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草房子有感

2024-08-27

读草房子有感(共15篇)

1.读草房子有感 篇一

读《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这本书讲了秃鹤自己是个秃子,所以不爱让同学摸自己的头;纸月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只有奶奶照顾纸月;细马被邱二爷家收养,后来发大水,房子、家具、钱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冲走,变的一无所有,邱二爷因病去世,靠放羊养活邱二娘;杜小康家很有钱,可是被心术不正的朱一世搞的家里欠债连连,父亲也得了病,债还了,父亲的病也好了,做生意时货沉到了河底,只靠小生意糊口。

这本书让我知道人在健康的时候是活蹦乱跳的,无忧无虑。但是在面对病魔时,人就像纸娃娃人病魔摆动,同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对于身边的朋友一下子变得形影不离,在病好时才松下一口气。桑桑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有你亲切地与别人说话,不嘲笑别人,别人才会对你好。秃鹤是个秃子,但他并不隐瞒,秃子就是秃子,不必隐瞒什么。老师们、同学们,都不理睬秃鹤,但他不介意。在演戏的时候,有一个角色需要秃子来演,而这部戏的关键也再于这个秃子。秃鹤不计较别人对他的蔑视,在大家决定放弃这部戏的时候,毛遂自荐,结果这部戏获得了第一名。我十分佩服秃鹤这种精神。纸月让我懂得了要谦虚,才能进步,别人才能跟你沟通。《草房子》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2.读草房子有感 篇二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3.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三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4.读《草房子》有感 篇四

父子师生间脉脉的真爱,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陆鹤是个长着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鹤”,他充满无助与孤单。被叫”秃鹤”的他常常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是最好的”解 药” ; 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认为内向是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也是最可爱的。

5.读草房子有感 篇五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曹文轩

第一次听到曹文轩这个名字,是在一节课外书导读课上;

第一个向我推荐《草房子》的人是钱老师;

第一次阅读《草房子》这本书是今年的暑假。

《草房子》以男孩桑桑一到六年级的小学生活为主线,从中穿插着油麻地小学师生们的许多故事。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他的小学六年,虽然得过一种怪病,但他在那个充满甜、酸、苦、辣的集体中长大,他懂得了除知识外好多好多东西。这一切,是他的启蒙,是他自己的小学时光。

在这本书中,还有成绩十分优秀的纸闫,懂事早熟的杜小康,敢于面对生活挑战的细马,拥有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的秦大奶奶……读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便会不由自主的.潸然泪下。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之中,很少能真切感受“爱”这种东西。而此书以优美的散文笔调来讲述了这种看似毫不存在的东西,并用别样的方式诠释了爱。

以前,我也觉得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是现在,我读了《草房子》之后,()我已能从许多细微的地方发现爱、感知爱。感谢《草房子》,因为是它让爱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

就拿这次甬温列车特大事故来说吧:事发后,周围的群众自发组成了救援队并第一时间前往列车旁组织救援。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全然不顾自己,不喊苦也不喊累,只是一心想着救人!也正是因为他们,许多人也才能挣脱死神的怀抱获得重生。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们便成了与死神赛跑的人。最后,他们赢了。这种大爱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

6.读《草房子》有感 篇六

《草房子.》写了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这一连串看似平凡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桑桑,杜小康,纸月,秃鹤,细马……

杜小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家本来是油麻地首富,可后来因为父亲做败了生意,他们家由盛变衰。杜小康因此而被停学。对于杜小康这个爱读书的 孩子,不能读书是件多么悲惨的事啊!后来,他父亲狠下心带他去放鸭。可后来鸭吃了别人的鱼苗,被扣了,他们家就真的变成了空壳。他父亲是那样的悲伤,杜小康的心情也一样,可他没有父亲那样绝望。他向桑桑讲述了自己要在学校摆摊的计划,不顾自己的面子,担负起家的责任,早日挣足钱回到课堂。杜小康是多么坚强啊!小小年纪就已经这么成熟了,而我呢?还在跟父母讨吃的、玩的,时不时闯出什么祸来……

说到桑桑,他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知道杜小康没有摆摊的本钱,便卖了自己心爱的鸽子,换来20元交给了他。他是多么热心啊!他还是个仗义的孩子。纸月经常被刘一水欺负,桑桑不顾刘一水比自己高大的多,硬是把他推下水去……若换成我,一定逃之夭夭了。

7.读《教育小语》有感 篇七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8.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八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9.读《草房子》有感 篇九

《草房子》这本书是曹文轩写的,讲述的是一个男孩桑桑在麻油地小学度过的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他亲眼目睹或直接体会了一连串震撼人心的故事:男孩女孩之间纯洁无瑕的情意,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的悲凉,垂暮老人在人生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所有的一切都一一展现在了桑桑的脑海中。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细马》,它讲述的是村里邱二爷和邱二妈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孩子。有一天,邱二爷去亲人家过继了一个孩子,叫细马。邱二妈起初很喜欢细马,把他送到学校上小学,但由于细马是江南一带的人,有着江南口音,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也经常被同学嘲笑,因此开始厌学,成绩很差。邱二妈渐渐地讨厌他,对他爱搭不理,最后干脆不让他上学了,让他去山上放羊。有一天,桑桑找细马去城里玩,回来时已是傍晚,发现有三只羊走丢了,回到家后被邱二妈打了一顿,第二天就把他赶回了老家。

过了几天,邱二爷和邱二妈都开始想念细马了,他们往江南的方向眺望,发现了一个瘦弱的身影向他们走来,定睛一看,真的是细马!原来细马根本没有回老家,因为他舍不得离开邱二爷和邱二妈,他意识到了自己曾经不听话,从此开始认真地放羊,他们一家过上了和谐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过了一个星期后,天下起了大暴雨,把细马家的房子和田地都冲毁了,邱二爷也由于伤心过度得了中风。细马很伤心,他向人打听到柳树须子可以治中风,就跑到林子里找了最嫩的柳树须子冲水给邱二爷喝,可在一个星期后邱二爷还是去世了。失去丈夫的邱二妈无法面对事实,过度伤心得了精神分裂症,有一天独自走丢了,细马出门找了一天一夜才将邱二妈找回来。他卖了所有的羊换了钱才把邱二妈治好了,从此更加孝顺邱二妈,改叫她为妈妈,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0.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

在这本书里,写了男孩桑桑刻苦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一个天生秃顶的秃鹤坚守尊严;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蒋老师和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不幸少年杜小康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

人生无处无真情。在草房子里,我看到了令人落泪的真情。最让我难忘的是杜小康,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停学后,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父母维持着生计,在校门口卖东西,没有一丝卑微的神色,挣钱减家里的负担。不怕苦、不怕累,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习中要不畏艰难,只有刻苦、勤奋,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平日里一有点困难,我就想放弃,看完了草房子,今天我会迎难而上,我会想办法战胜它;我也会节约零花钱,不再乱花钱……

11.读“卷首语”有感 篇十一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多处引经据典,并总结古今中外读有益之书的成功经验,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成功的大道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让人产生了共鸣。

曾在省委党校工作了20多年的我,与很多同志一样,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退休18年来,仍然一如既往,手不释卷。除订阅报刊外,我还购买了近百本中草药、卫生、保健方面的书籍。无论在家还是在院里,或是到公园,我都要带上一本书,认真阅读。长期坚持下来,我增长了不少防病治病的保健知识。此外,我还继续坚持写作,把自己运用所学到的医疗保健知识的成功经验写出来,与中老年朋友们分享。迄今为止,我已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其中有些文章還被选编入文集正式出版,据知更有许多被读者剪辑收藏。我还多次收到热心读者的感谢电话和信件。每当此时,我就感到十分欣慰,觉得退休后又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个著名论断,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愿朋友们“常读有益之书”。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原组教处处长

12.读《江村经济》有感 篇十二

《江村经济》通过一个村庄的全面描述, 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在当时环境下中国江南乡村的生存、发展及幻灭的历程。全书共分十六章。纵观全书内容, 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步部分是第一章, 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 也是对内容的总括。本部分内容虽然不多, 但语言凝炼易懂, 观点鲜明, 意蕴深邃。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且确信, 中国在即将遭到日本全面侵略的时刻, 中国“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 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定“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第二部分是第二章, 本章从地理、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调研的内容, 并指出调研的原因, 尤其看重经济的原因, 因为“开玄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由此作者认识到“在中国, 工业的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 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同时, 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农村乡村工业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 研究它将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至第十五章, 分别从家庭关系 (第三四章) 、邻里关系 (第五六章) 、生存方式 (第七至十三章) 等几个方面, 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 作者根据上文所述, 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 “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纵观中国历史, 除去北宋中期发生农民起义外, 几乎所有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 鲜明地印证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睿智眼光和深刻洞察力。如果没有共产党用先进的理论改造这些“饥饿”的人们, 在当时的环境下, 中国革命成功的机率极小。虽然, 作者不是一个革命者, 但以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寄托在“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身上。

作者在《江村经济》中虽以叙事为重, 但考查其深层含义, 不难看出作者的独运匠心, 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置于字里行间。

1.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 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 由于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 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 因此, 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 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 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的说法, 从当时农村看来, 中国是农工业大国, 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 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论

《江村经济》主要从农村乡土经济的崩溃上进行了分析, 乡土经济的崩溃激化了“传统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 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土工业上”, 且“地主并没有丧失它收地租的权利……相反的, 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 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 消费增加, 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 这就加剧了乡土工业的崩溃, 沉重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 于是, “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 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可见, 乡土经济的崩溃是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

3.对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壮大的认识

作者认为:“如果人民不能支付不断增加的利息地租和捐税, 它不仅将遭受高利贷者和收租人税吏的威胁和虐待, 而且还会受到监禁和法律制裁。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也许就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华北的‘红枪会’, 华中的共产党运动。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 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 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 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费老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初步得出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壮大的原因, 尽管缺乏全面和本质的分析, 也丝毫不影响作者认识和判断问题的可贵之处。

4.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

一般认为, 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 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 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 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 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 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费老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

5.为中国农村走出困境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虽然,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使用“两步走”一词, 但结合上下文, 作者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同样主张“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的“改革是必要的, 也是紧迫的, 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 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 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可引申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 有了这个前提, 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进行工业发展。第二步是恢复农村企业, 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作者把当时“合作社”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江村经济》一书的以上特点, 可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认识是何等深刻、独到, 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对有些观点缺乏进一步论证或认识问题带有片面性。对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发展模式点到为止, 缺乏进一步理论总结及论证。作者在书中提出,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虽然, 作者用大量篇幅从事实上分析了开弦弓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并没有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分析与论证, 据有不明确性、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后来, 作者又经过12年的考察、分析和总结, 才于1948年所写的《乡土重建》中, 对此问题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论证, “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 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 传统的工业并不集中在都市里, 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 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是传统的地主们收取产量一般的地租, 并不引起农民的反抗。”至此, 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农村经济结构模式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这种观点, 当时并不为某些同行所理解、承认和接受, 但等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乡镇企业不同时代对乡土经济的不同称呼) 在农村雨后春笋地出现, 并不断发展、壮大,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这时许多人才认识到乡土经济的威力和潜力, 也才认识到费老的真知灼见。第二, 阶级矛盾根源分析具有偏颇性。作者在分析阶级矛盾的根源时, 主要从乡村工业的崩溃上探讨, 并指出崩溃的原因是“完全由于西方工业扩展的缘故”。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偏颇性, 我们知道, 任何事物的最终变化都是由内因所引起, 外因仅仅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当时, 西方社会经过几次技术革命, 工业飞速发展, 国家日益强盛而中国执政者昏庸无能, 不思进取, 盲目排外, 致使国家愈来愈落后。再加上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最后是新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 这样两者中一升一降, 一强一弱, 在那“强权即公理”的国际社会中, 列强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自然加重了国家的贫穷与落后。但是, 当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并没有因西方的更加强大而把我们挤垮。可见, 只有如此, 外国的强大不但不是坏事, 反而能为我所用。

河北有一句民谚“种地交上粮, 活像自在王”, 此句谚语说明中国旧时国家管理模式是“无为而治”, 城市对农村的管理与约束相对较弱, 即像毛泽东说的“中国农村能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那么, 在《江村经济》一书中, 在实践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中央政府及中心城市急欲摆脱中国旧有的管理模式。文中写道:“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 但事实上……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在这里, 作者透漏出一个信息, 即国民政府也进行过种种改革, 欲在农村“试图建立起强有力的抽取农村资源的基层组织体系”, 满足日益增大的国家开支, 但在当时环境中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几千年来惯有的管理模式, 凭国民党的党政力量无法撼动它的根基。

除此之外, 作者之所以有这部专著问世, 其直接原因在于费老家姊费达生在开弦弓村帮助农民建立了合作丝厂, 这是中国当时实业救国、科技下乡的典型事例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表明了中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看到中国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他们认为, 消除这种隔阂, 必须进行一场改良运动, 早在1919年, 孙中山就建议, 在工人、农民中促进合作企业。对此进行躬身实践的教育上有陶行知的教育下乡, 经济上有费达生与其师的科技下乡。另外, 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对理论的实践在解决农村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勾勒了一幅农村新社会的蓝图。有了这些运动, 就能实现农村城市有效连接, 最终拯救中国, 走中国化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从中国整体上探讨国家的出路。费老在书中提出:改变乡村工业的困境, 必须实现技术下乡。对此, 费老追求了一生, 改革开放后, 相继提出株洲模式、温州模式等, 就是先前理想实现的结果。

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江村经济》也有一点遗憾, 即散文化的写法折扣了理论价值, 未能使著作理论性表征化和系统化, 需要作者及读者进行解读, 才能知晓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所在。在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上, 多数学科起源和兴盛于西方, 原因就是他们的著作观点鲜明, 体系完整。中国古代各学科也有丰富的理论, 但却没有影响力, 原因在于理论大多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 必须经人注解方使人明白。比如, 《江村经济》这部著作“是对一个样本进行微观分析”, 企图通过“局部”揭示“中国绝大多数……村子……居于共同的过程”。对此, 作者仅是点到而已, 没有结合自己的大量调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后来, 弗里德曼由于受此书的影响和提示而构建出“微观社会学”概念, 后经弗思 (他与费老都是马林诺夫斯基德弟子) 的发扬光大, 成了一大理论体系。为什么作者未能建构出这一理论框架, 其机会让西方“夺”去了呢?我相信,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理论家也像西方那样善于逻辑分析和归纳, 善于总结理论, 那么这个功劳一定是费老提出而非西方人了。列宁说过一句话:“真理, 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走的一小步, 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笔者给其改变一下则是:中国的理论, 哪怕是再向前迈一小步, 我们在理论建构上就不会做“跟屁虫”了。

这部著作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今人好好学习和研究, 我就现实中论文写作再谈一下看法。

《江村经济》一书被作者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并说“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 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其导师从本国的立场和学术的角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 有两点值得学习, 一是文风朴实。作者无论叙事说理都极力避免那种晦涩、拗口的语句, 皆以简明流畅的语句写出, 叙事言简意赅, 说理明白易懂, 即使没有高深知识的人, 也能看懂。二是引用不多。今天的一些学者在著书立说时, 大肆引用原文, 如果把这些原文抽掉, 原有的内容所剩无几。而《江村经济》作为博士论文基本无引文, 不但没有受到批判, 反而受到其师的高度赞扬。原因何在?用费老的话说就是他把它当成了历史来写, 意思就是费老是用自己的“心”去写的, 而现代人则是用“手”去写的,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东西”了。

总之, 本文在归纳《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特点上, 提出了作者在书中暗含的寓意, 以此为基础, 把它与其他观点作了简要比较分析, 得出作者探讨理论工作的同时, 更加注重现实的发展, 尽管某些观点存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能做到实践中探讨问题, 问题来自于实践, 这对当今某些知识分子投机取巧、空话连篇、浑水摸鱼提出警醒, 并希望产生中国本身的大理论家。《江村经济》一书仅仅是一个引子,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即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注解它, 结合我们的创造, 建构出中国自己的上乘理论。

摘要:《江村经济》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用英文根据实地调查所写的一篇博士论文。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 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 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本文结合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运用比较的方法, 重新对《江村经济》一书的部分观点进行了归纳和阐释, 除说明本书的一些观点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外, 对作者某些偏颇性的观点做出了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重新归纳和界定本书的部分观点, 例如, 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乡村经济两步走战略, 等等。

关键词:农村,乡土经济,江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22-238.

[2]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 1994, (10) .

[3]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出版社, 1948.82-84.

13.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三

我被秃鹤,纸月,桑桑等小孩子们感动,那种纯真也是我们少年时代曾有过的,当我感动时,我是被心里的梦想所感动。其实曹先生是把大多数人心里的梦讲出来,大多数人才感动。如果他只把自己心里的梦写出来不一定能感动我们。多少年了,没写过读后感,这次看了一定要写,大有不吐不快的气概。

每个孩子们都在成长,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故事。例如:杜小康,在精神和物质的优越颠峰上一落千丈,如何站起来,如何自尊,如何自爱,在生活中磨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重生,正是现在小孩缺少的。女儿对我说不会写读后感,看了不明白,哎呀,我说我看完再和你谈感想,我看了都有感而发,但真不知道如何使小孩感动?

14.读《草房子》有感 篇十四

桑桑在一至六年级时,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趣的、有感人的、有生气的等等。桑桑的故事常常使我哭笑不得。

在书上,在《白雀》这一章中,桑桑成了白雀与蒋一轮的“地下交通员”了。他为白雀、蒋一轮传信,一回儿,还偷偷拆开了一封信,有悄悄地看这封信,还恬不知耻,真不要脸!

桑桑还令人讨厌的。有一回,他把秃鹤的帽子拿了,秃鹤追着他。他又给阿恕。他俩传来传去,就是不让秃鹤拿到帽子,甚至还将帽子挂到旗杆上去。真叫人讨厌!

我在读了《草房子》之后,印象最深的杜小康。杜小康原先是油麻地那儿首富的儿子。他爸爸开着一个杂货店来维持生活。突然有一天,他爸爸的货船不小心翻了,于是一家的经济条件疾速下降。杜小康便不能去上学了,回家照顾爸爸。但是,杜小康仍然想要读书,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学习,甚至去偷。他的勤奋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偷盗行为我们就不能学了。

15.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篇十五

关键词:我,真我,虔诚,爱,交往,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关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上一篇:监控系统维护保障方案下一篇:销售团队风采展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