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

2024-07-25

农村特色文化(通用8篇)

1.农村特色文化 篇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街镇应当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持之以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 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渝委办发〔 〕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区作为 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近年来。围绕全区“1234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 ”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双十条”大力实施“九字惠民工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加强、创新中深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 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 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把 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2015年,实现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不搞“一刀切、两张皮”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村镇交通、通讯、供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商业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按照“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原则。明晰城镇发展载体脉络。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推动农村家庭普遍拥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手机、电脑”等“七大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支撑,以花木、水果、观赏鱼、蔬菜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城市需求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努力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行区”2015年,构筑起以城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

六、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快推进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街镇中心区域、各经济板块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优势互补、主题鲜明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妇女之家以及板报橱窗、文化墙、村务公开栏、村史陈列室、公益性上网场所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2015年,建成茶园文化艺术中心和各街镇文化中心(站)建成规范电子阅览室100个,农村10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区修建50个“家家乐”健身娱乐广场、50个农村社区“小游园”实现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实现“一刻钟文化”使农民出户15分钟内便能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7个以上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标准。

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权,着眼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生产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坚持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村(居)定期放映惠民电影,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艺、传媒、娱乐演艺与农村实际的融合,组织和引导创作人员、市场主体创作生产一批反映 特色的优秀“三农”题材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经纪人和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各种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电影企业把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送进农村,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和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故事、送书刊、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报、网、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持续宣传报道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亮点、经验。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七、夯实农村文明细胞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探索推广城乡文明共创的参与式方法,坚持城乡文化平等互动、城乡资源共建双赢。大力实施“单位支持农村、社区支持农业”行动。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各类创建资源,结合“三进三同”四个一”活动实行城乡联动,使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综合整治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对周边村镇的带动作用,确定一批关联度高、操作性强的城乡共建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所在地街镇、村社共同开展创建活动,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设施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针对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考核测评内容。组织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两新”组织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全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与村镇开展“争当文明先锋 共建‘窗口、典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等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

八、营造互助友爱良好氛围,拓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关爱行动,组织发动城市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空巢老人和农民工“三大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文明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示范岗等平台,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十万家庭十万爱,城里乡里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城市志愿者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家庭结对,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农村技术能手作用,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从大学生和城市文化文艺人才中向镇综合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者,从农村骨干中培养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进院坝,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力争实现镇级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组织健全、人员充实、实效突出的村镇志愿者队伍达到20支,并通过开通村居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村居管理形式、优化基层自治,大力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

九、形成推进工作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选好配齐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中共 区委办公室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委宣传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知》南委办发[ ]17号)健全街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事有人干、责有人担。街镇党委宣传委员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基本职责,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志愿者、返乡创业农民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每年财政预算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区、街镇和村社精神文明建设,并向城郊镇重点倾斜。从今年起,区级财政设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财政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投入。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资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区文明办要发挥沟通、联络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文明委要牵头各成员单位。抓两头、带中间,统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和信息化、民政、司法、财政、人力社保、环保、城乡建设、交通、房管、农业水利、林业、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旅游、移民、国土、规划、工商、扶贫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红十字会、关工委等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以及“两新”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搭建农民便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广泛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范文网

2.农村特色文化 篇二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市的文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呈日益繁荣趋势,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进展, 特别是社区文化的活跃, 使我市基层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村级文化建设仍比较滞后,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等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文化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费严重短缺

基层文化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足, 有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短缺, 严重制约了当地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在各乡镇包括有的县区局、文化馆经费都实行包干, 有的文化单位连工资都开不全, 没有资金去搞文化建设, 大多数活动要依靠文企联姻等方式开展。文化站更是缺乏经费, 且无法保障, 一些文化站人员的工资很低, 甚至没有工资, 部分文化站有名无实, 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丧失或半丧失, 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严重阻碍了农村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与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2、基础设施落后

经费严重短缺, 使文化设施建设出现无米之炊的局面, 而现有文化设施又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80年代前后建造的一批农村文化设施都以相当陈旧, 维持生计困难, 管理落后, 另作它用或“空壳化”现象严重;有的区乡为减轻财政负担, 把文化馆 (站) 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缩减财政拨款, 让其创收, 使本来就匮乏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为他用, 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完全的市场交易所替代;有些馆站由于经费不足, 存在出租房屋、被经营性用房挤占挪用现象, 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3、专业人才匮乏、流失

随着基层精减机构, 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被减掉了, 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已身兼多职, 被调去抓计划生育或其它经济工作, 无暇顾及文化站工作, 一仆多主, 谁给钱为谁服务。文化站工作人员老化, 并存在大量流失现象, 多年来, 一些馆、站工作人员有减无增、有出无进, 造成人员老化、综合素质偏低, 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各种年轻、优秀的文艺人才不能及时充实到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来, 人员编制被挤占挪用, 有人无编、有编无人的情况都有所存在。

4、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

传统的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面临多种危机。由于机制僵化, 服务方式单一, 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 已很难吸引公众上门, 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 几乎流于形式, 农村靠一时的送文化来活跃生活。有些村虽建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破旧陈旧书刊居多, 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与农民需求相差甚远。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构建服务体系

1、提高认识, 加强投入, 把文化工作重点向农村文化

倾斜

各级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深刻认识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部门更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放在整个文化工作之首, 特别是各级群艺馆、文化馆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力争短时期内让农村文化工作有一个新的变化。

2、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每个乡镇都要恢复或建立放映队, 丰富农村电影拷贝, 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科学技术教育。按照“政府推动、财政扶持、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 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3、加快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提出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 它充分利用现代传输手段, 快捷地把文化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 要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网络, 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 搞好基层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使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4、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严格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级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大力发展县、乡镇、村级文化设施,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市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区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的功能, 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 综合性文化站要配齐专职管理人员, 村级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 明确村级专职干部具体负责。

5、积极开展多种文艺活动

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 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 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村级两委班子要高度重视本村文化活动的长期开展, 建章立制, 保障村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6、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行政村要结合实际, 挖掘潜力, 调动村民文艺骨干的积极性, 重点培养一批文艺人才, 建立一支长期的文艺队伍, 编排一批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 定期为村民演出。各级群文干部注重农村文艺骨干的辅导和培养, 注重农村文化工作的调查和研究, 利用“三下乡”契机, 把形成长效机制, 把“常下乡”逐步改变为“常在乡”, 更好地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篇三

1、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2、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3、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农村文化建设根本在树人,在造就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工、新型企业家和基层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二、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1、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2、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3、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4、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巩固利用好农村文化阵地,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利用好各行政村已有的文化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戏剧演唱、健身操、游戏、歌曲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有条件的村都要成立庄户剧团或文艺演出队、秧歌队。文化部门在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还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光明日报[N].2006.2.16.

4.经济复苏靠文化 文化崛起靠农村 篇四

——谈金融危机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我国也未能幸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应对当前的危机。就在我国各行各业遭受危机的“洗礼”时,文化产业却“一枝独秀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优势。可以这样说,金融危机虽然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波动,却将文化产业推到了新一轮调整的风口浪尖上,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机遇,并使其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增长点、拉动内需的一个有效抓手。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尤其是农村市场长期地被“消费边缘化”,使得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明显滞后。而我国优势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内需拉动力强、发展空间大,而“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起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崛起的首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地政府长期忽视农村产业文化的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职能监管,致使农村文化建设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因此,各地方政府要转变政绩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考核指标体系中,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实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崛起的重要依托。农村教育发函落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有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受过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2%,这就使得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不容易接受新鲜文化事物,容易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因此,要加快发函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崛起的有效方式。近几年文化下乡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着,但是这种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培养“乡土艺术家”不仅可以保护大量民间文化,还可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动。通过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已经成为当前新你哦个村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5.农村特色文化 篇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文化下乡对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文化下乡,把文化下乡落到实处。本文对基层文化下乡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关键词】文化下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1-01

引言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深,对农村地区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文化下乡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下乡对于农村群众思想层次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文化下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群众能力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文化下乡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促进农村群众的深入发展,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层次。

一、进行文化下乡的必要性

加强文化的建设,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社会文化制度的建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对于文化下乡也有很大的帮助。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它本身是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层次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下乡的开展,离不开农村群众精神层次的提升,只有将文化下乡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下乡的开展,也是农村群众为了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的一个必然过程,尤其是针对很多农村群众精神层次较低的问题,必须要加强文化下乡的开展,在各个地区都积极加强对文化下乡的落实,从而使得文化下乡水平可以不断提升。

二、文化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下乡宣传不到位

文化下乡与经济建设工作不同,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引导农村群众加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学习,加强对自身的精神层次的提升。很多农村群众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上,对精神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文化下乡的开展不够顺利。在文化下乡的开展过程中,其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因此使得很多农村群众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因此导致文化下乡受到阻碍。

(二)文化下乡的创新能力不够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缺乏创新。由于缺乏文化创新,导致文化下乡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地区在进行文化下乡的时候,也只满足于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比如一些宣讲活动、宣传活动等,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群众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下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够造成的。

(三)经费不足

文化下乡需要借助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场所,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其资金的充裕程度关系到文化下乡水平。以目前形势而言,文化下乡的经费来源还有些单一,基本只靠政府的投资。由于经费不足,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诸多活动都无法开展,而且有很多基础设置还会进行收费,使得很多农村群众对各种文化活动更没有兴趣。

(四)文化下乡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

文化下乡不单是各种简单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能力水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对各种文化下乡工作进行统筹、对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进行组织来完成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但目前,文化下乡过程中出现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比如各种活动的开展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统一,导致文化下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文化下乡的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

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和管理,使得更多的农村群众能投入到文化下乡过程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由于文化下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对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借助通信工具、网络等对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宣传,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展示,以勾起农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来。

(二)加强文化创新

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文化下乡活动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新时期,文化下乡不仅要加强各种文娱活动的组织,更重要的是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结合农村群众的个性特点,对文化工作的类型进行丰富,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加强对农村书屋的建设,使得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阅读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其文化水平。

(三)加强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资金支持

针对文化下乡的资金缺乏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国家财政加大对文化下乡的资金投入,由于文化下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因此,通过财政补助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是重要手段。比如在加强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时候,就需要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管理。第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由于政府财政拨款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各种社会资金的筹集,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注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比如,一些企业或者私人的捐助,都是文化下乡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文化下乡也应抓住国家进行鼓励支持的机遇,进行多方融资,再将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文化下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更加专业、稳定的团队的建设,加强他们对文化下乡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从而使得文化下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该要招聘更多专业化人才,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加强他们对各种新技术的学习,借助各种新型技术以及创意来实现文化下乡工作的创新,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下乡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不足、文化活动不够创新等,这些都会对文化下乡带来影响。对此要积极加强文化下乡工作的宣传,加强对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莲.大力推进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J].神州,2013(09)

[2]胡新兰.坚持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6.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协管员) 篇六

“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正在进行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基层文化建设就是这一诗篇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坚持维护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说“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精神,切实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要做到六个有:即有规划、有阵地、有活动、有经费、有人员、有机制。”文化协管员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因此我县各级领导经过研讨,制定一系列的规划,加大力度促进文化协管员的工作。

当今时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为了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要切实加强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二要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们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城乡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

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全力构建全县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力促城乡文化携手共进的新局面。

相关资料:

农村文化协管员的职责: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文化体育工作的指示、决定并组织实施。

2、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村级文化体育建设规划及意见,并组织实施。

3、主动运用本村的文化体育设施及文艺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体育知识,传递经济科技信息,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

5、管好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协调选送文艺体育爱好者参加各类文化艺术体育讲习班(讲座),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体育骨干。

6、注意发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7、配合当地政府和文化体育主管部门,做好当地文化

体育市场管理。

8、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

9、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宣传、普及体育科学知识,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方法,培养农民体育骨干,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体育指导队伍,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

7.农村特色文化 篇七

一、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三个有利条件

1. 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全县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 总面积达8222平方米, 藏书3.87万册, 文化站阅览座位375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366个, 占全县总村数的57%, 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建有基层文化示范户624户, 其中省级84户, 市级63户, 县级173户。现有“丽水市山花乡镇”7个。特别是2009年壶镇镇成功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 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创建工作的档次和品位。

2. 文化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据初步统计全县有村级文化联络员639人, 全县有组织、有名称、有场地、有活动的群众文化队伍就有694支, 人数有3.5万之多。每年县、乡镇两级都要开展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和文化经纪人等各类培训, 达1500以上人次。他们作为群众文化的领头雁、排头兵, 特别是广场舞、集体舞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3. 文化活动开展呈现新亮点。

一是借势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围绕“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活动, 结合实际每年我们都要开展主题文艺巡演活动。二是依托主要节庆、重要时段、重要部署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广泛搭建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如搭建乡乡一台戏、乡镇文艺汇演、农民艺术节和卡拉OK大奖赛等舞台, 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和享受者。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呈现普及化、常态化发展趋势, 农村处处出现了“小孩闹、妇女跳、老头笑”的欢乐场景。

近年来, 我们通过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抓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集中归纳为“三个”初步解决。一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读书看报难、参加大众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二是初步解决了一些偏远乡镇村文化贫乏的落后面貌, 逐步改变了“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不是看电视搓麻将就是吃饭睡觉”枯燥生活方式;三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脱贫”问题, 正逐步向“文化温饱”、偶尔也能吃一顿“文化饱餐”方向挺进。

二、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三大因素

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相适应, 存在设施陈旧、功能落后的现象。

按照县有两馆 (县文化馆、图书馆) 乡有一站 (乡镇综合文化站) 村有一室 (村级文化活动室) 的总体要求, 我县严重不足。从县本级来说, “两馆”建设推进缓慢, 或者说是“蜗牛式”推进, 项目尚未落地。从乡镇角度讲, 目前还有三个乡镇文化站尚未开始建设。从村级角度讲, 距离85%的村具有文化活动室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2. 农村文化人才的数量少、素质低与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存在青黄不接、能力欠缺的现象。

从县里角度讲, 我们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 目前文化馆还不到10个人, 真正能到基层辅导、讲课的人也不是很多。从乡镇角度讲, 全县文化员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招聘干部, 文化员队伍人员紧张、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全县45名文化员中, 46岁以上的就有34人, 占文化员总数的75%。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情况比较突出, 绝大部分文化员被乡镇党委、政府当作乡镇脱产干部使用。从村级角度讲, 民间文化缺乏领军人物、缺乏创作人才、缺乏辅导人才。

3. 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与农村文化的地位不相适应, 存在投入不足、保障乏力的现象。

全县已建的13个文化站, 除壶镇镇比较正常运行外, 其他的至今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乡镇文化站站舍被占用, 设施被挪用现象。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成了乡镇干部的专用场地, 普通老百姓没机会接触、使用。文化站为什么没有保持正常运行?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正常的运转经费。一旦正式开放, 势必要产生水电费、人工费、设备添置维修更新等各项费用, 而目前的文化站财务不独立, 依附乡镇, 一分自有资金也没有。再如群众跳广场舞的音响设备基本都是个人掏腰包, 产权属个人, 政府缺乏有效引导、服务、支持和援助。

三、把握农村文化建设三大关系

1. 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

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着眼点要高, 着力点要低。着眼点要高是指强调农村文化重要性一定要旗帜鲜明, 理直气壮, 农村文化这块阵地不能丢, 丢不得, 也丢不起, 一丢就要出乱子, 出大事。着力点要低是指要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 不能用专业化的标准要求农民。不能把农村群众文化搞的太深奥, 要便于操作和推广, 让农民易懂、易学、乐学。

2. 正确处理“软”与“硬”的关系。

硬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阵地、财政投入等方面。软件主要包括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机制体制、制度管理等因素。文化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 但光有硬件设备没有文化活动, 硬件就会成为摆设。如何处理好软硬关系呢?

一是夯实基础, 阵地建起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村级文化活动室要再扩大覆盖面, 标准化、规模化建设, 提高吸引力上做文章。努力实现85%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任务, 继续加大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和“丽水市山花乡镇”的创建力度。

二是打造名片, 品牌亮起来。品牌就是旗帜, 品牌就是生命, 品牌就是效益。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县农村文化积淀深, 底蕴厚, 内涵丰富, 对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文化、精品文化,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县真正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民间文化品牌还不多。《缙云钢叉舞》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是我县不可多得、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朵奇葩, 是我县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缙云钢叉舞》的成功先例值得效仿, 成功模式值得借鉴。我们可以聘请专家、老师对本地的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编排、创作、展演, 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队伍”, 不断提升“一镇一品”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狠抓队伍, 锣鼓响起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文艺骨干在繁荣农村文化、普及农村文化、推广传播农村文化中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繁荣群众文化当务之急, 就是要健全文化队伍建设, 培育更多更强的农村本土文艺骨干和富有魅力的农村文化领军人物。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民间文艺骨干、民间文化经纪人的培训力度, 努力打造一支撤不掉、搬不走、乐奉献、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3. 正确处理“冷”与“热”的关系。

农村文化“两头热中

谈永嘉的剪纸艺术

金超英 (永嘉县文化馆浙江永嘉325100)

摘要:剪纸艺术是起源于汉唐时期的一项民间艺术, 发展至今, 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 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流传于民间。本文在这里通过对永嘉剪纸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风格以及剪纸艺术的成就与发展, 来阐述对剪纸艺术的欣赏意义和保存价值。

关键词:永嘉剪纸;传统工艺;民间工艺

中国剪纸, 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具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它传承了中华千年的历史文脉, 展现了用简单工具转化为神奇艺术品的奇迹。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 东临乐清, 南临瓯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县内如苍坡的“文房四宝”、芙蓉的“七星八斗”等古村落, 散发着浓郁的瓯越文化气息, 是永嘉学派发祥地之一。人文荟萃, 民间工艺源远流长, 工艺美术品种繁多沿袭着宋朝遗风。其中剪纸艺术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集中在永嘉县乌牛镇及大、小楠溪流域等地。永嘉剪纸作为永嘉艺术的“三绝”之一, 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在永嘉地区为什么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且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取决与它的特殊性与艺术性。

一、永嘉剪纸的历史传承

历史上永嘉剪纸的题材多以花花草、鱼虫鸟兽, 而戏曲人物、神话故事与山水风景吉祥文字为主。南宋时代, 永嘉出现了“龙船灯”, 剪纸艺术也随之在“龙船灯”出现, 并作为窗花装饰不断演变。从最初简单的花鸟、草虫图像变为有几何形状的、栩栩如生的绘画、装饰作品。这个时期的剪纸艺术主要用于龙船灯上的装饰, 创作手法更为细腻生动, 使永嘉的剪纸初步形成个性语言, 与原来的女性剪纸逐渐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剪纸叫做永嘉剪纸的起始阶段, 或叫初级阶段。明末清初, 随着永嘉商贸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生活, 娱乐活动有着更高要求。于是在每年春节都会举办“龙船灯”的赛事活动, 而评判龙船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龙船花”的精美程度, 这就成为民间剪纸艺匠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不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时, 龙船花的纹样除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之外, 还有长寿纹、正字纹、鱼鳞纹、双喜纹等。通过民间艺匠的不断创新, 使永嘉剪纸的纹样增多到几十种, 使永嘉剪纸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 技法更加成熟, 我们把这个时期的永嘉剪纸称为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后, 永嘉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手工艺队伍不断壮大, 先永嘉出现了许多工艺美术产家, 尤其是剪纸艺术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剪纸艺术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工艺美术。永嘉刻纸系细纹类技艺难度大, 短时间内难以掌握, 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传统的手工技艺产品面临挑战, 永嘉剪纸工艺也受到冲击, 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

二、永嘉剪纸的艺术风格

永嘉剪纸与北方剪纸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剪纸艺术在我国北方颇为常见, 农村逢年过节、喜庆婚嫁, 祈福吉祥, 剪纸间冷”的“哑铃形”状况非常明显、非常突出, 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两头热”是指各级领导对农村文化高度重视,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也不断增多;还有一头热是指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 老百姓“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所谓“中间冷”是指乡镇文化管理力量十分薄弱。部分乡镇正处于三种状态:一是没人干事。文化站建好了, 却缺乏人员管理。前面已经提到过, 大多数文化员都成了乡镇脱产干部;二是没钱办事。目前, 由于我县财力比较有限, 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 只管建设, 不管运转, 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特点。县、乡财政也还没有把文化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列入预算;三是无章理事。文化站图书不但是艺术而且为营造节日喜庆气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每逢喜庆节日各地就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民间剪纸作品。有学者认为, 永嘉民间剪纸风格与山东高密剪纸风格相近。事实上, 剪纸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可能是先从北方发展起来的, 逐渐在南方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永嘉早期的剪纸艺术是依附于民间刺绣工艺的发展而形成的。最初, 它只起了粉本的作用, 譬如, 帽花、鞋花、肚兜花等, 形式比较单一, 局限性较大, 工具也较粗糙。当剪纸一旦被民间传统娱乐——“龙船灯”所采用, 其内容不再限于花草、鱼虫、鸟兽, 戏曲人物、神话故事与山水风景也逐渐兼容并蓄了。其形式也随内容而有所发展, 开始出现了较为细腻的细纹装饰。这是剪纸艺术形式上的一个飞跃。“龙船灯”是永嘉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 每逢新春, 永嘉村村扎起“龙船灯”。其体积有3—4米见方, 分为日龙、夜龙与活动首饰龙三种。前有龙头, 后有龙尾。整个龙体造型, 象征着自由和力量。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驱邪纳福, 国泰民安。正由于寄托着这个美好的愿望, 人们就不惜工本聘请扎纸艺人来制作“龙船灯”。“龙船灯”上除装有绸制的古装戏曲人物外, 在灯四周从里到外还贴着4~7层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这些刻纸, 本地称之为“龙船花”。“龙船花”创作手法精致, 可作为精美装饰味。夜晚, 首饰龙腹内点着灯, 映照得四周七层刻纸花样, 玲珑剔透、瑰丽多姿, 令人神往。由于装饰“龙船灯”的特殊需要, 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有所突破, 工具也由原来的单一剪刀发展为锋利的大小特制刻刀与剪刀并用。“刻”“剪”的结合, 使刻纸作品的刀法更加挺拔有力, 线条更加明快利落, 表现力更加丰富。永嘉剪纸的另一个特点是装饰风味浓厚。艺人们常用的各种形状的图案并设计出多种彩色精美纹样进行艺术创作。有正字形、人字格形、八角金钱形、锁一形、葵花形、冰梅形、菊花形、龟背形、鱼鳞形与双鱼鳞形、喜字形与双喜形、寿字形, 还有“田交田”“空肚十”“勾之云”等60多种。他们能熟练运用这些图案而千变万化, 富于疏密、粗细、曲直、宽窄、刚柔等变化与对比, 使纹样轮廓清晰、形式优美, 宾主分明, 形象突出。

三、永嘉剪纸的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 剪纸已经成为永嘉人民的一项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其中艺术家林曦明是永嘉剪纸艺术传承中的代表人物, 林曦明出生于1925年, 原名正熙, 号乌牛。擅长中国画、剪纸。1942年从师学习中国画, 并随父从事民间美术。作品表现方式较为时尚, 别有一番韵味。他的作品多以楠溪江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 形象生动, 出版有《林曦明剪纸选集》。在他的推动下, 永嘉剪纸已跳出了过去只是装饰点缀的附属地位, 在内容和技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成为完整地独立存在的艺术品, 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欢迎。永嘉剪纸的作品, 不仅在于它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也是我们研究永嘉剪纸艺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

室、活动室如何管、如何用、如何运行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管理制度, 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还没有章可循。

8.农村特色文化 篇八

【关键词】文化下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1-01

引言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深,对农村地区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文化下乡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下乡对于农村群众思想层次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文化下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群众能力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文化下乡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促进农村群众的深入发展,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层次。

一、进行文化下乡的必要性

加强文化的建设,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社会文化制度的建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对于文化下乡也有很大的帮助。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它本身是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层次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下乡的开展,离不开农村群众精神层次的提升,只有将文化下乡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下乡的开展,也是农村群众为了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的一个必然过程,尤其是针对很多农村群众精神层次较低的问题,必须要加强文化下乡的开展,在各个地区都积极加强对文化下乡的落实,从而使得文化下乡水平可以不断提升。

二、文化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下乡宣传不到位

文化下乡与经济建设工作不同,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引导农村群众加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学习,加强对自身的精神层次的提升。很多农村群众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上,对精神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文化下乡的开展不够顺利。在文化下乡的开展过程中,其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因此使得很多农村群众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因此导致文化下乡受到阻碍。

(二)文化下乡的创新能力不够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缺乏创新。由于缺乏文化创新,导致文化下乡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地区在进行文化下乡的时候,也只满足于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比如一些宣讲活动、宣传活动等,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群众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下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够造成的。

(三)经费不足

文化下乡需要借助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场所,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其资金的充裕程度关系到文化下乡水平。以目前形势而言,文化下乡的经费来源还有些单一,基本只靠政府的投资。由于经费不足,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诸多活动都无法开展,而且有很多基础设置还会进行收费,使得很多农村群众对各种文化活动更没有兴趣。

(四)文化下乡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

文化下乡不单是各种简单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能力水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对各种文化下乡工作进行统筹、对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进行组织来完成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但目前,文化下乡过程中出现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比如各种活动的开展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统一,导致文化下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文化下乡的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

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和管理,使得更多的农村群众能投入到文化下乡过程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由于文化下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对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借助通信工具、网络等对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宣传,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展示,以勾起农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来。

(二)加强文化创新

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文化下乡活动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新时期,文化下乡不仅要加强各种文娱活动的组织,更重要的是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结合农村群众的个性特点,对文化工作的类型进行丰富,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加强对农村书屋的建设,使得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阅读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其文化水平。

(三)加强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资金支持

针对文化下乡的资金缺乏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国家财政加大对文化下乡的资金投入,由于文化下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因此,通过财政补助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是重要手段。比如在加强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时候,就需要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管理。第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由于政府财政拨款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各种社会资金的筹集,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注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比如,一些企业或者私人的捐助,都是文化下乡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文化下乡也应抓住国家进行鼓励支持的机遇,进行多方融资,再将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文化下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更加专业、稳定的团队的建设,加强他们对文化下乡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从而使得文化下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该要招聘更多专业化人才,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加强他们对各种新技术的学习,借助各种新型技术以及创意来实现文化下乡工作的创新,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下乡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不足、文化活动不够创新等,这些都会对文化下乡带来影响。对此要积极加强文化下乡工作的宣传,加强对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莲.大力推进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J].神州,2013(09)

[2]胡新兰.坚持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日记要求下一篇:考研工作证明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