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的读后感作文

2024-09-11

文学名著的读后感作文(精选7篇)

1.文学名著的读后感作文 篇一

关键词:中职,文学名著,调查,阅读

新课程的改革, 教育技术的应用, 促进了研究界对语文课程的反思。十多年来, 不少教育者就语文教育的价值和语文课程本质进行了论述, 处处渗透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激情和教育理想。其中, 阅读教学的研究, 向来是语文教育理论界与学校科研的热门话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要重视文化基础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也指出:“人文关系到民族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关系到社会进退, 关系到人格高低, 关系到涵养深浅, 关系到思维形式, 关系到事业成败。”社会、教育对人文素养的需求迫在眉睫。如何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成了当前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阅读文学名著无疑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中职语文教育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现状究竟如何?

一、中职学校文学名著阅读现状

调查中职学校的文学名著阅读现状, 有利于我们对之进行科学指导。为此, 笔者对市辖范围内的5所中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以下是其中一所中职学校2008年到2010年周课表的总课时数、语文课程的课时数、阅读课的课时数、学期总阅读课课时数。

从上表可见, 从2008年至今, 中职各专业的语文课程从原有的周课时数6节下降到现在的周课时数4节, 课时的缩减量为33.3%。同时, 阅读课从来没有被安排进课程表内, 而且在调查中, 各被调查学校表示接下来也没有把阅读课安排进课表的打算, 至于2009年新增的学期总阅读课课时数, 学校的说法是:在教师临时调课或学校有重大活动时安排此课。2008年至2010年中职语文教材没有增减。调查中教师坦言, 大量减缩课时后, 只能拼命赶教学进度。至于阅读, 只能是对教材的阅读, 无暇顾及课外读物。而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篇目也不过每册两篇。由于要赶教学进度, 教师对这些文学名著的导学也不敢多安排时间, 总是匆匆带过, 更别说安排专门的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赏析。当提及学校是否每年举办有关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活动时, 表示每学期会结合市内的“书香校园”活动,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并由学生自愿书写阅读感受进行投稿。

二、中职学生对文学名著阅读认识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职学生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基本问题, 又召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据此设计调查项目。然后选择3个年级100个学生进行测试,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正式的调查问卷。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可信, 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 并利用午休时间在每个学校门口随机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 学生样本100名, 其中, 中职一年级学生为58名;中职二年级学生为38名;中职三年级学生已经顶岗实习, 仅有4名学生正逢返校, 参加了此次抽样调查。

关于阅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在近年的研究中数量颇多。其中规模大、影响深的, 如1996年由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和《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组织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也有很有针对性,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如广东汕头教育学院中文系郑惠生副教授, 他们的调查方法给了笔者很多启示。

此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了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 不仅有文学常识, 也有关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是名著作品中会提及的, 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熟悉度与其阅读名著的广泛度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将之作为问卷调查的内容。

经统计, 调查结果为:

(1) 人文知识部分, 学生的正确率为33.7%。

(2) 有文学名著阅读习惯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6.98%。

(1) 阅读文学名著的方式:

(2) 阅读文学名著的数量:

(3) 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安排:

(3) 关于学生阅读的动机, 有89.1%的学生是为了打发空闲的时间。笔者在调查中感到学生普遍对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利用不够。有学生反映在图书馆看到书架上满满的图书, 感到无从下手, 看看这本不错, 那本也不错, 挑来挑去选不出自己中意的, 白白浪费了半天时间在图书馆挑书, 毫无收获。除此之外, 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 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 大多数学生就不再阅读其他书籍, 更不用说大部头的名著了。久而久之, 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逐渐干枯。这不是我们教育者乐见的。调查显示, 学生们阅读的经典数量少之又少, 在人文修养和阅读习惯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其中最令笔者震惊的是, 没有看过四大名著的学生竟然占到六成以上!而在图书馆, 大量的图书和名著无人问津, 使本来就少的资金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在少数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当中, 大家一致认为文学名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中职学生中, 无暇或无意顾及文学名著的学生相当多, 很多学生的人文知识、思想见解、文学名著的阅读鉴赏能力、阅读取向及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理想, 很多学生接触到的文学名著数量甚至不及中职前多, 更不用谈阅读质量了。大部分学生从不主动阅读文学名著, 却对当代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卡通漫画、网络文学等深感兴趣。造成了中职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率低于中小学时期的现象。

总体来说, 中职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很低, 学生并不是没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 而是将时间用到了网络和其他作品的阅读上, 忽视了对文学名著的关注。在调查中, 有些学生羞于承认自己阅读名著的状况, 意欲制造假象企图蒙混过关, 但是只要稍微深入交流, 就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熟悉度。在此类现象面前, 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学生名著阅读意识的缺失?意大利思想家翁贝托艾柯说:“我们不可重写的书是存在的, 因为其功能是交给我们必然性, 只有在它们得到足够敬意的情况下, 才会给我们以智慧。”可见, 忽视名著阅读,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忽略了智慧的生长。高中语文新课标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 重视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重视文学名著阅读在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上的突出功能。我们应该尊重课标、严守课标, 实现文学名著阅读乃至语文教育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N].2002-3-27.

[2]任文波.寓人文素养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探讨[J].镇江高专学报, 2008 (2) .

2.对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讨 篇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 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 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 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三、 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渠道

(1) 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 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加强阅读指导

1、 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3.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三

这本书包含了十个故事,它们分别是《格列佛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丛林奇事》、《彼得.潘》、《柳林风声》、《小王子》。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丛林记事》。它是在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笔下诞生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名叫莫里格的小狼崽子,它在独自外出散步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猎人,猎人看它可怜把它带回了家。谁知,随着莫里格慢慢长大,最后长成了一个小孩子。它懂狼语,更明白人类的语言。它常常在外和狼群一起玩耍。狼王退役后,狼群推举莫里格为新一届的狼王。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年,一群毒蛇前来侵略。莫里格带领狼群殊死抵抗,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拼搏,终于打败了蛇群。可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毁于一旦。莫里格只好带领狼群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建设新家园......

莫里格带领狼群,靠着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打败了蛇群。同样,我们在学习中也会经常碰到类似的困难,我们要像莫里格和狼群一样,不怕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把困难击败。

4.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四

《西游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从石头里孕育而成的,是一只天产石猴。孙悟空为求长生不老,历经数年拜到菩提法师门下,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会了七十二变等高深的法术,学成法术后,他拜别师傅,回到了花果山。孙悟空天性放荡不羁,又在种种原因下向玉帝发出了“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的狂语,后被如来佛祖关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直到唐僧的到来。因为唐僧救了他,于是,他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一直保护着唐僧到了西天,修成正果。

读完书后,我并未感到孙悟空任何的喜悦,反而读出了他的凄凉和孤独。是的,孙悟空是本领高强,近乎无所不能的。但,他一直很孤独。一直以来――在被关压在山下的五百年,他不曾有过一个听他说话的知己;取经路上,他一次次的独自面对着危险,他一次次被误解,一次次被唐僧驱赶,所有的苦楚与委屈无人倾听,他也无法说出口,因为他是孙悟空,无所不能、天生嘻嘻哈哈的孙悟空,在困难时,没有人伸出援手,他只能去求他人帮助,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猴王变成了一个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一次次的恳求,是他一次次被粉碎的尊严;一次次的驱赶,是他无法消失的伤疤。修成正果后,也没人倾听他的心事吧,唐僧?他是旃檀功德佛,过于迂腐了点儿;猪八戒?他是净坛使者,正忙着享受吧;沙悟净?他是金身罗汉,可以倾听自己的心声,却无法安抚他一丝一毫的伤疤。

5.中国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五

第二:恪守妇道,嫉恶如仇 凤姐的老公贾琏有个族弟,名叫贾瑞,这人更加混帐。按说贾瑞的爷爷还是教书先生,他本人也读了不少书,可他居然打起了他嫂子---凤姐的主意.这要换了一般的人,说声“no”也就完了,可凤姐是谁呀?她眼里可容不下沙子,对这种狼心狗肺的东东不给点颜色瞧瞧,说不过去呀!报告上级?不行,怎么能让老人操心呢?自己来吧。于是,贾瑞上套,就在大冬天冻了一夜,活该!按说这事就完了吧,可贾瑞大概是冻糊涂了,色心不死,接着来。凤姐可不是好惹的,你还不死心啊?苦头没吃够!于是这回,贾蓉贾蔷一人收了他五十两银子。从此,贾瑞再也不敢往荣国府跑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于婚姻是忠诚的,而且她不象一般的女人那样,她能够用自已的力量去惩罚恶人,比只会哭哭啼啼找妇联的人强得多了。有一次,凤姐的公公---老流氓贾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环鸳鸯,可他自己又不敢说,于是托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凤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说。前文说过,凤姐很孝顺啊,自然不能指着贾赦的鼻子大骂:“你这个臭流氓!”可是,她又那么的嫉恶如仇,自然也不能帮他的忙啊!于是,凤姐就展开她的聪明才智,三十六计,躲为上计。最后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为先,老流氓的行为又确实让人不齿,凤姐该怎么做?能有比躲开更好的办法吗?不失孝道,不为非作歹,凤姐,难能可贵呀!

第三:友爱弟妹 有一次,宝玉和那一群姐妹们要开什么诗社,没银子,找管家婆---凤姐拿银子,按理说,荣国府的日子早就过得紧巴巴的了,凤姐不给,也说得过去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们”的道理凤姐还是懂得的,二话不说,银子摆上。还有一次,贾环和丫头赌钱输了赖帐,凤姐见到了,把他骂了一顿,出钱替他了帐。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弟弟妹妹也是很好的,这样的嫂嫂,没话说。

第四:持家有方 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去世后,尤氏有病,不能料理丧事,于是凤姐临时转会宁国府,转会期一个月。王总教练上任伊始,一顿板子打了一个老队员先立威,不这样做没人听啊!凤姐的坏名声,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些事得来的吧!可是,这里有矛盾了,手狠,得罪人,手软,难治家,读后感《中国文学名著读后感》。怎么办?没有规沮不成方圆,我先立法,依法可也,不依则罚。凤姐的行为,可与包青天相比了。(抱头,躲,没砸着)同样的不怕得罪人,同样的执法如山。这是别人病了,她代劳,比别人做得好。后来有一回她病了,嘿,她一个人的活要三个人(李纨,探春,宝钗)来干,由此可见,她持家确有一套。

凤姐的坏名声,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尤二姐之死。各位请想想,你们的那个他(她)有了另一个人,你会怎么办?哭,闹,是一般的,杀人不至于,愚意度之,杀人之心怕不止一个人会有吧!凤姐也是一个女人,自然也不例外。她视尤二姐为眼中钉,肉中刺完全可以理解,把她放到眼皮底下,对她有些虐待的行为也不算什么吧。(错的可是尤二姐呀,谁让她做二奶的)至于尤二姐自己不堪忍受吞金了,那是她自己干的呀!凤姐又没有杀人!!

尊敬长辈,爱护弟妹,嫉恶如仇,持家有方,不搞婚外恋,这就是王熙凤。姐姐妹妹们,不要学什么宝姐姐,林妹妹,学学凤姐姐就对了。哥哥弟弟们,不要追什么宝姐姐,林妹妹,追追凤姐姐就对了。

6.《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出版 篇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梁异华教授, 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外国文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为了总结自己教学与科研工作方面的成绩, 于近几年, 经辛勤劳动, 编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一书。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 遴选出50部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读者中影响大的作品, 进行介绍和评析, 从古代作品直至现当代作品。有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 、《伊索寓言》以及之后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还有现当代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数作品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作家介绍”、“故事梗概”、“主要人物”、“精彩片段”、“作品简析”, 只少数几篇例外。读者只要认真地阅读了这五个部分, 可以说就基本上掌握了这部作品。该书系统、全面, 内容丰富;贯彻了两基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的原则;通俗易懂, 比较大众化, 避免了学究气;语言简练, 文笔流畅。《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一书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各大书店均有销售。

7.文学名著的读后感作文 篇七

一、乱点的“鸳鸯谱”和强扭的瓜——痛且不快乐

多数名著不好读。名著只有读懂了才能有所感悟,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趣味。可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没有对背景的必要了解,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浮躁的社会氛围,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其实是很困难的。

个别名著不适读。古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五十方可读易”。对名著的理解是随着一个人的心境、年龄、阅历、智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文学名著个个长篇大论,囊括古今中外,语言特点不一,思想深涩,风格各异。而我们的学生年纪不大、阅历尚浅,喜好各异,可支配时间少、学习功利心强、阅读快餐化娱乐化倾向严重。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名著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

林语堂有一段妙论,道破了阅读的玄机,让我们很受启发:读书人读名著就如找情人,只有找到了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相近的作品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与之迫不及待相亲近的感觉。这样的作家作品可谓之“文学情人”。不知道学生可否在这几部名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人?如果没有,面对乱点的“鸳鸯谱”,学习生活幸福否?

二、名著桃花依旧笑,读者人面不知处——阅读环境已改变

1.名著阅读不再是了解和宣泄的主导方式

人从本性上讲,总是希望去多了解世界多了解心灵的,也总是要不断地放逐自我寻找精神慰藉的。在文化娱乐相当贫乏的时代,名著阅读是主要的窗口和途径。20世纪80年代,既是一个对名著狂热的年代,更是一个对文学狂热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对书本,只要是名家,无论古今中外,都欲求读之而后快。大家都以读名著为荣,谈名著为乐。那是因为精神食粮的贫乏和实现渠道的单一。

而今,当文化名著满天飞时,大众却视而不见,而相对通俗的言情小说和漫画却成为人们的新宠,纸质阅读同样面临退出舞台的危险。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我想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规律。缺什么就拿什么,因为即使这样的阅读再怎么功利化低俗化快餐化娱乐化,也都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的。毕竟有人想做痛苦的哲人,也有人想做快乐的小猪。我们只能引导而不应过多置喙,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长短。

2.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供人们伤吊并拍照留念,成为装潢产品供人们显摆炫耀。家长们更多担心的是孩子没有特长无法立足社会,至于心灵浮躁乃至身心疲惫,似乎不是他们所关心和能够关心的事。再者,名著阅读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高考不论如何改革,似乎并没有释放出充裕的阅读名著的时间,更不用说一颗清澈纯净的阅读心灵了。

三、提高高考分数和保护阅读心灵,究竟哪个更重要

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寻找应对文学名著的捷径。当然,功利化的学生已经无法做到真正地去阅读原著了。时间紧,没有心灵的投入,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又能有多少效果?即使认真阅读过一两遍,耗费大量时间的他们不知又能记住其中的多少情节,得到了什么样的体会。所记住的情节大都七零八落,自己组合出来的答案又缺漏多多,远不如专业团队整理概括的完整。于是“百字复述情节”式的考题就变成了变相的背诵。

好事者及书商借机编印背诵题集,赚得盆满钵满,而师生心力多憔悴,乐于见其成。购买原著阅读之风不见起,背诵题集倒已人手两册。后来增加的五选二选择题,题目往往过于细致,似也荒唐得紧。如:这件事讲的是觉民而不是觉新;聂赫留朵夫这时在火车站而不是姑妈庄园里;三英战吕布首先冲出去的是张飞……这样的名著考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足,扰乱添烦却有余。应对高考名著题,除了背了再背,一切变得皆无可能了。到最后成绩是上去了,可是学生的阅读心灵却受到了戕害。教师有苦难言,学生意兴阑珊。高考结束后,学生烧书泄愤欢呼不已。

文学名著再圣洁也顶不住高考指挥棒那么一挥,主政者心存善念,下面却群魔乱舞,好好的名著变了样,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也背离了推广名著阅读的初衷。

四、名著阅读,此心人同——非得指定名著不可吗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阅读体会:《红楼梦》这是作者一部简单的自叙传,所叙之事繁杂琐碎,尽是些婆婆妈妈的絮絮叨叨,主题思想也并不像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深邃奥妙。阅读过程近于痛苦。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是为了研究需要,谁又能把它读完呢?《水浒传》看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排完座次之后,对后半部分就有些意兴索然。至于《西游记》,大闹天宫后,后面结构与情节近乎雷同的“九九八十一难”不再存有丝毫魅力。

当然,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还有像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等永远都耐得住咀嚼的经典,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也不乏精品,篇篇珠玑的文章俯拾皆是。把名著阅读局限于几部,对于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是不是有以偏概全之感?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得到的会不会是无尽的遗憾?那些辛苦的背诵,随着高考的结束,到底还能剩下些什么?

上一篇:学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暨中考总结表彰大会讲话稿下一篇:八一建军节诗歌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