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024-07-13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共13篇)

1.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一

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默现象,让课堂活起来昵?我认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当好课堂的引导者。

2.教师要学会赏识和激励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赏识学生,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走下讲台俯下身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俯下身来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老师放下架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4..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以往的课堂每一堂课呈现的方式都一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很死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新课改下要求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课堂气氛也就自然而然活跃起来了

总之,一个有效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活跃的课堂应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课堂上要有“笑声”

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课堂上要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所以,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上要有“赞美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代替批评声,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上要有“惊讶声”

课堂上有没有令学生“惊讶之处”,关键看教师能否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境。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课堂上真正的活跃是教师以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生动的教学、丰富的情感带来的激情投入,从而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的活跃,并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当然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了。

2.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二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确立科学的学生观, 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要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 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如果课堂上教师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机械地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咏叹调, 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 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应是严父, 及时纠正, 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 老师应是慈母, 耐心帮助, 加以解决;学生有退步时, 老师应是医生, 及时“对症下药”, 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 老师应是好友, 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 老师应该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 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因为只有是朋友, 师生之间才能平等, 学生才能向老师袒露胸怀, 向老师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 大胆放手, 让学生尝试, 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不求人人升学, 但愿个个成才”, 因此, 老师应彻底摒弃“一心装着升学率, 两眼盯着好学生”的做法, 树立“为了一切孩子”的观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管齐下”:一要培优, 二要补差, 三要抓特长。只有这样做了, 才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接纳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学要讲究一个“活”字。要让学生提起兴趣, 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就要突出语文课“活”的特点与灵性。要想激活语文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放矢。比如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制订呢?传统教学中目标都是老师制订, 学生跟着老师走, 但效果不好。何不来个反弹琵琶———目标让学生自己来定, 让学生唱主角。学生的心灵放飞了, 个性张扬了, 就会乐此不疲, 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以前, 我们习惯于“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现代的教育观则普遍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当老师带着教材、带着问题走向了学生, 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了老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边学、边思、边悟, 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获得隐性的智慧。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开放的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 做到一法为主, 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 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 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总是不遗余力努力创设一种“活”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 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 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奔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群体意识, 学会合作与交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 提高自学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力;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明远, 黄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3.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三

一、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活跃的前提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辩一辩,赛一赛,闶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活跃的保证

平时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千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工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意言语文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用那种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他们,用肯定的微笑,活泼自然的手势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从心底钦佩教师,学生自然而然会从情感上亲近教师,才会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感兴趣,进而喜欢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对他们予以充分的理解,发自内心的给予尊重,这是课堂活跃的保证。

三、改变教学方式是课堂活跃的重心

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教师说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兴趣根本无从谈起。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室的布置方式,可以几个同学结为一组进行讨论。也可以变成一个小剧场。有些课文教学,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来表演动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既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又学习了语文知识,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融视听于一身,强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直观性,使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形象,这种近乎自然的交流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代替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快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从而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师引导灵活是课堂活跃的根本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人特定情境,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五、发挥语言魅力是课堂活跃的催化剂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语文教师应是使用语言的高手,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这些都是与个人平时刻苦的学习,点滴的积累,经常性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不吝惜赞美之渊,不吝惜自己的掌声,更要教会学生相互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恰当运用一些幽默性的语言,如歇后语、成语、俗语等,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使知识性、趣味性融于卜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注重信息反馈是课堂活跃的检验

每个学生都有渴望被教师认同和称赞的心理。从学生的这一心理出发,就能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写上如下的批语:“你写得很清楚,但个别词语用得不太准确,注意呀。”“你的观点很鲜明。继续努力!”通过学生作业反馈,用心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信心鼓舞干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每年年终都要书写操行评语,操行评语就像一个判决书,能使学生激动兴奋。也能使其一蹶不振。在书写评语时,应尽量少些尖刻。不因一些小缺点而全盘否定,即使是学困生也抓住其闪光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会成功的,“我能行”。

4.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篇四

朋友们:上帝曾问一个女人:“金钱、名誉、地位,你要什么?”女人说:“我要美丽。”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全社会都在追求文明与进步的今天,我们始终追求的何尝不是美?大千世界,女人就像一朵花,一只鸟,一首诗,千千万万个美丽的女人组成了一个争奇斗艳的美妙的世界,使人爽心悦目。可是,有一件事却使我对美丽的女人有了新的思考。那是我有一次出差,在车上遇到一位打扮入时的俊俏小姐,面如桃花,窈窕俏丽,一上车就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我这个不算自卑的女人也自惭形秽、悄然嫉妒起来……恰在这时,“哧”的一声,司机的急刹车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正想看看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见那漂亮小姐回过头朝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人大吼一声:“你这个死老头,踩我的脚干吗?”接下来竟是破口大骂。这时候,我觉得先前对她那种美好的印象霎时荡然无存,反而感到阵阵恶心。由此看来,美丽的女人虽然装点了这个世界,使它五彩斑斓,绚丽多姿,但外表美并不代表美的全部含义。美丽的女人应该是外表美与内心美的和谐统一。我羡慕美,羡慕美的事物,美的天使。我以为阳光是美的,因为它给人类一个缤纷的世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是美的,因为它曾使穷困潦倒的俄罗斯乡村女教师净化了灵魂,摆脱了迷惘,产生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肖邦那宁静的小夜曲也是美的,因为它使正在吵架的钢琴家梅区尔夫妇和好如初,升起他们对青年时代倾心相爱的甜蜜的回忆。一个女人的美,不仅仅在于长相、装扮,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存在的价值!在于她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就有这样一位因为可爱而美丽的女人:她叫陈士芬,是毛湖淌乡湖淌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她就像山上的青松一样扎根在贫瘠的山坳里,一干就是19年。19年来从校长,到老师,到炊事员,只有她一个人;三个年级的七八门课程,只有她一个人;给学生做饭、烧开水,缝补破了的衣服,只有她一个人;挨家挨户地做“普九”动员,让适龄孩子都入学,也只有她一个人。她把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却无暇顾及七旬的老母、年幼的儿子和病床上的丈夫。也许,因为贫困她没有漂亮的首饰和衣服的装扮;也许,因为操劳她会显得过早地衰老,但她是美的!她的美就在于她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她的美,就在于她对家乡人民无私的奉献;她的美就在于她的劳动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美的新人!我们枝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的女人,不止她一个,也不止是教师!我们有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文明的使者在传播着文明,在农村,有含辛茹苦、勤劳纯朴的贤妻良母;在医院,有救死扶伤胜似亲人的白衣天使;在工厂,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巾帼俊杰;在服务行业,有热忱待人,宾至如归的服务小姐。如此众多的社会女性和家庭妇女,她们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主宰了半个世界,甚至男人的功绩也有她们的一半。正是她们,这些文明的使者们,塑造了现代女性美的形象,装点出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这个世界美丽、富饶、文明、进步!女性朋友们,在我市争创文明卫生城市的今天,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的喜庆鞭炮声中,我们要英姿蓬勃,再展风流,为创造女性真善美而努力,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奉献。我们要做真正美丽的女人,我们要做文明的使者,和男性朋友一道,用我们的自信、自尊、自爱焕发出来的巨大动力去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创造更加文明的明天!谢谢大家!

5.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篇五

——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沅江市莲花塘学校 梁梅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到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也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一、情境渲染,让课堂导入鲜活起来

情感的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对形象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充分利用音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积极活泼地学习。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配乐讲述了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谧幽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后来,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鸟儿,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天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呼朋引伴,凌空翱翔,形成南国的一个奇观。这段故事创设出一种鸟的天堂呼之欲出的情境,为揭示课题做好了铺垫,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去野外录制了一些秋天大自然的声音:大树落叶的沙沙声、蟋蟀振动翅膀的瞿瞿声„„然后制成多媒 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听,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就像一座辽阔的音乐厅,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书,入情入境地读书。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情景交融的,情境的创设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如果学生直接阅读,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感到疏远,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并找到一些录像资料,课始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的心境中,这样的情感奠基,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二、感性体验,让文本呈现鲜活起来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但教材的不同决定着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乃至媒体运用的不同。有的教材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无需制作课件来解读文本;然而,有的教材却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难免枯燥乏味,又很难理解和领悟。而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能让文本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如《秋天的雨》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意境很美。教学中,我把课文内容制成一个flash动画,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刚进入三年级的小朋友带入了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感受,不但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他们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秋天的色彩美,发现秋天的气味美,感受秋天的丰收美。

而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甚至无法想象。所以教师剪辑了有关西沙群岛的录像资料,根据课文内容配上背景音乐和朗读,制成多媒体课件,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拉近了教材和生活的距离,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化话为画,让阅读理解鲜活起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化静为动,化话为画,使“ 闻、见”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把难以理解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让阅读理解变得鲜活灵动。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在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枝上又生根”的树,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来解释,注定是苍白无力,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先出示鸟的天堂大榕树图象,辅以介绍:大家看到的这许多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然后动画呈现榕树生长的过程,配以画外音: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来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枝干相连,盘根错节,形成了不可计数的枝干。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了学生认知、理解的能力。

教学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文中讲到鹅的高傲表现在其步态方面,这样描写道:“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京剧”是什么?“净角”又是什么角色?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教师有必要讲解,教者图文结合出示净角脸谱图及注释: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学生通过观察其脸谱,感受其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 面,虽不完全了解,却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视听碰撞,让朗读感悟鲜活起来

小学生虽摹仿力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因此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很难把握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多媒体技术为此可以发挥作用:可以让其范读,学生摹仿朗读;可以让其播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可以播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画面,学生共鸣式朗读。

如《搭石》一文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素的美,一条小溪,几块石头,一群人从文本中缓缓走来,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美好的心灵,教师先请学生从文中发现美丽的画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体会人们从搭石走过时“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丽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个句子呢?

人们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样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教师先请学生从字典中查找绰的含义为形容姿态柔美,然后想象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用心体会后谈出: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美。这时,教师播放人们经过小溪上搭石时的录像,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这时教师提出:谁再来读这个句子,把大家带入画里?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语言和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验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到作品的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朗读《白鹅》中:“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时,单让学生看到净角,读不出高傲的劲儿。教师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学生谈谈观后感,再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学生带着体会再读此句,学生的语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语感自然流露,就能把鹅的高傲表现得绘声绘色了。

五、丰富文本,让拓展教学鲜活起来

文本是需要被唤醒的。一个创造性的拓展,能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 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从而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拓展时可采用课外补读、想象说话、文本补白、续写片段等多种方式。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可以使这一切轻而易举地达成,让拓展丰盈鲜活。

学完《白鹅》一课,师述: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朋友,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他在留恋什么呢?请大家课后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且交互呈现,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知识的桥梁,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后,学生感受到秋天是那样神奇与美丽还不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还要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我用课件配乐展现了一系列美丽的秋景图片,唤醒学生对秋天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宽了学生思维。然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赞美秋天:“秋天是()。”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一翻思考之后,精彩的语句接二连三地从学生口中涌出:秋天是一副美丽的图画;秋天是个巨大的果园;秋天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秋天是一个颜料收藏家;秋天的雨是妈妈亲切的叮咛„„我知道,是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秋景图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完成了意象重建,使课堂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6.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六

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我想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学生也习惯了跟在老师后面走的被动的学习方法,现在一下子把他们推到前面,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们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心理,一时难以上路等都是正常的,但老师们如果仍以老一套的方法传输知识给学生,迎合学生的畏难情绪与等待心理,那就不正常了。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民主,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课堂气氛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不是形式上的简 单化,不能激活学生思想的“活”,不是真正的“活”,我们所说的 “活”,实质上是指学生思维的“活”,激活课堂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相机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要求,教师不仅对整体教学有效掌控,更要对细节上的变化 要“因势力导”。教学的进展,本就是一个进程,它的结果就是由这 时时改变的进程组成。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对每时的改变做出 积极的应对,正确的引导。唯有如此,教学才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 是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相机诱导”中,所谓 “机” 既指教材关键点, 又指学生思维兴奋点。 二者重合, 这一条件, 便是教师大显身手的`相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必然会调 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 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要深刻领会 这些教材内容,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 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 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 地飞掠’……”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精心设 计开讲语,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可 以有效利用多媒,让孩子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 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 对学生有吸引 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由于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还应考虑 “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 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 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 提“对不对” “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 “为什么” 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有错,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大部分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 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于是课堂上只能听 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与财富。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 应该轻易地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资源与财富, 既不要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的答 案,而应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抓住时机,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 与学习,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及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品尝 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学生品尝成 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片断。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 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思考,举手)

师:苏小铭,你来说一说。

生: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哈……?

师:大家笑什么?

生: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周洁,你想好了没有? 苏小铭: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思考对敌之计。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上文作者由“颔首低垂”已经联想到对敌之计了。

师: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你看,这一环节是不是成为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 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 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 学习积极性, 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 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 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 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7.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篇七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靠听学会的, 而是靠做学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得出真知, 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只做看客,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动口、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亲身参与课堂实践, 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的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想、意见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信仰, 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既要有生活上的关怀, 也要有学习上的帮助,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良师, 又是益友。

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来安排章节,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的内容, 这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思一思”“做一做”等栏目, 集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教师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合适的情境,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让学生的学习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教师利用“做一做”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使其从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的应试教育, 导致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来解题, 而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却相当低,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好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感,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体现了《标准》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的要求。

教师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编排上板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接收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教师利用“试一试”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要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启发, 让课堂越发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摘要: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然而, 长期以来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与模仿, 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活跃气氛,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8.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篇八

一、真诚面对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惟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另外,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还课堂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的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并提问: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然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才能够无拘无束,才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动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它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给学生以实际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中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课时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9.有趣,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篇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39-01

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得“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是学生得“意”――触摸作家心灵,感受作者思想;还是学生得“法”――学会自主阅读,习得阅读之法,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趣、感兴趣的基础之上,否则“强扭的瓜不甜”――学生不喜欢枯燥无趣的课堂,不喜欢无趣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理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阅读之乐。这“乐”能让学生更爱阅读,更爱语文学习。

一、创设情境以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在设计教学情境上下工夫,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他们才能体悟到文本之意蕴。

在教学《水上飞机》一文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从文中了解水上飞机的用途,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无趣、无味的。我在教学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喜爱角色扮演的心理,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各种飞机形状、飞行的画面,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种飞机的用途、功能,然后引导学生互换角色,用“我是正在(干什么)的飞机,我想说,飞机真是(怎样的功能)”的句型练习说话。学生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水上飞机之中,通过角色互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上飞机的特殊及其用途。随着“水上飞机真是有好多的用处啊”“水上飞机的本领好大”“要是我也有水上飞机多好玩啊”“我长大了要发明创造出更多的飞机”等语言表达的真情流露,《水上飞机》这篇课文不再是一篇枯燥无味的科普说明文,它俨然成了一个趣味盎然的水上飞机“王国”了。

二、细读文本以捕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文本的趣味胜,这些童趣往往隐藏在文本的细节中。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捕捉其中的趣味奋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细节,包括典型的语言和精彩的内容,这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执教《船长》一课,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中的对话为什么要一句一小节,而且没有提示语。这种语言的特色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并反复地和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能领悟到当时船上情况的危急和紧迫,如果用了大量的提示语就不能体现这一紧迫感。船长和大副的语气和此刻的心理活动都蕴藏在他们短促又急迫的对话中。以这种语言特色为支点,把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水乳交融地融合起来,就能让学生领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领悟到文本语言表达的奥秘。

笔者在研读《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发现,作者在文中非常详细地写出了数羊皮筏子的6个数字。在习作中,这是较忌讳的、无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作家袁鹰反而要这么写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各种语气、各种停顿来表演读这一句。于是,在“一、二、三、四、五、六”6个数字的品读中,学生读到了作者的惊讶和慨叹,读出了作者的深意?D这样危险的黄河之上,这样轻小的羊皮筏子之上,硝公拥有何等的智慧和胆量啊!文本所要表达的,教师要学生体会的,全在这一教学设计之中。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之中,学生捕捉到了文字表达的乐趣。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情与理较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得距离学生生活略远的文本一下子趣味盎然起来。

三、研究教法以设趣

10.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十

在“新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其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再以冷静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环节转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上来,细细想之,现在的新课堂存在着好多困惑。

一、不着边际,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案例】“玩具世界”真奇妙?“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上课伊始,师: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书店、水晶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老师控制住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我最喜欢那只兔子,它比我家里的那只大。”“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一只甲壳虫要20元,是不是会变形的?”“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课始至此,15分钟过去了,小朋友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他们想说的…。。

【思考】表面看来这情境确实吸引了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情境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说得不肯罢休。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15分钟学生收获了什么?15分钟对一节数学课意味着什么?为什么15分钟过去了还不能切入主题学习?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繁荣”之中。

二、趣味有余,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案例】“倒着说”真有趣?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师生首先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倒着说”。教师说“1、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11.让生命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篇十一

【导入】

唐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一般来说,一个人能活多少年?倘若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能活82年,请大家算一算,我们此生还剩多少天?在同学们动笔计算之后,师生共同走进教学主题:珍爱我们的生命!

人生漫长而又短暂,但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教师的引导,一下子带出了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显然,这样的导入是具有冲击力的,能够直接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的关注。

【明确学习目标】

唐老师简练、准确地在黑板右侧展示“学习目标”之后,学生齐读。

课堂学习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必要的。但是,目标必须“简练”,而且应或展示在黑板适当的位置上,或展示在学案中,学生才能学有方向。有的老师习惯用课件展示“目标”,这是不恰当的,因为课件瞬间即逝,学生心中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唐老师不仅清楚地展示了目标,而且让学生齐声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课前预习交流】

教师引导和组织同学们将预习(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任务)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彼此互查,同时,教师巡查。

认真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而“课前预习交流”则是督促和落实预习的重要措施。这种措施的运用,既可以鼓励预习完成得好的同学,同时,对于未认真预习的同学起到鞭策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自主质疑、探究与展示】

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然后分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了“犯罪分子的生命值不值得关爱与尊重?”等三个问题。然后,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这一环节活动的设置非常好。第一,这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学生已经过思考又不得其解,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第二,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学习结果的展示和交流能让学生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遗憾的是,唐老师在学生展示问题之后,随即提问,让学生直接回答,显然拿捏不到位。如果唐老师为学生留出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后,再回答展示,就会更有价值,更加精彩!因为,学生思维的灯塔和智慧的火花只有在探究中才能真正明亮起来。

【任务探究与展示】

这一环节,唐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次“生命的旅行”,共三站:为生命而感动、创造生命的奇迹、为生命而喝彩,且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和探究任务。

生命的旅行之一:为生命而感动

这一站,唐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并在学案上列出了“展示指南”。

活动1:回顾自己的生活,我有哪些关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想一想,然后写在这里。

教师引导之后,学生即进入回忆之中,并动笔书写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与感悟。最后,教师提问,两名学生代表回答展示。如此,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并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出发,借助于反思,完成了一次具有独立意义的自主探究。如此安排,既找准了起点,又符合生活逻辑。

活动2:说说我的存在给哪些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让我们一起感受自己生命的价值。

学生讨论发言之后,一个小组的代表集体上台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朗诵一首他们自己临时创作的小诗歌《因为有了我……》,最后由其它小组的代表进行点评。虽然诗歌很稚嫩,但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此活动较上一个活动,更深一层。前者是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强调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后者是想想与自己的生命、生活发生联系的人,思考自己对于对方的意义,强调对于生命的肯定与尊重。

活动3:高一学生张陆(化名),在打给某电台的新闻热线中说:“我现在感觉很孤独,学习压力比初中大多了,无形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同学们相互竞争也更激烈,我不敢和同学交流。爸爸最近也失業了,家里气氛也不好,好多事我不能和他们交流。现在压力好大,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一问:怎样看待张陆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二问:如果请你帮助他,你会怎么劝说他?

第三问:在组内交流后,从“为什么要珍爱自己生命”的角度写下你的感悟。

老师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动笔在学案上书写,最后派代表展示交流。“展示交流”环节,唐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一个小组上台,以主持人主持电视节目的形式展示,包括三部分:一是主持人访谈2位学生;二是4人表演情景剧;三是张陆的2位“密友”给他提建议。之后,由另外一组的代表给予点评。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活动的同时,另有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教室后面)展示第三问中的“感悟”,所以,第一步活动结束,该同学也展示完毕。学生的板书展示紧扣课文,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显然是在认真阅读课本之后得出的答案。同时,学生点评,老师补充。这种回归教材的自主学习,是真正获得和内化道德认知的基本前提。于是,学生从感悟生命的故事中,懂得了悦纳和善待生命的道理。

生命的旅行之二: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一站,唐老师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并呈现在学案中。

活动情境:《我还有一只脚》 ——周大观

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我要站在地球上

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丰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1.品味这首诗,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它给你怎样的感受?

2.品味这首诗后,从“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的角度,写下你的感悟。

唐老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小诗之后,简要地介绍了这首诗的作者——周大观:台湾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小小年龄就得了软组织恶性肿瘤。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在失去一只脚的情况下,她创作了40首童诗,内容灵巧聪慧、真诚感人。《我还有一只脚》就是其中的一首。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上述两个问题。学生先在学案上动笔作答,然后部分同学口头展示第一问;同时,另有代表在黑板(教室后面长长的黑板上,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展示位置)上展示第二问。并且,唐老师也平等地参与活动,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以及感受和感悟。

这一环节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典型情境,加之全体学生齐声朗读和老师的激情参与,平等诉说,所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交流和展示。另外,从黑板上展示的情况来看,学生从小诗到课文,进一步懂得了“怎样珍爱生命”的道理。同样,展示完毕,也有学生客观的点评。在这样的情境中,同学们的心灵在感染和震撼中完成了一次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并使原有的认知得到强化。尤其是当老师说到“我喜欢的一句是‘我要站在地球上’,因为这句不仅表明小作者周大观的身体要坚强地站立在地球上,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她的精神站立在这个地球上”时,全班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生命的旅行之三:为生命而喝彩

这一站,唐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并呈现在学案中。

活动:把你在这次旅途中的感悟和体会,用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表述为你的“生命箴言”。

依据学案上的要求,同学们先写,然后分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同时,唐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生命箴言,并引导学生评选出最优秀的箴言。这是最后的一个活动,此活动把学生的生命引向未来,本质上是导行,即引领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做到珍爱自己的生命,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生活中走来的学生,又继续走向未来的生活。此活动设计既逻辑地延续了前面几个环节活动的内容,又采用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写箴言,加之“箴言”一般来说形象生动,富有哲理,也便于记忆。所以,结尾前的活动又带来了一次课堂的小高潮。

遗憾的是,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唐老师只好匆匆地小结之后宣布下课。按照学案的呈现,师生共同小结之后,还应该有一个分量适中的“当堂检测”。为什么會出现这种情况呢?显然是因为活动偏多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活动的适切性,以保证活动的充分与高效。当然,我们平时上课,并不一味地要求课堂结构的完整,因为比这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参与,忘我地投入,深入地体验,透彻地把握。

总的来说,民主、平等、有序、和谐而富有激情的课堂,彰显了积极的生成,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分的展示,有效的回应,中肯的点评,以及源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主体德性的自主建构。尽管唐老师的课有的环节活动还不充分,流程设计也许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任务都还没有完成,但整个课堂的那份鲜活却总是历历在目。因为鲜活,同学们收获了激情与感动,丰富了体验与感悟,懂得了道理和人生。生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幸福的,老师也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常德 415000)

12.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十二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这是众多教师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教改的历程。往昔的数学课堂, 教师是当之不愧的统领者和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以前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看的是教师讲课的技巧和知识的准确性, 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的程度。如今在新课改思潮的冲击下, 许多教师看似已经行动起来, 他们“推陈出新”变换招数。但是分析其课堂本质还是或多或少隐藏着教师“主权者”的影子, 放得不够适度。还有些教师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一味地“大权”释放, 课堂热热闹闹, 但效果不佳。“放与不放”“放多放少”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尺度,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不见其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旧貌换新颜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所以“根深蒂固”, 是因为应试教育制约着教师不敢“轻举妄动”, 生怕自己的教学尝试以失败告终, 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学成绩的下降。正是这样一种教育心理的作祟, 使得一部分教师宁愿墨守成规, 也不愿大胆创新, 从而禁锢了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想彻底根除这种影响进步的消极思想, 就需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作为武器, 抵制传统教学观念, 放弃一些已经落伍的做法,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突破性的转变, 教师必须多读书, 学名师, 不断给自己充电, 让新鲜的血液始终流淌在自己教育的生涯中。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 学生的学习观念才会随之改变, 课堂的氛围也就不同了。

二、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相比而言, 数学课显得枯燥无味, 富有挑战性。它不像语文课那样容易牢牢抓住感情线来进行教学, 也不像科学课那样容易牵动学生的好奇心。所以,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认为, 教师的身份角色要分清, 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者, 同时又是一名学习者。因此, 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时, 首先, 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突破口, 其次, 再以一名主导者的身份“导演”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便达到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能主动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我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测量直径的方法量出圆形物体的直径, 再让学生借助“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用测绳法、直尺滚动法等亲自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 然后通过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点, 最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并且根据圆周率的概念推理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再比如在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时, 我要求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个圆柱形物体并且在侧面包上一层自己设计的商标纸, 然后课上小组讨论并设计几种剪开侧面商标纸的做法, 再展示汇报各组的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 最后用割补法把各种情形归结到一种基本图形——长方形, 从而发现了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的关系。

学生既然喜欢“动”, 教师就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探究性的数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兴趣点。只有让学生口动、手动、眼动、心动, 才是“真动”。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未雨绸缪, 不能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 课堂上多一些小组讨论环节, 就能体现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 这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一种途径。但是, 一旦这种想法流于形式的话就会陷入淤泥之中, 不可自拔。合作学习的确能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然而用得不得当, 就会适得其反。学生不但不会收益, 反而深受其害。所以, 在选择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时要慎行, 要根据所学数学知识的特点灵活运用, 不能千篇一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 但不宜过多, 合作学习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理清两者的关系就能把握全局。

13.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 讲座稿 篇十三

内容摘要:只有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积极的课堂气氛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

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可以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愉快的放松

关键词: 课堂气氛

幽默语言

感染性语言

悬念

合作

竞争机制

课堂气氛,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洋溢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调与气息。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哀、乐、惧等。积极的课堂气氛表现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但是教学效果一般,课堂气氛沉闷。各种情绪的体验给课堂教学奠定的基调,或活跃或沉闷,或散漫或严谨。只有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积极的课堂气氛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要吸引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课堂的引导者,要具备让课堂气氛快乐起来的素质。

一、让语文课堂幽默起来

在一项最受欢迎教师所具有的素质调查中,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的一条就是幽默。学生的理由是幽默能带来快乐,使课堂不单调,课堂气氛不沉闷。英国学者鲍门曾在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幽默是一种本领,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那么既然不是天生的,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培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幽默感:

首先,在课堂上机智而敏捷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和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是嘲笑或讽刺,只有平等待人,从容不迫,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其次,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再次,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先要学会雍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使学生心胸开阔,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种种情趣和快乐。

幽默是调节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良方,能出神入化地推动学生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绽放了快乐。

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这样的令人发笑的谈话,效果可想而知。课还没开始,学生就已经兴奋异常,跃跃欲试。笑声填平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这中富含幽默的交流恰似一座座桥梁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二、让交流语言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教学内容生动有情,学习时需“披文”入情。如果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没有“情”,不能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上就不能够达到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这样的语言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声音,是情感和灵魂的流露。它往往能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激情不等于矫情,只有教师真正动情的言语,才能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否则适得其反。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在朗读“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教师运用充分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中去,在泛读时读出解放军战士的坚强的抗洪精神。为学生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为解放军叔叔的崇高和伟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中的“相媚好”的意思时,还引用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中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摇„„”由于学生对这句歌词耳熟心熟,教师的讲解便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打通了古今情感表达的通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一段时代感很强的符合教学情境的语言。

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层递性和有效性,尽量改正过多的从正面切入的做法,千篇一 律地问“有没有”“对不对”如果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来学生齐声回答“有”“对”或“没有” “不对”的模式。

三、让教学设计悬念“悬”起来 说书人在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的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吸引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听书如此,讲课亦是如此。悬念是未知通向已知的一道神奇的“门”,打开这到“门”豁然开朗之时,悬念亦不在。于是,一切就淡了;但是,“门”未开之时,扑朔迷离,揣测连绵,人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所以如果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想制造一个高潮,那么,我们在公布“结果”之前,最好把门轻轻地掩上。我们若能在课堂教学中,能找到这样的一扇“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入一个从“不问”到“想问,” 由“想问”到“敢问,” 从“敢问”到“爱问”,由“爱问”到“会问”的环节。这样的课堂所激发的教学效果一定非常精彩。

悬念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悬念设置的适时、适度是“悬”而“有效”的关键。

首先,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所讲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得到学习的满足。在课堂的小结中,如果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就能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有的学生也会因此去打开课本,去寻求答案,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的预习,甚至可以激发学生走出课本,拓展知识面。

其次悬念不是得不出答案的难题。悬念设置要难易适当,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使血液上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思维,始终处于主动思维状态。悬念设置还得和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设置适当的悬念,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惫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融于动态的课堂。

在《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闪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法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发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积极提倡。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深思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五、让学生在学习中“争”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有好多处:“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体验”等。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的,不要人云亦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每个单元的练习显得兴趣索然,对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自然更是不高,这样学习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见到这样的状况,我把所有练习题设为竞赛单元,让学生进行比赛,并实行小组团队竞赛。这一举措,马上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低垂着的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孩子们的眼神里也有了美丽的光彩,连在平时课堂里鲜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参加到了课堂活动中。“恭喜你,答对了!”同组的同学会跟着“耶!”“对不起,答错了!”声音未落,其他组的同学则像遇到了千年难逢的机会似的,用渴求的眼神的望着你能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火速升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适时指导,在学中赛,在赛中学,知识就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融会贯通。这比起单纯的“满堂灌”,岂不是省力许多?

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在比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大江保卫战》学习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在结课前,单独留一节课时间来进行一次组与组之间的“表演竞赛”。竞赛方法课前公布:①以自然组为一队;②自编自导自演;③可加入合理想象;④时间在10分钟以内;⑤由学生点评,评出优胜奖。结果,全班学生都各自参加了本队的表演,连平时最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谋了个“兵甲”、“兵乙”等角色演演,他们能将课文部全改编成剧本并且表演得都很投入外,让人特别惊喜的是,有一组队员自配了齐全的道具:解放军叔叔的军装和抗洪战斗中用到的沙包等等。从学生极大的热情来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潜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又一条件。同时,在小组内的分工和排演过程中,学生们在体会到解放军叔叔的坚强勇敢和迎难而上外又体会到了同学之间合作的乐趣以及团结的力量。有条件还可以把这种竞争合作法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来推广,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素质。

总之,要建立快乐的课堂气氛,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创新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统计学简单重点下一篇: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