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随笔

2024-07-16

教学札记随笔(共13篇)

1.教学札记随笔 篇一

昨天一天也沒有往[曰记]里写东西。今天想写。也不知写什么是好。找不到主题和中心思想。也就无从下笔。实际上有很多的题材去写。问题在于你对题材的构思是否稳妥。所以到现在为止也不知从何下笔。写一篇自已看好的文章。

网友们写的作品大多都是儿女情长的作品。內容上都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及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糸。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一种矛盾。一种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人们无法逃避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是在矛盾中生活的。网友们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着矛盾色彩。它反映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现象。沒有人。就沒有社会。沒有爱情。就沒有家庭。婚姻只有在法律面前。才有它的决定意义。除此之外。爱情和家庭都属于人的本身行为。网友们的作品都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反映了自己的現实主义的美好向往和对丑恶現象的鞭挞

网络让人们对人生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彼此相近。相互交流和沟通。使大家的思想感情融化在一起。丰富着中国的民族文化。让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在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上。能闪燿着自已的光芒。这个世界在变。让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得光彩四溢。这个世界从历史开始就充满着与生命不可调合的矛盾。也就是这种矛盾。使我们今天的人和我们的先人都在思想。思维。爱情。意识形态和感情上让这个人类社会变得有声有色。惊天动地。我们沒有理由哀叹自己的人生苦短。我们也沒有理由指责社会的好坏。因为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存在一个质量问题。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高。就沒有低。沒有男。就沒有女。好和坏是这个社会的自然现象。不管从物理和化学等方面去研究整个宇宙天体。对立统一始终是物质社会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要想读慬这个物貭世界。首先要读懂自已。因为人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份。也是这个地球生命的组成部份。我认为。质量决定着人的一生。就象商品的质量决定一个商人的诚信。而这种诚信也决定了一个商人的命运。包括那些生产资本的人。

2.《屈原列传》教学札记 篇二

一、知人论世,讲清背景

时代背景,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之分。讲清背景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领会课文,同时使他们开阔视野并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史知识。就本文而言,必须讲清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激烈的时代。他有进步的政治理想,想为楚王做一个政治上的带路人。《离骚》中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要振兴楚国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他洁身自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语)。在《涉江》中他写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关心民生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但是,他的正直不为邪恶势力所容。“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他的忠诚不为昏庸的楚王所察。他被疏远,遭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以死。可贵的是,他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以自己的死,实现了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诺言。讲清这样一些时代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屈原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对《离骚》以及屈原的评价。以上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处于无奈,他必然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适逢汉武帝问及此事,司马迁便陈述己见,“欲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报任安书》)。谁知这招来了横祸。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非人道的刑罚。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惜一家之言不成”(均引自《报任安书》)。他正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为了自己的事业才活下来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从古代圣贤的遭遇中得到了启示。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笔端,注入对自己笔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之中,发泄于对所传之事、所传之人的描写之中。了解了这些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以议统叙”的特色,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离骚》的分析评价,能更好地品味饱含激情的语言,也才能真正领会《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的内涵。讲解背景时,可与学生一道回忆旧知识(如《涉江》中的有关片段),可用讲义的形式印发有关新的内容。这样真正起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使学生增加文史知识的作用。

二、 比较阅读,突出特色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在教学《屈原列传》时,我紧紧抓住本文不同于《史记》其他篇目的“寓论断于叙事”而是“夹叙夹议、以议评叙、议中寄情”的特色,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题:

1. 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有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有无扣人心弦的场面?有无细腻的对于人物形象、动作神态的刻画?

2. 在选材上,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切入点有何不同?

3. 表达方式上,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有何明显区别?

4. 以上这些差异固然与有关屈原的史料不足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讨论,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粗线条勾勒人物,纵剖面选择材料,以议统叙、以议绘神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用上述两篇风格不同的文章作对比外,我还印发了与《屈原列传》具有明显共同点的《史记》中的另一篇文章《伯夷列传》给学生。《伯夷列传》是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它简略地记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并加以歌颂。它也以议论抒情为主,用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用许由、务光、颜回等的事迹为陪衬,抒发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愤恨不平。尤其是借善人恶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对所谓“天道”的怀疑,这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古文观止》的评语这样说道:“传体先叙后赞,此以议论代叙事,篇末不用赞语,此变体也。通篇以孔子作主,由、光、颜渊作陪客。杂引经传,层闲叠发,纵横变化,不可端倪,真文章绝唱。”司马迁是在借题发挥,一吐自己心中之块垒。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更加领会了《屈原列传》在构思上的特色,也更明白了茅坤所谓的“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的断语。

三、 旁征博引,开阔视野

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用到引用的方法。可引用同一作家的有关作品,也可引用不同作家的有关作品。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背景、领会内容、把握特色。在分析本文中“评介《离骚》”一节以及“屈原与渔父问答”一节时,本人是作如下安排的:

1.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引用《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引用《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3. 引用《卜居》片断:“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身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以上引用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離骚》创作的动机——“圣贤发愤”,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到《离骚》象征的手法,即借美人香草作比的写法。《卜居》同“渔父”一节一样,也是主客问答体,其实也是一段愤世嫉俗的内心独白,也是一段精辟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议论。《卜居》既评屈子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这两段话在思想内容、构思、修辞方法乃至于句式的选择上均有相同之处。教学中应用这些材料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又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随笔札记一窗景色 篇三

高铁急速行驶在两条平行的钢轨上,即九月启始已经忘却这是第几次离开这座城市。窗外滂沱大雨模糊了视线,氤氲水汽从远处蔓延开来。百无聊赖的我依窗而坐,耳中充斥金属摩擦的声音,看着一颗颗雨珠沿着玻璃划下,进而汇成一条水线。不断的摆动着身躯扶摇而上,几进垂直于其下落方向而后止。在这渐行渐远的路上,又有几条轨迹保持不变,但我更喜欢雨滴自由下垂的飘逸。

自十月到来年五月,每月在淮南和徐州间至少来回一趟。周五晚8:38和周日晚8:14班次的高铁每月定期为我预留着座位。慢慢的习了双耳塞着耳塞,肩上挂着经年褪色的背包独自穿梭在城市间和城市中。行驶的车窗外乎暗乎明,远处散布着点点亮光阑珊明灭。漆黑的车窗上始终挂着一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双眸凝视着对方。时而露出笑靥时而紧蹙眉头,曾经的年少轻狂如今都沉淀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淮南的窗户微微泛着白光,一幢幢一排排肩并着肩整齐的向前蔓延消失在街道的尽头。徐州的窗外霓虹闪烁照亮了这喧嚣的世界,车水马龙分割了这喧嚣的世界。窗内不敌窗外闹,唯有灯明亮。

今年四月份是我第二次来南京,却多了几分期待。四月的雨来的无声无息,却情意绵绵。酒店九楼落地窗中映着一位观光者安逸的凝视着前方。远处,昨夜贪杯的雨云托着胖墩墩沉甸甸的身子扶着摩天大楼步履蹒跚的前行着。一楼半落雨天外,楼上楼下两重天,急坏了云中人。郁郁葱葱的一片树海,像是受到了惊吓似的.,抖擞着精神伸展开翠绿的躯体,生怕着庞然大物一个不小心跌落下来毁了这开春以来的努力。不远处,晓雨怒放花满路,一朵朵花儿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聚集汇成一团、姹紫千红,倏忽炸裂开来斑驳点点像四周散开。周一的时钟总是敲的你措手不及,敲的你毫无防备,无奈!梳洗罢,结完账,撑起临时购买雨伞充充融入这片花海中。

而今风卷残云艳阳天,窗外生得几许寒意。久违的小长假,告别了吵闹纷扰喧嚣,躲进我自己的小木屋,最适东篱把酒黄昏后。我独自坐在这十二层单间玻璃窗前,悠悠万千世界、花花万千事物被揉捏缩嵌在这几平米的窗户中,风吹不起一丝涟漪,静谧安详。三杯两盏淡酒,正道是刚值好时光……

4.教学札记 篇四

高二级朱燕群

高中英语阅读课课文教学不同与听说课等其它课型的教学,因此,阅读课课文篇幅长,容量大,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阅读课文,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话题。下面就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开展对阅读课文的教学。

一、课前预习预习是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授课前教师可以先把本课的学习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按要求查阅生词、预习课文及语法要点,并找出不懂之处,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不至于听得“一头雾水”。

5.读书札记(阅读教学) 篇五

渠县有庆一小 王世勇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而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培养孩子爱上阅读,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使命。然而,阅读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必须直面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催化剂呢?教课文,不等同与教阅读能力,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要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关心什么?目标决定教学走向。那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

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可以从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其成败;这三个层次上的优化,可以谓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列出六种能力元素,其认知能力要求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在小学教学与评估中要全面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

(一)复述

认读原文,抄录词句,指出显性的事实。通过找出恰当的事实,了解学生对篇章最基本的、直接的理解。这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要求。

1.抄录词句,指出显性事实。

2.抄录词句,找出得到某结论的显性事实(依据)。有时指出某结论,要求学生从原文抄录得出这一结论的事实。有时要求学生先判断,然后找出得到这一结论的事实。

(二)解释

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词语、表面句意。句子的表面意义(命题意义),是由一个个词语意义连接而成,不顾语境也大致能把意思写出来。这种问题可了解学生对词句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篇章局部的理解水平。

1.解释文中的词语、短语的意义。一般针对难以理解的词语、多义词、指代词,或其他对理解全篇内容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有时词义要根据语境确定或作适当的调整。

2.解释语句的表层意义(命题意义)。采用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设问。

(三)重整

分析篇章内容关系,抽取篇章重要信息,概括段篇主要意义,辨识表达技巧等。它主要评核分析与综合能力。

1.理清篇章内容关系。要求学生理清篇章内部的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内容关系,如总分、分总、总—分—总、时序、并列(地序)、比较(异同)、因果等关系。

2.根据篇章内容分段分层。从分析篇章结构(形式)角度提问。3.从篇章某处摄取特定信息。概括一个或多个句群、语段所负载的信息。4.从篇章多处摄取信息。通过篇章全局的理解,从不同地方概括得出某结论的多个依据、原因,或概括不同的表现等。

5.概括段意或层意。有时要求先划出层次(分段),然后再概括各层(各段)的意思。

6.概括全篇内容。这是对阅读篇章最大语言单位的概括,答题时需对原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

7.辨识篇章的表达技巧。要求分析篇章的表达技巧,或找出采用某种表达技巧所写的句子。当前中国内地中小学课程标准、测试均淡化修辞、表达技巧一类的要求,香港中学试卷中则常可看到分析表达技巧一类的试题,而且多属于知识与规则层面的试题,它离实际解决读写问题有一定的距离。从能力评核角度看,它宜发展成为下述的评鉴题。

(四)伸展

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引申含义,拓展内容)。1.推断句子的深层意义。深层意义也称功能意义、交际义值,是在语境中理解隐含意义。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的关系至少有三种情况:相同、相近、相反。凡出现后面两种情况的句子,均可以用来提出这类问题。

2.推断篇外信息,想象篇章未阐述而又有理据可推得的内容。如,某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细节、在某种假设情况下事件发展的结果、按前文所述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等。

3.推断作者、文内人物某言行隐含的情绪、观点、态度等。

4.推出篇章隐含的作者心态、中心、主题、主旨或全文写作意图。本题型要在理解全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意义。

5.推出读了篇章后所得的感悟、懂得的道理。结合个人的经验,阐述自己获得的启发、懂得的道理。这种问题与现实生活、工作中阅读的需要相一致,设计问题时值得考虑。

(五)评鉴

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学生回答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

1.评说人物。评说篇内人物、作者本人,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评说思想内容:做法、建议、思想、观点等。题式为“你同意„„做法/建议、思想/观点吗?为什么?”学生可赞同,也可反对。

3.鉴赏语言:鉴赏精妙的字词、精彩的句子。此类题型不能仅限于鉴别表达技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机械操练。

4.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第三条和第四条在语境中评述文章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促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形式,从阅读中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方法。

(六)创意

在理解篇章意思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为篇章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为了预防学生从原文抄方法或观点来答题,考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常用“除了篇章所阐述的外„„”“你还有什么更有效的方法„„”引出问题。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语境、社会价值。

2.为篇章选用新的题材。

3.为篇章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4.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4.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解读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解读内容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方法。

文本的拓展和教学的链接,不单决定了文本的宽度,教学的密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亮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在其表,很难抵达其里,教师作为引导者,该如何有效挖掘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我觉得应该挖掘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品味、感悟、体会文本内涵。引领学生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读书,慢慢读,慢慢品、慢慢赏。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阅读期待,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2.兴趣培养与提升:能够沟通和交流、共鸣,才会有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果孩子没有体验到自我肯定,那么我们就会受到空虚和无意义的侵犯,就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1)如何增强体验?巧设悬念。(2)怎样词语教学?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联系实际体会;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发掘词语的表现力,体察人物内心;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拆解词语。4.有效预习,要找准教学的起点。预习是学生惟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应该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切入点,教师切入点应该多预设。

3.巧设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文本中如何提出好的大问题?(1)体现出文本价值,和课堂的核心目标相关;(2)巧妙,激发学生兴趣;(3)隐含整个板块甚至整堂课的教学内容;(4)是文本结构、文本价值、学生思维、教学板块的统一点或交集点。大问题的设计要能一次次的把学生打回文本中,在文本一遍遍的细读中,发现奥妙、解决问题、获得提升。

5.抓住文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文本细读,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心词句统领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中心内容来展开。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在把握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抓出最能表达文本思想内涵的语句,以此统领教学,实效性更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抓住了最能表现本文情感主线的关键语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进行“一咏三叹”。《画杨桃》一课我们可以抓住“想当然”这个中心词来展开教学:我不想当然,实事求是,把杨桃化成了五角星;老师不想当然,对我的作品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审视”;同学们一开始“想当然”,嘲笑我画错了。后来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想当然是不对的,所以很羞愧。《自然之道》中最能体现文本思想内涵的句子应该是“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可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吗?我们蠢在哪里?通过深究文本,品味语言,逐步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来。整个教学环节简洁高效。

6.利用文本空白解读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7.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6.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探索札记 篇六

关键词 初中英语;听力训练;材料信息;弄清细节

听力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认知环节之一,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前提要求,所以,学习英语就必须做好听力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英语听力无论在练习还是升学考试中都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初中是学习英语的肇始阶段,如果能及时指导同学们掌握听力技巧,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不但能帮同学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还能切实增强听的判断力,激活出“说、读、写”等其他三方面的潜能,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联系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平时加强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注重教学效果,不能流于形式,如此才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一线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练。我们在英语课堂上要尽量不用国语,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提高听力水平。有的老师喜欢在课堂初期安排几分钟free talk时间,比如用上堂课学过的新语句和词汇针对一些日常现象进行问答,诸如针对班级故事、节日问候、天气预报等素材,都可以有针对、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听说兴趣,最终提高听力水平。

英语影视和英语广播也是我们常用的训练听力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要适时设置相关问题并组织同学一起观看英语节目或听广播。笔者还经常针对同学们的兴趣,组织经典英文歌曲演唱,如《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等,争取尽可能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听英语的环境,如此才能让同学们潜移默化提高听力水平。

二、听力测试要做好三级准备

1.测预听信息

心理学研究:心理准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辨音能力和思维逻辑认定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准确预测将要听到的材料和信息时,我们大脑中准备接收该信息范围的网络会被充分激活,常言道“有备无患”如此听必能减少差池。考试时我们一般有五秒钟的时间提前了解答题内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几秒钟来了解答案内容,推测题干信息,这样我们才能有及时有效地捕捉关键信息。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疑问词诸如:what/ who/whose/which/ where/why/when/ how(much,long,many,far)抓住关键信息,反复揣摩,差不多就可以推断预听内容。

2.取关键信息

在听力实际测试过程中,针对繁杂的听力材料,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由此及彼、由表到里的识记和辨别,谨慎筛选正确信息。听力测试材料信息瞬间即逝,所以我们仅凭大脑的短暂的感性显然是不行的,关键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笔简单记下,尤其材料中所出现的人物(who)、发生的故事(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数量(how many,how much)等关键信息,唯有如此才能疏而不漏,才能更全面准确的识记信息。

3.断感情色彩

听力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联系特殊感情词语和语调语音变化来推断说者表达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内容来找出正确的结论。例如由happy,nice,glad,wonderful等词来判断兴奋的情绪;由sad,disappointed…来断定失望等精神状态,由believe, disagree,sure, dislike, lagree, like……等词可以知道说话者相信、不同意、肯定、不喜欢、同意、喜欢等相对应的感情色彩。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词语来推断感情色彩,我们还要要注意参照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给出的题干和备选答案以及听到的准确内容来推断整个材料的大概内容,从而帮助自己理解一些没有听准的词句,这样听力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系统的听力训练体系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听的能力的前提。所以扩大听力训练材料的输入渠道,强化中招英语听力题型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听力的形成不能只局限于单一地听这一训练形式,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听必须与说、读、写有机结合,听力训练必须课内课外科学地安排进行。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听的“量”的积累,而且更要注重“巧”的掌握与运用。只要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遵循、掌握、运用听力训练的规律,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金堂.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教学质量之我见[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 宋玮炜.基于任务型教学的英语听力教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

7.《张衡传》教学札记 篇七

新化县三中语文教研组

一、课文与原传的比较

《张衡传》见范晔《后汉书》第五十九卷。它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传记文学作品,记叙了我国东汉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生的事迹。十几年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曾节选它作为课文,编在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上。(现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课文跟原传比较,篇幅大为缩短,估计仅存原传二十分之一。原传用第三人称叙述张衡事迹,间或夹有议论,没有对话描写。张衡思想感情的表露,靠整篇整篇地引用他写的文章、辞赋。虽然显得客观、真实,但长篇巨制,充斥其间,喧宾夺主,几成文集。著名史学家刘知兀的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课文把高中学生难以读懂的这些琉文辞赋全部删去,事迹则保留原传的十分之九,_可分学文、科研、从政三部分,文字简练,结构产逮,篇幅适中,最适于高中学生学习。

二、安帝是否知人善任

课文记叙“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护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从此,国家为张衡搞科研提供了各种条件,张衡才得以充分发挥他的科技才能。这是不是说明了安帝知人善任?不然。据《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二年,“六月,京师及群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诏令‘百僚及郡国吏人,有道术、明灾异阴阳之度、漩矶之数者,各使指变以闻„„联将亲览,待以不次,冀获嘉谋,以承天诫,”。显然是天灾把迷信“天诫”的安帝吓慌了,张衡才被破格选拔。所以即使张衡“研核阴阳,妙尽玻矶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周论》”,科研工作成绩卓著,硕果累累,但由于“衡不慕当世”,结果“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他被皇帝们调来调去,十多年不升官,显然受到了歧视、冷遇。据张衡这时所写《应间》,他“见谤于鄙儒”,他的科研被嘲笑为无用的“屠龙”“孤技”。后被宦官谗害,排挤出朝,为河间相。他的《四愁诗》就是这时“郁郁不得志”写的。

三、候风地动仪在世界科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创制成功的原因 张衡制成候风地动仪是阳嘉元年,相当于公元132年,比欧洲科学家制造的同类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据世界科技发展史,带有记录装置的近代地震仪诞生至今还不到一百年,利用电流计将记录放大的现代地震仪形成就更晚了。候风地动仪的创制成功,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张衡能够创制候风地动仪,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他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落础,养成了勤学苦钻的惊人毅力。课文叙述他“少善属文”,表明他从小思维能力健全。但他不白满,据原传,他祖父张堪是蜀郡太守,可能是利用探亲机会,他顺路“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太学是当时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到这里观摩,交流学习心得,扩大知识领域,“遂通五经,贯六艺”。又“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显见他知识基础宽潭而又有爱好和专长。他的品质也很好:“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教条,为他多次铺开了“鄙儒”垂涎的仕进道路,他也“不行”,“不就”,“不应”,却宁愿花十年时间创作《二京赋》。

其次,他在科研实践中养成了唯物主义观点,进而具有不平凡的抱负。他在《应间》中宣布:“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他认为“艺可学而行可力”,至于“天爵(皇家禄位)高悬,得之在命(机会)„„求之无益,故智者俪(弃)而不思”。“憨三坟之既馈,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意思是他要在“太史令”这个朝廷所设的闲职中“隐居”起来,整理并钻研三坟、八索等古籍,大搞科研,因此他不为皇带们的冷遇和政视灰心,也不为各种恶念的嘲弄和打击丧气。

第三、据《后汉书》记载,张衡的时代.首都洛阳一带经常发生地震,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张衡逝世的四十七年间,有记载的就达八十次之多,有时一年两次。这种客观情况促使张衡研究地反间皿,精心设计仪器。但即使如此,如果没有当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工人配合,也是造不成地动仪的。从这里可以悟到个人努力必须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各方面相配合,也可悟到张衡不喜欢交接的俗人,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那些热中仕进的那儒。

四、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 课文后面第二个习题,要求学生界清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学生的答案不一致,教师之间也有争论:有的认为详写的是张衡学文、科研、从政三部分,略写的是十年作赋,十年居官不徙,有的认为详写的是张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桑,略写的瘤学文、从政活动。这个问题的讨论,要从立传的原意去分析。张衡作为文学家,历来受到粉赞,原传虽然拾袭过去传记文学传统整篇整篇地书戴了他所写的《应间》、《思玄赋》及两篇疏文、《二京赋》只是“以文多故不载”,割爱了,但传后所附范晔对张衡的《论》、《赞》,都仅仅高度评价他的科学减就,并且一反儒家经典《礼记》“德成而(是)上,艺成而(是)下”的观点,认为张衡“思引渊微,人之上术”,“岂夫艺而己哉?何德之损乎”,把他的科学成就提到了“立德”这个至高无上的地步!基于过个观点,范哗对他“初拜郎中”,最后“征拜尚书”都一笔带过,“再迁为太史令”和“再转复为太史令”之仅的另一官职甚至不作叙述,对他的文学、政抬活裁有所记叙,但相形之下,详叙的还是太史令职内的科研活动和成果,以便突出张衡作为科学家的形象。

这里值得称赞的是范哗详叙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据一九七六年第十期《文物》王振铎《介绍一千八百年前的张衡地震仪》,“张衡创造的地震仪„„装置在当时首都洛阳的灵台(天文台)中„„它在四世纪初年西晋永嘉战乱中失落,但北齐都信芳撰《器准淮》,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还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唐代以后,二书又都失传。幸赖刘宋时范哗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对这项发明做了概述。这一段简短的文献,是研究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依据。”从这里可见课文详叙这事的价值。

五、《张衡传》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

8.教学札记 篇八

1、在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了钻研教材,弄清每课中的重难点,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来设计练习题,从而真正做到有讲有练。在金教师夜班工作时,设计一些中等难度的练习题让孩子来做,第二天批阅后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在夜班工作中,对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就像校长常说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确,当教师把这件事重视起来了,孩子也对每一件事都上心了,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3、在班级管理上,仍然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班学生普遍比较淘气,话比较多,今后要继续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继续加强,尽量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养成一个较良好的习惯。

4、我自身的习惯养成上,最重要的是不能懒,眼到,手到,同时也要心到,这样每件事才能做好,期望自我成为一个勤快的人,不懒惰,不虚度光阴,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

9.教学札记随笔 篇九

蔡元培先生不愧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教育观及严谨的治学作风都彰显出大师风范。初读此文觉得语言略显晦涩,再读之便觉回味无穷,我想主要是因为蔡先生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当年蔡先生谆谆告诫北大学子:一要抱定宗旨,二要砥砺德行,三要敬爱师友。今天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育人子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首先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起,我们也可以借鉴蔡先生的教育观来教育学生,如何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个人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德智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将来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在知识和修养上为学生作出好的表率,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那一天起,就要以这作为宗旨,潜心育人与自修。

蔡先生的演讲语言不可谓不精辟,读之发人深省。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想起了逝去的的大学时光,似曾相识的一幕仿佛定格在眼前——期末考试临近,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里座无虚席,这一盛况较之平时可以说是判若云泥。也不否认有很多学子是踏实做学问四年如一日,但更多的则是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中虚度了光阴。都说社会是一座大染坊,大学则是一个大染缸,你要想洁身自好全身而退,更多的要靠个人的把握,大环境的影响只能算是外因,充其量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一道屏障,跨过它们就可以通向成功的大道。培养好的心理素质,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不为流俗所染,不为诱惑所动,是很能锻炼一个人的,如果你坚持下去了,那么前途一定是无可限量的。说到这里,我想告诫我的大学生朋友们,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当你在闲暇之时高喊着无聊时,稍纵即逝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分秒秒,消磨于无形的还有作为青年人应有的志气与决心,失去了它们,你的人生将会大打折扣。为了明天不后悔,请你一定把今天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

今天在课堂上油然而生一个念头,借此来对学生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于是即兴发挥:同学们,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这其间是否有自己的影子。请大家静静地回忆,当别人在刻苦攻读时,你有没有逃课去上网玩游戏,有没有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没有考试时一心想要偷看几个单词和监考老师玩起了警察抓小偷……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们的表情,都不言语了,有的脸上泛红了,有的低下了高傲的头。我继续趁热打铁说道,蔡先生的教导可谓用心良苦,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今天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启发着我们。教材的编者也是别具匠心,将如此生动的一篇课文安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让我们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全力以赴地备战期末考试。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品德修养与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各有收获,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深的感受用你的文字表达出来,下次上课时我们一起来个思想汇报。

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但是内心的感慨依然不减。我常常在思考怎样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融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能从作品中受到思想启迪甚至受用终身。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篇章,作为施教者的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钻研、多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找准二者的最佳切合点,高质高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并陶冶性情,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余艳荣,教师,现居湖北云梦。

10.教学札记 篇十

三年三年一个的鸿沟只要用真心跨越,没有什么不能够。孩子们如今都处在青春期,我们需要容忍他们或多或少的叛逆。孩子们如今年轻气盛,我们需要理解他们或多或少的倔犟。

其实,孩子们不是不懂事,不是不想学习,他们只是不知从何学起,他们迷茫,他们畏惧前方的路,用放纵麻痹自我,狠心欺骗自我的心。

我们要有一颗耐心、爱心。细赏佛晓,静待日出。我们明白即使是伟人也不会瞬间改变一个坏习惯,即使是智者也不能不犯错误。坏习惯需要一天天克服心理障碍才能最终攻破,错误要不断反思才会意识到去避免再犯。我们和孩子们都是普通人,应对孩子们,无论他们提高的大小,只要每次我们能看到的提高就尽量给予鼓励,甚至有时善意地撒个小谎,也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称赞。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这样写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

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

归根结底,

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提高同样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不是他们虚荣而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如果学习生活上的提高得不到教师父母的夸赞,他们就可能经过上课走私、睡觉、玩手机等等体现他们的存在,引起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就是说学生的表现得好与坏,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教师忽略了孩子们真正的想法,没有尝试正真走进他们的心里。

这几周私下里,和5班的孩子们说到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都能意识到自我的状态不好。可是他们也提到教师们给了他们过大的信任,他们感到教师离他们越来越远。和2班的孩子们谈到他们的上课方式,他们也为自我无尽的沉默自责。他们不明白自我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不想总是遭到教师的批评。他们是一群心思细腻的孩子,他们有着自我的想法。

他们从侧面告诉了我他们对我的的期望,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严厉的教师而是一个敞开心扉的大姐姐对他们的信任。我不能再一味地管制他们,强横的约束他们,我要进一步采用“心理战术”,真诚和他们相处交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血气方刚,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11.教学札记 篇十一

最近我发现此刻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享受性的吃喝玩乐,家里所有人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给予这个孩子。这些看似爱的做法让不少孩子从小产生了天生的优越感。有些孩子对物质的要求十分高,甚至有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当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难以适应团体生活:经受不住学习上的挫折,处理不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极少数孩子甚至认为学习没有任何作用,他们觉得是为父母或者教师学习。我们应当如何控制亦或是改善这种教育状态呢?

我想首先能够经过家长学校,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职责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另外,我想在孩子出生前,父母等相关抚养人就应当阅读《当代家庭教育》、《成功家教启示录》、《实误家教启示录》等相关教育书籍,提前进入家长学校了解学习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注意事项,从小用既充满爱又正确的方式抚养孩子。让孩子茁壮健康成长,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教育事业没有最好,仅有更好。我想家长学校会顺应时代的发展逐渐壮大,发挥它的光和热,体现它存在的价值!

12.听课札记(一)-教学教案 篇十二

一、走出课堂四十分钟

课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春天,去感受春天,去体验春天,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的快乐,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二、走进春天的语言世界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前的“开心词典”活动,学生搜集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抄在开心词典上,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开心词典上的词句,“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收集的词句相当丰富。昨天在和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这些词句中又一次领略了春的美好。

三、走进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诗画同源”,确实绘画和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需要观察,选材,构思,布局,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观察春天之后,让孩子先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画下来,这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一个凭借,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画的过程已经是学生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思考、表达的过程,眼中景已变成心中情倾注在画笔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说是用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说话变得有趣了,变得不那么困难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不要过多早给孩子功利思想的影响 听老师的开场白:“昨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了向日葵文学社的第一次活动——亲近自然,今天是我们班文学社的第2次活动,你想成为文学社的一员吗?只要成为社员,作文老师可以当面批改,好文章还能推荐发表,有信心吗?”成为文学社员,好文章还能推荐发表这样的话语功利性太强,写作文是为了发表吗?作文能发表对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当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激励学生学习不要直接用这种功利的东西去激发。二年级孩子刚接触写话,应该让孩子感到写话就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是很快乐的事。从小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让他真正从文学社的活动中享受语文的乐趣,习作的乐趣。

2、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春天刚刚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语言确实很美,但是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教师说的时候像在背台词,没有和学生自然交流的感觉,因而缺乏童趣,师生没有融为一体。学生小组同位交流的时间较充分,教师只是眼观全班的情况,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怎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呢?

3、学生的发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13.教学札记 篇十三

谈读书

书是什么? 书是前人或今人用文字写成的话。它是人的经历,是人的经验,是人的感受,是人的思想,是人幻想,是人的向往和追求。

为什么读书?后人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就不会走错路。后人应该比前人更聪明,在前人的基础上构筑理想的大厦。走错路或弯路,只会贻误人生。在借鉴中提高,在理论指导下从事有目的的实践,事半功倍。社会的发展最终用文化总结,社会的进步起源于文化的积累。后人学习前人,师承的是书本,是多少年的文化积累。

如何读书?首先理解它说的是什么,然后探讨它为什么这样说,最后认识到:它说的我懂,我也能这样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做“有心人”。

殷霞

2014.3.15

贵 在 写 作

学语文,贵在写作。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有所体验,在心灵上顿生感悟,自然就形成了写作的愿望。观自然之景,察人物之貌,明社会之态,动肺腑之情,晓正义之理,笔下也就有了文章。初学写作,不求高深,只需有话可说,前后连贯,扣住一个话题就行。写景宜描形状物,记人应突出特点,叙事必理顺脉络,述理要言之有理。在写作中体会审题立意的妙处,在写作中锤炼行文表达的技巧,在写作中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热爱写作的人,会珍惜生活,会尊崇劳动,会创造奇迹。用好一支笔,我们可以征服世界。

殷霞

2014.4.19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这样问道:“老师,你为什么没有领着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分析课文呢?我认为你应讲得再细点,这样我们会理解得更好。”这说明学生已正在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消极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反驳老师的新型学生转变。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育无疑加强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在他们的口头表达上更突出一些。不论是开学时的自我介绍,还是课堂上的发言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初见成效。

应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与过去“应试教育”时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在其中我们还是觉得有几点不足:

第一,拼音教学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近几届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夜”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第二,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如“以”、“已”的用法不分,经常错写成“以经”、“已后”。总之,错别字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先 入为主,这些错误在初中阶段纠正起来很困难。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及领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体验生活。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家庭生活还是写学校生活,选材仍然狭窄,内容也不新鲜。

殷霞

2014.5.5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长春版四年语文上册的《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德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

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殷霞

上一篇: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复试经验(2012)下一篇:范文澜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