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感想

2024-08-25

实践课感想(10篇)

1.实践课感想 篇一

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本来以为,我以后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只管英语这一块就好了,但是经过这半学期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一门课程的接触,我确实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了,因为我从这里面学到的东西真的给我很大的启发,不管上的是什么课程,教学就应该从身边的事物取材,使教学回归自然,而在这学期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亲身去感受了活动设计的全过程,收获的实在太多。

说实话,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真的不怎么感兴趣,又因为我们是第一小组,在开学初始的课前展示中就没有一个示范的例子,因此小组成员对这次展示的要求和热情都不高,出来的效果当然不尽人如意,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回答得也不好,很明显地就跟其他小组拉开了差距,那时候心想下一次的作业一定要做得用心去做,做出成绩来。不久我们小组接到了分析小综教材的任务,大家都忙着找教材、分析教材、制作课件,每一步我们合作得很有默契,精心分析每一个细节,最终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都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在最后一次小组作业中,我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不同角落,小组的每位成员更是积极热情地对待这项活动。在本次活动的初期准备阶段,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确定主题就花了不少时间,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但是也能看出大家都很重视这次实践,想要确保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在把计划付诸实践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后还是凭借集体的力量努力去解决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我也感觉到大家的能力都在慢慢地发展提升,人人都在参与中收获,人人都在探索中前进,本次作业在之前两次作业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更加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虽然在成果展示的时候效果还是不如大部分小组的好,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一些细节的地方没有考虑周全,但是我们想说,我们尽力了,当然我们都乐意地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趣味性、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作出了总结。

其实,一个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是上好综合实践课程的关键,不单只我们大学生热衷于参与,我想小学生更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我们要切实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要,贴近生活,从准备阶段到实践阶段再到总结阶段都要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地爱上综合实践课程,并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这对我以后的英语教学也有较大的启发,学习是为了运用,回归生活对于教好其他的课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注重课堂的学习而忽略实践,那么这样的英语教学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了。

总的来说,小学综合实践这门课给予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特别谢谢老师给予我们机会锻炼了自己,我相信在此收获的东西日后一定会有它的用处。

2.实践课感想 篇二

一、基础建设是理实一体化的根本

实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重理论、强技能、严管理、造精品、高就业”的鲜明办学特色。我校为口腔工艺医学技术专业建立了理实一体教学场所———口腔实训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理实一体教室12间, 内设全部口腔工艺医学技术相关设备。将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设置。

二、针对工作需求, 搞好课程设置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经济社会的岗位出发, 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 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将理论、实践教学计划调整为1:4, 大幅度减轻了课业负担, 加强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一流的硬件设施, 每一个学生均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依次搭建。充分保证学生基础实, 兴趣浓, 吸收快。教师通过不断进修学习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随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 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新内容, 将单一枯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挂图”的理论课形式, 转化为一堂利用现代化手段的、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课。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 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融合,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了一切以学生就业服务为目的, 达到提升学生劳动力价值和人力资本增值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口腔课理实一体教学最常用的是演示法。即教师通过示教, 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将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课前教师要做好演示的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选择好设备、器材和工具。

针对社会需求, 制定相关课题训练, 每个同学都要进行可卸式代型的制作、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全口义齿的制作、嵌体的制作、桩核冠的制作、烤瓷牙的制作、烤瓷固定桥的制作、金属全冠及金属固定桥的制作。学生实习独立完成, 课题要求学生人人过关, 独立完成训练及实习报告。每项口腔修复体制作工艺完成后, 都要对该项修复体制作方法进行实验考核。对未过关的学生,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补考。相应资料收入学生学科成绩及档案, 严格管理, 以备用人单位调阅。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设置课程的同时, 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涉及到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要求教师成为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够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为此, 我校加大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 曾聘请日进教师为全体口腔教师培训雕牙和全口义齿的制作。还鼓励教师到医院和义齿加工中心去学习。一方面,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了解医院和义齿加工中心的发展动态和需求。通过学习实践, 教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优化了人才结构, 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支理论知识丰富, 动手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 教学经验丰富, 完全能胜任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工作。

四、评估体系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对学生进行理论 (应知) 和操作技能 (应会) 考试。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档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还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为此, 建立了以教学考核为主, 社会考核为辅的考核体系。期末考试一般只组织笔试, 由非任课老师出卷, 教务科审阅后进行考试。操作技能考试根据制作每一种口腔修复体结束的时间而定。每项考核内容都以100分为计分标准, 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同样记录在学生档案中。

社会实践考核方面, 主要是依托实习单位的反馈和实习班主任的测评。我校已长期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多家医院和深圳现代、北京洋紫荆、东莞定远、珠海维登及上海等多家义齿加工中心输送实习学生近千人, 并多已就业。得到了实习点的一致认可。

五、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反思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国外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国也根据需要大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我校教师在进行口腔课理实一体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 抽象和直观交错出现, 摒弃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 而是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职高专学校旨在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 这样就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掌握操作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 口腔工艺医学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已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的一致认可。

[注]基金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口腔工艺医学技术专业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 要利用在校的一年半时间学会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全口义齿的制作、嵌体的制作、桩核冠的制作、烤瓷牙的制作、烤瓷固定桥的制作、金属全冠及金属固定桥的制作。这么多的实训操作内容, 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讲授课与实践操作课截然分开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理论与操作的更好结合, 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基于口腔工艺医学技术专业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和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的教学中, 采用理实一体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对一节省级优质课的几点感想 篇三

2007年11月初,湖北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在荆州举行,笔者认真观摩了所有选手的作品,收获颇多,对其中一节获一等奖的“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课感想颇多,下面发表一点个人浅见,和同行交流.

1 教学过程呈现

1.1 情景引入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称:1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同学们可知这句话的由来吗?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囿于实力受限,又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艇,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 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按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如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如每次2 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比如5位同学放学都回自己家里,老师要找1位同学的话,随便去哪家都行.但若这5位同学都在其中某一家的话,老师要找几家才能找到,一次找到的可能性只有20%.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师: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性事件的一门学科.这个事件中,数学家们运用了概率知识研究不确定性事件中隐含的确定性规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概率的有关知识.

1.2 三个事件

师:大千世界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事件,请同学们讨论下列事件能否发生?

(1)木柴燃烧,产生热量;(2)明天,地球仍会转动;(3)实心铁块丢入水中,铁块浮起;(4)在标准大气压0℃以下,雪融化;(5)两人各买1张彩票,均中奖.

教师微笑着走到举手的学生身旁,该生小声回答:事件(1)(2)一定会发生.事件(3)(4)一定不会发生.事件(5)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师:像(1)(2)这样一定会发生的事件,我们可以为它取个怎样的名字呢?

生:必然事件.师:其他两种事件呢?

生:不可能事件,偶然事件.师:偶然事件也可以称为随机事件.

师:比如事件(3)将铁块挖空了,变成跟轮船似的,铁块就可能浮起.这里的“实心”铁球就是铁块下沉的一个条件,如果将这个条件改变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发生了变化.那么以上三种事件的定义究竟该怎样?(生回答)幻灯片给出三种事件的定义及事件表示方法.

师:举一个你生活、学习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

1.3 实验探究

师:虽然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那么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用什么来度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1.3.1 实验一:(学生参与+电脑模拟)掷骰子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随机事件A:“掷一枚骰子3朝上”的频率.

第一步:学生分组合作掷骰子.教师拿出两枚骰子,点四名同学分两组上讲台掷骰子,各掷20次,一人掷骰子,一人填表一.

师:两组同学做实验20次,3朝上的频率相同吗?这是为什么?

生:不相同,因为随机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师:这反映了频率的什么特性呢?(引导学生体会这正体现了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随机性)

第二步:电脑模拟实验.教师引导:如果做同样的实验200次,400次, 1000次,乃至2000次或者更多呢?即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来研究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频率的变化会有什么趋势呢?由于人力有限,咱们还是借助电脑来模拟实验.(课件演示,教师同步讲解)

师:再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根据电脑模拟实验数据填写表二(频率,频数统计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处理数据:再请同学们根据表二完成 “频率折线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样的点,横坐标为实验的总次数,纵坐标为3朝上的频率.

频率折线图教师深入学生并帮助困难学生处理数据,最后用幻灯机展示完成得较好的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频率的稳定性:你们有什么发现?频率是确定值吗?频率的变化有规律吗?

引导学生发现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的变化规律:实验一中大量重复实验三朝上的频率变化趋于稳定,将在1/6附近摆动.

1.3.2 实验二:(直接呈现)抛掷硬币

师:对于其它随机事件,其频率的变化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随机事件B:“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

师:数学家们为了研究正面朝上的频率,把抛硬币这个枯燥的实验重复做了几千次甚至上万次,请看多媒体,该表数据是他们的实验结果.

实验人抛掷次数出现正面频 率狄摩更204810060.5181布 丰404020480.5069皮尔逊1200060190.5016皮尔逊24000120120.5005 师:大量的重复同一实验,随机事件B发生的频率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生:实验二中大量重复实验抛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在1/2附近摆动.

1.3.3 实验三:(直接呈现)孟得尔豌豆实验

师:当大量重复实验时,随机事件的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的事例不胜枚举.又如随机事件C:“孟得尔豌豆遗传性状实验中子一代自交,子二代表现显性性状”.

性状F1的表现F2的表现种子的形状全部圆粒圆粒5474皱粒1850圆粒:皱粒

≈2.96∶1茎的高度全部高茎高茎787矮茎277高茎:矮茎

≈2.84∶1子叶的颜色全部黄色黄色6022绿色2001黄色:绿色

≈3.01∶1豆荚的形状全部饱满饱满882不饱满299饱满:不饱满

≈2.95∶1 师:生物学家孟得尔将子一代自交发现:F1即子一代表现显性性状,F2即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约为3∶1.则:大量重复实验,子二代表现显性性状的频率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思考半天后,换了几个学生才答出:“在常数3/4附近摆动.”

师:这三个实验有哪些共同点?①实验的次数如何?②它们都研究什么?③频率有何变化规律?

生:大量重复做同一实验;都研究频率;实验次数越多频率靠近某个常数,在其附近波动.

师:我们将这个常数称为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它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师:能结合常数发生的过程给出概率的定义吗?

幻灯片打出定义: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实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mn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 P(A).

1.4 巩固延伸

师: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习题:

例1 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1)发射1枚炮弹,命中目标;(key: 随机事件)

(2)若a为实数,则|a+1|+|a+2|=0;(key: 不可能事件)

(3)江苏地区每年1月份月平均气温低于7月份月平均气温;(key: 必然事件)

(4)北京六月飞雪.(key: 随机事件)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任何事件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

B.频率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无关

C.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一般会非常接近概率

D.概率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

师:有些随机事件的概率能求,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随机事件的概率不那么容易求,我们常常用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比如(多媒体课件同步演示):

例3 美丽的松花江碧波荡漾散发着生命的光泽,然而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松花江受到严重污染变成这样:大量的石油漂浮在水面上,曾经美丽的松花江犹如一条黑色的巨蟒,致癌物质硝基苯充斥着松花江,致使鱼类大量死亡.在这危机关头国家紧急调度大量的活性炭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松花江的水能喝吗?鱼能吃吗?环保部门发布了松花江水质的情况,多次提到一种化学物质硝基苯,有些专家认为硝基苯在动物中有致癌作用,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集中式生活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的项目限值硝基苯为0.017mg/L.这与美国的标准一致.专家们如何判定松花江里的鱼类受污染的程度呢?

师:专家在松花江采取并检测分析了五百尾鱼类,包括不同江段,不同习性,不同种类的鱼以及松花江沿岸2公里以内养鱼鱼塘的鱼类的硝基苯残量发现这些鱼中只有一条鱼的硝基苯含量略微超过安全标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随机事件的概率都不好求,这里从江里捞起一条鱼恰好硝基苯超标的概率有多大呢?专家通过抽样500条,用检测超标鱼出现的频率1/500来估计出整个松花江的鱼中硝基苯超标的概率为1/500.

例4 在数学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祖冲之将圆周率算到3.1415926 到3.1415927之间,比西方早了1000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学史上的骄傲.

十九世纪英国人威廉·向克思花了二十年将圆周率算至小数点后707位,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他毕生的心血结晶——圆周率的707位小数.许多年后,数学家法格逊对这些数据产生了疑虑:为什么有的数码出现的次数过多而有的数码出现的次数过少?疑惑的依据是他的奇特设想:在小数点后的大量数码中,每个数码出现的频率应该差不多,概率都应该是1/10.是不是向克思的计算有误呢?,他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设备整整算了一年,得出结论:向克思的圆周率的707位小数中前527位是正确的,法格逊的猜想是事实吗?只是当时的数据太少了,事情很快有了转机,计算机的发明使这成为可能.1973年法国学者让·盖尤和他的助手统计了圆周率的前100万位小数中各数码出现的频率,如右表:在圆周率的大量数码中,任何数字出现的频率均在0.1附近,可见在圆周率的数值式中,各数码出现的概率为1/10.

2 观后感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外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虽然学生学习的数学都是前人已经建造好了的,但对学生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的,即用学生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构建自己的正确理解,这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 对建构主义学习来说,活动是第一位的,强调要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对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活动最初主要表现为外部活动,由于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特别是主体高水平的智力参与,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个人体验.

这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组织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民主教学,不把任何学生还不能接受的认识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将概率知识由学术形态转化成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身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过程.通篇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基础来完成归纳与猜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提取三个试验的共同精神,归纳出定义.本节课通过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渗透归纳思想,优化思维品质,让学生体会了“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活动,直接参与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过程,返璞归真,揭示本质,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有效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大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为了不让学生以为“概率”这个定义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实验,然后以实验切入、层层铺垫启发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概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发现随机事件频率的随机性和在大量重复实验中所表现出的稳定性.教师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

下面对本节课的四个关键环节谈几点具体感想.

2.1 关于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不能为了引入而引入,象本节课这样的引入的确生动有趣,但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还无法解决这个情境问题,显得有点花哨.与其这样还不如省掉这个问题情境,直接开门见山地进入课题,因为引入问题情境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问题情境还应能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形成或理解服务.例如:这节课可以设计摸球试验引入: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纸盒,告知学生里面放有若干种颜色的球若干个,摸出红球者就是咱们班的“幸运星”,谁先来摸?激发学生参与摸球兴趣,在学生发现所摸的球都是红球而诧异时,便将盒子打开,展示里面装的全都是红球,并指出在这种条件下,摸出红球这件事一定会发生;而摸出白球这件事一定不会发生;再改变实验条件:往盒子里再放几个黄球,则摸出红球这件事情就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了.这个生动形象的引入为本节课设置了两个包袱:“一定条件下”和“三个事件”,为学生深刻理解“三个事件”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2.2 关于“三个事件”

“三个事件”的名称其实不必问学生:不该问的不问——没有任何数学思维,且学生可能将“随机事件”称为“偶然事件”,但下面三个实验中的任何结论都只能引导学生得出.教师提问时不应轻易下讲台、站到学生的旁边——这不仅不能给学生以亲切感,反而会给胆小的学生压力,容易造成两人之间的小声交流.让学生自己列举关于三个事件的生活实例,既能反馈学生对这三个事件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主动地去掌握三个事件的外延与内涵,使学习更轻松.但教师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由于本节、甚至本章主要研究的都是随机事件,故不应对这三个事件平均使用力气,而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随机事件的例子,当学生一下子举不出几个例子时,老师还可以帮忙补充,如每期体育彩票的中奖号码 ,某件产品是否合格,某个灯泡的使用寿命,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从一批待检产品中任取一件是优质品;经过十字路口遇到红灯等等,使学生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广泛地存在着随机事件,因而产生进一步研究随机事件的愿望,为下一步引入课题作铺垫.

2.3 关于探究实验

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实验感知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这节课中三个实验都是学生先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归纳、猜测、论证是发现知识的重要方法.三个实验都注重用精确的数字向学生展示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门严谨的学科;另一方面,可由图表直观地将学生引入到概率的定义中.体验完三个实验后,教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提取三个试验的共同精神:频率的稳定性,归纳出概率的定义及性质,这是本节课的精彩所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代替学生体验和概括.还不忘锻炼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这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投影学生的分析结果”激励学生参与兴趣.但教师为什么没有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先研究抛硬币,后研究掷骰子呢?这是因为抛硬币的结果,学生都很熟悉,一看就能猜对答案,所以将抛硬币作为第一个实验就不符合有效教学的原则.不过在多媒体演示掷骰子实验的过程中,同时显示1、2、3、4、5、6点的表格,就是将6个实验结果一起显示,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不如用不同的颜色突出3点向上这一格的数据,引导学生只关注同一个事件“3点向上”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实验三虽然很新颖,但学生理解事件本身都很难,这就冲淡了对所讲知识的理解.其实若将实验三删掉,补上笔者设计的引入实验(举手学生上讲台摸球),再在实验一(掷骰子)中,教师提供多枚骰子——可事先用刀片将橡皮擦切成小方块,六个面分别标上1、2、3、4、5、6点,制作成骰子,将全班学生分组后,每组分一枚.这样就“部分参与”、“ 全体参与”、“ 模拟实验”都有了:三个试验的展开形式各不相同,学生和评委就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若常规内容的表现形式有独到新颖之处,再加上开场新颖、过程流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便可胜人一筹.当然“全体参与”控制不好就容易造成混乱!可通过分组和明确分工来避免混乱:一人抛、一人记录并统计数据、一人协调,大家一起分析数据.

2.4 关于概率的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本节课在讲完频率和概率后,给出了两个概率的应用的事例,这不但巩固了概率的定义而且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这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概率的应用特别广泛,本节可作为概率第一节课,应该简单提一下概率的应用及其发展史,因为这节课不讲这些内容,以后就没有机会讲了.本节课中例3、例4都是概率很好的应用情景,但4个练习太多,会冲淡学生感受概率应用这个主题,故删掉例1、例2,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感受其应用.不仅如此,若老师能对例3、例4做一些深挖掘,学生就不仅了解了概率应用,还会升华对概率的理解,如:例3中加一句反思回顾:“反过来,若已知整个松花江的鱼中硝基苯超标的概率为1/500,那该怎样理解这个数据?能不能理解为每500条鱼中都有一条鱼的硝基苯含量超标?”;例4中加一句点睛之言:“由此可见,大量重复实验对于寻找频率的稳定值至关重要!”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是不是任何随机事件的概率,都需要象数学家那样花整年的时间来做大量重复实验呢?更何况有些实验是具有破坏性的.欲知结果如何,且听下节分解!”经过老师这么一引导,学生就会加深对概率本质的理解,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总之,在优质课比赛中开场新颖、过程流畅、表演形式丰富,能尊重学生、体现新课程理念等都会增加获胜的筹码.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不能平铺直叙,而应像歌手唱歌那样激情投入、像评书演员那样声情并茂,时刻观、听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及其情感变化,关键时刻还应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否定学生、不回避学生问题.讲课时不能背教案,因为心中有教案就会言行呆板,容易造成脱离学生而没有感染力,其实只要将所有问题都讲出来就够了,打乱预案秩序正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主”.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只要心中全是学生,就会上出天马行空、行云流水的优质课!

4.观课和议课之感想 篇四

非凡。听了陈教授的课,使我感受颇深。听课,强调的是“听”字,好像只用到“耳朵”这

一感觉器官,其实,老师听课,完全不是这样,他会同时用到各个感觉器官,如耳,眼,脑

等等,而观课,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一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观”这一动作同时会用

到各个感觉器官。观,即观察,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我们要听好一堂

课必须用“观”才能真正了解这一堂课。

从另一方面来说,“听”指向声音,而“观”则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

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下面再来谈谈评课和议课吧,以前我们听了老师的公开课,就得进行评课。“评”是对

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你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而“议”,首先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大家来讨论这一堂课,而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

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议”是上课者和听课者的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是话题。而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

待帮助的客体,在评课活动中,不论是同行还是非同行,都会指出某处应该如何如何,有时

好像把上课老师看成批评的对象,指出很多不足之处,让上了公开课的老师很不是滋味。因

此,学校一旦有公开课,没人自愿接受这个任务。于是,教研活动便成了一种形式,没有落

到实处。而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以平等的方式,商量的语

气,帮助执教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

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全体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

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对课堂观察的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呈现观察结果,它实际上是教师对观察研

究过程的总结反思,是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议课反对孤立地评价效果和行为,强

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

5.网球课学习感想 篇五

每当看到澳网比赛中那些职业选手完美的挥拍、击球、我都会心情激动热血澎湃,所以当我被分到网球班了以后,我果断的去买了一个网球拍,但是因为对网球知识了解的实在不多,而且这学期一直都很忙,所以网球拍只是简单的买了一个新手拍。

接下来就是上网球课的部分了,我觉得老师您是一个很体贴学生的老师,但是呢,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平时都在要么忙活着学习,要么忙着各种活动,更可能是一天到晚宅在寝室玩游戏,是十分缺少锻炼的,所以我们体育课的活动量应当稍微重点,尤其是长跑什么的,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长跑能够锻炼我们的毅力更能够增强我们的体质,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比较上学期的拳击课和这学期的网球课,我觉得可能在老师的眼里网球更多的是一种技巧性的运动,而拳击则对身体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老师给我们体育课运动强度的定位比较低。

6.足球课感想 篇六

姓名:王亦凡

学号:10211006

足球运动之认识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成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内容,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着世界上各种报刊的篇幅,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规则所允许的各种动作包括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同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时间长、观众多、竞赛场地大,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一、粗犷与柔美的结合

人类文明形成的过程其实是人类周围的事物以及自身“人工化”的过程。人类毕竟有粗野的祖先,无法完全脱离粗野、强悍的性格。特别是当人们走入城市文明之后,格式化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加躁动,于是在现代文明中保持原有的粗野便是自然而然的要求。

足球的粗野是壮美的,是在体能、体魄、意志上的较量。从动作上看,双方运动员要发生身体上的碰撞和对抗。在体能上,比赛中一个运动员要能保持90分钟速度、力量指标跟得上,并且保持头脑冷静、睿智却非易事。所以,足球最发达的欧洲已经有越来越多崇尚身体、力量型打法的球队。

足球的柔美是优雅的艺术,足球技巧精美、高超、复杂、细腻。足球运动中使用的身体部位比其他运动全面、丰富。除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手、胳臂不能用,其他部位都可以利用。停球、传球、带球、过人、射门五个基本功每一项都是容易学会却难以精通。

足球是众多体育项目中较少的以力量为基础的身体技术直接对抗,而将力量技术结合到高度统一性的体育项目仅有足球。足球将力量和技术、粗犷和柔美完美的集中表现,使得人们的欣赏精美艺术与崇拜野性力量的两种心理同时得到满足。

二、自由与放纵的完美展现

足球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为争夺控制权,达到将球攻进对方球门,而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展开短兵相接的争斗,尤其是在两个罚球区附近时间、空间的争夺更是异常凶猛,扣人心弦。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双方因争夺和冲撞倒地次数多达200次以上,可见对抗之激烈。越过一个个障碍,冲破一道道阻隔,在不可能与限制之力中,足球在参与者的脚下自由的飞舞,自由就是在不断超越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然而所有的对抗又不是为所欲为的,必须在符合足球竞赛规则的范围内。并且,足球参与者的每个人思想必须统一,行动也要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从观看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看足球比赛更乱更吵的比赛了。成千上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一起热热闹闹地看一场球,为一个进球或一个输球,一起呐喊,一起咒骂,一起哭泣,一起完成感情的释放„„

三、梦想与幻想的激情绽放 足球运动对参与者的要求不高,踢足球的运动员,高矮肥瘦问题都不大,不像其他运动,比如说橄榄球,块头小的肯定吃亏;篮球运动更是“长人”们的天下。而足球则不同,这样就给全世界的所有孩子提供了做“巨星梦”的机会。足球运动的简单规则也使足球更易走向大众化。男人们喜欢足球,因为投身于足球使他们体会到抛开一切飞奔在绿茵的痛快淋漓;女人们喜欢足球,因为可以看到帅哥们如骏马般驰骋在球场的身影;孩子们关注足球,因为足球就是他们未来的梦想;老人们关注足球,因为他们也曾拥有一个年轻激情的时代;政治人关注足球,因为小小的足球托起了民族的尊严和荣辱。当我们投身于足球的世界之中,就可以暂时忘却了现实,我们为力与美的交错而震撼和陶醉,为跌倒和失误而惋惜,为迅速而漂亮的进球而惊叹,为误判与竞争而激愤,为不可预料的结局而好奇。男人和女人都为之痴迷,四、结果未知与多变的魅力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上多彩多姿、战术上变幻莫测、胜负结局难以预测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比赛中运用技、战术时要受对方直接的干扰、限制和抵抗。技、战术是依临场中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足球运动比赛结果的偶然性是造成全世界球迷狂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曼联有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乙级队甚至是业余队“扳倒”。球星堆起来的巴西队曾经在奥运会足球比赛里就被那时还稚嫩的日本队击败。一九六六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经击败过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所以,在足球比赛里,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结果。“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争议性。”一位有远见的老人说了一句有远见的话。这个老人是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没错,如果足球比赛都是判罚得很“死”,很机械的话,那足球就失去了它巨大的魅力。正因为裁判是人,可能错判,可能受贿操纵比赛等等,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争议和更多人的关注。

五、诠释社会内涵的多样性

足球运动是一种体魄、力量与素质的竞争,它不仅要求运动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搏击的力量,而且还要具有综合的素质和精湛的技艺;桂冠的摘取靠的是团结、智慧与拼搏;足球运动代表着一种抗争,它充分展示着人类在与自然界和社会斗争时表现出的勇敢进取精神。足球运动代表着一种野性的冒险精神,人在足球比赛中的拼命搏击如同原始先民的猎奇探险。人类藉以在体力挥霍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感情,这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被压抑、被潜埋的原始本性的复苏;足球运动展示出一种恢弘博大的气势,疾如狂风骤雨,势若排山倒海,迅如雷霆闪电,其高峰低谷抑扬顿挫之状又与大自然和谐统一,恢弘的场面宛如瑰奇壮丽的立体画卷;足球运动蕴孕着机遇。瞬时万变的形势扣人心弦,时而鬼使神差,正打歪着,时而反守为攻,势如列帛,时而“刺史当艄”,危如垒卵,一脚成恨;足球运动容纳着博大精深的兵家智慧,声东击西、陈仓暗渡、调虎离山、腹中漏洞、顶上开花„„军事谋略已经成为足球场上克敌致胜的法宝。足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智慧、道德、文明和友谊的象征,足球运动迫人魂魄的喧嚣起伏,正是人类社会鼎沸腾跃发展态势的缩影。

7.实践课感想 篇七

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科学 (金属材料) 、学科 (化学) 、生活之间的联系,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谐地统一起来。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 使学生从新课开始, 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 就会唤起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节内容的开始, 我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那段影片, 让学生分析其原因, 引出金属腐蚀的问题与危害, 同学们再交流讨论自己身边观察到的金属腐蚀现象以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金属的腐蚀。从而引出课题———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我觉得, 这种用故事情节来导入, 能够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情境, 感受当时的情形, 体会金属腐蚀让人命悬一线的危机感。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想去分析原因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当然生活中学生也可以看到以前这类事情的发生, 我们再将知识生活化, 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身边金属腐蚀的现象, 并且会联系到生活中人们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就可以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产生问题,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将新旧知识相结合, 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 表现出渴求解决问题的情绪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 寻求新知。这样学生就可以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产生问题,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将新旧知识相结合, 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 表现出渴求解决问题的情绪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 寻求新知。

二、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着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开展学习, 也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生通过看完影片就提出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啊?”“我们怎么才能帮他们早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让它发生沉船事件呢?”。这时, 就是我们对知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了, 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来了解“什么是金属的腐蚀”、探究“金属腐蚀的条件是什么?”最后再根据所学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晓之以理, 先可以动之以情”。

三、通过生活情境理解化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视, 学生的知识面相比较而言有所扩大。学生更加希望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那么学习金属的腐蚀, 目的就是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让学生分析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后, 结合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就提出许多的方法, 我再将其归纳。然后我让学生见习“牙医”———格林太太的牙痛病。在牙医治疗中巩固本堂所学知识 (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原理) 为患者开出实用又经济的“药方”———即金属防护的方法。关于此内容, 我还展示了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的图片, 让学生们分析自行车上各零件、各部位采用的防护方法。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各种方法, 我将其归类。这样的生活实例具有真实性, 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 我想这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内化。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曾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趁热打铁, 我把最近网络上谈的较多颐和园十二生肖的青铜兽首的图片 (某拍卖会场的) 播放出来, 提问“为什么至今这十二生肖兽首还是光彩照人?”借此来讲述金属防护的作用和好处。

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后, 学生学会某些知识后, 我们就让他们来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了, 将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洪波.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长春医学, 2006, 4 (1) :49-51.

8.说课感想 篇八

学校领导为了让我们这些专业教师尽快进入教学角色,做好上课前的准备,要求教师进行说课,我被排在了第一位。刚开始我满脑子一片空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知识缺乏,教学设备没有到位,设计一堂完整的课真的很难,简直是“一穷二白”。但是如果想作为一名优秀的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必须强迫自己尽早进入角色,所以接到任务后我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设计我的课堂,直到走上讲台的前几分钟我还在修改,在肖琳主任的指导下,我成功地设计了我第一堂课。为了设计好这堂课(90分钟),我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设计课堂中每个小细节到亲手设计每个教具,整整花了两周的时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课标教材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所以我又一次认真地学习了电子控制技术的课程标准,领悟了其中的教学宗旨的内涵,技术课堂一定要体现“创新意识”,注重“技术素养”的培养,防止过于专业化的教学。以此为目标,我仔细研究苏教版、河南版的教材的第一章内容以及必修2中与该模块紧密相关的知识,直至每句话都理解、消化,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研究完教材,我发现我们的课时很限,教材的内容又非常广泛,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只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抽取出来,再把知识点融入到我设计的具体可行的案例中,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电子控制技术的价值。所以在设计时,我完全打破了教材的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列举的案例,自己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

二、大胆设计课堂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创造的力量源泉。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能很完美地设计一堂课呢?我认为中职的项目教学法很适合我们的技术课堂的教学,“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对我的启发和帮助非常的大。我经过无数次的设计-推倒-设计的过程,设计了以下环节:复习—电子演播室—联系实际大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我爱发明—作品展示、评价—小结—作业几个环节。然后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教学资源并进行比较筛选,正是由于我的大胆设计,才使得我的教学设计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自制教具学具

由于实验室的设备还没有到位,为了让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我自制了“皮影”“下雨关窗”小房子、模块化的教具。这些教具不但环保、直观形象、更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制作更真是的“皮影”,我通过网络了解皮影的历史、制作过程,用纸板、废弃的木棍等整整花了一天的时间制作。这些教具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对这些小发明感兴趣。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准备了素材。

三、反复修改完善

为了让课堂更加完美,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成,我每天都在研究我的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比如:导入新课如何导,用哪个视频最合适?复习的环节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再说课前,我至少写了4个版本的教学设计,通过多次的比较、揣摩。为了今后的课堂更完美,我还会不断地修改、完善我的教学设计。

四、评课提高水平说课完毕,由方振强老师带领所有的听课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评价,我的收获颇多。每位老师对我的课堂设计都给予了肯定和认可,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视频资料可以再前沿些、教师引导可以再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这些宝贵的建议会使我的课堂更加完美。

9.大学排球课感想 篇九

每周有一次两节的体育课,所以上课的时间少,所以老师为了能让我们扎实的学到东西,就适当的安排了学习的内容——关于排球的一些基本动作要领:传球、垫球、开球、扣球。不仅如此,通过在比赛练习,我们还掌握了很多简单的战术配合。

通过在排球课上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不管练习还是娱乐,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连续失误时,如何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而不灰心,这些都是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更重要的是它也培养了我的配合及应变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排球是依靠判断的运动,你必须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而迅速做出决策,它也是一项靠集体配合的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协调,不断观察同伴意图才能合作。所以打排球可以培养人的心理素质、锻炼人的体魄、愉悦心情。

10.武术课 感想 篇十

体育课感受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从寒冷的冬天,到炎热的夏天,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体育课即将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每节体育课都丰富多彩。这一学期的岁月,也伴着每周一次的武术课悄然流逝。我们学到了太极拳各种各样的动作,听到了很多有关武术的有趣故事。从中我们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个人修养,提升了思想境界。这一学期轻松快乐、富有意义的武术课,将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美好回忆。

首先,武术课是充满乐趣的。很多动作的名字非常生动,动作光怪陆离。虽然,有些动作非常复杂,比较难学。但听到老师的讲解,以及这些动作如何攻击的原理,感觉到这些动作巧妙绝伦。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太极拳的悠久历史,以及有趣的背景知识。我们知道了太极拳的起源、分类、流传。也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其他方面有关武术的知识,感受到了我国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每节课都有一定比例的休息时间,大家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学到的动作,练习的非常开心。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门类大有不同,要求沉肩坠肘,气定神闲。动作非常缓慢、凝重,每个动作都像是在画圆,也常常出现抱球的动作。如果静心感受的话,能感受到掌心之间有引力存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动作上,忘记身外的一切烦恼,清理自己混乱的思绪,摆脱世俗的杂念,获得灵魂上的超脱。能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走出教室,走进操场,沉浸在古典音乐中,超然物外、物我融

一、心旷神怡无疑是巨大的享受。太极拳能让我们平心静气,消除心中的浮躁。每当上完武术课,我的心情都非常愉悦舒畅,不再为世俗的琐事蝇营狗苟,从而把身心完全投入到我热爱的学习中。正如对联所说,“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我想,这就是太极拳所要求达到的至善人生境界。

学习武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1学分,不仅在于为保研、出国涨一点GPA。武术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各方面受益匪浅。记得老师曾经深情回首往事,当时的人大武术队风光无限,包揽了几乎一半的金牌。蒋老师的学生,有的因为深厚的武术的功底,成功地战胜了癌症。有的凭借练习武术带来的坚韧意志与人格修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在商界,有的学生当上了董事长,身价过亿。有的学生当上了局长、部长。还有的学生远渡重洋,在各个国家发展。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好武术,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练好武术,需要长久、耐心、投入的练习,从中我们能够收获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练好太极拳,需要我们精神的集中,与无比平和的心境。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学期来,我们收获的品质,将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深远意义。蒋老师的学生们的成功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无形之中也带来了压力、动力,激励着我们为崇高的理想不懈奋斗。

虽然我非常享受学习武术课的过程,也努力地学习太极拳,但我知道,仅仅一学期的武术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太极拳,这也是非常大的遗憾。我的打的太极拳,有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很多动作也不是非常熟悉。太极拳也需要非常好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能力,这些方面我都尚不具备。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再选武术课。

非常遗憾的是,蒋老师即将退休了,无论对我们而言,还是对人民大学而言,这都是无比沉重的损失。蒋老师是人大武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也是一位百年难遇的好老师。能够在这一学期里,成为蒋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

上一篇:大学运动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庆六一系列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