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 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语步出现的频率都在90%以上;而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 虽然引言、方法、结果三个语步出现的频率在90%以上, 但是讨论语步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 说明很多学者往往忽视了对讨论语步的写作。针对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实验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 可见表2:

由表2可知, 本族语者的英语论文摘要的语步结构比较规范, 完全符合“Swales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语步的频率应达到85%”的标准, 而且都是由三个或四个语步构成的;非本族语者的英语论文摘要虽然基本符合Swales的四语步分析方法, 但是与规范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仍有差距, 各语步缺失的情况相对较多, 尤其是讨论语步。总体来说, 本族语者的英语学术论文的摘要结构比较统一, 且逻辑性强, 摘要从起首入题到中间方法数据的支持, 再到结尾的总结讨论, 都遵循着这条直线发展, 并按逻辑推理严密地组织起来, 这样的论文摘要从宏观结构上来说就是一篇浓缩的论文, 虽然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的摘要结构接近于本族语者, 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注意和改进。

(二) 计算机学科下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通过对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进行研究, 发现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并不符合Swales的IMRD语步模式。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分别见表3和表4:

1.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 20篇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遵循了Swales的摘要IMRD语步结构模式, 语步结构都为三个和四个, 且以四语步为主, 其中IMRD完整语步结构出现的频率达到85%, 这说明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比较规范, 值得非本族语者学习。

2.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通过对计算机学科下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语步分析发现, Swales的IMRD模式并不适用于这类论文, 国内综述型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阅读和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介绍和分析国内外某一时期或长期以来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假设, 或者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因此, 对于这种特殊的综述型论文, 笔者通过分析20篇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 对语步结构进行了总结 (见表4) :

从表4可以看出, 计算机学科下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语步虽然并不符合Swales的IMRD语步模式, 但它有其自身的语步规律, 即通常按“引言—文献/资料总结—研究结论”的语步进行, 而这与朱大明 (2007) 在综述类论文摘要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的两语步“论题指示”与“作者见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 从表4可以看出, 文献总结语步和作者见解语步出现的频率都为100%;虽然引言中的语步也会在论文中出现, 但出现的频率不高, 只有30%, 也就是说, 计算机学科下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一般都包括文献/资料总结和作者见解两个语步, 而引言语步的出现则具有主观性。

结束语

本文采用Swales的体裁分析法对计算机学科下不同类型英语学术论文的宏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选取了两种典型的学术论文类型———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 并分别从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英语本族语者来说, 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无明显差异, 都符合Swales的摘要宏观结构;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 研究报告型的学术论文虽然遵从Swales的摘要宏观结构, 但是与本族语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而研究关注较少的综述型的学术论文则由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不同国家写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差异较大, 虽然不符合Swales的摘要宏观结构, 但呈现出其特殊的语步特征。这些差异和结果给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一定要规范, 这样, 才容易被国际期刊采用。

3.学术英语摘要评论 篇三

关键词:语料库;文史哲类;英文摘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学术交流已不可或缺。作为高度概括学术论文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的论文摘要,是关系到论文能否发表的重要因素。同时论文摘要也是能让读者迅速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学者从语言特征角度研究分析了学术论文的摘要部分。腾真如,谭万成(2004)对比研究了中外期刊英语摘要的时态、语态差别。何瑞清(2004)比较了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语态分布特征。本文收集了20篇英语本族学者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文史哲类学术论文与20篇中国学者文史哲类国际会议学术论文的摘要,从语言特点上对比分析其异同,进而找出原因。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中国学者的20篇论文全部来自与CNKI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史哲类,对于检索出来的英文会议论文采取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出50篇,其中部分论文没有摘要部分或者原文残缺不全、字迹模糊无法使用,最终随机挑选出20篇文史哲类学术论文。英语本族学者的20篇学术论文均用同样的方式随机抽取自SSCI国外文史类期刊数据库。分别截取了这40篇学术论文的摘要部分,建成两个摘要子语料库,统计包括摘要长度、时态、语态及人称使用的使用频率及其所占百分比,进而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摘要的异同。

二、研究结果

(一)摘要长度对比(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英语本族学者文史哲类学术论文摘要部分长度是中国学者的1.4倍,并且总句数是中国作者的1.6倍。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学者的摘要选自文史哲类国际会议论文,其长度与SSCI上英语本族学者的文史哲类学术论文相比相对较短,故摘要部分也比较简短。另外,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与能在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的英语本族学者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故采用相对简短的句式。

(二)摘要时态对比

在摘要的两个子语料库里,共出现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在内的五种时态。而后两种时态使用很少,故本文只分析前三种时态。由表1数据可见,一般现在时是中外学者在摘要写作中最常用的时态。但中国学者使用一般过去时的频率远低于本族学者,后者是前者的2.2倍,对于现在完成时,中国学者使用的频率将近是英本族学者3倍。这两种时态使用频率的巨大差异主要源于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完成时来陈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一般现在时陈述自己的研究设计和目的。而本族学者则倾向于用一般过去时来陈述研究设计和目的。

(三)摘要语态对比

在语态方面,从表1数据看出,不管是中国学者还是本族学者,每篇摘要中都大量使用了主动句,在总数上都超过一半。国内英文摘要在被动句和无语态句上的使用比例差别不大,而英语本族学着在被动句和无语态句上使用频率都明显低于国内学着。造成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中国学者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邓学良,林彬辉(2001)指出英文摘要应多使用被动语态结构,而实际上,盲目使用被动语态反而会导致表达不清,影响理解,相反,主动语态却有助于文字的清晰和简洁。

三、结论

通过对文史哲类英语本族学者和国内会议论文摘要部分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摘要长度、句数、时态、语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本族学者摘要长度是中国学者的1.4倍,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学者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时态使用上,不论中国学者还是英语本族学者都频繁使用一般现在时,而本族学者倾向于用一般过去时陈述研究设计和目的,中国学者却选择现在完成时陈述前人研究,一般现在时陈述研究设计和目的。语态上,中外学者均大量使用主动语态,且本族学者主动语态使用频率更高。本文对中外文史哲类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找出异同并剖析了其原因,为中国学者更好的撰写学术论文英文摘要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学良,林彬晖.刍议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J].湖南工程学院商报,2001(1):83.

[2] 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J].上海科技翻译,2004(1):16-19.

4.学术论文摘要格式 篇四

摘要 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新发现的近50种1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指出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

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

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

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5.计算型学术论文

5.学术论文摘要部分写作技巧 篇五

杂志上刊登的论文一般仅限于数千字,为何还要一段数百字的摘要呢?无非是便于读者用最短时间掌握信息,了解研究工作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详读全文。在知识和信息加速度增长的今天,摘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既为读者阅览起引导作用,更为文献汇编、计算机储存、检索做好准备,成为科技情报的重要来源。摘要者,精华也。

作者应重视摘要的书写。写好摘要,既需要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更是一种雕琢艺术,奉献给读者的是精品,起到的是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中文杂志的英文目录和摘要更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唯一途径,直接反映我国科学研究和杂志的质量水平,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为此,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陆续采用结构式摘要,明确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

1.目的(Objective):简明指出此项工作的目的,研究的范围。

2.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对象(分组及每组例数、对照例数或动物只数等)、材料和方法(包括所用药品剂量,重复次数等)。统计方法特殊者需注明。

3.结果(Results):简要列出主要结果(需注明单位)、数据、统计学意义(P值)等,并说明其价值和局限性。

4.结论(Conclusion):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

中、英文摘要前需标明中、英文文题,作者姓名(至多3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英文摘要应隔行打字,以便修改

科技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写作规范

1.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2.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3.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核心论文快速发表找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4.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为了扩大国际影响,英文摘要要尽量写长一些,可不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编辑部注)。

5.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6.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7.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6.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论纲 篇六

【内容提要】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性质、类型、特征和功能,制定了学术批评规范。认为,欲促进图书馆学的繁荣并推动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学人必须恪守学术批评规范,并营造良好的批评环境,充分发挥学术批评的积极作用。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1 学术批评本质论

1.1学术批评的性质

1.1.1学术批评的涵义

“学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图书馆学学术”泛指有关图书馆学的一切方面,如图书馆学思想、理论、观点、学派、方法以及图书馆学风等。“批评”一词,一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二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2]。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指对一切图书馆学现象进行评论,指出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这里,必须纠正对“学术批评”的错误看法。即一提“批评”,就认为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就是“找毛病”。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片面的看法。应当全面、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以健康开展图书馆学学术批评。

1.1.2学术批评的对象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属于图书馆学理论的一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对象的范围,应当包括图书馆学论文作者、学者、学术论著、学报、学刊、学会、学派、学风以及学术批评本身等。[3]

1.1.3学术批评的性质

(1)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不仅要对批评对象――主要是图书馆学论著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和阐释,而且还要指出其优劣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其优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批评者创造精神的运用。因此,学术批评是批评者创造智慧的发挥,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2)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批评。波普尔认为,学术批评表面上是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批评,而实质是学术的自我批评。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学术批评,实际上是他人帮助我们自己批评自己。同理,自己对他人的学术批评,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学术观点的自我批评。学术批评,不论谁来作批评,实质上都是真理在借他之口而进行批评,学术批评是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的自我批评。[3]

(3)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之理论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之一,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和其他分支学科不可替代的性质和作用,成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图书馆学的内容,形成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

1.2学术批评的类型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类型较多,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类型。

1.2.1按其内容性质分

(1)原理批评类。又称理论批评类。这类学术批评是指对载于各类图书馆学文献(如论文、著作等)的图书馆学理论、观点、思想等进行批评。如图书馆学发展史上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鸣,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等,就是这类理论

7.蚕学外文学术论文摘要选译 篇七

[题目]家蚕能被用作人类疾病模型吗?

[摘要]在日本,家蚕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鳞翅目昆虫,长期以来应用于纺织业,还是一种农业研究的模式昆虫。近年来,家蚕常被用于疾病分析的动物模型,例如人体黄斑类胡萝卜素转运蛋白就是利用家蚕黄血系统的类胡萝卜素蛋白衍生物信息发现的。因此,家蚕的类胡萝卜素运输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开发人类疾病模型,Hiroko Tabunoki等分析家蚕与人类同源基因的特征,从而构建KAIKO功能注释管道,形成一种特别的家蚕突变体用于生物芯片分析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家蚕中有一种新的分子网络涉及帕金森症;分析自然变异家蚕系统作为人类疾病模型具有的潜能,总结了用家蚕基因信息标注研究人类标注同源基因的最近应用进展。家蚕突变体的研究将提供一个用于研究病理机制的线索,将有助于帕金森疾病的治疗和治疗药物的开发。

[关键词][关键词]家蚕;人类疾病模型;家蚕突变体,帕金森症;半透明的幼虫表皮

2.Yasuhiko Matsumoto,Kazuhisa Sekimizu.A hyperglycemic silkworm model for evaluating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Rehmanniae Radix,an herbal medicine.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2016;10(1):14-18.

[题目]高血糖家蚕模型评估中药生地黄提取物对降血糖的效果

[摘要][摘要]家蚕食下含有大量葡萄糖的饲料后会表现出高血糖症状,高血糖家蚕因此成为一种评估治疗高血糖症药物的动物模型。中草药生地黄的热水提取物,对家蚕高血糖症表现出治疗效果。使用家蚕作为动物模型可以快速、简便地评估不同批次的生地黄提取物降血糖效果。Yasuhiko Matsumoto等的试验发现,家蚕作为评估各种草药治疗效果的实验动物具有很多优点。

[关键词]高血糖症;家蚕;体内评价体系;生地黄;快速检测

3.Satoshi Nishida,Yasuo Ono,Kazuhisa Sekimizu.Lactic acid bacteria activating innate immunity improve survival in bacterial infection model of silkworm.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2016;10(1):49-56.

[题目]用家蚕做模型动物改善乳酸菌活性先天免疫力

[摘要]乳酸菌(LAB)被认为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帮助的益生菌,其活性对活化免疫系统很重要。动物和昆虫都存在先天免疫系统的保护。家蚕的先天免疫可以对微生物做出免疫反应,细菌集合体的分子模式(别名肽聚糖和葡聚糖)会引起家蚕肌肉收缩。在这个研究当中,通过家蚕肌肉收缩试验Satoshi Nishida等建立了一种简便的方法用于从自然产物中分离乳酸菌,筛选出一种高活性的乳酸菌可以活化家蚕先天免疫。试验表明Lactococcus lactis 11/19-B1活性高,刺激家蚕先天免疫系统。L.lactis 11/19-B1降解牛奶用酪蛋白氨基酸和葡萄糖。分离获得株系将成为酸奶制作的重要限速株系。家蚕正常摄食混有L.lactis11/19-B1或有L.lactis 11/19-B1的酸奶时,与市售制作酸奶的乳酸菌相比,lactis 11/19-B1导致家蚕肌肉收缩的更加剧烈。有趣的是,家蚕食下乳酸菌后表现出对铜绿假单胞菌较大的耐受性。这个研究表明,Lactococcus lactis 11/19-B1或可用于生产酸奶和益生素来活化先天免疫。

[关键词]乳酸菌;乳酸球菌;家蚕;先天免疫;效果

4.Dai F,Wang Z,Luo G,Tang C.Phenotyp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of Autotetraploid and Diploid Mulberry(Morus alba L.).Int J Mol Sci.2015,Sep 22;16(9):22938-56.doi:10.3390/ijms160922938.

[题目]桑树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的表现型和转录分析

[摘要]多倍体植物及其器官通常都比相对应的二倍体大,这让育种家对多倍体植物产生了兴趣。桑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此研究中,广东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秋水仙碱处理获得了一系列桑树多倍体。为了评估桑树基因组翻倍的效果,对桑树二倍体和多倍体性状的表现型和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多倍体的高度、树径、叶片大小、果实大小都比二倍体大。转录组数据表明在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21 229个基因转录中仅有609(2.875%)的基因不同。其中,30个基因与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独立转化有关,包括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植物生长激素。此外,还有41个基因涉及光合作用。这个实验结果增强了对桑树多倍体变种的认识,并有利于将来的育种工作。

[关键词]关键词]桑树;同源四倍体;表型;转录组;植物激素

5.Hossain MT,Yamamoto K.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active site of a Bombyx mori unclassified glutathione transferase.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15,Jan 22:1-3.

[题目]家蚕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部位的研究

[摘要]摘要]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是一类重要的降解酶,在各种环境毒物和氧化应激反应的防御中扮演中心角色。在家蚕体内,Hossain MT等获得了未经发现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氨基酸残基,与谷胱甘肽(GSH)相互影响。定向位点诱变的家蚕谷胱甘肽突变体,发现氨基酸残基Asp103、Ser162和Ser166位址具有催化活性。

6.de Oliveira AM,Mesquita Mda S,da Silva GC,de Oliveira Lima E,de Medeiros PL,Paiva PM,de Souza IA,Napoleão TH.Evaluation of Toxicit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n Ethanolic Extract from Leaves of Morus alba L.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513978.doi:10.1155/2015/513978.Epub 2015 Jul12.

[题目]桑叶乙醇提取物的毒性与抗菌活性的评估

[摘要]这个试验评估了桑叶乙醇提取物对卤虫藻的毒性,对小鼠的口服毒性及抗菌活性。植物化学分析表明,提取物中存在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鞣酸类、三萜类等成分,均未对卤虫藻表现出毒性。连续两周分别对小鼠进行300 mg/kg和2 000 mg/kg b.w.提取物的处理,未发现死亡和行为异常。然而,动物在接受最大剂量提取物时,表现出大细胞性贫血(MCV)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无论在300 mg/kg或在2 000 mg/kg的提取物处理组中,白血球的数量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分节核细胞比例增加。2 000mg/kg提取物处理的小鼠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发现肾小管扭曲浮肿、肝脏小叶中心的静脉周围存在白细胞浸润、高度分散的脾白髓。提取物为对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克鲁斯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曲霉菌表现出抗菌活性。综合来看,提取物含有抗菌药物成分,摄入后并不会使小鼠致死;然而使用仍需谨慎,因为它具有促使生化、血象、组织病理变化的现象。

7.Kim HG,Jeong HU,Park G,Kim H,Lim Y,Oh MS.Mori Folium and Mori Fructus Mixture Attenuates High-Fat Diet-Induced Cognitive Deficits in Mice.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379418.doi:10.1155/2015/379418.Epub 2015 Apr 7.

[题目]桑叶和桑果混合物可降低由高脂饮食诱发的小鼠认知障碍

[摘要]肥胖症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它能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及痴呆等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可以导致神经损伤、失忆和认知障碍。桑树的叶子和果实已被证实含有能控制肥胖和降低血脂的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在这个研究中,Kim HG等用c-Fos抗体、突触素和突触后密蛋白95进行免疫组化试验测试它们对高脂饮食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C57BL/6小鼠饲喂高脂饲料21周,体重出现增长,在最后12周饲喂按2∶1配制的桑叶与桑果提取物混合饲料(MFE)后,小鼠体重明显下降。此外,肥胖小鼠不仅表现出神经活动减弱,而且表现出前突和后突活动减弱,而MFE处理组小鼠则表现出活动性恢复。最终,在新物体辨别实验中,由高脂饮食导致的小鼠认知障碍在MFE处理中逐渐恢复。试验表明MFE的减肥作用是通过改善神经和突触的活性,恢复了由高脂饮食导致的认知障碍。

8.Wang F,Wang R,Wang Y,Xu H,Yuan L,Ding H,Ma S,Zhou Y,Zhao P,Xia Q.Remobilizing deleted piggy Bac vector post-integration for transgene stability in silkworm.Mol Genet Genomics.2015 Jun;290(3):1181-9.doi:10.1007/s00438-014-0982-6.Epub 2015 Jan 15.

[题目]剪除piggy Bac转座子定向整合提高家蚕转基因后的稳定性

[摘要]删除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转座子元件可以提高外源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转基因稳定性,在转基因动物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在这个研究中,为了提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家蚕转基因稳定性,Wang F等改造形成了一个piggy Bac载体可介导整合后的转座子序列的删除。piggy Bac载体包含反向末端重复序列L1、L2和R1,可形成L1/R1和L2/R1两种类型的转座盒。hsp70-PIG作为转座初期piggy Bac转座酶的表达盒,在帮助型载体中的瞬时表达激活和测试转基因稳定性,或整合到改造载体上形成转基因家蚕。与L2/R1相比,缩短的L2增加了L1/R1在家蚕基因组中的转化频率。在L1/R1整合到基因组后,激活L2/R1这个不完整的转座子,并促使与一个不完整转座子相连的外源转入基因甚至在外源转座酶的存在下依然能在基因组中稳定存在;而那些与完整转座子相连的两侧在基因组中是十分不稳定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合后删除转座子元件以确保转基因稳定性是可行的。我们认为该改造的转座载体将在转基因家蚕和其它piggy Bac介导的转基因生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9.Yamamoto T,Mase K,Sawada H.Diapause Prevention Effect of Bombyx mori by Dimethyl Sulfoxide.PLo S One.2013 May 13;8(5):e64124.doi:10.1371/journal.pone.0064124.Print 2013.

[题目]二甲基亚砜对家蚕滞育的阻止效果

[摘要][摘要]由于没有发现比盐酸处理更有效的阻止家蚕胚胎滞育的方法,其已经使用了80多年。Yamamoto T等在研究中发现二甲基亚砜(DMSO)可以阻止家蚕滞育,78%的浓度与100%的浓度阻止效果相当,而且效果可以与盐酸处理效果一样。与此相反,在一定浓度二甲基亚砜的处理下,非滞育蚕卵的孵化能力降低。DMSO的作用仅限于产下24 h以内的滞育卵,这种处理方法的临界期和有效期比盐酸处理的时间稍短一些。DMSO类似物、N,N-二甲基酰胺和二甲基二硫醚(DMDS)对蚕卵几乎没有解除滞育效果。此外,Yamamoto T等还利用DMSO研究了化合物的渗透作用。将抑制剂蛋白激酶CK2溶入DMSO中,对滞育的阻止率下降至40%以下。这表明CK2抑制剂是在DMSO阻止滞育后对胚胎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这项研究表明,DMSO通过渗透作用阻止蚕卵滞育。

10.Miyashita A,Takahashi S,Ishii K,Sekimizu K,Kaito C.Primed Immune Responses Triggered by Ingested Bacteria Lead to Systemic Infection Tolerance in Silkworms.PLo S One.2015 Jun 24;10(6):e0130486.doi:10.1371/journal.pone.0130486.e Collection 2015.

[题目]细菌入侵家蚕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系统的免疫能力提高

8.学术评论应当实事求是 篇八

起先,我委托在南京的朋友去南大附近的“先锋书店”看看有没有此书。因为我几次出差途经南京时曾去过几回该书店,知道该书店专门经营学术书籍,且能及时上架新书。但这次颇为失望。不得已,便向北京的朋友求援。感谢北京友人的热情襄助,终于让我如愿以偿,得以一睹此书之庐山真面目。

我之所以急欲读到这本书,除了自己对学术批评比较感兴趣外,首先是想了解一下这个突然“浮出海面”来的“学界王海”究竟何许人也。因为,在我所接触的史学圈子中,从事学术批评事业十数年的杨玉圣先生似乎在学界的口耳相传中是个“学界王海”,至少在中国美国史学界有相当多一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的。如今中国美国史学界的人大都能比较安分守己,都说是因为与玉圣先生的学术批评努力有关(毋庸否认,在中国美国史学界,也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提起“杨玉圣”这三个字可能就咬牙切齿)。其次,是想了解一下该书是否如评论者所说那么伟大。可是,待读到此书,结果不仅是令我大失所望,而且让我大为吃惊。

在这里,我主要想结合上面提到的评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的两篇书评文章,探讨一下学术书评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问题。

写书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经过学术界多年的努力,这在当下已成为书评界之共识。然而,说易做难,落实到自己的身上更难。

凡读过《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的人都不难看出,作者杨守建对书评的八股化倾向和做法、对书评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温情主义,是极力痛斥的。但是,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该书一面大加痛斥,另一方面,该书的责编却明知故犯,自甘沦为被痛斥者流。

我目前还不知道给杨守建先生戴上“学界王海”桂冠的张群先生是何许人士。封《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为“第一”外加三个“最”(在我看来,三个“最”没有一个能够成立的)的张献忠先生,现在知道就是该书的责任编辑。

从我业余做图书责编的经历看,责任编辑对于一部书稿的审读,加上校对(至少是终校一遍),绝不少于读四遍。审读过程中,为了较好地把握书稿,责编还必须阅读一些相关的图书或文章,即对书稿所涉及的问题做点学术了解;若条件许可,还须尽可能地核对书稿所援引的书籍和文章。因为我的编辑经验告诉我,十之八九的作者在书稿或论文稿中所引用的材料,不可能每一条都是他/她亲自查阅的,或多或少总搀杂着一些冒似作者亲自查阅实则转引而来的材料,何况,即便是作者亲自查阅的材料,也有可能出现笔误或电脑输入时摁错键。因此,如果说张群先生对《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及相关问题也许了解得不深,那么图书责编张献忠先生是理应深切地了解该书的内容的。

无论张群先生的评论,还是张献忠先生的评论,对《中国学术腐败批评》的捧赞,都几至于上天绝地,甚至肉麻。但在二张的评论中,伍铁平、葛剑雄、曹树基、杨玉圣、徐庆凯、钱乘旦、孙周兴等先生卓有成效的学术打假努力及其贡献,却全都被一笔抹杀了,全都被一股脑儿记到了所谓的“学界王海”杨守建——这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的本科学生身上了。

我们且看二张是如何进行这种乾坤大挪移的。

张群先生的书评称:“学界的‘王海’——杨守建浮出海面了。而这个‘王海’,他的第一声号角就如此犀利和有力,锋芒又是如此锐利。《批判》甫一完稿,就以其大胆而客观的揭露和入木三分的分析、严密无懈的逻辑(体系),让圈内人士‘大惊失色’,拍掌叫好。原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国和、复旦大学年轻的语言学博士申小龙、西南师大历史地理博士陈国生,这些曾几何时被誉为‘杰出的天才’的学界诸公(其中潘国和最富传奇性:十年之间,他从一名中学化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的法学家、法学院院长,其中端倪,自不得而知),将不得不在这里摘下他们虚伪的高贵面具。而所谓填补国内法学研究空白的《南极政治与法律》、国内第一部《世界文明史》及其主编唐河、中国社科院‘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中国历史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第八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专著《文化语言学》(申小龙博士‘著’),也不得不脱下他们头上那层玫瑰色的光环。”“中国第一大辞书案、九十年代中国第一书评案、中国语言学界第一诉讼案,还有众所周知的华东理工胡黎明案……虽语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等中国学术重镇,作者亦毫不隐讳,秉笔直书,诸多内幕,俱现纸上,告知读者一个真实、具体、完整的中国学术界。”

张献忠先生也在书评中写道:“在《批判》一书中,作者对……近几年来关于学术腐败的大案、要案一一进行了揭露,无情地剥去了罩在王同亿、申小龙、潘国和、陈国生等这些曾几何时被誉为‘杰出的天才’的文抄公们头上那层玫瑰色的光环,批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学术丑闻,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的学术界:在神圣的学术界里也有马屁精、骗子、剽客、惯匪和强盗。”“《批判》……作者直斥潘国和、申小龙、陈国生等文抄公为‘文坛窃贼’、‘学苑大盗’,将他们的腐败行径一一展现于世人。作者还将大学教材的互相‘借鉴’谑称之‘学者的乱伦功夫’,将申小龙通过重新组装产生的大量著作(这些著作很多都是抄袭来的内容)戏称为‘学者的积木游戏’”。

通过这番乾坤大挪移,辞书学界徐庆凯先生等对王同亿事件的揭露(见于光远、巢峰等著:《我们丢失了什么——“王同亿现象”评论文集》,商务印书馆版),语言学界伍铁平先生等对徐德江、申小龙的无情揭露(见伍铁平著《语言与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版),历史学界张伟然、蓝勇先生等对陈国生的揭露(见《学术界》2000年第3期),钱乘旦先生等对高校教材低水平重复的批评(见《中国书评》1995年总第4期),杨玉圣先生对学术腐败现象的抨击及其学术批评(见杨玉圣著《学术批评丛稿》、杨玉圣编《书的学术批评》,均为辽宁大学出版社版),哲学界孙周兴先生对张汝伦抄袭问题的公开批评(见《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法学界段晓英先生等对潘国和严重学风问题的批评(见《学术界》2000年第4期),等等,两位书评作者视而不见,通通记在了还在读大学的杨守建的名下。

不知情者,初读这两篇书评,必然会认为是:“杨守建先生挺身而出”,“对学术腐败分子当头棒喝”,才“无情地剥去了罩在王同亿……等……文抄公们头上那层玫瑰色的光环”。最后,读者自然也会得出结论:揭露了这么多学界的大案、要案,摘下了这么多“杰出的天才”的“虚伪的高贵面具”,杨守建怎么不会是“学界王海”、“学术打假英雄”呢?

不仅如此。据该书责编张献忠先生说,《中国学术腐败批判》的作者“言辞犀利、批判性强、风格明快”,“而且语言幽默、笔调辛辣,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责编献忠先生的笔下,年纪轻轻的杨守建俨然就是一个再世的当代鲁迅!

其实,不客气地说,评论者如此不顾基本客观事实,把一个年轻作者如此捧上了天,大概和作者一样,恐怕只有一个目的,即为作者争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之“老大”的交椅,为《批判》一书争“原创性”。由此看来,如果说责编没有读懂书稿,实在是冤枉了他。事实表明:张先生不仅读懂了书稿,而且可以说达到了与作者心心相印的境界。

上一篇:铃儿响叮当英文与日文歌词下一篇:栏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