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校园欺凌

2024-07-20

远离校园欺凌(共8篇)

1.远离校园欺凌 篇一

远离校园欺凌演讲稿

原创: 吴晓茵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九班的吴晓茵,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远离校园欺凌。

总书记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这一代,更靠下一代。”然而,我们如今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校园欺凌。

我们总认为校园欺凌离我们很远,但霸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象的频繁的多,也普遍的多。据统计,约有54%的初高中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欺凌,每五间学校中就有一间,存在欺凌现象。

“有时候,校园比社会更残酷,因为那是一群有破坏力却无容忍度的少年。”这些所谓的“小打小闹”,给无数陷入欺凌旋涡的人们,带来一道又一道的伤疤。

随意施暴的欺凌者们,常常将肢体暴力视作玩笑,有意识地模糊了玩笑与伤痛的界限。这样漠视法律,忽略道德的人,应当及时地反思自己,正确地认识法律的规定,道德的要求。否则便会给他人带来更多的伤害,让亲人陷入悲痛,令自己坠入牢笼,酿成无数的悲剧。

我们,常是那保持沉默的“帮凶”。我们或认为事不关己,或选择逃避,又或是觉得,光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事实,所以习惯性地寂静。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当我们团结起来,怀抱着改变它的希望,事情必将变得不同。

据统计,受欺凌者中,有80%的人,因同学的鼓励,重拾生活的希望;63%因同学们的帮助,勇敢地反抗霸凌行为。我国《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显示,我国校园暴力案件,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在校园霸凌严重的英国,也同样有着暖心的例子。英国的达伦和他的朋友康纳,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恶语相向,甚至是拳打脚踢,这样的惨剧越是继续,两个男孩就越是沉默,恐惧。但是,()希望是永远存在的。他们的同学团结了起来,一起找到了反霸凌机车队。车队成员和孩子们的鼓劲与支持,让他们重拾勇气,让他们的脸上,再次,出现了笑容。

你的一个举动,可能就会挽救一场悲剧。你们的一次团结,可能就会拯救一个生命。的确,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但这种力量也是分为正面与负面的。

我们总以为,只有肢体暴力,才叫做欺凌。但是,我们的那些异样的眼光,低声的窃笑,有的时候,会给一些同学带来比生理伤害更严重的创伤。这,便是集体的负面作用。然而,这样的伤害往往不被察觉,我们甚至不以为意。对于那些与别的同学有些许不同的同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施害者。集体可以帮助一个人,但集体的排外性,也能够毁灭一个人。

因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摘下有色眼镜,做一个温暖明亮的人,不仅要明白肢体暴力,是一种恶,也要明白,语言暴力,无论多么小,也是一种恶。因此,我们要“从善如流,从恶如崩。”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无论何时何地,青年都要坚持原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责任感的人。

纪中对校园霸凌一直坚持零容忍的态度,这里容不下欺凌者,亦容不下旁观者和淡漠者。麻木不仁,漠视暴力,不该成为我们的惯用态度。纪中也决不容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的存在。

夜再深,只要携手,怀抱希望,黎明总会到来。假果你的身边正有人被欺凌,请你不要纵容,更不能参与。请你保持冷静,及时向老师和学校反映情况。请你怀着炽热的心,永远不要漠视身边的悲剧,我们理应有这份责任感。

希望我们能携手抵制校园暴力,为夜添上些光亮,在我们的努力下,也必定会牵动其余地方的改变。在无数缕光的照耀之下,夜便不会黑,我们,必然是那些光芒。

文字丨吴晓茵

2.远离校园欺凌 篇二

校园欺凌是困扰美国的一个老问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家长, 笔者对此并不陌生。每年9月开学, 笔者都会收到学校寄来的信件, 提醒家长既不要让孩子欺凌别人, 也要避免被人欺凌。原来, 美国初高中在开学伊始都有所谓的“敲打新生日”。没人知道这个日子源于何时, 但老生欺凌新生, 似已约定俗成, 成为“欢迎”新生入学的非正式仪式。这一天, 新生可能就餐时被抢走食物、被无端推搡绊倒、遭吐口水等。在有的学校, 甚至发生过老生把新生塞进垃圾桶的恶作剧。

“敲打新生日”固然张扬, 但毕竟只是一年一度的事, 真正困扰人们的是那种常态化的欺凌现象。种族、衣着、相貌、缺陷、性取向等, 都可能成为被欺凌的理由。由于害怕、难堪以及来自父母和同龄人的压力, 许多被欺凌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长期以来, 人们对这一现象虽感无奈, 但基本听之任之, 认为这是学生成长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经历。

奥巴马政府在疲于应对预算战和中东乱局的同时, 不忘开展反欺凌运动, 让一个老问题骤然成为新热点, 主要与两大因素相关。一是最近几个月来, 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极端事件频频见诸报道。有一些受欺凌的学生或为报复而滥杀无辜, 或走上轻生之路。二是人们发现校园欺凌有了新“变种”, 即网上欺凌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普及, 一些学生用网络发送猥亵、威胁类信息。与一般欺凌行为相比, 网上欺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 随时随地且具隐蔽性, 危害性更大。

恃强凌弱这一丛林法则为何在美国青少年中如此盛行, 甚至酿成悲剧?专家认为, 它既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反叛性较强有关, 也是相关法律缺失的结果。美国政府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在应对欺凌现象时, 处于前沿的学校并未积极作为。尽管全美已有44个州出台了反欺凌的相关法律, 但这些法律大多是含糊的政策原则, 且基本不涉及学校该如何介入网上欺凌问题。这种法律法规上的缺失, 让学校担心因越权管理而官司缠身。

美国教育部正与其他政府部门联手, 并会同学校和全国家长协会等组织, 共同研究应对欺凌现象的管理细则, 力争有法可依。美国两大教师工会也将启动相关预防运动。社会舆论也呼吁联邦政府推出全国性的反校园欺凌法。一些社交网站还开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网上帮助。专家特别强调, 家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 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环境下处理问题、珍爱生命, 又需让学生明白, 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3.浅谈校园欺凌 篇三

关键词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咨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认识欺凌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反社会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 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国家和社会方面 (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 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幫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鲁宓.陪孩子面对霸凌:父母师长的行动指南[M].廖婉如,译.心灵工坊出版社,2011.

4.远离校园欺凌 篇四

预防校园暴力

防范校园欺凌

校园本应是社会最文明和谐的地方,可近年来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逐渐增多。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

校园欺凌的形式,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校园欺凌的现象,不仅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让老师、家长的心情也都非常沉重。针对校园欺凌,我校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来抓。

近期,为更好地巩固我校此项工作一直以来的良好效果,我们再次开展了以“预防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活

各班级召开“防欺凌”主题班会。班主任分别向孩子们讲述了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有哪些、以及面对校园欺凌应该如何应对等等。

主题班会课后,孩子们制作了“预防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手抄报。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学会与人和谐友好相处,与同学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遭受到校园欺凌,要注意防范;如果遭受到了校园欺凌,不能选择沉默,要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警察等寻求帮助。

愿全社会共同携手,每个人都能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宽容友善之人,反对校

园欺凌,远离暴力,共建友善和谐的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5.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篇五

八年级(14)班 涂小青

一、活动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背景: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

(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四、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五、活动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6月26日,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赤膊群殴。

(二)抵制校园欺凌

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

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

6.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平安校园 篇六

共建平安校园4.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近年来,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极端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是一个严肃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学生之间开玩笑、闹矛盾、冲突打架是不同的。所谓欺凌,一般来说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对另外的个人或者团体有故意的持续性的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肢体欺凌”,推搡、殴打、冲撞等;二是“言语欺凌”,包括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威胁,包括通过网络、手机或其他电子途径;三是“关系欺凌”,还包括通过恶意造谣、挑拨或者让其他人不理他行为的社会排斥等形式,使受害者处于不利处境。

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欺凌第一次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违法者必需承担法律后果。

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这是一起什么样的案件呢?

2017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西城区某学校的一名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法院认为,被告人朱某伙同另外四名被告人无故随意殴打他人,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且系共同犯罪,依法应予惩处。

我们国家一直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但对未成年犯罪绝不代表不予处罚!

我们学校一直也提倡同学们做“心中有大爱

脚下有底线”的人,号召大家团结友爱,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也能友好的解决。这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更是我校良好的校风的一种表现。同学们,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重视并严肃处理各种校园欺凌行为。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更坚决地对”校园欺凌“说不!

为此,学校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喝酒、不吸烟、不赌博,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三、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四、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五、要认识自身不足。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六、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勇于拒绝校园暴力。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校也将开展一些防治校园欺凌的活动。在这里,我再次提醒大家,校园欺凌,今后学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处理更严更重。

7.家校携手,向校园欺凌说“不” 篇七

当媒体密集曝光校园欺凌事件之后,人们不禁发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面对校园欺凌,家庭、学校、社会都难辞其咎。当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和粗暴、残忍的欺凌手段同时出现在一段视频、一张图片中时,我们除了心痛,还应该做点什么。尤其是家庭、学校作为学生的两大监护主体应该警醒,应该加深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找出应对校园欺凌的对策,并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校园欺凌及其特点

“校园欺凌是学生之间所发生的任何故意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行为,主要包括起绰号、谩骂、羞辱、排斥、殴打、抢劫,以威逼和恐吓进行胁迫等。校园欺凌具有持续发生、欺凌两方力量不均的特征。”在当下校园内,欺凌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类,前两类我们比较熟悉,其中,社交欺凌指排挤孤立受害者,网络欺凌则通过博客、微信或QQ空间进行。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小学阶段的欺凌现象比中学阶段更为突出;语言欺凌比身体欺凌更为普遍;男生在身体欺凌方面突出,女生在言语欺凌方面居多;此外,电话、短信、邮件欺凌在近年来的比率快速上升。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发现欺凌者往往个性冲动、自控能力差、支配欲望强烈,部分欺凌者还具有吸烟、喝酒、上网、赌博等不良嗜好。被欺凌者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沉默寡言、逆来顺受、独来独往、家庭贫穷、个人卫生邋遢等都可能是造成他们被欺凌的原因。

从媒体曝光的欺凌事件可以发现,欺凌者往往是一个团伙,他们因某种共同需要或不良嗜好团结在一起;而被欺凌者往往独自一人,孤立无援,这也是欺凌行为得逞的重要原因。

二、预防校园欺凌,学校可以做什么

1. 教会学生包容与同情

当前中小学校园中,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但到了学校,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包容教育,肯定就会“看不惯”这个,“看不起”那个,久而久之,一些同学就会被孤立、被排挤,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2013年,韩国举办研讨会关注校园欺凌现象,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情心和体贴他人的能力比任何防止校园欺凌的政策更加重要。笔者非常同意此观点。防止欺凌的政策是从外在的制度制止学生欺凌他人,一些有欺凌倾向的人迫于制度的严厉性不敢欺凌他人。而当学生学会了包容与同情时,心底就不会有欺凌他人的冲动,即使有这种冲动也能通过换位思考得到平息。因此,包容心与同情心教育是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产生的重要手段。

2.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安全是每个学校时刻紧绷的一根弦。平安上学,平安回家是所有学校、家庭的期盼。为了保证学生在校安全,门窗带来的各种隐患、上下楼梯的秩序、体育课上的弹跳、课间活动的推推拉拉、水电的正确使用都在学校安全教育之列。学校时刻警惕着各种危险因子,殊不知,忽视了学生群体本身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伴也可能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法制教育等途径加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免于受到外在环境的威胁和同伴的欺凌。当遇到校园欺凌时,不能默默忍受,要及时向班主任和家长反映。

3.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

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亲眼目睹欺凌事件的发生,却没有出面制止,也没有及时向教师报告,而是迅速躲开,抑或是拿出手机拍下画面。一些造成严重后果的欺凌事件大多得益于旁观者的“成全”。芬兰学者克里斯提娜的研究发现,旁观者的存在对于校园欺凌并非一堵无意义的背景墙,旁观者的态度类型与班级欺凌频率之间有着强相关,持协同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的欺负行为越多,持反对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中的欺负就越少。唤醒旁观者的意义可见一斑。

害怕报复、事不关己是很多旁观者保持沉默的原因。要让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要在对旁观者保密、保护潜在受害者的安全、保障指控者的权利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此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也是唤醒旁观者的重要途径,如果旁观者能对被欺凌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又怎能坐视不管?若学校能够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欺凌事件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些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可以在产生恶果之前得到制止。

4.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利用心理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课程,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专业的心理教师极度匮乏,很多学校都只配备了一名心理教师。

校园欺凌事件的密集发生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欺凌案例让学生体会被欺凌的痛苦,从而感化潜在的欺凌者、唤醒潜在的旁观者、帮助潜在的受害者。欺凌行为发生之后,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更是必不可少。在日本,曾发生过多起学生因为被欺凌而自杀的事件。心理咨询老师对受欺凌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伤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心理课程建设是很多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预防校园欺凌,家长可以做什么

1. 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当有一天,家长发现孩子脾气暴躁、性格乖张抑或是胆小懦弱,这说明家庭教育早就出了问题。有调查发现,在有家庭暴力背景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如果父母之间常用暴力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大打出手,孩子要么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欺凌心理;要么因为暴力的恐吓而胆小懦弱,在学校不能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演变为被排挤被欺凌的对象。相反,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爱,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类孩子积极阳光,在学校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不容易成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2. 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很多家长把家庭定位为后勤保障角色,教育的事情交由学校去办。然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家长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还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养而不教”。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还具有其特殊的优势:第一,广泛的群众性;第二,强烈的感染性;第三,特殊的权威性;第四,鲜明的针对性;第五,天然的连续性;第六,内容的丰富性;第七,方法的灵活性。

家庭是孩子从小生长的环境,家庭的文化氛围、交流方式、家长的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为了带给孩子正面影响,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给孩子一个榜样示范。

3. 对孩子“爱而不溺”

实施独生子女政策30多年来,4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已是常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辈对孩子的要求一一答应,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孩子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父母大吼大叫,部分孩子甚至和家长大打出手。当孩子把在家的处事方式带到学校之后,不免会和他人发生冲突。不同个体“自我中心”的对峙,最后演变成了校园欺凌事件。

孩子会被宠坏,得不到爱的孩子也极容易出现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认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和同伴相处时患得患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被掌控的弱势群体。

四、遇到校园欺凌,家校应加强沟通

当校园欺凌事件“防不胜防”,无奈地发生之后,家庭和学校应该及时沟通。一些学校由于“面子”上过不去,没有及时向家长反映;一些家长听到自己孩子被欺负,会怒气冲冲到学校找老师“算账”,找对方家长“讨说法”。也正是因为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一些本可以及时解决的矛盾事件愈演愈烈。

8.对校园欺凌说“不” 篇八

Kayla, 13, thought things were going well at her new school, since all the popular girls were being so nice to her. But then she found out that one of them had posted mean rumors about her on a website. Kayla cried herself to sleep that night and started going to the nurse's office complaining of a stomachache to avoid the girls in study hall.

Unfortunately, the kind of bullying that Kayla experienced is widespread. Most kids say that bullying happens at school.

A bully can turn something like going to the bus stop or recess1) into a nightmare for kids. Bullying can leave deep emotional scars that last for life. And in extreme situations, it can culminate2) in violent threats, property damage, or someone getting seriously hurt.

13岁的凯拉本以为她在新学校里会一切顺利,因为所有受欢迎的女孩子都对她非常友好。但是后来她发现其中有个女孩在一个网站上发布了针对她的低劣谣言。凯拉那天晚上一直哭到睡着,之后就开始经常到学校医务室抱怨自己肚子疼,以避开和那些女孩一起自修。

然而不幸的是,像凯拉遭遇的这种欺凌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孩子表示,在学校里存在着欺凌行为。

欺凌者会让一些事情像是去公交车站或课间休息成为孩子的梦魇。欺凌会在情感上留下深深的伤痕,而且这种伤痕会持续终生。而在极端情况下,校园欺凌会演变成暴力威胁、财产损害,或是有人受到严重伤害。

What Is Bullying?

Most kids have been teased by a sibling or a friend at some point. And it's not usually harmful when done in a playful, friendly, and mutual way, and both kids find it funny. But when teasing becomes hurtful, unkind, and constant3), it crosses the line into bullying and needs to stop.

Bullying is intentional tormenting4) in physical, verbal, or psychological ways. It can range from hitting, shoving, name-calling, threats, and mocking to extorting5) money and treasured possessions. Some kids bully by shunning6) others and spreading rumors about them. Others use email, chat rooms, instant messages,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nd text messages to taunt7) others or hurt their feelings.

Why Do Kids Bully?

Kids bully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Sometimes they pick on kids because they need a victim—someone who seems emotionally or physically weaker, or just acts or appears different in some way—to feel more important, popular, or in control. Although some bullies are bigger or stronger than their victims, that's not always the case.

Sometimes kids torment others because that's the way they've been treated. They may think their behavior is normal because they come from families or other settings where everyone regularly gets angry, shouts, or calls names. Some popular TV shows even seem to promote meanness—people are "voted off," shunned, or ridiculed for their appearance or lack of talent.

How It Can Affect You?

If you are being bullied, you may feel like you're trapped or alone. You may be finding it harder to make friends or talk to other people of your age. Your school work might also be suffering because you're worried about what might happen at school the next day.

It's important to take bullying seriously and not just brush it off as something that kids have to "tough out8)." The effects can be serious and affect kids' sense of self-worth and future relationships. In severe cases, bullying has contributed to tragedies, such as school shootings.

If you're finding it hard to concentrate9) on your study and live your life normally, or if you're worried that the bullying is getting violent and you're scared for your safety, you must take some actions to stop it.

Advice for Kids

It's important to advise kids not to respond to bullying by fighting or bullying back. It can quickly escalate10) into violence, trouble, and someone getting injured. Instead, it's best to walk away from the situation, hang out with others, and tell an adult.

Here are some other strategies that can help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make them feel better.

Avoid the bully and use the buddy11) system. Use a different bathroom if a bully is nearby and don't go to your locker when there is nobody around. Make sure you have someone with you so that you're not alone with the bully. Buddy up with a friend on the bus, in the hallways, or at recess—wherever the bully is. Offer to do the same for a friend.

Hold the anger. It's natural to get upset by the bully, but that's what bullies thrive on. It makes them feel more powerful. Practice not reacting by crying or looking red or upset. It takes a lot of practice, but it's a useful skill for keeping off of a bully's radar. Sometimes kids find it useful to practice "cool down" strategies such as counting to 10, writing down their angry words, taking deep breaths or walking away. Sometimes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wear a "poker face12)" until they are clear of any danger (smiling or laughing may provoke13) the bully).

Act brave, walk away, and ignore the bully. Firmly and clearly tell the bully to stop, and then walk away. Practice ways to ignore the hurtful remarks, like acting uninterested or texting someone on your cell phone. By ignoring the bully, you're showing that you don't care. Eventually, the bully will probably get bored with trying to bother you.

Tell an adult. Teachers, principals, parents, and lunchroom personnel at school can all help stop bullying.

Talk about it. Talk to someone you trust, such as a guidance counselor, teacher, sibling, or friend. They may offer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and even if they can't fix the situation, it may help you feel a little less alone.

Remove the incentives. If the bully is demanding your lunch money, start bringing your lunch. If he's trying to get your music player, don't bring it to school.

And just remember: as upsetting as bullying can be for you, lots of people and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to help.

什么是欺凌?

大多数孩子都经历过被兄弟姐妹或是朋友在某种程度上的取笑。当这种取笑是以嬉闹、友好以及互相逗乐的方式进行时,这种取笑通常是无害的,而且孩子双方都会觉得好玩。但是,当取笑让人觉得受到了伤害、不友好,并且频频发生时,它就超越界限成了欺凌,必须停止。

欺凌是指任何故意在肢体、语言或心理上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敲打、推撞、辱骂、恐吓以及嘲弄,到勒索钱财和强取珍爱之物。有的孩子还通过排挤孤立和散播谣言来欺负他人。还有些孩子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消息、社交网站和短信来嘲弄奚落他人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为什么孩子会欺凌他人?

孩子会欺凌他人的原因有很多。有时他们欺负别人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受害者——一个在情感或身体上看起来比自己脆弱的人;或仅仅是为了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或看起来与众不同——感觉自己更重要、更受欢迎,或是握有掌控权。虽然有些欺凌者比受欺凌者高大或强壮,但也并非都是如此。

有时候,孩子欺负他人是因为自己被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或其他生长环境里,每个人都经常发脾气、互相叫骂。一些流行电视节目甚至似乎也在宣传这种欺凌意识——人们因为外表或是天资缺乏而被大家“表决踢出局”、受到排挤孤立,或是被嘲笑奚落。

欺凌会如何影响你?

如果你正遭受他人的欺凌,你可能会觉得自己陷入了困境或是感到孤立无援。你可能会发觉结交朋友或是与同龄人交谈变得更为困难。也有可能你无法安心在学校学习,因为你担忧着第二天在学校可能发生的事情。

严肃认真地对待欺凌现象十分重要,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孩子们必须“忍受过去”的事情而将其置之脑后。欺凌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和对未来人际关系的理解。在严重的情况下,欺凌还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校园枪击事件等。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神学习,而且无法正常地生活,或是如果你担心这种欺凌会愈演愈烈,威胁到自己的安全,那么,你就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来制止它。

给孩子的建议

提醒孩子不要以打架或是“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应对欺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会迅速升级到暴力、纠纷,甚至有人受伤的境地。相反,最好的方式是离开欺凌发生的地点、和他人一起行动,以及告知成年人。

这里还有一些可以帮助改善这种状况的应对之策,能让孩子们感觉好受些。

避开欺凌者,采取和朋友一起行动的策略。如果欺凌者在附近,那么就去其他的卫生间;若是周围没有其他人,那么就不要单独去储物柜。确保一直有人和你在一起,这样你就不会独自一人面对欺凌者了。不论是在公共汽车上、走廊上,或是在休息时——只要有欺凌者在的地方,都和朋友结伴而行。同样,当朋友有需要时,你也要与其结伴同行。

控制愤怒情绪。被欺凌者情绪不安是很正常的,但正是这种不安让欺凌者越发起劲,让他们觉得自己更为强势。训练自己不要在被欺负后哭泣或是表现出很生气或很不安的样子。虽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但这确实是一种让你避开欺凌者的“雷达”的有用技巧。有时候,孩子们会发现训练自己“冷静下来”的策略也很有用,诸如从1数到10,写下自己愤怒的话,深呼吸或是直接走掉。有时,最好的方法是脸上毫无表情,直到自己远离了所有危险(微笑或是大笑都有可能会让欺凌者觉得受到了挑衅)。

表现勇敢,转身离开,不理睬欺凌者。坚定而且明确地告诉欺凌者停止他们的行为,然后走开。训练自己采用一些方式,如表现出自己完全不感兴趣或是用手机给别人发短信,来忽视恶言恶语。通过对欺凌者的无视,来表明你完全不在意。最终,欺凌者极有可能会对试图烦扰你感到无趣。

告知成年人。老师、校长、家长和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帮助阻止欺凌的发生。

倾诉。向你信任的人,如辅导员、老师、兄弟姐妹或是朋友倾诉。他们或许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即使他们无法解决这种状况,倾诉也可以帮助你感觉到自己没有那么孤单。

解除诱因。如果欺凌者索要你的午餐钱,那么你就开始自带午餐。如果他想要你的音乐播放器,那你就不要把它带到学校来。

上一篇:供电公司队伍建设经验材料下一篇:一棵梧桐树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