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反思

2024-08-14

历史教学案例反思(8篇)

1.历史教学案例反思 篇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史丽卿 的工作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教学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间太少,学生活动没有余地,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教师把该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剖析,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三、在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动态中实现有效教学,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在这种和谐的师生交往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这个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亲其师,信其道。”

教研活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2.历史教学案例反思 篇二

一、反思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策略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 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网络构建式”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知识网络, 线索就会很清晰, 这样能够改变依赖教材的习惯, 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 积累更广泛的教学资源, 更新知识体系。而且, 把教材从“依赖对象”更变为“依据对象”, 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自主”编排。

2.“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以学促学, 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所以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评价, 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 而应放下架子,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 让学生去讨论, 去争辩,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 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 探究辩论。在活动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 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 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3.“现代化”教学模式。

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嘴+粉笔”的模式, 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时,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纺织业”, 找到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各阶段的先进技术, 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二、反思教学过程,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生成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既有可以预设的情景, 又有超出预料的情景事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反思教学, 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 提高他们学习的理解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寻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 增强学习效果。

反思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 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全面掌握”的认识规律, 学生的参与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性作用,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动力;最后,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以此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 通过单纯的说教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维持, 还不利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对此, 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调整:首先, 要求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列出重大史实, 并要求概括出重大意义, 寻找其内在联系, 构建网络结构;其次, 播放与此之相关的片段, 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最后, 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让他们在明白学习重点内容的基础上, 提高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我在教后反思提出:通过这样的优化组合, 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三、反思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实效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总是在一定的任务意识下完成, 可是完成得怎么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所面对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从这里打开反思研究的通道。对历史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双基的掌握, 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 人文价值的认识, 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 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 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 反思教学效果, 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真正做到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激情;二是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以生为本, 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三是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应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能够帮助他们内化生成历史知识和技能。

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历史典故 多媒体 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臉,“莫须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事件。

四、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朱永新老师曾经在《读书,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中写道:“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读书,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学贯中西,博采古今,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满意。

2.多动脑、多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要思考,要动脑,充分考虑我的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多交流、多合作、多反思。伟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作为伟人都那么谦虚,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和同仁们好好合作,好好研讨课堂教学呢?也只有静下心来做学问,我们才能有所提升,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4.历史教学案例反思 篇四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这种程式化的惯用语在大搞教法学法改革的今天,尤其对是功课紧张,学习压力大的九年级来说,显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就连自己也感觉了无情趣。随着教师要“减戏”、学生要“加戏”呼声的不断高涨,我不断反思如何在课堂上,用最经济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吊起学生的“胃口”。

一、反思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教师如果在一上课便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那么必然会引领学生自然而然步入知识的殿堂。我在工作中虽做不到每节课都有精彩的导入语,但每次上课前却总要精心设计一番。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引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有关《世纪战争》的一段话:“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多少生灵涂炭,多少文明被毁。战争使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充满了血雨腥风。回顾历史,珍爱和平。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为您精心打造大型系列片《世纪战争》,今天为你播出第一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既顺利引入本课,同时又为学生推荐了一个好的电视栏目。

二、反思提问语

提问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运用得当,会极大地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更能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他们会因表现出色而“沾沾自喜”。如果教师不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是习惯性地点花名册,则有可能导致思维未跟上者胆战心惊、颜面顿失;跃跃欲试者大失所望、兴趣转移。所以教师要珍惜和每一个学生交流的机会,呵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我的课堂上,提问的次数虽不多,不过一旦有了提问的机会,便会尽量寻找最该回答、最需要回答、最会回答的学生来回答。并注意适时调控学生的情趣。

三、反思评价语

人人都知道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功用,却往往不去把握机会并加以利用。我在这方面就觉得做的不太好。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总希望学生能张口就来,有时则等不及学生回答完就给打断,我也知道,这种打断是对学生的一种不重视和不尊重,但往往是,一着急便什么都不顾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增加自己的耐性,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与恰当的评价,通过恰当的评价,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这做起来并不是特别难,不过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

四、反思总结语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这样的总结语既无聊又乏味。我在课堂上,尽量不用这句话。而是用那些精练的,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升华主题作用的语言来总结。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我宁愿让我的课堂嘎然而止,也不愿让这节课就败在这句

5.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在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

第一,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给学生高中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适应,因此而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功能作用、分层推进、框架构筑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和较好的协调机制。课程设计的功能目标和实际操作中的功能发挥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从教学管理层到教师操作层,都难以站在高屋建瓴的地位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弥补这种学习困境。

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中考历史学科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所以,不足以驾驭高中模块历史知识学习的重任。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第二,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一方面同一类知识过于集中而造成单调性;另一方面,千篇一律的结构模式,虽然对帮助学生完整认识一个历史主体性问题具有优势,但学生在学习之后总很容易导致学生大脑疲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下来的局面。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鉴于这个问题是由于教材编写所决定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排除这一问题。

在教学环节实施中,其一,解决好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其二,确认好单元和新问题;其三,可以应用以点带面的施教手段,突出代表性的知识教学,训练学生迁移性思维,提倡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教研深入到难点突破、科课程开展疑问预测,应对举措等微型问题

6.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高三第一学期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这一学期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

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

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

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回首这一学期,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希望在新的学期中,能逐步改进这些问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2

今天,听了黄守金老师的一课,讲完后,大家评了课,结合大家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备课应全面,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对教材的延伸,自己在教学中,可以说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延展度却没有,证明自己读书太少,列宁除了为俄国自身,还为人类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多事,而这些是自己在教学时没有想到的,也证明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正向我们组老师和说的一样:教师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让自己更充实。

2、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表扬,在学生出现小错误的时候,也要先肯定他带给了大家什么优点,在这节课上,一个学生问题的一个方面回答得特别好,但因为回答的不够全面,黄老师忽视了表扬与激励,而是忙着去纠正孩子的不足,我想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

3、在教学中多一点期待,在分析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时候,同学回答的很精彩,尤其是在评价列宁时,很多同学都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意思,黄老师总是给与足够的耐心,认真的倾听,而后系统总结。而我在平时上课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会打断学生们的话,为什么不多点等待,多点倾听,难道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吗,老师更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学生们的发言的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精彩。

4、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我们不妨多考虑一下自己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学生捕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主,怕达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使劲拽着学生走,这样不又成了教师的为主体吗?

5、无论在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紧张,真正听清学生的每一句话,用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的课堂。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3

回想高三这半个学期来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我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它是热烈的、紧张的、充满希望的!前沿又给了我一个展示的最好平台,让我把以前积累的知识厚积而薄发。

一、加强责任意识。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通过网络媒体和同科老师的交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个学期来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回顾上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的,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的,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在下学期,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正值学期之初,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期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综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两年半以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6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给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将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还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通过研读20xx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变化主要体现在《题型示例》上有一定的调整。这样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等20xx年考纲到来后,再插缺补漏。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新课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应当在这一方针下进行。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加强落实、检测,我们应当灵活的应用考试的“指挥棒”作用,通过适度控制试卷的内容,如:基础知识与问答题的分值比例,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通过考试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我们的要求,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逐渐达到我们的工作要求,完成学业。这样做有可能造成第一轮时间较紧,但是,这却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我没有因此而赶进度。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专题复习并没有都放到第二轮的当中,所以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之后第二轮复习我所用时间并不多。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2、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

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

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结束也就是在强化训练结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备考系统。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

以上是本人在20xx——20xx学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几点体会,学识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7

在本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贯彻执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老师只起引导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做法,并提供一些资料。下部分着重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与高三历史班的每一位学生签订合同,严格要求,半军事化管理。

这届历史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历史课预备铃响完,已经坐在座位上专心读书;正式上课前被提问是惯例;上课途中不会也不敢讲话;讨论有气氛;下课铃响必然下课决不拖堂。当然还有历史课从来不搞起立坐下,也决不刻意用电脑上课,老师板书很少等等。

二、正在试验改变课前提问方式。

以前课前提问,我都要精心设计题目,哪个同学回答等等,学生过于被动。配合天河部落高三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展,现在我正在试验改变提问方式,老师不再提问,而由学生自己问自己。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复习好以便被问,同时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准备问别人,问题的答案不准超出两分钟。回答正确,奖励一个事先已经复制好的存有高三历史资源的磁盘,回答错误将被罚。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际上,我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自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方法的应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已经在天河进修学校开办了两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讲座,一方面在培训其他老师,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自觉地就运用在本届历史班学生的身上了。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你随便找我的一个学生,出一道历史问题,这个学生一定会懂得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什么主观客观、必然偶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多重对象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

我经常对学生讲,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败论英雄。历史高考的25道选择题,3道材料解析题,3道问答题就是球门,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把球射进去。教练就是老师,运动员就是学生。我们不玩花哩胡哨的,简单快捷射门就行。

所以针对高考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试卷,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这届高三,我讲试卷比以往带高三更详细更认真,有时一节课只讲25道选择题。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讲完试卷后做试卷分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不同的情况。每位学生必须自己总结每次考试的失分点和得分点,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试卷上。经过多次考试后,再把所有的试卷拿过来比较分析,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练习的试卷一多,学生往往动不动就问问题,我一概拒绝之。对问题的出现,我的做法是:先不看书考虑;再翻书考虑;然后和同学讨论;还不行过一个晚上再问老师。这样许多问题学生凭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就搞定了,问到老师这儿来的问题不多就有讲头了。

有一个经验,老师讲过学生已经听懂过的问题,下次考试学生还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实际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依赖和等待。

六、个人一些做教师的习惯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课堂非常严肃,课外可以做朋友;严格执行师生约好的规定,不惧领导和家长;老师很少板书,学生不需要笔记本,都记在书上;试题一定要精选,不能随意,重要试卷的讲解要透彻;坚决拒绝一切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形式主义;高三的课我基本上坐着上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8

【内容摘要】生活化历史教学体现现代教学思想,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理论转化速率。教师施教过程中主动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维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要常联系生活,就是指教师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实现历史生活思维的有效对接,给学生以生动直观感知,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观念的生动体现。历史学科与生活有太多契合点,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能够建立生活切入点,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引入生活元素,体现社会热点,促使学生尽快建立立体历史认知体系,形成历史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教学形式,引入生活演绎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教学语言,加入时尚元素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教学资源,体现生活热点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9

时光飞逝,搜索点点滴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当然,高三历史教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首先,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想应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

2、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和基础理论,拓宽知识帮助理解教材

3、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时政热点

4、搞好历史专题复习

5、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6、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最后,对20xx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些想法

1、夯实一轮基础,狠抓二轮提高。

一轮复习要根据学生情况,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而扎实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按教材的章节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点。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专题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2、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研究命题原则及命题特点,准确把握20xx届高三复习方向。认真研究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问题。研究45分钟的课堂教学。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现象。

3、强化月考

用好精品题库,保证训练质量。最好一周一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绝无针对性的逐题讲解试卷的讲评课,一定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留死角。

4、关注热点,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关注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高考信息,一年的时政热点信息和考纲变化的信息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0

期中考试已落下帷幕,回顾本阶段以来的各项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卷面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大。试题一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校出的试题,一部分是我加入的.黄冈中学9月份的试题。从考查的知识来说,考察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内容较多,古代史分值在18分。从学生做的情况来看,古代史部分,正确率较高;中国近现代史(上),错误率较高,尤其是选择题。从平均分来看,三个普通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在62分左右;一班的在74分左右;复习班在73分左右。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三班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较好;二班指标基本上已经完成;其他几个班也都超额完成,不过与三班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向三班学习。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生关心、交流不及时,使他们放松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巩固。

2、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讲的过多,生怕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从而造成教学进度过慢,以及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背知识点。

3、讲评课效率较低,从而造成部分同学对做过的习题,把握不准确,变换形式之后,仍然出现了错误。另一中情况是,同学对老师传授的做题方法没有真正的吃透,做题时不会灵活的运用。

4、通过这次大题的成绩可以看出,前一段大题的专项练习与讲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一班的平均分比原来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达到30分,其他的班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够做到,见到大题怎么来入手、解题。

三.跟进措施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好课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个人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2、上好讲评课,注意讲评课的分层次教学。做到讲一个问题,让同学会一类问题,触类旁通。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不该讲的,一个字都不讲。

3、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一测之前,提前结束一测的考试范围,从而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去记忆、练习。

4、利用好周测,出好每一份试卷。坚持做到,自己没有做过的题,不选;有争议的试题不选。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资源。

5、用心,尽力的备战每一次考试,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1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高三(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高三(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3

我在近些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针对高三学生情况,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对高三历史复习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在近几年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逐渐对多年一直所采用的多轮次教学方法产生了质疑,因为高考过后,很多同学抱怨历史学科考的跟学的没多大关系,感觉三年的历史学习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希望过后是更大的失望。实际上历史考试的内容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引申发散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内容,这也印证了近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宗旨。而这种能力仅靠学生死记硬背、靠通过多轮次的教学来维持记忆很难真正提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在高考中一败涂地。我也曾调查了几所兄弟学校,他们的高三历史复习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是多轮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今高三历史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方法,影响甚广。之所以普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理由是:如果不进行这样一遍一遍的重复教学和机械强化,间隔的时间稍长,学生就会忘掉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考试时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上,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实际取得的效果,这种方法并不十分科学。

我们如果认真地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多轮次的教学并不十分合理。在高三的课时安排中,历史学科的课时安排是很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轮次的教学,每一个轮次的复习都将是非常仓促和肤浅的。高三历史教学要在一个学年中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而且在课堂上教师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讲深讲透,学生自己的理解消化也要落实到位,课时之少任务之重可以想象,那么采用多轮次的教学,每一轮的教学都只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消化都将无从谈起。教师讲的若不到位,学生理解的必然不够透彻,这样每一轮的复习学生就变成了一遍遍的背书,机械记忆很难持久,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加上近几年,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节高效课堂应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导演的作用,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在匆匆赶进度,那如何才能稳住脚步、真正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高考结束后,我们作为老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历史学科考的内容跟自己平时背的相差甚远,感觉自己一年的付出没有回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对自己的学习产生疑问,甚至对老师不信任,这是我们作为教师也感到非常痛心的。而这些如果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一遍式教学,每一个教学课时完成少量的学习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在课堂上也可采取“三三智慧课堂”的模式,复习课上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然后由老师讲解重点、挖深难点,最后精练,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也可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自己的时间,让其充分消化和理解,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那么其结果必然会好很多。

其次,每一个轮次有限的教学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所充斥,学生没有时间充分地认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老师们都知道要精讲精练,但同时又害怕学生不做大量的练习就不能很好的巩固基础知识,无奈的让学生陷入题海,多轮次教学的教学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又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被用来做题,结果对教学内容的阐释少之又少,最后只能期待通过解题和讲题来强化记忆和补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在给学生讲评试题时会发现,多数试题总体质量不高,重复现象极其严重,甚至会出现有问题的题目,这样做无用功只能是害了学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生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果以后没有机会纠正,就会对高考产生严重影响。

最后,新教材新课程需要的是学识渊博的、勇于接受挑战的、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广泛阅读的以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学习,平时经常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和杂志,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教育手段,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强与本校及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如每周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同校或其他学校同仁的课,极参与县、市教育局组织的历史教研活动和各种业务培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是在多轮次高三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深挖教材和更新知识的压力,二轮三轮教学只是换了个角度但依然是在一遍遍的重复已讲过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遍一遍的肤浅的教学中,完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沿用,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难以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高三历史教学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循环往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考成绩乃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整个高三历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理清线索,又想把基础知识讲深讲透,还想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现有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也是很紧张的。如果我们再把有限的时间分割成第一轮、第二轮……甚至更多,那么,每一轮的教学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思维都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学习只是一种苦役,完全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而且,本应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在浅尝辄止中也很难萌发,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三历史复习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察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对基本概念要挖深挖透,就要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上一个问题中已有所阐述,采用一步到位的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常说素质教育,很多人认为高三不可能是素质教育,只能是应试教育,上面提到的多轮次的教学方法正是应试教育的是实施。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只要我们的教学阐释细致到位和富于开放性、启发性,我们的设问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带领每一个学生随着教学的展开不断的理解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这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学生的高考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个问题做好做透呢?

第一、深入阐释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地不留下认识理解上的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例如必修一第3课提到“三省六部制”这个概念,多数学生只知道“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可是一做题还是会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解释的更深入一些就可避免,如这样解释: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各官员都得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可以各执所见,中书省长官审核这些主张,再由门下省官员加以拨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尚书省是国家事务的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如果这样讲,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白了三省工作程序,又印证了皇权的重要性。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在本课中提到“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这几个概念,但并没有对这几个概念做深入的解释,在很多练习题中则频繁出现这几个词,这时教师就要承担起弥补教材缺陷的职责。不仅要讲清几个概念,还要讲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如要告诉学生: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奠定基础,在雅尔塔体系下,两级对峙的表现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再如必修二教材在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说到两点: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在解释背景时,教师应该基于历史事实向学生阐明这样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有鉴于此,各国在一起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不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断点或疑惑。

第二,在教学中要将必修一二三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结合,建构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历史问题。

如关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历史,必修一二三分别作了阐述,必修一先后叙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继而又叙述了春秋时期这些政治制度的崩坏,分封制的格局受到挑战;必修二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必修三叙述了通过军功的途径和教育、学术下移的途径,士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日益充任主要的角色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如何将教材上这样一系列史实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演变,进而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而且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仅仅靠把这些现象简单地复述一遍让学生硬记下来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也就是说,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系列史实中本质性的联系和转化。这一系列史实,在讲解时可以本着基本规律把事情讲清楚。经济决定政治思想,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百家争鸣。随着小农经济经济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认知过程既是知识的深化,也是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毫无疑问会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认识和形成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图,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在一堂一堂历史课中,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问题,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把历史现象整合成一个宏观认知结构。正所谓把书读厚再读薄,厚积薄发,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可通过展览、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过程总揽全局,思维和表述收放自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也才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4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由于传统的轻视历史学科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关系、联想式巧记忆、灵活插入故事、深入浅出解难题四方面提出了改善历史教育现状的创新型思路。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绩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灵活插入故事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5

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讲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时,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实际,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历史新课标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巧妙地渗透了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网络化认知,具备基本的应试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和谐社会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3、教学媒体使用合理,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本节课头绪比较多,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记忆比较困难。为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如复习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时,利用图示教学法,形象直观,较好地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4、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图示法,以及歌诀记忆法等解决教材重难点内容,如歌诀记忆法就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授课时适时联系地理知识和政治理论,及利用文学作品《天龙八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合历史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适应了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

5、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恰当,反馈训练的设计,考虑到层次性、开放性和教育性。

(二)不足之处:

1、如果说本节课的教学有缺憾的话,就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法,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再多给学生发言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再活跃一些就更好了。

2、在教学设计中贪多,课堂知识容量过大,时间分配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7.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七

一、教师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改变了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 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 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 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 有时候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 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表演只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二、教师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 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 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 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 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 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 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 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 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 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 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的大环境下, 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 而应该实事求是,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 融合新课程理念, 踏踏实实地研究历史教学法, 并自觉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反思, 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三、教师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方面看, 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 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 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 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有些教师这样安排, 可能是让学生建构新知识, 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来考虑, 但实际情况是, 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 教学活动难以深入, 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 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 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 正是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 是依托, 是载体, 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 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 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 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 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 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 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 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 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 在知识传授方面, 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 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 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 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 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 在智能培养方面, 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就要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 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 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 在思想教育方面, 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 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 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 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综上,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 组织重点的活动, 而重点活动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 而是舍本求末, 追逐形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新课改“背道而驰”, 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 是依托, 是载体, 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情况下, 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 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重点,传统教学,“知识目标”

参考文献

8.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反思;教学理念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标的功能、结构、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知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对“反思”是这样界定的:“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主动地、持久地和周密地思考。”他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做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达到共同进步,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及时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学生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并不鼓励他们思考,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我初登讲台时,为了教好历史课,经常选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但我渐渐发觉这很费力气,而且学生未必每次都能保持最好状态。于是我就将这种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课堂上播放。这两种设计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近期,我所教的班级又进行了一次“成语故事比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想这些都是我能及时反思的结果。

一、为什么历史教师必需进行教学反思

人是在不断认识自我中成长的,作为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个人学识成长的必然。

新课改需要我们成长成什么样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概念:“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新课改需要我们成为后者。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他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教师,在“用心”中成长,在“用心”中变教书匠为专家学者。“用心”即“反思”。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是新课改中历史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课改实施以来,历史教师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和困惑,诸如新的要求和旧的习惯的矛盾、让学生动起来和课时计划能不能按时完成的矛盾、在六十人的大班级中怎么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到实施有效教学方法的载体、在新的要求下如何选择新的知识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等等。凡此种种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这也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在比较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合适的途径,这正应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二、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一)反思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动的方向标,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研究众多成功教师的成功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除了他们有着执著的气质、高尚的师德和精到的教学艺术外,在他们身上更有比我等普通教师超前的教学理念。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不确定性是新教材和旧教材比较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点。在过去我们可以凭借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面向学生,或者说“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改下由于教材、学生、过程和结果都表现出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我们只能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现在的指导者。

(二)两种有效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

盲从是人的一种共性,反思往往是迫于外界的某种压力。作为历史教师反思自己靠的却是责任感和道德心。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的物,而是正在成长、会思考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2.提高反思的能力

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革命,同样,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反思也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加强理论学习是历史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平常教学中需要做的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如果坚持下去,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教学反思水平。

上一篇:积累的知识下一篇:我的狗狗朋友们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