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第一章读书笔记(7篇)
1.我们仨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一
读完简爱,我的心灵收到了很大触动,就如水波不惊的湖面在不断滴下水珠,增加不了多少,但是总让心中不平静,作者以主人公的凄凉背景做开端,层层叠入,直到认识了有妻子的罗切斯特,到这我毫不夸张的说我看见了一个倔强到极致,但心中却极其缺少爱的人,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慢慢对罗切斯特起到了鄙视的心理,但看见他们的结局和温馨我也感到了一阵阵暖流。
我还特别羡慕简爱的纯洁,好似没有一丝灰尘的纯净水,加上不屈的自尊与无与匹敌的倔强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女强人与内心脆弱的受伤小猫。用心体会,我似乎看见了与简爱一样性格的夏洛蒂,没有绝世的容颜,没有傲人的资本,也没有显赫的家世。纯纯扑扑的老百姓;一个有志向,有决心,有目标的老百姓。
当简爱为罗切斯特伤心与执著追求时,我看见了三国的名句“风潇潇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气与胆量。也许《简爱》不再是一本女人必读,让人流泪不止的长篇成功小说典范,也不止告诉我们什么什么精神,在21世纪的我们在大量文章的阅读下,什么精神我们恐怕都知道了,但还没有见到过一本教会爱情与坚持的名著,没有太多感人的语句,如一位老者在叙述他的经历,那么淡然,没有环视天下的雄心,没有小辈的拘谨,只是让人不敢直视的目光盯着你,让你不敢直视,那目光有的太多,浑浊的人生百态,无常的起伏波澜,还剩下的清明,厌倦的不在意,都在老者身上,简爱身上得到了诠释。
《简爱》告诉我们在阳光下是花都会开,有信念,车前草也有他的花期;在人间是金子都会发光,有毅力,金石唯开;在心中每人都是英雄,有闯劲,谁都会是第2个曹操;有梦想,幻想,谁都会成为下一本名著的主角《简爱》诠释爱情,毅力,倔强的书,一本为之汗颜的书,有空多读,一次不比一次的感受,总是有种吸力向你伸手。
2.昆虫记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二
一个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
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这是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着作
影响世界的经典着作
3.《人为什么活着》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三
自己的一点简单的见解,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人又有多少弱点啊!”
这篇文章只有这里是真正点到题目中的,其他的部分多是对自我和灵魂的拷问和分析。不同于他一贯的犀利讽刺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和以往感觉不同的、可爱真诚又略带自卑的王小波。
开篇先回答了李银河来信时向他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目前没有找到。从他描述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痴情和深沉的爱,还有略带无奈的想要占有的自私心态。其实我认为有这种心态再正常不过了,恋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认可在初期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而这正是一个人爱你的表现。只要将这种想法控制到一个合理范围内就无妨,而且还会促进爱之神的烟火传递。
接下来他描述了他所认为的最高准则,那就是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关于认知自我的讨论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有一种是“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我之前看过的书中好像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奇特的一生》中格拉宁描述自己如何写柳比歇夫的小说时这样说:“我可是干事儿来着,一直忙得很;究竟忙些什么,却记不起来。”虽然这部分离认识自我还有一段距离,但至少记录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也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是绝不可忽略的。又比如柏格森创作的《创造进化论》中《生命的进化》一章这样写“画家通过自己的本能和调色板上的颜料将模特的特征表现在自己的肖像画中,但,即使是知道这一点,也没有人――包括那位画家在内――能够准确预测肖像画最终被画成什么样。”他们都在谈论如何认识自己。柏格森借助画家的例子也表达了和格拉宁相同的态度。而在这篇文章中,他也在说,人们在作画和写作时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也在疑惑,也在思考。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是怎么认识自己的。我们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体会有感受,绝不像冷酷无情的机器人,只会服从人类的命令,而不会感受到疼痛甚至是意外的降临。当然这也是个很可怕的类比。有的人提出过人是不是有两面性的可能性,一个在正面,一个在反面,或者说一个就是现在正在看文章的你,另一个你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请不要害怕,我的想法是,大概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不曾出现的小人,这个小人会在你愤怒时显露出他的原貌,在他面临金钱与感情的纠纷时所暴露出的`弊端。这个小人有时就会代表着你心里压抑着的愿望,他会在你正在做一件不情愿做却又一定要做的事情时出现,会在你面临两难抉择时出现,还有可能,他会在你接受不了现实时想要暴露自己的另一面时出现。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你的一个可以感知你的情绪变化的朋友,不要忽视他的渴望。这不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情绪,想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就不要忽略这些本应该有的东西。
4.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读书笔记 篇四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形态
(一)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习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
局限性:内容的零散性,教育方式的随意性 2.社会教育
类型:社会举办型,学习举办型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3.学校教育
含义: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教育活动。
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三)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与近代社会教育
四、教育的本质及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和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2.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4.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时代性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教育受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所制约并对他们的额发展起作用。
2.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宗教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19世纪 法国)、桑代克(美国)、沛西能(英国)理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错误: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
理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错误: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四)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苏联)理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教育
特点:1.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谈不上严密的计划性
2.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身教,言传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生活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8.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人员,机构场所和组织形式
9.教育与原始的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古代封建社会教育 1.古代中国
古代学校的萌芽:五帝之大学:成均(董仲舒《春秋繁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庠,序,校)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
(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春秋战国:私学——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翟及其后学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商鞅,韩非
秦朝:文化专制,教育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服务
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吏师制度
汉代:对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教育发展的条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
独尊儒术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基本教材和科举依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明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等级制度。
3.古希腊,古罗马
古代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内容丰富,教育方式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后:
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
(三)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
(四)近代社会教育
1.国家加强了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由法国人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
(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全民化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四)教育的多元化
(五)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教育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
《论语》、《孟子》、《老子》、《四书集注》(朱熹)、《传语录》(王守仁)、《大学》(无名氏)、《师说》(韩愈)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昆体良)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儒家):(1)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有教无类
(2)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3)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4)教学思想和方法:
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墨翟(墨家):(1)兼爱非攻
(2)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道家:回归自然,道法自然
学记:战国后期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 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总结最为突出。
“建国君民,教学为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外相结合,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
1.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2.问答法分三步:(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定义。(3)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论
柏拉图:
1.著作:《理想国》
2.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政治学》
3.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和著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夸美纽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
1)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主要观点: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法则的原则
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3)卢梭——《爱弥儿》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4)康德——德国: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的教育学。(5)裴斯泰洛齐——瑞士(6)洛克——英国
1)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主张绅士教育 3)轻视国民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
1)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4)教学理论: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学
1)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
1)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2)基本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真正的“科学化” 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征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3)
不足之处:唯科学主义
2.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2)基本观点: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3)
不足之处:思辨气息很浓,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1)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学》,《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2)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教育使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具有其他目的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知识
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特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3)
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
1)
代表人物: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年),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
基本观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反面又反作用于它们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
1)
代表人物
美国:鲍尔斯
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
阿普尔(《教育与权力》,1982)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2)
基本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师是维护社会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看似自然的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积极寻
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工作的策略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和客观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用伪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是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
1)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2)
基本观点:
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
5.我们仨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五
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独特的、专业化的人际帮助活动。人类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开始面临着两个终生的课题——适应社会、谋取发展。
可是社会变迁使得现代人面临着空前的适应挑战,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这种分工只要求生产者具有某项非常单一的能力,并在该项能力上有卓越的发展,而他们的思想、感情、创造力等变成了多余的累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秦始皇为了巩固千秋帝业,吗?
相对有限,出一个个竞争“瓶颈”这种状态中的人们常常会有强烈的焦虑之感,也许用数十生活条件似乎永远向个价值迷糊的时代,我们的身心备受折磨。
其二是帮助别人。希望当下各国政府都能从人民的使人民身心健康得
6.我们仨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六
悄无声息、黯然失色、仪态万方、一无所知、怪模怪样。
凶神恶煞、典雅优美、无拘无束、大手大脚、活蹦乱跳。
望而生畏、津津有味、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狼吞虎咽。
心满意足、锲而不舍、小心翼翼、各种各样、晶莹剔透。
1.破茧而出:指蚕结蛹后成蛹咬破茧出来。比喻人或物成熟了。
2 .清清楚楚:清晰明白有条理。
3 .竭尽所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一件事。
4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5 .坚强不屈: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6 .一无所知:一:全,都。什么也不知道。
7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8 .各种各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
9 .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
10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1 .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12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13 .丑陋不堪:十分的.丑,难以入目,让人看了要恶心相当龌龊,多指行为。
14 .历经艰辛:形容经过了很多的艰难困苦。
15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形容非常坚决果断。
16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7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18 .自叹不如:一种感叹,叹息。叹息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
19 .干劲十足:做事情十分有干劲。
7.城南旧事第一章大纲读书笔记 篇七
——题记
炎炎夏日,独自呆在家中,窗外知了声和着喧闹的人群声,使渐渐成长的我心烦气躁。懊恼童年远去的自己已不能顽皮,大人们已经用成人的规范来要求我了。唉,丢失了童年的我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于是随手拿起床头的书翻过多遍的《城南旧事》,它竟像炎炎夏日中的凉茶,消去了热意,深深吸引了我。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这些人都随着我长大没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块儿失去了吗?”文末的“我”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也正是因为爸爸的死,让“我”童年美梦顿破。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的童年随着我的成长“丢失”了,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总是快快乐乐过每一天,不必担心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成天被爸妈捧在手里做“小公主”“小王子”,一切都只要顺着父母为我们铺好的路走下去。
其实我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缺乏独立,不敢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玩耍……全部都要有人陪伴,文中英子的独立勇敢让我立刻感到羞愧,但是怕黑,不敢一个人做任何事似乎已成了不可磨灭的困难,独立?独立!
曾独自走在黑乎乎的大街上,四周是那么安静,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将脖子缩进衣领里,就像一只蜗牛躲进自己的壳里才觉得安全一样。四面的路灯下树枝不断左右摇晃,就像是魔鬼的乱发飘呼着,隐约听见了轻且慢的脚步声,好像是害怕敲打在夜的寂静中。
我要战胜的只是一段黑夜中独自前行的路!在路上将童年的依赖丢却,赢得父母的信任和独立的尊严——这是好事。这样的事还会有很多。
我们在童年的梦幻中慢慢长大了,学会自己度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靠自己的力量,以受人怜悯为耻,不受他人恩惠。褪去幼稚,得到锻炼的机会。“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过去了”——这是好事
【我们仨第一章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今天_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10-02
我们爱读书作文07-06
管理学第一篇读书笔记06-15
读书日记与读书笔记06-30
读书活动的读书笔记10-22
看见------读书笔记06-26
读书笔记示例06-28
读书笔记简爱08-02
数学读书笔记08-05
彷徨读书笔记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