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现状

2024-08-26

产业结构现状(共8篇)

1.产业结构现状 篇一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

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7.2:24.7:8.1。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8.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24.3。其中: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3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占20.1;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6.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0.78亿元,占5.5;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占7。近年来,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增加,每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保持在30以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缓解了因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量有限的压力,已成为我市安排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但是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由此引发出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矛盾。目前形成了****、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等城镇和矿区,各点相距较远,最远达100多公里,造成产业区小而分散,城市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过高。二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5:95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工业结构单

一、产品结构趋同与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煤炭产品和耗煤产品成为主要行业和产品,产品深加工不够,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造成职工技能单一,观念封闭。四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比重较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市工业主要表现为“一挖二烧”的低层次、低加工度、高污染的落后状况,“三废”排放增加,采煤区出现强度沉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和对外吸引力。五是企业条块

2.产业结构现状 篇二

(一) 产业结构演变

表1所示的是“呼包鄂”地区从2001———2010年十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由2001年的10.8%下降到2010年的3.3%, 第二产业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2001年是53.7%, 而到了2010年则下降到51.1%, 在2003以及其他一些年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由2001年的35.5%上升到2010年的45.6%, 发展比较良好。横向对比发现,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第三产业次之, 最后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大于第三产业, 只有在2005年时, 二三产业的比重大体接近。可见, “呼包鄂”地区的第二产业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二) 就业结构演变

表2为2001———2010年“呼包鄂”地区就业构成统计表。2001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1.9%, 到了2010年下降到21.9%, 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 但是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 但变化不大, 从2001年的22.5%上升到2010年的29.9%, 在2007年到2010年这几年间,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了0.5个百分比, 增加势头有所减缓。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大幅上升, 由2001年的35.6%增加到48.1%, 说明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良好。

二、“呼包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可以指出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增加值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当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时, 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平衡;它越接近于零, 说明二者越平衡。从表3中可以看到, 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数, 绝对值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 2001年为-0.74, 2010年为-0.85, 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小于就业比重, 二者之间极不对称, 大量的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 而是滞留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从2001年的1.39下降到2010年的0.71, 一直为正偏离, 可见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 也就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可以考虑转入第二产业。但鉴于如今第二产业大部分是机械化操作, 所以对第一产业劳动力顺利转入第二产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0.00下降到2010年的-0.05, 而且前几年为正偏离, 随后开始变为负偏离,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小于就业比重, 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解决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问题。

综上所述, 第一产业偏离度一直为负数, 即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 从业人员比重较高, 产值较低。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且, 下降, 第三产业偏离度呈波动状态, 但总体下降, 二三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三、“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劳动力, 无法转移出来, 比重偏差越来越大, 情况在逐渐恶化, 大量的劳动力并未促进产值的增长。第二产业中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 偏差在下降, 二者逐渐趋于平衡, 可吸收劳动力, 但是投入的劳动力并未创造出较大的产值, 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偏离度逐渐下降, 基本趋于零, 二者比较同步, 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其偏离度先正后负, 产业增加值比重先是大于就业比重, 近些年却小于就业比重, 说明第三产业中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发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也就是他认为当进入工业化初期时, 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会持续下降, 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上升。由此看来, “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其就业结构也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可见“呼包鄂”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是比较协调的。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 按照国际上的结构偏离度测算结果, 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3, 第二产业为1.06, 第三产业为0.07。根据计算, “呼包鄂”2010年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85、0.71、-0.05, 这又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从另一个角度看, 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分别为10%、20%和70%左右, “呼包鄂”地区显然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第三产业比重过小, 差距是十分巨大的。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以便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提供就业机会。

四、“呼包鄂”地区发展对策

(一) 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劳动力内部吸收

结合该地区自身的特点,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 并且重视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 以便吸收第一产业中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 这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优势。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进入城市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如户口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 住房问题等等, 会严重的阻碍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不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 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促进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 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呼包鄂”地区资源丰富, 一直是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第二产业, 并且此区域的经济增长也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所带动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因此, 要注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科技进步。除此之外, 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实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法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挥其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灵活性。发展第二产业要重视科技创新, 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做到自立自强,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作用

3.产业结构现状 篇三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产业投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指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与数量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大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大比重的大小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很小;中下和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很大;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更小,第二产业相对中等收入国家则更小些,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达到更高程度。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因此,在现代经济中,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基本上都已将产业结构调整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我国也不例外。衡阳是湖南第二大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产业基础,但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衡阳的经济发展不尽人意,落后于湖南大部分兄弟地市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衡阳经济发展缓慢?无可置疑,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外,产业结构问题就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衡阳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对调整、优化衡阳产业结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衡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衡阳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三大产业结构比重情况

根据衡阳市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2002-2008年,衡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2002年的26.97:33.54:39.49调整为23.57:41.24:35.19。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2008年比2002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单边上升的态势,2008年比2002年所占比重提高了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3-2007年单边下降,从2008年开始转降为升,如表1所示。

(二)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381亿元,为全市GDP的38.1%,比2002年工业占GDP的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2003-2008年6年间平均增速为17.56%,比同期GDP增速高出5.5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39.5%提高到5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78亿元,增长19.2%,超过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66.98亿元,增长27.4%;重工业增加值237.80亿元,增长17.0%,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高10.4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0.0%。

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93.51亿元,增长5.6%。其中种植业产值147.97亿元,增长4.7%;畜牧业产值203.37亿元,增长6.2%;渔业产值21.54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14.79亿元,增长4.5%。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530.4千公顷,增长2.2%;棉花种植面积9.3千公顷,增长1.8%;糖料种植面积1.6千公顷,增长6.6%;油料种植面积120.3千公顷,增长11.5%;蔬菜种植面积86千公顷,增长3.9%。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粮食总产量324.14万吨,增长4.9%;出栏肉猪928.05万头,增长10.4%;出栏牛10.19万头,下降2.7%;出栏羊48.09万头,增长6.9%;出笼家禽8740.19万羽,增长6.9%;水产品产量22.83万吨,增长6.7%。

2007年,衡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98.83亿元,增长10.2%,与全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差距从2004年的1.8个百分点扩大到6.9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36.64%下降为32.73%,降幅3.9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对全部服务业的贡献率也下降为22.5%。2007年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3.07亿元,增长18.6%,与全部服务业增速的差距从2004年的低0.6个百分点,到2007年的高1.5个百分点。占全部服务业总量的54%,对服务业的贡献率57.5%。

(三)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2008年,衡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45家,实现总产值317.32亿元,同比增长37.25%。实现增加值102.01亿元,同比增长37.1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6.77%。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8.52亿美元,同比增长5.19%。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引领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衡阳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松木、大浦、西渡、衡山、常宁、耒阳、祁东8个省级开发工业园区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

(四)产业集群情况

目前,衡阳有“五大农业产业链”。一是以衡南县、衡阳县、常宁市、耒阳市为重点的高档优质稻产业链;二是以322国道沿线为重点的良种猪产业链;三是以衡山县、祁东县为核心的紫色页岩地区的造纸原料产业链;四是以祁东县、常宁市、衡阳县等部分乡镇为中心的果蔬产业链;五是以温氏集团、巨东勤业等企业为依托家禽产业链。这五条农业产业链正逐步对衡阳农业产业化链条起到背脊作用,支撑起整个衡阳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壮大。在工业方面,衡阳主要有输变电制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钢铁冶炼及管材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重点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轻纺及酿酒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生物制药、非金属及建材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在衡阳八大类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农业三大产业是目前产业集聚度最高、行业竞争力较强的领域,2008年三大领域的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94%

(五)非公有制经济情况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38亿元,总量是2003年的2.4倍,占GDP比重达53.19%;2007年全市非公中小企业实缴税金26.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5%左右,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76%以上,并解决就业人数13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衡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县域经济的主载体,全市65%的工业专利、75%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新产品都是由非公有中小工业企业完成的。

三、衡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1.3%、48.6%、40.1%。湖南全省生产总值11156.64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0%、44.2%、37.8%。衡阳市实现生产总值1000.0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3.57%、41.24%、35.19%。

从构成GDP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占比偏低,一产业占比超过20%多,与全国、全省的经济结构比较,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明显落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衡阳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高了12.26、5.5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了7.39、2.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了4.88、2.6个百分点。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但它的发展速度又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导致衡阳市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与先进兄弟地市比较总处于追赶状态。

(二)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不科学

从构成工业的轻重行业结构看,轻工业所占比重过少。2008年年报数据表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304.78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6.98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37.80亿元。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2.0%,比全省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1.8%低9.8个百分点,比全国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0%低8.0个百分点。由于衡阳市轻工业比重过少,而且已有的轻工业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名牌,衡阳人的吃、穿、玩、用等日常用品大都是来自外地产品,使得消费对衡阳市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

从农业内部构成看,衡阳市粮、油、猪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在生产和加工上,衡阳农产品的特色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衡阳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发展的起步或初级阶段。以衡阳市的传统农产品强项粮食和生猪为例,在生产规模、产品特色和品牌上,根本谈不上有国内、省内知名品牌。从加工业来看,一是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以粗加工为主,产品也多为初级产品,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甚少;二是农业加工企业规模小,对提升衡阳市工业化水平贡献低。畜牧业经营规模虽然比种植业要大,但仍以家庭散养的生猪、家禽等为主,规模效益较低,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严重制约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衡阳市第三产业行业结构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非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领域的制造业有着密切关系,是确保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后盾。2007年,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28.56%,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71.44%。目前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制造业相比,其相对滞后,必然会制约衡阳市制造业,甚至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集群化程度不深

衡阳市目前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在《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中,全省50个产业集群项目衡阳只占5个,为全省的十分之一。五个产业集群分别是衡阳钢管及加工集群、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集群、衡阳盐化工产业集群、衡阳汽车及零部件集群、衡阳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集群。2008年五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09亿元,增长34%。核心企业产值实现程度不高,五大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的产值只占五大集群产值的34.2%。2008年全市产值上5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18个,上20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5个,上50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1个,上百亿元的企业则没有。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特别是核心企业不够强大,带动能力不强是衡阳市产业集群的弱点。

(四)产业投资结构欠优

从2007年衡阳三次产业投资总体结构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第一产业投资3.4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114.9亿元,增长52.4%;第三产业投资109.6亿元,增长10.8%。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大,第一产业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衡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投向看,工业投入明显加大。第二产业投资高于第三产业投资。从三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来看,产业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优势产业基地投资偏少;工业企业技改投资不足,高科技企业投资偏少;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现代物流业投资偏少。从而造成衡阳产业投资没有形成吸纳“资本要素稟赋”的洼地效应。

四、衡阳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衡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原因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思想观念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控不力

第一,思想观念滞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的地区的差距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思想观念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衡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活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这一方面造成政府决策过程中急功近利,为短期政绩而牺牲长远综合利益的现象难以消除;另一方面大部分优秀的企业人才挤向政府机关,领导人员的频繁调动成为企业短期行为过多、生产极不稳定而难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二是市场观念淡薄。许多政府部门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习惯于用指令性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人为破坏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大量“越位”的同时造成政府“缺位”。

第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控不力。根据经济学家经配第―克拉克所阐述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即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控不力,导致工业化程度低、三大产业之间劳动力转移滞后。

(二)城市化水平较低

2008年,衡阳市城市化水平为42.57%,与湖南全省平均水平(42.15%)基本持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68%)3.11个百分点。衡阳市城市化水平低,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导致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直接原因。二是成为城市出现下岗、半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的重要根源。三是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三)农业发展基础落后

从总体水平上看,衡阳市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粮食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不当等现象较为严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衡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的格局仍未改变。从产业比重来看,2007年,衡阳第一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9.5调整为26.8,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全省水平7.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水平13.7个百分点。从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来看,衡阳农业人口仍高达558.4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7.68%。从发展后劲来看,衡阳农业仍存在着特色基地不大、龙头企业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知名品牌不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发展,导致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四)工业发展动力不足

衡阳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始阶段,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主导产业来看,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支柱产业规模不大,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寥寥无几。二是从就业人数来看,由于衡阳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很难向第二产业转移。三是从科技含量来看,科技创新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食品和纺织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科技力量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的品牌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成为工业经济难以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五)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

受城市化滞后、体制性约束、对外依赖的工业化模式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具有资源优势的旅游业、物流业未形成支柱产业,本地批零贸易业没有形成有辐射功能的大商业格局。二是生活服务业发展过旺,而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法律及咨询服务、仓储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等生产型服务业仍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一些垄断行业如电信、铁路、广播电视、金融等普遍存在供不应求问题。

(六)产业进入和退出的高壁垒

当前,在衡阳的非国有经济中除了农业之外,大多数集中在消费品工业部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零售商业、餐饮、公路运输和一般性服务业,而对于一些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银行以及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以及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第三产业部门,由于体制原因非国有经济基本不能进入或进入的壁垒非常高。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衡阳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及民间投资的增长,而且违背了市场经济资源流动的竞争原则,不利于在这些领域形成竞争机制,不利于这些领域提高经济效率,最终影响的将是衡阳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及衡阳经济发展的内在稳定。与此同时,政府长期以来制定产业政策的重点主要侧重产业的“进入”方面,而对产业的“退出”方面没有什么扶持。而产业结构调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由于资产、技术、技能的专用性,使“退出”企业原来所拥有的资产和员工将全部或部分地无法转作它用,这就是产业的“退出壁垒”。在衡阳,由于存在一般的沉淀成本退出壁垒、政策性退出壁垒以及固定成本退出壁垒,使得对特别困难企业的维持过多,而对长线行业中无发展前途企业的退出、转产援助不足,致使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相当多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退出”壁垒的存在,都使得劣势企业的资源遭到浪费和优势企业的效益受到损失,影响着宏观经济的效益。

五、结束语

衡阳水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按理说,衡阳社会经济发展应该走在全省甚至全面地级市的前列。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衡阳产业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行业比例不科学、产业集群化程度不深、产业投资结构欠优等,导致衡阳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园区科学决策不力,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不足。因此,要想加快衡阳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克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让衡阳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衡阳市统计局.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比较及建议[Z].2007-12-20.

2、张孝鹏.衡阳市第三产业情况介绍[Z].2009-04-28.

3、湖南省统计局.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Z].2008-07-10.

4、张艳.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比较及建议[Z].2007-12-18.

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衡阳经济发展[DB/OL].中国衡阳新闻网,2006-10-16.

*本文属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C05)。

4.产业结构现状 篇四

姓名:

学号:

班级:

舒云康 200830010416 农学院生物技术1班2011.06.01

摘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

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

际贸易中分享利益,同时,国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的门槛也明显

放低,进口的数量将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会使已经显露买方市场特征的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这种农产品贸易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其深度和广度都是

前所未有的。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对策调整

正文: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

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

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

力。

2.农产品价格高。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较低,特别

是小麦、玉米和棉花、大豆、食糖等农产品的成本价格都不同程度地

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般高出进口产品到岸价20%以上,有的甚至

高出60%以上,产品价格竞争处于劣势。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的生产组织不适应国际化大生

产的要求,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虽然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但受到经

营规模小的严重制约,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不具备与国外

大农场开展平等竞争的能力。

4.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许多农产品不符合出口的质量标准,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

劣势。由于粮食等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包

装过程中遭受的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残留量较大,农产品的安

全性低,造成国际市场的不信任,也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5.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以速冻、保鲜类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缺少知名品

牌,企业实力弱。

6.农村工业化滞后,农民面临严重的外部就业压力。据有关专

家测算,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之后,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影响

一部分农民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相应地提供就业机

会较少,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7.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和工业相似的不均衡性。

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内陆山区农

业发展水平还较低。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脱离实际,盲目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的土地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虽然通过投资可以

进行改造,但是,投入成本很高,效益不一定理想。同样,各地的劳

动力、资金、农业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特点

相结合,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在经济资源利用上各

显其能、各展所长,资源、设备、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应符合保持与改善农业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主要靠发挥农业内部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

间的物质能量转化作用,以较少的外部投入,得到较高的农业产出。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靠市场机制来驱动。加入WTO后的竞

争必然会在引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导致农业生产模式逐步改

变,使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之路。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相应压缩低质农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向合理化、多样

化、高级化方向转化,满足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和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2.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

势。各地由于土地自然资源条件、资本投入、技术服务、气候条件等

不同,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减少或避免不同

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动物性食品成品、半

成品的供给。在增加营养价值的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并创造新的消

费需求。

4.利用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

农产品的出口和经济效益。如猪肉等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盆

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果汁、果酱和罐头等加工型食品,在我国都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规模过小而又过于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接轨,这就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体系,将农户与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论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申涤尘,2003

论文《我国中西部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金坛茶产业现状 篇五

金坛现在茶园面积4.1万亩(实际面积约3.2-3.5万亩)(本月底林业调查后可知),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万亩(实际面积约1.1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36%。2011年产干茶1352吨

现有产茶企业35家,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企业15家;绿色食品A级基地8775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16只);有机茶认证基地4820亩,企业18家。通过QS认证企业29家(含加工企业)。

年销售额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江苏茅山青锋茶叶有限公司、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金坛市御庭春茶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2家(金坛市茅麓茶厂有限公司、金坛市鑫雨良种茶场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200万元的有3家(金坛市生态良种茶场、金坛市方麓茶场有限公司、金坛市石马茶场)。

6.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篇六

荆州旅游景点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但前来旅游参观的人却不是那么的多,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荆州旅游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重点景区和板块。荆州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景点很多,内涵很深,但普通存在散、小的问题,没有大的景点,也未形成旅游板块,旅游消费无法向纵深发展。此说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硬件不够。比如荆州古城墙,周围虽然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骑自行车,坐马车,照古装照等,但是一进城门,那种身在三国时期的感觉霎时间全无,城内的景象太现代,与古城墙无法融为一体。

2、接待旅客的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市尚缺乏一次接待上千人同时进餐,数十辆旅游车同时停靠的场所,即使大量的游客来了,我们也无法有效、有序的安排,吞吐能力差。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

3、旅游商品单一,且未形成旅游消费市场。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我市旅游商品不仅单一,而且价高质量差,根本没有反映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形成一个旅游消费市场,完全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就像荆州博物馆和章华寺,博物馆内种类数量不够丰富,馆内环境不太好,文化互动也少,章华寺更是基础设施不到位,而且周边的产业与章华寺不符,不够庄重,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4、大的旅游项目多,进入实质开发并成为景点的少。据了解,我市先后聘请了多家国内外知名单位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纳入省《鄂西圈规划项目》的项目就有37个,但到目前为止,进入实质性开发的不多。一个大项目就可带动一座城市,如陕西的法门寺,河南的少林寺等。

7.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及关联度研究 篇七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克拉克在配第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得出结论: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也可以从产值的角度表述为: 随着经济发展,第二产业产值相对于第一产业产值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相对于第二产业产值有上升趋势,这就是配第 - 克拉克定理。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交替变化,第一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确立了以第二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前

这段时期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2—1957年) ,为工业初创期,1952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为19. 7% 、62. 5% 、17. 8% ,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转变。第二阶段( 1958—1978年) ,为缓慢发展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但工业生产却遭到极大破坏,1960—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都使新疆的工业发展受阻,1960—1962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 、59. 2% 、56. 3% ,是新疆解放以来仅有的第一产业比重超过50% 的三年。

(二)改革开放以后

第一阶段( 1978—1991年) ,为恢复发展期,第一产业先降后升,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则迅速上升。 第二阶段( 1992年以后) ,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仍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则稳步上升且后期开始下降,成为该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显著标志。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工业出现“重型化”趋势,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主体、第一产业总体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缓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产业比重由1992年的29. 95% 降至2011年的17. 2% ,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升至48. 8% ,第三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其比重达34% 。

二、新疆产业结构现状

2003—2012年,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12. 90亿元升至1320. 57亿元,比重由21. 9% 降至17. 5% ; 第二产业增加值由719. 54亿元升至3560. 75亿元,比重由38. 1% 升至47.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53. 91亿元升至2649亿元,比重由40. 0% 降至35. 2%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虽然有所下降但趋于稳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1. 9: 38. 1: 40调整到2012年的17. 5: 47. 3: 35. 2,三次产业比重的差值正在缩小。但在产业结构方面仍处于第二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新疆的产业结构处于配第 - 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第二阶段。

2003—2012年,第一产业 增加值平 均增长率 为6. 1% ,第二产业为12. 4% ,第三产业为11. 6% ,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最强; 第一产业增长率2003年最高( 8. 2% ) ,2009年最低( 4. 5% ) ,这是由于新疆地处干旱的边疆地区,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造成的。

三、新疆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确定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1,X2,……,Xn。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序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为比较序列; 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便于比较, 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需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社会经济系统中适用的无量纲化方法为初值化,即同一个序列的所有数据均除以第一数据,得到一个新的序列; 对数列进行求差和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整理完的数据开始计算关联系数,所谓关联度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 因此曲线间差值大小,可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对于一个参考序列X0有若干个比较序列X1,X2, ……Xn,各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其中分辨系数一般取0. 5; 求关联度和关联度排序。 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n个比较序列对同一参考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它反映了对于参考序列来说各比较序列的“优劣”关系。关联度值越大,说明对参考序列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二)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以2007—2013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比较序列进行计算,将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并按前述步骤进行计算,得到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关联度。新疆三次产业对GDP的关联度排序为: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新疆GDP的影响最为显著,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影响最弱。第二产业在新疆产业结构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新疆是一个资源大省,资源依赖比较严重的第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而第一产业因为自然条件无法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则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据了大部分资源,无法得到发展支撑。

(三)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关联分析

本文分别计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关联度,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

1.第一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第一产业总产值为参考序列,农、林、 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比较序列进行计算。新疆第一产业各相关因素关联度排序为: 林业 > 农业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牧业 > 渔业,可见对新疆第一产业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林业、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牧业、 渔业。并且由关联度数据可见,林业对第一产业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这是由于近些年来新疆的特色林果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牧业本应是新疆第一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但其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程度却排倒数第二位,这主要是由于新疆的畜牧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并没有进行深加工,对产业的影响力极小。

2.第二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工业总产值作为参考序列,分行业总产值作为比较序列进行计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工业关联度最高为0. 94,其对新疆工业发展有突出贡献,关联度在0. 9以上的还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及烟草制品业,说明新疆正在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装箱农产品深加工转变;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关联度较低,只有0. 6,说明该产业发展力度不足,新疆纺织业发展有着很大资源优势,但纺织业对工业的关联度只有0. 65,可见纺织业发展已经滞后; 像金属采选业、饮料、食品、家具制造业、造纸业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对工业的关联度都比较高,可见新疆工业仍具有严重的资源依赖性且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尚处于直接输出原材料和粗加工的落后阶段。

3.第三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第三产业总产值为参考序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作比较序列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教育、卫生等其他服务业关联度最高,其次是金融业: 批发零售业的关联度为0. 78,高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0. 69,对新疆第三产业影响较大。

四、小结

通过对2007—2013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看,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全区经济贡献率不高。在第一产业结构内部,特色林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而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发展; 在工业方面,低附加值产业仍占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仍需进一步发展。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分析新疆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及发展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新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区域经济贡献率不高。在一、二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灰色关联,新疆

参考文献

[1]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5):20-23.

[2]潘伟,杨德刚,杨莉,肖艳秋,王国刚,唐宏.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J].干旱区地理,2012(1):177-185.

8.中医养生产业现状 篇八

与此同时,养生保健类书籍虽然多年来领跑生活类图书的销售排行榜但充斥市场的保健书除了猎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以外,彼此观点还互相打架,令读者不知所措。

在中医养生产业的起步阶段,还存在准入标准模糊,行业制度不完善,不统一,管理极其困难。近年出现的张悟本事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被揭穿的骗局,却以骗子的全身而退作为终结!

未来10年是中国老龄化加速时期,人均卫生费用支出会加速增加;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糖、脂和酸紊乱,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病,而这些,通过养生调理无疑是最佳途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养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对传统中医养生有很强的认知信仰,却知之不深。

像张悟本一类不学无术的人,“绿豆可治百病”“地瓜治癌”“生泥鳅养生”等伪科学养生方法让一些急于养生的人受害不浅。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中医养生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从当今科学和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与生俱来的特征正好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及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高度契合,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前景广阔。

上一篇:荷花节文案下一篇:17食堂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