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2024-07-12

科研创新(共8篇)

1.科研创新 篇一

创新科研思路,打造高效课堂

努力开创教育集团教科研工作新局面

响水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于今年8月组建,之前是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和响水县智华初级中学。近几年来原有两校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创新科研思路,打造高效课堂,教科研工作屡创佳绩。组建半年来,教育集团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学科研实力更具优势。在这样背景下,我们注重教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教育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以教育科研促教师能力的提升。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教科研网络

1、加强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建设。成立以魏佳兵校长为组长、四名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和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齐抓共管。

2、领导带头搞科研。我们对处室干部提出要求,布置研究任务。校领导、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处、督导处等处室各有各的教科研方向与目标。

二、建立制度,加强管理,确保教研有序进行

1、建立校本教研研讨制度

制定《响水县实验初中教科研十一五教研工作规划》《响水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教研工作发展规划》和工作安排。建立健全正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规定每周二、三、四晚时间为“校本教研活动日”,开展形式朴实、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2、教研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为了规范教研管理,我们编写了《教学管理规程》:从教师教学“五认真”到学生的学习“五认真”;从对一堂好课的标准的制定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从大小范围的听课到“三级公开课”的开设;从论文课题研究的到“青蓝工程”的实施;从新课改实施方案的践行到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设,每一项都有相应的制度或规定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且建立健全教科研奖励机制,使教科研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加大经费的投入,保证教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每学期都拿出专项经费,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促进教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们与姜堰市三水中学、南苑中

学、姜堰市第四中学进行校际交流、开展校际教研,互派老师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还邀请了栟茶五中王校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李昂“疯狂英语”和市教科院顾副院长来校讲学。除此之外我们还派出老师去曲阜师大、华东师大参加新课程培训,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又投入三十余万元,购置了50余台电脑,为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立足课堂,深入探究,提高教科研活动的实效。

1、积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科研活动

⑴小范围听课活动成效显著

在教育集团,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听课,这就是我们正在推行的小范围听课。在教育集团可以说人人讲课、人人听课、人人评课已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这种活动本身既不是典型汇报课又不是评优课,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自我教育的教学活动。它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⑵初步形成“四步骤,八环节”教学模式

即一是课前导学(3分钟)主要抓住两个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2)激趣导思导学。二是质疑讨论(20分钟)这一过程主要明确两点:(1)启发质疑讨论。(2)引导合作探究。三是反馈矫正(10分钟)教师主要做好两件事:(1)典题拓展分析。(2)知识规律总结。四是巩固迁移(12分钟)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两件事:(1)达标迁移训练。(2)整体巩固提升。这一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体现了新课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广大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向纵深发展。⑶建立“教师发展为本”的教研教改实施策略

①构建合作化教研团队:我们的校本教研强调合作胜于竞争。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务、教科处就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经常为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执教公开课,与团队一起合作,进行课改研究与实践。

②做好多角度教研工作: 教科处不定期组织校级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课件制作评选活动;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展示了我们老师的风采。

③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组组有特色”是主要条件之一。各教研组通过组织业务学习、课题研讨、集体备课、上教研课、外出学习反馈等形式帮助教师明确教改方向,规范教学行为。要求教研组长增强责任意识,切实保证教研组周周有教研活

动并且做到“活动三有”:有主题、有数量、有质量。同时作好活动的记录、总结和反思,使教研组工作台帐资料规范、完整。

④推进教学研讨活动。学校围绕着“走进新课堂”、“讲述新课堂”、“演绎新课堂”这三个渐进式主题组织教师开展了各种课改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⑤组织教师认真开展好“四个一”活动。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优质课竞赛活动,学校以此为挈机,认真组织,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即每学期组织好一次优质课竞赛活动,一次学科竞赛活动,每位教师上好一次示范课,写好一份教学案例。学期结束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完善活动记录,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⑷通过专家引领,抓好教学反思

根据我校实际在校本课题研究中我们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门问题辅导。通过专家点拨,促进教师自我觉醒,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最终让教师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组织教学案例、活动案例及论文的撰写与评选,教学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从反思与感悟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素养。抓好反思性学习,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备课组不定期地举行教学后记交流,促使教师互相学习、启迪,取长补短。

⑸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多形式评教

首先是学校中层正职以上的干部每周必须随机听两名老师的课,每周五进行集中评课,开学以来从未间断,加快了领导集体成员对新教师的快速了解和对建设高效课堂情况的有益探索。

其次是实行家长评教、学生评教。邀请家长来校评教,学校可以听到有益的建议,学生问卷调查是评教的又一举措,这样家长、学生、学校三结合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科研成果的展示与表彰活动,充分调动老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⑹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个性特色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学校将尽量设法开足校本课程。目前我校研发的主要校本课程有《怎样写好钢笔字》《诗词选读》《成长路标》《新课程作文指导例说》《青春期家庭教育》等。

2、学术交流活动激活了教师的教科研的活力

近几年来,我校紧紧抓住教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一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就当前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问题作学术报告,并现场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二是请教育专家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模糊认识进行专题辅导。三是开展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许多教学名家来我校传经送宝,并开展省级培训一次。四是组织老师外出学习,提升教育理念,达到超值的效果。五是组织网络学习,开拓教师视野、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既激活了教师的教科研的活力,又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秀、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

3、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学校先后要求老师们读《给教师的建议》《什么是有效教学》等,做笔记,写心得。通过读书活动,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逐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除此以外我们还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内教学竞赛和校内教科研能手评比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校报和校刊的编辑与出版,是我校教科研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教师们提高理论水平、切磋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阵地。

4、实施“蓝青工程”,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培训为突破口,对青年教师提出了 “三年成型,六年成才,九年成名” 的奋斗目标,每个学年都为教龄未满三年的新教师举行隆重的新老教师结对仪式。平时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指导,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提高。期末,学校组织首席教师从课堂教学、听课、汇报课、教学成绩、获奖及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核。

四、建立课题研究制度,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着眼点。近年来,学校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制度,通过研究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领导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到目前为止由校长魏佳兵主持的一项省级课题已结题,并获得省专家组的论证。由朱建海主任主持的市级课题《影响学生心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已结题并获市一等奖、王建国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叶东飞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应急事件对中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均已结题,并获得市专家组好评。另外还有五十余名老师参与的县级数十个研究课题正在紧张的研究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我校拥有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教学能手6人;县学科带头人人,县教学能手人。

五、教科研带给我们的体验与收获

1、教师教学行为。有效的教科研工作,首先带给我们惊喜的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角色意识的变化: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单兵作战向密切合作过渡;由单科型向综合型教师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同理,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以此带来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期待。教师们已渐渐学会在评价他人以及审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2、学生学习方式。有效的教科研工作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是:不断尝试并体验着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在老师新的教科研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3、课堂教学氛围。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使课堂氛围变活了,从“最高要求走向基本要求”带来的是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六、我们的困惑与反思

1、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教师教师知识面不宽泛、技能不扎实、学习力不强造成与青年教师间的断层越发明显。因此,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新教师的引进补充在新课改和教科研中显得尤为重要。

2、新课程的评价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使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工作带来影响。

3、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精力,而我们的配套的资源十分缺乏,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这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较大的束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响水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刚刚起步,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努力,奋发进取,方法有力、措施得当,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教育集团教科研工作的新的局面。

谢谢大家!

2.科研创新 篇二

关键词:科研结果,高校科研项目开发,提高管理水平

在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的不统一, 严重干扰了科研进度和科研效果, 此外由于科研人员的调配问题、人员专业素养问题、项目科研管理问题等都会对我国科研进度和科研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管理好这些问题就对科研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重点展开相关的介绍说明。

1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基本由科研处负责 (有些高校分设科技处和社科处) , 而科研处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仅限于“被动管理”。即上情下达, 按要求组织项目申报、检查、总结、验收、鉴定和报奖。这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下促进学术创新、技术创新的要求, 这其中有高校管理机制的问题, 也有科研管理自身的问题。

2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与科研未形成相互支撑的良性状态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 所以大学必须保证教学质量, 但没有做支撑科研活动,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在高校进行科研工作必然要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越先进的、前沿的科学研究, 越耗费学校资源, 这些学者也会与教学的接触较少。总体而言, 目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彼此分离的, 不能彼此相互联系支持这样就会导致科研力量短缺。与此同时, 从事研究活动对于从事教学的教师, 教师只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由于近些年来高校扩招, 科研人员与教学人员应用, 因而难以满足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各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伟大的工作协调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也是当前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科研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高校科研处的主要职能包括:项目管理、成果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经费管理和信息发布等。这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 并未达到管理的更高层次。以项目管理为例, 科研处的工作大部分局限在“上情下达”。即按照上级要求发布信息。组织科研人员按照《项目指南》进行申报, 例行项目中期检查、结项等工作血药根据企业、市场需要来进行科研工作。主动为企事业单位与本校科研人员牵线搭桥, 促成相互合作的主动型管理尚未展开。成果管理目前仅限于成果登记、鉴定、报奖等, 对于成果的推广及市场转化等工作涉及甚少。总体来说, 科研管理还未形成完善的、卓见成效的评价体系来正确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各类科研活动, 相应制度的缺失和不严谨是科研活动没有成为一项生产行业来进行, 进而降低了科研的研发水平和研发数量。

2.3 跨学科团队尚未形成

高校根据不同学科设置不同学院,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又分设不同的系, 教师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在相应的学院里从事教学、科研活动, 所以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学院为单位, 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为教师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无法形成科学科研互相帮助的科研团队。这种情况与现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以致无法承担高层次涉及多学科的重大、重点项目。

2.4 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不完善

在每一所大学的科学管理方法都有其诱因。但是, 针对于高校情况的不同也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以激发相关高校人员的科研激情, 但大学本身不能对成果质量的综合判断, 需要等评估标准的帮助, 要严格杜绝注重数量, 轻质量的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 因此带来了一篇文章拆成几个层次分析, 低层次的重复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研究中, 著名学者产生心浮气燥, 急功近利等气氛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奖励必须以公平和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标准的基础。

3 创新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3.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 为达到科研组织的目标, 对组织所能支配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过程, 而创新则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那么创新科研管理, 首先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 其次是制度和模式的创新。

3.2 创新科研管理应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任何科研工作归根结底所有成果是由的人来完成的, 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人来创造的。所以一切都归结到对人类动机的最终奖励。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调动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科研管理, 其目的是调动教师的科研兴趣成立相关的科研项目组, 鼓励广大教师的研究和动力, 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激励的效果这样科研项目成功的成功人士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和奖励, 同时鼓励未进行科研的人们去感受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向上的潜力, 这种潜力将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感, 促进科研工作的质量和热情, 调动所有科研人员的内部潜力, 共创成功科研项目。

3.3 创新科研管理应促进学术团队建设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还应注重学术研究的管理团队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同时存在深度和学科方面的交融, 需要相互渗透, 共通发展, 因此进行一个复杂尖端的科研项目开发需要各个方面的完整知识的支持, 一个人是无法做到的。高校科研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研究和评价机制来处理“人”和“事”, “质量”和“量”的关系, 从传统转移到事物的管理对象, 以人为对象而进行的研究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研究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 这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工作, 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各部门之间应该合理化的加强各专业合格学员之间的科研人员经验交流, 而大学合作科研机构, 鼓励教师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以学术研究的自由建立团队, 打破限制和原有专业的和大学的局限性, 学院和研究机构, 促进多学科的综合性, 促进各科研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经验沟通促进共同发展。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团队, 开展科学研究、学术活动, 而也要加强团队工作绩效的教师评价建设。

3.4 创新科研管理应创新科研评价机制

高校科研审核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评述, 公平公正的去评价科研项目的结果能够促进科研积极性。从根本上说, 创新和科学管理体系为广大科学家的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使研究人员坚持在“学术为本”的原则, 进行高品质的科研项目开发。并且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不能完全量化, 单方面的数据不能被用作科研或规模评估数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单方面的科研审评数据不能被过分的作为科研审评指标。避免只做表面科研的现象。另一方面, 不能被科研数目来限制科研标准从而降低科研标准已达到缩短科研周期的目的。因为它的内容恰恰可能是体现科学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最原始的学术价值。因此。在量化管理, 还应该积极探索实施科技成果, 包括其他形式的定量分析, 结合定性评估的评估和管理机制。笔者认为, 要加强评估方法的结果的“质量”在目前的评价体系工作中。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质量”和关系的“量”。大学研究活动的发展需要的创新研究和管理理念, 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日益成熟的科研管理工作的方向和问题的指导方针是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的。

结束语

3.夯实基础 科研创新 篇三

理学院自成立近一年来,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多学科各方面的支持,目前,该院正积极营造学科、学术的基础研究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建立学科研究平台,综合学科交叉,培养学科研究人才,建立学术、学科梯队,他们正在为构建时代工程,夯实研究基础,作出不懈努力。

理学院下设信息与计算机学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学教育与应用系、物理教育系、基础数学部、基础物理部、物理实验室等7个系部,拥有信息与计算机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教育等4个专业,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教师101人,教授8人,副教授33人,讲师22人;在读学生945人。该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主要学科有:生物光子学、大气传输与自适应光学、非线性科学、光信息科学和光电源技术微观物理结构理论、计算科学与工程、代数理论及应用等。

4.学校教育科研创新管理 篇四

一、领导重视,健全制度,形成教科研模式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我们通过领导率先垂范、全员主动参与方式,优化学校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从而形成教育科研立体互动机制。真正实现学校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

1、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具体的执行者,建立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和系列的教科研导向机制,并制定出校本教研责任制,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中心的课改实验研究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组、校本课题研究组和各学科教研备课组。

教科研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并收到实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做约束,有了制度的驱动,才具有了正确的导向功能,才能够激励、敦促全体教师有效地投入到校本教研中。

2、形成教科研工作模式

领导带头,全员跟进,学校形成了一个以骨干、青教师相结合并共同参与的教科研网络,率先构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科研工作模式”。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使得学校的教师获得了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教师们不仅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学生,也照亮教师自己,使得教师们焕发出生活的激情,走上了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本真之路,达到了一种有所为的人生境界。

二、更新观念,增强素质,坚持开展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保证,是引领教师进行科研的基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基于此,学校在校本培训上加大力度,鼓励广大教师要成为勇于开拓进取的观念新、学历高、能力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实施了“五项工程”。

1、“帮扶”工程。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为了使他们迅速成长,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启动了“帮扶”工程。即在校内认师傅,结对子,带徒弟,对他们实行专人指导,对教学新秀实行重点指导,对他们承担的各级研究课,评优课实行全程指导,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很快,基本上通过了学科教材关,教育理论关,教育教学方法关。

2、“全员培训”工程。校本研究虽以“校内教师”为主要力量,但要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校外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经常与市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领导取得联系,请他们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同时,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师进

行计算机全员培训,定期开放图书室和微机室;学校每年暑假组织一次教科研的校本培训、内容涉及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念与行为等等,还按照上级要求,派出骨干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回来后做专题汇报;另外,为了广大教师能够适应和开展课堂教学创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还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

3、“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到外校、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他们冒尖。

4、“课堂教学创新”工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创新的原则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革。

5、“打造高效课堂”工程。我们提出以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正是由于我们认真实施了“五项工程”,我校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了业务素质,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得我校有了一支科研意识强、业务素质高、整体协作好,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三、立足校本,大胆实践,全力开展校本教研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教师面

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坚持立足校本,大胆实践,全力开展校本教研,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1、落实“四个一”,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全员参与校本教研,我们每学期都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教师每学期选择一个课题研究,上好一次公开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学校教科室将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教学论文、教研工作总结等材料都汇集成册,使教师能够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轨迹。

2、开展专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科研创新及论文写作(下) 篇五

期刊论文的写作 学术专著的写作 课题报告的写作

课题规划书和课题论证申请书的写作

科研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学习科研方法是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不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培训和提高科研方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创新工程和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课程具体介绍了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著作、课题报告的相关概念及写作方法,其中重点阐述了期刊论文的三种类型、结构、特点、要点,并对科研论文转变为期刊论文过程中的论文评价进行了说明,此外,还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规划书和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第四讲 科学创新及论文写作(下)——几种典型论文的写作

刚才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关于学术论文的一个一些基本知识,我们接下来想结合几种典型论文的写作,然后具体地讲一讲论文写作的情况,这里我们想主要讲五类的写作,第一个呢,就是期刊论文的写作,第二个是学位论文的写作,第三是学术专著的写作,第四是研究报告的写作,这四种文体主要存在着要发布,科研的结论,观点和过程的一些文体,那么对于我们还要介绍一下关于研究课题的规划书和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一、期刊论文的写作

期刊论文是指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期刊论文是要有特殊载体,即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应该大家都不陌生,都很熟悉,因为一般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权威学术的期刊,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用到,学术期刊论文一般会发哪些文章?有综述性的文章就是最新的研究观点进行综述的文章,也有一些就是专栏性的文章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栏目定期把这些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贡献的文章都会收集到这个栏目里面来,还有一些是报道性的文章。

(一)三种期刊论文的结构

期刊论文的格式也有特定的一些结构,有论题、论证、结论这种三段式。期刊论文和其他的论文相比具有几个特点:第一,相对比较简练,因为篇幅是最大的一个限制要素,学位论文和学术著作的篇幅基本上是没有太多的限制,如果限制的话也是最少字数的限制,对于期刊论文来讲,一个月一期的版面是固定的,往往会有最高字数的限制,所以期刊论文的格式是以精炼作为特征的,结构主要就是论题、论证、结论几个方面。

综述性文章的格式往往分几个部分,第一个是前言,第二是综述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二是评述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四是总结和展望,最后一般都要标注参考文献。

专栏性的文章往往会对理论性和实验性两点做出要求,理论性的文章往往有前言,交代一下这方面的研究的必要性和它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有一个背景的交代,就是对理论提出的交代,就是对理论提出进行验证;第三就是要对理论的应用做出解释或者以应用理论的方式来验证它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实验性的文章基本上也是这五个部分,前言部分,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分析,最后是结论。

报道性的文章有的格式是对前言做出一个铺垫以后,介绍研究领域的概况,对新成果进行描述,并且对这个新发现、新成果做一个分析和解释,然后要阐述一下它的科学意义,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三种文章的不同结构。

(二)三种期刊论文的特点

对于综述性文章来讲,特点主要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或者某一专题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详细阐述,这个要求对该领域研究的情况总结比较全面,第二需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功能是为读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这种文章创新性的贡献可能并不大,但是它对于传播科研知识来讲还是非常管用的。有一些做研究就可以找这些文献作为参考对整个研究的概况做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它的参考资料价值功能比较强。因此相比论文,综述性文章的篇幅可能相对比较长。

专栏性的文章就是在具体的栏目里面,可能会围绕某一个问题给予比较完整论述。在学术期刊的某一专栏上刊载的文章的内容主要是为介绍创新性研究成果、理论性突破、科学实验或者技术开发中取得的新成就,专栏性文章相对来讲的创新性和迁延性比较强,一般会提出创新性的理论观点或者实验发现或者较为完整的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会介绍比较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发的进程,也会阐述新产品或新工程的一些最佳方案,那么这种篇幅是比较合适的,每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规范,可能五千字、八千字,可能是比较稳妥的一个字数。

而报道性的文章可能比较短,弄成简报简讯,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学术信息和科技知识,主要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上以最快的速度刊载,它是一种学术报道,它的新闻性、专业性两者结合,但是它的篇幅相对是最短的,主要是要简明扼要地去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地报道理论或实验的最新发现,所以它可能就是观点性或者视觉性地把它抽取出来就行。

(三)期刊论文的要点

在期刊论文上发表的这三类文体可能有一些要点,一个要点就是被研究对象的课题的性质和领域比较明显,一般来讲,这些文章在选择期刊的过程中有固定的套式,一个专业期刊对自己的学科会比较关注,对外学科的东西可能就会进行拒绝和排斥,否则它就不叫专业期刊了。第二他们对采用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有自己的一个评价标准。第三对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还有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价值都会做一些基本的评判。最后要对存在问题和研究设想提出一些展望。

这些文章有很难能可贵的几点:一个要求刊发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学术期刊跟新闻报纸不一样,新闻报纸可能不要求原发,比如说新闻社的通讯一出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还有各个省市地方的媒体都是刊用的,要统一喉舌,用同一种声音去说话。但是在期刊论文,每一个杂志虽然是很小的,但是要求版权都是唯一的,第一次发表的文章刊发的是原发性的稿子。所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如果不小心发了跟别人一样的稿子,那么就必须注明是转载的和引用的,否则就会视为违背职业道德或者惹出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第二个就是这些文章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也就是科研论文的创新性特点,因为不管文章是什么样的,要求都是原发性的、是创新性的,如果搜集的历史资料多了的话,可能对这个期刊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折扣,最后它的每一文章是有延续性的,推出新论,推翻旧论,在不停地更新和自我更新过程中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这就是学科论文的一些特点。

(四)论文评价

现在期刊论文怎么样把科研论文变成期刊论文呢,这个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作者的投稿环节和编辑、杂志社的发表环节,这个需要一系列的过程,比如说先是由作者投稿,第二个由编辑审稿,审稿完了,进入编辑加工校对的过程,最后才是出版印刷的程序。这里面怎么样能够把论文变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讲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一个过程,也是有难度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对论文的评价问题,论文评价并不是由科研工作者自己就能确定的,它涉及到社会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专家学者。其他人对你的一些看法和评价就有一个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我因为当过十几年的编辑,也编过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些论文和期刊,所以我想这里不仅是从一个作者的眼光,用一个编辑的眼光来讲讲关于论文如何评价的问题。

论文评价其实是很重要的。论文评价是一把尺子,用来衡量作者或者这篇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第二,论文评价也是能够正确地衡量和展现科研实力的一个工具;最后科学准确的论文评价机制能有利于遏制学术腐败。那么评价可能要对理论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会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原则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地计量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我们在论文评价上有很多方法,有高级的,中级的和低级的一些评价方法,专家评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专家评估越来越科学化了,先是定性评估法,比如说现在国家社科基金在结项过程中,会做一些评估,那么对它的选题观点的创新性程度、它的社会影响力的程度等等都做出一个评价,现在他们也会设计很多分数的量表,用量化评分法的方法对它们进行一些评分,这里有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对科研成果的一个评价指标分数表,看看是从它哪几个角度、贡献的程度对它进行一个量化,这种量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准确,但是这个也是社会统计的一种方法,如果一个专家是这种判断的话,其他专家也如此判断,这种判断就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准确性,还有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能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这是专家评估法。期刊社发表不发表、录用不录用这个论文,第一关就是需要对这个论文投稿进行评价、衡量,那么这个会涉及到一个内部的标准,我们当时在编辑部工作的时候,也为在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费了很多心思,包括设计了专家盲审的评分表,怎么去设计它的指标,我们一般从编辑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涉及到五个方面指标。

第一就是选题是否前沿,跟当前的社会是不是对接,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度,是什么状况。

第二就是它的观点创新程度有多少,跟前人相比有没有超越前人。观点还是注意它的正确性,因为都说科研无竞技,宣传有竞区,那么期刊在传统知识做宣传的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比较大,有一些不真实的或者不符合宣传纪律的东西,在这个环节也需要做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去衡量,去回避它。

第三就是它的认证,它的方法。这里面可能就讲了,为什么要评估方法,因为方法的科学性能够决定它的论点的可靠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方法使用有没有问题呢,它的论证是不是严密,从论据到论点的过程是不是存在瑕疵和错误,这个过程也是我们作为评审的过程要作为重点把握的。

最后就是论文结构是不是比较符合逻辑,它的字数安排、结构是不是合理。文字上的东西有没有错误、硬伤或者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格式规范的问题等等这些就是我们作为期刊的编辑在论文投稿的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评价指标和工具。

当然了如果发表后的论文要对它进行评价的话有更多的尺度,比如说现在我们用了更多的评价工具,比如说核心期刊,那么核心和非核心期刊怎么去评,国际说有SCI和CSCI,中国也出了一个叫SSCI,那么这些都是一种,所以用解锁论文的这种方法来获得它的一些指标,这里面主要是它的论文数量分析法,还有被引用次数的分析法,还有被期刊影响因子的分析法,对成果被转载而引用的这些情况的分析法,这些分析应该说有一定的科学性,是可以用来证明或评价一个论文的社会影响和科学贡献的,这是在期刊上发表以后的后续方法,现在也是很多编辑单位所关注的一个情况。因为有这个,所以有很多原发性的和非原发性的期刊,比如像《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是以转载比较优秀的科研成果论文作为它的一个使命的具有评估性的一些期刊和媒体,它们的出现对知识产权的转化或者保护也会产生更多的一些需求。

(五)期刊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期刊论文从投稿到发表需要有一个编辑评价的标准,但是它更需要有一个质量的监控体系、监控体制。一般来讲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编辑部的负责人要做的:第一是内部把关,可以通过几种,一个是培训编辑,提高编辑的素质,然后保证第一关卡能够保证高质量的论文上来;第二个也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编辑部的内部管理流程,比如说现在很多期刊它都会推行三审三校审读制,这三审第一是编辑初审,第二是专家匿名评审,第三审是主编定审。还有三次校对的流程,第一个就是排版的校对,第二各个环节作者参与自身的校对,最后就是底版前的合宏校对等等,那么这些都是用来提高论文质量和期刊的出版质量的一个监控机制。另外就是论文质量还可以从外部进行监控,我们都知道,现在外部监控非常有效,有很多同行的一些专家、同行的媒体甚至更多社会上的人对一些学术成果发表后也是比较认真地关注,他们对它的知识产权、科研成果也会有一些评论。论文质量要想提高的话,作者的自检自律的机制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作者行为过程的一种审核环节,还有自己参与校对的环节以及内在的一些环节。这是作为期刊社在期刊论文编辑发表的一些情况。

(六)作者投稿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作者怎么样去投稿,选择什么样的期刊才能让我们的科研论文变成期刊论文,经常会有几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个选择期刊首先是要我们根据专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期刊,因为如果研究内容不搭边,很多期刊社不会什么稿件都接受,他们都比较相对比较符合自己的专业,这是前提。

第二在选择期刊的时候也要看级别。很多学校、很多科研机构把它分成标杆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还有的分成ABC类,A-,A+类,这些为什么要进行区分,主要是根据期刊的级别来评价这个论文的级别,当然这种做法也被很多学者、社科研究人员所诟病、所不满,因为他们认为以期刊来评价论文的质量,缺乏直接的科学性和对应性,但是一般来讲,对这块还是要有考虑的,一般来讲,期刊的级别越高,发表周期就会越长,环节也会越多,时间也会拖得越长,它的影响面会比较大,受到社会的关注度也会比较大,这个成果后期的传播和社会影响也会比一般的期刊大一些。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看看自己所写的稿子的定位,如果做的是一个重大基础理论的重大发现的,我们可以选择权威,如果仅仅是一个小问题、小的环节需要去补救的,社会意义也不是很大的,我们可以选择那种中等级别的或者地区性的那些媒体去进行发表。因为越是非核心的,它的时间就会越快,难度也会越小。第二就是要看一下这个期刊的发表周期,现在的期刊可能跟以往比,也在变化,以前季刊,三月刊,月刊这三类比较多,但是现在信息技术,出版技术的发展,周期的加快,我们也会越来越多地看到,像月刊、半月刊、旬刊,甚至是周刊,这些根据研究报告所涉及的时间、有效性的长短度以及自身的要求去选择;第三个,要考虑这个办刊的宗旨问题。现在期刊市场也是鱼龙混杂,而且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市场化和公益化这两种倾向一直也矛盾着,所以有一些刊物大家在投稿的时候需要看一看,因为现在期刊和期刊之间所奉行的办刊宗旨和理念很不一样,做法也很不一样,有一些期刊会根据标准给一些稿费,有一些期刊甚至要求交评审费和版面费,还有一些期刊可能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一些要求这也是要考虑的。最后我们利用工具来参考、评定这个期刊,它是不是真正的有传播力,我们就可以参考索引和平度,这个可能在中国这个平台上可能很多数据都可以通过搜索获得。

我们投稿的时候要注意哪几项呢,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投稿之前一定要检查一下署名问题,因为科研成果在自己手里没有被别人发现的时候,当然就是你的,但是如果要交到社会公共的平台上,只有发表的时候,署名跟你的名字在一块的时候才会是你的,如果你作品下边换成了别人的名字,这个作品就不是你的了,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把这个署名以及署名次序问题关注好,所以投稿的时候一定要在标题下面写上名字,并且要把自己的单位、联系方式等做一个比较明确的标记,免得在后果转化的过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因为科研论文变成期刊论文涉及到很多版权的变化,所以要遵守保密原则,在没有公开发表的时候,对自己的成果还没有得到法律承认的前提下,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

第三,不能一稿多投,因为期刊都是要原发性的这个标准,期刊与期刊之间也有竞争和利害关系,你这样的话就会得罪很多期刊,是不能一稿多投的。

第四,标注一下资金资助的情况。因为现在很多科研课题很多都是经费委托制作的,这里面也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如果我们得到了一个资金资助要标注一下,而且好多期刊也鼓励这块,跟整个科研管理体制是一样的,比如说科研结算的时候要求标记它的课题、资助号统计这块的工作,还有有一些期刊说了,如果能够获得国家级资助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证明期刊质量,论文质量是比较有前沿,比较有保证的,所以很多期刊会倾向于、更加乐意表明这种有资金资助的课题文章。

第五,投递的地址要准确无误。投递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投递的渠道做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寄给个人,也不能寄给空的地址。

最后用心跟踪投稿的状态,投稿人家是不是收到,是不是及时审稿,审稿是什么状态,是不是要求修改,大概什么时候发表,这个过程作为科研论文的作者来讲,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这个跟我们自己的著作权和版权都是密切相关的。

最后讲文章投稿的时候还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因为有一些科技成果,论文是成果之一,还有其他的一些论文表现形式,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比如说专利商标等等,这个过程我们要做一个比较好的统筹规划,怎么样能够保证自己的权利最大化,一般来讲,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因为专利是单一性地保护,对于文章来讲,有公共性、辐射面,就是具有公益性的特点。

当然了投稿也不是所有的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会有退稿的情况或者投稿不用的情况,我们都是需要平和地对待。

最后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对于投稿论文的修改问题,现在很多论文并不是说一写好了,送出去了,就能实行有效地转化的,很多的时候,都是会在编辑或者专家的评审意见下,退下来再修改或者再要求做一些提高修改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尊重这个机会,要认真地去修改,然后迈好学术的第一步,第二个是要及时,对于编辑社要求修改的话,时效性会比较强,所以一定要根据它的时间节点去修改,否则的话就会延误出刊的日期,丧失一次发表的机会。最后就是论文被拒也不要气馁,一定要再接再厉,不断地去争取,通过不断地提高这个科研质量,不断地修改,最后通过完善的步子,为自己迈出监视的步伐。

二、学位论文的写作

学位论文可能很多人讲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已经有某种学位,从事某种资格的人了,这块就不需要讲了,但我们实际情况上就是说通过公务员这个系统,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继续性的教育也是比较多的,那么很多在职去攻读学位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比如说像MPA、MBA这种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还有教育技术的这些硕士,包括各种学科,他们这种后期的学位教育发展也都比较快,在科研论文的过程中,学位论文也是经常容易遇到的一个任务,在这个方面讲讲学位论文,它是为了申请相应的学位或者某种学术职称资格而撰写的这种研究论文,它的选题往往会源于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具有一定显示度,它的写作必须符合学位论文规范。那么这个刚才也讲到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他们层次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那么一般学士论文对字数要求不是很高,往往五千字左右,或者以上就可以了,但它更重要是一种观点的创新,对于硕士和博士他们可能更主要的是对科研能力的培养,他会更加注重方法的创新,注重学术规范的标准化的问题,因此也要求有系统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方法。那么像硕士一般是两万字以上,博士可能是五万字甚至更多,这个可能不同学校要求不一样。

但是他们的格式可能都会具有一定的普通性,对题目的要求,在作者和导师这方面,前面的学科论文可能是科研作者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而这个学位论文往往是学生和导师共同合作的成果,是学生在导师下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它的责任主体往往是包含着学生和导师两个方面。

一般来讲,它会有要求原创性的声明,这个也是对学生科研精神的一种熏陶和培育,此后,才进入正常的一种目录,论文摘要,关健词论文的正文,以及参考文献,附录还有致谢说明,以及要补充说明这个学生具有的科研成果和能力,因为这个学位我们往往有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种准备,这个学位论文可能它的修改,它的要求它的格式,都相对复杂一些,那么我们的写作方法来讲,可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选题的时候,要选择跟自己的学业课程以及所从事的研究相关度比较高的那种学科领域来进行选题,这个可能学生跟导师之间要多多交流互动,产生题目。

第二因为从事这个比较难的科研之前,你可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现在很多学校也有这个规定,你参加答辩之前你必须有多少篇文章在哪儿发表的,所以在答辩之前,论文完成之前,可以抽出其中的一些阶段性的文章进行发表,这个也是对前期的研究是一个促进,也是对你答辩的过程是一个帮助。

第三就是你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重要的就是要弄文献综述,把前文都搞明白了,在文献综述和拟好题干的基础上,一般会有一个开题报告,基本上就是为学位论文写作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再去完善你的论文,完成初稿以后,进行评审,评审完了,最后再进行答辩这样一个过程。这个可能每个学校管理制度不一样,我们可能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

三、学术专著的写作

最后一个是学术著作,当我们的职称在初级和中级评审的时候,可能论文是管用的,但是往往到了中高级和高级的时候我们可能对它的难度就要增加了,很多单位和学校就会对学术著作做出一个要求,著作它就是要能够有独立出版的,具有一定厚度和规模的科研成果。那么一般来讲,学术论著是指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积累或者已经发表科研论文的集成,也有可能对这个问题的一种系统化的,体系化的研究,一般来讲,我们学术论文它有专著和编著这些类型,要求论点深刻,论证严谨,阐述全面,学术性强,然后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当然这个完成时间也比较长,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它主要跟他相关的版权单位就不是期刊社,而是出版社,学术论著可能跟一些基本格式,要求有一个比较恰当的书名,要有作者合作者的基本情况,在这里往往要有一个摘要,序论或者前言还要有目录,正文,正文里面往往是分章节的,或者呈体系的这么一个思路架构体系,那么在这后边他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参考文献,最后要有附录索引以及后记等等。

这个论著的写作方法可能它也分几种,一种是专题性的,像我们的博士论文往往是对某一些问题做一些系统性的梳理研究,这个主题可能还是比较集中的,比较扣题的。它的书名和它的内容结构体系方面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也有一些是编著的,它可能是对相关的的一些知识体系都梳理起来,汇总到一块。这种汇编性的主要把相关的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要做一些梳理,对它的标题目录,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容易被阅读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最后就是细节的文字部分。

一般著作的撰写呢,可能也有几个方面。比如说一个是确定书名,确定研究目标,第二是选择研究的题目。第三是构建研究的框架,然后是梳理主要的观点论点,收集相关的资料,拟定撰写的纲目,然后撰写具体的正文,最后是修改,后面还要做格式的检查,文字的校对,编辑,最后定稿准备出版,这么一个过程。

四、课题报告的写作

第四个就是课题报告,我们现在大家都可能会做课题,课题报告的写法和前面的写法应该说是大同小异,但是课题报告它又有实用性文体的特征,往往用来表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它除了我们要用的资料和观点之外,还有一个围度是其他文体不提供的,一般要提供系统的,或者按照工作进程发展了这么一些信息,以便给专家读者给予判断和评价。因此在课题报告根据课题完成的程度和时间来讲,我们分成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项报告。

开题报告往往是对科研课题的开始的一种文字说明,重点描述的是选题的概况,然后要向专家学者讲为什么要研究这个,研究背景是什么,研究目标是什么,研究内容还有我们打算采取的研究方法,可能出现的研究创新,还有保证这个研究的条件,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研究的阶段,计划,参考文献等等,这个开题报告有时候在学位论文中也会涉及,我们的课题很多申请立项后要进行的第一步也就是进行开题。

中期报告是指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要向科研主管部门或者课题的委托方,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度情况,以及提交阶段性成果的这么一个书面材料,这个写作格式适用性比较强,除了要介绍这个题目和对课题进行介绍之外,主要是要针对原来的那个立项的课题方案和目标,着重介绍课题进展的情况,目前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还有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还有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解决思路等等。这个主要是阶段性的,周期性的描述,最后课题完成以后,就要有一个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的成果的汇总,也是课题结束的一个汇报。它要求客观地,概况地介绍研究的过程,总结解释研究的成果,并且向有关部门或者委托单位申请结题验收这样的文章,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应该说是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一个材料,也是课题结业的主要根据和凭据。

这在里面可能有很多内容需要前期的成果体系都可以在这里面,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结论和建议等等。这个格式,可能我这里有一个PPT,这个整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五、课题规划书和课题论证申请书的写作

大家知道,它这种可能不能上科研成果,因为它不是用来发表的,但是在科研技术过程中,这种文体又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它往往会成为课题立项的起点,那么这种课题规划书或申请书,它有一方面的特点,第一个它就是格式化,有一些体现为各种表格;第二个就是前瞻性比较强,因为它是要对你进行做的一个计划,计划书就是对未来的一些事情做出一种规划,一种预先的安排,可能不是现实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还有它的文字可能并不是很长,它是受到限制的,比如说很多申请论证书,可能只有3千字或者4千字的要求,不能太多;但是他里面涉及的信息要素却是非常多的,因此呢,对于有一些人甚至讲,论文好写,而申报书太难写了,它这里都是有技巧的。

目前我在科研部门工作,每年会组织很多老师去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自然基金课题和软科学研究计划,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工夫就是学会如何写课题申报书和申请书,这里面一般来讲,这种课题申报书或者申请书,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个涉及到课题的规划与申报,第二个涉及到课题和立项的分解,第三部分就是涉及到任务分解和实施。

那么科研规划,我们讲到这个规划它有顶层规划,主要用来规划科研方向,有一些是中层规划,用来落实科研的战略还有一些基层的就是用一些具体的课题计划,这些计划科研规划的作用,不仅是某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事情,而是要加强一些团队的建设,从组建课题组出发,形成一些课题攻关的团队,这里面应该讲,既包含着项目管理的内容,更包含着人员管理的团队建设的内容,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很多课题它往往是课题组的名义出现的,因为也不是某个有组织的,有课题组的,子课题组成的,还有课题组参加人员,这个就是一个严密的,相对松散但是功能很互补的团队结构体系,这里面因为他们的角色不一样,年龄专长职称比例科研经历都可以不一样,都在这里实现优化组合才能可持续的发展,这里面会涉及到要建设稳定的、强有力的课题团队的话,要有一些稳定的方向,一定结实的研究基础还有不断取得的突出成果,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才机构梯队。

这里要申报的时候,一个是分头调研,集中讨论,然后完成申请材料的各个部分,第二是要整理加工综合提高,内容前后要一致。第三就是要修改定稿,按时上报,在这里我们都可以有一些表格,这里有三大基金,这里面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表格,这些表格它往往会有资助的类别,项目的名称,申请者信息,和依托单位的信息,以及课题的一些经费,人员和主要内容的一些情况,那么最后可能它的认证书往往会要求匿名,这里面怎么样去凸显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的创新性,要凸显你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你凸显你们研究团队的特色以及创新之处,这些都是非常有学问的,这个我们可以去请教一些有经验的人,然后在自己学科内完成。

6.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生存之道 篇六

长久以来,科研人员高估了科学创新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给予研究者长期的质疑目标,科学会在这种不断的质疑中发展,而不是给研究者提供跟风依据。

科学创新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生存之道。不管何人,生存之道在于其能给社会稳定和进步以短期的便利,同时获得相应报酬。生存是现实的需求,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及时的交换,因此科学创新可以作为学术理想,不适合作为生存之道。科学创新犹如在雾霾中寻找北极星,需要的是天才,如果大多数科研人员把这个当作生存之道,无疑会非常艰难。

原创科研很难获得资助,因此所谓的科学创新大多数只是在跟风而已。从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来看,紧跟国际热点的想法总是容易获得支持。从发表论文方向来看也是如此,高影响因子期刊总是发表热点话题的论文,而并非挑战性的结果。这样的研究应不应该大力资助?那要看政府的钱袋子。但如果跟风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益,跟得久了,就会失去超越的动力。很多科研人员正是把这些跟风研究当成生存之道,实际上是甘当长跑比赛的跟跑者,这样既不需要证明自己工作的合理性,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同行评价和经费收入。如此一来,所谓的科学创新成了一句口号,科研人员会“批量制造”创新,从而产生大量“创新泡沫”,会把真正的创新埋没。

现实中,大多数视科学创新为生存之道的科研人员都生存艰难,除了向政府要钱,似乎别无他法。在政府主导科技投入的政策下,这种生存方式还可以维持一时,一旦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大量投入只是产生了丰富的“创新泡沫”,就会改变投入方式。政府已经准备寻求自身投入和市场投入的平衡,正在引导转变。在最近公布的科技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中,政府投入会集中于真正的创新研究,原先那些造成权力寻租和“创新泡沫”的计划将被终结,因此,大多数低水平跟风研究将被视为可以舍弃的部分。届时,科研人员们将何去何从?

答案是回归正确的生存之道,为市场和企业做贡献。市场有巨大需求,但往往并不需要最新的东西,尤其是尚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我国。由于起步晚,国内企业需求多为落后技术,因此企业家往往认为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或追踪热点的研究与自己无关,这样就产生研究与需求的鸿沟。如果科研人员无视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行,结局只能被企业敬而远之,那样的研究只是自娱自乐。当企业最为紧迫的技术需求被满足、企业盈利可以持续后,科研人员就可以引导企业向“高大上”技术迈进,在这方面,政府会帮科研人员,因为政府不会永远迁就企业使用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低端淘汰技术。

7.国家核电科研创新基地 篇七

室内设计方案从提升办公环境, 发挥各空间效率, 满足使用功能, 强调智能化, 设计构思从简洁、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国家核电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性质, 为本案确定了现代、简洁、大气, 具有国际化气息并能体现高科技的企业性质为设计方向。

运用统一的色彩关系, 体现国家核电整体现代、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 运用创新的造型语言来体现“以核为先, 以合为贵, 以和为本"的企业文化与内涵, 强调严谨, 体现功能, 利用直线条语言、体块的穿插, 各界面的对缝关系, 各专业包括空调、消防等设备末端与室内装饰面的结合, 强调用材的环保, 面层材质的原有质感, 注重办公空间的人性化与舒适度, 追求朴实无华与自然结合的装饰风格, 整体空间的简洁与谐调, 追求高标准的施工工艺, 保障低能耗的同时控制造价。

空间设计主材使用:木饰面、铝板、壁纸、皮革硬包、玻璃以及金属搭配。办公地毯以及矿棉板天花材料, 选材追求环保、色调柔和, 对比协调, 视觉感受质朴, 体现简洁概念, 且具有较强的现代感、科技感。

2丨接待室

1丨研发主楼大堂

3丨大包间

8.创新科研育种的领航者 篇八

目前,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中国玉米已稳居谷物之王的重要地位。玉米的连年增产,良种的培育功不可没。在国家粮食核心区的河南,就有这样一位埋头玉米育种研究工作的育种人,他就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振华。

经过几次邀约,2012年12月11日,记者终于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访到了刚从外地回来的王振华。

从事农业:少年梦想变成现实

1963年,王振华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那是一个半年蔬菜半年粮才能勉强度日的时代。“在我的印象中,始终抹不掉的是对饥饿的记忆。当时的主食就是红薯,天天吃红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一定要为农民吃饱饭、农业大丰收做点啥事。”王振华激动地向记者说起过往,“因为饥饿烙在内心深处,所以在1980年高考时,我首先选择了河南农学院农学系,一个能够改变农业农村生产现状的专业”。

在河南农学院4年时间里,王振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在假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受到好评。1984年,王振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河南农业科学院。

刚上班的王振华,正赶上河南省“稻改旱”工作的高潮,在当时严重缺乏栽培技术人员的背景下,王振华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了4年农作物栽培工作。那段时间里,他认识到,仅有优良的种子只是农业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也感觉到优良品种的重要和缺乏。1988年,王振华考到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师从遗传育种专家刘记麟。读研期间,王振华一边努力学习遗传育种理论知识,一边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加强对遗传育种的研究实验。1991年,王振华以理论、试验实践双优异的成绩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回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遗传玉米育种研究。

良种培育:持续增产的“金钥匙”

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的人都知道,自交系选育,就是要在众多基础材料和数以万计的植株中,摸索作物频繁变化的规律,捕捉其极少的变异性状,再经过多点多次筛选鉴定,才能获得真正的优良系,这恰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别人看来枯燥不堪的工作,王振华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每年春播时节,王振华就忙着备耕、整地、施肥、播种。春去夏来,玉米杂交授粉的季节到了,他就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忍受花粉的刺激,给玉米去雄、授粉、套袋,从植株高矮、叶片大小、果穗性状、籽粒色泽、成熟迟早等各方面,进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比较。为了加速育种进程,培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王振华像候鸟一样迁徙于中原大地与海南三亚之间,为了他钟爱的事业,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21年。

苦心人,天不负。王振华和他的课题组培育的玉米品种,至今已经有14个通过了河南省或国家审定,王振华真正成为了一个“优质高产”的育种专家。在此期间,王振华还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玉米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

此外,王振华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在搞好玉米新品种选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多年来,王振华和他的课题组通过对农民技术培训、无偿提供给农民种子、建立高产攻关田和百亩示范方等方式,累计推广农业常规技术、新技术及新品种30多项,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增收玉米16亿多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8亿多元。

2012年,农民大田种植的“郑单23”“郑单988”品种亩产在600公斤以上,更高产的达800公斤以上,成为黄淮海区域玉米主推品种和极具潜力的品种。其中,“郑单23”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

种质研究:引领农业基础科研工作

科研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赖以发展的基础,种质资源研究是农业基础科研工作者研究创新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基础科研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很难做出立竿见影的成果。如果没有基础科研的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体系,在农业科研基础领域将会受制于人,种子培育工作在这方面尤其明显。王振华看到了这些不足,于是他和课题组通过不断研究,在种质基础研究方面,将我国主要种质划分成5大杂优群、9个亚群,16种杂优模式。他的该项研究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对玉米育种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当记者问到种质划分的初衷、方法和依据时,王振华认为,玉米种质基础研究是玉米育种重要的基础工作,理清自交系间的杂种优势关系,进行新自交系选育,进而组配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种是玉米育种的中心任务。因此,系统研究和分析中国玉米主要种质,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总结和探索相应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和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减少育种的机遇性和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育种效果。划分的依据,简单来讲就是系谱关系、配合力、杂种优势、生理特点、形态特征及育种实践,但每一因素都又包含了大量的工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对我国玉米育种和杂优利用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王振华说,目前玉米科研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种质资源研究,其中包括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二是加强育种技术研究,这里面又分单倍体诱导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重要性状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技术(重要基因的挖掘、克隆);三是要加强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不断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是一切科研工作的动力所在。

路在何方:首先要创新种质资源

在当前一个阶段内,育种方面重要资源的创新和良种良法的复合应用,是保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根本。当前玉米育种要想取得大的进步,王振华认为,首先,要做好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工作。根据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情况来看,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还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进步,最可行的就是尽快引进优异的种质资源,同时要做好自己育种种质资源工作的创新。其次,增加育种试验密度,推行密植育种。传统育种试验田的种植密度不高,选育的自交系和杂交种缺乏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虽然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这些新品种的产量潜力通常都很高,但是其抗逆性、稳产性有待进一步鉴定和实践检验。通过高密度育种,增加选系和品种筛选试验密度,同时做好多地点多年份的鉴定,这样既保证了品种的广适性,也增强了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可以筛选出高产稳产、耐密抗倒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再次,要加快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以新的育种方法和模式尽快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服务农业生产。

有句话说明了品种和方法的重要性,那就是:“好品种是育出来的,高产量是种出来的。”可见,玉米增产是两者互相促进起到的作用,在这里优良品种是第一位的,因为如果没有好的种子,再高明的种植技术也不可能达到高产。

当谈到商业化育种还存在哪些不足及如何改进时,王振华强调,商业化育种必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商业化育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育成的品种不仅仅是高产,同时具有稳产性、广泛的适应性、抗逆性、适宜机械化操作、遗传稳定性及制种容易等特性。二是商业化育种必须具备信息和育种资源共享的机制。目前,各个育种单位之间,各育种课题组之间,在育种目标设置、育种战略、育种计划、育种资源等方面各自为政,互不交流,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商业化育种是以工厂化的组织形式,把各个相关功能的专业人员串联起来。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共同的和明确的育种目标,利益一致,分工明确,资源利用率、育种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升。三是要与产业紧密结合。商业化育种一旦品种审定,马上就可以在市场上推出所需要的产品,能够极大提升产业效率和社会效益。

王振华认为,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玉米育种还存在差距:育种技术队伍分散,急需建立按产品研发分工的育种团队;抗倒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育种新材料不足,需要加大优良种质创新力度;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基因,当前急需在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方面有重点突破;分子标记育种的投入不足,需要建立分子标记育种平台。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玉米育种先进国家在玉米自交系选系方法、新组合鉴选方法、育种规模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上一篇:小学语文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夏夜音乐会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