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论

2024-09-28

管理研究方法论(8篇)

1.管理研究方法论 篇一

管理研究方法论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吴建祖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jzwu@lzu.edu.cn

139-1913-8398

一、课程简介

本专题是研究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旨在向学生阐述管理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包括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管理研究伦理、科学分界问题和证伪主义、实证主义管理研究范式等。

二、考核

写一篇本课程『阅读材料』的读书笔记。要求:

1.不少于2000字。

2.版式要求:1)A4单面打印,页面布局:普通。2)不加封面,在页眉注明专业和

姓名,向右对齐。3)题目:宋体,小三,加粗,居中。4)正文:宋体/Times New Roman,小四,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3.提交截止日期:2012年10月12日

4.评分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20%;读书笔记内容70%;读书笔记版式10%。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第一讲 导论(4学时)9月13日

1.1 什么是管理研究方法论

1.2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1.3 管理研究的伦理

课前阅读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一章 绪论

[2] 陈晓萍,徐淑英, 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一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第二讲 科学的方法(4学时)9月21日

2.1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

2.2 科学的分界和证伪主义

2.3近代科学哲学简介

课前阅读

[3]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一、科

学:猜想与反驳

[4] 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M].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第三讲 管理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4学时)9月28日

3.1 实证主义及其相关思想学派

3.2 解释主义与现象学

3.3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3.4 参与研究与行为研究

课前阅读

[5] Johnson P., Duberley J.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M].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第1-3章

[6] 保罗·格里斯利.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第5-8章

四、参考文献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2] 陈晓萍,徐淑英, 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4] 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M].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5] Johnson P., Duberley J.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M].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6] 保罗·格里斯利.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7] 比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Sutton R.I., Staw B.M.What Theory Is No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3): 371-384.Whetten D.A.What Constitute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490-495.

2.管理研究方法论 篇二

据相关数据统计, 在导致事故成因的各种原因中, 85%都涉及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各种因素[1]。近年来, 我国吸取了前几年重、特大事故频发的教训, 日益重视企业安全管理的实施和开展, 形成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把企业安全管理的实施纳入到法制发展的轨道, 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了安全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利润始终是企业的第一目标, “安全第一”在现实的企业活动中很难落到“第一”的位置, 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体制的转型期, 各企业都尽可能减少成本、增加获利, 而安全管理在企业看来又有悖于这点[2]。企业安全管理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使我们意识到: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管理仅仅有一个系统框架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是如何通过协调其中的各个要素, 保证系统的整体运作, 从而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针对这点, 本文运用近年来在系统工程领域比较流行的WSR方法论, 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当今企业的安全管理。

2基于WSR方法论的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分析

2.1 WSR方法论

WSR是“物理 (Wuli) 一事理 (Shili) 一人理 (Renli) 方法论”的简称, 是由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提出的, 它既是一种方法论, 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 是多种方法的综合统一。它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性质, 将方法库层次化、条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其中“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的界定如下[3]:

“物理”是指管理过程中和管理对象中可以并应该由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硬运筹方法”描述和处理的层面, 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事理”是指管理者介入和执行管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 包括如何感知、看待、认识思考、描述和组织管理对象和过程, 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人理”是指管理对象和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管理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 主要解决“由谁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 物理、事理和人理并不可以绝对地划分。WSR有一套具体的工作步骤帮助我们运用WSR方法论, 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 从而实现物、事、人三者的统一 (如图1所示) 。这些步骤有时候需要反复进行, 有时候也可以将一些步骤提前[4]。

2.2基于WSR方法论的企业安全管理框架体系

企业安全管理涉及要素众多, 是一个复杂系统, 按照WSR方法论对物理、事理、人理的界定, 从W、S、R三个层面刻画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 (见表1) , 有助于更全面、清晰地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

2.3企业安全管理中物理-事理-人理间的联系

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物理”指的是系统中的各种客观存在, 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顺现有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并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是保证管理过程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准则 (即知识、技术、法律和标准等) 。而“事理”则是“物理”的基础上, 结合系统的管理目标, 寻求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最佳方案,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优的结果。安全管理中的“人理”即强调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上下团结一心, 最大限度利用“物”把“事”做好。由于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以保障人为目的, 同时也是由人来负责具体的实施和开展, 因此在基于WSR方法论的安全管理系统分析中, “人理”无疑在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特别是当安全管理过程牵涉到企业管理层领导切身利益的时候, 必须充分发挥“人理”的作用。企业的安全管理只有以科学的“物理”分析为基础, 以可靠的“事理”分析为手段, 辅以必要的“人理”分析, 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

3基于WSR方法论企业安全管理运作模式

按照WSR方法论的工作过程, 结合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特点, 企业安全管理可分为6个阶段进行:

(1) 理解领导意图

领导重视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这里的“领导”是广义的, 可以是企业的领导、政府部门的领导也可以是技术专家。这一阶段工作主要包括收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获知业界同行的安全管理水平;以召开研讨会的方式了解企业管理层对安全工作的看法, 并通过彼此间的协商和探讨, 在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一步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的管理特色, 强调与上级沟通, 而不是一

开始就强调个性和民主[5]。

(2) 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的重点是调查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一般由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负责, 通过现场巡查、人员交谈、查阅历史文档等方式识别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了解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 进而形成对企业安全状况的整体认识。此外,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在本阶段须弄清企业人员的组织架构, 知道谁是真正的决策者, 这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 形成目标

本阶段旨在根据上一步调查分析的结果, 确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生产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目标相一致, 体现用安全促生产而不是妨碍生产的原则。目标制定的关键在于确定所能接受的风险水平, 这个风险水平须同时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 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目标只要把所存在的风险控制在这个可接受的水平内同即可。

(4) 制定方案

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后, 安全管理人员应针对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与企业管理层商讨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由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组成, 常见的措施包括:本质安全化、安全防护、安全监控、安全教育等, 它们的应用场合、实施效果和所需的成本均存在很大的差异, 应根据安全隐患的类别、危险程度并结合企业安全经费预算而定。

(5) 协调关系

协调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协调, 例如在隐患解决方案的论证过程中, 若认为现行的方案不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或者因方案太过保守导致实施成本过高, 则需要对原先确定的技术措施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人际关系的协调。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由于监督性较强, 最好在获得企业管理层特别是决策者明确支持和认可后, 才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此外, 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应本着共同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与其他部门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减少工作时的阻力, 特别是对于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应耐心教育劝其改正, 而不是以呵斥、恐吓的方式逼其就范。

(6) 实施与完善

企业安全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将面临许多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依靠单一部门的协调往往难以圆满解决。企业可采取成立安全委员会的方式, 定期开会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安全委员会由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负责人、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基层人员等来自企业不同层次的代表构成, 通过与会成员的积极讨论, 最后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会后,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根据会议讨论结果负责监督、落实相关工作。

综合以上6步, 基于WSR方法论的企业安全管理运作模式如表2所示。

4 结论

(1) 当今许多企业安全管理开展不尽人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少管理层支持, 无法履行职责造成的。

(2) 企业安全管理系统涉及要素众多, 是一个复杂系统。运用WSR方法论, 可以从事理、物理、人理三个层面对企业安全管理所涉及的要素进行划分, 三个层面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中“人理”在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发挥“人理”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3) 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文提出基于WSR方法论的安全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始终强调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和协商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安全管理工作在企业内的权威, 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虽然任命了安全管理人员, 但是由于权责无法统一, 安全管理的实施和开展常常受到外力阻扰而难以落实。针对这个问题, 运用WSR方法论, 从物理 (W) -事理 (S) -人理 (R) 三个层面分析了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按照WSR工作过程, 提出一套企业安全管理运作模式。这套模式强调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与企业管理层的协商和沟通, 从而在企业内树立安全管理工作的权威, 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在实处。

关键词:WSR方法论,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分析,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穹, 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9~10

[2]路芳银.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和主要对策[J].科技资讯.2006, (2) :158~159

[3]董丽娅, 刘子玲.WSR方法论在科技投入宏观系统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 (2) :89~93

[4]孙东川, 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73~75

3.应急管理方法研究述评 篇三

摘要: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法的研究是应急管理研究的基础。文章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时间维度的应急管理过程为基础,系统阐述了运筹学、博弈论、复杂系统理论和模拟仿真等方法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应急管理;研究方法;系统论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政府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可以归纳为突发公共时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研究、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灾害的机理机制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检测预警研究、应急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模拟仿真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后评估与重建研究等。可见,针对应急管理的研究覆盖了组织、政策、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工具以及集成应急平台等多方面。本文仅从基础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对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阐述。

一、应急管理研究内容与原则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可以将应急管理划分为预警、反应和善后阶段。应急管理的事前阶段主要侧重研究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管理原则是实施有效规避,强化预案管理和完善情景预演机制:应急反应阶段是快速评估、选择应对方案,及时启动预案。应急介入、控制事态,同时科学调度,实时决策,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对该阶段的要求是需求响应的及时性,以及响应的效率问题。善后阶段主要是建立和恢复正常秩序的过程。应急管理的整个事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离散事件系统,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

二、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应急管理中有关资源布局和调配、人员疏散技术与模型等问题主要采用了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Altay和Green(2006)系统回顾了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在灾害运作管理中的相关研究。通过关键概念的定义清楚界定了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的过程。对已有的109篇文献按文献作者的国籍、发表时间、所应用的方法、研究内容所属的运作阶段、灾害的种类和研究的贡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并用图表详细介绍了不同运作阶段和灾种的论文研究情况,同时依据Denizel的分类标准也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研究现状,最后从Multi-agent研究、方法论、技术、运作的阶段和基础设施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Green和Kolesar(2004)对30多年来在《Management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应急管理领域运筹学模型和应用进行了回顾,阐述了这些原始模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应急反应的决策,讨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出现而引发的应急管理新情景下运筹学建模和应用的潜在方向。这两篇文章对运筹学,管理科学角度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提炼。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运筹学领域有关应急管理的研究最为充分翔实,但对多主体、多层次应急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协调等问题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三、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严格来讲,博弈论是运筹学中的一部分。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博弈论已经发展出自身的方法和体系。同时,随着博弈论研究的深入,其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地位也已突显。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博弈研究主要是应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应急管理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其中局中人是“危机管理者”和“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策略空间就是其状态空间。“危机管理者”的策略空间则是其方案空间;支付函数是成本最小化下的最优方案。整个博弈过程便是如何调用方案空间中的方案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发展的状态。计雷等(2006)描述了动态博弈网络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并描述了应急管理动态博弈问题的三个主要特征,即突发事件是动态演变的:关于事件发展的信息是从模糊到清晰,从不完全到完全:在不完全信息下所制定的方案要能够便于在信息完全时刻下的及时调整。将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所有突发事件状态和方案都是可以穷尽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突发事件的所有状态空间。因此对应的方案集合也是无法穷尽的。同时。对应方案的收益函数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的研究将会是该领域的热点。同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采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应急组织体系构建中的博弈也是主要研究方向。

四、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复杂系统研究是当前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方法。复杂适应系统是一类代表性的复杂系统,基本思想是:系统的复杂性起源于个体的适应性,系统中的个体在与环境和其他个体的交流中不断进行着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在整体上突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李振龙,2003)。Jsnssen(1998)用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工具来模拟微观层面的行为,并得出了基于宏观模型的确定性参数值,将其应用于对控制疟疾行为效率的评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情形的模型构建。复杂系统的信息不同于一般传统决策分析中的信息。例如,复杂系统通常会呈现对特定假设的极度敏感,通常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决策的利益相关者没有有关系统的模型和系统的输入参数,或者对模型和参数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这种强不确定性情况下,传统决策分析工具无法应用或者无法表达决策制订者的目标。而基于情景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未来并不是过去的归纳总结,并且可以帮助人们达成一致意见。但情景方法无法提供量化的决策分析,并对给出的政策选择做出排序(Lempert,2002)。计算机支持推理结合了数量分析和情境分析,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给出可能模型集合,从而更好的模拟未来的状况。使用者可以在这些模型中通过计算机可视化和搜寻进行选区。基于Agent的模型是将社会看成多个自主互动代理人演化系统的计算研究,是从复杂适应性系统角度对社会体系问题进行研究的工具(Janssen,2005),也是目前应急管理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法。

五、基于模拟仿真的研究方法

对突发事件起因的研究涉及对意外情况的建模和仿真。“意外建模”被《技术评论》杂志视为2008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Anonvraous,2008)。微软研究中心适应性系统和互动组的主管Horvi~认为使用“意外建模”技术,融合大量数据,人类心理学和机器学习可以帮助人类管理意外事件。目前有关意外建模的研究方法多数出现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研究方面。

案例库的建立是应急管理中经验研究的重要部分。由于单纯的案例库并不能完全应对现代复杂突发事件,因此基于模拟仿真技术的研究方法在应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急管理中有关人员疏散技术与模型主要采用了基于仿真的研究方法。此类研究包括安全通道的设计、群体规划与管理以及紧急疏散仿真等方面,通过计算机群体仿真技术实现虚拟现实仿真。同时,针对复杂适应系统开发了一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多主体软件工具集,即通用软件平台Swarm。余雷和薛惠锋(2008)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Swarm工具从进化博弈的角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进行了仿真。

目前,针对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模拟仿真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美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地震模拟试验和计算技术,日本的三向地震模拟震动台等。但对其他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的仿真研究则较为缺乏,这也是目前较为迫切需要得到突破的方面。

六、总结

4.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篇四

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很容易从字面的意思发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性处理方法就是方法论。实际在我们处理问题时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研究思维、管理工作思维和教学思维。这三种思维各不相同:管理研究者思维主要特点是重归纳,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性。表现形式多为学术论文,课题申请书及研究报告。管理工作思维主要特点是重视现实具体问题的解决。表现形式多为工作报告、会议报告。教学思维主要特点是重演绎,强调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表现形式多为教材学习。对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的研究路径对任何的研究者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也不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知道,管理学和经济学一样,同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在理论的形成上主要是前人的思辨的探索,不同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来自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试验。这在一方面决定管理学科很难有一套完整的如同试验步骤一样的研究方法,但在另一方面却显示了社会科学的魅力。社会科学强化对问题的思索,同样可以建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但却容易超越前人。比如在物理科学的研究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得物理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后人的工作只能在其强大的领域下耕耘,而经济学的发展却大大不同于科学研究,从亚当斯密以来,后继者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先河,进入20世纪后半叶,经济学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在博弈论、一般均衡论等领域获得了更大的突破。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发展轨迹简单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没有人能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如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一样。对于管理学来说,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也是来自于管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以往积累知识的吸收和发展,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过程,进而形成处理一般问题的基本方法,构成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单纯对管理学来说,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了管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进而对社会科学来说,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总结形成的基本方法。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学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它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进行科学选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是选题的基本前提。科学选题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等等。从一个国家的科学政策往往可以透视出政府对于科学的需求,所以研究者应充分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

二、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为此,研究者应努力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去探索,应在矛盾的前沿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中选择,应在知识的空白带、在各学科的连接点上选题。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已进行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别人的工作意义以及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课题的价值和可能包含的创新性成分。

三、科学性原则。科学选题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就理论依据而言,首先应考虑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与已确证的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应选择,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也不应该作为选择的对象。

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要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择。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研究,而这些条件到达什么程度,我们便研究到什么程度。

五、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所选的课题应考虑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效益的项目应该减少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的研究经费是一定的,所以要抓住重点。应当指出,在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充分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或把这些原则兼顾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些原则之间常常会有矛盾,比如,需要性与可行性、科学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周全。只能在上述原则的综合乃至折衷上选出相对合理的课题方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上述原则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科学选题中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是学术专著、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反映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参考文献还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参考文献的引用,反映了论著作者具有科学的态度,论著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说明文章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表明了作者对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著录引用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为论著的审阅者、编者及读者评估论著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著录引用参考文献是论著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肯定,还免除了抄袭或剽窃的嫌疑。在科技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时,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部录入,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必大段抄录原文,只摘引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与数据,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论文的篇幅。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也为查阅原始文献提供了线索,便于读者溯本求源。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来筛选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对于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内容,要概括出那些与本主题研究紧密相关的部分,然后做出相应评论,指出对本研究有用的观点。文献综述部分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和文献阅读量。是否找到研究问题的关键文献,是否抓准文献的要点,评述是否切中要害,是否有独到见解,等等,都可以从文献综述部分看出来。可见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显得相当重要。为了达到文献综述的高质量要求,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出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列为参考文献;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

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可以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知或知之甚多的主题,应只写其新进展、新动向、新发展,不重复别人已综述过的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评价一篇文献综述的质量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准确如实地表达文献作者的论点和实验结果;文字通顺、精炼,可读性和实用性强;有无具有指导或启发性的新见解和新观点;有无自己的研究结果包括在综述中;应以文献为主;发表刊物级别和其他文献引用的次数。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成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重要的标准。学术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创新是科学研究工作和研究生论文的灵魂。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当今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原创性的东西,导致东拼西凑,论文毫无新意。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视角。评价学位论文的创新性,首先要明确主体范围和评价的视角。评价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从人类的生产、科研、经济、管理的实践角度进行评价,而不是从局域、微观进行评价;同时,是从学科体系、学术领域进行评价,而不受本学科的限制。在全球的人们的实践中,在现有的各学科的理论中都不曾有过的新的真理性的认识,这才称得上创新。这有别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二、评价等级。评价科技成果分四个等级: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的评价分几个等级?这是一个没有系统研究也没有统一规范的问题。有关高校对研究生论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的评价等级与论文的论题的广度、深度、重要度(价值)、创新度有关。

三、评价标准。如何界定重大创新、重要创新、一般创新、有新意、无创新,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各自的标准,很难精确地确定。评价学位论文创新等级有三大要素:突破性、价值性、真理性。创新就是突破,就是对旧的突破。价值性是指创新成果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分为:①重大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②重要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③一

定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真理性是指创新成果所揭示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规律性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可以分为:①新的规律;②新的理论;③新的见解。管理研究中,真正使我们产生具体亲切感的是管理实践中具有生命力的现象和事实,如果在研究工作中真诚地对这些现象和事实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自然会使我们的创造力充沛起来,如果拘泥于抽象概念则难以取得创造性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创新性论文的基础在于多进行基础研究。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性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

一篇研究论文的撰写,按照模式化的方法说来包括四个部分:1摘要;2绪论;3方法;4结果及讨论。摘要:目的是向读者叙述本文的创新点和它的价值,一般采用直叙方式。摘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问题说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要界定清晰;创新点,研究工作的贡献,创新点应占去摘要的大部分篇幅;论证途径的说明,创新点论证过程不必叙述,把在论证方法和技术上有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写上。另外要注意: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应尽量少,也不要把摘要写成目录式,采用陈述方式,用学术语言表达创新点及其背景,让评阅人员和专业读者判断它的价值。绪论: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1)问题的提出及背景。论文首先要点题,选题不宜过于宽泛,提倡“小题目,大文章”。问题提出引导后续的研究工作,问题明确意味着聚集于关键的概念,并将围绕这些关键概念进行研究工作。(2)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来筛选文献,由远及近,先谈关系最弱的文献,最后谈关系最密切的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对于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内容,要概括出那些与本主题研究紧密联系的部分,然后做出相应评论,指出对本研究有用的观点。撰写文献综述有三忌。一忌讲义式、二忌主观设置靶子、三忌含糊不清。(3)假设的表述。文献综述以后作者需要对研究问题给出主观的回答,即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树,这便是假设表述的内容。假设表述合理的化,应该清晰地表达主观预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陈述是否具体、清晰到变量的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第一、是否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证据进行验证。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论证和验证过程,使读者可以根据论文描述的方法,独立地重复此项论证和验证工作。包括三项内容的描述:研究主体,论证框架及步骤和数据分析。描述研究主体包括主体本身的特征以及主体所处的总体结构。样本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抽样框架、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都应介绍清楚。论证过程一定要围绕绪论中提出的假设来组织。论文中关于论证过程的表述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将自己在论证过程中积累和知识都包括进去了。论证过程以主题、假设为纲领,提纲挈领地取材,支持论点和论据的材料就用,不支持或程度较弱的就不用。论证过程要围绕“阐明问题”阶段提出的假设树来组织,论证框架设计首先考虑假设树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方法设计完毕后,就是运用实际数据。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的解释应前后呼应,逻辑上构成整体。结果和讨论:这部分主要阐明假设验证结果,也就是论文的主要创新。结果和结论都放在结论一节,写法上分两段表达,一段是中性的叙述验证和论证结果,一段是作者自己可以表达自己对结果具有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看法。结果部分宜开门见山列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篇论文的主题最好只有一个。结论部分包括分析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讨论,但要防止引申过度的情况,结论还可以提出本研究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5.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第3次作业 篇五

一、阅读材料

1、阅读著名管理学家弗鲁姆《期望理论的起源》。

2、阅读著名管理学家奥尔德姆等《工作特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3、阅读Rugman&Cruz的《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

二、作业要求

1、请谈谈弗鲁姆《期望理论的起源》对理论构建的启发。

2、请谈谈奥尔德姆等《工作特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理论构建的启发。

3、请分析Rugman&Cruz(1993)《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的理论构建方法。

三、其他要求

1、每位同学要独立完成,不能互相抄袭。

2、请在3月27日之前完成,并以永久文件形式准时发到群共享。

6.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篇六

人本管理原则:1利益协调2行为激励3控制适度4权责对等5参与管理原则

管理的基本方法:1经济2法律3行政4启发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入世精神2伦理中心3重义轻利4中庸之道5重视名节6勤俭传统7廉洁意识8家庭观念9任人唯贤1辩证思想

行为管理学:个体 群体 组织 领导

决策的基本特征:预见性 选择性 满意性 动态性 过程性 可观性

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2预测3客观4系统5优化6动态7公正8法制原则

决策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问题确认、建立议程、确立目标、信息搜索、拟定备用方案、方案估计、选择方案

计划的功能:1见证决策目标的实现2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3预防意外情况对其造成的干扰4为实施者控制提供依据

决策的心理效应:1光环2自因3近因4从公5定型6反衬7校对8拖延9新闻10歌颂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组织设计的原则: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2整体协调3重点突出4因事设职5权责利结合6规范化和制度化

组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1组织环境2组织战略3技术4组合发展阶段

人员选聘的标准:1管理的欲望2正直的人品3实验的精神4决策的能力5沟通的技巧 组织老化的标志:1机构臃肿2反应迟钝3文山会海、官僚主义严重4模式僵化5决策常失误6人际关系恶化、矛盾严重

组织老化的对策:1定期审议2严格行动3向下走的和现场管理,鼓励及建议3人员换岗和流动4灵活用功方式5组建临时或长期的团队合作

领导的构成要素:1权利2对人的认识3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4领导风格作风及氛围 领导的作用:1领导是将组织内个部门连接在一起的粘合剂2领导是激发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催化剂3领导是各种管理职能的基础4领导是组织的创建活动的源泉和组织者

领导者的素质:1修养和责任2文化知识3政治4能力5心理6民主和法制7自然素质 艺术的类型:1思维艺术2语言素质艺术3识人用人艺术4理事艺术5授权艺术6交友艺术 个性优化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的革命1心理健康教育2智慧技能的开发和训练3成功心理教育:包括理想,目标,态度,行为等4性心理教育5个性教育:观念,方法,途径

个性的形成于发展:先天:交叉遗传,基因遗传,变异与控制后天:家庭,学校,文化,岗位工作,政治控制

气质:1胆汁质(兴奋型)2多血质(活泼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制性)控制的特征:1整体型2动态型3是对人的控制和由人执行的控制4是指该下属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控制过程:1控制的标准及其判定2衡量实际工作3鉴定偏差及矫正措施4偏差产生的原因 创新的基本内容:1目标创新2技术创新3制度创新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5环境创新 沟通的功能:1控制2激励3情绪表达4信息领导=建立关系=沟通

沟通障碍:1语言障碍2观念3角色4时空与习俗5心理6政治

7.关于员工行为管理方法的研究 篇七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人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一些危险的信号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如:“亚健康”、“过劳死”等。在各种压力下, 员工的健康逐渐的成为了企业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一般的企业处于传统的人力管理阶段中, 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需要全方位来建立配套的人才成长机制。因此, 应该大力加强企业员工行为的管理, 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繁荣。

2 影响企业员工行为的几大因素

2.1 社会因素人类生活在社会里, 人的行为不仅有生理基础, 同时有社会基础。

各种社会的因素对于人的行为影响是靠社会化来实现的。

2.2 家庭因素家庭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 与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好坏会对员工自身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会直接影响企业员工态度的好坏, 以及工作效率是否能够提高。

2.3 个人因素员工的气质、能力、性格主要是通过从事各类活动等形成的。

员工的能力因年龄、发展水平等不同而不同。企业一定要重视环境对于员工性格的塑造作用, 需要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实行规划管理。

3 当前我国企业员工行为存在的诸多问题

3.1 工作压力对员工产生的影响在我国, 很多人存在着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如:

管理竞争、经营竞争、岗位竞争、就业竞争等等。这些竞争压的在职员工喘不过气来。很多员工都染上了工作狂症状, 他们非常迷恋工作, 而且长时间的工作也不休息, 如果不工作就会感觉无所事事, 很痛苦。当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 就会因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有的时候企业员工会因为压力较大的原因产生一种不公平感, 主要对于同工不同酬、薪酬的设置不合理产生不满。

3.2 其他压力造成员工行为上的问题很多员工的家庭会给员

工本人带来很大的压力, 比如夫妻之间不和睦, 经常产生冲突,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 亲属的意外事故和生老病死, 失业等产生的压力。同时, 一些员工自身产生的思维偏差, 从而造成自身的精神压力, 这些压力会导致如烦躁、焦虑、紧张、郁闷、悲观失望、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等现象。从而使其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 如借酒解愁、无端发脾气、不关心家人等。

4 企业在员工行为管理落实上的不足

4.1 企业在信息的沟通上存在着不足企业的大多数基层员工不能够从企业获取更多的信息。

企业员工沟通的渠道较为单一, 所反馈的问题不能够通过正确的渠道而加以解决, 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下降, 对于员工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且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2 新制度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企业在出台一些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后, 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那么将会引起员工对于新制度的怀疑, 将会认为新制度的问题太多, 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降低, 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热情。所以员工会有一种消极的行为, 使新出台的制度更加难以实现。

4.3 缺乏与员工的沟通一些企业在制定新的体系时, 可能没有

跟各级员工沟通, 很多的员工并没有参与到新制度的制定上, 在出台后也没有对于员工的问题进行解答。所以, 员工对于企业的新制度并不是十分的了解, 影响了新制度的执行效果。此外, 企业并没有对于员工进行新制度的培训, 员工在面对新制度会有一种反感的情绪。

4.4 缺乏管理, 使员工放纵自己在企业中, 有一些员工上班时

间比较闲暇, 这些员工会趁没人管的时间, 在上班时做出一些行为, 如:利用公司电脑等其他的现代化设备与人聊天、打游戏、炒股等, 甚至有的员工现利用各种方法懈怠工作、干私活、违反商业道德、利用公司的资源自己开办公司, 手段越来越高明, 企业苦于难以拿出证据, 官司总是输, 这些现象都极大的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所以, 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管理。

5 对企业员工行为管理的措施研究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 本人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5.1 转变员工管理的观念管理者首先需要转变管理等同于控

制的观念, 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 使自身更好的融入团队, 为员工提供服务。其次, 需要改变“重惩罚轻奖励”的想法, 一些领导甚至不告知员工哪里做的不好, 甚至有的管理者从来不表扬表现较好的员工。管理者需要做到“以德服人”, 多为员工去想, 要尽量去满足员工的需求, 赏罚分明。

5.2 制定员工处罚条例公司加强员工遵纪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规范性,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需要强化直接负责人的职责履行, 要做到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直接领导要负一定的连带责任。

5.3 做好绩效管理企业之所以能够更好的发展, 主要是因为有员工在一直的辛勤劳动。

在员工的行为管理中, 需要去定期的检查员工的个人能力及其工作业绩, 使得员工能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采取恰当的奖励制度, 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从而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在绩效的体系制定的过程中, 需要让员工参与进来, 要与员工进行沟通, 从而使员工了解到考核的重点, 及其员工自身可以通过怎么样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绩效, 以及取得好的成绩后的回报。在充分的了解到考核体系之后, 员工就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反复的检查自身的业绩, 从而客观的评价自己, 找到自己的不足。

绩效管理不仅要管理工作人员的业绩, 同时对于员工的行为也要做出相应的规定。好的工作行为管理可以维护良好的企业工作秩序, 使员工的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强化,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树立好的职业形象以及提升工作业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4 充分改进员工管理模式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 管理者对于

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主要有两种态度, 第一是只要符合制度就被允许;第二是只要不违反限制就可以。

为了能够使员工的聪明才智都用上, 企业应该采用民主管理的制度, 让员工适度的去参与到管理当中来。特别是对于一些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比较多, 并且占据着多数的权利部门, 这对于充分调动非家族企业的人员积极性是十分困难的, 特别是对于事业心较强的员工。所以企业应该让非家族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从而把企业管理的更好。

5.5 加强企业的内部沟通有效加强企业内部沟通, 包括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员工与员工的沟通, 大力加强企业的内部沟通。

企业的民主管理程度是前提。很多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性、协调性很差, 造成了企业生产链脱节, 我们企业一定要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 激发员工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挑战, 特别是当今我国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变革, 使很多员工面临着新的环境, 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与压力。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员工的行为得到好的管理, 并使他们接受新的发展需求, 这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描述了企业员工的行为现状, 并列举了一些对于企业员工管理的建议, 从而更好的使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进步。

关键词:员工行为,方法,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厚清.企业管理人员系统思维能力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5) .

[2]颜谱.对于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2003 (7) .

[3]吴慧青.如何进行员工关系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多机场流量管理方法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多机场 流量管理 方法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中,航空飞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所用是巨大的。近年来,航班量日益增加,以往民航的运行方式为机长要等旅客登完机后,再向空管部门申请起飞时刻,以免造成空管部门已经通知起飞时刻而旅客没有登机完毕而无法按时起飞的情况发生,但有时也造成了旅客在飞机上长时间等待的烦恼情况,面日益剧增张的航班流量,多机场的流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多机场流量管理有利于提高空域和放行时隙的使用效率,提高机场的运行质量。

一、多机场流量管理的重要性

多机场指的是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拥有多个用于商业运营的机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民航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是按照规定的航班线路进行飞行的,当空中飞机数量饱和的时候,空管中心就会限制地面飞机起飞,让飞机在地面等待,等到空中流量平稳后再允许地面飞机起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耽误广大群众的时间,同时当机场的飞机数量增多时,飞行流量就会超过机场的限额,使得飞机飞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处于国防建设的需求,我国国防军用机的数量也在增加,而民航部门对空中航路结构、数量以及覆盖面积的调节力度很小,如果碰到军用机在占用航道的时候,民航就会滞留,或者在某一地区盘旋等待,使得飞机更加拥挤,飞行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就是飞机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空管中心就要根据天气情况对飞机起飞进行统一管制,没有起飞的飞机要原地待飞,对于起飞的飞机则要进行速度等各方面的飞行,从而也会造成飞机流量过剩,给航空事业以及人民的利益带来危害。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加强多机场流量管理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是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巨大作用。

二、多机场流量管理措施

(一)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合理放行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保障航空飞机的正常运行时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飞机流量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削平流量高峰从而使飞行流量平缓畅通[1]。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信息化技能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机场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对飞机流量进行合理的放行,从而保障飞机飞行质量。流量管理及多机场放行协同系统的启用将有效提高该区域航班流量管理的整体水平,能够大幅度减少航班总体延误。同时对航空公司节能减排和旅客方便出行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在流量管理中采用多机场放行协同系统,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两机场的协同发展和运作,避免恶意竞争和资源的浪费,规划虹桥机场作为辅助机场,浦东机场作为主要机场。虹桥机场的所有国际航班全部分配到浦东机场,而虹桥机场主要负责国内航班,实现了多机场流量的平衡。流量管理及多机场放行协同系统的启用将有效提高该区域航班流量管理的整体水平,能够大幅度减少航班总体延误。同时对航空公司节能减排和旅客方便出行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空管人员的培训,优化人员配置

航空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航空事业当中,空中交通管制是保障航班安全、飞机有序飞行的重要环节,在空管中心,管制人员肩负着飞机安全飞行,飞机流量的合理配置的等重大责任[2]。近年来,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和飞行流量不断增加,空管中心的工作越来越繁忙,有些机场的飞机流量已经接近饱和,面对日益剧增的流量,航空公司应该加强空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管制人员自身的素质,加强模拟机训练,培养管制人员的专业技术,从而更加规范的从事流量的分配,提高飞机运行的效率。同时还要落实责任制度,约束管制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飞机的正常飞行提供保障。

(三)加强机场流量的管理

机场流量的不均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机场流量管理不到位,流量的控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管理不到位往往就会使得空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飞行员飞行难以架控[3]。因此未来避免航线挤占、乱占的现象,航空公司更应该加强机场流量的管理,根基飞机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流量控制。例如在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中,管制部门根据航班的流量、飞机放行的间隔、以及天气情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针对飞机流量合理排序,避免出现为了减少自身风险而发布绝对化的流量控制。同时管制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飞行员进行沟通,将飞机飞行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状况给予通报,从而为飞行员架飞提供了依据,保障了飞机合理的运行。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有效的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航空流量不断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流量,多机场流量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管流量管理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多机场流量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飞机航班的飞行。随着航班量的快速增长,空域可调整的余度越来越小,针对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空管部门必须采取更多积极措施来完善流量管理体系,使空域利用率最大化,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为我国民航快速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海军,王健,陈龙,王飞跃.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03(06).

[2]马正平,崔德光,谢玉兰.机场终端区流量分配及优化调度[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7).

上一篇:顾城《等待黎明》原文欣赏下一篇:医药公司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