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

2024-06-16

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精选8篇)

1.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 篇一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形势展望

建筑装饰业是指为使建筑物、构筑物内、外空间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使用装饰装修材料,对建筑物、构筑物外表和内部进行修饰处理的工程建筑活动。建筑装饰集产品、技术、艺术、劳务工程于一体,比传统的建筑业更注重艺术效果和环境效果,具有适用性、舒适性、艺术性、多样性、可变性和重复更新性等特点。与土木建筑业、设备安装业一次性完成工程业务不同,建筑物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需要进行多次装修,更新周期通常在5-8年。因此,建筑装饰行业具有需求可持续性的特点。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增长,建筑装饰行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国建筑装饰业发展历程

建筑装饰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筑装饰只是建筑业的一个细小分支,在行业初始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施工操作指导以及成熟完整的行业规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从传统的居住和使用功能开始向外观与内在环境质量并重的需求转变,建筑装饰的需求量得以迅速释放,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1990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工程装饰设计单位资格分级标准》,明确建筑装饰业的行业规范;1996年和1997年,原建设部分别发布《建筑幕墙工程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和《家庭居室装饰装修管理施行办法》,明确建筑装饰业细分行业——建筑幕墙行业和家庭装饰行业的管理规范。

自此,建筑装饰行业从附属于建筑业的小行业,发展为涵盖公共建筑装饰行业简称“公装”、家庭装饰行业简称“家装”,主要为住宅装饰和建筑幕墙行业简称“幕墙”的成熟产业。建筑装饰行业的主体是公装、家装和幕墙工程承包商。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装饰行业是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快速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据统计,2007年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大背景极为强势,行业产值增加速度较快,增长率为22%左右。全年完成工程总产值14100亿元,其中住宅装饰装修约为8700亿元,增长率为25%;公共建筑装饰装修约为5400亿元,增长率约为20%,2007年行业增加值约为5880亿元。2007年,行业从业人数约为1400万人,全国共有装饰装修企业约17万家,下降幅度约为3%,其中有资质的企业约为4.5万家,比2006年增加了3000家,增幅约为7.3%。有一二三级资质的企业全国有45000家,比2006年增加了3千家,增加幅度约为7.3%,其中一级企业共有1100家左右。拥有一级企业前5名的省市为:北京129家、广东94家、江苏92家、福建75家、上海63家。

2012年我国公共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1.19万亿元,2005年至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66%;家庭装饰主要为住宅装饰行业总产值1.22万亿元,2005年至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0.94%,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建筑装饰业现阶段发展概况

(1)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增长,建筑装饰行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5年至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93%,而同期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2%。

2012-2015年我国装饰装修产值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全国具备装饰施工专项壹级、装饰设计专项甲级、幕墙施工专项壹级与幕墙设计专项甲级

资质的企业数量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产值由2000年0.43万亿提高至2010年2.1万亿,增幅为388.9%,年平均复合增速约17.2%,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率11.4%近6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建筑装饰产值(含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由2000年0.2万亿增长至2010年1.1万亿;同期住宅装饰(单户独立装修)产值由0.23万亿增长至0.95万亿元。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含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工程总产值力争达2.6万亿元,增幅为136%左右,年平均增长率18.9%;住宅装饰装修目标达1.2万亿元,增长幅度在26.3%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9%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国建筑装饰材料行业也随着房地产、建筑装饰业的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装饰材料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材料主导产品不仅在总量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消费指数已接近和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提高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企业管理和设计、施工的信息化水平,将是实现建筑装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偏低,但已呈现集中的趋势

建筑装饰行业市场空间广阔,成长性较好,但是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根据《2012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发展报告》,2012年末行业共有建筑装饰企业14.50万家,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偏低,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局面。

近几年,我国建筑装饰市场日益成熟,建筑装饰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品牌在工程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行业内知名度高的企业,发展速度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的平均产值为15.45亿元,百强企业产值总和已经占到行业总产值的8.69%,呈现了集中度逐年提高的态势。

根据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规划,行业集中度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2015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企业总数力争保持在12万家左右,比2010年减少3万家,减少幅度约为20%。

(3)资质、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设计企业实行资质等级制度。建筑装饰企业承接公共建筑装饰工程和幕墙工程,均需要符合特定的资质;住宅精装修工程的资质虽然没有国家规定,但是由于该类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一般也由具有资质的公共建筑装饰企业承接。截至2013年7月,同时具有一级装饰施工和甲级装饰设计资质的企业共有473家,同时具有一级幕墙施工和甲级幕墙设计资质的企业152家4。

此外,资金实力是建筑装饰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建筑装饰企业在项目招投标阶段通常需要支付投标保证金,在工程前期需要垫付前期材料款,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支付履约保证金、安全保证金,项目运作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

三、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基本达到了全球覆盖的目标。虽然在东北亚和南海存在着局部争端,但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宽松,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经济发展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这一大背景影响下,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空间仍将有所扩展,特别是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空间将有较大扩展。我国正处于由建筑幕墙生产应用大国向建筑幕墙研发制造强国转化的关键时期,建筑幕墙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全球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备了国际工程市场竞争实力。近几年建筑幕墙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十分突出,承接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品牌影响力、技术竞争力、工程业绩持续增长。2015年,这一态势仍将持续,在国际建筑幕墙工程领域中的比重还将提高,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工程市场将尤为突出。

除建筑幕墙外,在公共建筑装饰装修、住宅装饰装修方面,在全球互联网互通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也会有更多机会。特别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文化全球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活动频繁,特别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和高铁等基础建设技术的对外输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市场机遇将会持续增加。近10年来,我国有一批建筑装饰工程企业已经持续在国际工程市场承接工程,并取得很好的业绩和口碑,具备了在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做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劲,建筑装饰装修的国际需求也将不断恢复、增长,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企业的国际工程机遇将会增多。

二)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形势分析

根据2014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状态分析,2015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稳健发展的一年。在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的基础地位和保障性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越来越强。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5年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与建设规模,仍将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还会常态化地持续高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特别是大型房地产商的开发能力经过几轮调控得到了显著提升,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项目增长较快,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工程市场资源,经过多轮对房地产益严厉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政府前期的限购政策,投资与投机性购房基本已被挤出市场,2014年之前的几年空置率持续走高,当前房地产开发商库存近10亿平方米现房;目前已售的空置房总量在40亿平方米,随着国家房产税的征收由试点向全面展开的临近,投机、投资购房者者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拥有大量房产的人士,在强大的反腐倡廉舆论压力和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作用下,有可能在2015年大幅度削减房屋的持有量等因素的作用,将引发二手房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价格波动,房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抑制,使得住宅开发建设回归理性。

三)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分析,虽然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时期,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的战略纵深和潜力很大,还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宏观经济形势虽然客观上存在着不利于建筑装饰行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需要业内企业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也应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树立发展仍然是硬道理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宏观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虽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也应该看到,通过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从常态化角度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具有基础性、超前性的建筑装饰行业,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发展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充沛的正能量。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国策,也是宏观经济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途径。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为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包括建筑业、装饰装修业、建材业等组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1%,达到7.3亿,按1%的年城市化率计算,每年将有1千多万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产生的建筑新需求将有数十亿平方米,因此,在未来10年,中国将保持每年20亿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量,为建筑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增量。同时,在存量建筑交易、建筑节能改造、新型小城镇建设等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容量还会高于产业集群中的其它行业。

四)行业内运行形势分析

根据2014年行业运行状态分析,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仍将是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行业和企业发展方式,实现加快产业化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行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的一年。行业、企业、管理及发展品质在2015年将会有较强烈的变化。

2015年新的建筑装修装饰专项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及新资质标准实施细则等一批行业管理标准将出台实施,与2014年11月6日公布的建筑装修装饰专业工程承包资质标准一起,构件行业新的资质标准体系。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需要按照新资质标准进行就位,这就必然成为2015年行业、企业常态化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新的资质标准在考核指标体系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企业按照新资质标准就位工作还需要在人才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也将是2015年行业、企业工作的一个重点。

2015年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两年治理活动的第二年,也是整治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第一年。随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排查、巡查、抽查力度的加大,建筑市场中事中监管的力度将会大大加强。在治理活动中暴露出现的各种矛盾及潜规则,将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要通过体制及机制的调整与完善使其更为科学、公正、规范,推动市场秩序和工程运作方式将会更为规范。行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常态化的持久、深化改革也将成为2015年行业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就技术层面上分析,2015年仍然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等技术的重要一年。在国家环境污染治理、建筑节能改造、人们低碳生活方式推广、更加注重健康与生命安全、持续关注环境安全等外部压力的作用下,以建筑装饰装修技术发展再造工程的运作模式,推动行业标准化、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新研发、推广的产品、技术,在提高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更要在成品化、标准化、装配化方面有所突破,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特别是要大幅度缩减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2015年在有利的宏观、中观经济环境的支持下,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年增长幅度在9%左右。要实现这一增长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艰苦奋斗来完成。

2.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 篇二

本届大会以“新常态, 大发展”为主题, 突出智能建筑品牌企业在新常态下, 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促进智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 进入了新常态。为此, 党中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进新常态。在新常态下, 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们依靠技术、依靠创新的智能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PART01

会议开始,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致开幕词。王副理事长首先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同时, 对于积极报名参与本次评选的厂商及众获奖单位提出高度的认可并予以衷心的祝贺。

他指出,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进入了新常态。为此, 党中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 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们依靠技术、依靠创新的智能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评选活动经过十年历练, 拥有了一批固定的主流行业媒体持续关注与支持, 成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十大品牌的风向标。一批批智能建筑企业在品牌建设逐步提高的过程中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成为智能建筑产业的中流砥柱。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有效推动了品牌建设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为企业和用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同时也建立起一个业界同仁相互交流、品牌建设经验的平台。他希望这个平台能提供多种功能, 既是展示的平台;又是交流的平台;还是鼓励的平台;更是推进的平台。他衷心希望与会者能够通过今天的盛典和论坛, 为智能建筑行业水平的提高, 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会长、《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社社长胡萍也对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最真挚的祝福。

她在讲话中提到, 今年已是十大品牌颁奖活动走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 杂志社同各大厂商风雨同舟、携手并进, 共同见证了智能建筑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本次评选在保持原有传统特色的前提下, 进行了奖项分配、投票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在评选过程中, 仍旧采取自愿报名、多方综合评审的方式, 并首次启用了微信投票方式。从今年8 月10 日开启企业申报系统, 到9 月15 日系统关闭, 历时37 天;期间共收到了近100 个单位的申报回执, 参评项目约200 个。经过紧锣密鼓地专家评审、媒体评审以及网络、微信投票, 评选出包括十大综合布线、十大楼宇自控、十大安全防范、十大智能家居、十大电子会议系统、十大系统集成商等十一个大类102 个奖项, 共有54 个单位获奖。

明年的评选又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今后的评选活动中, 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 以期适应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 胡萍社长借此机会正式宣布, 北京《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历经20 年光辉岁月后,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 将在2016 年拥有一个新的名字——《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刊名的更新也标志着杂志新常态的开始, 衷心希望众位领导、专家、业内朋友和媒体同行们, 继续支持杂志社的各项工作, 巩固我们的成绩, 一同在新的领域寻求更大的发展。

PART02

本次大会的沙龙研讨,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宜的主持, 并以综合布线行业的未来发展和新挑战为主题, 同专家代表住建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杨国栋以及德特威勒、耐克森、天诚等企业高层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对话。

张宜

本次研讨是围绕着“新常态, 大发展”这个话题进行的,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首先智能建筑发展的起源从综合布线开始, 因为从1 9 9 3 年综合布线的第一种标准引入中国以后, 为我国智能建筑的整体发展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 第二点是智能建筑、 智慧社区、 智慧城市、 物联网、 大数据如何能被有效利用。 第三点是在标准、 技术、 产品、 工程以及维护等方面, 都有哪些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 今天研讨会交流的目的, 主要在于带动智能建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围绕着目前我国关于大数据、智慧城市、“互联网+”、智慧建筑、智慧社区等发展背景下, 作为国有品牌的代表企业, 如何在综合战略的指引下发展自身, 同时又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如何掌控市场契机?请我国知名布线品牌——天诚公司的雍俊华总经理来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想法。

雍俊华

张老师说到的“宽带中国、智慧城市”, 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均标志着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技术的应用及其相关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在这一次数字化的浪潮当中, 作为从业企业, 既存在非常多的机会, 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对国产布线企业而言。

天诚隶属于天诚智能集团,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做弱电线缆的企业, 并且在弱电线缆领域中已得到众多业界同仁们的认可, 因为天诚对我国的智能化建设、信息网络的建设均做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天诚布线伴随我国民族布线行业的发展在同步成长, 国产布线这十多年的发展, 可谓是整体的崛起, 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同时, 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 天诚整个集团也在进行转型升级。首先就是名称的改变, 由之前的天诚现代集团更名为天诚智能集团, 通过自身技术研发投入, 以及资本运作的方式, 将传统的只局限在线缆这一块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 当然线缆仍然是我们集团的主业, 天诚依旧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过除了这个业务之外, 天诚还在人脸识别、智能家居、云平台以及布线等方面尝试在做一些探索和突破。

至于要如何应对时下的数字化浪潮, 天诚作为一个布线的品牌, 一方面就是要把传统产品继续做好, 包括超5 类、6 类、超6 类以及光纤系列, 以提升传统产品的质量, 增加更多的预量, 包括产品使用的友好性、便捷性以及智能化程度均应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智能化布线包括光电路这一块, 以及POE、数字贡献IDC等领域, 天诚也在尝试做些突破和探索。

数字化浪潮为布线厂商带来两大机遇, 一是传统楼宇的智能化对于布线系统改造的要求, 二是大量数字中心的布线建设需求。传统的智能楼宇布线为国产品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这正是作为民族代表企业的天诚需要牢牢抓住的;而对于数字中心这块来说, 国产品牌尚未得到满意的突破, 这也是我们未来奋斗的关键。因为数字化浪潮中的数字传输、交换的重点还是在于数字中心, 这其中的规模、量, 乃至价值都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这块领域始终给予我们较大压力, 也是天诚接下来要努力突破和发展的方向, 要向各大国际企业学习。

张宜

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国内布线厂家约有3500 家, 以广东、深圳、江苏、浙江一带为主体。各布线厂家应如何面对市场中的恶性竞争, 如何在智能建筑领域中站稳脚步, 已成为每位国内布线厂家决策者亟需考虑的问题。

国内的部分布线厂商做出了一些有效举措, 像天诚、普天、一舟等, 他们首先把布线产品作为支柱产业, 然后再提出一些技术的衍生, 进行大数据、“互联网+”等其他领域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服务。同时, 他们也朝高端产品进行衍生, 努力打破国外产品在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中垄断的局面。

此外, 国内的一些厂家已经意识到积极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此举将有助于研发技术上的提升。同时, 我们也可喜地发现国内布线厂家也都在不断地做出新的设想和挑战, 从而赶上经济变革的时代步伐。

实际上, 综合布线领域在标准方面是最完善的。上个月新版布线国家标准的修订报批表已经完成, 这会对布线市场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 布线的标准是最系列化、最丰富且最完整的, 这会为工程建设和产品的生产、制造, 以及系统维护带来一些很有益的支持。

接下来有请经常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的耐克森代表, 王君原先生来讲一讲国外标准对我国布线行业有哪些新技术上的要求。

王君原

正如张宜老师所说, 综合布线系统在弱电方面承载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也即通信物理层交换的功能, 因此, 布线系统在整个智能化行业中也是做的比较完善的。

另外要强调的是, 布线的标准化进程走得比较规范, 且这个进程不仅体现在部件级, 也就是所谓的产品标准, 更体现在包括建设标准、施工标准以及测试标准等整套的综合标准体系中。

我曾同中国其他一些专家共同参加了ISO标准制定的会议, 交流中我们发现, 在全球化的一些新的技术, 如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智慧城市等新兴概念的影响下, 布线系统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而且这些变化也引领着相关标准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正如说这次ISO的会议上, 其中的一个讨论重点就是将综合布线这样的系统跟各个不同的场景结合应用, 如在办公楼内应该怎样设计一套办公系统, 如何选型、设计、施工、测试等;或是在工业环境、家居环境中, 又该如何进行布线施工, 乃至整体的数据中心建设。这是这次标准会议探讨的一个重点所在, 即把以前一些分散的设计、施工标准整合到一起。而整合的标准则包含六个部分, 即刚才所说的整体部分, 办公家居、工业、家庭用的布线、数据中心部分, 智能楼宇传输层网关的衔接部分, 和新增的分布式楼宇服务系统等部分。新增的这部分内容正是过去的标准所欠缺的, 具体是指用来指导用户将综合布线与楼宇智能化的其他弱电系统衔接起来的相关内容, 这次新版的ISO/IEC 11801 也特意把中间的衔接方式作出了具体定义。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 我相信综合布线系统在未来几年中会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这个契机不只会影响到以往备受关注的数据传输、语音传输等领域, 同时它也涉及到与弱电子系统更紧密的衔接问题, 为行业带来新的挑战。正如方才雍俊华总经理所说的POE以太网供电, 这是现有超5 类、6 类线缆是否能满足未来15W、30W、60W甚至于100W供电应用的关键, 也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焦点。ISO/IEC 11801 中也将这部分的市场需求做了相关解答, 包括一些针对特定场景的技术报告, 以及以太网供电其布线的散热是如何设计的情况;同时, 对于接地、防雷方面又会有怎样的保护措施, 在标准中都有一些细的划分。

国际标准在不断地更新, 国内的脚步自然也要跟上。事实上, 我国目前跟布线相关的50311、50312 标准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相信在新国标推出之后, 会为国内的布线厂商, 包括设计院跟集成商等, 提供能够为最终用户带来利益的更优质服务, 研制出更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 开发出更优秀的设计和施工程序, 以保证未来15 年、乃至25 年弱电综合布线系统的支持。

张宜

说到布线系统的应用, 目前从国际上角度来看, 主要体现于办公楼、家居、工业厂房以及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 其利用面可谓非常广阔, 因此, 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规范等, 对于国内的布线工程和产品制造来说, 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各个行业协会也在不断努力研讨, 希望能在这些方面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为行业的稳固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提到布线行业当下中较为热门的话题, 那就要属综合布线系统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均采用了哪些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关于这个问题就请德特威勒的技术顾问曾松鸣来为我们作出一些解答, 他是布线行业中较有代表性的、资历较深的一位专家。

曾松鸣

我参与撰写的标准包含综合布线方面的, 也包括数据中心方面的。在我看来, 数据中心和其他楼宇的综合布线其实是很相似的, 一般都是从三个重心去考虑, 第一是应用、第二是环境、第三是运维。

第一点应用。布线在设计中包含着传输这个大问题, 过去传输方面的设计很简单, 对于超5 类、6 类线百兆、千兆网就已足够, 但要满足数据中心的要求最起码要达到超6 类的标准, 传送要万兆以太网的支持。更有甚者, 现在很多的厂商已经开始研究传送25G或40G以上的100G、400G网络, 这些都属于应用上面的考虑。

第二点场景。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场景的问题就是空间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出高规格的数据环境, 是业主与厂商双方都应积极考虑的关键问题。因为现在的建筑物虽然很高很多, 但能够提供给数据中心的面积永远是有限的, 而我们的应用却是无限的。

第三点管理。当我们进行管理的时候, 标签标识是必然需要考虑的, 但还有一个大问题, 就是记录是不是能保持真实的记录, 当我们插拔跳线以后, 信息还能否被准确地记录下来;若是无法实时记录, 那么等有效时间过去以后再想去恢复是很难实现的。

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 使得数据中心内出现了许多完全不同的产品, 对与应用传输、 域端机光缆、 域端机铜缆的要求也跟着越提越高, 于是百兆、 千兆之上便出现了8 类双绞线。所以, 8 类线在这段时期的标准规范编撰时被提上日程, 比如这次的ISO/IEC 11801大会就提到了25G以太网的问题, 这些都与数据中心息息相关。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 就是环境。当我们涉及到环境问题时, 所关注的焦点在于能否采用高密度的部件, 在很小的空间内完成传输, 这是现在最常规的做法, 大约已经持续了五年左右的时间。那么, 再下一走应该怎么办?传输的密度越来越高, 手工操作越来越难以实现, 如此以往, 运维方面也会出现大问题, 所以市场发展又逐渐走向了新的阶段, 即高芯速传递。以MPO举例说明, MPO一个连接器是12 芯, 未来定会发展到24 芯, 乃至48 芯, 尺寸越来越小, 但芯组却越来越高, 若能实现到这一步的发展, 那就可以在单位密度里面达到更高的传输量。

再回到管理这部分, 如果要保持记录的信息是真实的话, 电子配件架就应被引入到数据中心来, 引入的最大好处在于其能够将可动的部分全部真实记录下来, 因为它的控制手法是当场进行记录, 然后再进行人工确认就可以完成保存了。那么, 是否做到这一步就意味着所有记录都不会消失?其实在数据中心里面, 许多服务器都是密度很高的, 一个机柜少则6 台, 多则几十台。如此多的普通机柜设置是不是就等于信息点密度高呢?不尽然。一个数据中心内包括几百万个数据点是非常正常的, 应用手工记录已经十分困难, 特别是还会有插拔网线的情况发生, 所以, 电子配件架就成为机柜操控智能化的必要工具。这些都属于我们能看到的, 但真正要应用起来的话, 目前还是仅有只在发展阶段的一些应用, 未来还需要业内人士继续研究。

张宜

数据中心的布线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市场应用, 其中主要是对一些高端布线产品的运用, 另外, 我们也不能忽略对原有旧计算机机房的改造, 所以很多集成商也好、布线厂家也好, 他们也会常关注一些改造工程的建设, 要等理性地看待布线在数据中心内的应用。

另外, 我们说数据中心的布线跟网络结合将更加紧密, 所以如何去做一个优化的方案, 将成为未来综合布线领域所关注的焦点。

综合布线的建设与设计除了要提供产品, 更应考虑布线系统将来的运维和以及在工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质量问题。接下来有请住建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杨国栋, 作为智能化建设方面的专家代表, 谈一谈他对布线系统在工程应用方面承载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杨国栋

今天到场的获奖企业, 以及其他没有获奖却仍然在业内表现活跃的众多品牌, 实际上都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众多优秀的产品, 但是一个好的产品要体现其自身价值, 还是要通过设计环节和施工环境, 将其变成一个好的工程,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优秀的作用。

说到“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是八个字、四个词语组成的, 如何将这四个词组中包含的内容全部落实, 才是做好一个工程的重点。但眼下我们业内还有很多东西做得并不太尽人意, 尤其是在通信方面。我个人认为, 通信已成为水、电、气、暖之后的第五大基础设施, 因为通信才是所有信息传输的基本链路。

为什么说现在很多工程都不尽人意呢?最近很多通过了综合布线验收的工程, 在大面积网络应用时, 网络却并不好用, 这是为什么?详细检查后发现还是基础链路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 一个优秀的工程不仅要有好产品做支撑, 更要有一套完善的程序助其通过实践的验证。在布线施工完成以后, 其相关验收是大面积网络应用之前一种必要测试。

在一个工程中, 如此大量的管线同时在传输信息, 届时其传输所受到的干扰会比模拟测试时大得多, 于是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验收之前的模拟测试是满分通过还是压线通过”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上大学也遇到过, 压线可以毕业, 满分也是毕业, 但压线的人在碰到一些难题时很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是被淘汰。

与之类似, 如果说综合布线系统在模拟测试验收只是压线通过, 那在实践应用面对大面积网络传输, 或是干扰源增强等要求更高的情况, 系统可能就会不及格。从这个角度来讲布线厂商就不得不直视工程建设中的两大问题, 一是如果落实到工程上就要讲究施工工艺;二是要在现有的布线链路上将能力尽可能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要在模拟测试中争取满分通过。比如说现在的超5 类线要求是24 号、6 类线是23 号, 业内有些制造商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 用24 号做6 类线, 更有甚者用了25 号、26 号通过6 类线的测试。要知道这种测试只是模拟测试, 或者实验室中的测试, 智能用来检测产品是否可用, 但真的将产品用到大面积工程中时, 这种测试很可能就成为了产生问题的源头。

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 如果各厂商能保持在23 号线的基础上尽量多为给工程实践留出一些余量, 这样或许就能给未来留出更多可提升的空间, 从而为我们的布线产品提升提供更多的有效价值。

此外,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业内做工程时经常会遇到的, 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布线”, 有人戏称之为“综合考虑布线”。过去业内人士对于布线只是考虑数据和语音,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 楼控、IT安防、IT广播、IT供电都需要应用网络传输, 而所有领域的网络传输都集中在一起, 那是否又需要进行级别划分呢?

比如IT广播、数字广播应由原来的集中式变成分散式, 并也应用网络进行传输等。现在很多的项目把IT广播网络传输的内容归属到数据线这方面进行规划, 这存在很大问题, 因为公共广播中包含了消防应急广播, 这是消防联动的一部分;同时, 对于消防联动国家要求是要有一定的耐火级别和耐火时间的, 若将其与数据线放到一起, 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

再比如日常的安防, 在突发事件产生后是要做复合的, 不能因为事件发生它就断了, 所以在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等级的应用选择怎样的布线方式, 这才是布线的前提。

就整个工程来看, 设计院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在数据桥架的时候, 经常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应用, 在一个桥架内应用金属隔板讲不通区域隔开, 这是现在普遍的做法。我个人甚至还遇到过一个金属桥架设置了三个隔板、四个槽的情况, 总体来看, 虽然直线的设计没有问题, 但在这么多凹槽内设置三通、四通的时候又要怎么去变换?又怎么能保证它们之间有效的隔离呢?

所以说, 在实际工程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这四个词组真正包含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以“系统”为例, 其中就包括了铜链路和光链路, 铜链路内又包括很多部件, 我们的一些设计院包括很多业主可能更多关心的是线缆的质量, 但是我认为在整个工程中线缆并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线缆铺到管子中后基本不会被移动, 网络才是被实时应用的, 它自电信网络出发, 再到末端计算机, 中间要经过5 ~ 8 次的插接, 所以, 相较于线缆质量, 插接线的质量才是应当被重视的关键。

今天之所以会如此强调插接线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插接线的生产质量在行业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曾到国内很知名一家布线厂商去参观, 在参观他们的模块生产车间时, 发现整个流水线基本上都是手工作业, 跟现代化的缆线生产线相比, 效率实在不高。所以既然要做“系统”, 就不能只注意缆线的质量, 而是要注意整个系统当中, 包括缆线、插接线等其他真正被应用的细节部件, 这样才能保证将最优秀的产品成功转变成一个优秀的工程。

张宜

今天的研讨我们从不同层面进行了交流, 刚才专家从工程建设的角度, 对布线系统提出了一些看法, 接下来请企业代表雍俊华对整个行业提出一些希望, 协助我们的行业更加蓬勃、健康、稳定的发展。

雍俊华

协会举办相关会议这是行业和企业交流的关键纽带。 这一次的会议整体感觉非常好, 会议流程很严谨、务实, 会风也很清新, 与我们协会的宗旨和精神是十分吻合的。

勘察设计行业是一个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行业,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朝阳产业。就拿布线来说, 它是整个智慧大楼、智慧社区、智慧城市乃至于智慧地球的神经系统, 没有这样一个神经系统或缺少过硬的基础网络设施, 上述一系列“智慧建设”都将成为浮云。由此可见, 布线系统其重要性决定了它的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作为布线厂商我们要好好进行市场规划。近两年, 国家逐步将宽带建设、宽带中国、数字消费、信息消费, 以及最近国务院常委会议通过的“村村通宽带、消灭数字鸿沟”, 等政策推广下来, 可想而知布线在我们的行业中起着多大的作用。

国家重视布线行业, 甚至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政府部门在下面就是协会、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 这些都是政策实施与执行的关键。我个人十分欣赏勘察设计协会, 相信在勘察设计协会这样优秀平台的引导下, 我们行业的发展定会更加辉煌, 从而督促我们这些从业的企业更加志成高远。

这个行业虽然不是最热门的, 但它的专业性, 以及对从业人员的坚守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这对身处行业中的企业也是一样, 旨在将众企业打造成为宽带建设最后一公里综合业务的专业提供商。我们应继续在行业的带领下不断学习, 同时也希望业内众位专家更多的支持我们的民主品牌、国产品牌, 早日实现产业报国。

PART03

为更好地贯彻本次大会的主题, 加深企业在十大品牌这个平台中的交流, 本次大会特在分会场对获奖企业代表进行了专访, 将获奖企业的好经验、好项目同业内同僚进行分享。

宁波韩电线缆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韩电”) 从2012年至今, 国内市场发展已经走过近四年。在这期间, 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市场前瞻性和行业权威性, 引领着智能化行业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浪潮中实现转型、融合发展, 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和本刊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颁奖大会上, 韩电荣获综合布线十大品牌, 活动现场本刊记者采访到宁波韩电线缆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徐明珠。

记者韩电的产品的特点及市场应用情况怎么样?

徐明珠:宁波韩电线缆有限公司是韩电集团下属的独立子公司, 成立于2003 年。从成立开始, 韩电一直在欧洲市场活动, 2012 年才进入国内市场。公司建立了产品检测实验室, 拥有德国进口的数据线缆传输性能测试设备, 电缆制造原材料选用和产品检测方面严格把关, 以确保产品符合并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

2014 年, 韩电开发出CAT7、7A类屏蔽布线产品, 该产品对原材料、工艺和设备均有较高要求。目前已在国内、国际市场应用, 主要服务于轨道交通指挥调度、政府司法机关保密建设及数据中心的业务。

韩电针对布线市场的发展情况, 自主研发KEG韩电电子配线管理系统, 它是唯一兼顾链路型和端口型的一套系统。该系统将传统布线与智能管理结合, 通过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 将网络连接的架构及变化自动传给系统管理软件, 管理系统将收到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用户通过查询管理系统, 可以随时了解布线系统的最新结构, 并且可以做到直观、实时和高效的无纸化管理。目前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学校、医院、银行、电力大楼等项目中。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韩电线缆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应用情况, 与国内市场有什么差别?韩电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是怎么做的?

徐明珠:韩电布线产品是一个由纯出口型转化为国内、国外市场并重的企业, 从2003 年开拓国际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耕耘, 韩电产品在国外市场得到广泛的应用, 涉及欧洲、北美、亚洲的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近20 个国家。近期, 韩电在东南亚市场也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成功进入新加坡、越南、土耳其电信等新的国际市场。

国外市场情况与国内情况有较大差异, 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的要求及服务理念。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 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其验收标准也比较严苛, 对公司的技术和发展有严格的评审制度。国外市场在技术方面要求也比较高, 特别是国内需求比较少的高端七类线, 其实在欧洲市场已经普及。国内市场中性价比是衡量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既要高质量, 又要低价格, 如何在质量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韩电立足国内市场的重要基础。

找平衡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既要质量, 又要价格, 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韩电近两年通过规模化运作找到了这个平衡点, 向规模要效益, 企业生产规模上升了, 原材料、产品单体生产成本才能降下来, 产品的价格也就低了。

记者请问综合布线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优势?韩电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业务情况如何?

徐明珠:智慧城市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包括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小区等多个子系统, 需要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和工商业活动等多个行业的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性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来实现全面感知和融合应用, 因此, 基础物理网络的建设和稳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也就体现出综合布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综合布线系统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部分, 它是最底层的物理通信的基础, 其他智能系统都要建立在该系统之上。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各种功能子系统传输的基础媒介, 同时也是将各功能子系统进行综合维护、统一管理的媒介和中心。因此布线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所有智能系统的运行, 选择一个好的布线系统尤其重要。同时, 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也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维护带来很大便利。

韩电作为一家全系列弱电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近几年不断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光纤布线、铜缆布线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贵阳花果园智能小区、成都地铁、宁波地铁、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杭州远洋公馆、成都肿瘤医院、甘肃高校联网报警系统、普洱市政务中心以及武警湖南总队反恐指挥中心等。

北京中新智安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称“中新智安”)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致力于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 专业从事能源管控领域产品研发与系统实施, 智慧建筑节能服务与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 智能硬件产品研发、 生产、 销售及服务。 在此次2015 中国智能建筑发展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颁奖大会上, 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北京中新智安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洪振, 杨经理与大家分享了中新智安能耗管控平台。

记者详细介绍一下中新智安Power Bus能源与设施运营大数据分析平台 (特点、功能、优势) 。

杨洪振:中新智安Power Bus能源与设施运营大数据分析平台, 是一套颠覆传统的物联网 (Io T) 大数据分析平台。它的核心功能有实时监控、设施诊断、能源报表、天气关联、能效分析、设备运维管理、电力需求侧、警报、建议报告、故障检测、反馈控制。该平台以自动化控制、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把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建筑, 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来收集建筑大数据, 并对建筑和设施进行“诊断”, 发现建筑运转中的问题, 从而降低建筑能耗, 优化设施设备运转, 优化企业与单位用能状况, 可以广泛利用于建筑能效分析、节能优化、建筑商业智能、设备状态监控与维保、两化融合、工业4.0 应用中。

中新智安Power Bus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解决用户建筑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运行报告繁多、节能成本高等相关问题。它可以进行能源分析故障诊断, 相当于“给楼宇诊断的360”, 对楼宇能效、设备设施运营状况做进行诊断;它可以实时监控远程运维, 可以跨互联网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楼宇能源、设备;该平台对楼宇运转情况提出优化建议, 提高运转效率;该平台可以以云端SAAS+ 现场安装结合的形式交付给客户;它可以分析能耗及需求, 计算负载系数, 将各种能源转换为公用的计量单位, 整合和比较不同种类的能源消耗, 并且具备灵活报告及规范干扰变量功能;该平台可以通过直观图展示建筑能耗数据, 提供丰富的可视化效果, 为用户提供事件背后的关联信息, 被授权工人和管理人员还能通过PC、笔记本及移动端方式实时访问;该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架构, 整合楼宇运行数据、水电气冷能耗、维护、气候、环境、人员等基础数据, 建立建筑设施大数据;Power Bus对建筑设备进行整合, 形成综合的协调管理系统, 提高了建筑资源整合效率, 优化集成成本, 达到系统节资、节能、安全、高效和环保的目的, 真正实现智慧建筑的节能增效管理。

Power Bus平台的主要特性有:

1. 对建筑内各种设备能耗进行采集、分析和策略, 提供节能改进方案;

2. 同一数据库和软件操作平台, 将建筑离散设备有机整合为经济、高效系统, 实现对设备的统一监测、控制和管理;

3. 设备管理人员的单平台、便捷直观、高效管理。

Power Bus能源与设施运营大数据分析平台是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末端设备组建的完整的“建筑运营解决方案”。它可实现对辖区内所有建筑设备能耗的全面有效统计和管理, 确保辖区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 并提供安全、舒适、绿色节能的环境。

记者中新智安的节能平台有硬件支撑吗?

杨洪振:主要有两类硬件支撑。一类是IOT (物联网) 的网关设备, 软件运行需要中间设备作为载体, 这个中间层的设备就是网关, 或叫协议转换器。一类是末端传感器, 该传感器基本不需要电源和布线的。主要依靠机械能、太阳能或温差发电。

记者中新智安能耗管理平台在哪些方面做了创新?

杨洪振:在软件架构方面, 我们采用规则+ 分析+ 事件模式。系统会根据某件事是否合理来制定规则, 详细分析建筑能耗, 只要触发了规则, 就叫做一个事件, 最后对软件进行新的编程。传统的楼控管理软件是采用定义+ 警报+ 报表的逻辑来做, 也就是先设定一个界限值, 如果某项指标超过了这个界限值系统就会报警, 然后需要管理者进行一些联动的控制来解除报警, 最后再制作一张报表。传统的架构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 比如, 系统无法告知报表中某个楼层的电费哪些是浪费的。

在功能方面, 中新智安能耗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耗诊断分析、能源优化控制四个功能。在国家的政策要求下, 各企业都开始进行能耗采集, 但大部分公司做的是能耗监测平台, 仅仅提供监测数据, 无法进行监测控制, 因此这不是能耗管控平台。中新智安能耗管理平台可以在监测的基础上, 统计、分析能耗, 并对能耗进行优化控制, 真正实现智能化。

记者中新智安致力于建筑节能服务, 请您谈一下节能解决方案覆盖了哪些领域, 具体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杨洪振:主要应用于公共建筑, 例如宾馆、酒店、政府、商场超市等。其实我们的服务和楼控是相辅相成的, 是优化楼控。很多地方我们不能安装自己的传感器, 所以我们需要和楼控厂商合作, 收集楼控方面的数据, 然后做数据分析和建模, 再反馈给楼宇控制单位。

记者大数据、云计算在Power Bus能源与设施运营大数据分析平台里扮演什么角色?最终可以提供什么服务?

杨洪振:大数据是一个技术范畴, 无法被看见, 大家见到的是Power Bus能源与设施运营大数据分析平台前端的Web服务, 大数据是该平台的后台支撑。云计算服务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 二是平台即服务 (Paa S) , 三是软件即服务 (Saa S) 。

目前Iaa S服务在基础设施领域至少5-10 年之内很难落地, 因为它意味着楼宇不需要安装服务器, 全靠云端来控制。那么如果出现断网的情况, 楼宇就会失去控制, 因此短期内可能实现不了Iaa S服务。但从技术趋势上来讲, 未来可能不需要能耗采集仪器仪表, 因为网络控制设备都有通讯功能, 只需要上传数据就可以。

Saa S服务目前已经实现, 用户可以在手机、网页、平板设备上通过我们的软件查看能耗状况, 这个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我们会在电表或者控制器上加几行代码或者一个小设备, 这样就可以将数据上传到账户中。

中新智安还提供Paa S服务, 用户不需要采购硬件和服务器, 不用安装数据库和程序, 只需要提供一个网络地址, 就可以将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该服务大大降低了工程的复杂性, 能够快速复制;我们采用租用的形式提供Paa S服务, 可以月租或者包年, 并且可以按用户需求随时叫停, 这样大大降低了用户成本。

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是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泰豪科技在智能化项目领域“产、学、研”结合孵化的重要成果, 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建筑和建筑节能工程设计、承包、系统集成、技术顾问、咨询等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记者有幸采访了北京泰豪总工程师姚伟, 听听他心中的泰豪发展之路。

记者泰豪作为系统集成商, 在系统集成方面, 尤其在建筑节能解决方案上有什么特点?

姚伟:北京泰豪作为国内主要从事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之一, 自1997 年成立起先后实施了近千项大中型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 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参加过人民大会堂、鸟巢、国家会议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心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政府迁建等多项重大特大工程智能化建设, 受到业界的认同和广大用户的肯定。

建筑节能是北京泰豪的主营业务之一。通常我们将它划分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机电设施节能、管理措施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与绿色环保技术应用等部分, 通过精细化技术应用, 建立了北京泰豪自身特点的一套完整技术解决方案。在多年的项目实践中, 我们以自身成熟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研发力量, 开发出多项拥有自身知识产权和专利的节能产品, 如BIMS、ECS、空气净化系统、电力回馈综合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等等。这是我们建筑节能的亮点和核心内容。

另外, 公司领导十分注重技术引进和科研创新,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技术交流与合作, 不断地丰富建筑节能技术手段和技术应用, 比如通过与德国AGN等公司的技术合作, 我们将建筑微环境调节、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等国外具有成熟应用的节能技术率先引入国内实际建筑节能项目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亦庄开发区某暨有建筑项目的节能改造, 我们根据项目特点, 通过优化、删选, 运用了23项节能技术, 预计年节能效果应该在30%以上, 该项目很快就能够实施。

记者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向智慧城市方向转型, 智慧园区建设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请介绍一下泰豪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

姚伟:与京沪广深等特大城市相比, 中小型城市、经济产业园区的规模相对小很多, 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投入也较小, 智慧城市项目短期内实施与功能展现也就容易实现。

泰豪于2014 年承接的江西省新余市智慧城市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最早实施的八个项目之一, 第一期建设2015 年5月已经完成验收。该项目以整个城市能耗监测综合管理平台为主, 现已覆盖城市的主要用能单位能耗监测、大气环境及污水排放等数据监测, 实现了数据汲取、异常报警、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处理等功能, 为行政决策提供的准确、实时的决策参考依据。目前公司续签了新余市信息惠民相关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数据统计模块开发合同, 将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 确保建设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另外我们在贵州省贵阳市的贵安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到贵州考察时实地观摩了项目实施情况, 给予鼓励。

记者泰豪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优势业务有哪些?

姚伟:泰豪于2014 年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成立了北京国信恒达智慧城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着力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起点比较高, 2015 年到目前为止已与十几个城市签约。

在智慧城市推广和实践方面, 泰豪具备两方面优势, 一是顶层设计, 其二在智慧能源。其中智慧能源不仅局限于建筑单体或者建筑群, 而是推广到城市智慧园区的层面, 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能源的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数据挖掘、指标体系建设等, 最终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泰豪在发展之初就以建筑节能为特长,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都有我们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项目不仅仅局限于能耗监测, 而是上升到指标体系建设与碳排放管理, 我们已经具备了系统的实施方案, 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泰豪与德国AGN公司、日本松下公司以及西班牙等知名企业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同时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研发团队合作, 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结合, 不断完善自己, 形成了独有的、系统性的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应用体系, 目前具有的成熟节能应用技术就有五、六十项。

记者请介绍一下泰豪的能量监测平台的特点和应用情况。

姚伟:能量监测平台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搭建高端应用云平台。我们不仅运用云的数据库, 更可以将云存储、云计算等具体应用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人民大会堂的项目中, 我们将采集到的能耗监测数据做成可视化应用;又如在故宫的项目中, 我们通过云的方式更直接地将动态的监测数据实时反映给甲方, 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将现场应用做专、做精。不同于其他品牌只搭建数据提取的单一平台的做法, 我们将自身的优势进行整合, 在项目中充分发挥不同性能的设备的特点, 使平台功能更加丰富。我们前端的监测不仅限于对数据的采集, 更要对数据进行再处理。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真正的把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能耗建设平台当中来, 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汇总, 再进一步挖掘, 反过来形成一整套能耗监测管理体系。这也是我们平台最大的特点。

记者监测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泰豪一般怎样做数据的二次加工?

姚伟:数据的处理方面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初始阶段就是数据可视化, 即将耗能的回路数据采集起来, 使之在屏幕上可以直观的看到。第二个阶段是对数据进行分类, 例如将用电数据分为照明与空调, 再将空调用电进一步细分为冷却塔或者电机等, 通过数据细分实现对不同性质用电负荷的精确统计和运营分析与管理, 比如将监测统计数据与运行时间挂钩, 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正常耗能做一些数据分析, 然后设计一个界限, 一旦出现异常便可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对事件设施进行应急处理。第三个阶段, 通过对建筑物单体、建筑群体或跨行业数据的监测统计与分析, 在一个领域或者某一类建筑中根据能耗建筑模型分析这个建筑体能耗的水准, 从而建立起一种指标体系, 进一步优化节能管理。

记者泰豪提出“中国的泰豪、世界的泰豪”这样的口号, 主要通过什么作为支撑?

姚伟:泰豪的领导者非常重视研发投入, 划拨的研发经费占企业产值的5% ~ 6%。每年泰豪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大量具体的项目成果, 同时鼓励技术创新, 改善技术孵化环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豪园区中设有专门的大楼作为科技孵化场所, 提供给有创新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 泰豪只收取低廉的租金甚至可以完全免费, 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我们提供的环境将手中的科技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 并在我们的实际智能化项目中转化为最终产品。只要是有潜力的企业泰豪都乐于引入, 其研发内容可以与泰豪目前的业务相关, 也可以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关, 这为我们后期的发展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目前这个平台上汇聚了近一百家企业, 分散在全国类似的园区中, 我们的项目数量众多, 科研单位的成果能够快速的在项目中实施, 产品一进入实施阶段, 我们就可以大面积的推广。

泰豪一直与国家政策结合的比较紧密, 以产品孵化选择作为重点, 立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国内节能领域。我们会抓住两端, 一个是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 二是我们自己的基础积淀和培育, 这样便可以扶持企业更好的向前平稳发展。

另外, 2014 年泰豪专门成立了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事业部, 从项目规划到建设, 从项目后期管理到运维, 泰豪提供全系列的服务。泰豪的产品即项目的全过程, 不只为项目而做项目, 产品加服务才是当今企业转型的关键。

记者请回顾一下2015年飞利信公司实施的重要举措。

曹忻军:首先, 飞利信作为上市企业, 北京飞利信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其全资子公司, 主要承担智能会议, 智慧城市等业务

第二、飞利信2014年收购了东蓝数码、天云科技;2015年收购厦门精图、成都欧飞凌、上海杰东事宜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无条件核准通过, 目前正在实施中。东蓝数码在智慧城市中的顶层设计、政务应用做的很好。天云科技做的数据中心机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也是智慧城市中重要的部分。厦门精图提供的是空间地理信息服务, 属于智慧城市应用层面;欧飞凌专注于光通信和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属于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环节;上海杰东提供的是建筑智能化方案, 属于智慧城市产业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市收并购符合公司持续布局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 利于增强公司的经营规模和持续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间将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共同发展。同时, 飞利信与国家信息中心合资成立主营大数据业务的公司, 与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下属全资子公司北京新华多媒体数据有限公司开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的合作, 力求在转型的同时将公司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战略进行整合。

第三, 在资本运作方面也主要围绕智能会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教育、云计算进行。根据互联网思维调整了公司音视频板块, 基本搭建成包括智能会议、智慧城市、大数据、网络教育等板块的业务架构。

记者音视频技术讲求实时性, 飞利信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可以做到实时同步?

曹忻军:我们依据网络协议里同步传输的方式专门做了一个类似于工业以太网的协议, 可以尽量缩短两端的延时, 但只要是在网络的大环境下, 就要用到运营商的链路, 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可控性, 信号传输的速度直接受到宽带性能的影响。一般来讲, 运营商的网络体系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异地传输产生的延时基本可以忽略。

记者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 飞利信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曹忻军:以ppp方式与政府、资金方共同搭建运营平台。

承担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工作, 承建政务私有云服务、电商平台、智慧旅游等具有长期收益的项目。另外也会涉及智慧交通、轨道交通等方面, 与国家数据中心合作的项目以及各个子公司所做的数据收集与整合工作, 为我们确立了数据方面的优势。

面对不同的城市, 需要根据其整体情况寻找与之相契合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因此在智慧城市中我们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而非数量。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关于智慧城市均制定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这也为我们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约束, 例如在丽江我们重点突出旅游功能, 从城市管理等角度都为方便游客的旅游活动而服务。

记者飞利信在部分城市建立了分公司, 这些公司的业务开展情况怎样?飞利信明年的市场推广有什么计划?

曹忻军:企业都需要发展, 虽然总体的经济环境形势不太好, 但公司的业务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完成了年初设立的既定目标。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 完成了从概念到实施的过程。在发展较快的音视频行业, 公司的技术也从传统型更新到了目前的数字化、智慧化。另外进入智慧城市领域也有近十年的时间, 已经到了产生具体成果的阶段, 明年将进一步拓展用户, 抓住机遇, 进一步打造企业自身的实力。

作为专业化的综合布线解决方案提供商, 德特威勒 (苏州) 电缆系统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德特威勒”) 拥有经验丰富的研发队伍, 业界最严苛的原材料标准, 完备先进的实验装备, 高于行业标准的创新检测手段和方法, 独特先进的生产工艺, 同时在政府、金融、机场、铁路、医院和数据中心等各领域具有多年积累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和本刊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颁奖大会上, 德特威勒荣获综合布线十大品牌, 活动现场本刊记者采访到德特威勒 (苏州) 电缆系统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夏旭兵、高级技术专家曾松鸣。

记者请问夏总, 作为一个企业家, 您对创新是怎么理解的?德特威勒在创新方面是怎么做的?

夏旭兵:创新不仅是产品的创新, 还有商业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从产品方面来说, 创新一方面是研发新的产品, 另一方面是旧产品的更新换代。例如, 综合布线产品从五类线、六类线, 到现在的七类线、八类线, 这是产品一代一代的创新。德特威勒是做产品的厂家, 八类是德特威勒在欧洲首创的屏蔽线, 它的传输速度和光缆一样。

商业模式方面, 中国传统的模式是直销、分销模式, 现在又有了互联网模式, 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弱电、电力行业依然以直销、分销模式为主, 借助互联网是这个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

德特威勒公司自1915 年成立已走过一百年, 公司一直坚持创新理念, 在创新中不断进取。德特威勒从电话线做起, 做到五类线、六类线、光缆、防火电缆, 到现在的七类线、八类线, 从瑞士的一个小公司发展到全球几十个国家都在使用德特威勒的产品, 这和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创新理念, 追求高品质, 以及遵循我们的企业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1915 年伊始, 我们就开始践行我们独有的价值观。在此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缔造者, 阿尔特多夫·德特威勒, 一位时刻遵循以客户为导向之法则、拥有举世才华和可敬人格的杰出企业家。

过去的100 年, 德特威勒因自身强大的价值观而实现了成功发展。

不久前, 我们将它们归纳为我们价值观的核心指导元素, 并传达给了世界各地的德特威勒员工:

·我们是企业家;

·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

· 我们锐意进取力争最高效能;

· 我们致力于维护互相尊重的企业氛围。

记者现在, 智慧城市属于热点话题, 请问德特威勒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夏旭兵/ 曾松鸣:智慧城市需要更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 从人为的、机械的指挥变成数字化、智慧化引导城市生活、交通各个方面, 比如从停车指挥中心可以清楚查到停车场到底有多少辆车, 哪个牌照的车停在什么地方。

德特威勒是综合布线产品生产厂家, 是向施工方提供产品的,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的是一个配角, 主要配合施工方的建设工作。在做好配角的同时, 我们开始思考智慧城市究竟规模有多大?需要什么?

智慧城市建设并不只在直辖市、省会里进行, 很多县级地区都在建设智慧城市。全国有2700 多个县, 再加上23 个省会城市,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 如果都建设智慧城市, 数量就能达到3000 多个, 平均每个智慧城市建设里综合布线需求量是200 万, 那么就会有几十亿, 上百亿的市场。

目前各省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都在做自己擅长的项目,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模式, 德特威勒从全国各地收集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综合布线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领域:一是政府, 例如应急指挥, 包括各部委办对外提供的智能化服务。二是医院、交通等公益活动。这对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比如去医院看病时, 可能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随时随地挂号。三是数据中心, 现在很多人通过手机上网, 获取公共信息, 信息越来越多便形成大数据, 然后我们通过云的方式把大量资料存在数据中心。

记者目前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是什么样的?对布线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曾松鸣:在智慧城市中, 数据中心可以根据功能分三类, 政府数据中心, 将所有政府部门办公数据全部集中到一起, 构成政府的数据中心;公益数据中心, 将对社会有益的公共信息汇总于此, 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吃喝住行、公共事业等等各个方面;公共数据中心,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共享资源, 如影视、图片、书籍、云空间等等, 公共数据中心现在在电信、移动、联通等众多企业已经大量建设, 并正在为社会提供服务。至于企业 (包括医院、学校、银行、宾馆、商场、工矿企业等等) , 都会建立自己的私有数据中心, 其中大量的数据都是自用的, 但有些公共的或共享的信息、资料、影像等等也会进入公益数据中心和公共数据中心, 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数据中心本次关联, 其中的数据将会相互调用和共享, 但由于这三大数据中心面向的主体并不一样, 所以它们的建设也应有所分离, 以免再次出现政企不分等现象。事实上, 每个数据中心的结构都可以是在松散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整合而形成。如果真正按照一个县有政府、公益、公共3 个数据中心构成的三个平台, 每个再设一个备份的数据中心, 那么数据中心所产生的综合布线市场在未来可能会发展到几百亿、上千亿。

每一类数据中心都有各自的需求, 需求越多, 数据就越来越大, 就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 传输速度快, 甚至超高速传输, 这便给综合布线行业带来了商机, 八类线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对高速传输的要求。

记者您怎么看待不断成长起来的行业本土品牌?德特威勒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竞争压力?

夏旭兵:近十年来, 国产的品牌不断的发展, 与国外产品差异正慢慢缩小。不仅是综合布线市场, 整个国内工业市场都存在这种情况。对于迎头赶上的国内品牌, 德特威勒要做的便是让产品不断差异化, 不断更新换代, 开发生产配置灵活/ 适用性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引进新产品, 不断增强德特威勒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发展正在向安全环保方向迈进, 德特威勒公司在一贯坚持低烟无卤的产品品质的基础上, 将在中国推出更广适用性的电缆解决方案。

曾松鸣:德特威勒在中国注册设立工厂, 除了少数外籍专家外, 其他员工都是中国的。并且德特威勒是根据中国特色进行生产, 把国外技术引入中国, 德特威勒扎根中国市场, 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国市场。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差异逐渐缩小, 意味着国内产品在加速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并不是看他是本土产品还是进口产品, 而是看他的技术、销售层面是否和我们一样, 寻找别人的强项和自己的不足, 分析原因, 在此基础上弥补不足, 缩小差距。

记者德特威勒是最早取得国防通讯入网证的企业, 进入国防就意味着有军工的品质, 请介绍一下德特威勒在军工业务中的应用情况和特点。

曾松鸣:一直以来, 军队部分的业务是德特威勒的重点工作。从目前情况来说, 海上、陆地、海陆结合部分 (码头、海军基地) 都会用到德特威勒的产品, 比如雪龙号海航船上的综合布线就是德特威勒提供的。

由于海上的恶劣环境对德特威勒线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是抗盐的腐蚀性强, 二是海上的颠簸对插件的要求较高, 如果镀层太薄, 很容易被腐蚀掉。另外, 军工都采用的是屏蔽线和光缆, 对此德特威勒的产品线刚好与之对应, 来自海外的高端制造技术已经在中国变成了生产线。其中, 德特威勒的屏蔽线全球知名, 也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品质, 六类、七类、八类屏蔽双绞线都适合与军工使用, 在过去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工程实例。

记者德特威勒2015 年在布线市场方面有没有什么得与失?2016 年有没有什么样的想法?

夏旭兵:近十年来, 德特威勒的业绩增长一直不错。从去年到今年, 虽然铜的价格下降, 但德特威勒依然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 德特威勒所有员工尽职尽责, 共同努力, 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德特威勒作为一家瑞士企业, 秉承瑞士一向重视品质的传统风格, 追求高品质产品、高传输性能和高价值服务, 以追求高端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德特威勒不惜重金购买土地建设了自己的太仓工厂、并从瑞士进口了多条高端生产线以及设备、组建了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产品研发团队、配备了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应用工程师团队。2016 年, 在上述这些坚固的基础上, 德特威勒对业绩的增长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同综合布线市场发展有所放缓, 德特威勒在2016 年, 仍然会有两位数的增长。 。

3.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 篇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市场最具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

2、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随着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業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国家建筑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建筑市场形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并及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

3、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代理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发布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4、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现象的发生。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

结束语

只有建筑业稳定增长,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我国建筑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中国建筑膜市场评估报告 篇四

景评估报告

报告描述

此报告为多用户报告,如果您有更多需求,我们会重新修订报告研究框架,并做出合理的报价。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建筑膜相关概述

第一节 建筑膜简介一、一种多层的功能化的聚酯复合薄膜材料

二、建筑膜加工工艺

三、建筑膜特性

四、建筑膜分类

五、构成六、性能参数

七、建筑膜性能测试

第二节 建筑膜的八大功能

一、增效节能

二、改善室内环境,提升空间舒适度

三、隔绝紫外线,避免室内物品褪色、老化

四、加强安全性,避免破碎玻璃对人的伤害

五、防晒隔热

六、提升玻璃强度,增强防盗性能,避免财产损失

七、加强私密性,保护家庭及个人隐私

第三节 建筑膜制作材料----PET(聚乙烯)基材

第四节 筑玻璃膜的维护与保养

第二章 2011年国内外建筑业发展总况

第一节 2011年全球建筑业概况

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景气度影响

二、全球房地产业运营态势

三、建筑与节能

四、全球建筑业所处发展阶段

五、国际建筑市场的结构分析

六、国际建筑业巨擘的发展路径

七、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八、总承包商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地位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建筑业运行总况

一、中国宏观环境向好支撑建筑业发展迅猛

二、中国建筑业市场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三、中国建筑业历经变革今非昔比

四、中国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之路

五、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发展现状

六、中国建筑业安全生产总体状况

七、建筑商生存环境

四、建筑业总产值分析

五、建筑业的产业组织与产业绩效研究

六、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分析

第三章 2011年中国建筑节能与环保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一、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建筑节能关系到国计民生

三、建筑节能可以为中国节约40%的能源

四、全国能耗总量1/3来自建筑合低碳改造更有潜力

五、中国发展建筑节能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第二节 中国建筑节能事业的推进

一、我国促进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

二、中国采取措施力推建筑节能目标实现

三、中国大力推动民用建筑节能发展

四、中国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的全程监管

第四章 2011年全球建筑膜市场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 全球建筑膜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建筑膜产业发展与兴起

二、全球建筑膜生产工艺与新产品研发

三、全球建筑膜成本与盈利情况分析

第二节 全球建筑膜市场分析

一、世界建筑业每年使用建筑膜统计(平方米)

二、世界建筑膜市场规模及增长

三、世界建筑膜生产情况

四、世界建筑贸易情况分析

第三节 2011年全球重点国家建筑膜发展国家市场分析

一、美国

二、日本

三、德国

第四节 2012-2016年全球建筑膜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第五章 2011年中国建筑膜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季度更新)

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按月度更新)

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季度更新)

四、恩格尔系数(更新)

五、工业发展形势(季度更新)

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季度更新)

七、财政收支状况(更新)

八、中国汇率调整(人民币升值)

九、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情况

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十二、对外贸易&进出口

十三、中国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玻璃纤维建筑膜材国家标准制

二、建筑膜材广泛认可的标准---日本JISA-9

3三、进出口贸易政策

四、中国建筑安全节能政策法规分析

五、其它相关产业政策分析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生态环境分析

三、文化环境分析

四、中国城镇化率

五、居民的各种消费观念和习惯

第六章 2011年中国建筑膜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建筑膜产业景气度分析

二、钛阳魔建筑膜掀起国内节能环保的健康浪潮

三、建筑膜在国内市场普及使用率

四、中国建筑膜生产企业新产品研发

五、中国建筑膜产业成本及利润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生产工艺及技术研究

一、建筑膜结构技术

二、PVC建筑膜材表面涂层技术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产业发展面临的壁垒

第七章 2007-2011年中国建筑膜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分析(3147)

第一节 2007-2011年中国建筑膜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增长分析

二、从业人数增长分析

三、资产规模增长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二季度中国建筑膜制造行业结构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1、不同类型分析

2、不同所有制分析

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

1、不同类型分析

2、不同所有制分析

第三节 2007-2011年中国建筑膜制造行业产值分析

一、产成品增长分析

二、工业销售产值分析

三、出口交货值分析

第四节 2007-2011年中国建筑膜制造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一、销售成本统计

二、费用统计

第五节 2007-2011年中国建筑膜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要盈利指标分析

二、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八章 2011年中国建筑膜市场供需深度剖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市场发展总况

一、中国建筑膜市场特点

二、中国建筑膜市场规模及增长

三、中国建筑膜市场供需分析

1、建筑节能玻璃膜

2、阳光房别墅贴膜

四、中国建筑膜市场价格分析

第二节 建筑膜招标与采购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热点产品市场运营状况分析

一、建筑节能膜

二、安全防爆膜

三、室内装饰膜

第四节 2011年中国建筑膜重点应用市场分析

一、大型体育场馆

二、入口廊道

三、购物场

四、娱乐场

五、停车场

六、展览会场

七、植物观光园

第九章 2011年中国建筑膜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节 PTFE建筑膜材

一、特性

二、工艺

三、成本

四、市场应用状况分析

五、市场前景

第二节 玻纤PVC建筑膜材

第三节 玻纤有机硅树脂建筑膜材

第四节 玻纤合成橡胶建筑膜材

第五节 膨化PTFE建筑膜材

第六节 ETFE建筑膜材

一、特性

略……

第十章 2011年中国建筑膜市场竞争新格局分析

略……

第十一章 2011年全球建筑膜重点生产厂商分析

略……

第十二章 2011年中国建筑膜重点生产企业发展态势分析(企业可自选)略……

第十三章 2012-2016年中国建筑膜市场前景及趋势预测

略……

第十四章 2012-2016年中国建筑膜市场投资前景预测

略……

图表目录:(部分)

略……

5.中国建筑涂料市场发展 篇五

北京专威特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副总裁 穆昊明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2009-12-29]我国建筑节能墙体保温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推的有珍珠岩、复合硅酸盐、海泡石和与有机硅复合的外墙保温砂浆等产品,在北方地区开展墙体保温节能的前期,这些产品占有较大的市场。1996年,为加快建筑节能发展,我国颁布了第二步节能50%的标准。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上述产品的性能指标已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最重要的是,上述产品的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过于简陋,生产过程控制要求不严格,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控制质量,致使工程出现的问题较多。至2000年前后,上述产品逐渐退出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市场。近年来,随着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和产品的迅速发展,我国墙体保温节能技术令早于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几十年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一.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的现状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技术构造多样、产品需求量巨大的一个产业。市场上推广应用的系统有发泡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墙外保温系统、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玻化微珠外墙外保温系统、墙体自保温系统以及复合保温系统和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等。有关方面的信息表明,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和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是市场上应用量最多的系统,基本上占据国内外墙外保温市场75%以上的份额。另外,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和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大约占据20%的市场份额,其他系统总量约占5%。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涉及与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全国达到8000家(不含原材料供应企业),而在2001年前,全国该领域的从业企业保守的数据不到500家。据对2008年全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情况分析,整个市场形成的总产值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之间,年产值最大企业的销售额约为3.2亿元(其中包含该企业其他辅助产品的销售);极少数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3亿元,年销售额1亿–2亿元的企业数不到2%。,年销售额5000万–1亿元的企业不到3%,超过80%的企业的销售额在700万–3000万元。也就是说,以现行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100元/平方米计算(包括饰面层的价格),按照达到2亿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200万平方米;按照达到1亿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100万平方米;按照达到5000万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50万平方米。更多

企业的年销售量在10万–30万平方米之间。在数千家从业企业中,真正具备技术开发实力的企业数量不到10%,企业原创技术产品不多,拥有专利技术或者说技术产品已经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企业的数量更少。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外墙外保温节能的企业尽管数量多,但整体规模偏小的问题突出,巨头企业不多,整体技术研发实力不足。虽然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从推广使用的情况来看,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有开裂、空鼓、脱落、渗水、防火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快速发展的行业市场敲响了警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看,在数以千计的墙体保温(主要指外墙外保温)企业中,从业时间超过10年的企业数量不到5%,超过80%的企业是在2003年或者2004年后才开始涉足。在超过10年的从业企业中,多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强,而在上述80%的企业中,仅有极少数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管理者都是从相关的企业离职后开始单干,这样一种衍生出的经营形式,基本上缺乏独立的研发能力,大多还停留在模仿国内外的技术和产品,缺少对技术的基础理论、构造措施原理和系统形成机理的研究,所谓的“系统”产品根本算不上是系统,一旦市场出现低价竞争,或者为节约成本,他们只能简化产品构造,以牺牲产品的性能为代价,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出现后,有人将根源归结于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很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同台竞争造成。

业内专家对此十分担忧。也曾有专家将国内存在的这个普遍现象归结到了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有人分析说,在目前众多拥有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资质的科研机构中,能够较系统地开展墙体保温研究的机构并不多,即使有,这些开展研究的科研机构投入的专项资金和精力也十分有限,他们占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资源,但没有发挥出技术的优势。要知道,现在市场缺少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科研机构来开展关于墙体保温领域在技术共性方面的研究,而共性的技术对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墙体保温市场目前面临的开裂、空鼓、脱落、渗水、防火等问题,须要较全面又系统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分析。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中采用不同的材料在集成不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时,要考虑系统产品在受力、温差、结构、耐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只有经过全面的技术分析和系统技术验证,才能使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些产品还处于试用阶段时,就能通过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攻关,才能最终确保系统质量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从施工情况看,现在不少施工企业在承接外墙外保温工程时根本不去仔细了解工艺做法,不去评估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要有工程项目就敢承接,本身在技术方面懵懵懂懂,再加上施工过程中的不重视,质量问题接踵而至。早些年在北京市场上出现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只按自己的理解,擅自设计、施工外墙外保温系统,最终酿成外墙外保温系统被大风刮掉的事件。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根本不顾及采用的产品是否已经经过外墙外保温系统大型耐

候性试验,是否通过系统技术评估或者论证,就大量采购使用。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北京如此,其他开展外墙外保温推广工作要晚于北京市多年的地区,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也就不言而喻。现在,很多外墙外保温的施工都是由非专业施工队伍完成,施工组织不规范,再加上监理环节不严格,也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墙外保温市场发生的质量事故,很多都与施工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生事故的工程,给人们留下的伤痕和教训值得深思。除此之外,有些出现问题的工程与采用的材料优劣、与系统的工艺构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行业市场的发展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事实上,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工程,有很多即使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调查也难以分辨责任。大家都呼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口。怎样把好关口,很多人都很茫然。工程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材料问题,再想到的就是施工问题。有人说材料没有问题,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施工方说完全按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操作,是材料本身的问题。一环套一环,最后有人把目光瞄向设计。对于一项具体的工程,选用什么样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最初是由工程设计方根据投资方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果设计方完全按照实际工程的应用要求进行设计了,系统仍然出现了问题,原因就在施工或者材料本身(只能这样逻辑推理下去)。对于错中复杂的问题工程现象,在目前的状况下的确很难分清是非。有关专家表示,要想使外墙外保温市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做好产品应用技术理论研究、产品试验检测和系统技术验证、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建设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的工作。

有关领导曾明确表示,做好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工作,是关系到建筑节能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规范工作思路,加强技术研究等方面着手,所有从业人员,要认真去了解行业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技术、工艺、标准、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盲目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不了解墙体保温技术,多数企业都只从价格成本方面考虑,应用到市场的产品在成本上面是能省就省,把整个市场做乱了,大家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水问题、防火问题、技术指标问题存有很多意见。个别人认为,外墙外保温系统从北往南,从西向东,不同地区采用什么样的系统,都有一定的技术讲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怎么说就怎么做,要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推广产品。有人说,在南方地区做内保温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外墙外保温。这种说法能否从理论上得到解释,有些人就解释不清楚。做外墙内保温或做外墙外保温,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但对发展墙体保温能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并不多。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理论和工艺构造措施等研究成果,在行业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尤其是企业提供的一些试验数据,对推动行业的发展,引领同行业的投资方向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行业市场如何持续发展,怎样在产品方面开展技术创新,行业市场上的各相关企业务必加强技术交流,不论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不要怕有争议,没有争议的技术上升不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形不成业内的共识,也就证明该类技术的发展前景不会很大。国内这些年在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道路上,很多技术的演变或多或少都是在争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到实际的应用市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系统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市场准入制是对产品设置的一个包含技术、标准、工艺等方面的门槛,这个门槛提出的旨意是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工程质量。对准入市场的材料和产品,要依照具有已通过第三方检测的测试报告或者通过相关的大型耐候性试验、抗震试验、抗风压试验、防火试验等试验报告和相关的评估报告,政府主管部门依据技术标准要求编制的推广目录。在国内部分省市,为了将市场准入工作做到位,针对从业的企业除了要求具备上述要求的技术报告外,对企业的硬件都有规定,有的地方要求企业的注册资金不能低于200万元,生产设备要具有流水作业生产线,有环评报告,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这样的明文要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对部分人和部分企业要求苛刻,但这样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确实可行,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二是强化市场的检测和质量督导。在此阐述的检测和督导,不仅局限于产品进场时对产品检测报告的检验和对产品的抽检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随机测试。有一点值得关注,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相关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的检测标准和应用标准如何统一。如果产品的标准不统一会影响到产品的应用,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为了检验应用产品的质量,很多地方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现场检查,对产品按照一定施工量的比例批次抽检,计算产品的合格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检查各地建筑节能的实施情况,督导各地顺利开展节能,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大检查,对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应用不合格的产品都会公告批评,这种做法对规范行业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因此,各地完全可以将上述检测和督导的工作形势持续开展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收益。

三是重视系统产品的性能研究。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产品中的“系统”,并不是将各类组成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或者叠加。由于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的特殊性,更注重的是各类组成材料间的相容性和整体性。因此在研究、应用和完善外墙外保温技术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系统。现在外墙外保温普遍面临的开裂、空鼓、脱落、渗水和防火等问题,并不完全是因为系统的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如早期开展的系统抗风荷载性能、抗冲击性能等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要确保这些性能的优越,可以由系统的某部分或某部分构造来提供或承担,如果系统的各构造设计不合理,承受荷载后系统不协调,抗冲击性能不稳定,等等因素最终都会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达不到要求,甚至导致系统失去应有的功效。在所有的系统产品性能中,有一个关键的大型耐候性试验,此试验是整个系统质量保障的关键。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大型耐候性试验,全国市场的呼声特别高。近一段时期以来,市场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问题和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抗震性问题的研究特别多。不能因为2008年发生了地震,以及现在发生的火灾事故较多,就重点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大型耐候性试验、抗震性研究、防火试验等,都是推动外墙外保温市场发展的一项技术课题。因此,必须全盘考虑系统各方面的技术性能研究。

四是规范设计与施工。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因此要求设计人员设计采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必须是已经经过评估鉴定的,并且有完整的检测报告和技术标准及施工技术规程。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深入了解选用的系统产品的性能,只有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后,才可在设计图中正确无误地体现出使用该类产品的设计图样,并按照标准图集中规定的选材标准设计材料的构成。应该说,设计师在选材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对保证系统产品的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对与外墙外保温系统密切相关的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系统的专项培训,必须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必须按照系统的施工技术规程进行,材料和产品应该按规定进行进场检验,务必做好施工环节的市场准入,包括施工资质的准入。早在2004年,国内诸多外墙外保温系统企业对于产品的包工包料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施行包工包料的利弊各有说辞,这一讨论的问题到现在还在继续。

6.中国红酒市场发展现状 篇六

中国红酒市场发展现状

在中国人越来越崇洋的现在,葡萄酒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进口葡萄酒也越来越多,中国红酒市场的发展状况怎么样呢?葡萄酒业的规模化和大发展是近百年来的事情,现在葡萄酒业已遍布全球五大洲,葡萄酒的生产大国也不再局限于西欧国家,在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也崛起了一些葡萄酒生产大国。

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中国葡萄酒的消费量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已不断的提高。随着国内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认识的增加,葡萄酒专卖店、连锁酒行等新兴销售渠道日益崛起,开始冲击以商业超市、酒楼等传统终端为主体的旧有格局。对于中国红酒行业来讲,2009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一方面受制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高端葡萄酒市场受到牵连;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下,行业还是出现了一些让人振奋的转型迹象。2009年1-11月我国葡萄酒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2,169,698,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06%;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768,81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89%。

进口葡萄酒近些年在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进口葡萄酒进入。但目前进口葡萄酒仍没有在中国落地生根,在进口葡萄酒当中,除了拉菲、卡斯特等少数几个品牌外,为消费者普遍熟悉的品牌并不多,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认知度总体而言并不高。由于目前进口葡萄酒仍没出现一个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领导性品牌,这将使得未来进口葡萄酒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葡萄酒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近几年内,中国红酒产业将迎来的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同时发展潜力巨大。

一、葡萄酒的概念、分类及营养功效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的。一般按酒的颜色深浅、含糖量多少、含不含二氧化碳及采用的酿造方法来分类。按酒的颜色深浅可以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等,按酿造方法可以分为天然葡萄酒,加强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葡萄蒸馏酒等。

营养功效:葡萄酒是具有多种营养成分的高级饮料。适度饮用葡萄酒能直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作用,提高肌肉的张度。除此之外,葡萄酒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因此葡萄酒能对维持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尤其对身体虚弱、患有睡眠障碍者及老年人的效果更好。可以说葡萄酒是一个良好的滋补品。

二、市场分析

数据显示,中国红酒市场近几年一直以15%-20%的速度增长,而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城市进口中高端葡萄酒市场销售量每年都维持30%至45%的增长,中国红酒消费群体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扩张。据调查,2009年中国有1900万名葡萄酒爱好者,而其中有1400万是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者,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攀升至2100万人,增幅50%。2009年,瓶装进口葡萄酒总量比2008年增长近60%,从今年上半年增

长势头看,2010年进口量也将大大超过去年。对此,在2009年至今全球葡萄总产量下降,葡萄酒消费持续下滑的态势下,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使得世界著名葡萄酒厂商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以往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者以中高端人群为主,比如老板、企业高管等,年龄阶段偏于中老年,但目前消费者主力,已扩张到具备一定消费能力,讲究生活品质的公司职员、普通大众阶层等,年龄阶段也下降到青年领域,特别是正步入中年的80后群体,已逐渐成为葡萄酒消费的主力军;从前进口葡萄酒的消费场所,主要为酒店、KTV等经营性娱乐场所,而目前葡萄酒作为节假日礼品、家庭朋友聚会及婚宴等个人消费情况日益增多;从前人们购买进口葡萄酒,更多地是关注泊来品牌的时尚及面子需求,而随着近几年葡萄酒市场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知识了解越来越多,消费也日趋理性,品牌、产地及产品种类、价格等成为人们选择进口葡萄酒的标准。

由此可见,当今中国市场以消费中高端葡萄酒为主,主要消费群体为企业高管以及中产阶层,但有一点不得忽略,随着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中低端产品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总而言之,中国葡萄酒市场巨大。

三、产品销售

首先葡萄酒文化为背景,以葡萄酒浓厚的品味感为本源,以独特的酿造过程为吸引力,让中国消费者接受葡萄酒的异国魅力,使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费,一种身份的代表。

1)品牌推广;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以其优雅的高贵感和醇美的口感为主要内容,辅之葡萄酒的文化背景,在市场上形成让消费者值得信赖的优势品牌。

2)价格定位:中高端产品可以跟随市场保持原有价格,在低端产品上,为了开拓更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普通民众市场,可以适量降低价格,通过小瓶装,外包装略做简化等途径来降低成本。

3)营销方式:在产品的来源上要保证其质量。对于大的代理商,完全可以通过“直接签约酒庄,拿下总代理”的新商业模式,在大的中心城市可以直接采取经营葡萄酒专卖店,公司直接与客户接触,形成连锁店的一体化效应。

对于小型经营者,可以进行直接让消费者现场品味,观摩简化的酿造过程,节假日大力宣传,价格优惠等手段把葡萄酒推广给普通消费者。例如,婚庆葡萄酒在厦门市场的推广发展较好。据厦门的批发商介绍,葡萄酒婚宴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婚宴市场是葡萄酒细分市场之一。

4)本国品牌:基于中国本土的葡萄酒品牌有待发展,完全可以自主开发中国自己的葡萄酒品牌,只要质量上纯正,服务优异,价格合理,加上国人对民族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身酿酒工艺的改进,相信开发葡萄酒民族品牌有相当大潜力和市场前景。

5)售后服务以新产品开发:及时调查市场动态,反馈市场信息,了解哪种口味最适合消费者,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性别、地域等特点开发适合不同口感的产品,推出小瓶装以适应低端市场。以葡萄酒文化包装产品,在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层中形成优质的服务态度,以高质量的服务回报消费者。

四、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调查,近几年我国的葡萄酒市场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是葡萄酒经销商市场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点状和碎片化的状态,根本没有形成有序的市场环境;

2、受资金、市场操作能力的局限,目前大多数经销商仍然停留在招商阶段或者苦守自家一亩三分地,以赚取眼前利润为第一目的,葡萄酒的销售缺乏统一的规范及制度制约,价格虚高、葡萄酒炒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3、大多葡萄酒经销商的市场策略,更多还是停留在产地品牌宣传阶段,尚未形成产品品牌,使消费者无法形成品牌忠诚,葡萄酒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了解程度不高。

4、对于普通消费者,葡萄酒的高端产品价格过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有待开发出适合中低产阶层的产品。

五、总体分析

对于中国市场,随着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的提高,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也急需开发。引导经销商形成有序的市场环境,保证产品的质量,合理的价格,通过媒体广告来推广品牌以及介绍葡萄酒文化,以运营葡萄酒专卖店等新型的商业模式进行的产品销售,以“小瓶装,低价格”开拓低端市场,以优质服务回报消费者,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忠实可信的品牌。

当然在整个市场中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走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必要时要调整市场策略,尽量开发一些高质量的适用群体大的新产品,在优势品牌的效应下进行推广,同时也可以尝试开发民族品牌。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消费时代。

7.建筑涂料未来2年市场发展趋势 篇七

2009年全年, 我国建筑涂料总产量达261.67万t (内外墙涂料, 专指水性涂料, 统计上与“油漆”对应) , 较2008年同期的215.9万t同比增长了21.2%。当然, 需求是发展的动力, 世界的多姿多彩需要涂料的装扮。在21世纪的今天, 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的建筑乳胶涂料、外墙外保温涂料优势越发凸显, 仿大理石和仿铝幕墙等质感装饰涂料的问世将带动建筑涂料产业升级和发展, 使之朝着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方向迈进。

涂料产业高速发展,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竞争也日益激烈。2010年涂料行业竞争将逐渐加剧, 为此, 涂料企业应该了解世界涂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便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东和非洲涂料工业市场报告”显示, 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的涂料工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增速, 预计在2014年之前, 以上地区的涂料工业规模将以平均4%~5%发展。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影响, 在经济复苏期内的4%~5%增长速度已经被认为是相当可观的。在该市场报告中涉及的18国中, 装饰涂料的市场增长最为乐观。装饰涂料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的增长相对工业涂料等其他类型, 更为突出。这也是涂料企业在西方国家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装饰涂料生产和市场营销方式。

8.中国手机芯片市场发展传奇 篇八

根据MII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6年末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达到4.6亿。其中中国移动的GSM用户达到3.1亿以上,中国联通的GSM用户达到1.1亿。中国联通的CDMA用户达到0.4亿以上。在中国本土手机市场中,GSM用户是CDMA的10倍以上。

依每年11%的新增用户进入,每年的GSM手机用户的增加量接近5.5千万,依照每年8%的用户进行换机消费,每年的GSM换机用户为3.600万,因此近内需市场每年的终端产品需求在9.000万部以上,市场容量非常庞大。

黑手机改变市场格局

2004年下半年起,联发科MTK开始发售其手机芯片,由于是新面孔,在那个手机生产牌照一照难求年代,屈指可数品牌厂家根本看不上该公司的芯片。但鉴于手机产品的巨大市场容量,以及当时的诱人高利,国内很多热钱开始转入手机行业。一些原本通路出身的、经销商出身的,在2004年前这个卖方市场环境中赚到钱的大小老板等已经不再满足产业链中的地位,希望能有更大作为。恰好,此时失意的MTK和踌躇满志的热钱不期而遇。2004年四季度起,各路英雄借助MTK善解人意的各种服务,迈过了原本高高在上的手机制造门坎,大步进入了手机市场,摇身成为了产品的所有者。在深圳,数百家突然冒出的小型手机制造商,用现金交易的方式轻易击溃了手中握有牌照的手机制造商(因为对于供应链来说,相比品牌手机厂商的帐期结算方式,现金交易无疑具有绝对诱惑力),很多IC贸易商发现,这些客户是端着大把现金,有的甚至是提着密码箱来提货的,这情景就像当年手机厂商提着钱箱等待闪存的情形,手机生产供应链的控制权就此易手。

待到品牌手机厂商醒悟过来的时候,发现这股凶猛的浪潮根本不是他们能够阻挡的。为了生存下去,渐渐地一些品牌手机厂商发现原本为他们不屑的一些做法,为他们提供了喘息的时机。因为黑手机没有合法身份,而他们自己又失去了供应链的控制权。具体做法,无外以下几种

贴牌:中国的手机生产牌照是准入制的,因此只有拥有手机牌照的企业才能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手机,有些有生产实力,又想进入手机行业的企业,在未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生产牌照前,只能借助已经获得生产牌照的企业的名义进行CTA等政府资质的办理,然后进入市场销售,此种行为被业界称为贴牌。

套牌:目前行业内采用的将已经办理过CTA并通过核准的产品的入网标,3c标使用到其它未办理CTA的产品上,来降低产品的上市成本,提前产品的上市时间的一种行为。

克隆标(clone;仿冒):将信息产业部颁发的手机入网标复制能同样的标志,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用到手机上再次销售。

大量国产品牌厂商为贴牌业务成立一个事业部。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留下买路财。而得益于这种模式,一些黑手机得以漂白。但是很快,整个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

堵不如疏

2007年10月,国务院正式明文宣布取消和调整1 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就包括取消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机牌照制度,这意味着自2004年开始在中国实施的手机生产核准制将正式取消,换句话说以前只存在于灰色市场的黑手机将有机会“转正”,任何厂商生产的手机只需通过信息产业部的入网检测即可上市,从而不再有手机生产牌照的限制,而“黑手机”的概念可能仅限于未经检测而流入市场销售的手机。此时最五味杂陈的恐怕就是BenQ了,几年前,由于一照(手机生产牌照)难求,BenQ还曾经在大陆地区销售过能够打电话的MP3(因为不能叫手机啊),接下来又斥巨资消化西门子手机部门未果,为还债只能卖房子卖地,不知李耀先生现在作何感想?

联发科的成功,使得两岸又有威盛,凌阳,旺宏、力晶,瑞铭和互芯集成等新一批手机基频芯片厂商杀入市场。2006年威盛(威睿)开始量产出货,凌阳,旺宏(迅宏)和互芯集成预计将于2007年初量产出货,旺宏还收购了Skyworks的手机基频芯片业务(主要是Skyworks上海研发中心),另外还有力晶(力原、智讯),瑞铭(联电)等新加入者。这对联发科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于是2007年9月10日联发科宣布取得ADI旗下手机芯片业务相关技术以及团队,联发科希望借此进一步巩固在手机基频芯片市场的地位,并期待能够进入高端品牌手机市场。

上一篇:学年总结议程(草稿版)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把握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