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2024-10-01

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共10篇)

1.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篇一

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结合我班实际,制定如下减负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护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实行科学减负,真正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具体措拖:

1、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减负”的重要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2、坚决遵守学生在校时间,不利用放学时间给学生补课。

3、遵守每天回家作业量,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对于学生作业,及时、全部、认真批改和反馈。

4、遵守考试管理,完善评价体系。按上级要求,每学期举行一次期末考,不给学生按成绩排名。

5、遵守对规定教材以外的书目一律不使用的原则。

6、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习习惯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科学用脑和合理使用时间,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7、要认真备课,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精讲精练,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钻研能力上有新的突破。

总之,我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个性,增长才干,使学习成为具有多元化、多效性的活动。这样既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单一,缓解学校教育负担过重的现实。也让减负之后的学生更具学习的自主性,能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2.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篇二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矛盾之想“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 行吗?”而教改势在必行, 因此, 首先要解决的就一个思想上的问题,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影响下, 我渐渐地认识到, 要推进素质教育, 真正实施“减负增效”, 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图形认识”时, 以前多数老师都是采用出示挂图讲解的方法, 学生则机械地死记图形的结构和名称。我换成另一种方式:叫每位学生用剪刀分别剪下不图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和认识结构, 并讨论、交流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最后形成图形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 真正实施“减负增效”, 推进素质教育。

二、狠抓数学课堂, 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将课堂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学, 学得生动活泼, 学得妙趣横生。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 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努力营造出“课伊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课结束, 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会学”“、善学”,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 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最优教学时间是上课后的第3至25分钟。要把握这个最优教学时间, 要备课认真, 准备充分。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108页“图形与变换复习”一课时, 教材以“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两个问题为内容展开复习。要换起学生的复习兴趣, 就要想方设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 比如京剧脸谱、紫荆花图案、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我首先让学生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变换图形位置可以把图形平移、旋转……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这样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避免学生空想, 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 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的是冰箱、饼干盒、玩具盒等图片,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

3. 谋求最优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 优化教学反馈是改革和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实践证明“及时反馈纠正, 练习当堂处理”是最优教学反馈。 (1) 及时反馈。教师在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 随手批改, 看到错的题目及时指出错误, 让他们立即订正。 (2) 多向反馈。一是学生自我校对;二是学生互批自纠。

三、精心设计练习, 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数学作业的设计, 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 选题要“精”。

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 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 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 可谓一举多得。

2. 选题要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 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3. 选题要有“趣”。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 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 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我校学生而言, 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四、树立良好学风, 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有了良好的、浓厚的学习风气形成一批勤奋学习的学生骨干和优秀生, 就可以带领全班同学积极向上, 好好学习。相反一个学风不正, 教师单纯地追求升学率, 只顾尖子学生, 放弃对所谓“差生”的教育和辅导, 结果学校秩序混乱, 即使是好学生也学不下去, 怎能读好书!所以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减负高效 篇三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减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学,才能让孩子们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呢?当然了,我们不能降低要求,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是的,兴趣是动力,如果有兴趣,学习将是学生爱做的事,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呢?要让学生的书包“轻一点”,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在实践中,我觉得我们只能向课堂、向课后作业去要求“减负”。

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年龄小,极限思想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学生容易走入长方形面积是圆的面积的近似值这一误区。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作课件,把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64份,然后切割拼凑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在学生看了4份、8份、16份的演示后,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再继续分下去会怎样呢?”学生根据经验,说出:“长方形越来越标准了。”师:“是这样吗?请看。”然后演示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让学生直观验证,最后引导学生:“同学们,如果老师就这样无限分下去,最后拼成的长方形是怎么样的呢?他的边会怎么样?”学生说:“边越来越直了,最后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了。”师追问:“会是一个正方形吗?”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不会是正方形,因为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圆周率乘半径,而宽是半径,所以绝对不会是正方形了。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兴趣浓厚,易于接受。

虽然教师在备课中下了功夫,但是课堂上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变抽象为形象,在形象中理解抽象。我相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减负”是让学生轻松学习、高效率的学习,但绝不是降低要求,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备课,力求寻找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2 要减负,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精心挑选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请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尺画出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要求能看出房间的布局。”学生听后,特别高兴,觉得晚上只有一道题。其实,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简单的,学生必须经历测量实际距离、通过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图形这样复杂的过程,虽麻烦,学生却乐于去做。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以往只是书写的模式,學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绘画,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天,让学生将自己的房间向大家做一展示,学生兴致勃勃。从他们灿烂的笑容里,我感受到学习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毫无新意的书面作业一成不变,学生肯定厌倦了,所以,当我们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的作业经历了测量、计算、绘画,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各个学科之间也联系起来了。这样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不会觉得累,反而是享受。如果我们让学生在享受中完成作业,我想,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了。

3 将数学融于生活,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正负数(一)》一课的教学中,有关正负数减法的问题,是新添的内容,小学生不好理解。而减法法则又不能告诉孩子。这时,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太空游戏”,体会两次进餐时间间隔,我这样问:“第一次进餐是在火箭发射前几小时呢?火箭发射后几小时再次进餐的?两次相隔几小时呢?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配合生动直观的课件,算法应该理解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没有给学生加重负担,为以后初中有理数运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优化练习设计,让学生“学”有乐趣

教学中要优化练习设计,做到练习目的性明确,形式新颖多样,强调联系的独立性。要优化练习设计,创设使学生都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还要做到难度适中,突出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点,帮助、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乐于学习。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安排了一组用眼看数,用手势表示能否被2、5整除的判断练习。练习规定:左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右手伸出5 个手指表示能被5 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5整除。教师陆续用幻灯映出下列各数:40、41、52、60、80、85、365、100、103、87、90、1002,学生则迅速地用左、右手各不同方式表示结果。学生用眼仔细看数,动脑思考,动手演示,动口说道理,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心理素质、风度仪表等,同时,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教师就需要一桶水”。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的学习那些先进的理念,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才能站稳自己的三尺讲台,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努力学习做学生的忠实的朋友,上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数学[M].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4.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小结.doc 篇四

“数学需要以合适的作业来强化学生所学,发展学生思维。在当前减负提质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布置适量的作业,并且更要讲究科学性。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一谈减负提质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

一、对减负提质下布置作业的几点思考

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本着惜字如金的思想,精心设计练习,删除无用的练习,作业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水平、符合教学目标,更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符合减负的要求。作业体现启发性、典型性、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发展。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炼化

首先要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要从全局着眼,各学科利益着想,既要考虑自己所任学科的作业量,又要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要以适量性为主。其次教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教师要研究作业目标,确定训练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作业布置时,教师要注重本堂课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打下伏笔,即所谓的立竿效应和可持续发展。要精心设计、选择作业内容,努力做到精练、巧练、趣练和有针对性的练。同时,也要注意在布置的作业中既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硬件作业,又要有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技能、激发兴趣等软件作业。

2、作业布置层次化

5.小学生数学减负案例有哪些 篇五

一、精心备课,用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是减负增效的基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目标明确,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导”、“学”有序。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练、细化,落实读和思。要通读、钻研教材,弄清讲这节数学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采用怎样有效的教法去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也就是学生学起来容易,老师教起来也容易。该准备什么教具?教具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备课时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考选择教学方法,配套例题、习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二、巧妙设计,聚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完全的参与其中,经历、体验、探索,了解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地方法。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长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二)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深化

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五)应用

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做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设计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一环。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三、注重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教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解题中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6.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篇六

开封市边村小学

孙银盆2013、06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减负增效

[内容提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益,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真正实施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减负增效高效课堂

减负的关键是增效,而增效的关键在课堂。高水平的教学必然是高效益的,高效益必然会带来轻负担。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效减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作法和体会。

一、精心备课,用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是减负增效的基础。

教师要反复的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还要钻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努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确保减负不减质。

为了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老师必须要多花时间,做好课前准备,让教师的“增负”来换回学生的“减负”。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才能按照预定目标,把这些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成大面积

提高。

二、巧妙设计,聚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完全的参与其中,经历、体验、探索,了解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1)新课的导入环节。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直观化、情境化,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数学知识。低年级应创设生活情景,高年级应创设数学情景。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中,多媒体展示游乐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游乐场,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

(2)新课的新授环节。

如何在新授课中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还能使学生

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的应用?(2)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3)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4)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5)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自己参与其中,经历体验探索,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不少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推导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就很乐学。

学生有了学习的喜悦和乐趣,就不会有“重负”,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增效”。

(3)优化课堂练习。

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做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设计练习是

十分必要的一环。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儿童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还要注重练习题的趣味性”。如:“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巩固练习可分解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依据倒数的意义去学会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第二层次,把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题目和求真分数、假分数、整数的倒数的题目放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去掌握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与教材上讲述的方法作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层次,是由学生自己报出数据,然后再请其他同学用口答来求出这个数的倒数。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精心设计每一层次练习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要不断变换每一层次练习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新知识建构了,不等于技能就形成了,练习及练习课就是在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技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三、注重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不论其

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1)教师课后反思。教完一节数学课,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而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这样更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

(2)学生课后反思。学完一节数学课,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应该怎样去解决,让孩子们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7.谈数学教学“减负” 篇七

一、牢记新课程理念,务实有效地开展“减负”

当前,“减负”工作受其困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1.家长社会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升学率”;2.教育行政措施不力;3.课外辅导资料繁杂,赝品太多,给师生极端错误的导向;4.学科之间缺乏配合性等.如何消除上述因素影响,务实有效“减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减负”宣传和认识力度,正确引导教师“减负”.2.加强教研和学科之间交流合作,严禁这科“减”,那科“升”的不良现象.3.牢记新课程理念,不搞形式上的“减负”,不片面追求升学率”;4.认清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师角色、地位,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减负”不能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当年钱老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城、爱、勤、勇”告诉我们,这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特征,所以“减负”不能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减负”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度,使合理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达到教育教学之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合作学习,调动学生一切潜能去独立探索、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发挥最大功效,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内驱力.

三、减负对教师的要求

“减负”是减学生繁多过重负担,对教师来说,责任和任务更重了,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对教师来说,只有教师真正走进题海,多做题,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出题海,少做题,做好题,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减负”.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更多的精力投向自己好奇的认知观点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教师数学知识扎实,才能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准确.教师数学思想准确,才能促使学生数学观念增强;教师数学方法自如,才能教会数学方法运用;教师数学思维敏捷,才能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发达.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应“敬业”而“博学”,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数学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精心设计教法,研究课本例题,精选习题,控制练习量,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负担.作业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和延伸.怎样精选数学作业题呢?精选习题首先应立足课本,把课本习题作为学生作业的首选习题,减少课外练习的补充,杜绝学生做各种课外习题集.其次,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本质相对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四、减负对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的要求

教师超重负担主要来自中高考压力下的心理负担.负担过重既会造成学校、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功利性加强,又极易导致肤浅,教师总处于盲目的应对状态,无暇真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所以,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都要关注并解决教师的减负问题.如何为教师减负呢?笔者认为.

1.关注教师的心理负担.管理者一方面要给教师创设宽松、愉悦、和谐而又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创设平等交流的研究氛围,让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在不断的交流、沟通,倾听、分享、争论、研究、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教师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使教师在工作中享受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2.科学调研,合理分配.要给予教师力所能及的任务,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力不断加强.如果学校给予教师的任务是教师能够承受的范围,教师就会愉悦地接受,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学校还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切实可行的在职培训,努力挖掘各种有效渠道,使教师有休整和充电的时间.

3.干部群体在工作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埋怨教师,要加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不能仅仅把评价当作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只有为教师减负,也才能真正为学生减负.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越走越顺畅.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学科教育.1997(12).

8.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篇八

一、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1.吃透教材

要反复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静下心来,去研究,去比较、熟悉。

2.了解学生

要用心去充分了解所教班级的每个学生,通过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游戏、小组竞赛、图片、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等,增强课堂气氛的生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给学生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3.快乐上课

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学、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才会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设计有效作业是“减负增效”的保证

1.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游戏性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如,学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钱去超市合理地选择购买商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2.设计作业要有层次性、多样性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解题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教师布置作业时切忌采用统一的原则,免得优生厌倦、学困生吃力。设计作业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作业设计要有现实性、时限性

只有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设计出有实用性的数学题,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针对有的学生速度慢的特点,老师布置作业时要规定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有紧迫感,力求作业完成得又对又快又好。

“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放弃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落后的教学方法,革除教学理念中仅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教育成果的不当做法。

9.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篇九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

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贵州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07数本 崔莹

10.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 篇十

师的责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减负

引言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使用最为频繁的几个词汇恐怕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减负”莫属,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减负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何而来?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其核心是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其次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其核心是高考制度与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最后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人们一谈到减负,就会说取消高考问题就能解决,实际上,高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当然需要不断改革,尤其使命题更科学。笔者认为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产生,或者换句话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师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人们经常谈论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其原因何在?其表现形式如何?我们认为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机械重复,中学尤其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表现何在?或者说教师该负什么责任?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

一、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正因为如此,高考考试大纲曾多次明确限制这种无限扩充知识面的行为――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

在教学中,这些补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对一些极其特殊的问题有效,方法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地套公式、套题型、一但试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无所适从,而且这些补充的众多公式与方法大多是不加证明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更没有学生探索、分析、比较的发现过程,学生大多是凭记忆死记它们,这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样的学生会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吗?

那么这种补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说补充后解决一些高考题非常有效,的确,我们一些高考命题专家就是上述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但这绝不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即便是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为迎合某个补充公式或某种补充技巧方法的“好题”用我们的基本公式与基本方法是不难解决的.下面就以高中代数数列中及解析几何直线中的几个例子来加以具体地说明――这些例子都有高考的背景。

一、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a3+a10+a11=48,求S12

一 注:这是非常常见的“好题”――尤其为那些补充过等差数列的一条性质的人所推崇,这条补充的性质就是am+an=ap+aq,其中m+n=p+q用这条性质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略去解题过程,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的观点是:确定一个等差数列一般只需要确定首项与公差,因此一般有关等差数列的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寻找首项与公差,当然这对本题来说不可能,因为只有一个条件,只能列出一个关于首项与公差的方程,此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一般地,如何面对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的个数,对此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消元;第二、直接研究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当然是以首项与公差为参变量,解法如下: 法一:由已知有:a1+d+a1+2d+a1+9d+ a1+10d=48 4a1+22d=48,a1=(24-11d)/2 S12=12a1+6×11d=12(24-11d)/2+6×11d=6×24=144 法

二、仿上法有:2a1+11d=24 又S12=12a1+6×11d=6(2a1+11d)=6×24=144

对于上述的解题方法,如果不加思考,任何人都会说法一与法二比常用方法繁,但常用方法的简单是有代价的,即首先需补充公式,这补充的公式也许对于终身从事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是非常显然的,但对于要学习十几门学科、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高中生来说恐怕就是负担了,而法一与法二虽然比流行作法复杂,但它对我们是有补偿的,第一是不需要额外补充公式,第二、这两种方法都有普遍性。例

二、等差数列{an}中,若Sm=30,S2m=100,求S3m

注:这是一九九六年的全国高考题,为了做这一道高考题,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先补充一条性质“在等差数列中,由相邻的、连续的、相等的项的和构成的数列也是一个等差数列”,一般来说,笔者反对这样做,实际上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常规方法――寻找公差与首项的方法就很容易解决,即:

30ma1100=2mm(m1)221d.(1)d(2)a12m(2m1)解这个关于d40m2a及d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2 ,a110(m2)m,代入求和公式有:S3m3ma13m(3m1)2d210 这种解法主要是解一个含有参数m的二元一次方程,这对于一个初中生都是完全可能的。

二 例

三、等比数列中,Sn=48,S2n=60,求S3n

本题就是上述例2的变种,常见的方法是先补充一条性质――与例二中补充的类似,笔者建议用解决等比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寻找首项与公比来解决这一问题,即:

48a1(1qn)1qa1(1q1q2n(1)60)(2)

直接解出a1与q当然可以,但运算较繁 考虑到S3na1(1q)/(1q)若作换元a11qX,qY则有:

n3n48=X(1-Y)及60=X(1-Y2)解这个方程组有:Y=1/4,X=64 所以:S3n=X(1-Y3)=64[1-(1/4)3]=6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象上述补充公式或方法的情况非常普遍,像解析几何直线这一章中,对称问题因为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不少教师就要求学生记住补充公式――点P(x0,y0)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的坐标公式,稍微仁慈一点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记住一个点关于直线X±Y+b=0的坐标公式,实际上曲线的对称问题可以归结为点的对称问题,而点的对称是很容易启发学生解决的――先求出垂线方程,再求出垂足,然后求出对称点的坐标――当然一个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由图易得,根本就不需要补充众多的公式。

最后应该说明,本人并不是一概反对补充一些公式,如果是那样,就好比只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对此应该把握如下原则:第一是要有节制;第二要视学生的情况;第三要视教材的情况。象函数值域的求法,教科书没有提供任何求法,教学中要适当补充,第四对于少数必须补充的公式和方法的探索、发现、证明,要有学生的参与,不能是直接给出。

二、施教不因材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都是与之背离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高中数学几乎就是一本教材,高考几乎就是一张试卷,这在教育发达的外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就是因为这个一刀切,不知把多少有才华的青少年打入差生的行列,时下在中国各种

三 媒体上轰动全国的“韩寒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寒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因为多门学科――其中就有数学不及格退学在家,但同时他又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头奖得主并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不少对教育制度批评的文章,其中他的一句话我对此印象很深,他说“对他本人来说,数学只要学完初中就够了”,也许他的话有些偏激,但是这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智力结构的不同,也由于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去向不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继续数学专业的学习,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当然对我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要一下子改变教材及高考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要强调的是,在教材、高考试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仍然是有所作为的,前几年就有报道说上海建民中学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在不改变传统班级设置的前提下,高中数学上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斩,相反我们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眼睛只瞄准高考数学一百五十分的试卷,把学生当成容器,这也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在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加以区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正确的判断,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要正确把握教材与高考大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具体结合教材来说明了,但这的确是一件很有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

上一篇:最经典唯美的语录下一篇:就业见习基地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