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2024-10-09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通用6篇)

1.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篇一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④

2.“幻日”是大气层中出现的一种光学现象,只有同时具备了风雪、薄云和零下30摄氏度以下等条件,才能出现这种阳光折射的现象,因此这一景象十分罕见。“幻日”这种现象()

①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③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一种错觉 ④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A.②④B.③④C.①③

D.①②

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A.面对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画面,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世界上任何两个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C.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同

5.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能活4年。”因为,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欧盟便出台了一个拯救蜜蜂的行动计划。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在漫画《双重保险》中,建筑施工方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是一种迷信行为,其错误在于()

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否定了联系的普遍性 ③否定了事物的整体性 ④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③④

8.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加剧,地球上正面临着主要由人类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灭绝的浩劫。物种的灭绝速率比其历史上的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 000倍,热带雨林每年以约80 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奥地利整个国家的面积)的速度消失。这体现了()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其固定性和无法改变性 D.事物的客观联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9.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据悉,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5%,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高铁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10.某市一名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为了坐上教室里“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这种思想()A.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B.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C.肯定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D.没有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1.漫画《老师求佛拜神求学生考出好成绩》反映的是某地学校班主任和学科组长参加敬香祈福,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他们的这种做法()

A.是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积极影响

.没有抓住事物的真实联系,是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C.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超出了神的有限法力,忽视了实践对人为事物联系的影响

12.据悉,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复杂多样的 C.因人而异的

B.不可捉摸的 D.固定不变的

13.下面漫画《新编<农夫与蛇>》(作者:尹正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突破规律的制约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防止经验主义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C.改造世界需要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D.办事情取得成功要改变事物固有规律 14.下列说法中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体现哲理一样的是()A.天地和气,万物自生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5.在迪拜,鸽子屎袭击行人和腐蚀迪拜塔成了大麻烦;在盛产羊皮具的摩洛哥,鸽子屎因能够去除羊皮中的腥味而成为香饽饽。这表明()A.物质具有可知性

C.运动是有规律的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16.在我国推进精准式扶贫工作中,许多贫困地区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①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主观的③人们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①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②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18.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我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

信息的互换、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①人们可以创造事物之间的主观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态问题。

20.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是“一带一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支点,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国同三国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对接各自发展战略,谋求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受到中东三国人民高度关注和舆论广泛赞扬,认为这是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奏响的“一带一路”新乐章。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对中国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的认识。

21.近年来,“网谈”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热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官员纷纷“触网”,直接在网上了解社情民意,回应民间诉求。同时,这也激发了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网络日益成为民众参政议政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新平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2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迄今,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一带一路”涉及我国18个省区,其对该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意义深远。

结合材料,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从“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角度简要评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D解析 ①否认联系的条件性,排除。③说法有误,人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但不能说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2.【解析】 ①不符合材料信息;②正确说明了“幻日”现象出现的原因;“幻日”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是人的错觉,③错误,④正确。【答案】 A 3.答案 D解析 引文体现联系的普遍性。A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C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4.[答案] A[解析] 材料表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故A项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B项说法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只是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C项错误;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D项说法错误。

5.【解析】 从材料中对蜜蜂与人类关系的描述,可以看出①符合题意;②错在“永远不能达到真理”;制定拯救蜜蜂的计划,是为了维护有利于人类的生态环境,体现了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意识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说法错误。【答案】 D 6.【解析】 A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联系的具体性和条件性;B项与材料中蝴蝶—空气—其他—德克萨斯这一联系链链条不符;材料的本意是说明联系的普遍性,而非联系的客观性,D不选。【答案】 C 7.答案 B解析 建筑施工方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做法是一种迷信行为,将施工与风水相联系是一种主观臆断的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①④当选,②表述不准确,迷信活动并不否定联系的普遍性,③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8.解析:题干主要表明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具有客观性,而且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C两项表述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D项表述错误。答案:A 9.答案 C解析 高铁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①说法正确。高铁的修建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说法正确。②与题意不符。事物的联系包括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③说法错误。本题选C。

10.解析:该中学生将座位与自己学习成绩的升降联系在一起,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故答案为B。答案:B 11.答案 B解析 他们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恰恰是材料违背的观点;神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超出了神的有限法力这种说法,故D错误。

12.【解析】 材料阐述的是废纸回收产生的多重意义,可以看出事物联系的复杂性,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D项否定了联系的具体性。【答案】 A 13.[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农夫想用烤箱给蛇取暖,只看到了烤箱能加热和蛇需要取暖的眼前的、表面的联系,没有看到烤箱会害死蛇这个本质的联系,没有把握好联系的多样性,C正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不可能突破规律的制约,也不可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规律,A、D错误。B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不符合题意。

14.【解析】 题干中引文意思是说“如果皮都不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这反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 的,C项所体现的哲理与之相符。A项体现的哲理是世界是客观的;B项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D项说明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均与题意不符。【答案】 C 15.解析:题干表明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D 16.解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也说明人们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①③应选。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②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④错误。答案:B 17.解析:①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不选;偶然联系也具有客观性,排除偶然联系的观点错误,不选③;②④符合题意。答案:B 18.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①③表述错误,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0.解析: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空间,这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这说明虽然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充分考虑中亚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答案:(1)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可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国经济发展,既存在着科技不断进步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可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中资源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21.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网络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网络发展拓宽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搭建起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新平台。

(3)联系具有多样性。网络发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有利条件,但用之不当,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应引导网络健康发展,兴利除弊。

22.[答案]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交往活动,观点有合理性。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

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③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这种联系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不能因此否定联系的客观性。

[解析] 此问属于辨析类的评析题,首先解读和获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然后依据材料信息分析观点中的辨点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最后进行逐步层层分析解答。从以下角度即可: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原理 篇二

一、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W:自然界是客观的

M: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W: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M: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W: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W:运动时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M: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W: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M:①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的本质

W:①意识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意识的作用

W: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 人能够你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调节和控制作用)

M: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W: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M: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9、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W: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④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

10、实践的特点

W: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W: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M:①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③ 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W:真理是客观地,具体的,有条件的

M: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发展和和完善真理

1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W: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脑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行

M: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

1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W: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M: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5、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W: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M:①要从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6、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W: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M: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7、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统率部分原理:

W: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整体的功能机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M: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影响整体原理 W: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M: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到整体的发展

18、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W: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M: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9、发展的普遍性

W: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M: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20、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W: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M: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21、量变与质变

W: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M:重视量变,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篇三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和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也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将影响整体,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6、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条件,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9、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原理:矛盾既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看到对立。

10、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1)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2)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矛盾。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一方面,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系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系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5、辩证的否定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16.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原理:唯物辩证法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7、创新的社会作用

4.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篇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在夏明翰就义前,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进行了威逼利诱,然而,他毅然选择了牺牲。

教师引导:在革命时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有人选择了苟且偷生,有人选择了壮烈牺牲。在和平的今天,有人选择了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有人选择了事业、创造和努力奉献。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作出的选择完全不同?如果是我们,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境一:2007年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自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郑筱萸利用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牟取利益,先后多次直接或通过其妻、子非法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给予的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9万余元。

情境二:任长霞同志生前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她自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 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共查结控申案件230多起。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 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 20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登封社会治安和稳定的政治大局。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她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

问题探究:对比两组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郑筱萸和任长霞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呢?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虽然同为国家工作人员,但郑筱萸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便利,为个人牟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任长霞则是牢记自己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的利益。他们对“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的认识不同,作出的人生选择不同。

教师引导:从上面两组镜头的对比中我们认识到,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于我们是否拥有绚丽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青年

专心

爱心

用心 学生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它们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比较A组和B组的判断,谈谈两组判断的区别。A组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B组 ①这些花儿很漂亮 ②这些水果真香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回答得很好。A组中“花儿开了”“果树挂满了果实”是对田野上的花和山上果树客观现状的判断;B组中“很漂亮”“真香甜”分别满足了主体在色和味上的需要,是哲学价值判断。

(师生互动,得出概念)

事实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我们称之为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板书: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过渡时期,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顾历史,分析讨论)学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教师:很好。不同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我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说明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板书: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专心

爱心

用心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建国初期,作为伊春第一代林业工人,马永顺每年一个人完成6个人的采伐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 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告诉马永顺:“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马永顺从此想着要把自己伐掉的36 500棵树木全部补上,几十年来植树不止,退休以后仍不停息,被群众誉为“当代活愚公”。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授予马永顺“全球500佳”光荣称号。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朱镕基总理评价他说:“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应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第二段,分析思考“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教师总结。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板书:(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探究: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略。教师总结: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管弦不好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这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不同。

板书:(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问题情境

专心

爱心

用心(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伯乐”相马

问题探究:面对同样的一匹马,四“伯乐”的评价不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 学生:因为他们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角度不一样。

教师总结:很好。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行为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板书:(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右边这幅漫画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启示。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受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的影响。

既然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影响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板书: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7年10月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在全国严查公款修建豪华办公楼之际,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因多年简朴风格,被央视《新闻调查》树为正面典型。

据了解,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建成于1952年,设计年限50年,现在已超龄服役5年。武

专心

爱心

用心 汉市委曾三次进行维修以保证房屋安全。这座包括地下层在内的五层楼建筑,外墙面多处已现斑驳。大楼内人均办公面积约9平方米。纪委、政法委的部分处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办公。

这一新闻经网上转载后,网友纷纷表扬武汉市委,认为办公楼的简朴在豪华风中独树一帜,体现了简朴的民生理念。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回答。学生:“面子工程”讽刺了部分地方政府,不顾民生问题,追求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武汉市委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体现武汉市委贯彻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崇高精神。

教师总结: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讨论,我们认识到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板书: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活动内容,思考所提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探究: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略。教师总结:(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4)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由此可以看出()

A.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景色是不同的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同

2.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重大的意义,表现在()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一切价值取向的“万能钥匙” ④有助于防止在价值判断的价值评价中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

①社会地位和个人需要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 ③所处的立场 ④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根据上述论述,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参考答案:1.B 2.B 3.D 4.D 5.(1)我们想事情、做工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维护人民的利益最重要的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专心

5.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篇五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课必查问题清单:

1、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3、实行改革开放的意义 4、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5、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课核心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

①基本国情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把握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0 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①具有先进性、革命性、易组织等

特点的工人阶级的产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

时间 任务 1949—1952 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1953 年 12 月 党中央得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到 1956 年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意义: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时间: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2)目的: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意义: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新时代内涵:

①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伟大事业角度看)

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时代(从奋斗目标角度看)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期待角度看)

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历史使命角度看)

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世界意义角度看)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课 共产党的先进性 本课必查问题清单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执政理念、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涵及如何贯彻 3、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党应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内涵 6、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内涵、原因、要求 7、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一个先进的政党 第二课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一个先进的政党 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就是看它在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优于其他政党的特质,看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所起的引领作用。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1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本立场是什么:

人民立场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根本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什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党的执政理念的具体内涵:

立党为公

,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

,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怎样贯彻党的执政理念:.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

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7.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

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

人民利益

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

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人民主体

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8、党怎样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补)

①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②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③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2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

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

为行动指南。

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③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体现。

具体知识细化掌握: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内涵 解放 思想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每次重大发展和变革,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更新。

实事 求是 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指导方法。

与时 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 务实 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2、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①内涵: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②原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党员好比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每个细胞都健康,党的整个组织就坚不可摧。因此,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③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模范,做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8 模范)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三课必查问题清单: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怎样坚持和坚强党的领导? 6、为什么要从严治党?(必要性+重要性)

7、怎样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8、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9、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的(意义)

第三课核心问题:怎样坚持和坚强党的领导? ①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②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各国家机关、政协等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及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③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④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两个才能)

2、怎样坚持和坚强党的领导? ①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②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各国家机关、政协等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政治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①含义:就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

②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一个自觉、三个始终)4、思想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①含义: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

②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要求: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组织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①含义: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②体现:主要体现于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③新时代的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

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执行最重要的原则、重点,两个着力一个保证)

执行、干部、人才、组织保证 6、(1)为什么要从严治党?(必要性+重要性)

必要性:

①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四个关系)

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的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重要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党自身意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更好践行党的宗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民和国家发展角度)

7、怎样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①总体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②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③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④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⑤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科学执政的内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9、民主执政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10、依法执政的地位、重要体现及要求 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重要体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要求: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1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是有机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1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的(意义)

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

6.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篇六

一、单选题(共46题)

1、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C.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3、节日风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一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其中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属于前者,宣传、弘扬、传承与振兴属于后者。以下选项属于动态保护方式的有 ①保存民间节日风俗

②传承尚有活力的节日文化 ③复活失去活力的节日文化

④记录失去活力的民间节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特点,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吉祥物的头饰从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符合北京奥运会将营造一个强烈人文色彩的视觉形象系统的要求。吉祥物设计特点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B.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起促进作用 C.文化只有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D.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5、中国文化节于2005年10月1日晚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隆重开幕。这次中国文化节的30多个项目汇集了中国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精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团组及美籍华人艺术团共900多人参加了演出和展览活动。这次中国文化节的举办

①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文化开放与交流

②有利于缩小美中之间的“理解逆差” ③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友谊的重要桥梁 ④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对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看法正确的是 A.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7、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设立文化遗产日,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8、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卫星上搭载并在绕月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据此完成 “嫦娥一号”搭载播放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 ①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会形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④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美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07年11月27日上午,从38万公里远的太空中,传来“嫦娥一号”卫星播放的《歌唱祖国》歌声。“嫦娥一号”在绕月探测的过程中,将会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B.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能够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10、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搞得轰轰烈烈,而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甚至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这些传统。为此,有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将重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为传统节日立法。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 A.能够改变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现状

B.能够抑制外来文化污染 C.能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D.能够使年青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1、“黄土寻根”陕西民间美术作品展在陕西美术馆开展时,剪纸、皮彩、木版年画、面花、泥塑、陶瓷、布艺、民间绘画等十几个品种600余幅作品集中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据介绍,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将长期陈列在陕西省美术馆,成为向海内外宣传陕西民间美术的一个窗口。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唯一途径

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2、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们是现代传媒

②它们是古代传媒与现代传媒结合体 ③它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1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谈到对文化的感悟时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明 A.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B.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该走向一体化

D.不同民族的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4、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10月由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在甘肃会宁县修建的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基础工程已竣工并对外开放。关于“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的正确看法有

A.它是具有纪念价值的自然景观

B.它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 C.它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非物质遗产

D.它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保持和发扬 C.继承和传播

D.移风易俗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这说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 A.不断创新的过程

B.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C.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

D.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17、2006年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说明

A.要加强文化的创新

B.国家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C.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

18、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20、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1、在传统文化中被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22、文字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不同,尽管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律诗翻译成其它文字,但是和日本的俳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十四行诗对比,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韵味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说明

A.民族文化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B.文化是民族的,但更是世界的 C.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23、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已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4、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是的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兴盛一时;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B.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25、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产生与当初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据此回答

之所以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及影响与控制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教育思想

26、今天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儒家思想

A.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B.其消极作用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C.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要求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批判继承

2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D.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8、目前很多青年人对一些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并进行热烈庆祝,却对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忘了。对此我们应该

A.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B.通过立法禁止国外节日 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D.熔铸百家、博采众长

29、明末清初注明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意思是说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定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30、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形象,是中国艺术家的杰作。“福娃”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版画、年画形象,而“福娃”的五种颜色是奥运五环的色彩。“福娃”造型生动活泼、寓意深刻、创意新颖,受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

A.中国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形式

B.文化对经济、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31、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表明

A.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32、据有关研究发现,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一批文化家、诗人、画家。这说明 A.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出现一批聪明的文人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33、在当代中国,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做到 ①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2006年,有一些专家说:“中国人今后不要把“龙”当作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了,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充满霸气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而新华社驻外记者对美、法、德、俄罗斯、日本和越南等国居民访问的结果,却发现外国人根本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甚至认为中国专家应挺起腰杆来,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专家的看法属于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一位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C.一位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D.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观点,有利于文化交流

35、“福娃”设计组的负责人韩美林说:“我要设计出一种形象,代表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我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揉进‘中国’这两个字。”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这说明 A.艺术创新离不开继承

B.艺术创新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C.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上 D.艺术创新来源于传统文化

36、“没有创新就无从谈及文化的先进性,一部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据此完成 上述观点说明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

B.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推动者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 D.文化先进性在于能够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立足于社会实践

C.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38、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风格和特点,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9、2006年5月16日《光明观察周刊》载文指出,发展出民族的、人本的、科学的、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就一定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这说明 A.文化创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B.文化创新的作用巨大 C.文化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40、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华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 当成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我们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当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重新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用心

爱心

专心

41、下列对“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世界上各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注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其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强调“新”说明了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4、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揭晓,会徽的图样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本身设计融合了亚洲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岭南文化元素。亚运会会徽在今后将会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亚运遗产。材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5、时下,在广告市场上,有些企业竞相采用篡改古诗或者成语的方式追求广告效应,喜欢利用谐音修改成语,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创造”:“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广告);“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啤酒广告);“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药物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的继承

②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④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近年来,发达国家高度产业化的文化商品和文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如今面临巨大的挑战。“国粹“艺术——京剧,备受西方人的青睐,但在国内,京剧艺术却遭遇了日剧、韩剧的强大冲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A.全面吸引各种艺术的精粹

B.把传统的艺术推向世界

C.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D.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多选题(共8题)47、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7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保护文化遗产

A.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C.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48、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等等,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唱圣诞歌等等。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B.民族节日展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49、小到亲朋好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这说明

A.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B.文化传播不需要具体的传播媒体 C.文化传播只在本民族内部进行

D.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50、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就是“和”。它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与发展问题的关系,包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进入21实际,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渗透着“和”的文化思想。这说明“和”的传统思想

A.具有继承性

B.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是变化发展的,不可捉摸

D.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5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诞生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优秀文化作品。据此完成 由此可见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运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C.多种思想观点的对立、争论是《诗经》等作品产生的源泉和动力 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52、《诗经》等文化作品的产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当时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的事情。这表明

A.经济是基础,决定着文化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一致

D.社会制度的更替能影响文化的发展

5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C.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用心

爱心

专心

54、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富有启迪。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B.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C.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D.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答案

1-5 DCCAD 6-10 ACACC 11-15 CCDBA 16-20 DBABA 21-25 CCCCC 26-30 DACDD 31-35 BBDCA 36-40 ABCBD 41-45 ACADB 46 C 47 ABD 48 ACD 49 AD 50 AB 51 BD 52 AD 53 ACD 54 ABD

用心

爱心

上一篇:五好班子材料下一篇:生产技术科安全生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