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月考质量分析(共8篇)
1.政治月考质量分析 篇一
四年级一班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命题情况
本次月考试题体现了重视基础、突出核心、稳中有进、适度创新的思路,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一)重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
今年xx市中考数学试题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解答习惯和承受能力,既准确考查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所达成的水平,又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数学才华的舞台。本试卷的试题注意对初中数学知识考查的广度,涉及A级要求8 个,B级要求 16个,C级要求18个, D级要求12个,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主干知识点基本覆盖,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符合《课标》和《说明》的要求。根据“两考合一”的特点,基础题占70%,此类试题考查的知识较为单一,入手容易,考生只要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利用通性通法,即可完成此类试题。如选择题的1—8题,填空题的9—17题,第19题,第20题等,重点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意在引导教学方向,使其步入课标所倡导的主方向上来。
(二)依纲据本,坚持正确导向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能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与《2017年xx市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的要求,对《课标》和《说明》中要求降低的内容或要求提高的内容试题均有所体现。试卷中绝大多数试题源于课本,这对指导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传承,力求稳中有进
今年中考数学试卷结构、难易程度与2016年保持相对稳定,试卷涵盖了《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所规定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所占分值与课时数比例(45:40:15)基本相当。按7:2:1的难、中、易的难度比例整体布局,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有利于甄别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数学素养,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四)重视“核心”,关注能力考查
试卷全面考查了学生在10个“核心概念”方面的发展情况,不仅注意对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建模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而且重视对这些“核心概念”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试卷在关注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了对“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图形与坐标”、“图形的变化”、“统计的应用”、“简单概率的应用”等核心内容的考查。如第28题整题贯穿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换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此外还考查了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演绎、归纳、运算等数学基本素养和能力。同时,力求改变平时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机械模仿、教师包办代替等现象,努力推动一线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习力、应用力和创新力的方向。
二、得分情况
我县考生数学总均分 分,均分最高为 分(淮文),最低分 分(徐集),差距较大。其他学校均分为郑初中,外国语,涟西,大东,陈师,五港,唐集,实验,四中,红日,前进,麻垛,余圩,河网,成集,浅集,时码,南集,北集,蒋庵,高沟,岔庙,杨口,灰墩,胡集,方渡,义兴,红窑,黄营,四兴,石湖,王嘴,文成,安东。总的说来,中等生及中等偏下的考生发挥比较正常,尖子生发挥不理想。存在问题:
1、基本概念讲解不细,基本运算不过关。
2、学生动手能力差,能力型的数学题错误现象严重,说明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规范化训练不到位,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出,有好多方面反映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不好。如审题不认真、解题步骤不完整、计算结果不化简、解题格式不正确、解题中只写结果不写过程、丢符号、丢单位、画直线不用尺、丢题目、答题答错位置等等。
4、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不强。中等难度以上的题目考察的大多为数学思想的应用,只有少数学校的考生能力达到要求。
5、部分学生考试能力不强,有的学生不会考试,没有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反映在心理素质差,拿到试卷后紧张的时间长,影响答题,有的学生没有合理安排好答题次序,先做难题,难题没做好,容易题又没时间去做;有的学生先把答案写在草稿纸上,后来来不及写到卷面上;有的考生书写答案不能抓住要点,面面具到;有的学生卷面涂改现象严重,字迹看不清楚;有的学生审题不清就开始动笔;有的学生考完试才发现有丢题现象;有的考生不会检验,会出现容易题失分现象;有的考生答错位置;有的学生做好试题后不认真复查等等。
三、2017届初三数学学科备考情况分析
初三复习迎考是最重要的工作,要保证有充分的复习时间,必须在上学期尽可能地结束初三的新课教学,下学期才能全面投入复习工作。各校都能在下学期订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备课任务、练习编写任务及过单元过关试题的编写任务。各校的数学总复习大都分为三轮:第一轮为全面系统地复习,对全部的初中数学教材进行重组,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方法网,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第二轮是中考重要题型突破,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面的拓宽,及解决困难问题能力的提高。并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查漏雨补缺,加强训练和记忆。第三阶段是进行中考模拟测试,不断考、结和方法指导,达到能力的最大提升。
四、2018届初三数学学科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xx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把握好数学新课教学和复习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这是提高中考数学成绩的最重要的条件。
2.加强集体备课 数学课堂教学要想高效,那必须备好每一节课!发挥群体优势,加强集体备课,将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每个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个充实,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第二次备课,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3.重视基础,面向全体
每次数学考试,试题都不难,基础知识所占的分值全在70%以上,由于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提不扎实,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位,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灵活,对数学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存在差距,就会出现严重的失分现象。因此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一定要务实,夯实基础,对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要加强训练,力争让学生达到会做题不失分的境界。要将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转化归纳、分类讨论、整体值、特殊化、方程思想等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领悟、理解和加强应用。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提优补差,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发展。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理念要更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调在学的频率上,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组织好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思考、训练、交流、展示、归纳和评价,学生是课堂的主人。5.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能力的培养
有不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很好,但是因书面表达差而失分。这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每一节课每一种题型老师都要仔细书写解题步骤,并对解题过程中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板演,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及时纠正,并让学生再进行变式训练,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平时可有意让学生阅读一些关考试和评分标准的资料,让学生掌握解题过程的要点和得分步骤。数学能力体现在三个字“想”“说”“写”,实际就是如何思考,如何语言描述,如何书面表达。教学效果如何,从目前的评价方式来看,最终还是看书面表达。
6.认真钻研教材、使用好教材
中考题大都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因此要重视教材的使用。同时加强对近两年来江苏省的各市中考题的研究,了解命题的方向,并能从中考题中汲取好的素材,新题型,用于平时的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要认真分析学情,编制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
7.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丰富性,也有利于加大课堂容量。8.加强训练,认真纠错
数学的课堂作业及课后训练都非常重要,数学老师要根据授课情况适时编制高质量的作业进行必要的训练,并及时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要进行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变式训练。
9.课堂教学中要渗透考试方法指导。
10.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各个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数学老师到中考名校学习先进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学习先进学校的先进做法,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争取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
2.政治月考质量分析 篇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但也发生了多起质量安全事件, 如“多宝鱼”、“苏丹红”、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等, 而今年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则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 涉及大量国内知名企业, 如伊利、蒙牛和光明牛奶等。另外我国农产品还存在着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药物残留过多、过多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以及工业污染等问题, 使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是最根本的民生, 不仅关系消费者, 也关系生产者和管理者, 它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经济利益都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会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的信心, 也会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信心。因此, 充分重视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建设, 对于规范市场, 构建诚信社会, 增进国民素质, 提高国际信誉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2008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和食品检测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可信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样检查范围小、次数少、类别少, 并没有完全的代表性。今年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反映出当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些新特点, 即隐蔽性、普遍性、高科技含量和广泛的危害性。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当前的监管存在严重的问题, 正是从生产到销售没有严格把关, 导致事件发生, 既伤害了消费者, 也毁掉了企业。可见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建设非常紧迫, 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关系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质量, 进而影响国民素质建设
农产品和食品是人们衣食的主要内容, 关乎人的健康和成长, 是构建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如果农产品和食品不安全将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破坏人体机能, 影响人的成长, 最终影响国民素质。安徽阜阳的“假奶粉”和今年涉及许多重要企业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就直接给消费者带来了病变, 造成伤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得超额利益, 向产品中掺杂含毒物品, 而受到工业污染而造成的农产品和食品变质, 也都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危害人的身体机能, 造成国民素质下降。所以加强农产品与食品安全关系国民素质, 即关系民族前途。
1.2 关系社会道德和国家诚信, 进而影响民族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人有人格, 国有国格。人立于社会, 国家立于世界, 最根本的要素是诚信。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于无意识和主观故意两种情况。无意识与人的能力和社会技术条件有关, 即“想不到”和“做不到”;而在生产和销售中为了经济利益存在恶意的故意, 则完全是道德问题。无论哪一种情况, 都会造成诚信危机。“想不到”和“做不到”可能是因为没有努力去想和努力去做, 而故意犯错则是拿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利益筹码, 是一种完全的“没良心”。现代社会的发展, 个体、企业和政府紧密关联, 个体和企业的诚信与政府诚信结为一体。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状况反映的是社会道德和政府道德的基本状况。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中, 社会道德和国家诚信是民族竞争和国家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民族和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
1.3 关系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改进, 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生产过程, 化肥、农药和各种化学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工业污染改变了农产品和食品的品质和功能, 是导致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各种化学添加剂来增加产量, 改变营养结构, 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低级化的表现。近年来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广农业标准化和绿色生产, 但受技术条件和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限制, 这种生产方式难以广泛推行。大多数条件下, 农户只有使用化肥、农药, 产量和收入才有保证。多少年来, 我国的农业局限于农业生产, 内部经济结构狭窄, 农民增收门路少, 对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足。三鹿等“毒奶粉”事件深刻揭露了一些企业和农户“明知”三聚氰胺“有毒”而“故意”, 为攫取经济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生命和健康安全。这种落后的生产意识和生产方式长期而普遍的存在是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企业和农户不能通过生产过程的有效组织、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先进手段提高生产效益, 这样的事件还会在将来以另外的方式、在其他农产品和食品身上发生, 长此以往, 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将持续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 农业竞争力将难以获得有效提高。
1.4 关系企业与农户发展体系的构建, 进而影响企业和农户的前途
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但同时要自我约束。一个在经济利益面前能够用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约束自我的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最稳定的消费群。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人们道德水平提升的速度, 市场的财富效应和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的扩大, 扭曲了人们传统道德基础上的财富观。企业与农户相联系的市场结构是在多年探索和各界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并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以来被认为是推进农户市场化的重要途径。但市场是脆弱的, 任何一个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就可以粉碎这一切。三鹿“毒奶粉”事件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输家, 他们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财富和权利, 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失去了名声。名声就是信誉, 没有了诚信, “企业+农户”的市场结构就会动摇。当前许多国家利用国际舆论丑化中国的的农产品和食品, 目的就是打击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不关注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带来的可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不仅造成国内市场恐慌, 影响国家安定, 也会造成国际市场萎缩, 影响国家竞争力。
1.5 关系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为推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张。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农民, 农民的主业就是农业, 无论农村经济结构如何调整以及农村经济或农民经营如何多元化, 农林牧渔总是农民的主要职业, 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农民以农业生存立世, 农产品的质量就关系农民的身家与未来, 也就关系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村发展所需的条件, 最重要的是秩序和规则。秩序包含着农村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和发展手段, 以及在此战略下与外部因素完成的结合。大多数情况下, 农户只提供初级产品, 不了解市场, 不懂高新技术, 在整个生产链中是最被动的一环, 如果有严格的秩序和规则, 大多数的农民会严格生产, 因为他们非常珍惜与企业和外部联姻的难得机会。所以,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中最受伤的是农民, 伤害了农民也就伤害了农村, 假设消费者因此都转而消费进口食品和进口农产品,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1.6 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农产品和食品质量不过关, 首先影响的是人的健康, 会破坏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而质量问题是社会问题, 有时会引起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又造成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三鹿“毒奶粉”事件中, “毒奶粉”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 企业产品召回销毁和停产整顿不仅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奶农的利益也失去保证, 同时由于政府监管不严、处置不力造成信任危机, 使整个社会陷于不和谐状态。人的生命最珍贵, 而农产品和食品与人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 由此而造成的危机是社会性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信誉基础就会受到动摇。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农产品安全科技不断进步、标准化建设的系统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质量认证得到持续推广、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但是, 不断发生的大小规模不同的质量安全事件说明, 我们的质量安全管理仍然存在漏洞,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抓紧解决。
2.1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应具有科学、先进、适用、严谨、动态和一致性, 我国当前的管理体系在这些方面还不够完善[1]。
2.1.1 管理体制不科学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多头管理, 农业部、卫生部、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科技部、宣传部等部门协调管理, 各地区又设相应分支机构, 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问题, 协调成本高, 一致行动难。
2.1.2 缺乏先进性
管理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和惩治, 预防在前, 惩治在后;预防是为了不让事情发生, 惩治则是弥补损失, 以儆效尤, 同样也是为了预防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由于管理制度建设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 所以不能做到预防, 而多年来对质量安全事件惩治不严, 导致小的质量问题不断, 大的质量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也就是说, 我国当前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没有发挥预防和惩治的作用。
2.1.3 适用性问题
即管理体系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 才能发挥实际效果。我国目前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设计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没有充分考量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特点, 表现出办法标准齐全却对农户和生产者不能产生约束和指导作用的矛盾。质量管理和检测可以分两个层次, (1) 管理部门的检测, (2) 生产者的自我检测。生产者的自我检测是最主要的。而要生产者自我管理自我检测, 就要求管理制度有普遍的适用性, 但从我国当前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状况来看, 农户和企业的自我管理自我检测非常缺乏, 充分反映了其适用性较差的特点。
2.1.4 管理体制僵化
生产状况和技术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管理应采取动态管理。我国的管理体制不仅存在着行政体制僵化问题, 也存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路径和管理手段的僵化问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改革, 旧体制无法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出反应, 既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 又不能及时合理地处理问题。许多问题原先只是小事件, 最后酿成大事件, 充分反映出当前的管理体制的应急能力较低。
2.1.5 缺乏一致性
在规则方面, 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设有国家法规和地方法规, 国家法规在执行上各地也存在着差别, 地方法规各地的差别就更大。这些差别造成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在执法上的巨大差别, 省际差别、市际差别、县际差别, 甚至不同的乡镇也不能一致执法, 这种状况既不能有效限制质量问题的发生, 也难以有效规避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市场是统一的, 面对相同的市场和信息渠道, 要求生产者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生产, 因此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的标准应该相同, 这是当前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
2.2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达不到要求
检测水平取决于检测制度安排、检测标准设计、检测技术采用和监测人员素质。
2.2.1 农产品和食品检测制度安排存在漏洞
农产品和食品处于同一个生产链条, 其生产和流通的安全性应在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检验标准下运行, 我国当前的管理和检测是把其分割成不同的环节, 由不同的部门制定政策、标准和执行管理, 虽然达到了分责管理的目的, 但却导致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执行中部门政策、部门标准、部门执法的差别, 以及地方政策、地方标准和地方执法的差别, 无法达成统一管理, 也就无法消除安全隐患。
2.2.2 检测设计标准偏低, 与国际标准有差距
我国是农业国, 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规模较大。加入WTO可以使我国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规避他国的贸易壁垒而扩大出口, 但各国均不断提高检测标准来抑制中国农产品出口, 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等。外国检验的高标准和我国检验的低标准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前我国市场上的农产品和食品分为两类, (1) 出口的, 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测, 基本上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2)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 则按照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进行检测, 存在大量的不合格产品。这次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表现出这种特点, 出口和供应奥运使用的奶制品并没有发现三聚氰胺, 这种情况虽然反映了制奶企业的不良用心, 但也不能否定我国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不符的现实, 这是导致农户和企业采取两种供应模式的根本原因。
2.2.3 检测技术水平低
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过程中包含的有毒物质必须经过较高的技术标准和严格的监测才能测试出来。我国目前的监测与实际需要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 未采用国际通行的危险性评估技术, (2) 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落后, (3) 安全农产品过程控制技术落后。
2.2.4 检测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工作人员技术能力低, 无法合格完成工作。检测不严格也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受利益驱使, 一些监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走过场, 导致监督失效。
2.3 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的技术指导缺位
保证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可持续发展中就讲到清洁生产。许多生产经营者为增加产量, 提高经济收益,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色素等改变产品表面性征的手段, 给农产品和食品带来了质量安全隐患。对那些恶意的故意我们应该加大检测惩罚力度, 但是大多数生产经营者是由于不懂技术、不熟悉标准而“误入歧途”, 这反映出我们的技术和管理部门缺乏对生产经营者的教育和指导, 特别是广大的农民, 他们不懂市场、不懂技术、不懂得标准,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生产过程的安全指导和教育, 对改进生产水平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2.4 对企业的监管不严
企业要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对其进行足够的外部约束是使其获得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对相关企业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 它充分反映出加强企业监管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全程监督, 约束企业生产合格产品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 也是对企业的发展负责。
2.5 对农民的教育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缺乏对农民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教育, 它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发展趋势教育, (2) 经济改革和经营技巧教育, (3) 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教育, (4) 生产的质量与安全教育, (5) 社会诚信教育。这些内容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我国的农民老实纯朴, 多少年来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方法, 新技术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指导, 如果指导不到位, 就有可能导致使用错误,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又由于信息不对称, 在“农户+企业”模式中, 农户处于谈判劣势, 为增加收入, 也许会弄虚作假。这时就需要市场教育、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农村要发展, 农民的素质必须提高, 加强农民的技术能力和诚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3 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的思想、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都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对于解决问题, 促进发展意义更大。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认识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 多使用有机肥和人工消杀害虫, 化肥和农药都很少使用, 农产品基本上没有药物残留, 工业污染也较少。食品加工流程比较简单, 基本不使用添加剂, 安全环保。改革开放后, 科学技术进步了, 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食品生产, 化学原料被大量使用。由于市场监管不足, 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混乱无序, 假冒伪劣和三无产品登堂入室。然而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 监管部门重视不够, 造成大量不合格甚至危害人民健康的产品混淆市场。在生产和市场监管方面, 对违规生产经营者检查力度不够, 惩治不严, 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企业, 自身不重视产品质量, 还不接受监管, 把人民的生产安全视做儿戏;政府部门隐瞒不报, 搞地方保护等现象都加剧了危机。也就是说,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有时甚至纵容, 使其有了发展的市场。
3.2 生产问题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由农户提供, 农户的生产规模小而分散, 农户合作组织缺乏, 生产活动简单而粗糙。由于长期使用化肥, 土地肥力较弱, 加上大量的农村精壮劳动力外出打工, 农村耕地大多由老人和妇女侍弄, 为了节省劳力, 大量使用机械和药物。这种生产方式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即标准化程度低, 商业化程度也低。对于生产后农产品流通的监测不及时、不严格、不准确, 不仅不能给予农民生产以指导, 也不能把不合格产品抑制在生产过程之前。对于食品的生产, 首先是工商管理部门没有严格把关, 其他部门的监管也不能及时跟上, 导致大量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对于企业监管不力, 一方面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利益, 另一方面也扼杀了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 如果拥有严格的监管, 企业从一开始就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生产, 就会从正面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成熟。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倒下的不仅仅是那些可怜的孩子, 或者高高在上的官员, 还有我们发展了几十年的一个相对成熟的名牌企业, 这个企业不是倒在残酷的竞争下, 而是倒在了自我约束和外部约束不严上, 管理部门无法推责。
3.3 技术问题
两个方面, (1) 生产的技术问题, (2) 检测的技术问题。生产的技术问题在于, 如何在技术上解决通过保证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方式扩大产量和提高品质。检测的技术问题是, 如何通过高标准的监测体系和先进的检测技术, 把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淘汰出来, 并对相关生产和经营者进行管理。生产的技术问题源于我国的生产方式落后, 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附加值低, 生产经营者利薄, 为追求更大利润采取不道德生产方法。检测的技术问题, (1) 投入低, 适用设备技术不达标, 规模小, 不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完善的技术装备体系; (2) 技术人员少, 大量的检测任务少量的人力投入根本应付不过来, 如果抽检过程中疏忽就会造成失误; (3) 科技研发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显得滞后, 而且投入也小, 研发成果转化较慢, 不能及时发挥效用。
3.4 市场问题
3个方面: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和市场引导。在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相关部门缺乏对生产经营者的引导, 特别是对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关于质量安全的系统性教育。 (2) 市场规则建设还不够完善, 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 部门和地方性法规不统一, 造成监管困难。 (3) 市场监管不及时、不严格, 没有形成威慑作用, 主要是违规者的成本太低, 对他们惩罚不严。一些大型企业还能够凭借自身地位获得特殊待遇, 比如国家免检、地方免检, 造成监管死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再次证明, 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检测必须高标准、高要求, 这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3.5 管理问题
管理分3个层次, 即自我管理、部门管理和社会管理。生产经营者的自我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第一环。目前我国从农户到企业存在严重的自我管理缺乏, 自我约束缺失, 经济利益代替了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 从而也破坏了市场。部门管理是杜绝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部门管理的职责在于引导、规范和惩戒。部门管理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制度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惩戒性以及持续性是导致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社会管理主要指社会监督。消费者是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监督的第一人, 媒体具有社会覆盖性, 这些环节都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劣质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2]。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只有在遭受伤害时才能发现产品质量问题, 而且很多时候无法主张权利。当然也存在消费者怕麻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作怪。而新闻监督的不足是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 出于自身利益和地方利益考虑, 许多媒体选择了沉默, 报喜不报忧, 或者“只抓虾米不抓大鱼”的心态作怪, 造成对某些生产经营者的纵容。社会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使违规生产和流通有了社会土壤。
4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策略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 是民生问题;它又关系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是政治问题;而且它的治理关系着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是经济问题;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有大量的出口, 影响着他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 又是国际竞争和国际地位问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国家的兴衰, 必须严格地治理, 做到预防、治理、规范、秩序, 保障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4.1 提高认识, 开展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的质量安全的教育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逐利思想不断膨胀, 对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应该开展一次关于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运动, 这是非常必要的。从产品质量的角度, 管理者懂得如何管理, 生产经营者懂得如何生产经营, 消费者懂得如何消费, 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杜绝劣质产品的重要步骤。只有这样, 全社会才能够都重视起来, 劣质产品就没有了市场, 就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治理产品质量问题, 不能只靠管理者, 也不能完全指望生产经营者秉承社会道德, 消费者也没有能力去制止这些劣质产品的生产, 我们必须把三方面力量结合起来, 利用全社会的力量, 就会形成惩罚劣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的社会意识和氛围, 建立鼓励合法生产和经营的社会环境。
4.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特点就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遵循“从农田到餐桌”、危险性分析、预防为主、明确产品安全责任、透明、可追溯性和可召回、灵活等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体系[3]。首先是法律法规要全面, 做到有法可依。应采取基本法与专门法相结合的办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比如建立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法, 再根据各种农产品和食品的特点建立专门法。其次是做到依法办事, 对违法者严惩不贷, 提高违法成本, 起到惩戒作用。最后是明确执法责任, 即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对不严格执法和违规执法进行惩处, 以维护合法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保护市场秩序。
4.3 建立快捷秩序的行政管理体系
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在于易于操作, 责任明确, 行动及时, 行之有效。我国现在实行多头管理, 效率较低, 应建立统一管理体制, 可采取大部制体制, 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全国委员会, 在其领导下建立分工明确的各职责司局。这样可以在同一部门的领导下, 按照统一的标准、原则, 进行统一的行动。再者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 使质量安全事件能够尽快地得到查处和处理。
4.4 建立与国际社会接轨并具有前瞻性的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
(1) 质量标准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 不能等到问题出现再弥补; (2) 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要与标准最苛刻国家保持一致。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有出口, 也有进口;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 不仅竞争国际市场, 也竞争国内市场, 如果国内标准低于国际标准, 我们不仅会失去国际市场, 也会损失国内市场, 就会对我国的农业造成危险。 (3) 要在全国实行一个标准, 废除地方标准。市场是统一的, 产品是流通的, 虽然各地情况差别较大, 但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必须接受相同的标准检验检测。
4.5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分3步, (1) 监测, 要防患于未然。我国当前行政执法部门习惯于解决问题, 而不擅长预防问题。实际上只有做好预防才是制止质量安全事件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效的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就解决质量隐患才是最大的政绩。 (2) 检测, 要通过有效的检测把有问题的产品消灭在流通过程。 (3) 治理。对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再严格的办法也会有漏网之鱼, 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处理, 把危害降低到最小。建立这样的检验检测体系, 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大投入, 完善质量检验的硬件条件; (2) 建立从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检验检测队伍; (3) 加强科技研发, 提高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
4.6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提升农业附加值, 增加农业生产活动的收入。我国当前的农业有两个基本特点, (1) 靠天吃饭, (2) 靠劳动吃饭。老天给多少就收多少, 劳动投多少就收多少, 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 农业生产活动收入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一般高于社会平均工资。为增加收入, 农民多以打工为主, 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 作为泱泱人口的农业大国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 通过引进技术、资本、合作等生产要素, 以及引进金融、商业、保险等社会服务, 扩大农业产业内容, 构建包含农业生产、流通、市场服务、产品加工、生产资料供给等内容的大农业体系。通过创建大农业体系, 增加农业交换价值, 增加农业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仓廪实而知礼节”, 农民富裕了, 质量安全问题才有保障。
4.7 加强企业规范化建设
企业要遵守社会道德并履行社会责任, 生产合格产品是企业的使命, 也是企业发展的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秉公守法, 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负责。所以在企业建设方面, 政府和社会力量应为企业规范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制, 不仅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同时要求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4]。
参考文献
[1].苏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鸿.中国农产品应对国际舆论壁垒的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3) :95~98
[3].苏昕, 吴隆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缺陷与治理[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10) :39~43
3.政治月考质量分析 篇三
月考成绩高考成绩关联分析1引言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高考作为这种制度中的一种方式也几经波折与改革,一九九七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一九九九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同时,新一轮高考改革揭开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三+X”科目考試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各地区的高考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全国都在每年的6月7号要统一组织一次考试。我国的绝大数青少年(2011年我国高考考生人数933万)要经历“十年苦读”迈过这个门槛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因此,高考成绩倍受社会与学校关注。对于高考成绩,社会更多的是关注着结果,学校要想得到这个结果就必须通过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来实现。
每月一次的考试(以下简称月考)逐步规范化,当前,我区普通高级中学已把月考制度推广普及。通过月考可以更及时反馈前期教学效果,起到巩固教学、发现问题并及时弥补、监测并评价教学的作用。如果在月考中组织有序、规范进行,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对高考的预测。学习的过程是高考取得成绩的关键,平时的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有学者探究过其间的关系,但因所选样本年级段与高考时间间隔较长,且考试次数少,不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其结论的线性关系不明显;也有学者讨论过在探究这种关系时应该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多元回归分析法、多层线性分析法、协方差分析法等,这些研究对方法的应用大有裨益,但仅侧重于方法应用,缺少实例的更好验证。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文科班的12次月考成绩与高考成绩分析。用SPSS1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了高中文科生各学科月考平均成绩在不同置信度水平下对高考成绩的解释能力。通过该项工作,可以理性认识月考与高考成绩的关系,对中学月考做出指导、监督与评价,如做继续分析,可以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对下届高三文科考生的高考成绩做预测(假定在高考试题难度系数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行)。
2样本选择及数据获取
选择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文科班为研究对象,包括两个重点班,三个普通班,一个艺术班,一个补习班,共430名学生。普文班一本升学率为7%,艺术班升学率为100%。2010年8月到2011年2月第一学期共进行了4次月考,2011年2月到2011年6月间共进行了8次考试,包括月考与模拟考试。2011年6月7号到8号间进行了高考。每次考试的组织都分班屏蔽进行,每班36人,保证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从430名学生中选取高三全程参与12次考试的学生为样本主体,个别学生考试次数小于12次,但保证该类个体数不超过10人,且该类学生的考试次数至少不少于5次。筛选后,共有355个样本纳入了计算,取得了原始数据。
3数据处理
3.1原始数据处理
3.1.1月考单科成绩标准化
因每次月考难度不同,为了消除各次考试因难度不同带来的误差,将每次考试成绩标准化。标准化单科成绩=该科成绩×(该科年级平均成绩/该科总分)
3.1.2月考单科总分统一化
因每次考试中,各科的总分不完全一样,语文、数学、英语各科总分各为150分,政治、历史、地理各科总分各为100分,为使计算结果更为合理、具有可比性,将语文、数学、英语各乘以2/3的系数将其100分化。
3.1.3月考均分获取
考试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多次月考的平均成绩能减弱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异常状态对成绩的影响,也更能说明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将月考平均成绩纳入回归计算。将经过前两个步骤的成绩取平均值,得到月考成绩均分,以备进行多元回归计算。
3.1.4高考成绩折算
月考成绩经折算后其总分为600分,高考总分为750分,为使两类成绩在研究中能接轨,需将高考成绩转换,其方法即:高考总分=(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英语成绩)×300/450+文综成绩。
经过向后回归后,发现因剔除语文科,方程解释能力下降了0.001个点,但仍可解释86.5%。其余13.5%由语文科目与其他非智力因素决定,且非智力因素所占比例极大,这里不做探究。最后得到方程:高考成绩=100.28+0.49×数学成绩均+0.86×英语成绩均+0.76×政治成绩均+
1.00×历史成绩均+0.76×地理成绩均。从该方程可以看出,准旗世纪中学文科教学中参与计算的五科中各科目的贡献力是不同的,以历史科目为最高,其系数为1,其次是英语科目,其系数是0.86,政治与地理两科的系数为0.76,最小的是数学,其系数为0.49。这种结果的出现也符合学生平时学习时的表现,文科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感觉难度大,学习效率低,而对于记忆性知识虽费一些辛苦却基本能较好的掌握。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更愿意或更能够接受识记性知识。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得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应用该方程,在一定条件下(假设高考各科难度变化不大)可以预测考生的成绩,比如,一考生高三月考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均分分别为98,92,68,67,66,65,则其高考成绩×86.5%=100.28+0.49×98+0.86×92+0.76×68+1.00×66+0.76×65,其结果为394.5,因方程标准误为27.734,所以该考生总成绩的86.5%估计区间应是(394.5—27.7,394.5+27.7)。
4结论
4.月考质量分析总结 篇四
月考教学质量分析总结报告
10月10日—11日,我校组织了第一次质量检测。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组织严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各个任课老师也对本学科进行了耐心的批阅和总结。考试结果真实,较好的反应了我校这段时间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现状。
一、前段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
从开学到现在,教学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教师们本着对事业的责任心,本着对同学们的美好前途负责,对教育教学工作尽职尽责。张爱梅老师,除了九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学科教学外,还担任着八年级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为我校年轻的教师队伍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九年级老师虽然工作任务比较多,但是不叫苦不喊累,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还有更多的老师排除各种干扰,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教学第一线。
二、数据统计(见各年级成绩结算单)
三、前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月考中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就九年级来说,我们的尖子生还不够突出,与我们的目标还有距离,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提高,使我们的优秀学生更具爆发力,争取在最后的中考显现其优势。
(2)需要进一步提高靠线生的成绩,促使更多的同学进入高中。
(3)学科中的差科问题相当突出。以此次考试为例,每一名同学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科,差科成了制约我们的同学提高总成绩的“瓶颈”,需要我们去补差。
(4)有的课容量比较小,而且很少有中考渗透。
(5)课堂讲课时学法指导少,学生活动少,有的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6)个别老师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沟通交流少,甚至和部分学生形成对立面。
(7)个别教师还不能处理好个人困难与学校工作之间的关系。
班级管理方面:在平时的检查中经常能够看到,九年级早自习班主任老师跟班紧,检查班级卫生,指导学生进行晨读。各节课上课前班主任也大多来到班级;自习课,班主任老师都能按时到班督促学生。所以,至今为止,整体情况不错,学习风气比较好。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班级纪律不稳定,有时班主任老师跟紧了,好一些,班主任老师不在时,纪律就比较乱;
(2)学生学习抓得不紧,学习主动性差,还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少;学生学习方法较死板;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有效学习;课后不复习;运用知识不够灵活;缺乏主动性,对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加重视;学生对难题缺乏信心和攻坚精神;学生缺乏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个别学科上课时尤其是晚自习时班级秩序较差。
四、对今后教学工作的要做到:
1、让学生牢记学习目标,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习目标越具体,学习的主动性就越强。因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可远可近,但不可无目标。每过一个阶段,帮助学生问一问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如此,才能每日、每周、每月有进步、有突破、有成效。
各种学习任务最终要靠落实和完成,积极学和被动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后进行巩固,遇有疑难问题积极和同学们探讨,和老师交流,尤其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2、搞好补差
面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现状,我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协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那么,如何补。
(1)、前提是靠自己,这个自己即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老师,订好计划,慢慢来,争取逐步提高。
(2)、内容是从基础抓起。对于差科以教材为重点,强化基础,不追求偏难题。考试能将基础题的分数得住即可。
(3)、适当倾斜,各任课老师在班主任的协调之下,每天挤出固定时间让学生倾斜薄弱学科。对于薄弱学科,一定要盯住不放,不能松懈。
(4)、持之以恒,每天不需要投入多少,贵在坚持,坚持住,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提高。
3、让学生充满信心,相信自己
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行,有很强的自卑感。有句格言: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要不断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是最执着的”,这个工作不仅仅是靠我们班主任老师来完成,还需要全体任课老师能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关爱我们的学生,激励我们的学生,发挥团队的作用,挖掘集体的力量,营造一个全员育人的整体的氛围,做到:不挖苦、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
4、注意劳逸适度,提高效率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成绩靠的不是一时的激情。从态度上要端正,从方法上要讲究效率,向课堂
分钟要质量。我们倡导老师们积极的生活,当然也希望老师们能将这种积极地心态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学习时积极投入地学,该活动时放开地玩。我们师生都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从而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5.小学月考质量分析 篇五
这次月考不仅检测了学生,摸清了实底,为我们后段教学提供了依据和第一手材料,而且锻炼了学生,特别是为思品、科学毕业闭卷统考积累了经验。
监考中,老师们认真负责,阅卷、登分精益求精,展示了良好的师德风范。
一、主要成绩:
通过这次考试涌现了一批质量暂时领先的班级和班科。质量优胜班级是:六(1)班。
质量优胜班科是:
语文:六(1) 数学:六(3) 品德:六(1) 科学:六(1)
英语:六(3)
各班涌现了一批成绩优秀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
六年级英语整体成绩与去年同期比有提升
与去年同期相比几率不达标的班科在减少,极差生(各科成绩在30分以下)学生不多。品德、科学等学科,百分人数在增加。
二、存在的问题
班与班比,不平衡
我们从下面一组数据来看。六(1)班五科的积分和为1471.46;六(2)班的积分和为1364.47;六(3)班的积分和为1357.74。
科与科比,不平衡。
语文 高分率最高42.86%,最低的16.43.优分率最高的92.21%,最低的64.5%。
数学 高分率最高的30.26%,最低的12.99% 。优分率 最高的74.32%,最低的32.47%,英语高分率,最高的11.8%,最低的1.3%。
需要迎头赶上的学科有六(3)的语文,六(2)的数学,六(3)的品德,六(3)的科学,六(2)的英语。
英语、数学、语文的高分率,数学、英语的优分率有待提高。
各班还有极差生。
三、根据这次月考显露出来的问题,在后段教学中教务室将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正在进行的学科集体备课的力度,由备课组长牵头,包科领导怪帅,学科教师参与,制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统一备课地点,统一备课内容和时间并公示,发挥优胜班科的引领作用,缩小学科内的差距,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对质量薄弱班科重点研究,从严控制教学环节,对差距较大学科,包科领导要实施推门听课,教务室对薄弱班科教师的备课作业及学生辅导情况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各班科对极差生要建立质量跟踪档案并制定相应的补差治跛计划,并落实。
要继续重视英语学科教学。
6.初三月考数学质量分析 篇六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次月考检测,共46人参加数学考试。人均平均分41.4分。优秀率为15.2%,及格率为26.1%。差生率为58.7%。
二、试卷分析:
1、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分布 本次月考考试的试卷总分120分。
(1)试题类型:选择题10题30分,填空题10题30分,解答题共60分。
(2)测试主要内容: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至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第3节《分式的加减法》
2、试卷特点等方面: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不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有利于良好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形成。本次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
3、学生答题分析:基本功不扎实。
综观整套试题,可以说体现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公式的逆向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试,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面情况进行了测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此次测试,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以便于将来改进。
(1)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厌学情况严重。(2)部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搞不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凭感觉答题。
(3)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和法则掌握的不够牢固,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在课堂上下功夫,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参,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指导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精讲精练,拓宽学生
思路,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简单的模仿,要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多鼓励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逐步提高,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从这次的考试中可以看出,后进生较多。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对策,防止拉大差距。同时也要让那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提高.2017年12月11日
7.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篇七
一、创新教学策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贴近学生的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深思和学习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学习, 把学生培养成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转变学科本位观念,注意学科渗透,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想法和见解,不要让学生沿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理由,要让学生在教师安排的空间里“自由”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目标;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 激励学生开发潜能,以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以及本地区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 才能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
促使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是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不是空洞的, 而是切切实实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尽量举他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或者是能够听到、看到的现象作为实例,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准、更深、更透、更远,才能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形式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这是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亢奋状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媒介逐渐走入课堂, 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还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予他们关爱,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这一学科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尽量举他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或者是能够听到看到的现象作为实例,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看问题才能更准、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确实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同时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不同观点或引发更深层思考的话题。开展话题时,常用的方法是讨论、启发、引导。形式可以是同桌、小组讨论、男女生轮流发言等。面对全体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努力探究,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一些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政治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 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教师在政治课上,充分运用体态语言传达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表达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共鸣,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主动性自然高,不再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提高了政治教学质量。
8.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 篇八
一、重视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
1.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冒犯行为、反抗行为,更容易激起教师的不满和愤怒,而人们往往会在愤怒的激情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这时,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这样才能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要有高度的教育心理应变能力,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能大发雷霆、不挖苦讽刺,而是沉着冷静、果断机智地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将意外事件处理得十分妥当,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是否适应教学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娴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而采取相应措施。教学反思通常用的方法有:(1)课后记录。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要做个总结,反思自己在一天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教的好的地方,及时地记录下来,进行改进,争取在下次上课时规避不足之处。(2)进行描述。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观摩,作为旁顾者描述他们看到的教学实情,对教学过程的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另外,把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大家谈谈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3)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4)让学生反馈。教师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可以让学生来反馈,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不足,或者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二、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手段的标志,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以往的教学是对书本的理论说教,让本来就抽象的思想政治课听起来更是“味同嚼蜡”。而多媒体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政治学科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的教学表现形式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将教材内容通过图画、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功能集中加以展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刺激了听觉和视觉神经,给予学生强大的视听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多媒体中的一副投影、一段讲解、一段录像,都能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吸引学生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让学习变得立体、直观,学生能具体感性地理解教材内容,为学生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改变了教师的抽象讲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网络资源,可以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补充课本资源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思维;教师课上使用多媒体,能节省板书的时间,这样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知识的重点讲解,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很多优越性,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就走进了极端,一味地提倡使用多媒体,认为多用多媒体才能体现教学的现代化,体现自己的先进教学观念,从而导致多媒体运用上出现一些弊端,反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得其反。例如,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让多媒体唱主角,完全抛开了传统的教学,板书没有了,教学互动减少了,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这就本末倒置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教学的功能并不能被代替。传统教学之所以有缺点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教师没有科学地把握,不能完全抛开。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只讲究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容是“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确实显得生动、活泼,但是也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学生依然学得糊里糊涂,没有技术含量,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此,多媒体的制作要与教学相一致,明确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主次分明。如果过于杂乱无章,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教学主题,最后必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要贴近生活,使学生乐于学习。用生活来解读课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生的知识库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学法指导上,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
我们要时时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心中,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还要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学质量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政治月考质量分析】推荐阅读:
政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10-04
月考质量分析初二10-08
九年级月考质量分析07-08
五年级数学月考质量分析09-18
四年级上册数学月考教学质量分析报告10-07
王家沟小学第一次月考各年级质量分析08-28
2015-2016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政治试题07-27
高一政治月考答案10-31
2024第二次月考政治生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