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

2024-07-29

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1.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关学校 陈晓云

本节课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能运用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字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从给定图案中选取和确定基本图形的能力。从图案中确定基本图形是本节课深入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欣赏、分析老师出示的四个图案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图形,并在教具中找出基本图形,到依据生活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基本图形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基本图形的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图形,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通过观察图案寻找基本图形后,想象这个图案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哪种图形的运动形成的;第二,在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经过运动形成四个图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相同的图案,在学生熟悉了这四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后,通过创设“利用基本图形和图形的运动自己设计图案”这一活动既可以进一步使得学生熟悉图形的特征和运动,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运动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第三,创设利用组成的图案作基本图形,并用这些基本图形经过图形的运动形成更大的图案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注重学科间不同知识的整合。

我在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术,音乐,计算机学科整合起来,既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美术学科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音乐舞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悦的课堂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创造生活中的美。

虽然本节课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下次执教过程中需改进。

1.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在利用“旋转”这一图形的运动时会遇到困难,但课上学生明显在运用“轴对称”这一知识上出现了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经历翻转的活动或者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都会降低认知难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轴对称”这一图形的运动。2.课堂教学要眼中有“人”。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世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许多操作活动环节,许多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创作。但少数同学还不够主动,教师应当主动关心,帮助这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也能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2.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 篇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 我还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 并以任务为主线,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在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W o r d模板的功能, 并学会利用模板快速制作胸卡;进一步增强在W o r d中制作表格和编辑简单文档的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加深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W o r d模板制作胸卡的方法。

难点:理解W o r d模板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各式各样的胸卡、橡皮泥和小模具、学生照片, 发至每台学生机。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 咱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用老师发给你们的橡皮泥和小模具制作漂亮的图案。

师生一起制作图案。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漂亮!通过刚才的表现, 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小巧手, 相信这节课你们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最喜欢用橡皮泥捏各种各样的图案, 通过这个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 小模具的使用也为“模板”概念的引入作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为大家更换新胸卡了。而且想请咱们同学自己来设计胸卡, 你有没有兴趣?可是咱们学校有两千多名学生, 如果一个个地去做, 那得做到什么时候呀!你有没有办法快速制作完这么多胸卡呢?

学生认真思考并交流。

师:看来, 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其实, 我们可以用W o r d中的模板来实现。什么是模板呢?模板就像刚才我们用的那个小模具。有了它, 我们就可以快速制作出我们全校的胸卡了。你们想不想学呀?

教师点出本课的主题:自己设计制作全校学生的电子胸卡。

设计意图:小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动手, 也很爱表现, 所以一听说学校想请他们设计胸卡, 自然兴致勃勃, 课堂导入便水到渠成。教师同时强调胸卡数量很多, 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模板”的概念,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习任务潜入课堂, 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2. 投入情境合作探究

(1) 创建胸卡模板

主题一:创建空白模板文件

师:首先, 我们需要新建一个空白模板文件, 请同学们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来找找看。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提示:我们要新建的是“模板”, 相信大家有能力在新建对话框中找到“模板”。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操作。

师 (总结) :新建模板与新建文档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新建栏中应该选择“模板”, 而不是默认的文档 (边说边操作) 。

设计意图:对于“模板”的创建, 学生毕竟是头一次接触, 所以教师先让学生合作探究, 再进行演示和总结, 引导学生成功创建空白模板文件。

主题二:确定胸卡内容, 开展胸卡制作比赛

师:你们认为胸卡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师生一起确定胸卡应该包括:姓名、班级、学校、照片等项目。

师:胸卡的制作就应该把你的基本情况交待清楚, 让人一看, 就能知道你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当然, 还可以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花边等等, 让你的胸卡更富有个性。下面, 就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利用以前学过的表格知识自己设计胸卡模板吧。要求:设计的胸卡里必须有姓名、班级、学校、照片这四项, 其他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我们比比看谁设计得最清楚、最漂亮、最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设计出的胸卡表格肯定各不相同。在确定好胸卡的主要内容后,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 设计出自己的个性胸卡,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师:下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评选出你们组的最佳设计。

学生在组内评选出最佳设计, 教师巡视学生的评选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组的最佳设计?

教师展示几个小组的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评价作品:一是内容是否全面、是否交待清楚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二是设计得是否漂亮且富有个性。学生评价完毕后, 教师总结, 并颁发小奖品。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 作品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这里采用“先小组评, 再伙伴评”的方式,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补充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把胸卡模板文件以“胸卡”为名保存在默认位置下。

(2) 利用胸卡模板制作胸卡

师:请同学们单击“文件”菜单中“新建”命令,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刚才制作的“胸卡”模板出现在“新建”对话框里了。

师:请大家自己动手试一试怎样用做好的胸卡模板生成文档。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一下?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操作。

师:这时, 你会发现文档中已经有了现成的表格, 同学们只要填上具体的姓名、班级, 插入照片, 胸卡就做好了。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制作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胸卡。我已经准备好了咱班同学的照片, 就放在每台学生机的D盘z h a o p i a n文件夹下。下面, 开始制作咱班同学的胸卡吧。看谁做得又多又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利用自己设计的胸卡模板制作胸卡。通过学生演示、教师总结, 让学生明白具体的操作方法, 切实体会到利用模板制作胸卡的便利性, 从而更好地理解W o r d模板的作用。

3. 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制作多少个了?谁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交流。

师生回顾胸卡制作的主要过程, 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做出整体评价, 并指出模板的其他用途, 比如制作名片、制作小台历等等,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点评

短短一节课的学习, 意不在制作成品胸卡, 而在了解模板加工的方法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并通过学习与动手尝试对这种方法产生兴趣。通观整节课的过程, 可以说很流畅且高效地达成了这样的目标。分析课例, 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突出优点: (1) 设计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2) 能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勇于让学生去尝试、去创新, 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真希望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同仁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从而创造出更精彩的信息技术课堂。

3.试论《小小的船》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1、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渗透法识字,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

3、学会基本的陈述句式,开始培养自检习惯。

4、培养读书习惯,初步领悟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陶冶情操。

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想像力。

二、学习重点:听读识字 培养阅读习惯,感受诗歌

三、教学方法设计:演示法 讲授法 练习法

四、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课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什么礼物来了?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支非常好听的歌曲。喜欢吗?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块来听歌曲。这首歌是写美丽的夜空的,美丽的夜空中有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歌一边想。(教师播放音乐)

师:歌曲听完了,美丽的天空中有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你喜欢星星还是喜欢月亮?为什么?(学生回答)(学生:喜欢星星。生:喜欢月亮。教师随机引导入课)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月亮,因为老师觉得那弯弯的月亮简直太美了!(教师出示月亮图画)

师:看,这弯弯的月亮既像一把弯弯的镰刀,又多像一只小小的船呀!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块学习新课文《小小的船》。喜欢吗?

(板书课题):小小的船

(二)、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小小的船》(出示课文)。

同学们,你们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下?好,同学们坐好了,让我们一起认真听一下这位同学读课文。

1、学生领读课文一遍。

师:同学们,你看这儿,课文中有许多字变成可爱的小动物和好吃的水果,并且一个一个都飞走了?它们飞到哪儿去了?赶快找一找!(引起学生注意)

师:(打开黑板幕布)喔,找到了,原来在这儿!

你们喜欢这些好吃的水果和可爱的小动物吗?下面,我想请几名同学来跟我和这些有趣的水果动物做一个游戏,谁想来?(学生兴致高昂,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我们是一支浩大的队伍,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游戏。老师先来!(教师示范)

(教师引导学生识字,并且再组词,说句子,渗透识字)

师:学完这些字后,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我们分小组读课文。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每组先选出一人读课文,其他人听,然后,另一人再读,其他的人再听。请同学们站起来读,读完的同学就坐下。一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读的最好的来上面读。读的好的奖给他一个月亮小博士的标志。(出示月亮小博士图案,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2、学生小组读课文。(教师下去巡视,注意学生读书的姿势)

师:哪个小组先上来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小组各一人,教师反馈信息。)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完以后,也很想很想读课文。喜欢听吗?看老师这次怎么读。

4、教师配乐读课文,感染学生。

师:老师读的好听吗?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吗?因为老师一边读课文,一边随着那美妙的音乐声来到了空中。蓝蓝的天上,挂着一个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两头尖尖的小船。我就在小船上坐着,一伸手就能摸到那一闪一闪的星星。真是太美了。同学们,你想不想走入那美丽的夜空?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一会儿,老师请一名读的最认真的同学来随着音乐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

师: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来读一遍课文,他在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在下面闭上眼睛,一边听他读课文,一边想像一下美丽的夜空,好吗?

6、指名学生配乐读课文。

师:同学们还有谁愿意读?想读的同学请起立,我们一块把课文读一遍!(学生起立)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师:课文我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件事想和大家商量一下。昨天,老师收到一封奇怪的信,同学们请看!(出示教学课件)

(三)、唱诵诗文,升华课文。

师:同学们,参观完了美丽的动物王国,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课文,老师把课文编成了一首歌谣,想听吗?请同学们坐好,听老师唱一遍。老师看谁听得最认真!学的最快!

1、师范唱课文。

师:老师唱的好听吗?想学吗?下面,请你用手指着课文,跟老师唱一遍。老师唱一句,你就跟着唱一句,好吗?

2、师领唱课文。

师:同学们唱的真认真,学会了吗?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伴奏唱一遍,好吗?(放伴奏带,学生唱课文)

3、师生合唱课文。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唱这首歌,来结束今天的课,好吗?(教师轻声和唱,学生大声唱)

4.中班数学《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 篇四

“小小设计师”的数学内容是按规律排序,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活动前幼儿已认识第一组,并且有接一个规律排序的经验,此次活动的难点是利用学具按2—3个规律排序,重点是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规律的特点。

在活动中,幼儿能按教师的指令及要求制作完服装花纹和规律后,他们自主的两或三名小朋友结伴倾听他人的介绍,并及时补充发言,及时的掌声相互鼓励,并通过教师引导总结出介绍有规律花边的几个步骤。幼儿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是与教师平时的培养分不开的,由于平时教师给予幼儿的宽松的精神环境与充足的材料,让幼儿经常有机会相互倾听同伴的发言,在经过教师的点拨后,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及氛围。为大班数学活动时小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活动投放了大量的学具,很容易出现操作混乱的现象。但从活动现场看到,幼儿在活动中操作有序,具体表现在:拿取学具时,操作完多余的学具放回原位;制作完服装花边,把服装放回原位,再取制作项链的学具等等,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有力保障,这一点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继续发扬与保持的。

此次活动的难点是按2—3个规律排序,活动中幼儿普遍出现按2个材料排序,没有出现3个规律排序的花边。幼儿在观察学具时只发现图片中颜色、形状、方向、长度不同,没有发现还有大小不同,我当时也没有及时引导和强调,造成在后面的操作结果中没有出现按3个规律排序的花边。

在讨论环节时,我发现幼儿没有按3个规律排序的花边时,应及时引导幼儿讨论“如何把按2个规律排序的花边变成按3个规律排序的花边”,通过讨论解决了活动中的难点问题,又使幼儿通过这种形式掌握了2个规律演变成3个规律的演变过程,为幼儿灵活、多变的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5.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2.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3.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背诵课文。学习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引出课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2.引入新课《秋天》。1.学生按顺序观察。2.学生自由讨论,再回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读文要求对照拼音把字读准确、画出生字。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4.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1)出示10个生字。(2)教师引导开火车读。(3)小老师带读。

(4)指导学生认识“木、口、人”3个偏旁。(5)教师引导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6)组织学生游戏。

5.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练习朗读。1.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2.学生自由读文,对照拼音把字读准确,画出生字。3.学生认识自然段,并且用序号标注。4.学生识字。(1)学生齐读。(2)开火车读。(3)小老师带读。

(4)认识“木、口、人”3个偏旁。(5)学生自主识字,汇报识字方法。

(6)游戏巩固。学生开展摘果子游戏活动,如果摘果子的学生读对了,其他学生跟读。5.三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思考共有几句话。1.填一填。这篇课文有 个自然段。

2.给正确的音节涂上喜欢的颜色。

秋(qiū

quī)个(ɡè

ɡè)气(qì

bì)片(qiàn

piàn)3.给下面的字加一笔组成新字再组词。

了→()→()人→()→()一→()→(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用时:10分钟)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引问:这个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看图第2个自然段引问。(1)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写什么?(2)大雁是怎样飞的?(3)理解“一会儿”。

(4)引导同学找“一”字的不同读音。(5)指导学生朗读。3.引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读课文,回答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说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啊”表示什么?(3)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到了。4.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赞美之情。5.指名读。

6.引导齐读。

1.学生汇报: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2.看图学习第2个自然段,思考回答。(1)数出有1句话,写了什么。

(2)学生看图,回答:“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3)理解“一会儿”。

(4)学生明白:“一群、一会儿”、“一”字,“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3.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看图,读课文,回答问题。(2)学生理解“啊”表示明白。(3)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4.学生自由读课文。

5.2~3名学生读课文。4.我知道“一”字的读音。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看图,背诵。2.师生会背。3.指名背诵。4.师生独立背诵。

5.用填空形式练习背诵。

天气()(),树叶()(),一()()叶子()()()落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整节课中,利用多种形式的自由读,分段读,齐读,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发现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认识了自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背诵课文。3.能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学习重点 1.会写4个生字:“了、子、人、大”。2.继续背诵课文,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出示卡片。(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引入。(用时:8分钟)1.引导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2.检查背诵情况。1.学生认读生字。(1)开火车认读生字。(2)做游戏:捉气球。

2.学生背诵课文。6.读一读,记一记。秋天

到了

高高 会飞

一个

来了 蓝蓝

一片

天空

二、学习生字。(用时:16分钟)1.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2.教师引导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3.教师重点指导生字。4.教师范写。

5.描红。教师巡视指导。1.学生认读“了、子、人、大”。2.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笔顺和笔画特点。3.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笔画占格位置。

4.(1)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

(2)学生在书上描红,仔细观察,掌握结构,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的不同之处。(3)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在班级展示。7.填空。(1)“了”字共()画,第二画是()。(2)“子”字共()画,第三画是()。(3)“人”共()画,笔顺是()。(4)“大”共()画,笔顺是()。

三、指导口头造句。(用时:8分钟)1.出示课文中带有“一会儿”的原句。2.指导说说有什么事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3.指导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1.学生读句子。2.学生交流汇报。3.学生口头造句。(1)自己练说。

(2)指名说。8.我会说。

下课了,同学们一会儿

,一会儿,玩得可开心了。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8分钟)1.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你喜欢秋天吗?看到这么美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

2.回家后请把你眼中的秋天画出来,然后拿来让我们共同感受美丽的秋天。

五、总结全课,深化认识。(用时:5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围绕新认识的生字,展开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范写指导贯穿学生书写的整个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指导书写必须细致。不仅要从整体上观察生字的结构,还要对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也要进行提醒。在学生沉浸在秋天美景意犹未尽之时,设计了让学生“用手中彩笔画出心中最美的秋天”这一环节,在读、说、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 的 船 等10 个生字和门字框1 个偏旁;会写 月 儿 等 4个字和横折 钩 竖弯钩 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3.仿照例子,用简单的叠词说 的 字短语,积累 的 字短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读准 船 两 等生字的字音;会写横折钩和竖弯钩 2.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配乐)出示美丽星空图:一个小女孩儿坐在月亮上,一只手托着小星星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

(2)导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揭示课题。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件中月亮的形状,引导想象: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2)引出课题: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篇韵文,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小的船》。3.读课题。

(1)教师指导正确读课题:“船”字谁会读?谁还想读?大家一起读。你们见过哪些船?教师出示各种船的图片,并相机指导学生认识“舟”字旁,了解带有“舟”字旁的字一般与船有关。

(2)导学:在“船”的前面加个“小小的”,请你读一读,你感觉这艘船怎么样?(小小的、很轻、很可爱„„)

(3)教师指导学生感受小船的可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题。

4.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想知道些什么? 5.过渡: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插图,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2)用“

”把要求会认的字画出来,用“____”把要求会写的字画出来。(3)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多读几遍。2.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读,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1)开火车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提示:“船、看、见、闪”是前鼻音;“船、闪”是翘舌音。(2)教师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并及时评价。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练习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5.教师检查练习朗读情况,提示学生读准字音。(“月儿、船儿”的“儿”要读二声。“在”是平舌音。“闪、船”是翘舌音。“的”读轻声。)、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

2.启发想象: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预设:

(1)学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图画: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一个小朋友飞到太空中坐到月亮船里面。

教师随机用课件演示星星忽明忽暗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闪闪的”这个词语。3.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行,由几句话组成? ②把自己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及时评议。5.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画出停顿。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6.学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大家评议。

7.多媒体出示课文填空,指导学生朗读叠词,巩固识字效果。(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8.课件出示“朗读争霸赛”情境,提出评价标准,组织学生挑战读。(1)出示评价标准:

声音响亮,读音正确。朗读流利,读出韵味。(2)组织学生有序地比赛,读后及时评价。(3)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四、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组织学生做采蘑菇的游戏。

(1)讲明游戏规则后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做采蘑菇的游戏。(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门”字框、“白”字旁。请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②猜谜识记“闪”:一个人站在门里。熟字加偏旁识记“闪”:人+门=闪。

③做动作识记会意字“看”:“手”放在“目”上就是“看”。④组词识记:见──再见、看见、见面。⑤教师指导识记多音字,并请学生给多音字组词。预设: “看”也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kàn,在“看门”一词中读kān。2.给蘑菇找朋友。

(1)导学: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这个字组成词语呢?你还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好!(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预设:

①组词:小船 星星 看见 闪闪的 里面 两头 不在 ②造句:

看见:在动物园里,我看见了老虎和狮子。闪闪的:闪闪的霓虹灯引人注目。3.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范字“月、儿”,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月”和“儿”都有钩,但钩的方向不一样。)(2)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新笔画的书写。横折钩的写法:横要平,竖要直,向左向上钩。竖弯钩的写法:竖要直,弯要圆,向右向上钩。

(3)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写在什么位置,同桌交流。(“月”里面的两个横画之间距离要适当,不与横折钩相接。“儿”的竖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4)教师范写“月”和“儿”,一边示范,一边巩固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学生书空。

(5)指导学生观察“头、里”。

预设:“头”有三个点,它们的位置不一样。“里”的横画比较多,它们之间的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样。

(6)教师指导学生书空。(“头”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里”的笔顺可记成写完“甲”再写两横。)(7)指导学生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比比谁写得工整、漂亮。(8)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引导回顾:谈谈你的收获。(这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配上音乐,出示星空图片。

3.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到美丽的蓝天上。看,许多一闪一闪的星星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快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小船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1)我好像看见了一闪一闪的星星。(2)我仿佛看见了宇宙飞船上天。(3)我仿佛看见了月球人,很帅气。(4)我好像看见了蓝色的天空特别大。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1.学习第一、二行诗。

(1)导问:我们坐在哪儿了?(小船上)这小船不是真船,它就是月儿,你感觉怎么样啊? 预设:我感觉很快乐。我很开心。

(2)(出示月亮的图片)导学:图片上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请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最后互相评一评。(4)指导学生画出描写“月儿”“船”的词语。

(5)设疑:为什么用“弯弯的”“小小的”,而不用“弯的”“小的”?(6)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不同点。弯的月儿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预设:

学生分别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弯弯的月儿”比“弯的月儿”更能突出月儿弯的程度;“小小的船”比“小的船”更能突出月儿的可爱,读起来也更上口。(7)指导朗读。“小小的”“弯弯的”读出欢快的节奏,表达出月儿的可爱、有趣。(8)导学:“月儿”除了是“弯弯的”,还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自读自画,画出月儿的形状——两头尖。课件出示月儿的形状,并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了小小的船,写的是月儿的形状。

(9)齐读。通过朗读读出月亮的可爱,以及自己满怀喜悦的心情。2.学习第三、四行诗。(1)过渡:我们一起划船在蓝天上面到处走走,哟,你们看到了什么?(星星、天空)(2)出示词语:星星、蓝天。

(3)课文写星星是什么样的?(闪闪的)天空呢?(蓝蓝的)(4)设疑:为什么用“闪闪的”和“蓝蓝的”?

①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指学生分别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只看见星星和天。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②课件出示星星一闪一闪和深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照图片体会叠词的作用。

(5)练习叠词:星星是(闪闪)的,天空是(蓝蓝)的,船儿是„„,你还能说出这类词吗?(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白白的云、黄黄的梨„„)(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闪闪的星星”要读出欢快的节奏,突出星星的调皮可爱。“蓝蓝的天”要读得略慢且声音响亮,读出天空的美丽和神秘。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星星、天空的美丽可爱。3.语言训练,感受夜空的美。

(1)课件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读句子并填空。星星很像________,多美呀!(钻石、珍珠、小眼睛、明亮的灯)月亮很像________,真好看啊!(小船、眉毛、镰刀)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写比喻句)洁白的云朵像________。圆圆的苹果像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

(2)学生自由选择句子先组内练说,再汇报。(3)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内容。

4.导学:夜空真美啊!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我看着,想着,入迷了,陶醉了。在我的眼里,那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真像一只小小的船。(音乐声响起)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配乐表演读,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

三、感情朗读,展开想象 1.配乐表演《小小的船》。2.讨论:“只看见„„”的“只”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和“还看见”有什么不同? 3.进行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我看见了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例:我看见了校园、北京、外星人、嫦娥、玉兔„„ 4.检测背诵效果。

以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背诵。(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乐曲学会唱、学会背。)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复习词语。

小船 星星 看见 闪闪的 里面 两头 不在 2.做采花的游戏。(生字藏在花朵的后面)(1)请3组同学到讲台上来做采花游戏。

(2)请做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朵花的名字的。(3)帮花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用它说一句话,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好。

五、总结全文,陶冶情感

1.鼓励学生质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结:大自然是美丽的,太空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我们小朋友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也可以到太空遨游、旅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3.如果请你来到月亮上,你猜猜月亮上面会有些什么?你想对月亮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背诵课文并把你能从夜空里看到的或者想到的事物画下来。2.回家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6.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 篇六

1、学会简单的收拾整理及清洁工作。

2、体验自己动手操作为自己和集体做事的快乐。

3、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简单的收拾整理及清洁工作

难点是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1、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干净吗?在这样干净的教室里学习,大家觉得舒服吗?如果每天我们的教室都能保持着干干净净的,那该多舒服啊!给小朋友们看图片并讲解周围环境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2、观察活动

引导幼儿观看保育员的清洁卫生活动,了解其工作内容。

在这个环节,让小朋友们小组一起讨论:

(1) 是谁每天都给了我们营造着舒适的环境?

(2) 保育员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工作?

(3) 她这样做是为了给谁舒心?

(4)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不辜负保育员的劳动?

(5) 老师小结

3、动手体验

(1)讲解要求

教师把小朋友们分成六个小组,讲解活动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

(2)幼儿操作体验

教师发给小朋友们手套,抹布,小水桶,给他们自己动手清洁玩具,整理区域卫生,清洁桌椅,在校园里捡白色垃圾、烟头、树叶、纸屑等,用自己的小手为周围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一边看着小朋友们动手操作,一边指导着小朋友们做得不够的地方,并进行安全监督。

4、评价幼儿的活动。互相欣赏对方的劳动成果。

清洁完成后,老师小结表扬积极的,做得棒的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向他们学习,指出做得不够的方面,让他们以后能改正,争取更大的进步。

5、延伸教育

7.小小设计师的教学反思 篇七

1.引领学生根据已知土地面积、株距和行距求种植的棵数,合理运用种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走进试验田进行实际种植。

2.让学生亲历农作物种植问题的探索、实践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种植能力,增强规划活动的意识,培育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

小黑板、茄苗、绳子、米尺、打穴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小组分工表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种植兴趣

1.儿歌激趣。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儿歌:植物园,真热闹;紫茄子,来报到;小小家,真美丽;快长大,劳动好!

2.教师导入:这是我们学校“智慧劳动实践基地”的恒温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试验田”种植大家喜爱的茄子。

教师板书:小小试验田——种茄子。

3.各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茄子。

教师指名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茄子特性、栽种季节以及行距、株距等。

4.师生谈话。

教师:让我们在小小试验田里为茄子构筑一个美丽的家!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教师应该创设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要贴近现实生活,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节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从课堂走向学校实践基地,借助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通过对茄子的简单介绍激起学生的种植兴趣,这样的课堂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融数学味与生活味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二、 指导种植准备,引领规划活动

教师:在这块田里种植茄子,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又如何科学规划种植活动呢?

1.学生完成活动一,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引领、点拨。

3.小组汇报,学生互评、补充。

(1)种植前需要准备好茄苗、绳子、米尺、打穴器、自制测定株距的工具、记号绳等工具。

(2)要研究怎样在实地设置行距、株距,怎样的栽法比较合理。

(3)先要测量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再根据行距、株距等计算总棵数,进行一些具体的分工后再进行实地种植。

……

4.教师点评、小结:

(1)种植前需要准备好一些种植工具、搜集好一些资料以及相关数据等。

(2)活动时,先测量需要的数据,再计算总棵数,最后实地栽种。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指导学生准备种植工具、规划种植活动,各小组准备的工具多种多样,有的还能自制测定株距的工具。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划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观点、互相补充,增强了合理种植的过程体验。

三、 尝试计算棵数,理解种植方法

教师导入:课前我们已经测量出试验田的长和宽,种植茄子的行距和株距也已经知道,怎样合理种植,一共可以种多少棵?

1.学生完成活动二,借助示意图思考每棵茄子占地的面积,理解合理的种植方法,并算一算种植总棵数。

2.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谈话交流,重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互评。

各组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方法1:10米=100分米,6米=60分米

(100÷6)×(60÷4)≈240(棵);

方法2:100÷6=16(棵)……4(米)

100-4=96(米)

(96÷6)×(60÷4)=240(棵)

60÷6=10(棵) 240+10=250(棵)

方法3 :(100÷4)×(60÷6)=250(棵);

方法4:(100×60) ÷ (6×4)=250(棵);

……

4.教师点拨、提升。

(1)可以这样看,每棵茄子占地是一个长方形,长等于行距,宽等于株距;也可以这样看,4棵苗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分米,平均每棵占这个小长方形中的6平方分米,而实际每棵占地面积应是4个6平方分米。

(2)教师引领学生对方法①和方法②进行了比较:方法②虽然考虑到剩下的面积是否可以再栽,但如果这样栽,整块田就不能保证任意两棵苗之间的行距一致、株距也一致,所以实际种植时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

对于方法③和方法④,教师启迪学生交流:方法③是怎样设置株距、行距的?为什么直接用“总面积÷每棵茄子占地面积”算出总棵数的方法也是可行的?让学生意识到“沿着长设置株距、沿着宽设置行距”种植比较合理,既保证了整块田每一棵苗占地的面积相等,棵与棵之间行距、株距均一致,又保证了每一寸土地都不会浪费。

(3)结合图示说明:栽种时,可以先沿宽测量行距,注意按3分米、6分米、6分米、……3分米量;沿长测量株距,注意按2分米、4分米、4分米、……2分米量;然后借助绳子、测定株距的工具等确定茄子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生成了多种路径,教师借助这些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引领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比较等活动理解合理种植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进行对比、优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提升中,启迪学生深刻认识测量方法、技巧和注意点等,并解决了“为什么测定行距时两端分别量3分米、测定株距时两端分别量2分米”这一实地操作的关键性问题,丰富了活动经验,促进了思维发展。

四、 指导学生测量,组织动手种植

教师导入:实际栽种时各小组先要合理分工,再根据要求进行测量、栽种。

请同学们量一量、栽一栽。

1.学生分组活动:

组内根据分工表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

各组可以先沿宽测量行距,再确定株距,沿着绳子做上记号,借助打穴器按一定的标准移栽茄子。

2.学生分工协作,组际适时交流,教师重点观察各组测量是否准确,并指导学生如何栽种。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种植成果。

4.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时强调注意点。

设计意图:劳动的过程是生成智慧的过程。在经历了数学思维活动后,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分工、实地测量、合理种植,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小组在展示互评中交流种植体会、感悟数学运用、生成劳动智慧,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 交流活动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种植活动,你有怎样的收获?

学生共唱《劳动最光荣》,表达参加劳动的愉悦心情。

设计意图: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并对整节课的数学运用、种植体验以及小组分工协作等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交流收获、反思提高,进一步升华了本课的主旨。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根据已知土地面积、株距和行距求种植的棵数,合理运用种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走进试验田进行实际种植。

2.让学生亲历农作物种植问题的探索、实践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种植能力,增强规划活动的意识,培育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

小黑板、茄苗、绳子、米尺、打穴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小组分工表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种植兴趣

1.儿歌激趣。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儿歌:植物园,真热闹;紫茄子,来报到;小小家,真美丽;快长大,劳动好!

2.教师导入:这是我们学校“智慧劳动实践基地”的恒温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试验田”种植大家喜爱的茄子。

教师板书:小小试验田——种茄子。

3.各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茄子。

教师指名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茄子特性、栽种季节以及行距、株距等。

4.师生谈话。

教师:让我们在小小试验田里为茄子构筑一个美丽的家!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教师应该创设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要贴近现实生活,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节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从课堂走向学校实践基地,借助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通过对茄子的简单介绍激起学生的种植兴趣,这样的课堂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融数学味与生活味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二、 指导种植准备,引领规划活动

教师:在这块田里种植茄子,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又如何科学规划种植活动呢?

1.学生完成活动一,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引领、点拨。

3.小组汇报,学生互评、补充。

(1)种植前需要准备好茄苗、绳子、米尺、打穴器、自制测定株距的工具、记号绳等工具。

(2)要研究怎样在实地设置行距、株距,怎样的栽法比较合理。

(3)先要测量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再根据行距、株距等计算总棵数,进行一些具体的分工后再进行实地种植。

……

4.教师点评、小结:

(1)种植前需要准备好一些种植工具、搜集好一些资料以及相关数据等。

(2)活动时,先测量需要的数据,再计算总棵数,最后实地栽种。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指导学生准备种植工具、规划种植活动,各小组准备的工具多种多样,有的还能自制测定株距的工具。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划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观点、互相补充,增强了合理种植的过程体验。

三、 尝试计算棵数,理解种植方法

教师导入:课前我们已经测量出试验田的长和宽,种植茄子的行距和株距也已经知道,怎样合理种植,一共可以种多少棵?

1.学生完成活动二,借助示意图思考每棵茄子占地的面积,理解合理的种植方法,并算一算种植总棵数。

2.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谈话交流,重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互评。

各组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方法1:10米=100分米,6米=60分米

(100÷6)×(60÷4)≈240(棵);

方法2:100÷6=16(棵)……4(米)

100-4=96(米)

(96÷6)×(60÷4)=240(棵)

60÷6=10(棵) 240+10=250(棵)

方法3 :(100÷4)×(60÷6)=250(棵);

方法4:(100×60) ÷ (6×4)=250(棵);

……

4.教师点拨、提升。

(1)可以这样看,每棵茄子占地是一个长方形,长等于行距,宽等于株距;也可以这样看,4棵苗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分米,平均每棵占这个小长方形中的6平方分米,而实际每棵占地面积应是4个6平方分米。

(2)教师引领学生对方法①和方法②进行了比较:方法②虽然考虑到剩下的面积是否可以再栽,但如果这样栽,整块田就不能保证任意两棵苗之间的行距一致、株距也一致,所以实际种植时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

对于方法③和方法④,教师启迪学生交流:方法③是怎样设置株距、行距的?为什么直接用“总面积÷每棵茄子占地面积”算出总棵数的方法也是可行的?让学生意识到“沿着长设置株距、沿着宽设置行距”种植比较合理,既保证了整块田每一棵苗占地的面积相等,棵与棵之间行距、株距均一致,又保证了每一寸土地都不会浪费。

(3)结合图示说明:栽种时,可以先沿宽测量行距,注意按3分米、6分米、6分米、……3分米量;沿长测量株距,注意按2分米、4分米、4分米、……2分米量;然后借助绳子、测定株距的工具等确定茄子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生成了多种路径,教师借助这些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引领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比较等活动理解合理种植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进行对比、优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提升中,启迪学生深刻认识测量方法、技巧和注意点等,并解决了“为什么测定行距时两端分别量3分米、测定株距时两端分别量2分米”这一实地操作的关键性问题,丰富了活动经验,促进了思维发展。

四、 指导学生测量,组织动手种植

教师导入:实际栽种时各小组先要合理分工,再根据要求进行测量、栽种。

请同学们量一量、栽一栽。

1.学生分组活动:

组内根据分工表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

各组可以先沿宽测量行距,再确定株距,沿着绳子做上记号,借助打穴器按一定的标准移栽茄子。

2.学生分工协作,组际适时交流,教师重点观察各组测量是否准确,并指导学生如何栽种。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种植成果。

4.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时强调注意点。

设计意图:劳动的过程是生成智慧的过程。在经历了数学思维活动后,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分工、实地测量、合理种植,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小组在展示互评中交流种植体会、感悟数学运用、生成劳动智慧,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 交流活动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种植活动,你有怎样的收获?

学生共唱《劳动最光荣》,表达参加劳动的愉悦心情。

设计意图: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并对整节课的数学运用、种植体验以及小组分工协作等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交流收获、反思提高,进一步升华了本课的主旨。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根据已知土地面积、株距和行距求种植的棵数,合理运用种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走进试验田进行实际种植。

2.让学生亲历农作物种植问题的探索、实践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种植能力,增强规划活动的意识,培育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

小黑板、茄苗、绳子、米尺、打穴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小组分工表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种植兴趣

1.儿歌激趣。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儿歌:植物园,真热闹;紫茄子,来报到;小小家,真美丽;快长大,劳动好!

2.教师导入:这是我们学校“智慧劳动实践基地”的恒温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试验田”种植大家喜爱的茄子。

教师板书:小小试验田——种茄子。

3.各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茄子。

教师指名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茄子特性、栽种季节以及行距、株距等。

4.师生谈话。

教师:让我们在小小试验田里为茄子构筑一个美丽的家!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教师应该创设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要贴近现实生活,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节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从课堂走向学校实践基地,借助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通过对茄子的简单介绍激起学生的种植兴趣,这样的课堂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融数学味与生活味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二、 指导种植准备,引领规划活动

教师:在这块田里种植茄子,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又如何科学规划种植活动呢?

1.学生完成活动一,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引领、点拨。

3.小组汇报,学生互评、补充。

(1)种植前需要准备好茄苗、绳子、米尺、打穴器、自制测定株距的工具、记号绳等工具。

(2)要研究怎样在实地设置行距、株距,怎样的栽法比较合理。

(3)先要测量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再根据行距、株距等计算总棵数,进行一些具体的分工后再进行实地种植。

……

4.教师点评、小结:

(1)种植前需要准备好一些种植工具、搜集好一些资料以及相关数据等。

(2)活动时,先测量需要的数据,再计算总棵数,最后实地栽种。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指导学生准备种植工具、规划种植活动,各小组准备的工具多种多样,有的还能自制测定株距的工具。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划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观点、互相补充,增强了合理种植的过程体验。

三、 尝试计算棵数,理解种植方法

教师导入:课前我们已经测量出试验田的长和宽,种植茄子的行距和株距也已经知道,怎样合理种植,一共可以种多少棵?

1.学生完成活动二,借助示意图思考每棵茄子占地的面积,理解合理的种植方法,并算一算种植总棵数。

2.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谈话交流,重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互评。

各组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方法1:10米=100分米,6米=60分米

(100÷6)×(60÷4)≈240(棵);

方法2:100÷6=16(棵)……4(米)

100-4=96(米)

(96÷6)×(60÷4)=240(棵)

60÷6=10(棵) 240+10=250(棵)

方法3 :(100÷4)×(60÷6)=250(棵);

方法4:(100×60) ÷ (6×4)=250(棵);

……

4.教师点拨、提升。

(1)可以这样看,每棵茄子占地是一个长方形,长等于行距,宽等于株距;也可以这样看,4棵苗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分米,平均每棵占这个小长方形中的6平方分米,而实际每棵占地面积应是4个6平方分米。

(2)教师引领学生对方法①和方法②进行了比较:方法②虽然考虑到剩下的面积是否可以再栽,但如果这样栽,整块田就不能保证任意两棵苗之间的行距一致、株距也一致,所以实际种植时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

对于方法③和方法④,教师启迪学生交流:方法③是怎样设置株距、行距的?为什么直接用“总面积÷每棵茄子占地面积”算出总棵数的方法也是可行的?让学生意识到“沿着长设置株距、沿着宽设置行距”种植比较合理,既保证了整块田每一棵苗占地的面积相等,棵与棵之间行距、株距均一致,又保证了每一寸土地都不会浪费。

(3)结合图示说明:栽种时,可以先沿宽测量行距,注意按3分米、6分米、6分米、……3分米量;沿长测量株距,注意按2分米、4分米、4分米、……2分米量;然后借助绳子、测定株距的工具等确定茄子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生成了多种路径,教师借助这些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引领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比较等活动理解合理种植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进行对比、优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提升中,启迪学生深刻认识测量方法、技巧和注意点等,并解决了“为什么测定行距时两端分别量3分米、测定株距时两端分别量2分米”这一实地操作的关键性问题,丰富了活动经验,促进了思维发展。

四、 指导学生测量,组织动手种植

教师导入:实际栽种时各小组先要合理分工,再根据要求进行测量、栽种。

请同学们量一量、栽一栽。

1.学生分组活动:

组内根据分工表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

各组可以先沿宽测量行距,再确定株距,沿着绳子做上记号,借助打穴器按一定的标准移栽茄子。

2.学生分工协作,组际适时交流,教师重点观察各组测量是否准确,并指导学生如何栽种。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种植成果。

4.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时强调注意点。

设计意图:劳动的过程是生成智慧的过程。在经历了数学思维活动后,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分工、实地测量、合理种植,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小组在展示互评中交流种植体会、感悟数学运用、生成劳动智慧,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 交流活动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种植活动,你有怎样的收获?

学生共唱《劳动最光荣》,表达参加劳动的愉悦心情。

设计意图: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并对整节课的数学运用、种植体验以及小组分工协作等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交流收获、反思提高,进一步升华了本课的主旨。

上一篇:生僻四字成语下一篇: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