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

2024-07-06

心理健康案例(共8篇)

1.心理健康案例 篇一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分析对象:葛昶

年龄:5岁 性别:男

好动,不怕人。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乱跑,不能很好参加集体活动。但学东西还可以,挺聪明。但在家一个人时挺好,能安静的看书,玩玩具,看动画片,而且坚持时间挺长,至少在半小时以上。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点像多动症,但在家的表现又不像,因为他对感兴趣的东西能坚持较长时间,比如听故事,看动画片等,做作业做的也挺好的。

个案分析及指导策略:

任性的形成原因: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做出有利于他人(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教育策略: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2.心理健康案例 篇二

一、心理障碍常见症状简析

案例1: 李某, 六年级男生, 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 由爷爷看管。该生见人腼腆, 遇生人或老师就会局促不安, 交谈时口吃, 常惹同学嗤笑; 性格内向, 孤独, 同班中无知心好友, 严重时, 心烦意乱, 消沉苦闷, 经常失眠, 纳呆。我与父母联系, 但都在外地, 也照看不上, 爷爷年龄大, 也对其放任不管。结果是他学习成绩下降, 直到逃学, 最后离家出走。

分析: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 这就是不能适应环境, 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 加之性格内向孤僻, 更易造成心理偏异, 甚至缺陷。如果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就是适应。其实, 在教学中会发现, 每个班像李某这样的孤独型学生至少占班级人数的10% 。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是“小哑巴”, 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所以, 在人际交往方面, 小学生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案例2: 刘某, 女, 五年级, 外表文静有礼, 但却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她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但上课却无精打采, 睡意朦胧, 好像晚上没睡好。经过向父母调查, 她父母反映每天做完作业都10点多, 每次作业做完后都会反复检查几遍, 生怕遗漏出错。我还以为是作业布置得多, 造成她晚上不能早睡。她父母说这个孩子, 好像有强迫症, 强迫自己去干一些无意义的事, 做任何事太细心、太慢, 我们试着和她沟通, 她却委屈地哭。这类学生外表正常, 但对其强迫行为难以摆脱, 思想苦闷, 情绪忧郁, 具有强迫性格缺陷, 过分细心, 过分不放心, 过分穷思竭虑。

由于人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 就小学生心理障碍而言, 还有许多表现, 这里暂举两例常见的典型的症状, 供研究参考。

二、从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 : 这些典型个案足以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小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 引起心理冲突; 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 引起心理压力。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 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 我们尽自己之力, 教会小学生自我调节, 以减少冲突, 降低压力, 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 在教学实践中,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一是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个别学生情绪波动, 时而热情豪放, 时而郁郁寡欢; 有的学生脾气暴躁, 冒险逆反; 有的学生孤独寂寞, 意志消沉, 有的学生依赖从众, 情感脆弱; 有的学生自卑烦恼, 多思多虑; 有的学生嫉贤妒能, 难以自控等等。二是有轻度的心理疾病。如紧张焦虑症, 强迫症、抑郁症、或由学习危机引起的轻生念头, 等等。

其实, 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 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 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 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为此, 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三、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

1. 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所以, 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更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加以辅导。通过谈话, 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 通过调查测试, 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 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2.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来访学生要给予信任, 给予理解, 给予换位 ( 即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 。教师还要动之以情, 要善于聆听、保密和疏导。相互信任是心理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 只有这样方能消除精神压力, 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 心理治疗。教师要有意识地和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建立关心、尊重和指导的关系, 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 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现象及行为, 培养适应习惯, 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4. 搜集名人名言。如今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目标, 而考试成绩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的利益, 学生的前途。在此情况下, 学生厌学也就并不罕见了, 甚至有些学生因课业问题而与任课教师闹起了情绪, 不良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我在做好教育教学的同时,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名人事例, 名言警句等, 从中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是如何成功的, 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于是在教室、宿舍的墙壁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条幅: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在于积累, 聪明在于勤奋”等, 个别学生还自编了座右铭: “苦也学, 累也学, 学而不厌; 尽过心, 进过力, 虽败犹荣”。

总之,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实践证明, 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 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近几年来, 素质教育在我国正迅速发展, 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 他们是未来的主力军, 是时代的主宰, 培养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然而长期以来, 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数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 忽略了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教学中有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岳晓东, 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3.心理健康案例 篇三

(一)教学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促成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6年级: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7-9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独立人格以及对自我、对外界的评价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中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安排到各年级,呈螺旋递进式分布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遵循心理特点,突出层次性。本模块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面临的典型问题来编排,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由浅入深。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内容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本模块内容和活动形式从有利于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学习和活动获得增进自我认识和获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3教学目标具体,凸显体验性。本模块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要求具体化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出发,采用活动、体验、探讨、分享等多种方式学习,促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4内容趣味可读,体现反思性。本模块的每一个课题均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课程资源丰富,强调拓展性。本模块在编写上合理利用了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活动延伸,鼓励将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建议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十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模块提倡活动型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互助、参与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作用,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照心理、思考问题、矫正行为。

4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灵活选用和改编教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经验。

5关注学生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控制坏脾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看课件,听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拿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俩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乌龟摔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2让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故事结尾,(投影2)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呵!”

4教师小结:坏脾气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坏脾气》。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

1了解情绪。

(1)了解情绪的类型。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喜、怒、哀、惧。(投影3)

(2)知识拓展。在我国,与情绪有关的词汇有近千个。你能说出哪些来呢?

(3)体验活动。(投影4、5、6,涵盖学习、生活、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①参加英语听力竞赛获得一等奖。你会——

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你会感到——

③亲爱的奶奶生病了,你会感到——

④自己被别人欺骗了——

⑤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顺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时,会——

(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出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投影7)

(5)故事回顾。我们再来看“坏脾气的乌龟”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气的乌

龟”,它会摔死吗?(投影8)

(6)生活举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乌龟这样的事例,因为脾气不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害?

2调控情绪。

(1)问一问。如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2)说一说。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的例子。(注意引导正反两面的例子:积极的情绪,让人身心愉快;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事端)

(3)学一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习课本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4)谈一谈。平时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议议想想:(投影13出示课本的活动场主题图)你还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好方法?(开阔心胸、阿Q精神、压力化动力……)

2读读演演:请学生生动地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情绪。

故事一一次,富兰克林家中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答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并不悲伤,因为一是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是我,二是贼偷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家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论文发表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奥斯特瓦尔德说:“幸亏我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投影15)

(四)思维冲浪,享受快乐

1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心灵小使者”。师: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倾听我们的诉说,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把你每一件快乐和烦恼的事记在小纸条上悄悄交给它。

2小小阅读王。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塔”部分的《钉钉子的故事》,再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荐。

(五)课堂总结,精彩奉送

1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

2奉送警句:(投影16)

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马卡连柯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

4.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四

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教师的最初教育和启发对他的一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样自信心的培养也是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学生基本情况:

上个学期,我的班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张单,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个同学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讲小声话,作业是经常不做,劳动时“胜利大逃亡”,教育处分毫不奏效,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心理问题与根源: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张单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讲小声话下课时倒不多言语,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将是很暴躁的。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张单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惹不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3、意志薄弱,不愿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求上进的愿望,也常常在为此付出努力。但是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持久,反复产生某方面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弱点在于自身的惰性,经不得外界的压力。像张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矫治对策: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各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掌握技巧,寻找根源

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心理辅导的理念、技术。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有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有主观的、客观的因素。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因而聆听就显得非常重要。“出租你的耳朵,学生说,教师听”是老师与学生心理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对于张单同学,我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为了去除张单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张单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单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单同学„„”渐渐的,张单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渐渐的开始和我交谈。我给他讲考试的目的,考不好是很正常的,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考前复习,不懂的地方及时问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考试时做深呼吸,放松紧张的情绪,或在心中对自己说“有什么可怕的,我都复习了。”“我能行。”等给自己加油。经过调整,害怕考试的症状消失了。3.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在平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视为学生树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不可忽视。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学生的自信心及早地树

立起来。在与张单同学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的确不守纪律,被别人当成差生,又无力去改变,只好任着性子发展。为了恢复他的自信心,在英语课上,我尝试着让他回答问题。开始他总是摊开手,摇摇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发现我用微笑面对他时,开始回答了。哪怕回答并不恰当,我也善意地说:“你虽然回答得不准确,但说明你已认真思考了。”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洋溢在了他脸上。果然,他兴趣浓厚了,有时坐在第一排的他在下面也小声地回答,真令人高兴。于是,我借机发挥,在班会课上,在英语课上,我会对同学说:“张单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张单回答得真好啊!”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自然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4.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张单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张单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里有客人,家长可以让他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他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单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5.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五

欺负学生,与老师对立

一、案例介绍:

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在开“团结互助“”的主题班会。当谈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挑衅欺负他人时,我让班级学生畅所欲言班级存在的问题,我们班学生开启了“批斗”模式,被批斗的暂且称他为佳吧。当我看到连续三个学生站起来状告佳的坏情况时,佳的脸色明显开始变了。我及时制止了这场对他一个人的批斗,又想到佳在英语课上,接老师的话、吐槽老师发音等问题,我说道:“我们在一个班里相遇是缘分,应该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我相信在以后的相处中,同学们一定能够团结互助、尊师重道的。”下课后,我将佳叫到办公室。因为我开学时就将他定位班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比较照顾,他向我解释了他的行为。在小学时,因为与英语老师产生了冲突,被老师家长严厉批评,从而在以后的英语课上,开始了接话、顶嘴的日子。升入初中,见到英语老师自然的抗拒。而与同学相处时,因为其他学生从不主动与佳交流,佳为了引起同学关注,采取了欺负挑衅学生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容易是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中学生除了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外,还希望得到被学生接纳的归属感。在佳的学习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吐槽不理解。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渴望被接纳的归属感心理。

三、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通过谈话告诉他,英语老师与英语学习不同于小学,新的环境应该开始新的篇章,不应该带着小学的不满情趣面对初中生活。

二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交友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交友方法。与人交往,需要微笑、诚信、理解和付出,最重要的更是需要一颗真心。

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

四是佳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从小缺乏母亲的关心,父亲性格也比较暴躁,因而佳的情绪很容易冲动,对于此点,我在平时的教育中,一直很有耐心的与他交流,照顾他的情趣。

当然,佳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案例反思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

针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对策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1)开好家长会 让家长及时学生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

(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 多到家庭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3)用好家校通 网上家长学校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可能及时迅速的纠正行为偏差,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班主任、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课任老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

(1)加强养成教育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全美发展,知情意行的综合运用。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我根据每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渗透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在健康的观念引导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班主任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 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美,逐步帮助他克服逆反心理。

(3)教师要关注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2)教师加强学习心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现在很多教师缺乏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一味地强压,殊不知堵不如疏,这种行为只会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了解心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先将学生培养成人,才能培养成才。

6.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六

现阶段,受一些青春偶像剧和言情小说的影响,少数中学生中出现了早恋现象。他(她)们或许是出于模仿觉得好玩,或许是崇拜偶像,或许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各种状况不一一而论,实质上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青春期反应,应看作正常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其自由发展,有可能使学生轻则影响学习,重则走上歧途。

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应从心理疏导入手,帮忙学生正确分析、认识早恋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摆脱困惑,“斩断情丝”,重新振作起来,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1、简况:我班女生游某某,进入初中阶段不久,就发现她不太爱与本班同学交往,在同学中了解后得知她与高年级某班男生来往密切,主动写信给那位男生,信中多处可见诸如“我想你”、“我爱你”之类的词,主动表达了爱慕之意。

2、师生对话:(1)学生自述:“老师,有一次,我看见一位穿着黑风衣的男生,觉得他十分英俊,十分潇洒,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真的很喜欢他,我明白他也喜欢我。正因为这样,我才主动写信给他。只要哪天没见到他,我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

教师分析:这是一种在学生中很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喜欢接触并理解新鲜事物,但对事物的观察和辨别并不全面,虽没有任何越轨行为,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习。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加以正确引导。切忌恶语相加,讽刺挖苦,大张声势地加以批判。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恐惧心理,或者造成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从世界观,人生观加以分析,淡化这种早恋现象,使学生正确应对,健康充实地渡过青春期。

(2)教师疏导:你因为此事分心,学习上受影响,成绩明显下降,这是一个事实,但作为一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①爱慕之心,人皆有之。你觉得那位男生长得不错,很吸引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说明你有必须的审美观。(先肯定她的心理反映,这样以此作为谈话的开头,学生听了,也易于理解,比较容易敞开心扉。)②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年龄还小,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我们应珍惜和牢牢把握这一段完美时光,让自己在学业、心理、生理等方面健康成长,为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每一时期有他特定的任务,一去不复返。就像你此刻不可能再回到幼儿时期,去过那种天真烂漫的生活,张大成人后也不可能再回到此刻地花季年代。我们如果此刻就预演以后要经历地事,那多没新鲜感啊。③你的审美观不贴合你的年龄,与你的身份也不相衬。世间完美的东西很多,你不可能一一拥有。就像时髦的礼服,华贵的婚纱,你不可能穿着它们来上学一样。现阶段,以中学生的身份你应把那种用心进取、品德高尚作为一种审美观。因此,你的这种现象是不贴合你的年龄与身份的,是一种盲目的无任何目的的模仿,发展下去必然影响学业,甚至毁了自己的完美前途。

(3)学生的反映:游某某同学愉快的理解了老师的意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再同学中又出现了她活泼可爱得胜身影。

教育感悟: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查研究。对于学生早恋问题不能随便下结论,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粗暴对待,甚至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而是透过调查弄清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状况,对症下药。

(2)真诚感化。对学生要真诚对待,以理服人,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让他们敞开心扉,以到达真正理解老师教育的目的。

(3)引导鼓励。学生愿意停止早恋,还要加以心理指导,减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其中选取“榜样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透过追求高尚目标而从恋情中解脱出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

7.心理健康案例 篇七

王某,男,汉,江苏南通人。2011年考入某高校学习,班级同学反映该学生在班级很少说话,与同学交往甚少,甚至本寝室同学之间也很少讲话,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班级活动不愿参加。访谈过程中得知,该生独子,父母都是工人,小时候主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较内向,中学后与父母一起生活,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突然考差,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并在当地专科医院进行过心理咨询,用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到大学后,感觉专业知识抽象、枯燥,无学习兴趣,课堂老师讲课听不懂。大一上学期末考试前,因在理发店理发未理好,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无法参加考试而不得不申请缓考,并由家长来校带回进行治疗。

二、案例剖析

(一 )新环境的不适应。在几次交流过程中 ,该生反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课堂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课后作业不会做,感觉学习压力大,出现对新环境明显不适应现象。

(二 )人际关系差。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别人交流、交往 ,总觉得与别人没有话语可谈,经常一个人独处,同学之间关系不好,不愿参与班集体活动,缺少社会支持系统。

(三 )有严重心理问题史。中学时因考试失误而引起严重心理焦虑,有过心理咨询、治疗、用药史,学院新生CPU心理测试结果为特殊关注对象, 大一因理发未理好又引发严重心理焦虑,不得不请假回家治疗。

(四 )个性特长。喜欢英语 ,英语成绩较好 ,特别是英语口语在中学时曾一直被老师、同学认可,大一参加学校英语口语比赛荣获二等奖。

三、干预策略

(一 )爱心相助 ,学会成长。根据该生平时的表现、班级同学的反馈、 学院CUP心理测试的结果等, 老师和同学共同关注,班主任经常与其“零距离接触与沟通”,及时发现其心理困惑,及时进行疏导和关怀,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帮其办理缓考与补考等相关手续, 逐步建立彼此信任关系以便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关注和提问,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解决和缓解学习上的困惑和压力,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学特别是室友主动与其进行聊天、交流,关注其生活上的困难,通过身边老师、同学的“爱心”融入,促使其尽早融入新环境,适应大学新生活,学会自我适应、自我成长,逐渐由“他助”变为“自助”。

(二)融入集体,走出心灵的孤岛。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引导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尽快融入集体,走出心灵的孤岛,一方面在班委竞选中,推荐他竞选班委,并选其为班级生活委员,这样既锻炼了自己,又拥有了更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逐渐成为集体的一员,另一方面,激励该生利用自身英语口语优势,积极参加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和英语俱乐部,参加学院、省英语口语竞赛,并获得了省英语口语比赛二等奖,通过参加素质拓展、社团、俱乐部等活动,让其逐渐走进集体,在集体生活与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走出心灵的孤岛。

(三 )心理干预,及时治疗。鉴于该生平时表现和学院CUP心理测试结果, 心理辅导站采取经常观察与定期咨询相结合的措施,一方面选派同宿舍关系较好的同学经常关注该生的言行,另一方面心理辅导站老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咨询,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需要每周访谈一次或两次,及时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及时帮助疏通心理困惑;当因理发未理好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上报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与系部领导, 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并由家长带回进行治疗,学生来校时要求带来心理专科医院出具的诊断和康复证明等,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四 )搭建家校心桥 ,共创心灵家园。在学校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建立家校心桥,每月定期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引导下,逐渐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教育效果

(一 )大二上学期 ,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 , 王某主动参加了系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学院英语俱乐部,参加江苏省英语口语比赛, 并获得第二名; 班级活动由被动参加逐渐向主动参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并能主动与宿舍同学进行交流;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好,荣获院三等奖学金、院“三好学生”称号等。

(二 )大三积极参加校外顶岗实习 ,在一家企业做维修 ,实习期间因表现优秀,获得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学院顶岗实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 )2014年7月顺利毕业 ,毕业后在所实习的企业做售后服务工作,现在情况良好。

五、教育思考

(一 )树立信心 ,学会成长。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1]。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自信心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当前,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引导欠缺,自身锻炼不够,很多同学由于性格局限,自信心不足。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各种良好时机,发挥学生特长优势,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了解自我,学会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成长,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

(二 )创建平台 ,学会助人自助。“授人以鱼 , 不如授人以渔”。面对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人学会“助人自助”是给予别人最大的帮助。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个性特征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为学生创建“自助”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处理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学会自我成长。

8.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 篇八

一、背景

某日,我班学生英语测验,迟放学十分钟。第二日到校,听同事说昨天放学后,相邻两班学生因口角发生矛盾并在校外摆开场子寻事,我班学生围观者较多。我先在本班学生中了解了一下情况,让围观者自己说明昨天究竟怎们回事,为何围观,有没有参与,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第二节下课后,我们三位当事班的班主任都被政教处请去了解情况和商量处理方法。

事情原委是昨天放学时,正碰上某班学生喊了人来准备打另一班发生了点口角的学生,我班级里一个平常身体比较强壮的学生因与被打学生关系较好,怕他吃亏,又害怕学校纪律不敢从参与,处于站在旁边所谓“称场子”的。我准备在班上简单提下,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事打电话告诉老师解决。

眼保健操的时候,我在班里说了昨天放学后的事,没想到昨天参与的这位学生正是当天值日班委,他认为老师这是在变相批评他,嘴里叽里咕噜地,眼保健操也不检查,自己回座位了。我当时想,这个学生是我班级的体委,身材高大,在班上有一定号召力,上周家长到校找任课教师了解他在校情况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就比较横,我如果再淡化此事,今后对班级稳定肯定不利,因此就利用班会课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避免暴力事件。

二、活动目的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突发事件,避免冲突,远离暴力。

三、指导思想

架斗殴是校园的暴力行为,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我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本班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使用暴力手段的危害,自觉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具有暴力倾向和行为的人。

四、活动形式

通过班会活动,讨论分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危害,谈个人感受,谈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

五、活动流程:

(一)、引出班会主题:远离暴力,做个有涵养的中学生。

本周二放学后,发生了打群架我们班帮吗“撑场子”的事件(大家在座位上校笑),今天我们不追究责任,但就这件事讨论如何远离校园暴力。

用PPT展示校园暴力的定义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

从医学的角度定义暴力:“暴力(vioi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唐晓星主译 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

(二)、讨论;揭示校园暴力有哪些?

学生讨论发言

进餐时排队发生纠纷,走路时发生碰撞,言语交流发生口角,朋友邀约替人出气,有人勒索、敲诈你,扬言要给你点“颜色”看看(恐吓你)……

教师总结

最常见的校园暴力男生打架斗殴,导致人身心受损;女生在背后说她他人是非,导致精神伤害(当然这属于冷暴力,今天我们暂不讨论)。

校园暴力——即使是一次——都会给受害者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

(三)、思考讨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学生发言:同学之间产生仇恨、影响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心胸变的狭窄,

对同学身体造成伤害、也给受害人的心理造成阴影

施暴者被批评或处分;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暴力使人走向犯罪,进而毁掉家庭的幸福和自己的前途。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还想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故事:冲动的惩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狗聪明听话,能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有一天,他出门去了,让狗照顾孩子。

在回家的路上因遇大雪,第二天他才赶回家。狗闻声立即出来迎接主人。他打开房门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孩子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冲动的主人误杀了……

学生在沉默,各自在思考。

(四)、发生暴力事件当事人心理分析

我站在学生角度给学生们读了魏书生写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面有一段关于两个打架学生的心理描述:

“我知道你们本来不想打架?”一听我说这话,他们顿时来了精神,感觉老师理解他们,便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们真不想打架。”

我问“为什么不想打架?”他们抢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打架的时候提心调胆,怕别人打伤了自己,又怕打别人打到要害处,把祸闯大了。”

“打得轻了,还怕吓唬不住对方。”

“打败了,被同年级的同学看不起,丢面子。”

“赢了呢,也害怕,走在路上,或半夜走黑道提心吊胆的,总怕对方再勾结别人突然报复,袭击。”

“打轻了不解决问题,打重了,伤了,残了,对人家对自己都不好。”

“打完架有時还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在学校还怕老师批评,怕学校处分。”

这段话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班上的大部分男生说都曾有过这类想法。

(五)、探究高中生暴力产生的原因

由教师之前做好功课用PPT展示

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习惯。从目前的高中阶段教育体制来看,高中的课程比较紧张,所以,许多高中学校缺失对高中生的法制教育。从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偶发小摩擦积累成大冲突;高年级的同学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寻衅滋事,索要钱财;因为早恋引发纠纷;为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争夺校园“老大”,聚众斗殴;与 外校学生发生冲突,引发不同高中学校同学之间的相互群殴;因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学校处罚违纪学生不当而引发的过激行为。

2、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一种为“心理幼稚症”,无精神病理症状,但心理发育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方法幼稚单纯,心理认识水平低下,青少年极易冲动,爱炫耀自己,爱出风头,个性发展走上畸形。第二种则是“反社会性格缺陷”。这类属于青少年犯罪,轻微犯罪,多由于性格暴躁,不知道恐惧和危险或特殊家庭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心理导致。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3、家庭的影响:一是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使得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一些影视、游戏、漫画中的所谓英雄就成了他们盲目模仿的对象。其次是有些家庭对自己的子女教育不当,当孩子有特殊的行为时,大多采取容忍或教育完就不管的态度,并且没有建立一个很好家庭环境,这是孩子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最重要因素,即导致校园暴力的根源。另外,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经常逃学,甚至辍学。

教师总结,其实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实施暴力主要是为了面子,那么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做一个有涵养的中学生,远离暴力?

(六)、如何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

很多暴力事件,都是由于当事人的一时冲动造成的……

如何避免冲动?

说出来 ——如果你对谁非常恼火,想要“教训”他,在这么做之前,一定要把想法告诉家长或老师,他们会想出一个合理的办法来解决你的愤怒。

换位思考 ——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如果你被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先想后果 —— 这值得吗 ?如果你在“收拾”别人时被逮住了,你就会受到惩罚。你也许会被记过、留校察看,甚至是法律制裁!而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2、学会宽容,保持一颗善良、豁达的心,与人和睦相处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一种依托于博大胸襟的高尚境界。宽容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宽容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宽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君不见,有多少心灵的创伤在宽容中弥合,有多少无谓的纷争在宽容中消散!

学生明白道理后,还要教会他克制手段和防范意识。首先,遇事冷静,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小事情不要太放在心上,不要为面子上的事和别人争个你上我下;第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找老师帮助,社会上有句流行语:“遇困难找警察。”在学校也有一句:“遇困难找老师。”第三,任何时候 都不要动手,也不要挑起别人动手,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学之间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至于水火不容,即使有矛盾,大家也要守住底线,让事情冷一冷再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总结: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校园暴力的知识,了解了它的成因和预防的方法。我们衷心地希望校园暴力可以远离我们,校园成为纯净美好的地方。

六、班会课后记

班会课的两天后,那位“撑场子”的班干部主动来办公室找我,自己做了个口头检讨,承认当时的确是为了面子,但心理也挺忐忑,他保证以后遇事争取不冲动,想清后果,他也认识到这次班会其实是大家在帮助他,他表示今后绝不做给班级抹黑的事,并且很义气地表示班上的男生课间他也管了,不让他们在校内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

在这个案例的处理中带给我的启示是班主任工作不同于一般机械性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更多的应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当代中学生自信、自负、甚至有点自傲,朝气蓬勃却又带着强烈的叛逆思想,有的学生信奉“哥们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寻衅闹事打群架;有的争强好胜,欺侮同学;很多时候他们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当与别的同学起利益冲突时,他们极易冲动而爆发出不满的情感,形成暴力行为,往往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我们的教育重点不是在学生犯错后对他的责罚,而是让他认识的自己的错误,可能会造成的对人对己的严重后果,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都让孩子心生畏惧,尽量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时学生的错误对于教育者来说未必是坏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达到教育一群人的目的,这对班主任而言既是任务更多的是一种挑战。

上一篇: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下一篇:慕尼黑啤酒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