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

2024-08-15

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共14篇)

1.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 篇一

春天的赞歌(两课时)(13、14)活动目的:

1、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感受春天美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探索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那充满无穷奥秘的春的知识的海洋中与春天拥抱,学生在实践的感染下,心灵充分得到感动,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和感染。活动过程:

1、散文诵读

(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俗话说:“一年计在于春。”

春天,四处鸟语花香,山青水秀,祖国大地换了新的容颜。光彩夺目的春天,是那么的美丽。冬季里冬眠的动物都开始苏醒,去寻找它们的食物。蔚蓝色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那变幻多端的白云一会儿像头小绵羊,一会儿像数字,一会儿像棵树,一会儿又像河里的小鱼„„云,就像是孙悟空,会72变呢!硬邦邦的小溪融化了,欢快的流淌着,“哗哗啦啦”好像在说:“寒冷的冬天过去了吗?温暖的春天来到了吗?”另一条小溪也“哗哗啦啦”的流淌着,好像在回答说:“春天的确来到了,怎么样很高兴吧。”有着优美的身材的柳树姑娘,本来乌黑的头发却夹上了密密麻麻嫩黄色的小卡子,微风吹来,那秀长的头发迎风飘扬,美丽极了。草儿们又穿上了那件绿色的衣服。花儿们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接待春姑娘。农民们开始种庄稼,有的庄稼已经打了哈欠,伸了伸懒腰,从地里钻了出来,正在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呢!春天里的焦点人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飞来飞去唧唧地叫着,欢快活泼,可爱极了。花草树木都是静物,可是,经过小燕子这么一点缀,它们好像都变活了,仿佛在快乐的玩耍。春天里所有的动物、植物,一起用它们独有的方式,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二)春天悄悄地来了,踏着轻轻地步子来了„„

我们在树林里中发现了它的足迹,它给树戴上了绿色的头花!我们在草丛中找到了它的足迹,它帮黄了的小草擦上了绿的“胭脂”,小草擦上了“胭脂”真漂亮。我们在花园里找到了它的足迹,它让花儿们生出了花苞,花儿有了美丽的花苞不再单调了。我们在动物园中找到了它的足迹,他叫醒了正在冬眠的动物,动物们醒来了多精神呀。我们在小河里找到了它的足迹,它让结冰的小河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哗啦哗啦地,好像在唱春天的赞歌。

在那风中,也有春的足迹,风不像以前那样狂、也不像以前那样冷。而是风中带暖,柔软怡人。

在人们身上,也有春的足迹,人们不再穿着沉重的大棉衣,而是换上了轻巧的春装。

这天空中也有春的足迹,小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为春光增添了不少的生机。

看,春天在和小朋友们玩游戏。

看,春天在给树梳头。

看,春天在跟动物们聊天。

看,春天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看,春天在玩水。

看,春天在„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一年开始的季节里,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应该用新的面貌来迎接这一年的开始。

现在,春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三)春天的花,是美丽迷人的;春天的云,是变幻莫测的;春天的风,是柔和温暖的;春天,她饱含着温情,悄悄地来到人间,轻快地奔跑着,送来了温暖的阳光,逗笑了冰冻的小河,唤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吹绿了大地,吹艳了各色鲜艳的花......我抓着春姑娘绿色的衣裙,悄悄地、轻轻地、默默地走在铺满绿色的大地上.春天,大自然几乎成了花的世界,红的艳,白的娇,黄的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春姑娘把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它把小草吹绿了,把娇嫩的小芽从土壤里拽出来.树爷爷时而摆动几下树枝,换上绿色的春装;时而挥舞几下树梢,跟春姑娘大招呼.这时,树爷爷的每根树枝、每片树叶,都渗透着青春的活力.春风那慈母般的手抚摸着大地,小动物们被春风吹得暖洋洋的;农夫们在春风中撒下种子为美好的未来而工作.听,春雨来了!它落在湖面上,拨动了春姑娘的小提琴;春雨落在屋檐下,叮叮咚咚,打起了春姑娘的小腰鼓;春雨落在树丛里,敲响了春姑娘的小铜锣,在叶心汇成一口小巧玲珑的小潭;春雨落在花朵上,弹出了春姑娘的“春之舞”.春天,它蕴含着新的开始,蕴含着新的生命,蕴含着新的世界!春天,多么美好啊!

(四)春姑娘,你终于来了!你,从南方赶来,向结冰的小河吹了一口气,“轰隆隆――”一阵巨响,小河解冻了。泉水潺潺地流着,小溪叮咚地响着,好似一只春天的赞歌。你,从小河里走出来,走进了田野,你向小草吹了一口气,焦黄的草地里,冒出几颗嫩绿的草芽。你向麦苗吹了口湿润的气,那里立刻下起了蒙蒙细雨,甘醇的乳汁使庄稼宝宝张开了自己的小嘴儿吮吸着。你,爬上了山坡,也吹了口气,使光溜溜儿的柳枝,抽出嫩黄色的小芽。让果园里的果树好高兴,把自己的身躯都弄得“沙沙”的响。你,飞向了让你早已向往的地方——城市。你向人类身上吹了一口五彩缤纷的祥气,人们的身上出现了美丽的、各种各样的衣裙。你向工作人员吹了口香气,工作人员从此再也没有打过瞌睡。你向学校吹了口学气,让学生们明白了“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你又向学校吹了口清气,让学生们生活在一个优雅的空间。你从城市走出来,奔向了森林,让动物门活了起来,小兔子欢蹦乱跳,小猴子“叽叽”地叫,有时还在树上荡秋千,鱼儿们跳出水面,一片生机的景象。你向大地吹了口气,使万物苏醒!你造福于人!

2、为春天添姿

(1)春天的体验

可以在家附近种植一些花草,可以为学校的树苗培育,可以用零用钱买了一些花在家中培植着„„

(2)春的感悟

"春天只在自然中吗?我们是否应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春天,使这一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是啊,春天不只在自然中。

同学们,你们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不少春天,可你们在别人的心中找到过春天吗?谈谈我们应该做就能让春天不仅在大自然中,还能让春天在我们的心中。

以------(3)春的使者

上街或上广场,或到超市或到菜场,让孩子亲身去做一做春的使者,看他们如何表现。

(4)活动感受写日记(5)交流感受

2.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 篇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的亲身体会、亲自实践”。要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进而产生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从中既可得到人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其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而,如本次活动,因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我们根本无法开展。我很迷茫,不知道这类综合性活动要不要上,该如何去上。因此,这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这一课题作为公开课,就是想借此提出我的疑虑,让老师们共同探讨怎么处理这类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2) 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索自然。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4) 培养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习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4个步骤:美文欣赏导入;物我心灵对话;回忆四季体验;学习情景交融。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布置学生摘抄关于写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词。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景物,看看有什么特征,积极地去发现美,描绘美。但是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很拘束,课堂上怎么鼓励都不敢起来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也不够热烈。课后又私下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会说,就是不敢站起来。”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没有真切地体验,用他们的话说,觉得没有内容可说。而会说的,说得也很空泛。在交流中不善于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是模仿书中的描写。不过,能模仿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经过老师的指导,便能逐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老师们对我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展示。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积累课内外知识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态朴实、大方,语言流畅、亲切、自然,特别具有亲和力。当然我在处理物我心灵对话环节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彼此沟通,在讨论过程中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导致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能畅所欲言。让学生选择自然的一物做朋友,并与之展开对话,只有程度较好的同学做得不错,多数同学不知该怎么说。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但反而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无法放开了说。

当我在第二个班再上这节内容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设计环保标语,此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在我们校园内就有许多环保标语,学生会说了,敢说了。让孩子多留心身边的资源来帮助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气氛。且为大自然设计标语,也是在让学生与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比如,有个同学为小草设计的标语是:“谢谢你给我的关爱。”“我正在成长,请勿打扰。”用小草的口吻来向人们诉说,提醒人们爱护小草。学生思维活跃,真正感到了自然的生命与灵性。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所以,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资料,如提供小主题,提供相关的网站、参考书籍、活动方式,并安排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待学生阅读、交流和思考成熟以后,方可放任学生按课文展示的方法和步骤主动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并将调查、思考、探究的成果用文字展示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学生围绕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语文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作用,在迁移和拓展中使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一个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只能做一个接线的阿婆,什么地方的线断开了,教师就把它接起来。教师永远不能去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使我们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摘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仅得到人文的滋养, 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 篇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开放性 探究性 语文资源 合作

一、前言

在语文教学中,课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以感知为目的的观察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语文交际课、说话课,以发展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等。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只重视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而不重视其它类型的课,更忽略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而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的要求。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语文课外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体育运动会、文艺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等。

二、开展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性活动的体会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生活即语文。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如针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奥运会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的秋游活动,开展《找秋天,赞秋天》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秋游,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赞秋天”等。对一些最新的重大国际新闻,全球关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新闻图片、文字,各国人民、政府对此事件的关注,此事件对各国、对世界的影响等,分类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研究作品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會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要多。我们看到,在一些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们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也一定会积极主动。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这是能否有效地突出活动主题和表现内容的重要方面,也是直接影响活动课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形式也应当新颖多样,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1)经典诗文背诵活动。每周背诵一诗(文),并且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背诵比赛活动,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2)影视文化欣赏活动。学校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并做到观看、欣赏、写作三结合,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参观访问郊游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历史文化名胜,游览家乡美丽山河,参观先进生产企业,拜访社会著名人物,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现代科学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4)文学名著鉴赏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名著、评名著活动,将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分配到各年级,让学生按年级顺序进行阅读,并提通过讲座、评论、赏析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5)文学社团实践活动。组建文学社团,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办好社报社刊,培植文学业新苗,增强人文素养。

(6)语文探究学习活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所以,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资料,如提供小主题,提供相关的网站参考书籍活动方式,并安排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待学生阅读交流和思考成熟以后,方可放任学生按课文展示的方法和步骤主动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并将调查思考探究的成果用文字展示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学生围绕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语文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作用,在迁移和拓展中使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

三、结束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一个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只能做一个接线的阿婆,什么地方的线断开了,教师就把它接起来教师永远不能去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使我们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设计特征及问题——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16423.

[2]李建军.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J].学周刊,2011/03286.

[3]崔晓凤.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几点看法[J].科技资讯,2012/1416.

4.初中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四

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营造一个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增强探究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

活动时长:4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然而茶是一个学问很深的话题,要想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就必须要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你们打算想从哪一方面去研究有关茶文化方面问题呢?

引导学生调查茶的种类、名称、中国名茶、传统制茶叶的方法、泡茶方法、茶与健康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茶道艺术等。每组可以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阅读与茶有关的文章(诗词、散文),并初步了解中国50茶文化和家乡茶文化的发展过

程;

引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2、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讨论并制定本小组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准备好收集资料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第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爱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动动脑筋,猜一猜好吗?

(出示谜语):“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茶叶,板书:茶。

二、师生介绍茶知识,引出家乡茶。

茶的种类繁多,茶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等,我们家乡也盛产茶,你知道我们的茶属于哪一种茶类呢?板书:家乡的绿(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家乡的茶资源情况、茶的种类等。)

三、观察茶叶,学生感言。

1、教师出示茶叶片(新鲜)。

引导学生从它的形状、色泽等方面谈。

2、教师出示成品茶(一粒),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表达。

3、突出两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易与艰辛。)

教师总结:是啊,从一片片嫩绿的叶儿到制成蜷曲成螺的成品,其中要经历多少艰辛的劳动和复杂的工序。这其间,饱含着多少茶农的汗水呀!

四、引领学生入境,回味“成茶”的过程。

1、指名学生说说茶叶的“成茶”过程。

2、教师小结。(种植、采摘、杀青、揉捻、焙干)

3、按顺序重点讲述采摘、焙茶。

(1)出示采茶图、焙茶图。

(2)谈感受、说体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3)表情感。(你想对家乡的这些茶人说些什么?)

小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正是这些家乡的茶农,用他们的艰苦炮制了茶的醇香。其实,家乡陆郎的绿茶不仅胜在她的色、香、味、形上,她还有许多保健的功效。让我们在这声声古朴的乐声中品茗,让我们了解茶的功效,让我们“饮水思源”,让我们向家乡的这些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板书:我爱。

五、了解功效,细细品茗。(播放配乐录音,静静地品茗,深深地思考。)

六、交流学生搜集到的与茶相关的诗句、词句。

七、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绿茶”为题,写一片小练笔

第三课时

1、走进茶园学采茶。

清明时节,正是茶树生长茂盛的时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到处是一垄一垄碧绿的茶树。采茶人头戴草帽,身背竹篓,穿行在茶园中,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飞舞,茶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茶园,跟随采茶人学采茶叶。所采茶叶的标准是一芽二三叶,但是采哪些茶叶,怎样采,都很有学问。在茶农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从不会采,到有一定的速度;从采大叶到标准的一芽二三叶,进步很快。望着采摘回来的嫩绿的茶树叶,同学们虽然腰酸背痛,但是感觉很有成就感。

听茶农们介绍茶树的生长过程。

仔细观察茶农采茶,听茶农介绍采茶技巧。(采茶好像“凤点头”,采茶时,左右手都要用,一左一右轮流采,动作讲究协调;其次采下的嫩叶也分几个等级,最上等的嫩叶为一个嫩芽,如雀舌;次上等的嫩叶一般为一个嫩芽加1至2片侧叶。)

学生学采茶,茶农指导。

2、学种茶树,初步掌握茶树的栽培技术。

听农技师介绍茶场的两个茶树品种,学生观察两种茶树各有什么特点,制出来的茶叶各有什么特点。(都是楮叶种,灌木型,树姿半开展,芽叶黄绿,白毫中等,发芽密度大,整齐,产量高,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是优质绿茶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发芽期中生偏晚,适宜品种搭配和机采。场内的品种一种是大楮叶,一种是小楮叶。)

5.综合实践课活动计划 篇五

(露一手活动计划)

2010-2011第二学期计划总结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明确其基本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养。

一、总的要求:

本学期,认真贯彻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精神,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规划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总体思路

本学期,继续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以“班队文明建设、生命教育、习惯教育等为内容的开发,采取在主题范围内,以多种形式选择主题进行开发研究,结合德育教育开展的活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则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全方位探究,从中获得独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醉心于此,乐此不疲。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

三、活动指导

本学期主要学会组装模型;编制笔筒;花盆彩绘设计;制作简报等活动,对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多得给予鼓励、赞扬、肯定、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允许学生在方法上运用和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别,牢记每个学生都有长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发展学生及其自信心。

四、活动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6.综合实践课计划 篇六

八年级物理组

为发挥我校的学科课程的优势,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和学校实际,为使学生既有比较深厚的学科知识,又具有物理科综合实践能力,拟订八年级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计划如下:

一、目的意义

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重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物理抽象原理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再现。

2、丰富课余生活,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3、为物理教学提供实用的教学工具;

4、创造灵活、轻便、美观的仪器;体现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直接、实用的特点。

二、课程特点:

1、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理念。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加深。

3、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5、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6、教师和学生均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三、执行八年级物理组

四、活动安排课题:

1.九月份:针孔相机。(学生准备硬纸板或长方形纸盒)

2.十月份:照相机模型。(学生准备两张硬纸板)

3.十一月:模拟降雨。

7.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指导策略 篇七

一、科学筛选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线,主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内容。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题选择很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用来作综合实践活动。因而,在选题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要考虑课题本身的操作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等因素。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直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2.富有趣味。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它整体上是一个体现学生“做”的过程。既然是学生做,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对于课题本身的一个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想要去探究的“原动力”,这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若是学生缺乏兴趣,迫于教师的任务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学习效率低下,更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力所能及。力所能及就是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其间,学生的思维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一开始的单向思维发展到全面思考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难度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预设学生得到发展的可能性。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选一些比较基本的、自身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课题,比如《纸张的用处》《节约用水》《生活卫生知识知多少》等。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联系社会的课题,比如《家乡的特产》《关注下岗职工》《我生活的社区》等。

4.有实践价值。综合实践课没有固定教材,可选做课题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是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指导干预作用,避免一些价值不大、浪费时间的课题。多选取一些典型的、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比如《竞选班干部》《调查家乡名人》等。

二、认真制订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主题的活动计划方案由小组名称、研究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过程、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及日期等栏目组成。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方案的制订要求也不同。如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只要求写清要做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就差不多了。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鼓励他们多考虑一些详细的活动步骤,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用哪些方式去操作,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小组内怎么分工合作等等。因为活动方案直接关系到后续活动的成功与否,所以在制订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在完善方案的时候更要仔细审查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方案制订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自主”。不管学生的基础是怎样的,教师应该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订活动方案,充分地信任学生。也许学生的第一份活动方案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尽善尽美,比较粗糙,请不要担心,失败是成功之母,经验才是最宝贵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最提倡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所以,教师过多地指导反而会替代学生“自我习得并获得成长经验”的过程,削弱学生自我操作动手、自我发展的能力。

2.体现学习的合作性。一个大课题下包含几个子课题,由几个小组共同承担,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增加了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在每一个小组中,又有许多更细化的分工,比如谁负责查资料、谁负责记录、谁负责现场采访、谁负责联系社会力量等。这些分工让小组内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事可做,在完成了自己分内的事情后又可以和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收获,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分工研究各个子课题非但不会影响课题的完整性,反而还能促进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符合探究的科学性。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一次探究过程,这个探究过程不仅仅要求学生得出相对应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增强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因此,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都应该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深化。科学的“探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在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白如何更“科学”地进行探究。这其中包括我们需要考虑的研究课题、组员分工、指导老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安排、预想的研究成果等。低段的学生可由教师辅导点拨,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求他们能够自发地或是通过小组讨论来验证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科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

4.注重过程的“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8.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刍论 篇八

摘要: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在操作中要具有生活特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实效性,要有竞赛性,要力求多样化,还要追求社会性。〖JP〗〖HTH〗关键词〖HTF〗: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六个问题〖HT〗〖KH*2/3〗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应予以高度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综合实践课中,要求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与体会。具体操作时应该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HTH〗一、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具有生活特色〖HT〗〖JP2〗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才能产生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滚动效应。因而,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七年级的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单调沉寂的书卷气,把学生整体推人“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用字,区分正误,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刊误表递交有关部门。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在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中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这种“正字活动”所繁衍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现的持续生命力,是以往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无法比拟的。因此,语文综合实践课就是将课堂内外知识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达到课内练功底、课外强能力的效果。〖JP〗〖HTH〗二、语文综合实践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HT〗语文活动既要把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发挥出来,同时也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活动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而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积极参加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以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对学生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HTH〗三、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注意实效性〖HT〗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无疑应尽量活泼有趣,但在活动的过程中,绝不能因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了教学有效性语文综合实践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教师特别要考虑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活动形式,考虑活动过程必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能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富有成效,使每个学生乐于参与,学有所得。〖HTH〗四、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有竞赛性〖HT〗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性格与特长,是活动的意义所在。初中语文1-6册都编有“语文活动”,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和颁奖等程序。活动中的“评优”、颁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的,透明公正。“评优”这一环节如运作适当,对学生将会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活动中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级别,扩大奖励面,奖励的项目可以增设一些类别,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以鼓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参与和进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增加活动的开放性,向报纸、杂志等推荐优秀作品,邀请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于竞赛中取长补短。〖HTH〗五、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力求多样化〖HT〗每次“语文活动”都应不拘一格,广泛联系实际,面向活跃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热情投人,而且还能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文的各种能力。例如,初中第3册的“语文活动”为课本剧演出,这个要求本身有一定难度。有的教师将此活动与影视中的“小品”形式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大胆创作:构思一段情节,分配几个角色,设计一套对话,再适当加一点舞台提示,由此便构成一幕话剧。由于现实生活广阔,可供联想的“小品”甚多,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兴趣勃发,一个个取材于实际生活或教材的剧本很快就设计出来了。学生在排练演出中也激起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课不应受空间限制,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均可成为适宜的活动环境。〖HTH〗六、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有社会性〖HT〗〖JP2〗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时,除了课堂外,还可以将其拓展到校园之外,通过活动范围的扩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的人文性甚广,不是几十篇课文就能涵盖的,如果能将学生带到社会中,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悟,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将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某校的一位教师把一次活动课在学校附近的风景点展开,课前要求学生到郊外风景区游玩时,抄下自己看得懂的一首古诗或一篇题词。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寻找摩崖石刻,从所认识的熟字中去揣摩诗句,彼此讨论争辩。不懂之处,便请教过往游人,气氛非常热烈。活动结束时,大家都抄到了满意的古诗或题词二这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风景点成了学生的课本,旅游者成了客座教师,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这样的活动课何乐而不为呢?”〖JP〗〖JP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有固定的系统教材,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JP〗〖HT〗〖KH*2/3〗〖HTH〗参考文献:〖HTK〗[1]杨杰.对新课标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应利英.语文综合性学习实例谈[J].浙江教育科学,2005(04)

9.篮球综合实践课计划 篇九

活动目的及意义

本期篮球兴趣班的教学要发展学生篮球基本技术学习篮球简单的战术和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活动内容、对象及人数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每班35人左右。

四、阶段目标

学生熟悉篮球规则和篮球的理论知识,了解简单的技战术配合。

90%学生能学会各种基本技术,能合理运用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学会基本的防守姿势和简单的攻防战术。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练习,在自主学练中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快乐。在比赛和游戏中与同伴愉快相处,协同配合,自觉形成团队意识。教材选用及活动实施方案

学生学习基本的移动、各种运球、传接球、原地和行进间投篮技术各种进攻组合技术,学习防守的基本步伐和站位,学习简单的攻防战术和培养在比赛中运用各种技战术能力。学期成果展示方式

采取表演赛、公开课的方式展示 场地、器材预计

篮球25个,篮球场6块

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篮球综合实践课进度安排 时间

初一年级活动安排

初二年级活动安排

第1周

1、移动

2、原地运球

3、原地胸前投篮

4.身体素质

1、球性练习

2、原地运球

3、双人传球上篮 4.身体素质

第2周

球性练习

1、原地运球

3、原地胸前投篮

1、行进间运球

2、单手肩上投篮

3、组合传球

第3周

1、滑步

2、双手胸前传球

3、行进间低手投篮

1、防守脚步动作

2、持球突破

3、运球上篮

第4周

1、滑步

2、组合传球

3、行进间低手投篮

1、防守脚步动作

2、持球突破

3、单手肩上投篮

第5周

1、多种方式运球

2、单手肩上投篮

1、持球突破

2、运球组合练习

3、基础配合 第6周

1、多种方式运球

2、单手肩上投篮

3、配合传球

1、持球突破

2、运球组合练习

3、基础配合 第7周

1、多种方式运球

2、单手肩上投篮

3、配合传球

1、运球突破

2、组合传球

3、基础进攻配合第8周

1、持球突破

2、配合传球

3、简单配合

1、运球突破

2、组合投篮

3、基础进攻配合

第9周

1、持球突破

2、配合传球

3、简单配合

1、运球突破

2、组合投篮

3、基础进攻配合 第10周

全场攻防练习

全场攻防练习

第11周

全场综合技术演练

全场综合技术演练

第12周

全场综合技术演练

全场综合技术演练

第13周

期终考核

10.社会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 篇十

1.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生命”的道理,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环保小常识,并学会一些简单易行的保护环境的方法。

2.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树立“一直为环保出力”的信心。

活动过程设计:

一.环保小话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投入到生活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和香化上。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当中有一些生活垃圾、瓶瓶罐罐、还可能有你玩过的旧玩具、看过的旧报纸、旧书籍……事实上,垃圾并不是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很多垃圾都是可以进行再利用的,它们经过处理之后,就像变魔术一样,成了有用的东西,有了新的生命。

相信吗?许多垃圾都可以循环利用。

如果你是有心人,如果你能珍惜地球上的每一份资源,并能尽量回收利用,那么,地球的宝藏就永远不会被掏空,我们也就会拥有一个美丽、干净、富饶的家园了。

二.了解垃圾

1.生活垃圾:我们所扔掉的生活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其中约有30%~40%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比如,啤酒瓶、酱油瓶、白酒瓶等可以直接回收利用;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等可以循环利用;还有一些可以堆肥、发电。

2.电池:电池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过的电池中含大量的重金属,如汞、镉、铅、镍及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如随意丢弃,泄漏到环境中,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很大,将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其实,废电池并不是一“废”到底,其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属,而有色金属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这些有色金属如果不进行回收利用,而丢弃在大自然中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电池中的镉为人体不需要的元素,吸入过量会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肺气肿、骨质改变和贫血。铬、镍等可引起肺癌;铅不易被排泄,可损伤肝、肾、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

大家应该主动向邻居、同学、父母和朋友宣传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并把他们用过的废电池收集起来,妥善保管,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商议处理办法。

3.我国每天生活用水大约为2400亿立升!

废水:我们每人每天要用约188立升水。我们所排出的生活废水中,除了粪便之外,还有许多可怕的化学物质,如洗衣粉、洗碗液、去污粉等日用化学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也会随着排出,从而造成污染。

保护水源,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节约用水,养成随手关紧水龙头的好习惯;不在河边或河里大小便;去河边溪边玩时,别忘了把垃圾带回家;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三.讨论:

1.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垃圾?

2.对于废旧电池,你想做点什么?

3.想办法把生活污水进行分类排放或循环利用。

4.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废弃物会危害环境。

四.查找一些与生活环保有关的资料或图片,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五.创办“绿色家园”环保手抄报,展一展,评一评。

11.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课 篇十一

关键词:活动;实践;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设计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体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1.实践习得。语文学习不只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最重要的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

2.主体发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能力发展。“发展”体现了活动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使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

3.整体开放。语文实践活动课倡导语文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支持“三个面向”,具有时代气息,敞开世界胸怀,树立超前意识,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现代科学技术,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

4.学科融合。语文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它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历史、地理、环境、艺术密切相关,要通过学科的渗透、融合、相互作用,开发语文教育的潜能。

5.互助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师生双方、生生之间要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行动者、实践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真正体会到自己在活动、在实践、在发展,以获取相关的知识、体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6.探究发现。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是语文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习得形式。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发展自主和谐的主性,强调创新意识,在保证必要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更多地提倡发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能力、发现能力。

二、综合性实践课的要求

1.明确正确的方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编排,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但我们认为: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应该正确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2.选择恰当的环境。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是课堂,因此,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也应该是课堂,课堂上有利目标的明确,有利于组织活动,教师的注意力也能关注到所有学生。不过,为了让综合性实践活动更易于操作,教师应该在活动之处让学生先明确活动的内容、目标、组织的方式,注意事项等,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的认识,更加热爱语文,更加懂得怎样学好语文。

3.采用恰当的途径。综合性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形式五花八门,知识的综合性很强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练兵场”。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教给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边读边动笔,边读边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展示阅读成果,开展读书征文、写读书卡、做摘抄、读书演讲等活动。

三、综合性实践课的作用

1.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调查、访问、考察、访谈以及查询资料和上网搜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传统的语文课过分突出老师的作用,以老师的知识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和参与,所讲内容翻来覆去都是些字、词、句、篇,主题、人物、结构……显得太沉闷,太枯燥无味。地域文化对于学校的学生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程度,能抓住学生们身边的事、景、物开展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一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也都会积极表现自己,也激发了那些中后进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大批有益于社会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就是要了解和参加自己家乡的建设,自觉地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中十分关注的内容之一。

4.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鼓励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实践,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在与人交往、合作中,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护自然、传承文化的能力;发展了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和谐发展。

四、综合实践课面临的问题

1.家长迫于中考压力只关心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学资源,不太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子女参与有的持反对态度。有些学生对活动课不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些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学生头脑里的应试观念较强。这些都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对他们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教育。

2.学生活动仍不够充分,面不太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由于学生的课业繁忙,部分学生准备不充分;二来学生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生活,三是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仍不主动,得不到什么锻炼的机会。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锻炼还不够均衡:能力强的学生在活动中如鱼得水,弱的一些学生则跟在后面。怎样让性格、特长、水平起点各不相同的学生在活动中能取长补短,使得弱者变强,强者更强,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3.怎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的时间长了,学生的兴趣也会渐渐淡化,这就要求我们适时地改进活动方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4、怎样谋求“量的扩张”,即资源扩展与时间延伸。所谓“资源扩张”就是扩大语文实践,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优化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所谓“时间延伸”,就是将学生的时效性阶段活动,延伸到整个学期,全面铺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12.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 篇十二

一、研究方案的基本要素

方案制定课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一般来讲, 完整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 课题名称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确立个性化的标题。例如《节水创意金点子》、《小鬼当家学理财》等。标题应该充分体现小学生特有的意趣和个性化的思考。在选择课题名称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切入点小、有独特视角的课题, 这样的题目操作性强, 容易得出创新性的成果。

2.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要体现综合性, 尽量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科学的目标应有层次性与生成性,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 目标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一些生成性目标。

3.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包括物和人两方面。物的方面包括场地、器材、环境、车辆、经费等;人的方面包括人员的分工, 活动指导者的安排与联络。有些活动可能需要聘请其他社会成员作为指导者, 这就需要提前进行联络, 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需要阐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 真正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比较大的课题还可以分解成若干子课题,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选择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

5. 活动步骤及分工

列出完成研究内容的具体步骤、时间和成员分工, 这是方案的核心部分, 需要学生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划, 包括活动主要分成哪几个部分, 每一个阶段的活动在什么时间展开, 每一次活动的人员安排。步骤清晰、分工明确的活动方案是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6. 预期活动成果

常见的研究成果形式有:学生作品、手抄报、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在活动方案中要明确预期研究成果和每一项成果的具体负责人, 这样, 研究活动的开展会更具指向性, 活动效率会更高。

二、方案制定课的目标要求

1. 紧扣主题

整个研究方案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研究主题, 为解决研究问题而服务。

2. 步骤清楚

内容要清楚、详实。在活动计划中, 制定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 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活动地点、人员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等, 都要一一细化, 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3. 分工明确

小组的分工很重要, 它关系到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活动中哪些事情具体由谁负责, 哪些事情由几位同学合作完成, 都要在计划中体现, 这样在活动结束时也便于总结、检查每个同学完成活动任务的情况。根据活动的需要, 学生还可以找一位指导老师, 以便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老师的职业可以是各行各业的。

4. 方法可行

要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 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 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 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进行审视, 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指导教师知识面广, 实践能力强, 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这样,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 学生有可能会设计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来参与活动。那么, 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 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 这都需要考虑。制定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 还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 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5. 重点突出

在制定活动方案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围绕研究活动中的重点和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规划, 研究方案始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的设计都要突出研究的重点, 这也是保证研究质量的关键之一。

三、方案制定课的基本教学结构

方案制定不是一节课的事, 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方案主题, 课堂的结构可能会有所变化。尤其是随着学生方案编制能力的提高, 课堂结构会有所调整, 有的可能侧重于方案基本结构的掌握, 有的侧重于过程的细化, 有的侧重于成果的展示等。对于新接触研究方案的学生而言, 方案制定课的基本结构主要如下。

1. 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方案制定对于小学生来说, 的确是个新鲜事物, 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故事情境, 使他们对方案制定的重要性有全新的认识, 让学生感觉到方案制定在一项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趁势导入方案制定课的教学。

2. 案例引路, 自主建构

完整的方案包括哪些内容?制定方案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 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案例, 这些案例可以是比较优秀的, 也可以是不完整的,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形成关于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制定要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方案制定的深刻认识。

3. 小组合作, 共同策划

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 老师要充分调动各个小组的积极性, 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共同制定方案。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与孩子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水平的提高。

4. 讨论交流, 论证评价

孩子制定方案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后才能定稿。教师在组织本环节时, 要努力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案的评议中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主要活动设计是否围绕研究主题?活动是否对整个研究活动有所帮助?生活中是否有活动开展的资源?通过努力学生是否能完成活动任务?”等角度来对方案进行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评议, 对共性问题要加以评述, 以便引起学生注意, 避免同类问题的再发生。方案交流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其分析问题、提炼问题能力的过程。

5. 指导修正, 完善方案

教师要建议孩子及时记录同伴对本组方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围绕这些问题, 小组成员集思广益, 进一步完善方案。教师也可结合小组的构成情况, 提供不同的帮助, 适当加以个别指导与修正。

四、方案制定课的常见问题反思

在方案制定课上, 目前常见的教学问题也不少,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方案的制定在学生看来就是填写一堆表格, 枯燥乏味, 无法体现其意愿和特点;

第二, 学生为了制定方案而制定方案, 程式化现象严重, 研究方案与研究活动脱节;

第三, 小组合作制定方案的时候总是组长或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一马当先, 其他的组员难以被调动起积极性;

第四, 活动方案过于粗糙, 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后, 活动方案容易被搁置在一边;

第五, 学生制定的方案千篇一律, 从而导致活动过程也千篇一律;

……

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方案

现在的方案制定课往往是在学生确定选题后就马上着手, 但事实上学生在刚确定完选题后对所研究问题的了解还比较少, 很难形成有质量的活动方案, 这也会导致学生制定出来的方案往往千篇一律、浮于形式。为此,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打破思维定势, 在确定选题后, 让学生通过文献搜集、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研究主题的相关信息,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来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这样可能方案的质量会更高, 针对性更强。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调整研究的主题或思路, 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会更加成熟。

2. 尊重儿童兴趣, 方案呈现方式鼓励创新与多样化

在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时, 教师要兼顾不同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 尽可能选择孩子比较容易表达与接受的方式, 方法要多样化, 不一定千篇一律地选择填表方式进行。要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方案的设计, 充分体现趣味性、儿童性的特点。方案设计要简洁明了, 尽量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和产生畏难情绪。

3. 指向问题解决, 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时候学生往往容易目标游离, 为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最想研究什么, 怎么样围绕最想研究的问题设计具体方案。活动形式的设计必须指向问题的解决, 不一定要运用到各种研究方法, 但要尽量使得活动形式多样化, 让学生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 活动设计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局限性, 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在设计研究方案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注重身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研究的难度, 提高研究的质量, 保障研究顺利进行。

5. 预设指导方案, 细化方法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 学生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缺乏对细节的考虑, 因而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最容易出现线条太粗, 活动内容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学生在制定采访活动计划时, 往往就简单写上:到污水处理厂进行考察, 了解水污染情况, 却忽略了一些细节考虑, 如怎么去污水处理厂?到了污水处理厂跟谁联系?具体考察什么内容?考察过程中学生如何具体分工?……如果这些细节没有考虑到, 可能会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

教师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之前, 自己必须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方案, 充分预设学生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方法, 要结合具体的课题细化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细化, 要写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 并分步骤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写出来, 要具体、可操作、条理清晰, 因为活动计划越详细、越具体, 活动的操作性就越强。比如, 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设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哪些?怎样发放问卷等等。在大致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后, 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细化, 如活动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的总任务和分期任务等, 以便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6. 指导学生合理分工, 为每个孩子找到展现平台

在任何合作完成的活动中, 都会涉及小组任务的分配或分工问题, 同样, 孩子的研究活动也不例外。在研究方案的制定中, 教师对如何进行合理分工要进行重点指导, 指导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每一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 (2) 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人; (3) 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特点合理分配任务; (4)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中承担各种角色; (5) 为每个孩子找到展现的平台。

7. 督促激励学生执行、调整和完善方案

13.小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 篇十三

1、巩固本单元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给下面的字加一部分,组成本单元的生字,再组成词语。

(一)读读本单元的生字,复习字形、巩固字音。

(二)读读横线左边的字。

(三)举例:光——

“光”加上一部分,可以组成本单元学过的哪个字?(恍)

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恍”。在括号中组一个词。

(四)自主完成一题。

(五)集体订正。

二、读一读,背一背,你会有所发现。

(一)读词语,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

(二)读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表示秋天景象的词语)

(三)背一背。

(三)口头填空:

秋()气()天()云()大()南()

果实()()菊花()()()()红叶

(四)用以上方法学习第二组。

(五)你还能够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三、作业:

抄写词语,并且背一背。

教学反思:

14.初中综合实践课活动 计划 篇十四

—《三角形首饰盒》为例

王鹏宇,张玲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登上中学课堂的舞台。本文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及折纸过程涉及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三角形首饰盒》为例,设计了一堂初中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引言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把“综合与实践”列入课程内容,“综合与实践”是一类

[1]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

[2]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折纸是一种充满数学味道的艺术。在惊叹折纸艺术美的同时,你是否驻足停留去深究其中的数学原理呢?当把精美的盒子展开时,你曾否关注过那一条条折痕折射出的数学线条呢?将折纸作为一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折纸会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也是本研究将三角形首饰盒的折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素材的原因之一。

2.教学设计

2.1选材分析

开展综合实践课教学,必须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兴趣开展教学[3]。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三角形首饰盒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三学生已经习得相似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为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特别选择《三角形首饰盒》作为本堂综合实践课的内容。2.2材料准备

由于三角形首饰盒由盒盖和盒底组成,而盒盖和盒底分别由3个相同的部分拼接而成,因此每个学生需准备6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我们选取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纸作为本节课的材料。2.3学情分析

本次实践课依据选材内容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将授课对象定为初三学生。本堂课主要是研究三角形首饰盒的展开图分析盒子边长与正方形边长的大小关系,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盒底和盒盖的折叠方法。本堂课重在应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培养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2.4教学目标分析

本教学目标是根据《2011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的课标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制定。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相似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理解折叠过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思考:通过观察盒盖和盒底学会提出问题。在参与观察三角形首饰盒展开图并且对应找到盒盖和盒底的边长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在解决盒子边长与正方形边长关系时,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折叠与计算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2.5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三角形首饰盒展开图折痕的分析与计算。

难点:通过折痕计算三角形首饰盒的边长与正方形纸的大小关系。2.6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回顾

通过给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回忆步骤,动手操作完成盒盖和盒底的折叠。设计意图是以实物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盒盖折叠方法回顾:

3.将点H与点J重合对折,折痕为KL。过点G使得BH重合对折,得到点M,将点B与点M重合对折,折痕为PM。1.将正方形的两对边AD、BC重合对折,得到折痕EF,将点A折到EF上使得新折痕通过点B,新折痕为BH,点A的落点为G。CEDG2.将DH与HG重合对折,折痕为HJ,点D与点I重合。DJIEGC4.将CP从背面与HN重合,折痕为OL。DKJIEGCDKJOIEGCPPHHHLMNHLMNAFB

AFB

AFBAFB

6.将LS折到LQ上,最后还差一步,将点J与点I重合。5.将CP与OL重合,折痕为LK。OOQJJRLKLSKN

盒底折叠方法回顾: PCHNPCH

1.将正方形的对边AD和BC重合对折,折痕为EF,将另外两组对边也重合对折,折痕为GH,将AB与GH重合对折折痕为JK,再将AB与JK重合对折,折痕为MN。DEC2.过点E、M折叠,折痕为EM,同理过点E,N折叠,折痕为ENDECD3.得到如图所示ECGJMAFHKNBGJMAFHKNBGJMAFHKNB

4.沿折痕JK翻折,得到如图。DE5.将EP与PQ重合,折痕为PL。DC6.将点K折到JK上并且使折痕通过点Q,将点J折到JK上且折痕通过点P。ECDECLPAMQLPBNQAMJKBNPAMJQBNK JK 2)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折叠好的盒盖和盒底,发现盒盖比盒底大,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盒盖和盒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解决问题

为使盒盖正好能盖上盒底,就需要对折叠盒盖用的正方形纸张进行裁剪,裁剪多少为宜呢?通过完成以下4个探究问题寻求问题答案。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探究问题1:盒底边长与正方形纸边长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将盒底展开,(为了方便下面的叙述与计算,标示相应字母),盒底的展开图如下所示,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盒底展开前和展开后,从盒底的展开图中找到盒底的对应边长就是PQ。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运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求得PQ的边长。解答过程如下:

ERPR41,而MO157.5cm,EOMO72423060∴PRMO15cm,故盒底长度PQ2PRcm≈8.57cm,7777ΔEPR相似于ΔEMO,则

探究问题2:盒盖边长与正方形边长的大小关系

盒盖展开图如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盒盖的边长就是HN,且HN=HM+MN。

解答过程如下:

在HGB中,HBG30,G90,GMHB.,152315103cm,BG15cm,3cos303HG15tan301553cm,3***HMHGcm,BMBGcm,MNBMcm,222224253∴盒盖的长度HNHMMN≈10.83cm.4 HB问题拓展:HJ和MG是相等的吗?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HJ和MG不相等,“眼见不一定为实”,数学一定要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证明。

探究问题3:盒盖与盒底的大小关系

若使盒盖能恰好盖在盒底上,同时兼顾美观与精致,只要盒盖的边长比盒底边长大0.2cm即可,因此需要盒盖的边长为8.77cm。

探究问题4: 折边长为8.77cm的盒盖需要多大的正方形纸

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知盒盖边长与正方形边长的一般关系式,故设正方形边长为a,53acm.12

因此当HN=8.77cm时,a=12.15cm。

最后,由于给定的正方形纸边长为15cm,所以只要将正方形纸的边长裁剪为12.15cm,用边长为12.15cm的正方形纸折叠盒盖,用15cm的正方形纸折盒底,那么折叠好的三角形首饰盒就很精致了。4)折叠操作 则盒盖的长度HNHMMN 通过观察学生的折叠过程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最后让学生互相分享折叠经验。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建议

(1)考虑到学生在折叠过程花费太多时间,建议前一节课就学习折叠盒盖和盒底,这样会避免学生由于忘记折叠方法浪费过多时间。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该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 发现学生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在最后学生折叠操作的环节教师没有时间给予每个学生指导,无法深入了解每个学生。

[4](3)综合实践课的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呈梯度推进.虽然本节课涉及的4个探究问题环环相扣,不仅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调动学生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还应将问题更一般化,比如再增加一个探究问题5—折叠给定大小的盒子时需要多大的正方形纸,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4)综合实践课的问题解决具有灵活性。本文是从盒底与盒盖的的边长入手进行计算,还可以从盒底与盒盖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计算。参考文献:

[1] 朱桂凤,孙朝仁.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与思考—以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12(6):37-40.[2]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3] 黄燕苹,李秉彝.折纸与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 贾海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与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449.作者简介:

王鹏宇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1254363977@qq.com

tel:***)汉族,山西朔州

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张玲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zl125168@163.com)

汉族 湖北黄冈

研究生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调查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生物个人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