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意思

2024-08-10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意思(通用9篇)

1.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意思 篇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2.《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二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齊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西湖边畅游,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还有许多诗人也用他们的笔,赞美祖国的山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件出示:课后积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预习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自然成诵。 2、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鳌钡却视锕怪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学生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预习安排: 1、熟读古诗,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积累一两首描写西湖的诗歌。 3、积累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反思 一、常规训练。 学生朗诵描写西湖景色的诗。 二、激趣导入。 你们去过西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西湖。 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没去过西湖,让我们随着下面这些图片感受一下西湖美丽的风光。 出示西湖景色的图片。 三、了解作者。 大诗人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他对西湖的景色最为喜爱,你了解苏轼吗?能否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四、揭题,导入诗文 1、苏轼第一次在杭州做通判时,他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2、初读诗句 3、同学们对这首诗都进行了预习,能谈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吗? 五、深入品读。 苏轼写得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千古名篇,历来被大家所传诵,你觉得这首诗哪些词用得很精妙? “水光潋滟”是一种什么景象? 这时你就是诗人,泛舟西湖,放眼望去,你还看到什么? 还有用得妙的词吗? 此时此刻,山、水、人都笼罩在丝丝细雨中,诗人又大声赞叹到------- 接着谈。 诗人泛舟西湖,饮酒观景,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鳎都使他身心愉悦,他大声吟诵着----- 六、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朗诵。 可以结合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汇报,指名进行整合。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 b.地点――湖上舟中; c.干什么――饮酒聊天 生自由读诗,指名读。 指名2-3人汇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晴方好”的“方”,一个“方”字,就把西湖恰到好处的美展示出来了。 用联系上下句的方法。 用查字典的方法。 微波粼粼,水面上像撒上碎金子。 水波荡漾、浮光跃金…… 生想象画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奇”用的好,突出了雨中西湖的奇妙之美。 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生:山色空饔暌嗥妗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宜”用的好,突出了西子无与伦比的美。 生举例说明。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比作西施,突出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那么美。 生齐诵全诗。 喜悦、激动、赞美。 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可以从对作者的了解,古诗的表达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方面谈收获。 小结: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因此,为西湖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为杭州平添了妩媚动人之处。 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欣赏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吗? 据说“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这两处景观因苏轼而得名。幻灯片出示两处景观。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 那“方”字该怎样理解呢?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幻灯片出示“方”的解释,学生选择。 还有哪些词能形容这种景象? 幻灯片出示描写潋滟的四字词。 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道----- 一个“方”字,就把水光潋滟,恰到好处的美展示出来了,用的多妙啊! 雨中西湖是一种怎样的美? 幻灯片出示四字词。 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活中见过淡妆浓抹吗? 是啊,西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所以,一个“总相宜”就突出了她的天生丽质。 作者仅仅是在赞叹西施的美吗? 作者以美人喻美景,既彰显了西湖之美,又因二者都有一个西字,西湖从此被冠以“西子湖”的美名。 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首诗。 教师幻灯片出示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晓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诗境、悟诗情。

4.《饮湖上初晴后雨》详细教案 篇四

【设计理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课堂教学以“读”为主,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古诗,从读通顺读准确到能背诵。

2、学习带拼音的字词,读准字音。练习写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1、欣赏图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感受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神奇。

2、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理解意思,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诗句,感受韵律美,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中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赏图揭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谁来背一背?(个人背、齐背)

2、欣赏图片,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欣赏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领略西湖 1 的美景。请欣赏。(出示杭州西湖十景)(看完)谁来赞一赞西湖的美景?

(风景如画、如诗如画、山清水秀„„)

(师评价:你说得真好。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真是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这里欣赏美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非常喜欢西湖。(出示苏轼图片)请看,这就是苏轼,世人称他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请读题目)

4、(个别读)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诗人在饮酒。在西湖上游玩。天气先晴后雨。)

(饮字还有一个读音:yìn 饮马、饮牛)饮马就是牵着马去河边喝水。(再齐读题目)

二、反复诵读,感受韵律。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过渡: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1课,自由把诗句放声读一读,要求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生自由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全诗)

生:(随机二位学生读。)(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通顺。你读得又准确又流利。)师:读得很温柔,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谁也来读读? 师:这个“妆”是翘舌音。

“抹”读mǒ 还有一个读音:mā抹平抹桌(动作示范抹桌)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写两遍。老师巡视,展示,评价。(见面时叫学生准备一个写字本)

师:我们再来准确通顺地把诗读一遍。

(二)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刚才我们已经把全诗读准确、读通顺了。但是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出示节奏诗)

师:想听老师读吗?(点击配乐读)师:老师读得好吗?能给老师一点掌声鼓励吗? 师:谁也想这样美美地读一读?

(预设:想听班长读吗? 孩子们,我们班读书谁读得最好?)

(评价:竖起大拇指;老师鼓掌;说: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生:读。

师:读出了节奏感,好!谁也来试试? 生:读。

师:真有古诗的韵味啊!(节奏感真强!)(你读得真准确,但节奏感不够强。)师:谁还想读? 请你。生:读。

师: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起读吧。

(学生齐读)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的音韵美。但我们还要走进诗中,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品读诗句,欣赏诗境。

(一)走进晴天的西湖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晴天的西湖。(板书:晴)(播放晴天的景色图)

请同学们细细地欣赏,看哪一种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说话训练

(幻灯出示:我会说:晴天的西湖真美啊,你看。)(你真留心观察。你说得真好!感谢你为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一副画卷。你的语言真美,像诗一样。)

3、师小结:我们都被晴天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诗人苏轼也一样,那么他是怎样

赞美晴天的西湖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点击图+诗句)

4、师:请问“潋滟”什么意思? 师:水光潋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波光粼粼、水波相连、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谁来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思?(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5、说话训练

师:(出示句子:我会说:

在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水波荡漾,仿佛。

(水晶、钻石、银河落九天)(评价:你真会想象。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6、引读三次

师:晴天的西湖真美呀!难怪苏轼说: 好。(把咪头对准学生)

(西湖的景色真好,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好”读重音,读饱满。)谁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2人,表扬读得有进步的)引读: 晴天的西湖真秀丽啊,我们一起来称赞: 好。(随机板书:好)

(二)走进雨天的西湖

1、正当诗人沉浸在西湖晴天的美景中,忽然下起了小雨,(板书:雨)

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欣赏。(出示雨中西湖的视频)

2、说话训练(出示图+我会说:

雨中,西湖的山峰,像。)(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云雾迷蒙)

(像披上了一层轻纱、像仙境一样、像走进神秘世界)

师:是啊,雨中西湖的山峰若隐若现,诗中哪个词描写出这个画面? 生:空蒙

师:是的。“空蒙”就是云雾迷蒙的样子。

3、师:那么“山色空蒙雨亦奇”你又怎么理解?

(在云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隐若现,非常奇妙。)

4、师:你理解得不错。“奇”就是奇妙、神奇的意思。(板书:奇)

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5、师:雨中西湖,其他的景物又怎样呢?

出示:雨中,西湖的。

(塔、柳树、小草、鲜花)

师:雨中的西湖真是神秘莫测,多么奇妙啊!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齐):“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赏读晴雨西湖(老师站中央说)师: 西湖晴天好,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雨亦奇,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两种感觉都很妙。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欣赏绝妙的比喻

1、过渡: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心中无限热爱,情不自禁想起了。(西施)孩子们,你们知道西施是什么人?(出示西施图,介绍西施)

师:是啊,苏轼称赞她。生:“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第四句)

师:孩子们,谁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总相宜)(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

2、小结:是啊,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西湖也一样,晴天美好,雨天也奇妙,所以诗人想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引读:西湖如诗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心中涌起无限的热爱之情:——(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背诵诗句,升华感情。

1、苏轼如此热爱西湖,因为他曾两次在杭州任职,为当地人民疏导西湖,筑堤防洪,做了许多好事,西湖变得更加美丽。他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就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诞生了!

2、生: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一次。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能背诵吗?我们一起背一遍。(消失诗句背一遍。)

3、师:孩子们,诗歌可以读,也可以唱出来,我们来试唱一次。(点击视频学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走出课文,欣赏古诗。

师:苏轼为我们写下了美妙的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赞美祖国山河的诗篇。请欣赏。(出示祖国山河的诗篇)

2、古诗新篇,加深理解。

师:老师也尝试作了一首诗。(出示自读)师:写得不好,请多指教。谢谢孩子们!师总结:

同学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愿你们在课外多读古诗,多长知识,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3、布置作业:

①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搜集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并背诵。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好

西湖

雨 奇

5.《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五

黄达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 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在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 国壮美河山的古诗。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6.《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篇六

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为豪放派词人。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

7.《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七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8.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拼音 篇八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两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最恰当评语。第一首诗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除湖山胜景外,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也可见一斑。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赞誉之情更表现无遗。

后两句,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奇妙、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同有一个“西”字、同在越地、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在风神韵味上,两者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真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9.《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篇九

坐着小竹排,静静地观赏西湖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迷茫茫,飘虚的绮丽景色,令人回味无穷……似绣花针,牛毛的雨丝乘着风姑娘的脚步飘飘然然的荡漾在天地间,遥望着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梦幻的纱衣罩着大地,眼前似乎很朦胧,似乎又很清晰,雨越来越大,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横挂在天,天地间仿佛挂上了一帘珠帘,豆大的雨珠降落到西湖上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像花环般耀眼,夺目眼球,“叮叮咚咚”像无数根指尖悄然落下,弹奏出一只只荡气回肠的交响乐,这乐曲漫漫的融入了一片清水中,透彻……雨中的西湖像一位弱不禁风的少女穿着一件轻薄的纱衣,跟着雨的节奏舞之蹈之,在斜风细雨中谱写着一段感心动耳的传奇。我陶醉了,一股清风拂过脸颊,一片旭阳不停荡漾……

雨渐渐停止了轻唱,太阳冉冉升起了,温暖的阳关洒向西湖,她映照着你,你扶持着她,就这样一片春意在此播撒,惬意的暖风轻轻荡过湖面,留下的是一片涟漪……船桨激起的一刹那你才发觉船在前进,岸在后移。金灿灿的阳关是笔,湖面是一张白纸,每一笔尖的顿落,都是无尽的遐想,湖面上金光闪闪,无数颗金星掉落到了湖中,使西湖更加引人注目,你是否留意到西湖上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大圆盘似的荷叶拖着一只只“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的荷花仙子,她似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高高挺立在西湖中央,淡淡的芳香中,没有一丝杂味,顺着一股清风淌入我的心底,陶醉……自古以来都已美名相伴的西湖,真能与西施媲美,那婀娜的姿态,婆娑起舞的神秘真令人刻骨铭心,女儿绿的湖水映照着环山,环山围着绿水,真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诗情画意的画卷,画中,我陶醉了……

上一篇:高三年级学生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自测试题三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