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7篇)
1.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
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01页例1,完成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让学生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过程,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
掌握排列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教具学具:
写有1、3、5、0的4张卡片,每个学生一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课之前,咱们来玩个猜年龄的游戏吧。我先来猜猜你们的年龄吧。(教师随机猜三个)猜对了吗? 生:猜对了。
师:你们能猜出老师的年龄吗? 生1:32岁。生2: 35岁。(学生任意猜)师:老师为什么能猜出你的年龄,而大家猜不出老师的年龄呢? 生: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不是10岁,就是11岁,老师容易猜对。师:这样吧。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我的年龄是由3、7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师:我的年龄是多大?为什么?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生1:是37岁。
生2:不可能是73岁,73岁是老年人。师:真了不起!
二、探究方法,找到规律
师:大家好!欢迎你们进入数学星球,开启今天的数字之旅。让我们随着小精灵进入数字乐园吧,请小朋友先到数字乐园做个摆数字游戏,好吗?
(1)两个数的排列。
师:数字乐园里来了两个数字“
1、3”。(教室粘卡片)它们带来一个问题:把1和3排在一起,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呢?
学生操作,汇报:摆出两个不同的数,是13和31。(教师板书)(2)四个数的排列。
师:如果用1、3、5、0,最多能组出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师:我想,两个数摆出了两个两位数,4个数一定能摆出4个两位数吧?(学生猜)
师:还是让我们来摆一摆吧!那就让我们同桌合作一下,一个人摆,一个人记,好吗?比比哪个小组摆的最多,摆得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先请你们自己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开始吧。(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哪几个两位数?(学生汇报记录的结果,教师板书结果)(3)合作探究排列的方法。
师:为什么有的摆得数多,而有的却摆得少呢?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吗?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生:每次拿其中的两个数字,先摆出一个数,然后用调换的方法得出另一个新数。得到9个数。
师:这种方法真方便,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生:交换法。
生:先固定一个数字在十位,把1放在前面,后面摆3,组成13;5放在后面,组成15;0放在后面,组10;然后再把3放在十位,个位摆0,组成30;再把1放在后面组成31,还可以把5放在后面组成35,同理组成50、51、53。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所以一共摆9个数。师:这种方法更棒。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排头法。
生:固定一个数字在个位,然后摆十位,也能得出9个新数——排尾法。(4)巩固排列的方法。
师:这3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恩,你们都有自己的道理!是啊!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的数就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5)延伸巩固
师:用0、2、4、6可以排出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赶快试一试吧!师小结:只有做到了有序搭配,不重复和不遗漏,才能又快又准确的找出所有结果。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刚才3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玩了摆数字游戏,也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他们开心极了,想握手表示自己愉快的心情。这时数学小精灵又为我们出了一道题:如果3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
生:3次,4次,6次。
师:哦!有的说3次,有的说4次,有的说6次,到底是几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演一演。4人一组,一人负责组织,其余3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学生活动)
师:你们组握了几次?能上来演一演吗?(多叫几组上台表演)小结:每两个人握一次手,3人一共要握3次。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摆数与顺序有关,2张卡片换一下位置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握手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握手的还是这两个人。
得出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师板书课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搭配中的排列问题,搭配里可藏着大学问呢!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101页做一做第二题和104页第二题。
板书: 简单的排列
有序排列,不重不漏(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演一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排列与组合。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的的情境中,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一、创设情境要有趣
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 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过许多与排列组合有关的事物, 见过一些与排列组合有关的现象, 如几个同学照相时的位置安排, 任意三个不同数的排列方法等, 尽管他们不一定知道其内涵, 但 (这些事) 一经唤起, 即可作为他们学习的有用信息。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园 (游戏) 活动——数学乐园, 编排几个不同内容的“搭配”,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算出简单的排列数 (或组合数) 。
二、组织探索要有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学生在探究新知时, 开始会出现某些忙乱无序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序地组织教学, 学生的探究才会收到实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 如研究什么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学具 (替代服装) 摆一摆, 探索“2件上装3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要求每一种穿法都只能是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学生有困难, 老师便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继续操作。待学生自主探究有了结果, 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重点展示几份学生的作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有的小组搭配重复, 有的漏写, 有的小组在陈述排列的结果时不够简练。为了切实掌握“搭配”的有序性, 发现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或给出答案, 可以总结性提问:怎样才能快速算出2件上装3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通过画图、连线、数、算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家都期待着上台展示各自的算法时, 教师即可抓住契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在操作中认识, 在实践中提升, 是本环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摆、画等操作活动上, 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学生操作交流之后,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应作启发性、巩固性的讲解, 使操作实践活动得以提升。例如, 上装 (2件) 与下装 (3件) 的搭配, 可以分两步:1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 (3种方法) ;第2件上装又与3件下装分别搭配 (3种方法) , 总共有3×2=6 (种) 方法。如图:
也可以分3步搭配。先选定1件下装与2件上装搭配 (2种方法) , 再用另外2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 (各2种方法) , 共有2×3=6 (种) 方法。搭配图可让学生仿照前面的图试画, 然后由师生共同订正。至于说用“什么”来替代搭配, 如画图、字母、数字等由学生自己决定。
三、合作交流要有效
3.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例1。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信息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和动态演示,将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题引入
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使每排磁铁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丽、小华、小兰、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请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0分。
四、巩固应用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及疑问?
4.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四
*** 人教版20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2搭配问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够利用图示法,找出简单的不同搭配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衣服卡片、早餐食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聪聪今天过生日,他邀请大家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可是,聪聪遇到了麻烦事,她有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怎么样穿搭配才好呢?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聪聪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聪聪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你会建议聪聪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2.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 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5、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连线)
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后,再课件演示有顺序地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聪聪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三、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
2.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1)小组交流(2)汇报,老师评价
3.同学们,我们现在放松一下去数学乐园去转转。数学乐园有聪聪和明明两个数学博士,有四个小朋友想分别和聪聪明明各照一张相,一共要照几张相。(点学生上台表演)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归纳;搭配事物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采用列举法、连线法、、文字表述法、和算式计算等方法。)
今天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搭配,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六、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出示作业:段贝熙有二件上衣和四件下衣,他共有几种穿法?
七、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
=(种)
5.三年级数学《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篇五
其次,在教授搭配方法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说出有顺序的排列组合,这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在这个环节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更好的体会搭配的各种方法。
最后让学生自己搭配,起到了巩固作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还有,符号搭配也是让学生方便快捷的掌握搭配方法。
说一说其他的想法:在让学生动手的时候,等待的时间有点长,可以提示让学生把图片剪开,也可以用编号的形式。
6.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篇六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运用方法,引申练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7.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七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 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所谓乞巧, 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教学目标】
1. 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 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 感受古诗的韵律。
3. 运用阅读资料、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渗透古诗学法,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 适度拓展, 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过程】
1. 课前谈诗中人。
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请大家说说为什么喜欢故事中的织女。
2. 揭题猜诗意。
拿到一首诗, 得先理解一下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这叫解诗题。谁来猜猜看, “乞巧”是什么意思?
3. 吟诗诵节奏。
(1) 自主、合作诵读。
大声朗读诗歌四遍, 前两遍自己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后两遍读给同桌听, 互帮互助把字音读准, 诗句读通顺。
(2) 有层次地诵读。
1指名生读, 要求读正确、流畅。
2读出节奏。怎么读才朗朗上口?在吟诵古诗时能注意停顿的话会更好。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一般可以按“2字、2字、1字、2字”的节拍来停顿, 屏幕出示“节奏线”。
3指名读, 读出诗的节奏, 师随机范读。
4小组赛读, 争取有点韵味。
【评析:学习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 由熟悉的故事切题入诗, 学生以此为据, 可观可想。个性化的诵读是凸显古诗个性的有效手段, 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以及节拍的引入都能很好地辅助学生读出这首古诗的特点。古诗词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分行排列, 字数相同, 节奏感强。读得好, 诗中静止的景物就会动起来, 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世界。苏轼所说的“三分诗, 七分读”, 就是这个道理。】
4. 解意悟诗情。
(1) 征求解诗意的方法。
现在, 诗歌能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感了, 但这还不够, 学习古诗, 还要搞明白诗的意思, 你觉得可以用上哪些方法来理解? (预设:看注释、看资料、查字典、看插图想象等。)
(2) 自主合作学习。
1任务驱动, 出示投影。
第一步:请你读一句想一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用看注释、查资料袋、查字典、看插图等方法去解决。第二步:自己理解完后,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巡视指导。
(3) 汇报交流。
1第一、二句诗:“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着重理解“宵”和“霄”。
预设1 :宝盖头的“宵”是夜晚的意思, 联系“夜宵”理解。雨字头的“霄”是天空的意思。
预设2 :查字典, 宝盖头的“宵”的意思是夜, 雨字头的“霄”的意思是天空。
2第三、四句诗:“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a.“穿尽”为什么不用“穿进”?理解“尽”的意思。说明穿的红丝很多很多。
b. 简介:古诗中常用夸张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c. 指名读, 读得夸张一点。
d. 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诗, 肯定会更有味道。
4此时, 你对诗题《乞巧》的意思有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它是什么意思?随机板书:乞取智巧。
【评析:古诗教学中仍应注意对字词的教学。此环节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区分清楚“宵”和“霄”的意思不同, “尽”和“进”在句子中表达的意义不同。并且, 通过对“尽”字的推敲, 发现这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又延伸到“这一类”写作特点的古诗。】
5. 想象入诗境。
古时候的人们会怎么过乞巧节呢?让我们随着慢慢升起的秋月, 走进这个美好的夜晚。
(1) 请你静静地读一读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预设:
生1 :我仿佛看到了碧蓝的天空。
生2 :我仿佛看到了星星。 (其中有两颗最耀眼的星星, 它们是……)
生3 :我看到牛郎和织女团聚了。他们仿佛在说:“我真想你啊!”
生4 :我仿佛看到了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
师小结:碧蓝的天空, 点点的繁星, 相聚的牛郎织女, 望着秋月穿针引线的女子……一幅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配乐朗读整首诗。
(2) 在这个美妙的夜晚, 其实最开心的就是那些穿针引线的女子了!请你再读读诗的后两行。看看那些女子在干什么呢?她们都是哪家的女子呢?她们会向织女乞取些什么?
1出示: ( ) 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祈求 ( ) 。
指名:你姓什么?例: (张) 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祈求 (父母健康长寿) 。
2民间有一首《乞巧歌》这样唱道:
乞手巧, 乞貌巧;
乞心通, 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a自己读。
b. 让我们打着节奏来唱一唱。
3你们看,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 ×家, ×家, ×家, 家家……你一条我一条她一条, 穿尽红丝几万条。
4这些红丝还仅仅是红丝吗? (不是) 而是女子们的一个个 (美好心愿) ! (板书)
5她们的心愿很多很强烈, 对月穿针引线到天亮也不肯结束, 难怪唐朝诗人崔颢这样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6多么隆重的乞巧节啊!可是“对月穿针乞巧”毕竟是一场比赛, 这些对月穿针的女子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7积累:通过同学们丰富的想象, 一个美妙、热闹、浪漫的乞巧节呈现在我们面前。配乐, 诵读, 背诵。
【评析:诵读之后, 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感是古诗在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反映。在这一时刻, 脑海中的画面取代文字占据主要篇幅, 但文字又牵引着想象的发展。再者, 由于时空距离相隔遥远, 学生与诗人的情感难以在短时间就引起共鸣, 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对诗真正意境的理解, 这就需要进行适度的资料补充、拓展, 使学生懂诗人的心, 明诗人的情。适时引入《乞巧歌》, 丰富了古诗留下的空白, 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红丝”的文化内涵, 使原本深厚的文化在呈现时不显得突兀和强制。】
6. 拓展巧整合。
(1) 古代过七夕的方式还有很多:板股绳、剥蚕豆留尖芽、蜘蛛织网、月下观影等 (图片展示) 。
(2) 古人写七夕的诗还有很多, 如《迢迢牵牛星》、五代·后唐杨璞的《七夕》、唐代权德舆的《七夕》、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等, 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3) 《乞巧》是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哪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等。
【总评】
一、反复诵读现个性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大诗人苏轼曾说过:“三分诗, 七分读。”古诗词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分行排列, 字数相同, 节奏感强。读得好, 诗中静止的景物就会动起来, 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世界。古诗词的音韵美是其他文体所没有的, 所以我们更要读出它的那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古诗词的诵读是很有讲究的。《乞巧》在诵读环节处理得十分到位。首先初读古诗, 要求把字音读准, 诗句读顺。然后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可以“二二一二”或者“二二三”的形式停顿。
二、解词推究有个性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不同, 诗词的语言是含蓄的、精练的、跳跃的, 甚至是晦涩难懂的, 增加了学生理解时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讲解,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对“宵”和“霄”等关键词的理解, 学生有的查工具书, 有的联系上下文, 有的看注释, 在理解古诗的同时, 实践了理解诗的方法。
三、品味想象凸个性
8.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八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9.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九
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10.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一填。
(共3题;共3分)
1.(1分)用4、9、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是_______
2.(1分)在1、2、3、4、5、6、7、8、9中,每次选出4个连续的数求和,一共可以有_______种不同的和.
3.(1分)(2014秋•鹿泉市校级期末)某班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_______场.
二、看图填空。
(共2题;共2分)
4.(1分)三个小朋友站成一排照相,有_______种排法
5.(1分)个位上有3个数字1、2、3,十位上有4个数字4、5、6、7,想一想可以组成_______个两位数
三、解决问题。
(共4题;共25分)
6.(10分)从3张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
(1)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把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写出来。
7.(5分)下面是妈妈为小明准备的早餐,主食是油条和面包,喝的是米粥、牛奶和豆浆,他有几种不同的搭配?
8.(5分)如图列出甲、乙和丙之间的交通方法,现在由乙出发,再回乙,途中需经过甲但不可经过乙,又不准走重复的路线,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去法?
9.(5分)小明从家经过图书馆去公园,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参考答案
一、填一填。
(共3题;共3分)
1-1、2-1、3-1、二、看图填空。
(共2题;共2分)
4-1、5-1、三、解决问题。
(共4题;共25分)
11.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计算中“标注”的妙用
只会计算, 不理解算理, 不懂实际意义和应用, 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生成智慧。
如:本册第六单元中的退位减法, 尤其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是笔算中的一大难点, 出错率非常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当被减数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而向前一位借一作十后, 原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值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果对这一变化情况没有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的减法计算必然会出错。为此, 我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要标出退位点, 还要在被减数的每个数位上方标出退位后的数值情况。如学生在计算1000-537时, 引导学生表述退位思路: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 十位上没有向百位借, 百位上没有向千位借, 千位退一剩0, 百位退一剩9, 十位退一剩9, 个位上是10, 相应的标注如下: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解答较难的计算题, 学生将计算思路标注出来了, 结果就做对了, 没有标注的, 结果竟错了。由此可见, 标注出被减数退位后的数值变化情况是多么重要。在学习之初、难题面前和出错之后, 标注无疑是学生厘清计算思路的重要“拐杖”。
再如教学第八单元的乘法第一课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起先笔者认为对学生来说, 口算应该很容易, 所以教学口算时就有些操之过急, 没有强调口算的算理, 结果全班有近20%的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中的“比一比、算一算” (如:4×3, 40×3) 时出错, 如:40×3=123, 5×60=115。这些学生对大家已悟出来的口算算法 (先念乘法口诀再在算出的积末尾添一个0) 视若罔闻。笔者快速调整了教学思路, 要求学生完整地表述口算思路, 如40×3:4个十乘3是12个十, 即120, 标注如下: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口算32×3时, 当学生说出可以念两句口诀 (三三得九和二三得六) 求出积是96时, 我顺势追问:这里的9表示9个什么?6呢?同时引导学生标注口算思路。如下图:
这样标注不仅明晰了算理, 强化了算法,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注入了活力。比如:借助40×3的标注思路,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建构出400×3的算理与算法。而32乘3的口算思路不仅与对应的笔算思路相呼应, 还蕴含了“乘、乘、加”的计算模型, 为今后学习形如32×13的笔算乘法 (32×10=320, 32×3=96, 320+96=416) 做了数学模型方面的渗透, 进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认知大厦和智慧宝藏。
二、分析“关系句”时“标注”的妙用
两个数量相比较, 可以描述成“相差”关系, 也可以描述成“倍数”关系, 比字句或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间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与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书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我通过“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先让学生在同桌合作中边比划手势边说“比10多/少 () 是 () , 算式是 () ”,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比几多几的数就是求大数, 用加法;求比几少几的数就是求小数, 用减法。然后将“比10多1是11”这句话变形为“11比10多1”, 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方式标注出三个数量——大数、小数和相差数。
之后引导学生按“标注、判断、列式”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解答课本上35页的第2题“舞蹈组有24人, 合唱组比舞蹈组多14人, 合唱组有多少人?”时, 先让学生标注比字句:
再判断“求合唱组有多少人?”就是求大数, 所以用加法, 列式:24+14=38 (人) 。当出现了“被比量”未知的比字句时, 学生借助标注, 同样能轻松地搞定数量关系, 从而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如:
这里是求小数, 用减法:652-35=617 (棵) 。这样就不会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低级错误,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数学模型的正确运用——求大数用加法、求差和小数用减法,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让学生解决本册书第八单元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我同样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一份数, 大数是这样的几份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所以用加法或乘法。比如教学课本第77页的例题“杨树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时在引导学生画小棒表示出杨树有5棵、柳树有3个5棵之后, 追问:什么树的棵树是小数, 把它看作一份, 柳树棵数有这样的几份?是几个几棵?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求柳树棵数列式为:5+5+5=15 (棵) , 或用简便算法5×3=15 (棵)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式的浅层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与“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与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然生长。
三、概念教学中“标注”的妙用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同样要引导学生借助标注来更好地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提高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与建构。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有余数除数”,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并能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有这样的练习: () ÷4=6…… () , 余数有 () 种可能, 最大是 () , 被除数最大是 () 。这是要求学生运用
部分学生竟将最大余数写成了5, 显然是将余数跟商比起来了, 而事实上应该将余数与除数比。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孙悟空给师徒四人分桃的故事”, 启发学生思考:除数是4, 就是将桃平均分成4份, 如果还剩余5个桃, 那每人还可以分得一个桃。只有剩的桃比4少, 每人不可以再分得一个, 才是剩下的, 只能是1、2、3这3种可能。所以余数的大小只跟除数有关, 跟商没有丝毫关系。为了将流动的思路定格并强化, 我引导学生边表述边进行了以下的标注:
使学生借助画弧线、写大于号和写余数, 明确思考的依据与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为清晰、有形、理性。
教学本册书第二单元认数中“千以内数的写法”, 我引导学生按“一圈二画三写”的步骤来完成。如:学生在练习第16页的第6题“写出横线上的数”时, 我要求学生先圈出每个数中的计数单位, 并根据最大的计数单位确定是几位数, 是几位数就画几根短线来定位, 最后再对号入座, 几百的几在百位上, 几十的几在十位上, 几写在个位上。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圈单位、画线定位和对号入座, 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最高数位与几位数的关联等知识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
本册书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最新的苏教版教材已将这部分内容后移到三年级。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标注来明确观察的中心点和几个主方向,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方向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和解题水平。如: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我引导学生按“一画二标三写”的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读懂填空题, 明确是以谁为观察的中心点, 题目中讲“谁的哪一面”, 谁就是观察的中心点, 并将句中的中心点用线画出来;接着在平面图中标注出中心点的几个主要方向 (与书城方位关系密切的) ;最后就能准确而轻松地完成填空题———书城在金色商场的西北面。
在标注过程中, 中心点、图上主方向、方向的相对性等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增强了答题的策略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12.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今天能和三(2)班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我非常高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体育运动,现在我想做个调查,你能告诉大家自己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出示篮球图和足球图。)
2、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既喜欢又喜欢”来表达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
1、(看来,我们三(2)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锻炼,这儿也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锻炼,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小朋友们排队出操,从前面数起小红是第5人,从后面数起小红是第3人,设问: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目的:引发问题矛盾冲突。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汇报不同的答案,发现小红同学重复数了。师::并把这个排队的情况用一幅图表示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谁的图又简单又科学。
2、反馈。展示学生画的图。○○○○●○○ 带领大家一起数:从左数起是5人,从右数起是3人。总数一共真是7人。
3、师:你能看着自己画的图,列出算式吗?生独立完成后先反馈4+3=7,4+1+2=7,5+2=7,并请学生在自己的图上圈一圈。重点反馈5+3-1=7,在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后再出示课件进行重点演示。左图表示什么?右图表示什么?中间表示?左大圆?右大圆?
活动二:
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刚才老师了解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我对我们学校的三(1)班的同学也做了一个调查。)喜欢篮球的人 喜欢足球的人 你能说出各阴影部分是表示什么意思吗?
2、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如:像这样的重复现象,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一个例吗?(如我们常说的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钓鱼。有几个人呢? 书上109页的会飞的和会游泳的,参加跑步的和参加跳远的等等)
三、练习。
①(是啊,可以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既会飞的也会游,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三(2)班参加兴趣组情况)语文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 从图上你能很快的看出哪些信息? 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吗?
②三(2)班的同学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啊。听你们老师说啊,学校开运动会时,我们也要挑选运动员参加的。学校运动会,三(2)班12人去报名参加田赛,15人去参加径赛。其中6人重复参加了这两个项目的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报名参加了运动会?
三、内化新知,拓展训练。三(2班参加书法兴趣组的有6人,参加围棋兴趣组的有5人。参加这两个兴趣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学设想: 说课: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数学广角
(一)”,这一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的编排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抓住知识起点,虽然今天是学生第1次学习重叠问题的知识,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简单重叠的知识,如队列中的重复现象。因此在这节课中从最简单的队列入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复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让学生自主地去画出重复的集合。※
二、读图训练,强化新知。出示集合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答。喜欢篮球和足球的图,进行每一块的分析。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组的图,找出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13.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教学重点:动手搭配的实践过程。教学难点:学会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穿的这身衣服,你感觉怎么样?(监控:好看,为什么? 不好看,为什么?
2、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搭配问题。(出示课题)
3、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衣服。(出示课件)
4、这些衣服如果让你选择一套,你选择哪套?(学生自由发言)
(1)刚才你们是根据自己的喜欢在选择服装。你们选择的服装只是一种搭配。猜猜看:2件上衣,3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同桌合作。一人摆一人纪录。(学生合作)(3)学生汇报。(监控:不全,还有别的方法吗?)(全,你怎么想得这样全,有什么窍门吗?)小结:刚才我们选择了一件上衣,分别去和裤子搭配,这样又快有全。
5、你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怎么知道是6种?
小结:先找到一种物品,分别与另一种物品搭配这样找得又快又全。
二、动手操作,建构模型
1、出示:3件上衣,4条裤子,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如果你感到有困难,请你借助手中的学具练一练。
3、学生汇报。(监控:增加一件上衣会增加几种情况?为什么? 增加一条裤子会增加几种情况?为什么?)
4、刚才我们利用连线,摆找到不同的搭配方法?我不摆也不连一看就知道,你信吗?(学生考老师)
5、师生共同发现规律。当两类物品进行搭配时,两类物品的个数相乘的得到的积,就是一共的搭配方法。)
6、学生尝试使用规律:如果有7件上衣8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如果有30件上衣和8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7、拓展
3件上衣服和4条裤子有1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再加上两双鞋,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怎么想的?
(有24种搭配方法。2个12:12×2=24)
现在是两类物品进行搭配吗?你是怎样做的?(把上衣和裤子搭配的结果看成一类,鞋子看成一类就可以了。)
三、回归生活--搭配菜谱
1、刚才我们对衣服进行了有趣的搭配,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搭配问题。王老
师就发现在我们每天的午餐中就有。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食堂下周的菜谱,谁来读读。(炒冬瓜、糖醋排骨、烧茄子、炸鱼排、白菜粉丝、焦溜丸子、炖牛肉、清炒黄瓜、炖扁豆、红烧鸡翅)
2、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
3、请你们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看来你们是用规律来解决的,能再说的具体点吗?
4、除了搭配这些菜,你对食堂的午餐还有别的要求吗?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我一定把大家的意见转达给食堂管理员,请他们根据我们学校现有的条件,把我们的午餐安排的又营养又健康。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配
14.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借助情境创设,感知数学问题
通过情境创设建立数学模型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借助学生实际展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这些现实的生活情境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上课伊始,笔者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玩具——魔方,让学生说一说魔方是什么形状?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什么?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出对正方体知识的整体回顾,然后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这里有几个正方体的箱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一个箱子放在下面,它的面都被遮住了)。那另外几个箱子的面呢?(有些面遮住了,有些面露在外面)同学们,摆在墙角的这4个正方体的纸箱,它们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揭示课题。一连串的问题抛给学生,不仅明确了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出堆在墙角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观察有几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问题中渗透了观察和推理的数学方法,起着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认知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是检验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有选择地记录、整理,并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数学思维的养成就是在不断地探究和摸索中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出诸如表格、图形等数学知识体系,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到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笔者再抛出本课时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在墙角都是随意摆小正方体的,如果像大屏幕上这样摆,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呢?”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并说一说这两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各小组的成员同时探究这两种摆法。他们用学具边摆边观察,并把数据记录在笔者提前准备的表格上,每组2张表格,分别记录每种摆法所得出的数据。小组内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记录在表格的下面:
最后,全班交流发现的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第一种摆法(横着摆):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了3个:
第二种摆法(竖着摆):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了4个。
紧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你喜欢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两种摆法得到的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发展。
教学整个环节时,笔者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探索发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历动手、动口、动脑等学习过程,从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回归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能力
数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径。
例如,教学中,教师出示课件:学校制作了一个木质颁奖台,为了美观,需要给每个面粉刷油漆(与地面接触的面不需要粉刷),则需要粉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各奖项台面的长度和宽度一样)
在本题中,给颁奖台刷油漆面就是求颁奖台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经过合作整理数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个环节的教学,笔者仍然采用小组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操作空间,探究图形摆放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激活了思维,也体会到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这个探索活动中,不仅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
15.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五
巨家中心校
孟兴龙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26~27《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合理有序的搭配方法和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与操作。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搭配中的学问
2、同学在认识搭配这个好朋友之前,我想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通常在哪吃午餐啊?
3、你觉得选择午餐要注意些什么?
4、为了同学们每天能吃上营养午餐,于老师准备开一个“营养配餐中心”(出示课件),我的中心星期一开业,我担任本中心的总经理。今天,我想在你们当中聘请两名服务员和一名配菜部经理(出示课件),你们愿意参加应聘吗?
(二)、搭配菜谱、探究规律 活动1:给星期一的菜谱配菜
1、王师傅考大家来了,请看: 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荤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2、星期一的菜谱里都有些什么菜啊?你们知道什么是荤菜,什么是素菜吗?
3、王师傅有个要求,请看:一个盒饭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你打算怎样配菜呢?
4、学生思考并与同座交流自己的想法。
5、还有别的搭配方法吗?你觉得这样一荤一素搭配好吗?
6、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来,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在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用图例和方案这两种方法来表示出搭配的过程,但不必特别强求和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如果学生有其他有创新的方法,就推荐给大家。
活动2:给星期三的菜谱配菜
1、星期一大家总结出有2种配菜方法,那么星期三呢,请看: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
牛排 鱼
素菜
豆腐 油菜
2、如果你能用一荤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我王师傅将聘请你为本店的服务员。
(1)请同学在小组内试着配菜,并且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上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3)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呢?(4)怎样按着一定顺序搭配呢?有几种方法?(6)其它同学也能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配菜吗?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7)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种配菜现象抽象为数学知识,以荤菜为准,每种荤菜和一种素菜都有2种搭配方法,有两种荤菜就有2乘2等于4(种)方法.这次的活动都是2种要注意要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发现如果你倒过来写这也只能算是一种方法,要注意学生理解成有4种搭配方法,这种错误的想法。
活动3:给星期五的菜谱配菜
1、大家都会配菜了,这是星期五的菜谱,有两荤三素,如果按一荤一素的搭配方法,有多少种配菜方法呢?
课件出示星期五菜谱 荤菜
肉丸子 虾
素菜
白菜 豆腐 冬瓜
2、谁能第一个配出所有的菜,王师傅将聘他为我店配菜部的经理。
3、请同学们试着配菜,然后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以一种菜为准与另一种菜搭配.思考:通过刚才的配菜,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自由发现,然后小结:可以用荤菜的数量×素菜的数量=几种配菜方法
板书:1荤×2素=2种 2荤×2素=4种 2荤×3素=6种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活动1:搭配路线
1、同学们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淘气想请你们帮个忙,他要到动物园去参观(出示图)这就是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看图说一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说说: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呢?(1)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几条路线吗?
(2)哪一条最近呢?你能帮小淘气选一条吗?
(3)回来时有几条路线呢?你能用字母把路线表示出来? 活动2:搭配服装
其实,不仅菜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搭配的地方,笑笑要去外婆家做客,那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两件是上衣,叫上装,两条裤子和一条裙子叫下装,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要配成一套衣服可以怎样搭配呢?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在配菜的过程中,先让让用序号来表示衣服和裤子,便于叙述.2、请你和同桌一起试着配一配。
3、那么今天下午笑笑穿哪套衣服去做客合适呢?为什么?谁来帮忙选一选。
4、看来穿衣服也需要搭配,搭配适当,会使我们生活更美好,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3:握手中的学问
下面有请我们今天应聘成功的两位服务员和配菜部经理。今天,我十分高兴招聘到这么优秀的服务员和配菜部经理,我们向他们三位表示祝贺吧!谁注意到老师是怎样向他们表示祝贺的?
(四)、联系生活、课后延伸
16.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六
一、对教材的思考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和习惯。难点是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有序搭配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搭配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简单的搭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我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创新的理解是这样的:用好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学内容变为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
二、课堂中的几个亮点
《课标》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点一:在情境中,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让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课前我准备好数学用具,每一组两套用具。让学生参与活动并记录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搭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亮点二:探究新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各抒己见,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们怎样才能有序的搭配?于是我设计了学生独立思考环节:让学生在明确目的之后,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思维发生了碰撞,由此得到正确的搭配方法。它既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避免重复、遗漏,为学新知而学;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搭配方法的认识体验,并从直观的实际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在提出怎样有序搭配时,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17.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七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学期112~1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并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和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学具:衣服图片、数字卡片、彩笔、花形卡片。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初步感知
1.师:我姓曾, 你们叫我曾老师吧, 曾老师特别想和你们交朋友, 交朋友握握手。来, 谁愿意和曾老师做朋友? (无序地握手)
2.伺机板书“重复”“遗漏”。
3.师:怎样握手才能不重复, 不遗漏呢?
4.生自由说后, 板书“有序”。
5.师:如何有序地找组合数, 排列数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搭配, 多变的排列。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 操作实践
(一) 探究搭配方法
1. 衣服的搭配 (摆一摆)
(1) 师:想来看我们班同学上课的还有数学小天使聪聪和明明。明明今儿一早起来, 便来穿新衣服。我们打开她的衣柜 (衣服学具皮袋) 。哦, 乱七八糟的, 你能把这些服装分成上装和下装吗?
师用课件展示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明明:“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 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生自由说。
师:别急, 请两人合作, 摆一摆衣服学具, 一人摆, 一人记录下来。
(2)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
指名点课件, 学生评价搭配过程的优劣。
(3) 教师伺机在“重复”“遗漏”前板书“不”。生有序地搭配时, 辅以课件演示, 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先定上装 (或下装) , 再分别搭配下装 (或上装) 。同时板书“先定”“再配”。
(4) 师:刚才有同学采用先定上装 (下装) , 再配下装 (上装) 进行有序搭配, 谁还有其他的搭配方案?
引出第二种方案, 并辅以课件演示。
(5) 师: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不管是先定上装, 再配下装, 还是先定下装, 再配上装, 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 只要做到有序搭配, 就能不重复, 不遗漏地把所有穿法都找出来, 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 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6) 交流记录方法
(有的用简笔画画出一套一套;有的全用文字叙述;有的用文字记录衣服名, 再连线;有的用简单的图形代表上装和下装, 再连线。)
(1) 教师引导学生以“简单、有序”的标准进行评比, 渗透符号化、优化思想。
(2) 板书搭配衣服的种数
2×3=6 (种)
(7) 你建议明明穿哪一套, 为什么?
当穿法有许多种时, 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兴趣爱好、出入场合等选择最合适的那种。
2. 早餐的搭配 (连一连)
(1) 师:明明穿上衣服, 去吃早餐啰。
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题, 理解题意。生完成书上这一题后, 课件演示两种搭配方案:定饮料配点心, 定点心配饮料。
(2) 师:现在我们就用连线的方法有序地搭配早餐。
(3) 师:合理的饮食搭配不仅使我们吃得舒服, 还能使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
3. 路线的搭配 (想一想)
师:明明吃饱了, 开始出发啰。
课件出示路线图
(1) 明明经过智慧宫到学校有几种走法?现在我们不摆图片, 也不连线, 动脑想想, 你就能知道结果。
生描述, 课件演示3种走法。
(2) 课件出示, 明明家到智慧宫又开通一条路, 现在有几种走法?
(3) 课件出示, 智慧宫到学校增加一条路, 现在共有几种走法?
(二) 探究排列的方法
1. 数字的排列 (排一排)
(1) 师:明明赶到我们学校, 咦, 聪聪还没来呀?打个电话吧, 7608……, 后面三个数字只记得一个是9、一个是7、一个是3。同学们, 他家电话号码后三个数字可能是怎样排列的? (生自由说) 我们来排排看。
(2) 两人合作:一人排数学卡片, 一人记录在本子上。
(3) “9”“3”“7”磁性卡片贴于黑板上, 指名到黑板上排, 学生交流其排法的优劣。
师继续强化有序思想, 引导学生明白可先定开头, 再配尾数, 尾数部分交换数字, 也可以先定中间或末尾的数字。
(4) 师:数字的排列不同, 电话号码也不同, 任意拨一个7608, 很可能怎样? (打到别人家里了) 在数的王国中, 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 数的大小也不同, 在这6个三位数中, 最大的是谁?最小的是谁?
2. 色彩的排列 (涂一涂)
(1) 课件出示练习一第6题。 (画外音) 聪聪:对不起, 我来晚了, 我是在给同学们设计奖品呢!我要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给每一层花瓣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几种涂法呢?
师:什么是“每一层花瓣涂上不同的颜色? (理解题意, 课件演示涂一朵花)
师:6人一组秘密商量商量, 你们认为有几种涂法。商量好了, 小组长来领白花。注意, 小组长注意分工哦
(2) 学生涂色后, 有序地排在桌面上。
(3) 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所有的涂法。
(4) 涂得又对又快的那组把6种三色花分别贴在6个本子上。
三、随机取材、深化练习 (机动)
1.选出课堂上爱思考、爱发言、爱合作的同学6名, 上讲台, 在颁奖音乐声中由两个班干颁发贴有三色花的本子, 并一一与获奖学生握手致贺。
2.师:细心的同学有没有看出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四、全课总结, 内化升华
师: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总结全课内容, 完成板书。
1.只有有序地搭配、排列, 才能轻松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只要先定再配, 就能有序地搭配, 有序地排列。板书“→”。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问题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9-2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搭配练习纸07-0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铺地面》教学设计07-06
《什么是面积》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6-19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06-20
三年级下册数学经典题10-30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试题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