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2024-10-2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共9篇)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篇一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导语:

《新课程标准》实施近三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课改尝试,摸索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定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毕竟是“全新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所以说,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不应满足于现状,更不应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探索——改革——实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

复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

5、教师理念:

6、评价理念

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

五个领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课程目标: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

以前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课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因为《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初中语文教学法》,重点研究学习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法。

初中阅读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新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1、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2、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3、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三)阅读教学的灵魂——“民主、科学、个性”

(四)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形式的开放

3、学生思维的开放

4、教师思想的开放

(五)阅读教学的过程转变——“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p69~76)

(一)走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1、教师的“导”必不可少(1)用发现法读课文(2)用问题法读课文(3)用讨论法读课文(4)用整合法读课文

2、自主性阅读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贯穿主线——学法指导(2)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

(3)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一)体验、品位——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p73~77)

1、探究性阅读的前提——进入问题情景、确定专题(1)中心式问题(主问题)(2)提炼式问题(3)自由式问题(4)抛锚式问题(5)点睛式问题

2、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1)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2)主动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3)激活方法,借鉴运用(4)注重体验情境,诵读感悟

3、探究性阅读效果的“抓手”——成果展示,欣赏积累语言(1)朗读、背诵

(2)表演

(3)创造性习作

4、探究性阅读的迁移拓展——课外延伸研究

5、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6、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建议(1)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要设计有探究空间的问题(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三)读出自己——个性化阅读策略

1、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他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是教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2)阅读时间的探究性(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2、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2)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3)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课文

(4)转变教师角色

(四)发现、感悟——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意的结论。

1、如何超越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1)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

(2)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3)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4)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

2、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1)指导学生平时勤于思考,用于质疑问题

(2 学会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4)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

(二)碰撞、融合——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

(1)从对话理论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对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他人或自己的对话。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激励并促成学生与科文作者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

(2)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对话,读者可以主动“发现”、“参与”,从而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策略(1)问答行为策略

主要功能有:①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提供某种线索,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②提供联系与反馈的机会;③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其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

〈1〉发问策略

〈2〉侯答策略

〈3〉理答策略

(2)讨论行为的策略 主要功能有: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②帮助解决问题;③培养人际交流;④改变学生不愿接受他人观点的态度;⑤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1〉讨论的准备策略

〈2〉讨论的启动策略

〈3〉讨论的组织策略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创新作文理念,重塑美文灵魂

(一)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

(二)文人合一是作文的价值追求

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目标;其次,构建本色化内容和活动性体系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弥补知识读本型、文章选本型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兴昂然的生命活动,……;再次,承继并光大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品即人品”的作文教学思想精华,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和活力。

(三)作文思维从封闭归属趋向多元创新

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展。

(四)作文语言从俗语套话趋向丰富多彩

(五)作文评估从保守狭隘趋向明珠开放 首先评估观念眼更新,即鼓励作文具有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其次是评估标准的和梯度和层次。新课标新评估观的体现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作文闪耀着个性的光辉

(一)书写潇洒的生命轨迹

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的拥抱生活的亮丽。学生作文中的“真实”和“真诚”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我”的灵魂。

(二)放飞作文,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提倡自由为文,就是给学生“松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我们主张放飞作文,就是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之余,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汲取阅读的精华,奔向大社会、大自然,去拥抱生活的真谛,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

(三)弘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个性化的创造使作文的根本标志,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精髓。

(四)作文个性化与教学个性化

1、作文个性化 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协作,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受过多的干扰。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1)思想个性化(2)思维方式个性化(3)写作借鉴个性化(4)语言风格个性化

2、作文教学个性化

实现作文教学个性化,教师的鼓励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境界。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教师的责任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

作文语言的艺术,教师要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句式的选用,修辞的运用,逻辑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

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强加于学生。

(五)努力创新,弘扬创造精神

作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的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首先,要以培养认知感悟力为起点……;其次,把培养联想想象力作为教学重点;再次,要培养质疑的判断力。

三、作文教学新理念

(一)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教育学生认识自改作文的重要性

2、教给方法,有计划的训练

(一)作文批改的目标实现由“评”向“改”的转变

(二)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

四、网络环境与“激”情作文

(一)网络作文的优势

(二)网络激情作文策略

1、利用网上资源,建立学生个人素材库

2、创设虚拟社区,学生参与批改、讲评

3、畅通批改渠道,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提法,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同《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所在,那么: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目标(P108~110)

综合性学习是通过学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的集体活动,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社会化、经验性和个性化。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观察——表达。二是问题——解决。三是活动——探究。

1、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1)能主动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取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国家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战士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

(二)语文综合学习的突出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内容、对象、时空、手段的多方面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说,综合性学习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所以总个性学习不应等同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它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活动的丰富性;也不同于以往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比语文实践活动更重视研究专题的选择和探究的深入程度。特征有:

1、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2、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3、在综合性学习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注意活动的开放性(1)内容的开放(2)过程的发现(3)空间的开放(4)结果的开放(5)师生关系的开放

2、注意活动的阶段性(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2)不同形式的阶段性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1)知识的综合性(2)教育功能的综合性(3)考察评价的综合性

4、注意活动性的实践性(1)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2)保证活动的完整性(3)突出过程的完整性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领

1、需要处理的关系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体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时间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需要注意的问题(1)以充足的实践作为保证(2)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3)充分利用弹性空间

(4)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三、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动课的几个重要原则

1、解读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主要特征有:其一,语文活动课有目的、有计划,是语文课程的一种。其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的见解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运用,是指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达到一种“审美理性”。其三,语文活动课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

2、开设语文活动课的理论根据

3、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加以组织和引导 ①可模拟现代生活的题定情景

②可将亲历的体验、困惑、茅盾变成话题展开讨论 ③可以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题材,进行配乐或配画。④以课本为题材演小品、课本剧。⑤可将社会各界人士请进课堂(2)进行活动课的三个阶段

①把生活纳入课堂

②从课堂走向社会

③研究性学习

4、语文活动课与体验性作文改革

教师在活动课中适时引导学生捕捉亲身体验和情感中的闪光点,使其搜集素材能力、认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5、语文活动课的广阔前景

(二)语文互动的注意事项

1、力求集“三味”(趣味、生活味、语文味)于一体

2、要把握好“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整合和发展。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构成了语文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语文教学的新举措、新突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要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把握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确它的学习目标。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 “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综合性特点。

(1)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的教学目标定为:A、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能力。能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的特征和内心感受、体验说给别人听,做到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B、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景物的习惯,认识并探究自然。能对感兴趣的景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在观察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形、声、色、味、性),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回到大自然的环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感情,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这些目标体现了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2)学习内容的综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军事、经济、科技,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

(3)学习方式的综合,做到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规范学习和休闲学习相结合,个体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4)学习资源的综合,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性沟通和整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分二类:一是本地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二是网络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5)评价的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加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看收集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评价的形式上看,综合性学习是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单一的量化评定方式不能反映它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将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既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喜悦,又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从综合性学习的原则、目的来看,实践是第一位的。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问题”,还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是“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都强调学生参与和实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大量运用“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参加”“尝试”“解决”“获取”等行为性很强的术语,就是为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很强的实践行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语文的社会性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本素养。重视探究,重视应用,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前提;重视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3、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1)学习时空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转变,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由只有近短期的学习课题和学习计划向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和学习计划转变。学习时空向家庭、社会和自然开放,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放眼科技文化的发展,体验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记录典型事件,学习先进人物,探究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吸纳知识、积累生活、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2)学习内容的开放。生活的领域有多宽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阔。学习内容除了文本,更应包括多元信息——书面信息、影视信息、网络信息、社会传闻、多彩生活、未知领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等等。缤纷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其他各科的学习领域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巩固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积累学习经验,积淀文化底蕴,如赏名剧看名画听名曲谈感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成了智力、能力、思维、习惯、个性、高尚思想、审美情趣、完美人格的综合性训练,在高品位的艺术感染和享受中激发情感,激活思维,丰厚学生的精神底子。

(3)学习过程的开放。一是教师由包到放。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深入地探究,真切地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灵性,准确而有创造性的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专题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组织,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怕困难和挫折,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活动的得失和经验教训,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作为活动的成果去鉴定评价。教师时刻关注学习过程的发展,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学校由封闭到开放。学校领导不但要鼓励语文教师开放课堂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把社会变成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4)设计思路开放,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像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一旦进入活动,就展示出广阔的天地。比如,以放映人类登月录象导入的“探索月球奥秘”,以“女娲造人”为引子的“追寻人类起源”,他们看似内容单一,但都只是找到了一个出发点,学生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4、探究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虽然初中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与小学阶段有所不同,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从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探究学习。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专题研究,从研究专题的确定到实施,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成果的验证,每一步都需要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从而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5、自主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无论是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建议,都处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能自主组织”(阶段目标)“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学建议)“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建议)学生成了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学习步骤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地观察、调查、阅读、讨论,主动地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不断提高搜索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活动的组织能力、表现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具有“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具有“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调查访问”、“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搜集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合作精神”;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小结:当然,新的教学法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方法是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体会,探索、研究,总结、实施。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实施,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作为县级骨干教师,一定要做课改的先锋,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真正起到骨干教师的作用。

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篇二

一、全情朗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全情投入朗读, 能够逐渐掌握课文中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露出来的情感, 原本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经过朗读折射出情感与智慧的光辉。教师可以集中组织或在课前几分钟举行朗读比赛, 要求学生尽量熟读, 最好能背诵下来, 朗读时配合表情和肢体动作, 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最佳。

比如, 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学生真正读懂、读出诗的味道, 就会为诗人绵长的思乡情感所打动, 语气、语调、表情和动作自然而然就和诗的意境相配。

二、多方比较

一篇文章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能会选取多个角度与表达方式,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对比语言的不同。学生通过对用词、语气、句式等有意识的比较, 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就会有全面理解。比如《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的移山行为提出看法。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表达疑问和担心, 而智叟“笑而止之”表示否定和讥讽。从他们在表述上用词和语气的不同能够区别身份和态度。

三、品味字词

优秀的文章的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和富有韵味。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自己品味字词, 而不要一手包办式地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地全部倒给学生, 让学生失去自己思考、探寻的乐趣, 也全然破坏品读文章的乐趣。古典诗歌对字词的使用十分精妙, 有的甚至是作者呕心沥血所得。比如, 贾岛有一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 还是“敲”好, 在大街上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 却不小心闯进韩愈的仪仗队。韩愈知道后并不生气, 告诉他“敲”字好。一是怕门关着, 推不开;二是去别人家, 敲门有礼貌;三是夜静更深, 敲多出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 更有意境。贾岛听到后拍手叫好。再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直”和“圆”都是最普通的字, 用作这里却能多出几分塞外苍凉的意蕴。还有很多优秀文章的用字、用词值得细细品味, 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鉴赏。

四、联系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语言在使用的时候都有具体的环境, 如周围有几个人、都说了什么及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等都是语境。如果把语言孤立出来, 不联系语境就很难理解。鲁迅《论雷峰塔的倒塌》最后一段只有两个字:“活该! ”如果不联系上下文, 就是一句简单的骂人话。联系语境后, 我们知道原来是白娘子重见光明, 法海和尚躲到螃蟹壳里避祸, 封建卫道士终于落得可耻的下场, 只有“活该”两个字才能痛快淋漓地宣泄情绪, 只有读完全文我们才知道这两个字的精妙。有的文章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读懂含义, 如蒲松龄的《狼》里多次出现的“其”字。“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堆薪其中, 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驰担持刀。”“其”字分别指狼、麦场、草堆“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这个“其”指其中。“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这句的“其”分别指草堆、屠户、狼。没有上下文无法读懂这么多“其”字的含义, 由此可见语境对理解语言的重要性。

五、发挥想象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大脑根据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说的话、阅读的文字都是声音和符号的组合排 列, 如果没有想象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的。”中学生阅读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时, 充分发挥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韵味。如在阅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时, 我们的头脑中会再现出一幅风景图:“冬天的方到处都结了冰, 天空飞飞扬扬地飘着大雪。登高远望, 长城里里外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白雪覆盖下, 群山就像一条条银蛇在起舞, 高原像一头头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要是到了晴天, 冰雪山林互相辉映, 景色更加迷人。”发挥想象力让语言更加多姿多彩, 更能体会到作者传达出的意境和风采。

语言教学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应有重视, 在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的时候, 我们不应忘记学习语文的初衷, 加大力度落实语言教学, 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之美。

摘要:语言教学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应有重视, 在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时候, 不应忘记学习语文的初衷, 加大力度落实语言教学, 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之美。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文字教学

参考文献

[1]温欣荣, 邓卫新, 吴格明.目前初中历史教材的文字失范问题——“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言文字状况调查与研究”成果之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作为一种面向实际教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课程的学习中,阅读不仅仅对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也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语文阅读实际教学,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还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和阅读教学评价,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时代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也将更加丰富。

一、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试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对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通过进行学习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老师通过文本教学实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过程。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身感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光能在语文和写作能力上获得长足的进步,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比如英语和数学应用题或其他学科内容的理解上都能起到正面作用,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户外教学

只有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新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能够应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教师要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主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对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户外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对文章作者的经历、生活体验、背景、情感等有更深刻的认识,降低学生对作品解读空间的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解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更加频繁。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能通过灵活地使用各种网络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教师要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进行比较严格地删选,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需求;其次教师要对在网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做好精心的准备,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案,使网络教学不流于形式;最后,在网络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哪些网络资源来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語文阅读教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为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入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创建个性化的教学课堂。第一,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点,关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是将教师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第三,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鼓励学生对其它观点进行批判和质疑,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鼓舞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激烈地讨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

(四)注重开放式教学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教师可以采用其他渠道获取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学生知识面;第二,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采用更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类似于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其它模式开展教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第三,引导学生用开放思维来思考问题,在查找资料和课堂分组竞赛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成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和鉴赏的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直观上,学生能够提高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优秀的理解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对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乃至整体的学科教学效率都具有正面意义。从其他方面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课本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对新课程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做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整体的教学效果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要更加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探索中寻找到更多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6)

[2]康翠玲.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分析[J].学周刊,2014(1)

[3]王业茂.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10)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培训总结 篇四

按照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有关工作安排及要求,我校对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培训,此次培训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的有关章节,重点研习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教学法。此次培训组织严密,要求严格,参训教师学习态度端正,听讲认真,能自觉遵守纪律。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更新了观念、转变了思想,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核心和精髓。从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到教材教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上、理念上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任务,更新教育观念、掌握课程标准、探索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以适应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确保新学期开学之际,使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顺利走上讲台,担负起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育部提出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强校本研修是开展新课程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培训结束后,每个语文老师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进行了自学并将所学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语文组利用周二语文教研的时间,形成了一整套集体备课、研讨教材、教学设计、研究交流、听课评课制度,推进了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校本研修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实验不是简单的教材更换,而是涉及到教育领域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为了最有效的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实验中,我们以课题研究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倡导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研究解决新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推进新课改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丰富了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

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授课技能和水平,优化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

5.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篇五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下,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程和内容设计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学习方式 转变

一.背景分析

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次教学改革要改的是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

二.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一)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如学完新课文《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座凑在一起争论„„思考、讨论后,一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另一学生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又一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很惊奇,很感兴趣,学生一般是顺着“青蛙跳出井口后将怎样”的思路进行想象,他怎么又让青蛙跳回井里了呢?因此我进一步发问道:“为什么呢?”这一学生继续说道:“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回了井里,并自言自语道: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我的心被震撼了,连连点头。是啊,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完全合乎情理。我不失时机,因势利导:青蛙是益虫,是庄稼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一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了“语文学习不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生活,学习发展。”

(二)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习鲁迅小说《故乡》,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经过思考、讨论,有同学说:文章写了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拿走了,后来又拿了“我”家的“狗气杀”,说明杨二嫂有贪小自私的心里。有同学说:杨二嫂的贪小自私的言行同她不参加劳动的坏习惯有关。原先她开豆腐店时,就“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招徕顾客,所以写杨二嫂,是对她好逸恶劳的坏习惯进行嘲讽。有同学说:过去的杨二嫂“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圆规”式的姿势,生活比较宽裕。现在变成了“圆规”,说明作者在对她讽刺、批判的同时,还寄托着一种同情。有同学说:文章写杨二嫂主要是为了突出闰土。像杨二嫂这样早先开豆腐店的小商人都变成这个样子,那闰土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同学说: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为了全面地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老师没有公布什么标准答案,同学们也没有拘泥于一个方面,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谈自己的认识、看法,不能不令人欣喜。

(三)教师角色,应当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展。新课程下,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初一新生入学时正值秋天,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我爱秋天》的作文。要写好作文,首先应该亲自去感受秋天。同学们一致认为去田野。我带着同学们来到田野,大家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通过自主实践,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有的说“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的稻子成熟了”;有的说“好多好多菊花开了,有白的、黄的、红的”;有的说“一串红就像小鞭炮噼里啪啦地开了”„„在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又适当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如:当有的同学说:“向日葵的脸全向着太阳呢!”我及时引导:“是呀,那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呢??有没有不向着太阳的?”同学们马上去观察一同说:“没有不向着太阳的。”可至于“为什么”就说不上来了。我嘱咐他们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又有同学有新发现了:“老师,这里有好多蚂蚁排着队搬东西呢!”我马上启发到:“那它们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是怎样适应气候变化的?课后仔细观察、研究,认真查阅资料,到语文活动课上交流。”

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学习,积累了了关于秋天的好多知识,回到教室,没有同学感到无话可写,相反,都流露出亲身实地体验丰收的喜悦。

语文活动课上,既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解决语文、作文等课上出现的新问题,如以上问题: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蚂蚁生活是怎样适应气候变化的?又可以采用专题形式,下面以一节“词语积累”语文专题活动课为例。要求学生把课外自己从书报刊物上发现的优美词句亮出来共同赏析,然后分门别类地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甲同学首先发言:“请听一片断,晓梅瞪着艳羡的双眸,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万分崇拜洋妞,认定她就是电视剧中的小燕子„„这里面哪个词用得最美?”同学们都认为是“艳羡”,但就“艳羡”一词的意义却各执己见。有人认为“艳羡”即“羡慕”; 有人认为是“十分羡慕”,理由是“艳”是“羡慕”,“慕”是“羡慕”,相叠应是“十分羡慕”„„同学们争论激烈,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我决定:各自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细心斟酌,真正弄清它的含义。第二天,同学们把结果带来了,有的同学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有的同学查了《汉语大词典》、新《辞海》,有的请教博学的父母、老师,我当然也查阅了不少资料,最后得出结论:由“艳”组成的含有“羡慕”意义的双音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羡称”。“羡”与“称”的词义各自独立,组合后的词义相加,即“羡慕、称赞”。二是“艳羡”“艳慕”,它们组合后的词义是重叠关系,即与原来单音词的词义相同,“艳羡”即“羡慕”。这一现象是词汇由单音向双音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表义的手段。至此,同学们通过独立、合作、探究学习完全理解了“艳羡”一词的意义。

实现上述三个转变,能够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是啊,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找答案,相信他们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相信他们讨论后能找到答案,相信他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用心

爱心

6.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

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

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篇七

一、活化文本, 开发教材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 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 根据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 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 将其整合与分工, 或增减与补充, 从而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适当地拓展教材, 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益。比如, 在教《丑小鸭》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并且让同学们讨论:“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假如丑小鸭来到我们身边, 你怎样对待它?你身边人有没有像丑小鸭这样的人物, 请同学们畅想今天的学习环境和人生际遇。”教师这样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 会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 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陶冶, 丰富了教材的内涵与意义, 教材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了。

二、运用问题, 开发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的最高价值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而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过去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而现在应变为“泉水”。教师角色也要发生变化, 由过去的“蜡烛”变为“打火机”, 不是完全奉献, 而应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尝试, 敢于求新, 对于教材的处理要有自己的观点, 并能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有更多的方法;一定要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要考虑什么的问题有利于教学, 什么样的问题有讨论价值。正确地了解学生, 给他一种能驾驭的学习方法, 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这需要教师有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和眼光, 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我在让学生读课文后, 改变了以往讲解古文背景、分析词句意思的方式, 采取了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翻译的方法。然后, 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进一步体会全文, 理清思路,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各小组同学回答得很成功。接着, 我让学生讨论:“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揭示了什么道理?”各小组之间争得面红耳赤, 最后通过发言总结出答案。我又因势利导, 提问:“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在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维延伸,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从教材走出来, 到实践中去,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使学生思维活跃, 成就感倍增。

三、设计问题, 整合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是无限和无价的, 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中, 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 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 联系你的生活体验, 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 抒写自己的一个感情。”我把这个问题留作课后作业, 并承诺谁写得好就推荐为广播稿。第二天上课果然有许多学生写, 有的写“思念”, 有的写“悲伤”, 还有的写“欢欣”等。我一听学生写得都很好, 因为这些是出自学生之口, 发生在学生身边, 所以, 学生乐于接受, 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设计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可增大课堂容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 奇异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感悟体验, 都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此外,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电视、报刊、家庭、校园都可以为源。因此, 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关心生活, 热爱生活, 投身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语文, 让大自然成为最生动的评议课堂。我们教师还要相信学生发出的光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我们要放手发动学生, 实行开放式教学, 这样学生资源将取之不竭, 潜力无穷。

四、留心学校, 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是学生集中接受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因此,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 挖掘学校资源的潜能。学校里发生的各种现象都可能给我们提供研究素材, 只要师生深入挖掘和善于捕捉, 就可以为语文教学活动拓展空间。每个学校环境都有自己的个性, 花草树木、景点布置、宣传橱窗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组织的征文、演讲、体操、跳绳比赛, 也可以成为语文最生动的课程资源。如同学中有拾金不昧的, 写成表扬稿广播出去, 精彩的文章就成为语文活动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另外, 图书室、阅览室、黑板报、宣传画、小广播、文化长廊都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这样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语文学习也轻松快乐。如在教说明方法时, 我让学生写作文《我们的教学楼》, 并要求学生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然后, 我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了教学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了课本知识, 又更加了解、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还树立了“爱学校从我做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 学生在学校浓浓的氛围中学习了语文。

五、丰富生活, 利用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为师生的语文学习敞开了方便之门。丰富的文字信息、图片、动画、声频、视频, 能让学生耳目一新, 身临其境, 使学生能轻轻松松地学语文。如教学《乡愁》时, 让学生欣赏有配音配画的朗读, 可以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又如, 在教学《地下森林断想》时, 可利用火山喷发释放出巨大的内能, 后来形成了美丽的大森林的图片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巧妙进入课程的学习。再如, 教《沁园春·雪》时, 教师可用图片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 这样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 使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产生直观的印象。此外, 教师还可以开展以“黄河, 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河的知识、图片, 并在课堂上展开交流, 形成资源共享。这种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随着时代的需要, 多媒体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教师所接受, 它那声情并茂, 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 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 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8.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漫谈 篇八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模式,更不应死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文字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要善于创设适合课文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得到启迪。

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情理交融的文章组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与交融,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的时候,才能体验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才能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合作,大胆探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在“精”字上下工夫

课堂教学中,讲得太多太细,不好,讲得太少也未必好,关键在于—个“精”字,怎样为“精”呢?首先,教师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实际,精心制作教案,设计板书。其次,教学语言要精,力避拖沓冗长,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又不能过分追求风趣,要把知识性、启迪性有机结合起来。最后,作业练习要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做。

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采用的办法很多,比如,举办学生日记、作文展评、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或作文竞赛等。另外,还要通过文明健康的师生交往,建立真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学好语文,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文学作品的意境,有时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好言传。这样说话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语言文字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说明语文教学就是以教材为范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想象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言文字能力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不断地提高。

9.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九

一、主要目标

全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以年级组为单位,重温《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纲要》和《决定》的精神,认真学习课改信息(资料、录像、上网)等,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2、结合地方、校本课程,认真拟订教学计划。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改”学习。

4、扎扎实实地做好集体备课,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按讨论——定稿——授课——评课——完善的步骤进行,以达到共同提高。

5、开学伊始,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的特点,定出课题,即“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阶段

1、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课工作。本组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通过听课和评课,使他们摒弃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

(1)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落实“课改”,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

(2)及时交流。教师们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教学中肯定会有失败和成功之处,对此要及时交流、总结、反思,并写出书面材料。

3、全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等,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长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家长进行“课改”宣传。

上一篇: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国旗下讲话下一篇:会展风险管理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