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2024-07-02

自由落体教学案例(精选10篇)

1.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篇一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及设计思想

一、《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所以本节课做好实验十分重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逐步提出问题(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疑),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提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设疑“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吗?”,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牛顿管)解疑,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得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相同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呢?”,通过分组实验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再提出“你 1

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引导学生去研究,从而圆满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牛顿管;

(2)纸片、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回顾学过的知识:

1vv0+atxv0tat222v2v02ax

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实验方案,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让每个学生动手自己做。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我们通过观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会怎样?

(演示牛顿管)

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生很容易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学生也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将打点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xaT2,已知的T=0.02s。)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g9.8m/s2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m/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44页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学生可以猜想g的值可能和纬度有关,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vgth12gtv22gh 2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2

应用:

1、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估测相机曝光时间

3、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二、《自由落体运动》设计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课堂中演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下落的运动,看到重的物体下落快。一些同学可能会发出挑战,认为并不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快,他们可以自己来设计一些实验来推翻这一观点。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呢?然后拿出自己实现准备好的一些实验器具——两张纸片,将质量小的揉成纸团,然后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得到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交给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因为学生肯定不会轻易的去得到结论,肯定会发出挑战,激发学生们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诱导学生以饱满热情投入到探求知识和谋求释疑的情景中去,使之乐于学,勤于问。

现在的教材也安排了很多探究性的问题,比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就告诉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都能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时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而是让学生先有思考,会是怎样的运动,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匀速运动,也可能会认为匀加速运动或者是

变加速运动。有些学生的有些想法也是为了表现和其他同学的不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猜想没有实验依据的,但是作为老师要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猜想,耐心解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能轻视、不能嘲笑、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机的融入物理教学,体验提问的乐趣,使学生爱问,乐问。然后让事实说话,设计探究性的实验,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这一规律——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后还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测得重力加速度。教师告诉学生通过后面的学习可以知道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但是差别不大,一般的计算中取g=9.8m/s2或g=10m/s2,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心存疑惑,激发学生对后面知识学习的兴趣。

对于课本上表格里的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课本也设计成了探究性的问题,课本也没有给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性地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2.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篇二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在第一章学生学习了对运动的描述和使用打点计时器后, 本章主要运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一次个案研究,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应用, 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 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 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课, 也是为后面知识准备的铺垫课。

●学生分析

学生对落体运动都有认识, 但如何去分析其运动的规律, 学生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前面的学习中, 学生知道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而实际生活中的落体运动由于有阻力的影响, 并不是匀变速运动。所以在引入这节课时, 通过不同质量的泡沫和纸片以及牛顿管实验, 让学生明确我们研究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只受重力的理想模型。再通过频闪照片, 发现运动规律, 用打点计时器和传感器计算加速度的值,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就能很好地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运动的规律, 知道频闪照相的原理, 了解传感器的原理。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知道它的方向, 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 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掌握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教学准备及环境

泡沫、牛顿管、真空泵、薄纸片、频闪照相组件、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铁架台、木尺、光电门传感器组件 (计算机内需要安装传感器驱动) 等。

●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师:这是两把木尺, 通过它们, 老师能比较出同学们反应的快慢。

找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前来参与测试。

师:测试前, 我来介绍一下规则。你们伸出一只手在木尺下部做握住木尺的准备, 手与木尺下端对齐, 当看到木尺下落时, 立即握住木尺。

测试结束, 教师让两位学生举起木尺给其他学生看。

师:他们俩谁反应更快?你们俩觉得谁赢了?

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师:人反应的这段时间和木尺下落的时间是一样的, 木尺下落的距离越大, 所需时间越长。老师还知道他们的反应时间 (读出木尺后面的时间数, 点评:都很快) 。看来木尺下落的距离与时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下落运动的规律。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

师:下落物体的运动叫落体运动,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有哪些因素呢?我们来观察以下现象。

(1) 这是两块面积差不多的泡沫, 其中一块绑了一个小砝码, 当我从同一高度释放, 哪块泡沫先落地?

生:重的泡沫先落地, 或同时落地。

师:好, 我们一起来看看。 (演示实验, 绑了重物的泡沫先落地) 看来重的物体下落较快。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实验。

(2) 这是一张纸片, 现在我将它撕成一大一小两片, 显然大纸片要重, 将小纸片揉成团, 还是从同一高度释放, 哪个先落地呢? (引导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不同) 看来在物体下落过程中, 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是有影响的。如果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物体下落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呢?

这个玻璃管叫牛顿管, 里面有一个金属片和一片羽毛, 这一侧是阀门, 现在阀门是导通状态, 管内是有空气的, 我将牛顿管倒立过来, 同学们观察金属片和羽毛的下落情况。

演示牛顿管实验:

(1) 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 将玻璃管倒立过来, 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提示学生金属片落到底部时, 会发出声音, 观察羽毛的运动情况) 。

(2)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抽气泵抽去玻璃管中的空气, 再来看看它们的下落情况。在抽气过程中,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这两个物体下落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呢?金属片比羽毛要重, 下落是否要比羽毛快呢?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抽气完成, 再次演示实验。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两个物体几乎同时到底部。

师:看来两个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下, 物体下落一样快。像这样,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新课教学

板书:一、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师:从定义上看, 自由落体运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是什么条件?

生 (齐答) :只受重力, 初速为零。

师:由于物体在空气中下落, 不可能只受重力, 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板书:理想化模型。

师:那么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 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比如, 牛顿管中的金属片、上课初演示的木尺、下落的苹果等, 我们都可以将它们下落初期的运动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但纸片、树叶这样的物体, 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 那就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现在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 是加速运动, 那是不是匀加速运动呢?

提出设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师:我们现在通过频闪照片的方法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介绍仪器, 如图1) 这是一个电磁铁, 接通电源时有磁性, 能吸附小钢球。切断电源, 电磁铁失去磁性, 小钢球由静止下落。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这里是一个频闪光源, 每隔0.04s闪亮一次 (打开, 让学生感受一下) , 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 相机的快门处于打开状态。由于光线较暗, 相机只能在频闪光源闪亮的一瞬间拍下小球该时刻所处的位置, 这样我们就能记录下小球每隔0.04s所处的位置, 通过后面的标尺, 可以研究小球下落过程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开始实验。将拍好的照片通过计算机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 一起读出不同时刻小球在标尺上对应的距离, 找一位学生上台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看是否满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定值 (频闪照片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能很容易得到结论) 。

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误差,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这一章我们学习过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现在我们就用这套装置测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介绍注意事项:

(1) 将打点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

(2) 两位学生合作, 一位学生负责提着纸带, 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下方;一位学生负责启动打点计时器 (这一点要重点强调, 因为学生不知道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可能最终导致学生求不出加速度的值) ;

(3) 处理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 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 记为0, 然后每隔4个点取为计数点, 记为1、2……读数时要注意估读, 计算时统一用国际单位。 (前面通过频闪照片已经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里就不再设置证明环节。通过不同组别学生求出来的加速度相差不多, 同样也可以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做实验, 将学生填好的表格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种求加速度的方法——传感器。

(介绍传感器原理) 这是光电门传感器 (如图2) , 在这中间有两个小孔是红外线发射和接收装置, 当有物体通过这两个小孔的连线时, 它能测出物体挡光的时间。这是一个挡光片, 稍后我会让它下落时只有两条比较窄的边通过光电门, 通过这两条边的宽除以相应的挡光时间就能得到挡光片下落x时的初末速度, 再由v2v02=2ax, 我们就能求出加速度来。

师:通过以上的三个实验, 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得出结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想。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也叫自由落体加速度, 或重力加速度, 通常用g表示。不同位置, 重力加速度也不一样。计算时, 我们一般取9.8m/s2, 粗略计算时可以取10m/s2。

3. 练习

例一:回顾一下上课初我们用木尺来测反应快慢的实验, 我们是如何算出反应时间的? (与前面相呼应, 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二:估算从四楼窗台上下落的花盆, 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地面, 到达地面的速度有多大 (每层楼高约3m, 窗台离地板1m) ?

让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 并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4. 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在探寻运动规律中, 我们通过“观察现象—提出猜想—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科学方法得到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并求出了加速度的值。希望同学们不但掌握物理规律, 更要掌握研究物理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思想方法。

5. 作业

(1) 书上45页“问题与练习”第2、3、4题。

(2) 请把刻度尺改装成测量反应时间的反应尺。研究人的反应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 将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反思

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时, 牛顿管的实验比较成功。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时, 连续两位学生都认为是质量的原因, 看来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原因都还要提高。频闪照片的拍摄和数据的处理, 学生反应不错。在打点计时器这个实验上, 学生还是犯了我强调的错误:不捏住纸带末端, 倾斜捏着纸带等, 由于我在调试传感器的实验仪器, 没有第一时间给学生指出来, 造成有些组结果很不准确, 由于时间关系, 我也没有来得及对每一组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指导, 最终在展示结论时出现个别的相差很多的结论。在演示传感器实验时, 由于手捏得不稳, 导致有一组数据偏大。在总结时, 应该强调三次实验使用的三个重物不同, 这样学生对地球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一样理解会更深刻。由于时间关系, 没有展示PPT中探究思路的过程, 有点遗憾。

2.教学方法反思

3.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篇三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而在些教师专门辟出一节讲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体现新教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教学目标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

2.领会伽利略的实现构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历史,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伽利略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2.难点:再现伽利略的科学探究方式。

四、课前准备

牛顿管,抽气机,纸片,玻璃球,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

1.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释放一玻璃球和一张纸片。

2.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释放一根鸡毛和一小段粉笔。

生(观察实现现象)玻璃球先落地;粉笔先落地。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重的物體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师:这个结论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且它统治了人类社会两千多年,有没有同学敢对它这个论断提出质疑呢?眼见真的为实吗?

生:沉思。

师:请同学们进行实验。

师:观察实验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轻重无关。

师:既然和重力无关,那么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

1.演示:牛顿管实验。

2.播放视频,宇航员阿波罗在月球上同时释放铁和羽毛。

学生观察思考: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

师: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遵循什么规律,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

生:阅读教材第三部分,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做答。

师展示课件,提出问题。

1.伽利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

2.他作出了怎样的猜想呢?猜想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首先建立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及加速度等。

其次,最初的猜想有两种:一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

师:猜想毕竟离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伽利略为了用实验验证速度与时间是否成正比,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呢?为什么说伽利略把他的结论外推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讨论,得出结论。

困难: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

解决方案: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生:观察现象—质疑,猜想—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猜想修正推广。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伽利略是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并通过科学方法建立自己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七、板书(略)

八、作业

1.搜集关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资料。

2.阅读课后STS《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引入,层层设疑,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家的不易,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

(作者单位 山西省阳泉市十七中)

4.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篇四

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特点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用纸片和硬币是否同时落地的小实验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同时思考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是否有关,其次用牛顿管让学生对比真空下和空气中物体的下落与重量是否有关,由这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无关,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由落体运动。

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我让学生从以上的实验中自己归纳总结出自由落体的定义以及判断的条件,学生在实验和归纳中加深了对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理解,使教学过程变的不枯燥。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学案着重放在最简单公式应用和基本概念的说法上,从我的批改来看,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如对自由落体运动条件的理解上,所以我把处理导学案基本概念的习题就放在给出基本概念之后,来着重强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教学反思《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学生对简单公式应用掌握还可以,但是个别典型题处理的就很差了,如导学案的例题四,我先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其次和学生一起观察题目特点,给出解决题目的方法。

课本的做一做小实验,我也利用起来了,和学生共同探讨原理的基础之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计算,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自己感觉这节课还是比较紧凑的,还有时间处理课后习题,找了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规范了一下步骤。

本节课的缺点:1,课本重力加速度的给出应该用实验的方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如果做这个实验的话,会占了这节课一半多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导学案和课后习题。会使这节课的容量打了折扣,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舍弃了这个实验,虽然我知道这样做不符合大纲,但符合实际,所以导致最后重力加速度的值给出的不够合理,这一块的板书也比较乱。

5.《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篇五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目标。

2、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案,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过程,利用前边学过的测加速度方法来测重力加速度,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于研究者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两张相同纸片做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4、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实验,容易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5、借用实际应用,测学生反应时间,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应用知识,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处理例题时间时间较为紧张。

2、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只是部分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6.《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篇六

商南县鹿城中学 付周平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5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索为主线,充分展现隐含在本节内容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首先,通过“测反应时间”的实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研究的问题——落体运动,接着从生活经验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进行巧妙的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的设想。最后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为下一节定量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较多,故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模式进行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小组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课堂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3.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

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一个纸团与一块橡皮在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6.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自己尝试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7.放手教学, 让孩子自由飞翔 篇七

一、情境导入时放手, 引导学生步入主题

情境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也是本节课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时候, 通过合理有效的情境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迅速从课间的休息步入到正课学习中去。在情境导入环节中适当放手, 相信学生, 给学生搭好“舞台”, 而我们老师则认真倾听, 在关键处点拨, 为学生鼓劲, 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六根火柴棒, 随意平均分成几堆, 并按各自的情况用加法口述结果, 学生积极思考, 答案也多种多样, 而老师只需从不同学生的结果里板书出:3+3, 2+2, 1+1+1+1+1+1三个式子, 至此如果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乘法, 那么学生就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 而我决定放手, 让学生自己总结, 思考, 于是我提问:“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啊?有哪些共同点?”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有些同学说:“每个式子中加数都一样的, 只是加的次数不同!”此时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又近了一步。继续提问:“像这样相同加数的算式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纷纷举手, 所列出的算式也是多种多样, 基本都达到相同加数累加的要求, “谁能写出100个1相加?”此时学生都不举手了, 纷纷表示:“这太累了!”“我不写”……这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怎么才能快速地写出这些式子?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至此引入乘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讲解例题时放手, 发挥学生自主性

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对身边事的兴趣转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例题教学时, 我们不能按部就班, 一个模式, 应该提倡有目的地放手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有极大好处。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简单应用时, 我就把原例题做了改编:我们班的同学, 有20人想买《故事会》, 25人想买《神探柯南》, 并展示:《故事会》每本8元, 《神探柯南》每本6元。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纷纷回答:1.买这些书一共要多少钱?2.买《故事会》一共花了多少钱?3.买《神探科南》一共要多少钱?4.买《故事会》和《神探科南》比较, 哪样花钱多, 多了多少元?

这个例题是在所需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题干作了改编, 放手让学生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和课本中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 它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能多维度地从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提取信息, 并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入手, 利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无疑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学生认知数学的水平。

三、完成练习时放手,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了例题的教学, 我们都会适量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完成, 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强化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有的课程里含有公式、法则推导等, 我们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 有时会有知识的小结及归类, 不给学生太多的思维框架,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本节所学, 这个环节的放手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更多地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创造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充当“小教师”。

例如在完成除法教学后, 我先布置了三道练习题: (1) 2106÷3; (2) 5004÷9; (3) 8216÷8, 由于学生在运用除法解题时对于被除数中间有零和商的中间需要补零的易出错, 所以以上出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除法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学生还是出错得比较多, 我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查错, 然后同学间互助查错纠错, 最后把错误的情况进行归类, 并把“错误”展示出来, 给其他同学借鉴, 同时说出如何纠正出现的错误。刚开始学生对于展示自己的错误有点质疑, 有点不情愿, 于是我鼓励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错, 大错小错都会有, 但只要能纠正错误, 那么就是在进步, 也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方法, 只有自己能纠错才能避免以后不出错, 相信自己。”于是同学们讲的讲, 问的问, 把以上三题所有出现的错误都展示并纠正了。接着我并没有按常理再出几道巩固题, 搞什么题海战术, 而是继续放手, 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对于解被除数含有0和商中需要补0的除法已经相当有经验了, 下面给你们当小老师的机会, 每位同学出三道题给老师或同桌做, 尽可能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哦!”可想而知后面的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多高!

8.让教学对话更自由 篇八

一、依托师本对话,触动共鸣的自由

1.品味作品的意境、意义,在情感上要与作者达成共鸣。苏教版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一些精挑细选的名篇。教师在与文章背后的大师对话时,要如同学生一样,必须用“心”去读。比如《夕阳真美》这篇文章,学生也许只看到夕阳西下时天空美丽的景色,然而文章最后爷爷望着奶奶所说的一句话:“夕阳真美啊!”并不纯粹是赞景,而是情由景生,是对他们自己晚年幸福生活的赞叹。于是在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爷爷为什么要满面红光地对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呢?你还想到了什么?”正是如此,使我们与作者达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共鸣,使我们与文本的对话进一步深化。

2.认真揣摩语言的表达,在语言情趣上要与作者达成共鸣。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与力度、厚度和质感。只有细细去品味,把玩沉吟,才会进一步贴近大师的心灵深处。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绿”就非常经典,大家都知道诗人从原来的“到”又相继改为“过”“入”“满”字。就这样改了许多次,当王安石站上船头,眺望江南,春风拂过,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心情、一种心境。教师从字词间品味到作者的心情时,与作者的心也就更贴近了。

3.从文章整体把握,体会编者的意图,与编者产生共鸣。教科书中这些教学文本分属于不同的作者,从创作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任何的联系。现在编者却把它们放在了一本教科书里,并分成若干个单元,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编者希望这些文本之间发生什么样的联系呢?又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呢?一般来说,教学文本的编辑方面包括单元提示、课后练习、文本等,都会或多或少地诉说着编者的意图、思想,我们从这些地方细细品味思考,亦能与编者引起共鸣。

二、依托生本对话,彰显个性的自由

1.入情入境,与作者自由共鸣。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作者笔下隐藏着对阿曼达“了不起”的描写和发自内心的赞叹,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可以创设情境对话:“现在,老师就是阿曼达的同学,你就是阿曼达,你会对我说什么?”师:①阿曼达,我们就要死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再也见不到蓝天小鸟了……②阿曼达,我再也不能和你做游戏了,再也不能和查利赛跑了……③阿曼达,我们会死吗?你爸爸真的会来救我们吗?通过这一系列触及孩子心灵的想象对话,一个“了不起的”阿曼达已深深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并与作者、与孩子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2.通过“不完满”阅读,张扬孩子的个性。所谓“不完满”阅读,是针对以往阅读主题单一、完整的呈现模式而言,主张在阅读时,根据时代特点、文本特点,以“不完满”的样式呈现,让学生去填补,完善,建构文本。比如一位老师在组织学生与《陶罐和铁罐》一文对话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国王的御厨里又传来了铁罐那骄傲蛮横、自以为是的奚落声了,它是怎样奚落的?假如你就是那只陶罐子,听了会有什么感受?当陶罐被挖掘出来以后,看到铁罐已经灰飞烟灭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而如果铁罐知道这个结局,当初它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具有情境的不确定性,更具有求解的不确定性,但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在进行“不完满”阅读时,学生可以定向思维,读出作品新的含义,也可以逆向思维,对作家笔下的人物有新评价,或提出新的观点、见解,自由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三、依托师生对话,促进思维的自由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共鸣,充当“脚手架”。对于文本,教师的理解感悟常常比学生更透彻。为了引导学生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在对话中充当“脚手架”的角色。比如提供作者的生平,引用一些评论者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多时候,教师需要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阅读欲望,从而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如一位老师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从《史记》人手发问:“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不容易,那司马迁是不是和普通人一样?”然后抓住“横祸”大做文章,并不时地创设情境,如:“为什么要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写?”组织学生与“司马迁”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对话。最后,又出示了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前后呼应,使学生不管对《史记》本身还是对司马迁本人都有了认识上的飞跃。

2.不断捕捉信息,整合信息,从而达成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共同的对话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反馈,各人的阅读角度不同,反馈的信息便也不同。就比如《小珊迪》一文,可以读出珊迪的诚信,可以读出他一生的困苦,可以读出社会对他的漠视。那么,如果要我们来上的话,学生的感悟也会如此之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自己参与讨论的同时,更要捕捉住这些信息,并及时有效整合,使学生的交流能进一步深入,使对话双方可以共同意识到,无论哪种观点都是文本传达的一种东西,也是作者想传达的,这样,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进了一步: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双方都可以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四、依托生生对话,推动交流的自由

1.进行全班性的讨论,在讨论中共鸣。在课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主问题”,全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学《金子》一文时,就可以围绕主问题“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这一主问题让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状态下,也就更容易理解别人的信息。尽管意见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在心灵深处已作了真正的交流,在这样的共鸣中,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能更为深入。

2.组织小组讨论和互帮互学。在小组中学习,每个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更多,即使是平时较少对话,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种对话中显得更为轻松、自由,更能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同时学生在对话中也往往能彼此纠正错误的见解,会指出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相互补充共同的观点,使其更加精细化;在听取他人发言时,也更容易吸收,接纳并“内化”,从而真正与他人产生思想、情感与认识上的共鸣。

阅读教学对话过程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表面的对话活动是否热闹,而在于这种多途径对话是否真正触及彼此的心灵,是否能引起共鸣,从而深化自由的对话。

9.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下落的运动引出下落时的速度,在进一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地位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研究的一种举例,是对学生上完上几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各项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应用,因此本节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对于学生运用匀变速运动的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总结。

【学情分析】

在上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是为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理解,但是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对此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都不为自由落体运动而为落体运动,所以学生在此容易思维紊乱,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现实到理想的转变,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连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掌握自由落体加速度,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自由落体运动求解。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通过实际问题求解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对其了解仅仅为生活中的落体运动,需要教师从中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已经懂得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所以可已让学

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以及掌握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分析,以及下落快慢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本节课首先设计一个趣味实验,测量学生们的反应的快慢(一同学捏住20cm的尺的顶端,另一同学在尺下方接尺,通过观察直尺降落的高度来得出学生的反应时间,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反应时间不同,可以激发其学生的好胜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实验。

教师:那么同学们既然也了解了自己的反应快慢的程度,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直尺是怎么样测出你的反应快慢的呢?

引入课题:实验能测出反应快慢,与自由落体运动密切相关。

二、新课教学

首先,教师结合试验提出问题:直尺是为什么会下落?(学生学过初中科学重力,明白尺子下落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那么,不同物体的下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是不是重的物体下落就比轻的物体下落快呢?(让学生自主探究,感受物体下落的快慢)实验探究一: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情况)。

师生探讨得出结论:真空中物体下落的快慢并不是由物体的轻重取决的,而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受到空气阻力的原因。

下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教师提问:既然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同学们从这个定义上来分析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引出实验。

实验探究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观察教师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竖直测量重物的加速度,改变重物的质量重复测量)

学生自行处理教师打出来的纸条,与教师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实验上,加速度相同。从而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下定义。

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最后回到最开始的趣味实验中,让同学们自主讨论探究是如何测量反应快慢的。

三、新课总结

10.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课题: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广东教育出版社 物理教材必修1 第二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5、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史实,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科学素养。

5、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6、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1、理解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及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这对学生学习研究本章内容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五、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问题从生活中来(通过“测反应时间”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质疑,引出课题)→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注意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与情景对话,学生之间协商,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讨论问题,回到生活中(利用牛顿管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是必须 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

六、课程性质

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八、教室与教具

1、教室:多媒体教室

2、教具:两张纸片、直尺、硬币一个

九、教学过程设计

1.活动设计:测“反应时间”

教师: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15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以一面朝向学生)引出问题:“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学生习惯性回答:测长度。

教师: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量。(选2名学生上来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学生抓住尺的同时就报出其反应时间,可采用“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设计说明: “测定反应时间”放在课前引入,目的是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秘”与我们今天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

图片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

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直接经验:重得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 点(简介亚里士多德)。

教师:做演示实验:首先将两张大小和质量都相同的纸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现象;然后,把其中一张纸揉成一团,再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现象;最后,拿一个硬币和一张纸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对吗?

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结论1 :如果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慢的 树叶会拖慢独自下落快的石头,最终下落速度应该比石头的下落速度慢。

结论2:如果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其所受力一定比其中任一物体大,其下落速度也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下落速度快。综上所得: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存在着矛盾。

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

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C.提出伽利略的观点:物体下落过程中的

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轻重无关。(演示动画:比萨斜塔上创造的奇迹)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 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5.进行实验动画演示

教师:在空气中、抽出一部分空气后和真空中羽毛和小球的下落比较。

6.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上一篇:第4课认识键盘下一篇: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