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项目的总结

2024-10-13

校本课程项目的总结(共9篇)

1.校本课程项目的总结 篇一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的总结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对学校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环保教育”旨在环保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环保知识学习,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保护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依据我校实际情况,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2.校本课程项目的总结 篇二

1 手扑球运动简介

1.1 手扑球

由两部分组成, 底部是皮革面制成的小圆包 (直径6.8cm, 厚4.6cm, 包内填充轻胶棉) , 小圆包上部插5根白色羽毛 (羽毛长14cm, 宽4cm) , 重量50g左右, 外观很漂亮。

1.2 手扑球运动场地

采用羽毛球场地的所有内线区域, 长11.88m, 宽5.18m, 网高1.55m, 距中线1.98m有限制线。 (见图1)

1.3 手扑球运动规则

参赛的双方采用“3人制”:分别为1号位、2号位、3号位。比赛开始由队员在本方端线外发球 (按位置次序每人发球1次, 每方3次发球后交换发球权) , 发球应一次击球 (直接过网) ;接发球方可在本方场区2~3次击球过网, 球在对方场区内落地时本方得1分 (每球得分制) 。手扑球借鉴了部分羽毛球和排球的规则, 也有自身的规则要求, 如限制线内不可起跳扣球或有压腕动作, 比赛采取21分为一局, 3局2胜制 (详见《手扑球竞赛规则》后附) 。

1.4 手扑球运动技术

手扑球运动技术独特, 巧于双手、单手击球, 左右均可, 击球技术、技能多彩, 手掌击球的扣杀技术、推杀技术、垫球传球技术、手指击、拨球技术、吊球技术、手背击球的甩球技术等, 还有随着击球脚步移动和起跳技术等。

2 手扑球运动特点

2.1 科学健身

手扑球运动技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量可大可小、可弱可强, 循序渐进, 符合人体生理、心理 (动作技能形成) 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客观规律。属“隔网对抗→小球类”新兴健身运动项目。

2.2 简单易行

手扑球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不受场地器材和气象的影响, 四季可行, 也不受年龄性别限制, 男女老少、集体个人皆宜 (2011年天津市成立“手扑球协会”并举办了几届“体彩杯手扑球比赛”) 。

2.3 经济实效

手扑球成本低、投资少、收益高, 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立杆为柱, 以绳代网即可开展。

2.4 安全可靠

手扑球球体小而轻、材质柔软, 没有任何危险性, 安全可靠且自娱性强、观赏性高。

3 手扑球运动的教学优势

3.1 手扑球运动的“强身健体”优势

手扑球运动技术巧于双手, 在传球、垫球、拨球、扣杀、推杀等技术和技能运用时, 腿部随之前后、左右移动, 起跳、落地等动作可促进身体各部器官骨骼肌肉的发展, 增强人体心肺功能, 增强肺活量, 锻炼神经系统灵活性, 培养时空感和立体感, 提高定向能力与判断能力, 改善新陈代谢与有氧能力。我们做了多次手扑球课的强度测定, 学生平均脉搏从80次/分上升到150次/分, 比赛激烈时最高脉搏可达170次/分左右。有很多学生反映说:“上完手扑球课, 颈部感觉格外舒服爽快”。手扑球运动不仅是一项全身运动, 对颈椎灵活性也有特殊的保健功效。

3.2 手扑球运动的“有趣求新”优势

“有趣求新”是手扑球运动在教学中特有的优势, 手扑球小巧玲珑, 娇态多姿, 球飞人舞, 情不自禁地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意识, 使学生进入课堂就产生一种参与欲望。兴趣是引起课堂注意力的源泉, 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搏器, 是奋力进取的加油站。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投入运动之中, 无论男生女生、无论身体素质差异多大, 都能以满腔热情主动参与。特别是体质较弱者平时不爱活动的也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 在参与中达到入情、入境、入趣, 使课堂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大家在乐趣中求新、在乐趣中强体。

3.3 手扑球运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的优势

手扑球运动创设课堂盎然情境, 营造课堂活跃氛围呈现出明显优势。手扑球运动个人、集体皆宜, 既能突显个人献技, 又能把个人技艺变为集体对抗。隔网相争, 使之更有朝气、更有生机和青春活力, 富有强烈的时代感, 极大地刺激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动机。在参与中自然而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身心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造一种主动乐学的积极情境, 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趣同时得到满足, 产生其情感就特丰富。每次上手扑球课学生们都学习情绪高涨、场面热烈。在隔网对抗相争中, 培养勤奋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精神。情感越积极, 教学效果越好, 不但手扑球基本技能基本掌握, 身体素质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测试结果表明:体育合格标准达90%以上。情境越热烈, 参与人数越多, 手扑球课出勤率高达99%, 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选择手扑球运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3.4 手扑球运动“培养终身体育素养”的优势

大学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更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手扑球运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素养有独特魅力。手扑球小巧玲珑、技术新颖、打法多样、形式活泼, 学生们寓学于勤、寓练于乐、激发学生经常积极参与锻炼的欲望, 并熟练掌握了手扑球运动基本技术、技能, 学会了锻炼的方法, 养成了主动锻炼的习惯, 从而培养了终身参与的追求, 提高了终身体育的意识素养。”

3.5“突出主题、趋向全面”的优势

手扑球运动将喜闻乐见的“垫、传、扣、托、推、拨、吊、甩”等多姿手法以组合形式出现, 可引起不同体质、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性别学生的好奇, 唤起全体学生投其所好, 投入兴趣, 积极参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击球动作, 体现了90后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品质, 可突出其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如在隔网练球时, 有的学生喜欢练进攻扣杀技术, 有的喜欢练防守垫传技术, 他们攻与守自由组合、课堂活而不乱, 也有的学生喜欢练最基本的传球技术, 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他们各自都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 学有所成。

4 结语

在我院两年多来教学实践中, 利用手扑球运动项目特有优势,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有明显变化。

(1) 课堂教学产生前所未有的情趣性和感召力。手扑球运动新颖别致、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魅力, 唤起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技能的好奇心, 激励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创新学习。

(2) 创造了有活力的富有积极情趣的学习氛围, 搭建起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发展的平台, 在师生和睦相待的情境中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同学互帮、队友互助、合作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求。

(3) 把握学生在校最后阶段学习体育的有利时机, 熟练掌握手扑球运动的技术、技能;获得快乐体育的知识、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为毕业后健康工作50年, 快乐生活一辈子做好储备。

(4) 发挥创新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功能作用, 手扑球运动当属最佳选择。该项目虽然尚属初级阶段, 但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和群体活动日益发展, 手扑球运动将以其独特优势全面开展起来。

摘要:手扑球运动是近年开展起来的新兴体育健身项目, 深受广大老、中、青年人的喜爱。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体质现状, 经领导批准, 将手扑球运动开发拓展为我院《体育校本课程》教材。本文简介手扑球运动场地、规则、技术和特点 (科学健身、简单易行、经济实效、安全可靠) , 经两年实践探索认为:手扑球运动有强身健体、有趣求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终身体育素养、突出主题、趋向全面等教学优势, 体现了我院体育教学特色。

关键词:手扑球运动,开发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季克异.要深刻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2) .

[2]季浏, 汪晓赞, 纪伟, 等.体育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刘阳.新课标下体育课评价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9.

3.校本课程项目的总结 篇三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校本课程设置,在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系统建设、课程实施策略、课程绩效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本文以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为例,对基本的指导理论和原则、开展实践的步骤与方法等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项目学习 高中地理 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还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基于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开展校本课程,将实现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调控与指导,从而提高课程实施的丰富性与差异性以及学生发展的综合性与自主性。

一、项目学习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客观情境中,结合相关学习材料和外在帮助,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包含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要素。

项目学习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不同学生在资料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问题界定与解决、成果设计与评价等各环节都存在分工、协助的双重关系。此外,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包括资源获取与利用、问题发现与解决等各方面的具体指导。项目小组作为学习的群体,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协商与辩论、对其交流思维和智慧生成等提供了机会。由此,学生得以实现对学习成果的共享,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意义的群体性建构。

除知识目标外,项目学习还强调其他“学术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等的提升。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事物所处的情境、事物的性质、规律和相互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图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由彼此独立且多元共存的八种智能类型共同构成的,包括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自然观察能力等。

传统智能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往往过于偏重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各种智能间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只有领域的不同、作用的不同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视其智能倾向或文化偏好的差异,建立不同的智能组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充分发展。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实践型课堂教学形态”,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真实情境、丰富的目标任务,有利于学生尽早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优势智能,激励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性化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学生调动和连接多种智能,运用更丰富、深入的思维与技能,多方面了解、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

3.丰富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将学习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其中,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是最高层次的活动,常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

传统教学多属于集体培训活动,即就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等开展学习。学生往往难以主动地参与信息的加工、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而只是对现成内容的套用或简单知识的机械迁移。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强调学生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强调对真实问题的认识与解析。情境及项目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变化发展性,衍生出丰富的挑战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时刻参与并保持互动,调用不同的智能组合,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在面对真实问题时所需的专业素养。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生成性原则

传统“目标模式”主导的课程建设造成的弊端已日益显现,如教学目标本身的不完整性、过于偏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目标执行者等等,这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并重视。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师生不再机械地受制于统一的课程标准,也并不在既定的课程计划内亦步亦趋。项目课题的提出,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课程实践;使学习的测评开放又多元,注重问题的解决,同样强调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使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建设者。

2.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尤其是基于真实问题研究的项目学习校本课程,无论其属于科学、人文艺术或宗教中的哪一类别,都必须要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时俱进,这便是“教学内容现代化”改革,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文化属性。

除此以外,校本课程还具有人本属性。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应注重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并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及国家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发展成为具备现代社会地理核心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3.民主性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自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课程管理的集权性已大为减弱。民主性增强后,地方与学校获得了一部分分权。但在长期集权带来的固化思维影响下,大多数学校的规章制度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体现。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校本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应突出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此类校本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课题,并视具体情况的发展设计和组织相应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享有充分的课程管理权。

4.多元化原则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多为基于地理的跨学科开放性项目课题研究。除地理学科的专业素养要求外,此类校本课程建设还强调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知识、能力和态度,如创新思维与深入探究、独立思考与文化反省、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多元包容与尊重关怀、阅读理解与沟通表达、学会学习与审美能力等。它们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发展要求,是学生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

不仅评价的向度是多维的,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

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

1.课程目标: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为培养具有“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等人格品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天一中学地理组提出了“以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这一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立足于现代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国民提出的素养要求,天一中学地理组充分利用学校四百余亩的校园环境,发掘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丰富的以项目学习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学生在各种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中,探索和发现周围世界,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与思维交流,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完善人格,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项目驱动开发的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直指无锡城区堪比香港闹市的严重光污染,对光污染的成因、分布、监测与城市照明系统改进展开了调查、分析与总结。一个个着眼现实、指向未知的项目课题,既弘扬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又强化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课程系统:以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为主体

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寻找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作为社会化个体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与深入探究、团队合作与处理冲突等。

天一中学地理组开设的各类校本课程中,科普型(一般性活动)与基础型(集体培训活动)课程仅占少数,主体则是研究型课程,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无锡城市路灯光溢出分析”、“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微引力透镜与宇宙发现”、“月球陨石坑研究”、“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太湖水质监测”、“中草药种植及研究”等。

其中,“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空间天气暨电离层突变监测”分别是“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项目学习的后续课题,将分别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国际空间天气计划等单位合作开展。

3.课程实施:以教师特长及学生兴趣为主导

天一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丰富教学模式”理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教师自主申报、教务处统筹审核、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特长、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兴趣、智能倾向相匹配,促进了师生间紧密联系的学习共同体关系。

地理组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园生态建设、中草药种植、生活地理发掘、矿物矿石研究、天文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地理的跨学科校本课程,不仅带动了一批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元型教师转变,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超越学科中心的名师工作室组建。

一大批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导向和文化倾向驱使下,开展了“月球陨石坑研究”、“小行星搜寻”、“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等地理校本课程的项目学习,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学科兴趣、夯实了学科基础,而且激发了自己的学术潜能、获得了学术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实现了那些影响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建构。

4.课程评价:以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为基础

项目学习指导下的地理校本课程既然不以知识目标为测评的全部,就必定不会仅将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

为将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主体,天一中学地理组在《项目学习评价表》、《学生活动记录表》的基础上,制作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学生校本课过程性评价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1)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2)在组内的角色及团队合作中的表现;(3)提问、答题的次数及水平;(4)语言、图画、体态动作等媒介在表达时的运用;(5)材料运用和动手实践的程度;(6)课后的反思;(7)提交的成果得分等。

《中学生学天文》系列课程每年评选的优秀学员(如年度优秀社员、社会责任奖、优秀科普学者奖、优秀科技学者奖等),即是在“过程性评价单”丰富的写实性记录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间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综合评定。除评选优秀学员外,地理校本课程还为有需要的学生出具学习证明及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升学申请、自主招生等提供材料。

5.社团建设:以丰富的学生活动课程为平台

依托天一科学院、人文社、艺术团、体育社等四大板块的学生社团,天一中学得以开展丰富的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课程。科普型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基础型课程开设了面向全体社员的有关学科专业素养的集体培训活动,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型课程培养了学术能力;研究型课程在继续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作为社会化个体的共同核心素养。

天一天文社等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参与社会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满足了其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需求,促进了其积极发展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1999(12).

4.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总结 篇四

我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已结束,为了更好的促进地方课、校本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我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一)对学生的评价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但作评价记录。内容为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科学发展观、经典诵读。

1.传统文化:(1—5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才艺展示,口头测试的方式进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采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考查。

2.安全教育:(3—5年级)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了考查。3.环境教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了一期手抄报,并报送区教体局参评。

4.科学发展观: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方式制作了一期手抄报。5.经典诵读:(1—5年级)一二年级以书写+诵读的形式进行考查,三四五年级由书写+诵读+综合运用的形式进行考查。

6.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A”、“B”、“C”、“D”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7.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并记入学生档案。

(二)对教师评价

1.科任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记录。2.科任教师按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 与教学目标。

3.科任教师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导处通过听课、调查、查阅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计入业务档案。

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我们建立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正切合理的评价是我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一)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5.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篇五

校本科研课题的阶段总结

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

从12年5月申报市级课题以来,我校对“提高初中校本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校本科研课题的研究从准备阶段过渡到了实施阶段,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开发问题,为校本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成立以张颖老师为组长的校本课备课组,组建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库。

一、实施阶段以来所做的工作及成果

1、课程开发模式的转变

(1)继续深挖和完善教师资源,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对有专长的教师利用其专长开发校本课,比如:《心情坊》、《健美操》、《科技制作》等;对没有专长的教师,就把开发重点放在基于学科知识的拓展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比如:《生活中的化学》、《趣味英语》、《历史的天空》。

(2)善于利用社区资源,使其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有益补充。我校对应的中山社区有很多热衷和关爱学生健康的居民,他们也愿意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本学期我们将社区实践课做为一门校本课程。

(3)利用家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发展空间更广阔。本学期我们继续上学期的做法,深挖家长资源,对家长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聘请适合的家长作为客座教

师,开设了校本课程《行业热点》,让学生接触家长的行业知识,开拓视野。

2、成立校本课程备课组,注重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为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积累经验。开学初,我们成立了以张颖老师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备课组,每周三第八节课作为备课时间,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课程开发的经验和问题,相互协助,完善课程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注重收集和整理以往开发课程的文字、视频、道具、作品,不断完善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1、家长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观念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家长时间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往往课程持续时间较短,缺乏全面性和持续性。

2、由于学校目前处于特殊时期(借用临时校舍),硬件条件差,投入不足,很难对校本课程予以支持。

三、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1、注重收集和整理教师上课视频,让老师相互观摩学习开发经验。

2、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学期末进行校本课程成果展。

6.校本课程经验总结 篇六

于桥乡郭桥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这些都足以见出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在开发校本课程,办好学校特色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1、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任春林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绳铁杰老师和政教处马荣成主任担任,组员包括各科学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其主要职责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予以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

2、组建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任春林、教师代表邢美丽、窦松海、贾国祥、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相关管理条理,检查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二)深入调查,多方评估,前期论证

1、深入调查学校及社区课程资源状况:

学校资源:

我校课程资源最具优势的是:

我校课程资源最具特色的是有一支年青、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的实践型教师队伍,具有承担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学校从建校起,就参加了省级课题《中小学教师心理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积累了相关方面的经验,在该课程方面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教练邢美丽同志是武术世家,拜师学艺多年,又在沧州体校学习三年,业务熟练,素质很高。

2、多方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之本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学校发展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评估。

(1)学校的培养日标:

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服务社会、把学生培养成“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有一份优异的成绩、有一副强壮的身体、有一手过硬的本领。”

(2)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特质等方面人手,我们对学生、家长、社区有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与相关专家共同诊断了学生、家长反馈的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身体素质的需要;

(3)自主探究、合作交往的需要。(3)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发展目标是争创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师资、造就一流人才,把学校建成“静谧的学园,迷人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温馨的家园。”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学校。

目前学校环境基础设施差。政府已经明确其发展规划,学校搞好基础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造福一方老百姓,通过学校的发展幅射校区、带动校区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提高校区的档次。

3、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资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会议,广泛征集教师意见,初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训练、长拳、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4、发放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征求意见,争取家长的支持

初步拟定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之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及广大家长征求了意见,赢得了所有家长的大力支持。

5、专家咨询引导,多方评估确定

我们通过对学生、家长、上级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并向县体育局等相关专家进行了咨询、论证,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最后统一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校的现有资源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及校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最终确定武术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三)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课程的开发,而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校本培训以教师自主阅读、同伴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了专家讲座、集体研讨、自主反思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教师分别进行了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培训,使教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意义,了解了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领会了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化了课程意识,树立了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通过系列培训,教师掌握了相关理论、跆拳道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

(四)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课程管理、实施、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学校与教师所开发课程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目标:

(l)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教育理念,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而全面的发展。

(2)进一步改进并完善“武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努力形成校本特色。

(3)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教师积累一定的课程开发经验,由此带动学校、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2、课程目标 :

(1)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

(2)提高学生防身与自卫的能力,(3)磨练意志,培养学生谦逊、宽容、礼让的高尚品德和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

3、课程内容结构简析

(1)武术发展史(2)武术与武德

(3)现代武术的特点和作用(4)武术技术(5)武术品势

(6)武术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4、课程实施:

本课程为普修必修课,3-6年级共144课时,每周一节排入课表,采用班级授课制,由本校体育教师负责实施教学。

(五)组织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处、政教处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做好计划、执行、监控、测评等各项工作。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其具体措施如下: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政教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导处、政教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

状况等,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七)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实践,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编写了郭桥小学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2、编写了郭桥小学武术普修课程材

3、总结了一套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4、学生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通过武术的训练,孩子们的学习进步了,变得更加懂事了。这是因为,跆拳道推尊的“礼始礼终”武德精神,能培养学生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品质,养成谦逊、宽容、礼让的品德和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这正是我校所追求的校园文化。

总之,我校校本课程武术的开发与实施,已经引起各级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为县乡艺术节及文艺晚会参加相关节目的排练、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家长的一致好评。

7.校本课程项目的总结 篇七

《京韵入门》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旨是将课程计划框架内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上海市愚一小学《京韵入门》校本课程主要是跨学科结合国粹艺术——京剧,分别从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几个方面对校本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学习京剧文化,了解京剧艺术。其中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学习唱京剧、京剧脸谱、京剧服饰、京剧道具等京剧基本知识。

在非正式学习资源愈来愈丰富的今天,将学校现有资源和校外场馆资源相结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四年级活动课程《走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为例,分享如何设计馆校结合的项目学习探究活动。

馆校学习活动设计

1.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根据活动需求,将活动划分为三大块: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

(1)参观前:四年级的探究主题是京剧脸谱课程,在参观戏曲博物馆前,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设置学习内容和设计活动。四年级脸谱知识有:脸谱颜色、脸谱样式分类、脸谱代表、脸谱设计。在学生上完脸谱课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并设计以“脸谱”为主题的项目探究活动,系统完善学生的“脸谱知识”体系,实际体验京剧的乐趣。

(2)参观中: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习单进行参观,并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四年级学生重点放在脸谱探究上,根据活动单的设计,学生一步一步探究京剧脸谱的文化。

(3)参观后:在结束参观后,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学习活动单情况,对学生答疑解惑,并且利用参观时所拍摄的照片,辅助学生制作京剧脸谱思维导图等。

2.学习活动设计

四年级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活动,虽然是外出参观场馆,但是作为增进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活动,也应该借鉴课堂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1)活动设计目标:学习和了解京剧脸谱的颜色和样式。

(2)活动设计过程:参观展品,根据学习单的设计进行探究学习。

(3)活动重点与难点:脸谱人物性格的识别和样式划分的应用。

(4)活动使用工具:彩色笔、活动单、i Pad(主要用其拍照功能)。

(5)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6)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7)其他:网络资源、参考链接,后期整理等。

3.学习活动单

在场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功能就被弱化了,而学习单则在场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鲍贤清(2013),杨艳艳(2014)等人的研究,学习单主要有四个作用。

(1)导学作用

学习单作为馆校衔接的一种中介物,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京剧脸谱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单,从脸谱颜色到样式分类,一步一步完成预设的活动,完成探究项目。

(2)整合作用

学习单的设计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整合了课堂学习和场馆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追求真知。

四年级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京剧脸谱文化,所以学习单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的,让学生的知识从学习转为实践,从课堂转为课外。

(3)链接作用

学习单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材料,有利于学习活动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

探究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同时,利用学习单,学生可以集合绘制脸谱、拍照采集、讨论记录等功能。

(4)反馈作用

学习单能清晰地记录学生自主参观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单指导下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便可以养成一种场馆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在参观戏曲博物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掌握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还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答疑解惑。

反思与总结

1.馆校结合学习活动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在馆校结合的学习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将校内的学习和场馆学习相结合,场馆内展品丰富,但是要注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式学习,最好以一个点引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探究。比如在四年级的活动学习中,就是以脸谱知识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三个探究,见上表。

2.将场馆学习嵌入学校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场馆学习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资源,嵌入学校教学中。相关主题课程的开展可以和城市里对应主题的场馆相结合。比如,学习生物课程,可以去植物园搜集绘制标本;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可以去科技馆进行主题探究;学习摄影课程,则可以去电影博物馆,了解摄影原理及名家欣赏等。

同时,场馆学习嵌入学校教学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前参观场馆,能吸引学生兴趣,但是学生会因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而少了专业探究。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去场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开展或者学校课时的安排。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后再去场馆,有总结升华的作用,比如本次京剧脸谱探究就是在四年级学生上完脸谱课后去博物馆参观探究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巩固知识。

3.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发要融合场馆、学校、家庭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最大化地融合场馆、学校、家庭的参与。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设计相应的亲子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单,让家长带领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任务”去场馆学习,然后在校内进行学生间的分享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形成一个良好而有序的学习氛围。

在当代,场馆是社会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自己的校内课程相结合,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教育者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贤清.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杨艳艳.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8.新课程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八

开发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理论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过窄,从而忽视了各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城市化,缺少地方、民族、学校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缺乏置换功能,没有考虑不发达地区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区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和构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教师、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分享课程开发权的决策权,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而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就会在了解学校现有条件和掌握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情况下,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例如健美操、舞蹈、跳绳游戏、毽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材交替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进行技术分析与观摩,使学生明确运动技术的正确概念与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编制和教材改编、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也会提高他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常规课堂去思考问题。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现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传统学校体育课上出现的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极少数是近几年出现的健身运动项目,而实际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多的运动项目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既不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在跳远竞赛规则犯规次数和狭窄起跳板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下,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障碍,为了能够准确踏上起跳板而刻意去踩板,结果干脆破坏正确合理的动作去迎合和满足跳远规则的无情限制,跳远本应带给学生的锻炼效果和勇于竞争的心理拓展便荡然无存了。在充分研究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性、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规格、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特征方面,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确实有健身价值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材。这是体育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对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造是极其重要的。

(2)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如本地的打铃响、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等,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让民族体育、民间传统体育走进体育教学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给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新的特色。

(3)新兴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良性开发就必须突破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单一的课程方案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强化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以促进体育教材内容的时代化、多样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多彩。例如结合当地的地情、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旱冰、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毽球、保龄球、瑜珈健身、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等在社会上流行、能激发学生浓烈学习兴趣的新兴的现代时尚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加工,把新兴体育运动有效渗透和融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9.校本课程总结 篇九

紧张而愉快的一个学年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年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是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们都从中学到了知识、经验。同时也学到了珍惜。感觉收获非常大,现总结如下:

一、循序渐进,注意校本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相互衔接 搞好校本课程,老师要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前,给学生介绍校本课程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学习校本课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

二、转变观念,钻研校本课程教材,更新教法

校本课程在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探讨、学会观察。我们教师也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法。例如关于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学生能够闻得到、看得见,教起来也容易得多,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观察、探讨,就容易掌握。

三、校本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通过校本教研,我深深地体会到,校本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融进校本课程,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制作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作用。

四、开展校本课程的的目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在大力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时,只顾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工矿企业和汽车排放的废气,市城区环境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随意排入江河,是江河的水质变坏,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噪音污染,破坏了人类的的生存坏境。居民生活的废弃物和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过多,乱丢乱放,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危机人们的生存。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关系到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解决坏境污染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习,通过学生调查校园内外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了解了常见的污染的处理措施,达到了以下目的:

1、提高了全体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是我县及我校重视环保工作,并逐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培养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环保的高尚情操,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2、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学习收集整理信息、调查和实验报告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4、在研究中,同学们的表现让人觉得非常欣喜,他们积极的查阅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收集信息,进行实验研究,从中他们既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又锻炼了自己实验、分析、整合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同学们爱护环境的习惯,还带动了更多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共同保护环境。这样的选修课深受同学的喜欢,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中学

上一篇:导游综合技能大赛题组下一篇:课后答案网站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