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通用9篇)
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一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博试题
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2、3、4、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医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西医内科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治疗。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干燥综合征 动脉硬化 高钠血症
六分钟步行试验的临床意义 酸碱平衡失常 中医心悸 中医淋证 中医头痛 中医郁证
10、中医汗证
三、论述题(共30分,基本答对20分,自由发挥得好加10分)。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二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计划的改革
初期我们采用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教学计划,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西医基础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中医临床课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科;西医临床课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即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分开上,分别由中医学院的老师上中医部分,临床学院的老师上西医部分,这样的结果是课程设置较多,学生负担很重,而且没有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只是简单的把中医、西医分别讲授给学生,例如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由不同的教研室不同的教师任课,缺乏对于结合的认识,造成学生对专业思想的不牢固,不利于教学。2006年以后,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方法,即基础课沿用中西医分开的方法,而临床课合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学,成立了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要由中医学院的教师任课,遵循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方针,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授中西医对于疾病认识的不同点,根据各自理论体系的优势,在每一个疾病中如何切入中西医结合。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更适合临床需要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生,我们加重了临床学科的学时数,加强了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CBS(Case Based Study)教学法的需要,临床课程需要更多的学时,也需要更多的教师和教学资源满足分小组讨论的需要,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分小组预习、教学、讨论的可行性和制定提纲、讲义,以及协调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CBS教学法的应用
CBS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更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从2008年开始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中,部分引入CBS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程度加强,执业医师模拟考试的成绩也有所提高。由于CBS教学法需要课前预习,同时需要小组讨论,对于学生较多的班级,在操作上有一定困难,我们正在通过修改教学计划解决这一矛盾。
2.2 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重视实践,促进课堂讲授的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加强各种直观教学。病证结合法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也是开展最早、最为普通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式[2]。临床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先辨病后辨证为宜,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思路,为病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而且有利于把握病情的转归和判断疾病的预后。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医临床医师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辨病和辨证论治。显然,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病证结合观,引导学生学会中西医两套诊断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做好“双重诊断”,并能联系中西医理论,把整体和局部都结合起来认识和处理临床问题。例如在糖尿病的内科病例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西医辨病(2型糖尿病)+中医病名(消渴病)+中医辨证(阴阳两虚型)”的模式进行“双重诊断”,然后根据疾病的特点采用西药降糖和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
3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3.1 适应职业医师考试的需要
以往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存在弊端,根据教学大纲侧重于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却往往疏于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笔记成了考试内容的全部,一方面,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教学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这种考试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开拓、勤于实践,也不能满足临床对于医学教育的要求。在考核的评价上,应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基本原则,与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相结合,在考试中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临床。
3.2 加强临床技能的考核
改变以往仅有出科笔试的评估与带习教师的评语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建立实习生出科评估考察督导组。主要通过笔试(建立题库,内容包括医学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知识相结合的填空题、简答题等)临床考察查体操作及平时量化考核表记录,从是否具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平时对患者个人是否从各相关层面做出整体妥善的照顾与考虑;不仅仅是将最新的医学科学知识简单运用于患者临床,更是临床医学实际技能的评估及是否具有注意避免医疗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评估每一位实习学生的医疗实习能力。考核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思考,多参与,以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参与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中西医学将在深层次领域进行沟通与对话,我们的教学改革正是适应中西医临床发展的需要,通过改进教学课程结构,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开辟一条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改革是当前中西医临床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应努力把教与学,中医与西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中西医结合教学互相交融,整体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威,苑凤昌,何永红.CBS教学法在《消化内科学》的应用及实践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9):1060
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三
志向高远,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杨仲臣从小成绩优异。他就卖高中时,因祖母患严重的气管炎肺心病,经常请当地的唯一一位赤脚医生看病。赤脚医生在诊治其祖母疾病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我们这一带成绩最好的学生,何不学医,救死扶伤,报考医科大学呢?等你将来长本事了,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也有福气啊。农村严重的缺医少药,赤脚医生的一番话,使他的内心产生了学医为人民治病的坚定信念,他因此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并顺利被录取,正式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大学一年级时,他就光荣入党。此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工作。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成了一名全国著名的耳科专家。40多年来,他急病人之急,痛病人之痛,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如今,7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为患者治病,乐此不疲。
杨教授介绍,他自小喜好书法,这为他在耳科诊治领域的“精雕细琢”奠定了良好基础。刚上班那年在门诊部遇到了两个病人,曾让他的心灵产生过震撼。一个在地质部工作的年轻大学生,患了感冒,医务室的大夫给他注射氯霉素,因过量而中毒,损伤了内耳神经,引起了耳聋;另一位是部队礼炮队一名年轻战士,执行燃放礼花任务时发生事故引起耳蜗损伤,属“爆震性耳聋”。他说,“他们两个一不留神就成了残疾人,很惋惜。作为一名大夫,责任心有多重要……”
为提高业务水平,杨仲臣专门去拜访名家学者,曾跟随多名耳科名家综合学习理论、学临床诊治,这为他的职业生涯赢得了一个个突破。他说,“北大医院耳鼻喉科的郑立主任是我最敬佩的启蒙老师,他一再鼓励我勤奋好学,苦练基本功,不要墨守成规。如今,郑老90岁高龄了,仍在为救死扶伤的事业发光发热,很让我感动。”
杨仲臣教授也谈到了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原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李新吾所长,非常感激恩师的指导。他说,“老师常独自一人钻进阴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地下停尸房,一次又一次地做尸体解剖,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狠练基本功。他的这种为医术而不辞劳苦、废寝忘食、虚心求知的欲望和精神,为我们后辈学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次,我随老师下乡治病,他为当地的农民做耳科手术就有100例,遇到手术中没有电,就借用阳光的反照,没有吸引器,没有显微镜,就凭他两只肉眼和一双娴熟的手……老师一再教诲我,在耳鼻咽喉科学领域的成长历程,是一个自我刻苦追求进取的过程。”杨仲臣发奋努力,几乎每天工作都要超过10多个小时。由于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结合临床实践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病人进行个性化的治疗,终于成为一位对治疗疑难病卓有成效的耳鼻咽喉科专家,先后在国家级的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主持“全国耳鼻喉科学术研讨会议”。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在临床上很常见。当外耳有耵聍、异物、炎症肿胀发生阻塞,耳膜充血、内陷、穿孔、中耳积液或感染、耳硬化症时,耳鸣常发生于病变的一侧,如“风雨声”、“轰轰声”。如发生内耳震荡、水肿、听神经瘤等,会刺激内耳耳蜗产生耳鸣。药物中毒损伤内耳神经:大剂量奎宁、奎尼丁、氯喹等药物,可引起剧烈耳鸣,但停药后会好转。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对听神经及前庭神经均有损害,可出现耳鸣,若不及时停药,可迅速发展成耳聋,并难以恢复。颈部疾患:颈部肿瘤或其他颈部疾病压迫颈动脉时,可引起受压侧耳鸣。
杨仲臣教授说,如果确诊为神经性耳鸣的话,可尝试采用改善耳蜗微循环,增强内耳听觉毛细胞的新陈代谢,促使听神经修复发生,使耳鸣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并非所有的耳鸣都导致耳聋。
杨仲臣教授建议用以下办法来缓解耳鸣——
1.搓掌法:屏息坐定,搓掌心50次,趁掌心热时紧按双侧耳门,如此坚持做5次,连做2、3个月。治疗时,要保持心情清静。2.屏气法:安定静坐,紧紧闭嘴,以两指捏紧鼻孔,鼓气使气冲击耳窍,至耳朵感觉到轰轰有声为止。每日做数次。3.摩耳门法:用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摩耳门10下,再逆时针方向按摩耳门10下,每日数次。
突发性耳聋,越早治疗越早好
突发性耳聋也叫“耳中风”,许多患者都曾有过感冒、发烧、紧张、劳累、情绪激动、过度饮酒等现象。有位71岁的患者,上月中旬开始感觉特别疲惫,耳朵忽然嗡嗡响,原以为是感冒所致,5天后还出现头部头晕眩晕,听力也大幅下降,后来来医院就诊,杨教授诊断其为突发性耳聋。所幸就医及时,通过治疗听力恢复80%以上。
当今最常见的致聋性全身疾病,其致聋机理可能与内耳供血障碍,血液黏滞性升高,耳内脂质代谢紊乱有关。二是遗传性肾炎、各类肾病,透析与肾移植患者多有听力障碍: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低血钠所引起的内耳液体渗透平衡失调,血中尿毒和肌酐升高,低血压与微循环障碍,免疫反应等体内外多种因素综合有关。三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它可波及耳蜗血管,使其管腔狭窄而导致供血障碍。四是原发性与继发性神经病变:因其可累及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神经纤维、第Ⅷ脑神经、脑干中的各级听神经元及大脑听觉中枢并使之发生退变所致。五是甲状腺功能低下者。除以上常见全身疾病外,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结节病等许多疾病都可致聋。
杨仲臣教授建议:要重视先天性耳聋的预防;加强妊娠期妇女的保健工作,避免病毒感染、梅毒感染;防止滥用耳毒性抗生素;对聋童的外耳道畸形及中耳畸形早期施行手术治疗;控制和治疗可能致聋的各种传染病。
“五联复聪疗法”,短期内可消鸣复聪,恢复听力
杨仲臣教授介绍,如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时,就需要对听力状况格外注意了——如,说话声音很大;经常要求别人重复说的话;与人说话时经常“打岔”,答非所问;看电视时声音开得很大,很吵了,他却才觉得刚好等。听力的下降同时可伴有耳鸣,耳鸣是某种疾病早期信号,长期的耳鸣,不但使患者不安,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常常是耳部或全身某种疾病的早期信号,因此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听觉能力减退也是可早期干预的。
在杨教授的患者中有一位68岁的患者,她自2009年11月双耳出现耳鸣以后,耳鸣加重,并伴有头晕,耳沉堵闷,眩晕,起床或躺下时明显加重,颈背部胀,僵、痛、手、前臂有麻、疼痛感、失眠、记忆力严重减退等症状,在儿子的陪同下找到了杨仲臣教授就诊。经诊断,老人患了“突发性耳聋耳鸣”,脑供血不足等病。经3个疗程治疗,疗效很好。
杨仲臣教授介绍,医院目前采用的“听神经再生五联复聪疗法”能解决听觉神经难以修复再生的医学难题,这是很有科学依据的,是目前中西医治疗“耳聋耳鸣”最理想的方法。五联复聪疗法包括中草药治疗,中成药治疗,注射治疗,设备理疗,针灸按摩五项综合疗法,同时结合以“开窍、通络、益肾、通窍、解毒、活血、聪耳等”中医复聪系列方剂,经全面科学规范治疗可消鸣复聪,恢复听力。
4.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结合论文 篇四
我国中医内科学的开展是以承接中医和现代西医临床治疗为导向的,而由于中医内科学自身被囊括在中医医学治疗的范畴内,所以其与现代西医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关系可知,中医内科学起着中医基础和西医临床衔接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中医基础病理融入西医临床实践的有效保障。在中医内科学的桥梁作用下,中医科学中的病因病机,辩证规律等都能够与现代西医治疗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症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医护人员和医学研究者得以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医学探究,进而提高我国的中西医学诊疗技术水平。
3.2现代西医治疗中中医内科学重要任务探析
随着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推进,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展更是对中医内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医学教育开展的背景下,现代西医治疗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与发展中,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首要任务即临床实践研究与教学开展。为更加有力的促进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结合发展,中医内科学所负责的任务要求医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自身基础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使得现代西医的临床医学开展不仅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整体提升我国的现代西医教育水平,为今后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现代西医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发展中,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研究与教师开展任务可以在巩固中医内科学桥梁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西医诊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这对于我国医学领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形成也是有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的。
3.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究
为实现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有机结合,要首先注重对我国中医内科理论的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医医疗开展的主干,中医内科理论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强化不仅能够突出我国医学发展中“中西结合”的发展特点,还能够有效保持我国中医医学的发展特色,使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能够在稳固的医学基础上得以有效实实施。其次,现代西医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还要注重对临床医学的实践与探究。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医学中的实践认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两类型医学的融合中临床实践对医学基础巩固和医疗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临床医学研究的开展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医学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束语
5.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五
细目一: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2.发病机理
细目二:外科辨证
1.四诊在外科的应用
2.辨阴证、阳证
3.辨肿痛痒脓
细目三:治法
1.内治法
2.外治法
第二单元无菌与手术
细目一:概念
1.外科无菌技术
2.灭菌
3.消毒
细目二:外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和灭菌
1.物理灭菌法
2.化学灭菌法
细目三:外源性感染的预防
1.病人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和消毒
2.手术人员的准备
3.手术室的一般规则
第三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细目一:手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
2.特殊准备
细目二:手术后不适处理
1.疼痛
2.发热
3.恶心、呕吐
4.腹胀
5.尿潴留
细目三:术后常见并发症处理
1.术后出血
2.切口感染
3.肺不张和肺感染
4.泌尿系感染
第四单元麻醉
细目一:麻醉前准备
1.麻醉方法选择
2.麻醉前用药
细目二:局部麻醉
1.常用的局麻方法
2.局麻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细目三:椎管内麻醉
1.硬膜外麻醉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处理
2.腰麻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处理
细目四:全身麻醉
全麻分类与适应证
第五单元复苏
细目一:心跳呼吸骤停
1.心跳呼吸骤停常见病因
2.诊断
细目二:心肺复苏法
心肺初期复苏
第六单元外科营养
1.外科病人的胃肠外营养
2.外科病人的胃肠内营养
第七单元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细目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与治疗
1.水钠代谢紊乱
2.钾代谢紊乱
3.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
细目二:补液
1.制定补液计划
2.安全补液的监护指标
第八单元输血
1.输血适应证与禁忌证
2.输血的准备
3.输血反应与并发症的防治
第九单元休克
细目一:概论
1.病因与分类
2.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
细目二:低血容量休克
1.诊断
2.西医治疗
细目三:感染性休克
1.诊断
2.西医治疗
第十单元急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肾后、肾前和肾性肾衰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原则
第十一单元损伤
细目一:机械性损伤
1.闭合性损伤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2.开放性损伤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细目二:烧伤
1.面积计算与深度判定
2.现场急救与初期处理
3.辨证论治
4.创面外治疗法
细目三:毒蛇咬伤
1.分类与临床表现
2.诊断
3.急救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外治疗法
第十二单元外科感染
细目一:概述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西医治疗
4.辨证论治
5.外治疗法
6.手术治疗
7.应用抗菌素的注意事项
细目二: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辨证论治
1.疖
2.痈
3.急性淋巴结炎
4.急性蜂窝织炎
5.丹毒
6.急性淋巴管炎
7.手足部化脓性感染
8.脓肿
细目三:全身化脓性感染
1.中、西医诊断
2.西医治疗原则
3.辨证论治
细目四:特异性感染
1.破伤风的诊断、治疗、辨证论治、预防
2.颈淋巴结核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治疗法
第十三单元肿瘤
细目一:概论
1.分类
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细目二:恶性肿瘤
1.分期与转移方式
2.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3.中医基本治疗法则
细目三:常见体表肿块的诊断
1.皮脂腺囊肿
2.腱鞘囊肿
3.脂肪瘤
4.纤维瘤
5.血管瘤
第十四单元颅脑疾病
细目一:颅内压增高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西医治疗
细目二:脑损伤诊断与治疗
1.脑震荡
2.脑挫裂伤
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六
医学模式变革时期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临床教学探讨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临床教学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王建玲 邓常青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年,卷(期): 17(12) 分类号:G642.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临床教学 教学质量7.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七
身体力行:科学践行的中西医结合
1961年8月至1967年8月, 李佩文就读于当时六年制的北京医科大学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1968年6月, 年轻的李佩文响应国家号召, 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地区工作, 先是做内科医生, 后来担任当地医院的院长。他看到当地医疗水平十分落后, 就尽自己所能积极完善医疗设施, 改善医疗条件。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 他发现新疆天山是食道癌高发区, 意识到肿瘤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便立即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大力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热饮、吃熏肉、酸奶酪、缺少绿色蔬菜等不良饮食习惯与肿瘤的关系;他还深入天山的深山老林里, 做中草药普查工作, 参与组织编写《天山中草药志》, 填补了哈萨克族应用中草药的空白。
1978年, 李佩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在太行山区食道癌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 观察中草药及中医诊断对食道癌的临床价值。他只身来到太行山的村野农舍, 调查这一地区的食道癌发病率和居民的生活习惯等, 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 他陆续做了“食道贲门癌500例舌象观察”、“食道癌患者便秘的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河北涉县156例食道癌8年追踪”、“食道癌患者舌象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等实践研究, 并发表了相关的医学学术论文。
1981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佩文留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工作。该科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肿瘤科之一。李佩文继续受到余桂清、张代钊、段凤舞三位中医肿瘤学专家的指导, 深入探讨“舌色与肿瘤的关系”、“舌象与口腔唾液淀粉酶的关系”、“肺癌与中医舌象的分析”、“中医舌诊的基础研究”、“食道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中医舌诊分析”、“舌诊在胃癌临床中的应用”等研究, 并发表了10余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文图/本刊记者韩同伟
1984年5月, 李佩文调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至今。他继续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多项工作并获得了累累硕果。成功研制了“平肺口服液”、“消水2号”、“痛块灵口服液”、“痛块灵外用膏”等多种中成药, 作为院内制剂长年应用, 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李佩文教授在探讨中药抗瘤、延缓转移复发以及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维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并发表了《如何正确选用抗癌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防治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癌变的观察》、《中医诊治肿瘤的现状与展望》、《辨证配制中药水丸治疗癌症109例分析》、《平肺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09例分析》、《中医药预防肿瘤转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中药预防肿瘤转移的可能途径》等科研文章。
他又从患者实际需要出发, 面对社会上存在大量中晚期患者需要治疗的现实, 认为有些患者完全消除肿瘤已不可能, 迫切需要长期伴随治疗, 不要因过度施治使其缩短寿命, 因而探讨中医的软坚散结、补气养血作用, 以期达到控制肿瘤以及减少转移复发机会, 应用中药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或者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并发表了《中医药在肿瘤长期伴随治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中医药在肿瘤姑息治疗中的应用》等文章, 其“益气养阴法对肺鳞癌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获得2002年卫生部课题基金的资助。
李佩文教授在应用中药开展防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工作中, 强调以扶正为主, 兼顾祛邪, 并探讨中药对放化疗增加疗效的作用, 深入研究并发表了《清补气血治则对肿瘤化疗血象的影响》、《扶正固本方药防治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扶正固本的临床基础研究》、《扶正固本方药治疗消化道肿瘤副反应2 205例分析》、《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等科研论文。
李佩文教授对癌性疼痛和诸多肿瘤合并症与并发症的中药治疗作了探讨, 强调中药对癌痛预防的苗头以及预先镇痛的可能, 探索并发表了《控制癌性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中药祛痛灵外用治疗癌痛144例分析》、《癌痛的中药预防》、《中药预防癌痛前景广阔》、《中药消水方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肺癌咯血》、《自拟鸣金方治疗恶性肿瘤所致喉返神经麻痹62例分析》等多篇科研论文。
李佩文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临床研究者参与的“六味地黄丸预防食管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荣获了部级科研课题, 1989年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3月, 李佩文教授研究的“扶正中药对放化疗减毒作用的研究”在美国旧金山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荣获“超人杯”一等奖。“化疗药外漏皮肤损伤的中药外用治疗”在1996年首届全国中医药学会肿瘤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及银牌奖。
李佩文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的“康莱特注射液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荣获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国产鸵滨阿霉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获得1992年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阿霉素研讨会一等奖。“酵母机能诊断法检测人体肿瘤细胞株P53机能状态及应用”荣获北京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李佩文教授在工作中从未停止过医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他编写了《肿瘤病人的康复与保健》、《中西医结合药物防治食管贲门癌》、《恶性肿瘤并发症实用疗法》、《癌症的中西医最新对策》、《中西医临床肿瘤学》、《乳腺癌综合诊疗学》、《老年恶性肿瘤防治对策》、《恶性肿瘤放化疗调护》、《恶性肿瘤误诊误治与防范》、《肺癌综合诊疗学》、《癌症疼痛中西汇通》、《实用临床抗肿瘤中药》、《恶性肿瘤的术后治疗》等16部专著, 并参编医学书籍多部。李佩文教授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卫生战场上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将军, 戎马一生, 年近七旬, 依旧奋战在肿瘤临床的最前沿。
百姓心声:医生肩上的两副担子
李佩文教授带领的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 曾是全国总工会模范班组 (当时这样的班组全国只有2个)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卫生部抗肿瘤药物临床基地、卫生部批准的国家部级中西医结合肿瘤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连续多年被院里评为优秀科室。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科肿瘤学建设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肿瘤专科建设单位,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资助单位, 全国首批肿瘤临床药理基地等, 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李佩文教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开展了多种特色治疗项目。一是专病综合治疗, 开设了“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癌瘤”专病门诊, 联合外科、放射肿瘤科等开展同步放化疗、术后规范治疗。二是中医伴随治疗, 以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各种肿瘤及其并发病, 以中药扶正培本解毒散结, 延长带瘤生存时间。三是放化疗加中药减毒增效, 有效地避免了放化疗引起的生活质量降低, 提高放化疗完成率。四是中药外治疗法, 发挥中药外治优势, 在止痛、治疗癌性胸腹水及化疗性末梢神经炎防治等方面, 形成特色制剂, 可减轻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五是个体化治疗, 将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分子靶向治疗有机结合, 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经过长年实践研制出某些行之有效的抗肿瘤中成药, 受到了肿瘤患者的欢迎。
李佩文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还利用大部分休息时间, 开展中医保健的科普工作。不仅在各大报纸开展科普宣传, 有着诗人情怀的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的《李佩文养生防癌诗画选》, 此书将书法、国画、诗文、中医科学等融为一体, 阅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 还易懂易记, 令人爱不释手。
李佩文教授说, 国内很多科普宣传读物大多是过于呆板的说教, 专业人员写不好通俗话, 科普书籍满纸黑字, 缺乏生动的画面, 与国外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画家不懂医, 医生不会画, 影响了医药卫生的科普宣传效果。李佩文教授就此做了大胆尝试, 用国画、漫画的形式, 配上人人皆懂的“顺口溜”, 宣传饮食康复防癌的道理。并且在《人民政协》上连载一百余期, 多个科普杂志主动转载, 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李佩文教授的作品, 风格独特、自然纯朴, 毫无刻意雕琢之痕, 并且诙谐幽默、才思敏捷, 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例如, 第一部《美味佳肴, 小心癌从口入》中的第一篇《烧烤熏炸不安全》:“烟熏火燎味道美, 烤鱼烤肉塞满嘴, 焦糊食品不可咽, 小心致癌别后悔”……短小精悍, 让人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 再配上科学易懂的图文细解, 真是难得、实用的科普美文。
李佩文教授认为:医生的使命是要肩挑两副担子, 一是在医院科室里的专业治疗, 二是在百姓中推广保健科普知识宣传。他说这其实也是百姓的心声, 这两样担子同等重要, 任何一个合格的医生都要挑好、挑稳, 才能真正履行好医生的职责, 更好地维护百姓健康。
任重道远:担当繁忙的社会活动
李佩文教授除了肩挑医生使命的两副担子, 还担负着大量的社会活动和参政议政工作。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 (师带徒) 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等。
李佩文教授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 农工民主党中央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日医院支部主委;同时还兼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药组咨询专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 卫生部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以及《中华癌症姑息医学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医》、《疑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中华临床医药》等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
李佩文教授的社会工作和活动繁重, 应用行医治病的方法为国家做出了许多政治上的贡献。他曾为数十个国家的外宾治疗疾病及赴国外讲学, 为推广中医药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01年春, 台湾反“台独”著名人士冯扈祥博士患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 引起黄疸、消瘦、恶心呕吐, 病情危重, 在台北荣总医院准备动大手术, 但他因惧怕手术风险而求助大陆。国务院台办找到了李佩文教授, 经他用中药精心调治20天后, 冯扈祥博士黄疸等症状消失, 再次回到台北荣总医院, 接受内镜复查, 肿物直径竟然由2.6厘米缩小至1.3厘米, 胆道通畅, 只用电烧就将肿瘤去除。其继续服用李佩文教授配制的中药多年, 健康如故。为表达感谢之情, 冯扈祥博士还特别送了一面写有“一个中国, 和平统一”的锦旗给李佩文教授。
2002年8月, 蒙古国佛教精神领袖确吉加木苏活佛患病, 求治美国、俄罗斯等国医师医治无效, 经李佩文教授采用中药治疗后痊愈, 再去日本复查相关各项生理指标均恢复至正常值, 从而使他恢复了正常的佛事。
8.中西医结合抗癌防癌 篇八
答:李雁主任医师v:部分病人经过化疗有可能可以手术切除。目前未确认乳腺癌有遗传性。
问:@单纯的青春梦想:这一次B超双乳已显示乳腺等级2级,内容显示的是小叶增生,以前检查出来的结果是左乳3级,右乳6级,是浸润性,请问最后一次化疗是21天4次的,那化疗可以不做,直接进行手术吗?
答:李雁主任医师v:就目前情况来看,不能说明有复发,应积极中医中药治疗,以预防复发转移。
问:@wjmls:①肝部肿瘤,早晨出现低血糖症状,夜间喝白糖水补糖,可行吗?②饮食具体禁忌什么?③若想吃中药,吃什么好?
答:李雁主任医师v:①早晨低血糖,要找出原因,再采取针对的措施。②少食无鳞鱼及辛辣食品。③中医中药需要对症下药,因此应该来门诊就诊,我们会开出有针对性的中药。
问:@新晴微微:肺癌晚期,在吃靶向药物。医生说不要同时再吃其他药包括中药,因为中药说不清,也许有拮抗作用。请问中医怎么看呢?
答:李雁主任医师v: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物期间,可以配合中药治疗,有增效作用。
问:@阿迪斯:每年坚持常规体检的,一切正常,防癌的话还需要检查什么?
答:李雁主任医师V:除常规体检项目外,针对肿瘤的。主要考虑检查肿瘤标志物、PET/CT等。如果目前有什么症状,可根据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例如,大便次数改变,可考虑下腹部CT及肠镜检查。
问:@用户3580127577:我母亲今年50岁,当时检查是胆结石,微创手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癌,为第3期,未有远处转移。医生说这个化疗不太敏感,不建议我们做,也未做根治术。像这种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
答:李雁主任医师V:如果肿瘤已切除,且无其他部位转移,可考虑中医药治疗。
问:@宏祖:要去看望癌症手术后病人,请问是送冬虫夏草胶囊好呢还是灵芝孢子粉好?您建议癌症术后病人吃什么呢?
答:李雁主任医师V:都可以,表表心意。癌症术后病人适合吃什么,具体需要根据病情。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篇九
第一单元 绪论
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
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
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
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证治概论
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
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肉芽组织
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9、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
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二、治疗
(一)内治总则――消、托、补
(二)外治法
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
3、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4、掺药
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6、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
第三单元 无菌术
1、消毒――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
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
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40平米)
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
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 第四单元 麻醉
一、麻醉方法
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
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
4、复合麻醉
二、麻醉前用药
(一)麻醉前用药目的:
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
2、使麻醉过程平稳
3、增强麻醉效果
4、减缓病人疼痛感
(二)麻醉前常用药物
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䓬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
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
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
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
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
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
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
三、局部麻醉
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
2、不良反应的处理
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
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
四、椎管内麻醉
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
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
2、硬膜外麻醉
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
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
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五、气管插管
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
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
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
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
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
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
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
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
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第五单元 体液与营养代谢
一、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
1、体液组成:水、电解质和有机物质
2、体液总量:男性占体重60%;女性占体征的55%
3、体液分布:细胞内液――存在于骨髂肌中 细胞外液――血浆及组织间液
4、水代谢 24小时出入量为2000-2500
5、体液平衡的调节:
(1)渴感作用
(2)抗利尿(ADH):提高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3)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集合管,促Na+主动重吸收,促K和H的排泌,储钠排钾的作用。
(4)心房利钠多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血容量
(5)利钠激素――使尿内水Na+排出增多,减少细胞外液量
(6)甲状旁腺素(PTH)――促远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排Na、K和和HCO3
二、水、电解质失衡
(一)缺水
1、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按正常比例丢失
(1)病因:消化液的急性丢失;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感染;大面积烧伤早期大量渗液。(2)表现:
轻度(2-4%):口渴,少尿
中度(5%):脉搏细快,肢端湿冷,“三陷一低”(眼窝下陷,皮肤干陷,浅表静脉瘪陷,血压下降或不稳)
重度(6-7%):休克,伴代谢性酸中毒。
2、高渗性缺水――高钠血症(钠>150,血浆渗透压>320)
(1)病因:不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过多;鼻饲要素饮食、静脉高营养。(2)表现
轻度(2-4%):口渴
中度(4-6%):极度口渴,乏力,眼窝明显凹陷,唇舌干燥,皮肤弹性差,心率加速,尿少,尿比重增高。
重度(>6%):烦躁,谵妄,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少尿无尿,氮质血症。(3)治疗:
首先采用5%葡萄糖溶液
成人每丧失体重的1%补液400-500ml 补液量=(血钠值-142)*体重*4(女性3,儿童5)
3、低渗性缺水――低钠血症(细胞外液减少)(1)病因:
胃肠道消化液长期持续丧失(如慢性十二指肠瘘); 大创面慢性渗液;
大量应用排钠性利尿剂;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失盐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2)表现
轻度(钠<135=:乏力、头昏、手足麻木,无口渴,尿正常
中度(钠<130=:厌食、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不稳或下降,脉压变小,视力模糊,站立性晕倒,尿少
重度(钠<120=:肌痉挛性抽痛,腱反射减弱,神志不清,木僵,昏迷。伴严重休克,少尿或无尿。尿素氮升高。
(3)治疗:补钠量=(142-钠值)/17*体重*0.6(女性0.5)
(二)钾异常
1、低钾血症(<3.5mmol/l 表情淡漠、倦怠嗜睡或烦躁不安,肌肉软弱无力,腱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睑下垂; 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传导阻滞,重者室颤; 多饮多尿,膀胱收缩无力而排尿困难;代谢性碱中毒;
心电图:T波低平、双相倒置,继之S-T段下降、Q-T新时期延长和U波出现。
2、高钾血症(>5.5)
轻度:四肢乏力、手足麻木、肌肉酸痛;钾>7.0时出现软瘫,呼吸困难; 心电图早期改变为T波高尖,基底变窄;钾>8.0时P波消失,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 血压波动,心率缓慢,心音遥远而弱,重者心跳骤停。
(三)钙异常(2.18-2.63)
1、低钙(1)病因
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肌能减退,慢性肾衰,肠瘘,慢性腹泻和小肠吸收不良; 甲状腺手术时损伤或切除甲状旁腺并发症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2)表现:手足或面部肌肉痉挛,腱反射亢进
(3)治疗:10%葡萄糖酸钙20ml或5%氯化钙10ml静注
2、高钙血症
(1)病因: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
(2)表现:早期出现疲倦、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和腹胀,体重下降;重者头痛,背部和四肢疼痛、幻觉,狂躁昏迷
(3)治疗:重症:给予大量生理盐水,速尿静推;大剂量激素
三、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有严重腹泻、肠瘘等病史; 有深而快的呼吸等临床表现;
pH↓,PaCO3呈代偿性↓,CO2CP↓,SB↓,BE呈负值
2、呼吸性酸中毒
有呼吸功能受影响的病史;
pH↓↓,PaCO2、CO2CP↑,血浆HCO3-正常
四、外科营养支持
(一)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外瘘及短肠综合征
3、消化道广泛炎症性疾病
4、高代谢状态
5、肿瘤患者所接受和大面积放疗
6、肝、肾功能衰竭
7、大手术围手术期营养
(二)并发症
1、技术性并发症
插管并发症;导管留置期并发症;深静脉插管并发症
2、感染性并发症:细菌或真菌性败血症
3、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按基酸性并发症;营养物质缺乏
五、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本身可发生――胆囊结石、胆汁淤滞 肠外营养糖代谢紊乱可发生――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第六单元 输血
一、输血适应证:失血量在1000ml以上,必须及时输血
二、输血并发症及防治
1、过敏反应:肾上腺素
2、发热反应:立即减慢速度;严重者停输血,用解热镇痛药。
3、溶血反应:停止输血,积极抗休克,维持循环功能,保护肾功能和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半坐位,吸氧和利尿
5、细菌污染反应:抗休克,抗感染(广谱抗生素、补液、利尿、降温、纠酸)
6、枸橼酸盐中毒:静脉 10%葡萄糖酸钙10ml
7、疾病传播
第七单元 休克
一、分类: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
二、表现
(一)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或反应代偿期)
主要体征:心律加快。舒张压稍↑,脉搏快,脉压缩小
(二)休克中期(淤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
主要体征: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酸中毒
(三)休克后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期)
(四)重要器官受损――肾和胃肠道最先受损
三、中医辨证论治
1、热伤气阴证
益气固脱,清热解毒养阴――生脉饮加清热解毒养阴药
2、热伤营血证――气血两清,益气生阴――清营汤加减
3、阴厥――益气固脱,养血育阴――人参养营汤加减
4、寒厥――回阳救逆――四味回阳饮加减
5、厥逆――益气固脱,阴阳双补――保元汤合固阳汤加减
6、阴脱――益气固脱,养血育阳――独参汤合四逆汤加减
7、阳脱――益气固脱――独参汤合四逆汤
第八单元 围手术期处理
一、术前准备
1、高血压<160/100 房颤伴心室率>100――西地兰或口服心得安
老年冠心病、心动过缓、心室率<50――皮下注射阿托品
2、糖尿病:血糖稳定在9mmol/l左右,尿糖++++,改用胰岛素
3、呼吸功能障碍
(1)哮喘发作者――口服地塞米松→减轻气管粘膜水肿(2)应用麻黄素、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3)术前3-5天使用抗生素
4、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术前2天开始给予适量的激素
二、术后处理
1、腹胀处理――非胃肠道吻合术在6小时后口服药
2、胸腔闭式引流后如无排气,应于48小时后拔管。
3、拆线:
头面颈部 4-5天
下腹部、会阴部 7天
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 9天
四肢 12天
关节手术或有减张缝合 14天
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1、术后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出血
2、呼吸系统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心骤停、亚重心律失常和高血压)
4、急性肝功能障碍(黄疸,神志改变,肝昏迷)
5、急性肾功能障碍
6、应激性溃疡
7、切口并发症(切口裂开,切口感染)
8、泌尿系感染(尿潴留,尿路感染)
第九单元 重症救治与监测
一、心肺脑复苏
1、心跳骤停的安全时限
心脏停止活动3秒患者出现――头晕 心脏停止活动10-20秒出现――晕厥 心脏停止活动40秒出现――惊厥
心脏停止活动30-45秒出现――瞳孔散大
心脏停止活动60秒出现――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心脏停止活动4-6分钟――脑细胞出现不可逆性损害 心脏停止活动10分钟――脑细胞死亡
2、心肺脑复苏(CPCR)的基本过程 3个阶段9个步骤
(1)基础生命支持阶段
A:保持呼吸道通畅
B: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C: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2)进一步生命支持
D:药物治疗
E:心电监测及其他监测
F:处理心室颤动(3)延续生命支持
G:病情判断
H:神志恢复
I:重症监护治疗
二、心肺复苏(CPR)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是CPR时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
2、多巴胺
3、阿托品――适用于窦性心动过缓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合并频发室早
4、利多卡因――室性异位搏动(室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首选药物
5、钙剂――仅用于高钾血症或低钙血症
6、碳酸氢钠――纠正急性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药物
7、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复苏和吸入性肺炎时使用
三、脑复苏
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5%)
静息氧耗量占总体氧摄入总量的(20%)低储备、高供应、高消耗
治疗:低温-脱水疗法
高压氧治疗
巴比妥类药物治疗――抑制脑代谢,控制抽搐,防止颅内压增高。仅用于抗惊厥
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脑缺血后的脑血流和神经功能
四、急性肾衰
(一)病因
1、肾前性: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脏及血管疾患;肾血管阻力↑
2、肾内性
3、肾后性:尿路梗阻性病变
(二)诊断
无尿与突然尿量增多交替是(尿路梗阻)典型表现 血浆尿素氮及肌酐浓度↑
血钾↑,血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
(三)治疗
1、保持体液平衡
2、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
3、纠正代谢性到中毒
4、防治感染
5、营养疗法
6、透析疗法
多尿期治疗:口服氢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
第十单元 疼痛与治疗
一、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
1、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可待因
2、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钠,保泰松
3、催眠镇静:地西泮,硝基安定,艾司唑仑
4、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
5、抗忧郁药: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
(二)神经阻滞 低浓度局麻药
神经破坏药:无水乙醇,酚甘油
二、手术后镇痛
1、药物: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局麻:布比卡因利多卡因
2、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
第十一单元 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及常见并发症
一、手术适应证 目前探索中的手术:
Whipple手术,解剖性肝切除术,门静脉断流术或转流术
二、常见并发症
1、CO2气腹相关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皮下气肿,气胸,心包积气,气体栓塞,高碳酸血症与酸中毒,心律失常,下肢静脉淤血和血栓形成,腹腔内缺血,体温下降
2、血管损伤
腹膜后大血管
腹壁、肠系膜和网膜血管
手术区血管
第十二单元 外科感染
分类:非特异性感染:疖、痈、脓肿、丹毒、阑尾炎 特异性感染: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局部感染组织发生坏死时可形成脓肿
一、疖――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金葡球菌
面部疖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二、痈――有头疽
――多个相邻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地皮肤韧厚的项部和背部 致病菌――金葡菌
局部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三、丹毒――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很少发生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容易复发。致病菌――(b-溶血性链球菌)
表现:好发于下肢和头面部。可导致淋巴水肿,象皮腿 呈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为隆起。
四、急性蜂窝组织炎――发于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厌氧菌
特点:感染不易局限,扩散迅速,边界不清,压痛明显。表现:发于口底、颌下、颈部→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窒息
五、急性淋巴结炎――外痈
致病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
六、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
致病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
七、脓肿――浅部:外痈;深部:流注
1、结核杆菌引起的:病程长,发展慢,无红肿热痛,常继发于骨结核和淋巴结核。
2、动脉瘤形成的:触诊有搏动,听诊有杂音,阻断动脉近侧搏动和杂音消失。
八、手部急性感染
(一)甲沟炎――蛇眼疔
――甲沟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金葡菌
(二)脓性指头炎――蛇头疔
――手指末节掌面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金葡菌
不及时治疗→慢性骨髓炎
(三)掌深部是隙感染――托盘疔
九、全身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脓血症,败血症)――走黄、内陷
十、特异性感染
(一)破伤风
致病菌――革兰染色阳性厌氧性芽孢杆菌
主要毒素――痉挛毒素→全身横纹肌持续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 溶血素→对局部组织产生破坏,吸收后组织局部坏死和损害心肌。
1、表现:
潜伏期:6-12天
前驱症状:10-24小时
典型症状: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阵发性痉挛和抽搐
并发症:呼吸困难,窒息;――主要致死原因 肺部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肌肉撕裂,骨折
2、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及甲硝唑
(二)气性坏疽――烂疔
――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1、诊断:伤肢沉重或疼痛,肿胀及皮肤张力增高,周围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伤口周围皮下可触及捻发音
伤后1-4日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动过速,神志改变
2、治疗
抗生素:首选大剂量青霉素
十一、抗菌药物的选择
消化道真菌感染――制霉菌素、克霉唑
真菌性败血症――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酮康唑 脆弱拟杆菌感染――首选甲硝唑 克雷伯杆菌感染――首选妥布霉素
第十三单元 损伤
一、分类
(一)闭合性损伤
1、挫伤:严重者可致深部血肿、内脏器官损伤
2、扭伤
3、挤压伤:严重者见休克、急性肾衰――挤压综合征
4、冲击伤(爆震伤)
(二)开放性损伤
1、擦伤
2、刺伤
3、切伤(割伤)
4、裂伤
5、撕脱伤
6、火器作
二、清创术的时限
1、清创缝合术――伤后6-8小时内进行
2、在有效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可根据伤口污染情况,适当延长至伤后12-24小时
3、超过12小时或污染严重者均应按感染伤口处理或仅清创而暂不缝合,待3-4天后伤口无明显感染时再行延期缝合
4、头皮、面颊部伤口血运丰富,即使超过24小时仍可缝合。
三、颅脑损伤
(一)头皮血肿
1、皮下血肿――局限且易于发现,疼痛较重,有凹陷感
2、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大,严重时头部显著畸形,波动感
3、骨膜下血肿――限于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质较硬
(二)头皮裂伤
(三)颅骨骨折
颅底骨折→眼耳鼻咽等处淤血或流血 鼻出血――颅中窝骨折
(四)脑震荡
一过性昏迷,<半小时;近事遗忘症;无阳性体征
(五)脑挫裂伤
昏迷>半小时,局灶症状与体征,脑脊液呈血性改变。
(六)颅内血肿
1、硬脑膜外血肿――出血主要为脑膜中动脉 原发性昏迷时间短,有中间清醒期; 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出现神经定位体征,偏瘫并进行性加重,可有锥体束征; 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渐至消失;
随血肿增大及脑疝的加重,生命体征变化明显; 头颅X线平片有骨折线;
头CT在病变区有高密度阴影,中线结构移位。
2、硬脑膜下血肿
缺乏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昏迷进行性加重;
肢体运动障碍多出现在血肿对侧,且瞳孔扩大多见; 头X线常无骨折;
头CT病变区有半月形高密度影,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
3、脑内血肿
以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为主; 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症状;
CT脑实质内见高密度血肿影,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
四、胸部损伤
(一)肋骨骨折
紫绀见于――张力性气胸
反常呼吸见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胸廓软化内陷 定位明确的胸廓挤压痛+,骨擦感+――单纯肋骨骨折
(二)气胸
1、闭合性气胸:多伴肋骨骨折。肺压迫30%可无症状。
大量:胸膜腔穿刺或胸膜腔引流术
2、开放性气胸:气促,呼吸困难,发绀,休克。
无菌敷料加棉垫封盖伤口并固定。
3、张力性气胸:颈面胸部皮下气肿。
诊断依据:胸膜腔穿刺抽出高压气体。
立即排气,降低胸腔内压力,放置胸腔引流管。
(三)血胸
小量积血<0.5L;中量0.5-1L;大量>1L
五、腹部损伤
(一)肝破裂
1、右侧胸腹部外伤史;
2、右上腹部疼痛或向右肩部放射;
3、腹腔穿刺于右下腹抽出不凝血液;
4、X线示:右膈肌升高;B超CT示:液性暗区、肝脏移位
(二)脾破裂
1、左上腹及左季肋区有外伤史
2、不同程度的休克,恶心呕吐,腹胀,腹膜刺激征以左上腹为甚,左肩部放射性疼痛;叩诊脾区有固定的扩大的实音区。
3、RBC、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现进行性下降
4、X线:脾区阴影扩大,腰大肌阴影不清及左膈肌抬高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为血性液
6、B超CT:脾区积血及脾脏破损。
(三)胰腺损伤
1、有上腹部穿透伤或严重挤压伤史
2、重者在伤后即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休克
3、较重的胰腺损伤腹膜刺激征为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血清淀粉酶产高,腹腔穿刺液或灌洗液淀粉酶升高
(四)小肠损伤
1、有钝性或锐性暴力损伤史
2、损伤后即有腹痛,并很快呈全腹性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
3、损伤早期即出现腹膜炎体征,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4、X线:膈下游离气体,腹穿可抽出肠内容物
(五)肾损伤
1、有肾损伤史
2、临床表现主要有休克,血尿,疼痛及发热等
3、体征:腰腹部肿块和触痛,压痛和叩击痛
4、尿中有多量红细胞
5、影像检查呈阳性结果
(六)尿道损伤
1、尿道损伤史
2、临床表现多有休克,尿道出血,疼痛,排尿困难
3、尿外渗体征见阴部、阴囊处淤斑、肿胀,可蔓延至腹壁
4、尿道造影:确定损伤部位及有无尿外渗 骑跨伤多引起――球部尿道损伤
妇科或直肠手术多引起――输尿管损伤
六、挤压综合征
病机中心环节:肌肉缺血性坏死和肾缺血。
1、挤压伤病史和相应的局部表现
2、脱水和创伤性休克症状
3、出现少尿、无尿和肌红蛋白尿,以及尿比重。1.018
4、氮质血症、高血钾
5、筋膜腔内组织压测定>4.0kPa
七、烧伤
1、深度判定
I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表面呈红斑状
浅II烧伤:伤及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有大小疱形成深II烧伤:伤及皮肤真皮层。水疱,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III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呈蜡白或焦黄,甚炭化,痛觉消失。
2、面积计算 头、面、颈 9% 双上肢 2*9%=18% 躯干前后包括外阴 3*9%=27% 双下肢包括臀部 5*9%+1%=46% 儿童<12岁
头颈部:9+(12-年龄)
双下肢:46-(12-年龄)
八、毒蛇咬伤
1、神经毒(风毒)
――阻断神经肌肉的接砂引起的弛缓型麻痹→肌肉运动障碍 表现:疼痛轻,局部麻木或蚁行感,周围不红肿
全身:潜伏期较长,多在伤后1-6小时出现症状,重者声音嘶哑,语言不利,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全身瘫痪→呼吸麻痹死亡。
2、血循毒(火毒)
――强烈的溶组织、溶血和抗凝作用。心、血液系统毒性作用
表现:疼痛剧烈,肿胀明显,伤口有血性液体渗出。淋巴结、淋巴管红肿疼痛。
全身:在短期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3、混合毒(风火毒)
表现:疼痛渐加重,有麻木感,伤口周围皮肤迅速红中,有水疱血疱。重者伤口坏死溃烂,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混合毒的死亡主要原因仍为神经毒。
第十四单元 肿瘤概论
一、概述
1、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自主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转移,肿瘤的自发消退 肿瘤的逆转
2、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接种转移
二、常见体表肿瘤
1、皮样囊肿:囊内为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及毛发;无疼痛
2、皮脂腺囊肿:与表皮粘连,不易分开,可多发或单发
3、脂肪瘤:柔软的分叶状肿瘤
4、血管瘤:有弹性,边境清,压之退色,放松后恢复红色 海绵状血管瘤:
蔓延状血管瘤:瘤体外观及手感呈蚯蚓状蜿蜒迂曲
5、神经纤维瘤:皮肤上有色素改变,质地软且多发
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类型:鳞状细胞癌(鳞癌)
小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
腺癌
大细胞癌
2、转移:直接扩散;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及支气管内播散
3、表现:咳嗽,血痰,胸痛,发热,气短,胸闷
4、中央型肺癌的病理类型多见:鳞癌
周围型肺癌的病理类型多见:腺癌
四、食管癌
1、类型: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腔内型
2、表现:
早期:吞咽梗噎感,胸骨后疼痛,食管内异物感
中晚期:吞咽困难,梗阻,疼痛,出血,声音嘶哑,体重↓
晚期:恶病质,脱水,衰竭
五、胃癌
1、部位:胃窦部多见,其次胃小弯,再次贲门
2、分类:腺癌;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未分化类癌
六、原发性肝癌
1、病因:最常见的是肝硬化
2、组织学分型:肝细胞;胆管细胞型;混合型
3、扩散途径:以肝内血行转移多见
4、体征:肝肿大,黄疸,腹水
七、大肠癌
(一)结肠癌
1、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
2、表现:主要为排便习惯或粪便形状改变
右半结肠癌的表现主要为贫血、腹部肿块、腹痛 左半结肠癌的表现主要为便血、粘液便、肠梗阻
(二)直肠癌
1、组织类型:腺癌;粘液腺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类癌
2、表现:早期为排便习惯改变;
后期出血、脓血便、大便变细或变形以及转移征象
第十五单元 急腹症
急腹症的常见中医病机:热蕴;血瘀;气滞;食滞
一、急性阑尾炎
二、急性胰腺炎
1、病因:梗阻因素,过量饮酒,暴饮暴食,高脂、高钙血症、创伤,胰腺缺血,病毒感染及某些药物
2、基本病理改变:水肿、出血、坏死
3、中医病机:蛔虫上扰,忺食不节,创伤,手术
4、表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胀
发热,黄疸,腹膜炎体征,休克,皮肤淤斑,手足搐搦,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5、治疗: 原则:(1)对胆源性胰腺炎,伴胆道梗阻者――急诊手术
(2)对非胆源性重症胰腺炎,未感染者――非手术,已感染手术
(3)急性反应期不做手术,全身感染期对感染灶行积极外科处理,残余感染及时扩创引流(4)急性假性囊肿<6cm可不处理
发生感染或>6cm有症状者可行外引流
胰腺脓肿首选外引流
手术方式:三腔造瘘;胰周引流术;坏死组织清除术;规则性胰腺切除术
三、胆道感染及胆石病
(一)急性胆囊炎
1、病理:
(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粘膜层炎症(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侵犯胆囊壁全层
(3)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呈片状或广泛坏疽,常合并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
(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型胆管炎
1、病因:胆道梗阻和细菌感染
2、表现:多有胆道疾病反复发作和胆道手术史。夏柯三联征(Charcot):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雷诺五联征: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表现 体温高,脉搏快,血压降低
3、治疗:解除胆管梗阻,控制感染以及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
(三)胆石病
1、病因:胆汁淤滞,胆道感染,胆道异物,代谢因素
2、治疗:
(1)排石: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或肝管多发小结石;手术后胆管残余结合;较小的胆囊结石,胆囊舒缩功能好
(2)溶石:胆囊功能好,胆囊管通畅,直径<10mm结石(3)体外冲击波碎石: 症状性胆囊结石;
口服胆囊造影显示胆囊功能正常; 阴性胆结石;
胆囊内直径0.5-2.0cm的单颗结石,或0.5-1cm的多发结石,但不超过5颗;单发胆管阴性结石且定位准确
四、急性肠梗阻
1、病因:机械因素(肠腔堵塞;肠壁病变;肠管受压)
动力因素(麻痹性肠梗阻;痉挛性肠梗阻)
血动因素
2、病理:(1)局部改变
机械性肠梗阻――梗阻上段肠管的蠕动增强 麻痹性肠梗阻――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肠腔膨胀、积气积液
肠壁充血水肿、通透性增加 肠壁坏死穿孔(2)全身改变 体液丧失――肠梗阻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感染和中毒
3、中医病机:痞结-瘀结-疽结
4、表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单纯性肠梗阻可有不固定的轻压痛
绞窄性肠梗阻出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
5、X线:肠管的气液平面是肠梗阻特有的X线表现
第十六单元 甲状腺疾病
甲状旁腺有(4)个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1、甲状腺肿大表现:甲状腺呈对称、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吞咽上下移动
2、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在肿大腺体的一侧或两侧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
二、甲状腺炎
1、亚急性甲状腺炎
表现:甲状腺常不对称肿大,质硬而表面光滑,疼痛 治疗:肾上腺皮腩激素首选
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表现:结节增大,伴有疼痛,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较高 治疗: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和免疫抑制治疗
3、慢性侵袭性甲状腺炎
表现:甲状腺无痛性肿块,固定,质硬,抗甲状腺抗体不高。治疗:肾上腺皮腩激素
三、甲状腺肿瘤
(一)甲状腺腺瘤
――单个或多个光滑结节,不伴有甲状腺肿大。无痛性
(二)甲状腺癌
1、病理分型:乳头状癌
滤泡状腺癌――恶性程度最低 未分化癌
髓样癌――恶性程度最高
2、表现:单发甲状腺肿块,质硬,不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差
第十七单元 乳腺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表现:乳房肿胀,疼痛,发热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
表现:多发乳房肿块,肿块在月经来潮后可缩小变软;乳胀,乳头溢液
三、乳房纤维腺瘤
表现:单发乳房肿块,微痛
四、乳腺癌
1、病理分型: 低分化乳腺癌――硬癌,髓样癌,炎性乳腺癌,胶样癌 高分化乳腺癌――腺癌,导管癌,乳状状癌,湿疹样癌
2、表现:无痛性单发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粘连
局部凹陷性酒窝征,橘皮样改变,皮肤血管怒张
乳头抬高或乳头内陷,乳头血性渗液
炎性乳癌:好发于年轻妇女,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局部症状显著,发病后患乳迅速增大。
3、转移途径:直接浸润,淋巴浸润,血运转移,种植性转移
五、乳腺导管扩张症
――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孔有粉刺或油脂样物溢出
第十八单元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及外科治疗
一、常用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
老年人瘢痕性幽门梗阻,全身情况差――首选胃肠吻合术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表现 典型体征――腹肌强直呈板状 典型症状――腹胀,肠鸣音消失
第十九单元 门静脉高压症
1、门静脉压力正常值:1.27-2.36kPa(13-24cmH2O)
2、表现:脾肿大和脾亢,腹水,呕血或柏油样黑便
3、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四个交通支: 胃底、食管下端交通支; 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 前腹壁交通支; 腹膜后交通支
4、病理:门体静脉开放,交通支扩张
脾肿大,脾亢
腹水(肝性脑病,门体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5、治疗:
(1)非手术: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加压素和生长抑素;内镜;三腔管压迫止血;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2)手术:分流术;断流术;转流术;脾切除术;肝移植术
第二十单元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一、克罗恩病
1、诊断:
(1)青壮年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疼痛与腹泻、腹块或压痛、发热等表现。(2)X线或结肠镜:肠道炎性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与邻近结肠且呈节段性分布
2、治疗
非手术: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手术:病变肠段切除术,直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腹腔引流术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诊断:反复持续发作腹泻和粘液血便、腹痛,或有全身症状
X线:早期:结肠粘膜紊乱,袋加深,肠壁痉挛 晚期:袋消失,壁强直呈水管状,结肠缩短
2、治疗
非手术: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
手术:全结肠、直肠切除及回肠造口术;
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结直肠切除回肠囊袋肛管吻合术
第二十一单元 腹外疝
典型腹外疝组成: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
一、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疝内容因粘连不易回纳入腹
滑动性疝――疝囊壁部分由腹内脏器构成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后,因吓颈的纪律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
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发展到肠壁动脉血流障碍阶段
二、腹股沟疝
腹股沟三角:外:腹壁下动脉,内:腹直肌外侧缘,底:腹股沟韧带
1、斜疝诊断
1)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2)疝块发生在腹股沟管区,呈梨形,质软,可入阴囊 3)咳嗽时局部有冲击感和冲击性膨大
4)疝块多数可还纳,且时大时小,平卧后常可消失;疝块还纳后指压内环可阻止复现 5)疝环扩大、松弛 精索在疝囊后方
2、直疝诊断
1)多见于老年男性体弱者
2)疝块发生在直疝三角区,呈半球形,质软,不入阴囊 3)咳嗽时局部有冲击感和冲击性膨大
4)疝块多数可还纳,且时大时小,平卧后常可消失;疝块还纳后指压内环不能阻止其复视 5)疝环扩大、松弛 6)很少发生嵌顿 精索在疝囊前方
3、治疗:疝高位结扎;疝修补主;疝成形术;经腹腔镜疝修补
三、股疝
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外出现一半球形肿块,易嵌顿和绞窄
四、脐疝――2周岁以内婴幼儿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五、切口疝 第二十二单元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
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及胆道
下消化道:小肠及其以下消化道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800ml)不同部分出血特点:
1、食管胃底区出血(曲张静脉破裂):
出血量500-1000ml,常伴休克,以呕血为主
2、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病变、胃癌出血: 出血量<500ml,表现为呕血,也可以黑粪为主
3、肝内胆道出血:出血量200-300ml,以黑粪症为主
二、下消化道大出血
(一)病因:肿瘤、血管畸形、特异和非特异性炎症、小肠憩室、肠套叠
(二)表现
1、小肠肿瘤:腹痛,贫血,便血,部分中有肠梗阻表现
2、血管发育异常:急性发作,常可自行停止
3、小肠憩室:鲜红色或果酱色出血
4、肠套叠出血:多见于小儿,为果酱色大便,伴肠梗阻表现
5、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多见儿童,暗红色糊状便,或呈红豆汤样血水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味
1、Crohn病:以末段回肠多见,反复腹痛,无里急后重的腹泻
2、结、直肠出血:多为结、直肠癌,其次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少量或中等量的便血,位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随解粘液脓血便后减轻
第二十三单元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一、尿路感染
1、急性肾盂肾炎:尿频急痛,甚或血尿,腰痛,发热,畏寒
2、急性膀胱炎:尿频急痛,甚有脓尿,小腹痛
3、慢性膀胱炎:尿频急痛反复发作,尿液混浊或呈脓性
4、急性尿道炎:尿道灼热刺痛,排尿时加重,尿道口红肿
二、尿石症
1、上尿路结石(肾脏结石和输尿管结石)
――肾绞痛,腰腹部钝痛、放射痛;血尿;梗阻症状
2、下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膀胱结石:排尿突然中断,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改变体位后可缓解
尿道结石:突发性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呈点滴状,尿流中断,甚至出现排尿障碍而发生急性尿潴留。
三、副睾结核
――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且有结核病史
睾丸酸胀隐痛,附睾有不规则硬结或精索呈串珠状增粗 血沉增快
四、膀胱肿瘤 ――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
五、急性睾丸炎――睾丸肿痛
六、急性前列腺炎
――会阴部胀痛,疼痛向腰骶及大腿根部放射,尿频急痛
七、慢性前列腺炎
――尿道口滴白,性功能障碍
八、前列腺增生
――50岁以上,排尿困难,尿频,夜尿增多
第二十四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肛柱有(6-8)个;肛管长(3-4cm),对刺激敏感 直肠――无痛感
肛门直肠肌肉: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肛提肌,联合纵肌,肛管直肠环 肛门直肠疾病所发生的部位:
1、内痔: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
2、结缔组织外痔:
6、12处
3、血栓性外痔:肛级3、9点
4、肛裂:
6、12点处
5、肛瘘瘘管外口:
3、9点前面
一、肛隐窝炎(肛窦炎)
――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
特点:肛门疼痛、潮湿、瘙痒
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特点:急骤,易肿、易脓、易溃,不易敛,溃后多形成肛瘘
三、肛瘘
特点:流脓,疼痛,瘙痒
第二十五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一、表现:
1、疼痛
2、感觉异常:肢体的沉重、麻木、针刺、蚁行、发凉、灼热
3、体征:肿胀,皮温改变,皮色改变,肿块,营养障碍
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诊断:
1、家庭史或长期站立、寒冷刺激等病史
2、肢体有曲张或呈团块样的静脉
3、足靴区可出现营养不良(色素沉着,溃疡)
4、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Homans征+
2、患肢广泛性肿胀,可有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3、患肢皮肤可呈暗红色,湿度升高
4、慢性期具有下肢回流障碍和静脉逆流征。营养障碍表现
5、多普勒、静脉造影显现静脉回流障碍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的全身性非化脓性血管炎 特点: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 诊断:
1、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有吸烟史
2、病程长,早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或发生溃疡及坏疽。
3、患肢皮肤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
4、游走性浅静脉炎表现
5、患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减弱或消失,甚至腘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侵犯上肢者尺动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五、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病变部位在大、中动脉 诊断:
1、发病年龄>45岁,男性多见,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脑血管硬化性疾病
2、可有眼底动脉硬化以及血胆固醇、甘油三酯、b-脂蛋白增高
3、X线:高血压、心脏病改变及动脉钙化斑点
4、心电图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陈旧性心梗
5、多普勒: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动脉腔内有硬化斑块形成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推荐阅读: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08-18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08-29
中西结合治疗马流行性感冒10-01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十三单元产后病章节练习(2014-09-09)06-25
中西医研究思路09-06
中西药09-09
学习心得——中西建筑08-05
中西文化概论解读07-03
中西企业文化差异07-06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