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2024-07-06

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共8篇)

1.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篇一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仁寿县虞丞乡初级中学

彭海峰

620500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下进行教学,我已度过了几个春秋,虽然经过了一轮新课程的洗礼,在实践中,也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但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困惑不解,面对着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诸多困惑和尴尬,甚至有犹如一只迷途羔羊,越教越糊涂的感觉。但静下心来想想,新课标的颁布,又的确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师找到了新的航向,新的定位,给我们开了一剂药方,在这一剂药方中,我还是有那么几点感想和认识。

一、找准方向、找准目标,也就是对新课标认真解读,更深的理解。我认为,新课标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理念: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万丈高楼从地起吗。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运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继续学习和将来参加工作。人文性就是指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生活的底子。

2、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是这样给它做了一个基本界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在实际需要中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就是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质疑,发表自己有个性的看法等。我们就要想法努力的把学生的一些定式思维、狭窄思维、肤浅的思维转变为发展思维、创新思维、扩展思维,在注重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培养求异思维,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在生活中寻找自我,寻找语文。

4、新课程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教学中的服务者。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营造学生自主活动的氛围,尽量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互动来多交流、多讨论,并自己做出判断,得出结论。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更不是否定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作用。反而,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就要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运用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

二、常言到“教有法而无定法”。有了新理念,接下来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那么,新课标下应该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呢?历来众说纷纭,我也听了不少,看了不少的新课程教学,不由地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和学总是双边关系,就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激情投入,富有个性。新课标下,老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再加上语文科的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激情,激情成就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老师要用语言感染学生,需要先感动自己,才能富有个性的展现自己的魅力,去引领学生在祖国语言的学习运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2、准确解读,深入浅出。被誉为研究中国语文改革最精深的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一节课教学内容还没有落实,还稀里糊涂,还有错漏,却一个劲的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拓展,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所以我们教师要能准确的解读文本,并能深入浅出地讲析一堂好课。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们就应用好它,把它讲透,真正让学生从例子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达到举一反三。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注重民主平等,合作学习。课堂就应该具备自由、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特点,教师就应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重视和强调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导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4、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标准,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觉得洋思中学要求教师在每堂课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那就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学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同差异,要分层次、有区别的对待学生,要尽可能的挖掘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挖掘他们潜在的优势,展现他们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如教师提问和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给予不同层次上的体现,让学生学有所得,循序渐进。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还经常以学生的问题代替教学设计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乐趣,在成功中不断的发展。

5、注重引导,讲究机智。新课标虽然倡导学生是主体,但容易误导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过于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好看”的气氛,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也不管讨论的问题是否是本节课的重点,还是有没有价值。甚至有时,为了追求这一过程,体现这一教学“新理念”,学生唧唧喳喳一阵,教师就草草收场,鸣锣收兵,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就是少数几个优生。所以教师应该发挥机智,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如,我在教学《春》一课的写景顺序时,就让学生到教室外参观,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去亲身写作。虽然这样的课少了一些“热闹”,解决的问题也少,好象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却让学生受益不少,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得到了碰撞和飞扬。

6、合理评价,合理拓展。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要做出合理的评价,主要以肯定和激励为主。教师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时,方向要正确,最好要达到对课本知识的复习巩固,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从学生方面来看:

1、兴趣浓厚,主动参与。前面我就提到了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我们语文课是不难的,比如,小故事激趣法,这些小故事一定要和文本内容、文章作者等有关,我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时,就让学生先摆一个有关农村风俗的一个小故事。还有制造突发事件法,教师语言的幽默诙谐、动作的夸张滑稽或教室内异常情况的小题大做等。

2、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要盲目顺从,不要轻信,要带着审视的态度去思考、辨识,并能找到疑点,大胆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努力去说服别人,包括老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3、学好基础知识,举一反三。我觉得一节课达到的最好目标就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得怎么样,如果一节课,学生学习后,连生字词都认不到,那他们怎么会读懂课文,理解语言,就更谈不上运用语言来形成技能了。同时要让学生能从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掌握分析理解本课知识点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迁移能力,去解决有关连的其他问题。

综上所述不管新课程怎么变化,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认真把握了新课标的方向,将新课程语文教学定好位,再运用这些新理念上好没堂课堂教学,相信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反思与实践中,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将会开出更灿烂的改革之花。

2.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篇二

目前, 还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当作是阶段性的工作, 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快毕业的一年, 在内容上也只对毕业生进行“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这样导致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就业准备不充分、择业目的性不强等诸多的问题。近几年, 高职院校逐步提出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 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不同阶段有了不同的指导方法。由此,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就业教育是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通过将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择业技巧及择业心理等思想教育工作和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能选择适合的职业, 以达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发展性、全员性的特点。

一、“三阶段”就业教育

1. 职业认知教育。

大学一年级主要教授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入学后, 由于缺乏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 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 也不知道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因此, 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 可帮助其了解当前的就业的情况, 包括就业特点、发展与趋势、资格要求等内容, 了解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在心中有个正确的就业观;通过自我认知教育, 大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职业爱好、能力等, 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得到了准确的评价,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 有计划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职业;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 大学生可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流程, 从大一开始,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信心, 同时也减少毕业后求职择业的盲目性。

2. 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二年级侧重对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和职业能力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培育职业情感、增强职业责任心、树立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坚定职业操守, 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通过职业观念教育, 帮助学生解开就业困惑、更新就业观念、强化机遇意识、理顺就业思路;通过职业能力教育, 引导学生发奋努力、勤学苦练, 有针对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考试, 这不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提前熟悉了毕业后到社会上有可能要所涉及的行业, 以便适应求职。另外,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意识的培养、锻炼、提升职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3. 择业技巧训练。

大学三年级 (毕业阶段) 主要进行创业教育、社会认知教育、择业技巧训练和择业心理调试。通过创业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熟悉创业目标的选择、计划的编制、构想的实践、风险的规避。通过前两阶段的教育, 学生不断了解社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就业政策法规等, 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知道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 从而真正的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自己的职业要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的职业。

就业教育的最关键是择业技巧训练。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出了学校就要面临各家单位的招聘, 在训练技巧上尤其特殊, 如去应聘前如何准备、整理个人表格和自荐材料, 当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时, 如何把自己推荐出去, 特别是面试时的礼仪、着装及言谈举止等技巧都要做熟念的培训, 避免在面试过程中因某细节错误而造成的求职障碍。除了技巧训练之外, 还需加强心理指导, 目前的就业竞争十分严峻, 虽然择业的自由度大, 机会也多, 但是要好的职业竞争更大, 受挫折的次数也多, 就业失败难免。因此, 教师在指导就业时, 让学生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勇于挑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二、“四结合”就业教育

1. 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为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 我院在就业教育体系中, 增加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 即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还加强培养学生应用发展能力, 通过选修课、科技比赛、企业实践等为训练科目,

2. 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模块坚持“以应用为目的, 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采用倒推法, 即从专业就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出发, 分解为各项技术技能项目, 包括实验实训课、课外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内容。同时, 狠抓素质教育, 包括公共文化课、人文修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发展素质课和任意选修课等内容,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做到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并通过考核给予学分是学期内与学期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是利用社会的资源, 把专业的实训安排在企业完成, 进行产学合作教育。

4.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我院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把社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目标中, 实行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三、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就业教育必须整体部署, 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就业教育, 这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工作, 而是一项全面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1. 组织制度是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保证。

对学生就业教育仅仅靠就业指导中心是不够的, 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 尤其是应该成为二级学院的重要职责。这有利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也便于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了解特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了解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此, 我院成立了以学院领导为组长, 各处办公室负责人为副组长, 制定就业工作制度, 建立学院就业市场, 组织和指导各院 (系) 就业工作, 协调学院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各部门根据学院就业工作制度规定做好相关的就业教育与服务网络, 共同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教育与服务工作。

2. 构建专职的就业指导队伍。

我院专门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他们通过培训和学习已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在我院就业指导方面, 学生得到了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

3. 构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

我院创建了就业信息网, 与就业单位主管部门、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等进行链接, 这样, 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访问和交流。

学院除了创建就业信息网络外, 每年还通过各种网络渠道, 学院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了网络关系, 如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内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或就业招聘会, 这样就增加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小结

目前,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教育体系和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我院在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中, 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教学,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包海, 冯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2]董晓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辩证关系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3]黄飞剑.浅析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水平的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3.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00-03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然要求学校的各项工作应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

目前,还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当作是阶段性的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快毕业的一年,在内容上也只对毕业生进行“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这样导致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就业准备不充分、择业目的性不强等诸多的问题。近几年,高职院校逐步提出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同阶段有了不同的指导方法。由此,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就业教育是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通过将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择业技巧及择业心理等思想教育工作和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能选择适合的职业,以达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发展性、全员性的特点。

一、“三阶段”就业教育

1.职业认知教育。大学一年级主要教授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入学后,由于缺乏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因此,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可帮助其了解当前的就业的情况,包括就业特点、发展与趋势、资格要求等内容,了解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心中有个正确的就业观;通过自我认知教育,大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职业爱好、能力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得到了准确的评价,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计划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职业;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大学生可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流程,从大一开始,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同时也减少毕业后求职择业的盲目性。

2.职业道德教育。大学二年级侧重对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和职业能力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培育职业情感、增强职业责任心、树立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坚定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通过职业观念教育,帮助学生解开就业困惑、更新就业观念、强化机遇意识、理顺就业思路;通过职业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发奋努力、勤学苦练,有针对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考试,这不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提前熟悉了毕业后到社会上有可能要所涉及的行业,以便适应求职。另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的培养、锻炼、提升职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3.择业技巧训练。大学三年级(毕业阶段)主要进行创业教育、社会认知教育、择业技巧训练和择业心理调试。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熟悉创业目标的选择、计划的编制、构想的实践、风险的规避。通过前两阶段的教育,学生不断了解社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就业政策法规等,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知道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从而真正的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职业要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的职业。

就业教育的最关键是择业技巧训练。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出了学校就要面临各家单位的招聘,在训练技巧上尤其特殊,如去应聘前如何准备、整理个人表格和自荐材料,当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如何把自己推荐出去,特别是面试时的礼仪、着装及言谈举止等技巧都要做熟念的培训,避免在面试过程中因某细节错误而造成的求职障碍。除了技巧训练之外,还需加强心理指导,目前的就业竞争十分严峻,虽然择业的自由度大,机会也多,但是要好的职业竞争更大,受挫折的次数也多,就业失败难免。因此,教师在指导就业时,让学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勇于挑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二、“四结合”就业教育

1.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相结合。为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我院在就业教育体系中,增加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即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加强培养学生应用发展能力,通过选修课、科技比赛、企业实践等为训练科目,

2.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模块坚持“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采用倒推法,即从专业就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分解为各项技术技能项目,包括实验实训课、课外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内容。同时,狠抓素质教育,包括公共文化课、人文修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发展素质课和任意选修课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到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考核给予学分是学期内与学期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是利用社会的资源,把专业的实训安排在企业完成,进行产学合作教育。

4.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我院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把社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目标中,实行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三、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就业教育必须整体部署,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就业教育,这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工作,而是一项全面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1.组织制度是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保证。对学生就业教育仅仅靠就业指导中心是不够的,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应该成为二级学院的重要职责。这有利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便于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特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了解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此,我院成立了以学院领导为组长,各处办公室负责人为副组长,制定就业工作制度,建立学院就业市场,组织和指导各院(系)就业工作,协调学院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各部门根据学院就业工作制度规定做好相关的就业教育与服务网络,共同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教育与服务工作。

2.构建专职的就业指导队伍。我院专门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他们通过培训和学习已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在我院就业指导方面,学生得到了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

3.构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我院创建了就业信息网,与就业单位主管部门、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等进行链接,这样,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访问和交流。

学院除了创建就业信息网络外,每年还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学院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了网络关系,如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内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或就业招聘会,这样就增加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小结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教育体系和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我院在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包海,冯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董晓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辩证关系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黄飞剑.浅析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水平的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石文川,邵宝健,藏金萍,等.关于地方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

作者简介:李国虎(196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信号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政教育。

4.24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四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是基础;要提高教育质量,能力是重点,课堂是主阵地。在课改新形势下,我们太谷县实施了24字教学模式,即“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为太谷县教师的一员,积极践行24字的教学模式,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小组的组建是实施24字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组建小组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划分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即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组内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在小组人数上,我采取了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的模式。一半以上为小组长,一半以下为小组成员,全班人数的前四分之一为大组长,同时也是2人小组的小组长,这样在每次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构建好小组,接下来就是24字模式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了。

一、阅读感悟――即学生在老师的科学倡导和课堂新方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质疑等方法和途径来感悟获取新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克服其被动性、依赖性,引导其主动性、独立性,真正改变其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方案为导引,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给学生专门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并自主完成课内自学任务。在此期间,我巡视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并在课中备课,及时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展示点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自学检测――24字教学模式下的自学检测并不同于一般学习以后的小结检测。它是在学生阅读感悟自主学习教材之后,在没有进行对学、群学、教师点拨之前的一组练习,是能快速找准自主学习中的疑难所在的一种检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般采用判断题、变式题、模仿题进行检测。这些题难度小,教师一般不讲,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长检查,教师只需对共性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交流――合作和交流是人的一种需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一笔财富,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合作交流就是在编组相对固定、同组异质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差生,最大化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去进步。这样既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是个性问题,采用二人小组对学的形式,用“兵教兵”来解决;若是共性问题,小组全部参与,按问题的难易,先组员、后组长、再大组长的发言顺序发言,调动全组人员的积极性,使全组在交流、讨论、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解决疑难。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则呈现给老师。老师在全班范围内讲解,解决问题。

四、展示点拨――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的最直接展现,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最直接途径。缺少了展示,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展示内容的开放性,主要展示知识、方法、规律,展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典型题,以及学生出错多、有疑问的题目;注重了展示方式的开放性,以一个学习小组为主,先在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再推选代表将个人及小组成果展示给全班,然后其他组补充完善,可采取板演讲解、投影展示、实物演示,还可用演讲、唱歌、朗诵、小品等形式。这样教师由台前走向台后,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一改传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者,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

展示点拨――点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释难、是纠偏、是整合与总结。是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重锤敲打,通过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使问题的解决通过教师的一点,全盘皆活、迎刃而解。我在教学中,是怎样点拨的呢?(1)当小组内交流遇到困难时,及时深入指导;(2)当学生展示不能顺利进行,其余小组也不能很好解答,此时给予引导点拨;(3)学生经过交流展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给学生做必要的讲解。

五、分层训练――是在学生经过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等环节后,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我的具体做法是:分层训练的题目是本节课习题和例题的经典补充、与课本习题、例题不重复;分层训练的题目是根据本节课习题和例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精选得来,它是习题和例题的变式练习。这些习题由四人小组的小组长检查完成,如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兵教兵”;教师只点拨这一类习题的方法、规律,提升、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要求课堂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根据知识点的内容,把它拓展延伸到生活实际中,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把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思考,要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做好拓展,打好伏笔。尽量使每节课都能体现出新课不新。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我们太谷县24字教学模式,正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解放了学生、发展了教师、改变了学校。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种模式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5.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篇五

一、巧设生活情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对于教师的敬佩源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这是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在课堂学习中,古典诗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离别眷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缠绵情致,要让中学生来体味,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教师适度的畅讲,学生各抒己见的互动参与,使整个课堂生机盎然,学生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他们亲身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而产生冲出“围城”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在教读《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诗人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将音乐、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自读、听读、视图三个环节,借助音乐和美术的感染力,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启发引导和创设情境的时候,学生是主动的合作者,要善于调动自身的知识和情感储备,主动吸收教学中的精髓,学会分析的方法。

二、点燃质疑火花 多形式合作学习

学生学会设问、探索、合作,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是教师追求的培养目标。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定位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三种类型:

(一)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研讨。

(二)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朱熹曾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的“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推断,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最终由学生“合作解决”面临的问题。像《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分析,扣住“偷”来发问,他为什么偷?作者写偷的意图是什么?他的偷值不值得同情?这样的问抓住问题的关键,就可以牵动全文的人物分析,带动对主旨的理解。这样启发诱导让学生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三、知识拓展延伸 分享学习成功的愉悦

6.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篇六

“花开惹人爱,却无奈花落去”,数天的寒假社会实践生活犹如闪电刹那间划过苍穹的的优美的弧线,一闪而过。回味中,不禁感言: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炼。它让我们今天付出,明天收获金黄!

春节将至,忙碌一年的人们开始坐下来休整。同时也忙着准备红包,礼品等等表达心意的物品,然而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开始发放“礼品”——扶贫基金。对于这个加快这个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政策,激起了我的好奇性,随之我走门串户,在我们村做起了调查。经过一番询问,我发现这些“礼品”都是以实际的钱物发放的,而且发放的对象也是不尽合理的。然而,审视贫困农村和农民现实情况,立足于深刻变化了的农村社会现状,这种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不仅不能治标,更不用说治本了。

就我对村里情况的了解和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至今无村医疗机构,看病难依旧。村级公路年久失修,以致车辆通行难等等。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

3.弃农转为在外务工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

5.无教育机构和设施,受教育程度低。

6.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基于对我们村的现状分析,引发我对我村的扶贫模式的考虑。针

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

首先,从整体着手,整体规划。村委会可以以村的名义将那些扶贫钱物建立村基金。然后用这些钱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a.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

b.加强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切实地保障村民与外界的联系,获取新的致富信息,改善落后的面貌。

c.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

d.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尤其要教育引导农民破除自我封闭的山沟意识、望天哀叹的自卑意识、满足现状的小农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意识,帮助他们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鼓励他们自重、自立、自强。

e.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结合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针对各户的不同情况,先让勤劳、有创业想法的人,但是致富起步资金不足、技术差等问题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采用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实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短期性扶贫为长效性扶贫。而不是把钱物给那些懒惰的贫困者。最后,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一是用科技扶贫项目带动优势产业,把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效益高、能尽快提高贫困群。靠产业促进贫困户脱贫,靠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靠产业兴一方百姓。

7.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 篇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存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不强,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则在下面安静地听讲,通过练习与课后作业来巩固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无法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严重影响到其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高效课堂也就无法构建。第二,存在问题的原因。首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曾经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发展与需求;其次,小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自主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难以发挥自主学习意识,并且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进而无法构建自主高效课堂。

二、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的有效技巧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提倡素质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学主体为学生,需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从这一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与教学环节都需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教材和钻研教材,从而设计出适合本节课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在训练中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尽量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并且应该给予其充分表现自己才能与优势的机会,让所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来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二)传授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

在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就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一般都由教师所传授,自己所感悟出来的较少,并且还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教师完全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会感到很茫然,毫无目的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小学生总结和掌握学习方法, 先教他们如何学习,然后再引导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并且用自己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展开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小学生就能够掌握自学方法,学习效率也能够得以明显提升。

(三)教师设计问题要精确有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十分关键,问题具有引导和探究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仅精确还要有效,所探究的内容要有合作性、价值性与开放性。在构建自主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以实现学习目标为目的,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不能太琐碎、太多,要讲究精确性和有效性,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教师需要紧抓核心问题,并且把问题的难点、疑点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在遇到困难时应该给予及时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学习难点与重点。另外,设计的问题需要有价值,值得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值得探讨交流;难度要适中, 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浅显,要尽量做到灵活多变。

(四)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小学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并且引导他们互相尊重。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由于听与说是密切联系的,让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时,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而对于学生来说是得到教师的重视与肯定,是对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究的结果。 在小学生发言时,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不要插言,但是可以使用提示性用语或眼神来指导与鼓励。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再对其进行评价解读。虽然耗费的时间较多,却是实现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关键措施之一,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还能够培养其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进而增强其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可以有效推动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自主高效课堂过程中, 需要充分接受新课改的理念,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推动下, 构建高效课堂,从而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摘要:自主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所涉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全面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本文主要针对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部分有效的技巧。

8.构建开放自主语文课堂新模式 篇八

一、转化观念,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

体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同时,体校教师、教练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要求严格,导致学生与教师间产生距离感,有的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应当从情感入手,注重情感渗透,关爱学生,以尊重为前提,和学生平等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要允许学生“插话”,而且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互相讨论、自由表达。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时,教师要求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本以为学生一定非常踊跃地参加表演,然而学生却不喜欢扮演铁罐,只喜欢扮演陶罐。有一个学生提议:“让老师扮演铁罐。”面对有些哄闹的课堂,教师顺应了学生的要求。表演时,教师从语气、动作等方面生动地再现了铁罐的特点。面对教师传神的表演,学生们惊呆了。喧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进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教师根据本文的主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因势利导:“每个人还要擅长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自己更优秀。”这时候原先提议教师表演的学生站起来,要求老师给自己一次表演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都为他的进步而鼓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教师面对学生的调皮,没有斥责,而是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最后满足学生的需要,打开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的大门。

二、提供平台,开创平等交流的空间

传统体校语文教学,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单纯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让学生感到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将“单一”的讲授式变为“多向”交流式。教师不再单纯地站在讲台上教学生,而是要走下讲台听听学生有哪些学习上的需要,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组织能力等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设置组长、副组长、首席发言人、记录人等不同职责,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担任角色。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一些重要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组内、组间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时,学生问:“为什么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对此无法理解。于是,教师提议:同学们小组讨论,大家一起想想:为什么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那么小呢。通过小组讨论,一个小组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纸卷成纸筒,从纸筒的下端看教室的天花板,会发现天花板只有圆筒那么大的一块儿面积。其他小组听了之后,纷纷实验。最后,他们都理解了坐在井底确实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空。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是积极主动的探索、快乐的学习和自主的交流,一改以往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状况。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互相交流,实现自我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职业教育的体系是开放。在开放的教育体系中,小学生容易形成活泼好动的性格。学生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同时,传统的语文课堂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学习常常提不起兴趣。不管教师怎样地提示注意听讲,但收效甚微。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利用动画、影视作品、歌曲导入新课,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带进学习情境中来。例如,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学习时,为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播放父亲把孩子高高地扛在肩头、灾难中父亲用身体护住孩子等图片,并播放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深刻地理解了父爱的内涵。教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提议学生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给父亲制作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积极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

传统的语文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改变课堂评价机制,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要制定与体校学生特点相符的课堂评价标准。新课标提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只有注重对每一位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才能将学生拉回课堂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进步带来的快乐。课堂评价应以表扬为主。小学生情绪化明显,尤其是对语文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发现进步及时鼓励。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同,发展也不一样,应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体校的孩子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孩子也因此对文化学习存在一种自卑心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够因此而觉得学生难教,而要从积极评价、挖掘优点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让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笔者班上有个男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经常双目无神,而且不完成作业,是比较典型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不管怎样,这孩子还是有优点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如他读书的声音好听、有情感;他的思维比较独特,别看他有时低下头不知道在玩什么东西,但他可以回答一些别人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猫》第四自然段:“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教师问:“这里老师觉得有点矛盾,又说猫什么都怕,可遇上蛇都敢斗一斗,是不是写错了?”四年级的孩子都积极回答问题,可大多时候很随意、不思考。虽然能回答没写错、不矛盾,但说不到点子上。最后,这个男生的小手举起来了,说:“不矛盾,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就说了‘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因为古怪,所以有时候让作者都捉摸不透!”教师对他的回答给予了鼓励。通过积极评价来帮助他建立自信,他慢慢地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学生时,要对其进步积极鼓励,以提高他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体校的语文课堂学习从学生未来角度考虑具有积极作用。体校教师要转变“重训轻读”的观念,在教学中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力求找到“读训并重”的切入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推动体校的语文教学的发展,为培养国家需要的文武双全的体育人才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主题是亲情的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关于方言的小学初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