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解读

2024-07-25

高考政策解读(精选8篇)

1.高考政策解读 篇一

2022年山东高考复读政策最新

山东2022年继续实行新高考,对复读没有明确禁止,所以考生还是可以复读的,因为已经实行过新高考,所以2022年福考生来说高考改革对复读影响不大。

山东省实行新高考,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对于复读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不要用复读有利或复读不利来判断,要因考生个体的成绩差异来进行个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对于有些考生来说,在新高考制度下复读是有利的,对于有些考生来说可能不适宜复读,欲速则不达,“好饭”不怕晚,理性对待复读。

复读生能否报考军校

1.年龄有所限制

我们高考升入普通的大学,对于年龄没有限制,但是军校的话对于年龄有很严格的要求,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能超过20周岁。这是一个硬性规定,无论你的能力多么强,只要你年龄超过了或20岁,就没有资格报考。所以同学们在报考军校时一定要注意年龄限制。

2.体检要合格

进入军校的体检很严格。尤其是在市里,体重,身高,这三项体检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你报考指挥类的军校,视力要求是5.0以上,非指挥类的4.6以上。男考生体重要在100斤以上,身高在1.62以上。女考生体重要求在90斤以上,身高在1.60以上。

3.政审要通过

体检合格之后,就要进入到接下来的政审环节。同学们要配合当地公安部门的政治审查工作,如果政审不通过就会被淘汰。上军校政审都审本人、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政治考核必须过关上军校,首先政治考核必须过关。

军校的专业类别

1.指挥类专业

指挥类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各军兵种培养军事指挥管理人才。军校的指挥专业对培养对象在文化基础、身体素质、政治素养、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2.非指挥类专业

专业技术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的非指挥类专业,担负着为部队、军队科研单位、军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其毕业学员主要到部队的各个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一般评任专业技术职务。军队高等专业技术院校,均有国内先进的教学和技术设备,有很强的师资力量,既能培养从事实际技术工作的操作人员,又能培养高技术人才。

3.“合训分流”专业

“合训分流”的全称是“学历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这是全军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后开始的新的初级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训分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

2.高考政策解读 篇二

高考加分政策伴随着高考制度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一项政策, 高考加分在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选拨各类特殊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历年只增不减的高考加分措施以及一些加分措施的先天缺陷, 使许多加分政策已经失去了应有价值, 甚至变味, 成为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考加分政策的研究由一般性议论到提出行动性的改进措施, 变得非常迫切。本组三篇文章, 先是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视角讨论目前高考加分政策的不足, 使读者对高考加分政策有一个宏观的历史了解以及客观的认识;然后针对一些高考加分措施的不足, 从政策学角度提出如何科学和民主的退出高考加分政策, 使高考更有社会生命力;最后介绍了美国高校录取中的不同优惠政策。这些或许对我国高考加分措施中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废除有所借鉴。

3.分类高考解读 篇三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观点认为,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但效果也有限。高考改革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

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身处制造业转型关口的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遭遇着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困境。毫无疑问,只占高等教育知识结构10%比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于滞后,导致了上述“尴尬”的存在。

对此,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并非没有被触动。近期,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样的改革,对于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也算是一个略显遥远的福音。

人才差距造成产业差距

中国过去几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曾忽略中国规模庞大并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的要素。2012年发布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报告》中显示,4634.28万名职工中,高级技师占0.76%,技师占2.34%,高级工占7.34%,89.56%均为中级工和初级工。而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之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再从2010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来看,在劳动力素质层面,中国只能排在G20国的第18位,所公布的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劳动力素质高是占据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的基本条件。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哪些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越多,经济腾飞的速度就越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充满危机感的美国人曾写道:“日本人与欧洲人在很多年前就已认识到,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一线劳动力”,“尽管在培养一线工人的高职业技能方面,日本和德国所采取的方法大相径庭,但结果是一样的:两国都拥有世界上技能最高的劳动力”。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教授项兵曾这样表示,“中国制造”必须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走向高端制造业,这一升级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是可以参考和复制的。为了借鉴这一模式,政府必须从法律、投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企业及行业协会运作,避免职业教育脱离市场需求。中国社会要建立起尊重技工与制造的文化,还需要倾斜社会资源,鼓励企业提高产业工人的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还需打破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体面”了,才会觉得“高大上”。

改变人才评价体系

技能型高考,其实并非新词。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也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而此次鲁昕的表态,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实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一分为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释称,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考试招生方面需要有所侧重。但在目前高考“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这种区别。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表示,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进行两种模式的考试,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

而在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看来,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不少专家也表示,在国际上普教与职教“分类考试”已是普遍做法。

不过,在习以为常的“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职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样寂寞收场?

“这项改革举措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张亚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观念或将成为最大阻力,为此,“首先应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及选拔方式改革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选拔的适宜环境;其次,要精心组织技能型高考,从命题、选拔标准到组织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一等’来考,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强教育配套,充分重视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四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问题,这将提高人才选拔的吸引力。”

对于此项改革的意义,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为技术型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学历被认可的社会共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他表示,虽然当前社会上,很多职业院校因毕业生技术突出而看起来就业率高,但大多数毕业生社会地位并不高。例如,一个技术型人才很可能因为他是职业院校出身,而晋升空间受到限制。

熊丙奇分析,从中考开始,职业化教育就被排在教育选项的最末,很多人认为差生才去读技术型职业院校。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提升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这需要人才评价体系和学历社会观念的改变。

nlc202309020551

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口碑,而学校的口碑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因素。“要将对学校的评价权交给社会,而不是以行政手段去划分三六九等。”熊丙奇说。

高考改革还有哪些“硬骨头”

也有观点对于此次“技能型与学术型分开”高考改革方案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熊丙奇认为,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彻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通过建立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

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向。

根据此前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称,教育部正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缩小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比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要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高考科目,需建立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要实行“一门一清”,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的完成情况,计分方式将变成等级制,避免分分计较,还要为考生创造一科两次考试的机会。

而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趋于科学、合理。

“相对于其他高考改革,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难度小,学生、家长、学校都比较认同。”袁振国如是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也认为,在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总体改革中,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是较为容易进行的,反倒是公众更为关注的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减少高考科目和不分文理科,改起来较难一些。

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选拔环节,此次改革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地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是该认真思索如何办出特色。对于一批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这种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升其办学自信。”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表示,随着两种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进,一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等因素主动选择技能型高考。

这样的预测也和未来改革不谋而合。据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共1200所左右,但仅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有分化,在办学功能上并没有明显区分,办学模式趋同。3月22日,鲁昕表示,教育部未来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最近已成立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

对于处于高考前端的基础教育,洪成文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相关链接

多国酝酿“高考”改革

美国SAT一年可考7次

美国并不施行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学生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

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中国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改革后的SAT将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批判性阅读中将增加经济学相关的文章,数学部分也将增加对运算过程的考查,线性函数、推理等题目也将更多地出现。最近有消息称,SAT改革将从2015年延迟到2016年。

英国“高考”从高二开始

在英国,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GCSE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可以接着进行A-Level课程学习。

在A-Level两年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从经济、语言、数学、计算机、法律、音乐等70多门科目中选择,一般选3-4门,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所以A-Level考试即英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生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计划把A-Level考试改革成为两年学习后进行的统一考试,改革将会在2015年生效。

韩国高考改革凸显综合素质

韩国教育部于2002年初实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划分为九个级别,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考生人数确定。

各大学根据考生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生。实行等级制后,考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差一分或零点几分的差异而落榜。

根据韩国近期公布的高考体制改革方案,韩国的高考将从目前的每年一次改为今后的一年两次。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考试的次数,最终考试成绩取两次成绩中较高的一次,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发生。

日本“达成度”考试

日本的“高考”制度经历了由各大学分别组织考试,到全国统一考试——“大学共通一次学力考试”、“中心考试”的变革历程。

目前,日本正在进行新一轮“高考”改革,讨论引入“达成度考试”。日本首相咨询机构——“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3年向首相提交了新一轮改革议案,下一步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中央教育审议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最快于5年后实施。

“达成度考试”的“基础级别”考试在高二和高三期间进行,用于测试学生高中阶段的学力水平,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发展级别”考试将在高三毕业阶段进行,取代现有“中心考试”,作为“高考”时的一般入学资格考试。在此考试合格后,各大学将自行举行第二次本校录取考试,通过论文写作、面试、高中阶段平时表现等多个方面评判考生可否被录取。

4.高考政策解读 篇四

1.考生须于5月16日前主动向属地考试招生机构报告滞留状态,遵守各地防疫要求,及时返回考试所在地。考前14天(5月24日)至考试结束期间,考生原则上不得离开考试所在地。具体防疫要求以属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为准。

2.所有考生(或同住人)应从考前14天(5月24日)开始,完成“行程卡”和“健康码”注册,并填写《吉林省2022年普通高考疫情防控考生承诺书》和《2022年普通高考健康状况和旅居轨迹监测记录表》。在6月6日熟悉考场时,所有考生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3.考前3天,考生要向所在学校或考试招生机构上交如下材料:①《吉林省2022年普通高考疫情防控考生承诺书》扫描件或照片;②《2022年普通高考健康状况和旅居轨迹监测记录表》扫描件或照片;③当天的“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防控行程卡”截图;④当天的“健康码”截图;⑤从省外返回考生的返程证明(车票、机票等,日期和姓名需清晰)扫描件或照片。各学校经严格审核后,于6月4日中午12点前统一出具书面报告,证明考生可以正常参加考试,报属地考试招生机构。

4.对考前14天至考试结束期间离开吉林省或发热等情况,不符合当地防疫要求的人员,考生不得与健康考生同考场参加考试。

5.因考生个人原因,未主动报告滞留状态、滞留信息造假、拒绝配合属地考试招生机构完成摸排信息,由此不能按时参加高考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6.根据疫情形势变化,组考防疫相关要求会有相应调整,考生须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2022吉林高考具体科目时间

2022吉林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吉林高考使用全国乙卷,高考满分是750分,文科生考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综,理科生考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综。

语文:150分;

文数/理数:150分;

英语:150分;外语听力考试满分30分,取两次听力考试的最高成绩与其他部分试题成绩一同组成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文综/理综:300分。

高考前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自己的饮食,考前1天应该遵循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可以多加几个菜,适当增加肉蛋类食品,但不要为了补充能量而暴饮暴食,以免消化不良,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考试;

第二,不要参加剧烈的运动,以免体能消耗过大或发生其他的意外,从而影响第二天的考试。也不要长时间地玩棋牌、上网打游戏,以免过度兴奋。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该是最后一天的主旋律;

第三,熟悉考场,应该仔细考察通往考场所在地的交通线路,选择路程最短、干扰最少、平时最熟悉的路线,还应该考虑如果发生交通堵塞后的应对措施。对考场所在学校、楼层、教室、厕所以及你的座位位置都要亲自查看,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

第四,要认真检查考试时所使用的准考证、文具等,并把它们全部放在文具盒内,以保证第二天不出现慌忙现象;

第五,如果有的同学不看书心里就不踏实,还要临阵磨枪,那就不妨把第二天所考科目的课本随意翻阅一遍,但不可太动脑筋。如果有的同学不愿再看书,那就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以放松一下自己;

5.2018年江苏高考报考政策解读 篇五

每一年都有很多同学、家长在出分之后才开始考虑怎样去报好志愿,手忙脚乱之下影响报志愿的效果,更是辜负了自己十二年来的努力。那完美菌就跟大家说一下,出分之后,大家应该怎么去填报志愿!本文内容:

1.了解江苏省的报考设置 2.根据成绩,确定填报批次 3.筛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 4.掌握江苏省2018年的录取规则 5.报志愿的常见风险

6.江苏省考生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丨1.了解江苏省的报考设置

(1)了解江苏的录取批次

所谓录取批次,是指各省教育考试院将所有招生的大学按照录取顺序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录取。因为录取是有顺序的,所以基本上在非定向的录取批次里面,录取批次就会越靠前,在对应批次招生的大学就越好。这是对批次和大学之间的联系的一个大致认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是绝对的。但是批次会限制考生能够填报的大学范围,所以在报志愿之前,一定要了解今年自己所在的省市设置了哪些志愿批次。而今年江苏的录取批次如下。

【本科提前批】

含文科类和理科类军事院校、公安政法院校、航海院校、地方专项计划、乡村教师计划、其他院校;体育类、艺术类本科院校;

【本科一批】

首次投档:可填报8个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征集志愿:可填报10个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本科二批】

首次投档:可填报8个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征集志愿:可填报10个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高职(专科)普通批】

首次投档:可填报8个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征集志愿:可填报10个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2)了解志愿填报时间

江苏省的考生志愿今年在网上填报,分两个阶段进行。2017年江苏出分时间:6月25日 2018年江苏省志愿填报时间:

第一阶段:6月27日—7月2日,填报本科院校志愿。包括:文科类或理科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含军事、公安政法、航海、地方专项计划、乡村教师计划、其他院校等;体育类或艺术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文科类或理科类第一、二批本科院校志愿。其中,艺术类提前录取本科院校第1小批志愿的填报时间为6月27日至29日。

第二次:7月27日—7月7日,填报高职(专科)院校志愿。凡未被第一阶段各批次高校录取且达到第二阶段填报志愿资格线的考生均可填报,包括: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高职(专科)院校志愿。

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在各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将及时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专业及人数。未被录取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

丨2.根据成绩,确定填报批次

成绩决定批次,批次决定你能填报的大学

高考过后,考生院会根据招生名额、考生人数等划定批次线。各位同学对比批次线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可以填报哪些录取批次。而可以填报哪些批次,就决定了你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每一所大学在不同的省份都会有其特定的定位,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大学就一定会在本科的第一批里面招生;当然,也有大学会同时在一本、二本,甚至专科里面进行招生的,像是吉林大学就把农林等单列专业放到专科招生。不过要注意,批次限制不是绝对,在实际的报考中还有其他上更好的大学的机会。征集志愿:部分省市会在各个批次的一些学校招不够人的情况下,安排降分征集志愿。也就是说,加入一本线是500分,但是招不够人了,降分征集的时候就会把投档线降到480分。到时候所有480分以上同时又还没有被录取的考生(包括原本在二本线的同学)可以再填报一次,去报考那些没有招满考生的一本大学。批次合并:部分省市会进行批次合并。当相邻的批次在几年进行了合并招生的时候,那限制就会更少了。像是合并成单独一个本科批次的,就意味着分数比本科线高的,什么学校都可以填报。

注:除了普通批次,一些特殊的招生计划也一同放在了提前批里面,如免费师范生、军事院校、公安院校等等都在提前批进行招生的,如果对这方面的院校专业有兴趣的同学不要忘了要多关注这部分的信息哦!

丨3.筛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

在根据批次确定了可以填报的学校类型之后,就可以开始筛选大学了。

根据往年录取数据,估计学校录取的可能性

高考已经实行了好久了,随着每一年录取次数的增多,其实本质上已经能简单根据每一年的考生录取的排名来估计可以被录取的大学是哪些了。因为每一年每个院校在不同省市的招生排名暂时来看都没有太大的变动。所以在报志愿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参考大学去年的录取排名,对比一下自己的成绩排名来确定有哪些大学是有可能被录取的。

常规地,大学会根据录取的概率大致分为几类:希望渺茫的、有机会冲刺上去的、能稳妥被录取的、肯定能被录取的大学。具体含义如下:

冲刺:考生的排名刚好能够到大学的录取最低排名。一般是这个大学的最低录取排名在过去几年里面,都有录取到你的成绩排名,如你考了10000名,这个学校去年的最低录取排名过去几年分别是9000名,10000名,9700名这样。稳妥:考生的排名比大学过去几年的平均分排名还要高。即在过去几年,考生的排名成绩在大学录取的同学里面都是中上水平,那就比较稳妥了; 保底:考生的排名比高于大学的录取排名;

根据个人意向,挑选目标大学和专业

根据上述的大致标准,大家都可以参考大本去查阅对应的大学以及专业了。以进一步地,大家也可以考虑下方的一些标准来挑选自己的心仪大学和专业。①历史底蕴:办学历史、文化积累、校友资源等; ②办学实力: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硬件设施等; ③学科发展:优势学科、知名院士、学科发展等;

④与考生的适配性:院校所在区域、学制设置、就业发展前景等;

除了上述的这些条件以外,还会有很多其余的条件用于参考的。而各位同学也要学会怎样根据个人的意向选择大学。例如,如果期望未来是想要进一步的考研升学的话,就要尽量挑选985、211大学等大学;而希望直接就业的同学,也可以多考虑沿海发达城市的大学!

另外,在确定了大学之后,记得一定要看清楚大学的招生章程!

丨4.掌握江苏省2018年的录取规则

(1)录取分两个阶段,了解清楚才能填好志愿

如果我们从报志愿的流程来看,报志愿分为两个阶段。考生根据批次的志愿表设置填好大学之后,志愿表会提交到考试院的系统。后续整个录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投档。投档本质上就是被大学录取了,考生的档案被大学的招生办提取了,然后进入到下一步的专业录取流程里面。基本上就是稳了,可以被这个大学录取了; 专业录取。考生被提档之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录取流程,大学会根据各自的录取规则,安排不同的专业录取各位同学。

(2)江苏省今年的志愿投档规则

今年,江苏省在2018年文科类、理科类和体育类各批次均实行平行院校志愿设置,在各个批次设置了平行院校志愿、征求平行院校志愿。什么是平行志愿投档?

所谓平行志愿,指考生所选A、B、C、D等志愿。各位考生会先按照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然后依次录取。录取时首先将考生档案投到考生填报的A学校,如果没有招生名额了,则将考生档案投到B学校。若符合B院校的还有名额,就不再向C和D院校投档,而是被B院校录取。

(3)了解选中的大学专业录取规则

在各位同学被投档之后,就会进入到专业录取阶段。而每一个大学的专业录取规则都有所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志愿表的设置情况。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三种主要的专业录取规则。

分数优先:所谓的分数优先,其实就是把所有投档的考生,根据其分数从高到低排列录取。然后实际录取的时候就会按照的顺序,首先会录取高分的考生,就是到这一位考生的录取的时候,就会看他填报的第一专业是否还有余额。专业优先:相比起分数优先,专业优先会更看重选择的专业的顺序。基本的录取规则,就是学校把所有提档的考生,根据他们填报的第一专业,分成不同的队伍,每一个队伍的考生都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录取。

专业分数级差:采用这样的志愿填报模式的院校,在提档之后会把所有的考生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然后从第一名考生开始检索。期间检索到的考生,会进行这样的步骤。

①看这名高考生的第一专业是否还有空余的招生计划,如果有,就可以被录取了; ②如果第一专业没有招生计划,那么就只能减去一定的级差分数,如3分,然后插入到后面的队伍中继续排队,等待下一次轮到他的专业录取。以此类推。不同的学校会对应不同的专业录取规则,这就意味着后面的志愿表要学会采用不同的策略了。

详细可以点击这里了解专业录取三种不同的专业录取规则。

对所有的规则有大致的了解,就可以开始去尝试填报自己的志愿表了。

丨5.报志愿的常见风险

风险一:专业志愿填报过高,投档但被退档;

相对于顺序志愿和不完全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更易于考生把握,录取概率显著提高,落榜风险大大降低。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而最主要的风险集中在投档而被退档的情况。

出现退档,往往是因为考生的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而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或者是受到身体条件影响,即使服从调剂,也没有可以被录取的专业。由此可见,“服从专业调剂”是一个保险措施,但不是绝对就保证我们的同学一定会被录取的。

风险二:简单参照往年最低录取分数填报志愿

在很多的咨询会上面,招生办老师被问得最多的问题都是“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 “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这是家长们普遍的一个误区,高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作为衡量能否被录取的“尺子”。而事实上以最低录取分数来考虑录取的可能性会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存在波动的,而部分高校出现的“大小年”的现象,即录取分数一年高,一年低也会对高考录取情况产生影响。填报志愿时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关注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招生计划变动等情况,才能降低风险。

风险三:以为“服从专业调剂”是万能的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当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在往年的填报中,有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考入“好”的院校,由于分数没有优势,所以家长们都借助于“服从专业调剂”来实现“帮助”孩子进入这些院校,牺牲孩子的优势专业。因为家长和孩子都期望入学之后,利用在大二时的“转专业”来扭转孩子这个“专业调剂”的局面。

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用这类政策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各高校转、转专业管理办法都有条条框框加以限定。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丨6.江苏省考生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1)以17年的录取最低分排名作为判断标准

了解自己分数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再根据考生排名圈定目标学校。考生在完美志愿中只要输入成绩,打开我能上的大学,即可获取根据考生排名圈定的目标大学,预测录取概率(使用基于统计分析与博弈论的创新算法)。

(2)注意从自身的特质出发,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家长和考生要从性格、兴趣、心仪城市、学校类型、职业方向等多维度分析考生个人偏好,根据人生规划来选择院校和专业。各位同学可

以使用完美志愿里面的多种测评工具,综合自身的能力、性格、喜好等因素,分析出最适合考生的职业和专业,避免浪费大学四年读一个不适合的专业。

(3)遵循冲稳保的志愿填报策略

注意根据志愿表的设置,遵循“冲稳保”的填报策略合理安排的各个院校志愿。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冲稳保的偏向策略,调整冲刺、稳健志愿的数量。像是江苏今年的第一批本科可以填报8个院校,那么同学们可以恰当考虑选择填报1-2所大学作为冲刺志愿,其余的都设为稳妥、保底的院校志愿。不过,冲刺的志愿不是一定要填上的,应该理解为一次尝试!

(4)注意使用不同阶段的分位表

江苏省的考生跟其他省考生的报考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江苏省每一年都会公布不同等级(BB和BC)和不同阶段的多个分位表,各位同学要注意使用了。在填报不同选测等级要求大学的时候,要多对比分位表之间的差异,选择合理的那一份来推断自己的排名。保守一点同时选测等级足够高的同学,可以按照BC等级的分位表来判断自己的录取可能性。

同时,要细心留意大学是否对特定选测的等级作出了限制。例如,有些大学虽然要求的是BC以上等级,但是会要求考生的物理选测等级是B及以上的,其他科目选测等级达到B是不认可的,这个要留意了!最后,祝各位同学早日金榜题名!

6.北京高考新政策,高考改革北京 篇六

统考语数外总分450分

根据“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此轮高考改革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考试科目调整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模式的改革。

从20起,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

2.英语增听力考试

明年起听力考试一年两次

从起,英语听力分值30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一度流传着英语将在未来高招录取中降低权重的说法。其实,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此次的“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都明确了英语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就意味着北京新高考方案突出了英语学科的教学和考试要回归英语的工具性作用的方向。

3.自选3门等级考试科目

年高考为“3+3”模式

根据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从2020年起,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也就是普通高考考试科目实行“3+3”模式。选考每门科目满分100分。因此,在新高考方案框架下,高考总分满分值仍为750分,作为高等院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其中任何1门,即视为符合报考条件。而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4.高一期末可“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除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外,另外11门科目一年两考,学生可在高一第二学期末必修课程结束后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体育与健康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艺术(音乐、美术)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两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合格性考试由全市统一组织。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4门科目合格性考试由各区教委根据市级要求组织实施。

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学生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参加。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组织。

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要求为依据。

5.等级性考试成绩分5等

参加北京市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可在完成各科目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选定等级性考试科目。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指定选考科目,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卷面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组织补考。参加高考的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统一高考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可认定相应科目合格。参加本市当年统一高考考生的合格性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将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高中生离校两年内以社会人员身份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且符合其他毕业条件的可补发高中毕业证书,两年以上不再补发高中毕业证书。

7.我国异地高考政策反思 篇七

一、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 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可能, 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就是为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制定的。异地高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拥有高级中学学籍的学生跨省份、跨户籍所在地, 取得高考所在省、市、自治区考生资格, 且以当地考生身份参加当地高考, 并享有与当地考生同等和平等高考权利、义务的一种高考制度。[1]异地高考弥补了现行高考制度的不足, 是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来说, 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的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

高考户籍制度是中国国情的产物, 制度的初衷是:保证公民尽可能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 分省划分指标的招生录取方式却违背了这一初衷。分省下达的招生计划的质量和数量在各地差异较大, 无论从全国还是从一个省区来看, 政策制定者都通过较低的分数线, 把较多的名额投放给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 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沿用至今的高考户籍制度导致随迁子女无法在迁入地报名高考, 异地高考政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现象。绝对稀缺是指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量太小, 始终不能达到国际社会规定的占GDP比重4%的标准。相对稀缺是指教育资源在发达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投入比例的差异导致的欠发达地区和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相比发达地区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稀缺。在教育总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这种相对稀缺更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2]因此, 进城务工人员往往选择让自己的子女跟随自己在务工的城市接受基础教育。但是,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非本地户籍的学生就地参加高考, 随迁子女不得不回原籍参加高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异地高考应运而生。

(三) 高校的属地化现象严重

由于高校与政府存在隶属关系, 高校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所以在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一种交换关系, 高校的属地化现象严重。近年来, 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要求属地化招生地域性缩减, 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部属高校招生计划地域比例的制定没有刚性的制度规范。二是高校招生计划的执行中留下了一个“追加计划”的政策漏口, 允许高校根据部分省、市生源情况, 调整计划或机动计划, 而这种“追加计划”基本上都留给了属[3]地。高考的属地化现象导致考生录取和入学机会不均等, 长期享有优势的“高考洼地”的考生及家长会想办法阻止其他地方的考生在本地区参加高考, 分享其既得利益。[3]由此, 随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又被提高了。为了解决高校的属地化问题, 维护随迁子女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各地纷纷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时间表。

由此可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价值支配下的高考制度公平性远远没有实现, 高等教育的根本的制度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 有关异地高考问题的思考应运而生。

二、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困境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以后,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的阻力。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划分,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以下困境:

(一) 各地政府执行政策不一

国务院颁布异地高考政策以后, 为了回应国务院的要求, 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但是仔细分析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可以发现, 各地在执行政策时往往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各地都设置了异地高考的条件, 如果某地区占有优质稀缺教育资源较多, 对学生异地参加高考的吸引力较大, 该地区就可能成为异地高考生流入地的热点地区, 其设置异地高考的条件就较高。

例如, 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对异地高考的限制较严格。上海将异地高考政策要求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 即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并且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 方可在当地报考。广东方案主打“积分入户”。2013年起, 通过积分入户, 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 其随迁子女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考。而山东、重庆等地由于竞争压力大、资源稀缺等原因, 异地高考的条件比较宽松。从2014年起, 山东方案是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重庆市2013年起,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就可以在重庆参加高考:具备在重庆高中阶段三年连续完整的学籍并就读;学生家长在重庆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即可。这反映了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 在执行中央的政策时往往会打折扣。

(二) 教育资源分布现状与异地高考生愿望的矛盾突出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长期分配不均,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考洼地”, 这些地区的考生把享有优质稀缺的教育资源当成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不愿意将这种稀缺的教育资源与别人分享。异地高考政策制定以后, 随迁子女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 盲目地涌入教育资源优质的地区, 随迁子女的流入必定会引起当地考生和父母的担忧, 因此异地高考流入地的考生和父母对异地高考产生强烈排斥。这样,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愿望往往会受到阻碍, 异地高考政策在一些地区很难推行, 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此。[3,4]

(三) 异地高考生录取标准不统一、不透明

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后, 有些省份并没有明确规定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后的录取问题, 录取标准不明确。

首先, 分数的计算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异地高考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到底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录取, 如果采取“异地高考, 就地录取”这种方式, 随迁子女就一定会占据流入地考生的名额, 这势必会引起流入地考生及家长的反对, 北京“异闹”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如果采取“异地借考, 折算分数回乡录取”的话, 分数折算的方法也缺乏明确的规定, 随迁子女的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

其次, 录取方式的不确定也给高校在录取的时候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各高校可以随意采取录取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 随迁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还是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再次, 录取流程不公开、不透明。教育部规定的异地高考方案出台以后, 各省关于异地高考录取流程却迟迟没有出台, 至今也没有论证的过程, 没有听证会。这种不公开、不透明是对教育的最大不公。

因此, 异地高考的推行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虽然其推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阻力, 但是异地高考政策是实现高等教育地域公平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不断完善异地高考, 使其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完善异地高考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对异地高考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实施的困境可以看出, 异地高考政策的推行还不尽如人意。异地高考政策无法顺利实施, 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伤害了随迁子女的感情, 最重要的是公共政策的权威遭到践踏。为了保证异地高考政策的顺利实施, 将异地高考实施的阻力降到最低,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 重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全局。因此, 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重新分配教育资源, 以及加大公私学校的平等力度。

1、加大教育投入。

首先要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 保证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4%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国家应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和社会组织对教育的投入。

2、教育资源重新分布。

在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同时, 需要特别注意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础教育领域倾斜,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 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

3、平衡公办和私办学校的关系。

当前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加大, 但是没有平衡好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根据我国国情, 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动员民间教育资源, 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二) 消解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色彩

1、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观念

在中国, “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人心, 接受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现在家长和考生把考上重点大学当成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 教育的功利性泛滥。加上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认为“学历等于能力”, 把是否于“985”“211”类的大学毕业当成是否胜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而不看应聘者的实际能力, 这也就强化了考生和家长甚至是中学老师的观念———只有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尽管现在教育部表示, 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 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但是企业虽然不明显的规定必须是985、211高校, 但是招聘过程中还是会优先考虑重点高校的应聘者。

2、改变高等教育功利性的措施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长和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不能把专业与工作对不对口作为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其次, 教育去“产业化”。教育领域的种种“产业化”行为, 客观上在不断强化应试教育, 异化了教育目的, 必然造成受教育机会、过程以及结果的不均等, 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直接的阻碍, 并最终严重影响受教育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和谐和健康发展。最后, 要真正转变企业招聘过程中“学历等于能力的”思维方式, 选择真正有能力的应聘者到企业, 而不是徒有一纸文凭的应聘者。

(三) 完善综合协调机制, 合理规定异地高考生的录取标准

异地高考政策是国家对异地高考的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不带有强制性。所以地方政府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 保护本地考生的利益不受侵害, 因地制宜地设置异地高考的条件。若流入地政府设置的条件过高, 能满足异地高考条件的人数很少, 异地高考政策则形同虚设, 不能达到其应有的保障随迁子女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 需要探讨异地高考生到底占用户籍所在地还是迁入地的录取名额。异地高考实施的难点并非考试本身, 而在于能否制定合理的录取标准。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以省为单位, 全国按统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额。不管考生选择在哪里考试, 都占他原省的名额, 考地省要统一统计报考人数, 区分不同省籍, 有多少外省考生, 就增加相应的录取比例的考生名额, 而考生原省份就相应地减少相应比例的考生名额, 这样就可以使全国重点高校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有所缓解。[5]其次, 各省要尽快出台异地高考生的录取规则和流程, 明确异地高考生是否和本地考生适用同等的规则和流程。尽快举行听证会,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明确录取规则和流程, 避免录取过程的不公开、不透明。

由于公共政策涉及了利益与价值层面的分配, 因此, 各利益主体出于利益诉求考虑, 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政策的实施。当政策必须要出台时, 反对者也会采取正式或非正式途径阻碍政策论证和新政策制定。所以, 保证异地高考政策的顺利实施, 需要各利益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妥协, 让渡一定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新, 杨淑捷.异地高考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J].教育评论, 2013, (01) .

[2]郭文婧.名牌大学属地扩招有损教育公平.教育与资源[J], 2012, (28) .

[3]叶锡阳.平稳突破异地高考的种种藩篱[J].湖南教育 (上) , 2011, (10) .

[4]陈斌.异地高考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考试, 2012, (03) .

8.部分省市异地高考政策 篇八

2014年起,持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子女有本市学籍且在京连续就读高中3年的,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北京“借考”高考文化课,然后回原籍参加高校招生录取,但成绩折算等细则仍未出台。

上海:实行积分制与居住证挂钩

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实行积分制。上海自2002年起实施人才引进居住证制度,持有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的随迁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至2012年,可参加高考的非上海户籍考生类型还包括:市外在沪工作人员的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支内支边知青的子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2013年,在此基础上推出随迁子女参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自主招生,及借考制度。

广东:三步走 2016年随迁子女可异地高考

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父母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缴纳社保累计3年以上,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省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报考高职。2016年起,符合上述条件者,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中考并具有高中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高考。

内蒙:2014年起,考生有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家长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职业且纳税或缴纳社保均满2年,可报考高职,上述条件之外取得内蒙户籍满2年,可报考本专科院校。

云南:有户籍满3年且有相应学籍;家长具有3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具备《云南居住证》和社保缴费记录,可报考云南省属高校。

海南:考生有初一到高三连续6年学籍、考生及家长连续居住满6年、家长有合法稳定的职业且参加各项社保满6年。

甘肃:家长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前提下,2013年和2014年在甘肃参加高考的考生仍需具有该省的户籍。2015年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3年学籍的,可在该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宁夏:考生须在宁夏初中和高中学校连续就读满6年,具有宁夏高中阶段学籍和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父母一方在宁夏具有连续6年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保,2014年起可报考区内所有普通高校,第二批、第三批录取的区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

吉林:除了家长合法职业、稳定住所(含租赁),子女有高中完整学习经历,还要求参加社保3年以上,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重庆:家长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含租赁),子女有高中3年完整学籍,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河南:家长一方有合法稳定工作和住所,子女有当地正式学籍,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福建:仅要求高中三年完整学习经历,2014年起执行。

山东:仅要求高中三年完整学习经历,2014年起执行。

安徽:考生有高中三年完整学籍并具有相应学习经历,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河北:考生有2年以上高中学籍,家长具备《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上一篇:美术活动室活动计划下一篇:村主任交流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