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县项目办汇报材料

2024-08-10

和硕县项目办汇报材料(7篇)

1.和硕县项目办汇报材料 篇一

中国关工委春苗营养厨房项目办调研组来校调研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我叫苏新国,是鄱阳县田畈街镇莳山学校校长)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校调研并指导工作。莳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原莳山小学和莳山中学于2005年8月合并而成的。合并前莳山小学于1956年创办,莳山中学于1957年创办,隶属于莳山垦殖场。两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678人(1-5年级学生区域为莳山集镇,6-9年级学生区域为原莳山片七个村、场),在任教师48名,共有16个教学班,其中留守儿童294人,在校用餐人数为286人(含留守儿童196人,占总用餐人数的68.5%)。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县教体局和田畈街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教学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来,学校多次被上级部门授予先进单位、十大和谐校园、先进党支部以及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中,多次荣获前三名)。尤为可亲可敬的是县关工委和镇关工委多次来学校进行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教育和开展一系列才艺活动。今年学校又被列入2013年春苗营养厨房项目计划,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加快了项目前期工程进度。为满足学生用餐的需求,学校借新建食堂之机,进行了相应的专题工作研究,聘请了四名身体健康、工作责任心强的炊事员及工友,为学生服务。可望在今年秋季按计划投入使用,顺利实施。

春苗营养厨房项目计划是关工委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更可以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学校已周密安排、指派专人负责,全力做好此项工作。但是由于学校不实行外包,而是自行管理,更多的让利于学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1、四名工友工资问题;

2、高压电装置问题;

3、自来水安装问题;

4、日常水电费的问题;)。我们将会积极想办法、主动找路子、努力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保证将此项民心工程的效益发挥到应有的水平,以方便于学生、造福于百姓。同时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更多关爱与支持,使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授益于农村留守儿童,进一步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谢谢!

二O一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中国关工委春苗营养厨房项目办调研组来校调研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校调研并指导工作。莳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原莳山小学和莳山中学于2005年8月合并而成的。合并前莳山小学于1956年创办,莳山中学于1957年创办,隶属于莳山垦殖场。两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678人(1-5年级学生区域为莳山集镇,6-9年级学生区域为原莳山片七个村、场),在任教师48名,共有16个教学班,其中留守儿童294人,在校用餐人数为286人(含留守儿童196人,占总用餐人数的68.5%)。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县教体局和田畈街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教学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尤为可亲可敬的是县关工委和镇关工委多次来学校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开展一系列才艺活动。今年学校又被列入2013年春苗营养厨房项目计划,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加快了项目前期工程进度。为满足学生用餐的需求,学校借新建食堂之机,进行了相应的专题工作研究,聘请了四名身体健康、工作责任心强的炊事员及工友,为学生服务。可望在今年秋季按计划投入使用,顺利实施。

春苗营养厨房项目计划是关工委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更可以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学校已周密安排、指派专人负责,全力做好此项工作。但是由于学校不实行外包,而是自行管理,更多的让利于学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会积极想办法、主动找路子、努力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保证将此项民心工程的效益发挥到应有的水平,以方便于学生、造福于百姓。同时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更多关爱与支持,使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授益于农村留守儿童,进一步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二O一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2.和硕县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和硕县人民政府(2008年1月16日)

尊敬的马成副州长及自治州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和硕县人民政府向检查组领导一行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就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抓好当前的农业农村生产情况

我县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7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27.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9元,比上年增加510元。其中: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3420.5元,比上年增加449.7元,增长15.13%,林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2.5元年,比上年增加2.6元,增长3.25%,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96.5元,比上年增加21.61元,增长3.2%,渔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4.03元,比上年减少0.19元,下降1.37%,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03元,比上年减少1.4元,下降0.69%,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590元,比上年减少3.6元,下降0.61%,外出劳务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6元,比上年增加41.12元,增长17%。完成粮食收购任务731万公斤,完成计划的132%。

(一)抓好备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2008年全县计划总播农作物面积38.37万亩,其中,经济作物35.92万亩,粮食作物2.45万亩。农用物资调运储备充足。预计全年需化肥1.2万吨,目前已备7590吨(其中:二铵2850吨、尿素4710吨、微肥30吨);农药需求量为22吨,已备15吨;农膜需求量1000吨左右,现已备650吨;良种需求量为1200吨,已备410吨(其中:小麦10吨、玉米20吨、棉花380吨),待春节后,农用物资将全部调运到位,可满足市场供应。

受去年干旱影响,为确保2008年春灌用水,今年我县,针对全县总播面积制订了严格的用水计划,一是独立河流灌区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供水计划进行水量调度和配臵,实行总量控制,以水定地,定额供水。北干渠灌区按照巴州水管处下达的限额用水指标,严格进行水量配臵。二是水利部门同各乡镇场密切配合做好各渠首、渠道的维修养护等工作,加强渠道巡查力度,保证各级渠道的供水率。同时,加大对各河流的检查力度,打击违法取水行为,严查无证架泵取水、乱开渠口行为,规范取水秩序,对新开荒土地不予供水。三是机井灌区不予供应地表水,机井灌区积极进行机井配套维护,开井率达到100%,充分发挥机井在抗旱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的职能作用,做好抗旱设施的维护及供应工作,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及抗旱等服务工作。四是加强农作物中耕工作,增加土壤的保墒性。大力推广使用抗旱节水的新技术、新设备。五是气象部门及时做好人工增雪、增雨等准备工作,按照人工增雪、增雨预案,抓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实施人工增雪、增雨,以增加水库水量、河道来水量,缓解旱情。

为配合今年春耕,我县加大了对农机整修、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及早派农机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农机具维修服务工作,共检修维护农机具2087台架,其中,大中轮式拖拉机具101台,小型拖拉机具735台,其它农机具1251台。开展科技之冬农机具检修维护培训6次1780人,组织驾驶员新训1期166人,其中大中轮式115人,小型33人,增驾18人。

全面落实小麦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库存储备充足。2007年,自治州下达我县的小麦播种面积为2.2万亩,我县实际完成1.7万亩。今年,根据自治州落实小麦生产责任制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计划任务为2.2万亩,目前,分解落实2.45万亩(其中水稻2300亩),具体为,乌什塔拉乡7800亩,曲惠乡5200亩,塔哈其乡5000亩,苏哈特乡2300亩,新塔热乡3000亩,特吾里克镇600亩,那音克乡600亩。受去年棉花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县小麦播种面积任务完成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县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计划任务的完成。

2007年,全县共收购入库粮食731万公斤(其中,小麦725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收购夏粮456万公斤,下半年从北疆收购小麦269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库存粮食545万公斤,其中,小麦539万公斤,(县级储备粮200万公斤,自治区级地方储备粮200万公斤,商品周转粮130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私营(个体)面粉加工厂库存粮食145万公斤。

(二)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州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责任书,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强化责任,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落实好“五强制、两强化”措施,使免疫真正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形成防、检、驱、治一体化服务,彻底消除免疫空白点和免疫死角,实现全面免疫的目标。全年各类应免易感牲畜数量22.2万头/只,已免口蹄疫疫苗40余万头/次,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1.9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59.5万羽只。免疫率达到100%。按照自治区、州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1月7日召开了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下发了文件,认真学习传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冬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行了领导分片包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边普查、边免疫,并认真填写免疫档案,做到一户一证一档,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督查组,对全县各乡(镇)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从1月8日禽流感防疫以来,共购进疫苗11.5万毫升双价苗,库存6万毫升单价苗等。深入基层督察2次,到目前为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2218 户、9.2万余只,免疫进度75%,计划于1月20日前完成。同时启动314国道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消毒站,派出6名监督员与交警协作,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检查,对过往车辆及牲畜进行依法检疫消毒,把好巴州疫病源头,为我县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加快特色林果业种植步伐,实现红色产业开门红。

和硕山前平原地带的气候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论证及几年的实践,适宜种植葡萄已成定论,高品质的葡萄,可产出中高档葡萄酒,而且葡萄的收益高于棉花,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我县农副产品加工的一条产业链。全县今年落实造林面积2740亩,落实造林地块2740亩。其中,葡萄2500亩,占到91.24%。今年计划需各类苗木85万株,其中,需葡萄苗80万株,目前我县育各类苗木(可出圃苗木)共计872.5万株,其中:造林绿化苗299.9万株,经济林苗木572.6万株(葡萄苗400万株)。采取切实措施,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为适时开展防治提供依据。严格检疫执法,杜绝重大疫情发生。

(四)狠抓草原、森林防火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消防工作。

全面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有效地预防了重、特大火灾,尤其是草原、森林防火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等的消防工作。针对大风天气、冬季防火期和“五·一”、“十·一”、“三节两会”等重要节假日积极开展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及消防专项检查,对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在深化专项整治、落实防范措施、整改火灾隐患等方面,加大对草原、森林防火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用火监测和治理力度,提高防扑火能力。不断强化野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了全县的消防安全。

(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2008年抗旱休耕计划。

截至目前,我县完成新修防渗渠道34.605公里, 完成任务的115 %;新增高标准节水面积4.0万亩,完成任务的1333%;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 完成任务的110%;平整土地4.1万亩, 完成任务的103%;新建灌区配套建筑物354座,完成任务的101%;标准沟畦灌面积13.6万亩,完成任务的101%;维修灌排渠道235公里,完成任务的11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032万公顷,完成任务的107%;水产品产量134吨,完成任务的103%;新打抗旱机电井44眼,配套机电井44眼,机电井维修改造210眼。全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292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4.2万元,占总投资的25.8%;县财政投入资金295万元,占总投资的10.1%;农牧民筹资1088.3万元,占总投资的37.2%;水费返还12万元,占水费收入的5%;引进社会资金775万元,占总投资的26.5%。

从目前情况看,我县在八一水库和抗旱机井的配合下,尽量不出现休耕情况。

(六)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情况。

1、科技之冬开展情况。根据自治州 “科技之冬”活动的安排意见,我县按照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的要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市场所需、农民所求、专业技术单位及科技人员所能、党政所为”的原则,及早动手制定方案,统一安排部署实施第十八届“科技之冬”活动,并且有计划步骤、有组织措施、有实效特色地开展农牧区科普培训活动,确保了培训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个环节责任到人,目前,各项工作工作进展有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乡镇农牧民群众3533人次。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层层动员,认真开展“科技之冬”活动

一是及时调整了县乡两级“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充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同时,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八届“科技之冬”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全县的科技之冬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了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及措施;二是县乡两级及时召开“科技之冬”活动动员大会,对第十八届“科技之冬”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实行了跟班记录考核管理机制,做到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落实。

(2)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分步抓好培训服务

一是根据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结合各乡发展实际需要,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设臵林果业、畜牧业和农业综合、高标准节水四个专题系列讲座,编排整合15个专业内容,活跃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讲座、现场示范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由理论到现场,有学有看,增强了培训效果;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作用,与协会活动相结合,使协会会员边学习培训、边掌握信息;三是组织好教师队伍,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更新科技培训教材;四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一校两室(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级图书阅览室和电教播放室)作用,认真组织抓好乡、村两级培训和电教培训。

(3)分阶段、高标准开展培训

和硕县第十八届“科技之冬”培训第一期集中培训时间从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培训期间邀请了自治区、州农业、水利、畜牧方面专家11名授课。共计培训15期,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员达1496人次,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期下乡培训从2007年12月12日至2008年1月17日,由县水利、林业、农业、畜牧等单位技术下乡培训,目前,培训活动进展顺利,各类培训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2007年12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领导会同农业、科技等部门专程赶赴农八师148团就聘请科技之冬专家及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为我县今后科技之冬活动的长期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进一步加大了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培训氛围

一是通过县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报道,大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活动氛围;二是组织开展了全县大规模的“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并编排了 “科技四下乡”文艺节目宣传培训活动;三是各成员单位通过悬挂横幅,设咨询服务台,电教播放点,发放宣传资料,展出科技类展板等多种形式,展示各类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2、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工作部署,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政策,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农村并重,“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此,我县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乡村人口20665人,劳动力112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8320人,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418人,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698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80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转移1759人,其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第一产业474人,第二产业421人,第三产业864人,外出创劳务收入584.95万元,外出人均创收283.06元,比去年增加41.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89.8元,完成了全县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994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688人,引导性培训1306人),完成计划任务2000人的150%,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636人,培训合格取证率达97%,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补贴金额达40.92万元。

一、今后主要目标任务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粮食生产上,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激励农民种粮,力争完成自治州下达的2.2万亩小麦种植任务,确保粮食安全和供需平衡;在棉花生产上,坚持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将棉花面积退下来。同时,将抓住番茄、辣椒收购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把辣椒、番茄等特色作物面积扩上去;在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上,坚持把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大力推广“一圈、一池、一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今年,县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加快构筑现代农业新格局;在畜牧业生产上,要继续加强牲畜品种改良和草场建设,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动畜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在林果生产上,按照“减白增红”的要求,突出抓好葡萄、欧洲李的发展。今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葡萄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大力推广栽植管理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逐步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尽快形成林果产业集群优势,使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继续抓好高标准节水工作。对高标准节水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继续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农民实施高标准节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高标准节水面积完成6万亩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增收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努力实现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力争完成转移富余劳动力1800人,实现劳务收入695万元的目标。

3.交通创建办工作汇报材料 篇三

我办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交通创建办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本着“着眼实际,务实求新”的原则,交通、创建、城管工作在我镇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现将我镇的交通、创建、城管工作简单汇报如下:

一、交通安全工作

自从2012年3月以来,我办接受镇交通工作。半年来工作重点主要放在:镇道路交通安全整治、配合市交通局对319国道改造、S231公路改造、向上级部门提交申报五陂镇农林垦公路修建计划的项目材料。

1.交通安全方面:今年以来长太公路(长潭与联星)交界出现滑坡,事后由镇交通创建办牵头,长潭村配合,共同出资11万元(镇5万)对该路段进行修复。S231公路王坑段出现路面滑坡,镇交通创建办协助区交通局对该路段进行修复。

2.协调好319国道,水泥路面改柏油路面的前期测绘工作,整治国道两侧的违章建筑。

3.S231公路改造,成立镇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完成了项目动工前征地工作、衔接了电线杆搬迁和境内道路边树木移栽工作、完成了五陂村段原货车洗车房和林业分场段社区花池22米内的两座垃圾池的拆迁工作、完成五陂村农机厂段所涉改造房屋的搬迁工作。

4.目前“牛氏塘至狗牙冲”、“牛氏塘至石门”、“大幕山至319国道第一段”、“大幕山至319国道第二段”的农林垦公路的项目申报材料已准备好并已提交至市交通局。

二、创建环卫工作

城镇创建工作重点以治理镇容镇貌的“脏、乱、差”。

1.交通创建办下设环卫所,现有员工20人,结合五陂镇的实际,采取“分段包干”“日产日清”的形式开展环境卫生工作。在重点路段设置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其中包括:镇府前路、319国道、红旗至园艺段、长太公路、册长公路,环卫所全年需要处理生活生产垃圾4千余吨。

2.五陂镇投资10余万元对全镇47个垃圾池进行维护修缮,并在319国道段新增垃圾桶50个。

3.2011年底至2012年初,同辖区沿街道个体店面签订责任书(门前四包)。明确各项落实的责任人,并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加以落实。

4.2011年企事业单位、店铺卫生费全年收缴6万余元。

5.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镇环卫所对五陂镇境内319国道两侧、319国道与X231公路交叉路口处(加油站)、长太公路两侧、册长公路两侧、府前路、五陂河两岸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使重点路段两侧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城管执法工作

五陂镇城管办队员有6人,主要的工作职能是抓好镇容镇貌维持街道秩序的规范。

1.是抓好密闭式运输的管理,防止抛撒滴漏,保持路面的干净整洁,3-12月份处罚违章车辆341辆。

2.是抓好小广告以及商铺遮阳雨蓬的整治,确保街道的整洁有序。

4.农业办半年考核汇报材料 篇四

镇党委、政府:

上半年以来我办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上半年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务进行了积极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对照区镇两级关于全年农业目标考核要求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落实,现就上半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一、农业生产总产值完成情况:

根据年度目标考核要求,我镇全年度农业生产总值下达目标任务为14598元,到6月30日我镇已完成该项指标8557万元,(其中:粮食总产值 3883 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609万元、副业生产总值3065万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60%。

二、杂果林种植面积:全年任务为800亩,到6月30日我镇以完成2350亩(其中南华集团2200亩、核桃150亩、),占总务293%。

三、土地流转工作:按年度计划下达任务为4000亩,到6月30日,我镇已完成流转1003亩(其中龙岩村800亩、南朱刘203亩),占总任务25%。

四、绿色家园建设示范村2个,6月30日已建成1个(北里村)在建一个(西村)。

五、改厕工作,全年下达指标400口,到6月30日落实200口,(其中西村50口、后村50口、北城100口、)占总计

划50%。

六、主干道路绿化任务3.5公里,以完成1.8公里(政府门前1.2公里、二号路0.6公里),占总任务的51.4%。

七、根据我镇农业发展特点,投资为300万元建成占地200亩的有机核桃基地。

八、投资120万元建成了龙岩村人蓄安全饮水工程。

九、人均纯收入年度任务为5763元,到6月30日已达到3446.5元.农 业 办

5.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汇报材料 篇五

作为来自祖国西部地区的工会界委员,我汇报一下**公司近几年来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公司的前身是**。作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无论企业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无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如何变化,心系职工,关爱职工,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宗旨不能动摇,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情感基础。

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是要严格依照《公司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的要求,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几年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我们在涉及劳动关系的关键问题,即职工安置和岗位调整的问题上,一直坚持“两个强制,两个不强制”的做法。在职工安置上坚持“不强制任何职工下岗,不强制任何职工进行一次性安置”;对不适应劳动岗位要求的职工,实行“强制培训和强制转岗,以达到主动培训和积极转岗。”这个做法保护了职工的根本利益。

二、健全工会组织,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制度保证。

在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确保各级工会组织的同步建设。依照《工会法》和“厂务公开”的要求,确保职工依法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

三、树立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精神动力。

随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随着企业所有制由全民所有制向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的转变,职工在“为谁创造财富”和“职工是打工仔”的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针对这种认识,我们在2004年及时提出了“矿业报国”、“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价值观。用“矿业报国”的理念统领公司的发展方向,凝聚职工。

四、坚持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素质协调发展,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内在要求。

改革伊始,我们就把“加速企业资本积累,加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提高”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任务。从全公司开展“抛弃怀旧思想,转变就业观念”的大讨论开始,从启动“百、百、千”人才培养计划(一百名优秀企业管理者,一百名技术带头人,一千名优秀岗位操作能手)入手,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

五、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根本体现。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其根本出发点是不断提高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以达到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

首先公司在员工收入分配体制方面建立了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股权收益及特别分配权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建立了共享机制。

其次,要让职工安居乐业。1999年企业改革发展之初,提出用3~5年时间,通过企业发展,在西宁给每个职工建一套住宅;通过技能培训,使每个职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的目标。2003年,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使广大职工真正能有居可安,有业可乐。

三要注重企业安全生产,关注职工身心健康,营造职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

6.市医改办调研基层卫生汇报材料 篇六

——在市医改办基层卫生服务座谈会上

2010年11月2日

一、基本情况

(一)区情

房山区辖区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下辖2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462个行政村、107个社区。常驻人口91.2万;户籍人口76.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

(二)区域卫生资源

2009年,全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54个,其中:中央市属厂矿医院12个、民营7个、区属35个。病床5583张,卫生人员82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61人。千人口(按常住人口91.2万计算)拥有医生2.6人、护士2.1人、病床数6.1张,分别是全国同期水平的1.49倍、1.51倍、1.84倍(2009年全国千人口拥有医生1.75人、护士1.39人、病床3.31张)。

其中:区属卫生机构35个,包括二级医院4所、一级专科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20所、一级街道医院1所、公共卫生机构6所、其它3所。病床3765张。卫生人员492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57人。卫技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4.8%,中、高级职称占46.55%。固定资产9.74亿元,万元以上设备2824台件,房屋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

(三)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卫生投入,卫生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继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之后,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并先后被列入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区、全国防盲先进区创建单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10月实施以来,实现了“三个提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缓解。通过制定“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筹资增长机制等惠民政策,农民参合积极性迅速提高,2004年参合率65.6%,2008年之后持续保持100%。筹资标准提高,2010年与2004年相比:人均筹资由58元增加到520元,增长796.6%;筹资总额由1671.22万元增加到21450.5万元,增长1183.5%;政府补助在筹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由71.21%增加到91.5%,增长20.29个百分点。保障水平提高,2010年与2004年相比:受益家庭由2%增加到100%,门诊报付率由0增加到42%、住院报付率由11.8%增加到55%,住院最高封顶由2万元增加到25万元。

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主要举措,慢病管理的探索和创新

(一)农民四种慢病基本治疗药物免费提供

1、启动四种慢病管理体系。2003年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然而,仍有部分农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支付新农合医疗费用的自负部分,特别是慢病患者尤为突出。2007年,通过对6乡镇1914名慢病患者调查显示:慢病防治费用对于农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人每年药费500元以下的有599人、500-1000元的724人,1000元-5000元的516人,5000元-10000元的75人,平均每人每年慢病药费 支出在1000元左右。而且慢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老年人多数没有经济来源,长期的药费负担往往导致因病致贫。针对这一问题,2008年,区政府牵头、区卫生局具体实施《房山区健康新农民促进工程三年规划(2008-2010年)》,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四种慢性病进行总体设计与干预管理。干预人群为年满40周岁且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经过常规体检、区级医院专家确诊定制治疗方案,签订协议后即可享受免费用药与定期跟踪。干预周期为5-10年,旨在通过规范化药物和非药物综合干预,达到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均期望寿命的目标。

2、确定临床用药。以北京市村级用药范围为参考,征求区级医院专家意见,以“保证基本医疗”和“提供基础治疗”为原则,确定18种药品作为村级基本用药。这些药品由区新农合管理中心集中采购,价格仅为市场同品种、同规格药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双鹤药业生产的降压0号为例,市场零售价每片1元,新农合采购价仅为0.4元。

3、实施情况。2008年先行试点覆盖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免费供药1.98万人,发放药品106万元。2009年又覆盖9个乡镇、131个行政村,免费供药1.49万人,发放药品累计243万元。2010年实现全覆盖,免费供药5.64万人,发放药品637.5万元。

4、定期监测、科学评价干预效果。区卫生局聘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全程参与并指导,公共卫生学院成立由院长胡永华教授为组长的项目组,全国知名专家李立明、吴明等多名教授和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参与,连续数年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从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等多方面评估慢病干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跟踪回访,我们发现:一是农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对慢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认识不断强化;二是慢病二级预防进一步加强,通过体检、干预等手段,实现了慢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用药人群个人负担大大减轻,按每月检查一次计算,累计减少2360万元,包括:诊疗挂号费150万元、交通费200万元、住院自负费用1260万元、药品低价采购节省750万元;四是新农合资金累计减少支出1500万元,包括:药品采购节约500万元、因长期服药减少住院费用1000万元。

(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加大慢病管理力度

1、实行四种慢病规范化管理。免费为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目前,我区高血压患者52170人,规范化管理率71.7%,有效控制率35.4%;糖尿病患者16735人,规范化管理率68.6%,有效控制率38.7%;冠心病患者管理人数23455人,脑卒中患者管理人数8352人。2010年,区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启动韩村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项目” 试点,共12个小组183名高血压患者参与到小组课程中,涉及11个村居委会和1个功能单位参与组织,覆盖1.8万人口。

2、加大区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社区力度。区级医院在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支援乡镇卫生院,重点帮扶蒲洼、霞云岭、史家营三所深山区乡镇卫生院。组建以区级医院为核心单位、以乡镇卫生院为基本单位的两大医疗集团,开通流动医院、爱心服务车,组织专家每周定期下基层查房、会诊和进村入户义诊,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农民在家门口 就能享受到区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机构服务前移,实行基层公共卫生归口管理,培训、指导、组织社区防保人员,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3、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管理。组建321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配备268台笔记本电脑,绘制社区居民居住分布图,村(居)委会覆盖率100%。《健康知识手册》、《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南》、《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温馨联系卡》每户一册。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免费配发移动电话,辖区居民可随时进行就诊预约、热线咨询。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工厂、进工地、进家庭。2010年1-9月份,组织健康讲座788场次,参加人数17934人;制作宣传栏808期,发放宣传材料140201份。区卫生局与北京移动公司房山分公司合作建立信息平台,定期给慢病患者免费发送各种健康温馨提示信息,自2008年7月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共发送健康信息11.6万条。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慢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培养5000名家庭保健员。

三、基层医疗机构举办主体、运行模式

(一)举办主体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由政府举办,村卫生室由村委会举办、区乡两级管理。

(二)运行模式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保证,彻底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行为挂钩的联系,杜绝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行为。2009年与2007年相比:区财政投入由1.15亿元增加到2.73亿元,增 长137.4%。

2、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包括公共卫生、医药卫生、财务管理、满意度调查四部分内容。实行日常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作为人员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

四、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员结构

1、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现有153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占76.5%;行政管理、工勤人员246人,占16.1%。卫生技术人员中包括:医生608人(含全科医师141人)、护士228人(含社区护士113人)、防保医师87人。现有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760人,占49.6%,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67人,占10.9%。中级职称以上275人,占18.0%,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0.5%。

2、乡村医生。2008年,出台《房山区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待遇保障机制实施细则》,全区1431名乡村医生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其中807名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基本待遇(基本医疗400元/月、公共卫生400元/月)。目前,全区乡村医生中专及以上学历占其总数的73.1%,有34名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二)教育培训

截止到2010年6月,全区有346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完成560学时社区岗位培训的学习;362人参加康复、口腔、中医等七个社区岗位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25学分达标率98%以上。2010年,参加“健康管理社区行北 京市全科医师公益性培训”360人次,参加市社区管理干部培训94人,社区医生骨干参加慢病规范化管理培训124人,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师资培训10人,参加北京惠民医药平台业务培训46人。乡村医生中医适用技术培训率100%。

(三)人员收入

2009年与2007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人均工资由3.9万元增加到4.2万元、公用经费由1.1万元增加到1.3万元,分别增长7.7%、18.2%。

2010年4月份,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正式工年人均工资5.78万元下拨(含单位负担五险一金部分)。

(四)人员招聘

实行“优秀人才进得来、不合格人员出得去”的人员聘用制度。区卫生局每年统一组织系统各单位到外省市医学院校招聘优秀本科以上毕业生,招聘本地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专以上有派遣证的毕业生,2007年以来,招聘外地及本地生源220人,其中外地生源125人。清退聘用工251人。

五、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覆盖半径,以及分布情况;机构服务量及就诊的前五类疾病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全面完成。2005年以来,投资3.5亿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10个,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社区站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2倍;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六室分开,平均每站建筑面积214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78倍;标准化村卫生室四室分开,平均每室建筑面积 86.57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92倍。

2、社区卫生服务人人可及。2007年,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之后,我区仍有120个行政村、2.7万户、7.2万人未能达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标准(即山区居民步行30分钟、平原居民步行2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为保证全区居民均等享受社区卫生惠民政策,区政府批转我局制定的《房山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三项措施:一是无乡村医生的34个村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室、每村配备1名社区卫生员,有乡村医生的86个村按1村1名配备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员、乡村医生经区卫生局、药监分局联合培训合格后,为本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零差率药品销售等社区卫生服务。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按照乡村医生每人每月1500元,社区卫生员每人每月8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三是为山区9个乡镇配备巡诊医疗车,每周下乡巡诊两次,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方案后,平原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实际覆盖半径平均1-1.5公里,山区平均2-5公里。

(二)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及就诊的前五类疾病情况

1、服务量。2010年1-9月份与2009年1-9月份相比: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及出诊181.8万人次(其中门诊177.9万人次,急诊2.9万人次,出诊6440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住院2166人次,下降11.7%;上转病人7395人,增长11.9%;下转病人1406人,增长119.3%。

2、就诊疾病情况。经调查韩村河、阎村、周口店、河北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疾病情况,显示近期就诊前五类疾病依次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分别 占就诊总量的30.75%、22.75%、18.3%、17.5%、14.9%。

六、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率先在全市启动门诊和住院专网直报系统

2007年3月,区新农合管理中心与23个乡镇合管办、区内2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全封闭联网作业,参合农民从以往的“看病—付费—村—乡镇汇总—区管中心审核复验—报销资金拨付乡镇—村—返还个人”8道程序、3-6月时间,简化为门诊随诊随报、住院出院即报,报销时间仅需10分钟左右。2009年,网络直报终端进一步延伸,平原参合1500人以上、山区参合1000人以上的90个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开通。

(二)社区专网建设稳步推进

卫生局科教信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与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网将于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便于卫生综合业务数据的实时报送、卫生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我们准备搭建区内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辐射型服务网络,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业务链、服务链形成机制链,区域平台引入高清晰的远程医疗视频系统,按照“多专多社区,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的全科培养可持续性机制,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

(三)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运转有序

2004年以来,区卫生局先后投入50万元,开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软件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包括基本信息、电子病历、健康体检三部份内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等,进行智能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柱状图、饼状图、线形图等图形分析及数据统计,同时出具健康处方。目前,我区农村居民电子档案建档 率已达到70%。

(四)医院管理系统试点先行

窦店、十渡、张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建设医院HIS管理系统,目前系统运行稳定。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乡镇卫生院整体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编制增量不足

目前,我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是乡镇卫生院,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保障基本医疗功能不削弱,维持一级医院的规模,这就要求按照20%的比例配备行政工勤人员予以后勤保障,但又不符合包括医技、专科医生、药剂、工勤管理人员在内不得突破编制总数25%的社区人员配备比例。二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就必须派人员进入社区,全区18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仅进驻144个,农村卫生面临房屋建好了、设备配齐了、而无人可派的严峻现实。

按照京编办【1990】34号《市区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中心卫生院按农业人口1.5-2.0‰,一般卫生院按1.3-1.5‰配备。房山区14所中心卫生院、6所一般卫生院服务农业人口40万(不包括外来常住人口10万),应核定编制800人。全区18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每站5人配备,即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及检验、药剂各1人,应核定编制940人。以上两项合计1740人,而实际核定1396人,缺编344人。目前,实有在职人员1532人,其中正式职工978人,聘用工554人,超编136人。

目前,乡镇卫生院只能保证门急诊和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住院医疗只能退居次要位臵。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 农民医疗消费门诊量激增,再加之门诊住院费用直报及处方限量制度的全面实行,致使医院管理人力成本成倍增加,这一点在城区是不存在的。由于编制短缺,设在村里的卫生服务站的值班人员不仅负责医疗、护理、取药、收费、建档、发药、健康咨询等基本工作,还要自己做饭,取暖,打扫卫生,甚至一些条件差的站点还要外出打水。社区卫生人员每人每月工作竟达到360小时,相当于45个工作日,进修、培训也无法安排。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综合考虑地区服务人口、地域面积、医院功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数量(按照5人/站的标准进行核编),适当增加社区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发展的瓶颈

基层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乡镇卫生院通过落实市政府“四个一批”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外埠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很难留住人才。据调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待遇较低,引不来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后,卫生院人员工资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对本科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够。例如:2007年,我区以解决进京户口的优惠政策,计划招聘河北医科大学本科生41人,实际只招聘到20人。二是条件艰苦,留不住人。卫生院特别是山区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生活贫乏。据统计,五年来,卫生院累计调出142人,其中98人调往市区医院;2005年为卫生院招聘淮北医大大专毕业生30人,目前在岗仅有6人。三是保障机制不到位,稳不住人心。目前对卫生院实行的倾斜政策主要集中在解决卫生院职工个人事业发展方面,包括社区工作医务人员可提前一年晋升中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免考英语和计算机、允许晋升副高级职称等,但这些倾斜政策并 未解决医务人员最关心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照顾家庭不便、个人业务发展受限制是涉及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的主要问题。

建议:出台统一政策。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工资水平,采取填平补齐的方法达到同地区二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二是探索区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重点对近几年引进的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实行区域内统筹使用、统一调配,定期流动,变单位人为行业人。

(三)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房山区财力有限,财政对卫生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各软件开发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各自为战,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报销网络均要求专网专用,资源不能整合,政策又不一致,导致人力浪费,工作量加大,窗口运行速度减慢。三是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将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7.和硕县项目办汇报材料 篇七

(2011年11月 日)

各位领导:

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对2011年全区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察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今年来,我街道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全区“三增四提升、三抓四战略”的总体思路和“143”产业发展布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维护了矿区社会政治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现价262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2万元,兰洽会签约引进红古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商砼搅拌站项目,引进资金3200万元。

(二)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我们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的有力抓手,积极谋划,狠抓落实。积极开展沉陷区搬迁阳光小区项目建设。为了确保了该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进度,我们派出代表长驻工地,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进行适时巡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00万元,完成12栋楼(其中60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建筑,分房工作正在进行,已售出193套。按照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整合空闲土地,引进投资1.2亿元、占地70亩、年产120万吨的大型洗煤厂,可实现年利税5000万元,预计月底将结束清场工作。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95余万元的山旱地改造和红大板坪水利提灌工程项目已完成。积极配合窑街大什字棚户区改造搬迁项目,与下街村委会和5院11户居民签订了拆迁协议,为大什字改造项目尽早开工铺平了道路。

(三)维稳工作扎实有效。今年来,因小煤矿补偿资金经济纠纷和采煤沉陷危房赔偿问题等矛盾纠纷,村民多次上访区政府,维稳形势严峻。在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注重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领导接访制、定期督办制、包案责任制等机制,精心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务实工作,在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稳定等方面下功夫,保证了区“三会”期间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非法开采露天煤矿违法行为进行24小时监控,配合区上相关部门进行严厉打击,查获盗挖车辆6辆。

(四)四村民生得到改善。今年来,特别是小煤矿关闭以后,村民就业渠道日趋狭窄,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我们把改善四村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来抓,重点在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举办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等措施季节性输转劳务1738人,新增就业人员638人。完成低保政策性提标工作,发放低保金和各类补贴9960.7万元,社会扶助救助有效,发放救助金4.27万元。进一步推进居民医疗保险提标和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医保参保率达91.8%,大病医疗救助31人。积极与窑街煤电公司沟通协调,协调支付了2010危房丈量赔偿金3804.4万元,并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我们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成效。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四村群众参加了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和知识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探索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突出重点,强力攻坚,狠抓落实。为确保工作落实有力,今年街道为计生工作投入经费达12万元。全街道综合节育率达为96.66%,较好地完成了前半年的工作任务。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着力加大窑街地区“脏、乱、差”现象治理力度,投资30万元启动了以“清洁家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集中整治活动,清洗、修补及粉刷沿街墙面2600多平米,同时充分发动村民清理各村巷道内的“三堆”及违章乱占行为。认真做好防汛工作,出动人力和机械对炭洞沟堵塞的排洪渠进行了清理,疏通排洪渠1000多米。扎实开展“两基”迎国检工作,9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制定了2011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和全年创先争优活动任务分解表。全街道各级党组织确定承诺事项43件,并上墙公示。严格评诺、积极践诺,完成承诺事项37件,群众对活动的满意率达到99%。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学习活动,每名干部记学习笔记1万字以上,学习心得、调研文章各2篇。认真做好党群共建工作,团工委被评为“兰州市团建工作先进单位”。机关作风不断加强,建立了以“党员先锋岗”为龙头的评比制度,以点带面开展了“先进科室”、“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党支部”的评比竞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街道学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情。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为较好解决各村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街道每年为各村补助1.1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四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针对区上发生的村干部经济案件,为加强警示教育,在全区率先举办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培训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着力解决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我们重点向农村一线倾斜,今年发展农村党员10名,严格备案管理制度和发展党员公示制,确保发展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随着小煤矿的全面关闭,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完成困难,三产发展受到冲击严重,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居民就业渠道日趋狭窄,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个别小煤矿补偿资金经济纠纷和辖区企业采煤造成的危房赔偿问题等不稳定因素还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一步我街道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党建统揽工作全局。全面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把活动向面上拓展、向纵深推进,以党员争优秀带动群众争当优秀、以党组织创先进带动全街道争创先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工委议事决策制度、班子成员包村联系点制度,提高党工委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强对机关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对村干部的教育,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三争一促”活动,努力提高村党支部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农村民情服务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村民的能力。

(二)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信访包案督办制度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领导干部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强化舆情收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加强排查梳理、归类上报、包案处理和协调解决工作,杜绝群体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不断强化综治禁毒基层基础工作,巩固“二级无毒街道”和“平安街道”创建成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防汛、森林防火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坚持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把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争取引进力度。利用小煤矿废弃矿山土地,争取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项目,加快已关闭小煤矿区域规划整治和开发建设,加快发展煤精洗产业,力争将沉陷区建成洗煤基地。争取实施红大板坪土地综合开发项目,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改变四村农业发展薄弱的局面。加快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沉陷区地址灾害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坚持继续改善民生问题。努力提升保障民生的能力,大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由街道承办的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沉陷区棚户区改造阳光小区建设项目),解决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问题;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强化创业培训和服务,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服务补贴等政策,增强四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能力。年内确保完成劳务输转1572人,创劳务收入1415万元。开展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收集和实现全方位监督,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多渠道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实现各类救助的全覆盖。

【和硕县项目办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上一篇:我身边的榜样高考作文800字下一篇:防暴力入侵小学预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