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024-08-04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精选8篇)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篇一

坚持依法治教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银河镇教育工作迎省检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我谨代表中共银河镇委员会、银河镇人民政府和全镇人民,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臵,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面协调,均衡发展,重在基础”的办学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教育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全镇基础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萍乡东部,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3.98万人。全镇现有0—17周岁健康人口9582人,其中3—5周岁1698人(其中5周岁534人),6—11周岁2822人,12—14周岁1365人。全镇现有小学12所,教学点1个,教学班77个,在校学生2988人,教职工总人数156人;有初中2所,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231人,教职工总数123人。全镇有幼儿园13所,其中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544人。全镇学校布局合理,基本能适应我镇初等义务教育的需要。

二、达标情况

1、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比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98%。

2008至2009学年初,小学在校学生2999人。目前为止正常变动11人,在校学生2988人,学年内无辍学人数,年辍学率为0;

2008至2009学年初,初中在校学生1319人,目前为止正常变动77人,在校学生1231人,学年内辍学11人,辍学率为0.84%。

全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共25人,其中在特殊学校就读5人(本县特校3人、外县特校2人)、随班就读15人、已毕业1人、免学1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7.5%。

2、幼儿教育。全镇学前一年幼儿534人,入园528人,入园率达98%;全镇学前三年幼儿1698人,入园1544人,入园率达91%。

3、成人教育。近年来,我镇把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重点放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活动。近三年来共培训农民学员达4000多人次。

4办学条件

初中生均校园面积29.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8.9平方米,生均图书28册,计算机生机比17:1;小学生均校园面积2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5.9平方米,生均图书16册,计算机生机比26:1。

全镇中小学1—3年级年级平均班额和全镇中小学校平均班额均达省检标准,校内设施齐全,教学功能室基本配齐。

三、措施和做法

(一)履行职责,统筹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先行”。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教兴镇”战略思想,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为教育发展创设了持续、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使全镇教育在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平衡、协调、快速发展。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以发展的眼光谋划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优先安排教育工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解决教师问题。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助理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教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银河镇教育工作制度》、《银河镇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等教育工作文件,实行党政领导与各中小学的包校挂钩机制。镇政府坚持每年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镇教育助理牵头、村组和相关部门配合、干群参与的教育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强学校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3 成人文化教育等教育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目标,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台了《银河镇2006-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坚持定期与不定期调查、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镇党委、政府每学期召开一次全镇教育工作会议,邀请各相关部门、村组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共商教育发展大计。镇党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明确要求党政领导坚持每月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工作问题。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每年教师节给教师购买纪念品,并奖励先进教师,支持教师进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2、营造依法治教氛围,强化依法治教力度。为实现“教育兴镇”,我镇把依法治教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努力营造依法治教的氛围,首先领导干部学法在前,在全镇干部、全体教职员工中进行教育法规、新课标、新理念等学习,然后通过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全镇群众充分认识到要提高思想素质,发展经济,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二是加强依法治教力度,镇政府根据有关法律和上级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有关规定,并在每学期初,镇、学校、家长(监护人)签订责任书后严格履行权利、义务,使得教育法规全民皆知,家喻户晓。

(二)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极力打造优良育人环境

1、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加快网点调整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快速提升办学水平,既是我镇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我镇加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从2002年开始,我们围绕这一重大目标,切实加大力度,使银河的教育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我镇结合镇情,精心谋篇布局,积极科学论证,确立并按照“发展需要,群众自愿、村组申请、政府研究”和“撤并结合、逐步稳妥”的原则和程序,有计划的开展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对全镇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改变了过去“小而散、多而弱”的局面,教学点由原先的8个调整撤并为现在仅剩林场小学1个。到2006年秋季,已把全镇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集中在镇中心小学与镇二中就读。学校教育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科学配臵,规模办学效益突出。为改善育人环境,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改善办学条件、打造育人环境

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镇党委、政府支持教育的热情不减,千方百计确保办学经费投入。于2005年投入资金360万元(其中明德项目资金40万元),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的集教学、教研和远程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并征地扩建校园面积30余亩,完成了一项银河人民盼望已久的民心工程。在做好中心学校的发展规划后,镇党委、政府又部署对村完小进行改造。2006年,投入资金47万元对紫溪小学教学楼进行改造;2007年,投入资金52万元对墨溪小学旧教学楼进行改造,并投入100万 5 元完善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并顺利通过“两基”国检,且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评委的高度赞扬;2008年,投入资金20万元对棚下小学旧教学楼进行改造、投入资金20万元对敖家坊小学进行改造、投入资金45万元对车溪小学教学楼进行扩建;投入资金88万元对银河镇中教师宿舍楼进行扩建,并计划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该校征地(40亩)扩建学生运动场;同时,镇二中教师宿舍楼改造工程,正在申报立项之中。另外还积极发动各村、校自身力量,自筹资金改善校园环境、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至今,全镇中小学共有微机200余台,信息技术教育覆盖率达100%,各校均有达标的图书阅览室、自然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音乐活动室等。其中两所中学和中心小学装配了多媒体教室,并建立了相关教学软件,所有学校建成远程教育网络。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安全、卫生、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大力整治优化教育环境,积极构建和谐教育氛围 和谐的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是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镇党委、政府班子的深刻体会与共识。同样,我镇教育多年来改革稳步推进,发展健康快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尊师重教积极氛围。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充分调动办学积极性。坚持通过引导与规范、宣传与奖励、明确分级办学责任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村组、部门单位、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发展教育的热情。镇政府每年都拿出2万多元支持教育事业。在镇党委、政府的 6 号召和带动下,全镇上下通过定期集中解决“一事一议”和现场办公等方式,校建等诸多问题在基层就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

2、下大力气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成立银河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机构。每学期由镇综治办牵头,联合工商、文化、卫生、派出所等部门,对学校和群众反响强烈的黑网吧以及违规经营、危害少年儿童、影响学校教育的场所等予以及时坚决的打击取缔,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年均开展集中清查整治4次以上。

3、规范执法检查行为。镇党委、政府通过协调与督查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单位对教育的执法行为,全镇无任何形式针对教育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或侵占学校财产案件行为,学校权益切实得到保护。

4、狠抓学校安全工作。以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始终把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放在突出的位臵。不断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多次组织召开了学校安全工作交流培训会。镇党政领导坚持每月不定期深入学校检查安全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多年来,全镇学校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三)注重均衡发展,力促齐头并进

1、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夯实义务教育

7(1)继续实行镇与村,政府与学校签订的“控流保学”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五长”(镇长、村长、校长、村民小组长、家长)负责制,年终纳入对干部的政绩考核。

(2)通过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帮助家长认识到送子女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自己的义务,自觉送子女上学。

(3)实行了过硬的奖惩制度。实行了政府和学校的“双线承包”。各学校也都有明确的控流制度,明确责任,大家齐抓共管,学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4)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学生巩固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学校给予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不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学校采取缓、减交费等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镇在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关注到校率、取消留级率、确保完成率等方面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2、均衡发展幼儿、特殊、成人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 我镇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放手发展民办幼儿园,现在全镇已注册的幼儿园已达13所,其中有1所是镇中心幼儿园。此外,我镇还注重幼儿教育的管理,将全镇的幼儿园纳入镇中心校管理与考核。

特殊教育 积极做好残疾儿童的工作,让他们到县特校接受教育或者随班就读,保障了他们上学的权利。

成人教育 认真落实了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培训、实用新技术培训,坚持了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完善县、镇、村三级教育与培训网络为重点,以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化技术教育培训,2006年以来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在抓好农民培训的同时,狠抓水稻高产、蔬菜栽培、禽畜水产养殖等技术推广,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建成了敖家坊、何家圳、乌石、河下等高产优质水稻示范基地。

2008年,我镇农技校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技推广“双十佳”创评十佳乡镇农技校。目前,全镇农民科技致富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加强管理,狠抓质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镇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强化管理,狠抓质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办学思路,走出一条靠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完善的教学手段求发展的办学路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学生素质的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镇中先后荣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镇中心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人民满意的学校”荣誉称号,两所中学和中心小学在全县素质教育综合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全镇学校多次受到省、市表彰,特别是2006年以来,全镇就有200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县竞赛中获奖。在第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我镇学 9 生何正良以理论成绩第一和总成绩第一的佳绩,摘得江西赛区第一名的桂冠,并入围全国总决赛。这是20多年来我市高中学生首次以江西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总决赛。全镇有10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称号,其中镇中的罗来金老师先后荣获全国贯彻落实《学校德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省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四、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缺乏音语、计算机、音体美等专业课程的老师。

2、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孩子留守在家,或交由年迈的父母看管,或寄托亲友照看,或让其独立生活,使这些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次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一行莅临我镇检查指导、督促和指导我镇教育工作,对于推动我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机制、提升理念、强化落实,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和全体教职工扎实工作、激情创业,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00九年四月二十日

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篇二

胡锦涛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这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根本原则。

以育人为本, 则是学校的本质规定, 也是学校区别于其它科研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职责。育人, 是兴学的宗旨, 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彻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评价一个学校好坏、贡献大小, 主要看它培育人才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

育人, 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自从11世纪欧洲创立大学以来, 大学社会功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其变化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中古时代的大学, 承担着单一的教育功能, 传道授业, 培养人才;第二阶段, 以19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为标志, 大学拓展为两大社会功能, 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第三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 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大学日益广泛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 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

大学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发展, 由单一功能到两功能、三功能, 乃至四功能。但是培养人才这一基本功能却是衡定不变的。所谓培养人才, 就是教书育人。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大学所教之书和所育之人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不同罢了。任何时代, 任何大学, 如果不能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不能培育出满足该时代需要的千千万万的人才, 那它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二、承传德育优先的中华文明传统是高校承传文明的重要职责

德育优先的定位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中国高教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承传文明。人们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评价多限于“德政”、“仁政”、“暴政”一类的伦理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就是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作为中华文明主流之一的孔孟之道, 其基本内容之一, 就是君子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 倡导君子人格内涵德、才、学、识四者, 以德为先。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专门论述德才关系, 他说:“才者德之资, 德者才之帅。”又说:“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人格修养, 是否以德为先, 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这些思想就是在今天也是大有教益的。德育优先的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就是在世界文明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在当今世界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中国高教应当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把德育优先的优良文明传统承传下去。

三、倡导德育优先, 也是顺应世界高教改革大潮的必然选择

二次大战后, 人们鉴于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对科学的功能进行深刻反思。认识到自20世纪以来, 人们鉴于科学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的巨大作用而无以复加的崇尚科学, 赞美科学。“科学至上, 唯科学是从”的思潮席卷全球, 影响着高校的办学理念。重科技、轻人文, 重智育、轻德育, 则是各国高校的普遍选择。在这样理念支配下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和科学家, 往往过分追求科技的功利价值, 而缺少对他人的关爱, 对人类的关怀,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个人的功利目的, 可以毫不犹豫地损害他人, 危害社会, 甚至以人类为敌。这样的科学、科学家无异于手持利剑的噬血怪兽, 带给人类的已不仅仅是福音。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当人类凭借科技的钥匙, 兴致勃勃地打开天堂之门时, 却不经意打开了地狱之门。只有使科技掌控在有理性、有良知的人手中, 科技才能沿着始终造福于人类的安全航道驶向未来。

在人类经历了二次大战的深重灾难之后, 终于省悟到原先“重科技, 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严重弊端和深刻危害, 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安全, 为了科技的健康发展, 必须改革原先重科技, 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于是西方各工业化国家先后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教改革浪潮。虽然各国改革的内容不尽相同, 但共同的目标取向都是革除“重科技, 轻人文”的旧理念, 旧模式;主张科技、人文并重, 大力提高德育的地位。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 虽然在我国全面改革大潮推动下, 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 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但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并未根本改变。仅就这一点而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 而拉开了新的差距。为根本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 缩短与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的差距,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 革除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树立科技人文并重, 德育优先的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四、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 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 现代高校乃是各种意识形态集中之地, 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青年的之地。

十六大以来, 胡锦涛同志从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 深刻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做好了, 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这段话的涵义是: (1) 对大学生的定位,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2) 规定了高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根本标准是“合格”和“可靠”; (3) 指明了达到目标的基本要求就是“两个要”,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不仅否定了重科技轻人文, 重智轻德的错误教育观念, 而且强调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并重, 十分突出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4) 最终的价值追求是, 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

教育强国, 育才兴邦。这已十分清楚地指明了中国高教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的原则,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乃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神圣使命。

摘要:高等院校有三大基本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育人为本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根本原则;德育为先是高等院校传承文明的重要职责, 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新华网, 2005-01-19.

[2]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3]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2 (2) .

[4]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2003 (9) .

[5]崔国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05-10-22.

3.追求教育公平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篇三

有人认为,教育公平是对义务教育而言的。应该说,各级各类教育都应体现公平原则,但具体形式或有不同。对高等教育来说,什么是教育公平呢?应该是公民接受教育权利之公平、选拔受教育者的规则之公平和公民获得受教育机会之公平。

权利公平是第一位的,即每个人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已经体现在我国宪法和相关法规之中了。不仅如此,国家和学校对家庭贫困学生实行的补助政策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都是保障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具体措施。近年来,这一措施的力度不断加大,覆盖的范围从本科生拓展到职专生、高中生和研究生。

规则公平是实现权利公平的必要条件。拿现行高考来说,按志愿和总分顺序录取就是规则公平的一种体现,但不是唯一的体现形式。如,实行“平行志愿”就是一种改进的形式,一些学校正在试行的在高考基础上加试加分录取(俗称“自主招生”)也是一种改进的形式。在我看来,统一高考之公平主要不在于考试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内容、方法和形式关乎的是其合理性,统一高考的公平性最突出地体现其可比性和透明度上。文革期间,上大学的名额被分配到工厂或公社,甚至分配到车间或生产大队,工厂和公社之间即不具可比性。至于名额凭什么分配,不清楚;实行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学校录取的办法,听起来挺好。我连续好几年报名都未能如愿,报名者之间是如何比较的,不清楚;今后该如何努力,也不清楚。1977年恢复高考,我才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公平。各校的招生名额和专业公开的,平等地接受所有考生报名;考试的科目和分数比重是公开的,平等地接受所有考生应考;录取的结果也是公开的。现在要改革高考,要改的应该是考查内容和录取方法,使之更加合理,但它的可比性和公开性则绝不可改掉。

机会公平是权利公平的另一种必要条件。对于如何理解和体现机会公平,还有不同意见。有人不赞成分省考试录取,主张恢复到全国统考统招。这在规则形式上可能是最公平的,尤其是从教育内部来看可能是最佳的。但这个观点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其实行的结果极可能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考生被录取的机会更为降低。我以为,分省招考的初衷是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适配和对区域财政支持区内大学的补偿,因而是具有合理性的。教育的公益性,是其社会性(或称外部性)的体现,因而教育公平不能仅从教育内部来看,而应从整个社会公平的大视野中来观察和思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对此,教育难道不该有所作为吗?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就是高等教育扶贫的实际行动。两年来,先后有包括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的263所大学参与,面向832个贫困县定向招生,共30000多名学生受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加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这显然是着眼于机会公平的新要求,各重点高校已经开始部署相关工作,用实际行动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种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因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中考为什么难?显然是因为优秀高中资源不足。高考为什么难?显然是因为优秀大学资源不足。据我所知,2013年全国本科第一批录取率还略低于10%,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多所高校年度招生总数只有50多万,相对于900多万考生来说,录取机会实在是太小了。就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来说,治本之策还是要提高那里的教育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的方面之一,并说“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所以,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公平发展的重要前提。公平发展,固然首先要补短板,保住义务教育的底线,同时也要大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因为没有质量的公平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平。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4.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篇四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让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倍感亲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既是百姓的新期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供给,释放新一轮人口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优质劳动力,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要让教育在公平基础上实现“有质量”,关键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更加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

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不让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失学。让琅琅书声遍布乡村,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是实现“有质量”的教育课程表上的必修课。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十九大报告勾勒的教育发展蓝图指引下,我们深信:孩子们能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夯实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

一、回首五年辉煌成就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使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变化,系统性提升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教育战线5年来取得了以下辉煌成就: 一是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与5年前相比提高了12.9个百分点,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取得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巩固率93.4%,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和初中的水平超过了高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比5年前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二是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源增量来看,5年培养了34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了30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两项加起来6500多万。国家科技三大奖高校获奖占比稳居60%以上。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这5年逐年上升。

三是教育发展的条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2012年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次达到4%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2016年全国教育投入3.89万亿元,其中3万亿元以

上是各地财政的投入。全国中小学宽带接入率5年前不到25%,今年90%以上的学校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学校都接入了宽带,教育信息化成就突出。

四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目前共有205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学习,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国。孔子学院建设速度加快,5年在140个国家建成孔子学院512所、孔子课堂1000多个,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3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40万以上。

五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在上海和浙江试点,经评估取得了成功,今年还有4个省份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进展顺利。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包括“放管服”、现代教育制度、大学章程、民办教育等都出台了一些规定,可以说,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另外,一升一降,彰显了中国教育质量的提升:从2010年起,虽然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但与此同时,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5年,中国教育步履坚定,始终不懈的,是对公平的执着,对质量的追求;5年,中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5年,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教育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5年,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5年,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特色最鲜明的五年。

5年来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历史性的,这是一个客观准确科学的战略判断。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在探索中奋进,回应时代课题,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有质量的新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从教育维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

经历了和经济发展轨迹大体相似的历程。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有学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还比较迫切,优质教育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公平与质量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从教育公平来说,一方面,要确保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爱;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名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是更高要求的公平。

从教育质量来说,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质量。具体来讲,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按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办学治校,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补齐各类教育的“短板”,抬高各地教育的“底部”。要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配置了价值80多亿元的新设备。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出彩人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在贵州,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办精准脱贫班,动员贫困适龄学生和未就业青年入学就读。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代表说:“目前已建成双山职教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2016年以来,海南确定了“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十二字目标。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代表告诉记者:“全省中职学校开设了93个中职扶贫励志班,现在读学

生共2805人。帮助贫困学生在中职、大学毕业后100%就业。实现义务教育‘衣食住行学’财政兜底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特惠性资助体系,已发放特惠性资助5.35亿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释放的巨大红利将擎起更加美好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教育,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成为中国的品牌:英国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引进课堂;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上海教育的成功经验让世人惊叹;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竞逐,中国大学不再是“陪跑者”等等。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全力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呼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精英人才。

高质量的教育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这些都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的顺利升级和转型。

三、更好的教育,凸显升级发展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

理念即是指引。“更好的教育”意味着中国教育要从“低重心”发展战略,即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升级到“高重心”的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迎接时代挑战是国人的期盼。学校正努力构建以一流学科为基础、一流师资为保障、一流文化为根本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双创’教育引领,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培养一流人才。

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好的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子享受更适合的教育,有更多的时间在更宽阔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苏州教育由‘基本均衡’起步,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新阶段。“从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升级”是在缩小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实现优质均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就自己。这必须在学生自主选择的状态下才能实现,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一个安全健康的学校生态,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和校长是朋友,他们可以真实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把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一面暴露出来,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教育的契机。

四、更好地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因此如何更好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使得农村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了。目前,农村教师享有不少优惠政策,比如教师国培计划、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津贴补助等。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在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上,下一步很大一块投入应该会放在教师培训上,和放在思考如何吸引青年一代到农村学校去工作上。

针对如何更好保障农村女童教育权利的问题,现在,农村女童教育已经大大普及了,男

孩女孩都是公平地接受教育机会。现在在北京海淀北部的农村学校里,包括初中、高中,班级学生中男女比例基本上是各一半,个别时候女生还略多一点。这让政府对于保障农村女童教育权利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5.优先发展公交事业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一、我区公交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区公交事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初期,1984年6月成立的**市公交公司(现已更名为**市第一公交公司),是首家国有公交企业,隶属**市城建委管理,2001年2月划归交通局管理。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国有控股,现更名为金豹运业有限公司)、**市客运有限公司相继经营公交业务。**境内原有较多的个体车辆从事短途客运,客运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经交通运输市场整治,实行公司化管理后,以个人承包、挂靠等形式分别隶属三家公司,但由于体制不同、素质差异而造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线路调整困难、管理难度极大等问题。近年来,对挂靠、承包到期的车辆和经营权分别由三家公司采取有偿收回,实行公车公营。经营权收回后,公交车辆更新改造,车容车貌车况得到极大改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也有所提升,方便了城乡群众出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到2006年底,我区共有15条公交线路,148辆公交车,服务范围覆盖约245个村,占我区行政村总数的88.7%。2007年元旦正式成立**市都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股份企业,其中市一公司占55%,金豹公司30%,交通实业公司15%),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为优化线路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推行公交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公交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群众对公交发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广大代表迫切期望公交能够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快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公交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若不及时帮助解决,公交事业不仅不能得到发展,群众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连公交企业自身的生存都受到极大考验。

(一)体制问题影响公交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组合式的城市,公交问题本应由市一级政府统一管理安排,但目前除经营效益较好的901、902线由**环线公司经营外,其余均由三区政府各自承担本区域的公交事业,同一城市里跨区经营受到限制,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同时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扶持也不能得到有效集中的体现。公交事业作为政府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国家明确规定实行低票价政策,票价调整实行听证程序。公交建设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其发展应当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而实际上**区级财政也相当困难,扶持力度有限,因此**公交事业发展比较艰难。市一公司虽于2001年经区政府批准改制方案,但至今尚未实施,企业产权不够明确,经营管理不顺。

(二)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给公交企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四部委文件规定,城市公共交通有责任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同时要求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合理准确界定社会公益性服务项目,对公交企业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定期核定后进行专项经济补偿,不得拖欠和挪用。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公益性服务项目的界限没有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指令性任务也没有得到及时足额的补偿,如:为了改善车容车貌,提升城市形象,2003年市、区政府要求提前更新城区主要线路的公交车辆,而置换下来的30辆车除5辆投放大陈外,其余25辆闲置,造成较大的损失;为方便群众出行,政府要求开通的一些冷线造成亏损,如为方便武警部队和兆桥村民出行开通的102路亏损100多万元,大陈公交5辆车每年20多万元亏损等等;1999年至2005年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给高教园区学生降低票价0.5元/人次,减少企业收入300多万元;政府出台政策,让老年人享受优惠,2003年开始实行至2006年4月30日减半乘坐,三年共减免300多万元,区财政贴补了105万元(对2006年5月至今的补贴,区政府最近作了专题协调),2006年5月1日起实行60-70岁老人减半,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的政策,据估计,每年将达200万元以上;政府性大型活动、疏散上访群众、处理突发事件等政府公共事务调用车辆,基本未收费或少量缴付油料补贴。

(三)原有公交企业的沉重包袱使都市公司经营十分困难。由于实行低票价政策与公交企业经营中油料连续涨价增加成本、社会福利乘车减少收入、农村冷线经营亏损的矛盾,原有三家公司经营中均存在亏损现象,如金豹公司经营公交2005年和2006年分别亏损180万元、101万元,市一公司2002年略有利润1.4万元,2003年开始出现亏损,至2006年

底累计达528.9万元。从2002年起对承包、挂靠到期的车辆和经营权逐步回收,市一公司回收8条线路上的71辆车,回收资金为963.8万元;金豹公司投入664万元回收了4条线路上的31辆车;三家公司联合回收了2条线路上的24辆车,投入409.2万元。2002年至今累计回收了126辆,总投资2037万元。回收后大部分车辆进行更新改造,2003年三家公司共在8条线路上投运89辆新车,投资1955万元。巨额的投资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尤其是在都市公司中占控股的市一公司尚有1300万元的负债,使新成立的都市公司融资十分困难。企业经营继续亏损,今年一季度虽然是客流旺季,共营运491万人次,营收850万元,但仍亏损63万元,企业的生存面临威胁。

(四)公交基础设施落后亟待改善。我区目前仅有1个公交场站(工人路)和1个临时租用的停车点,根本无法满足经营权回收后车辆集中停放的要求。虽然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境内有3个公交停保场、4个公交枢纽站(含工人路)和1个公交修理厂,但这些规划点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未衔接,具体位置、建设规模都不确定,城建、国土部门难以在规划和用地上控制,实施建设时具体困难很多。公交回转场站严重不足,在道路上直接调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除城区和椒北83省道外均未设立公交候车亭,候乘群众饱受日晒雨淋之苦,甚至有不少地方没有候车指示牌,随意停车,安全隐患严重。区建设规划部门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了100万元左右用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但相对严重滞后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显然远远不能满足。

(五)公交服务质量和能力与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在区八届一次人代会上,代表们要求加快公交发展,合理安排线路,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的呼声强烈,所提出的由交通部门主办的15件议案和建议中,有5件是有关公交事业发展的,占三分之一,内容涉及加快推进公交城乡一体化、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交服务范围和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等,充分体现了代表们对公交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迫切要求。代表们对个别线路未能很好执行政府优待老年人政策反映较大,老年人候车多趟不能上车,或者上车后司乘人员另眼相看,冷言冷语,服务态度不佳,与政府出台政策的敬老养老助老初衷相违,也有违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影响公交的整体形象。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城市化迅速推进而引发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群众出行不便等“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确立“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形成高效快捷、安全可靠、服务优良、经济舒适的公交服务系统,适应我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企业改制,优化重组资源。市一公司体制未改,产权不够清,责权不够明,其所积累的负债和亏损已严重束缚公交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市一公司在新组建的都市公司中占有55%的股份,沉重的包袱也极大地影响了都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快该公司改制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要支持并加快工人路公交场站实施易地改造,置换出来的地块允许其开发建设,若确需保留市区公交停车点,也可采用兼顾公交停车和商住开发功能的形式予以开发建设,其开发收益用于新场站建设及原有负债的还贷,解决该公司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落实优先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省政府办公厅也于今年3月转发省建设厅、发改委、科技厅、公安厅、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物价局等七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抓好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公交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将公交发展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对更新的车辆实行购车补贴及贴息贷款,所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向公共交通倾斜。二是实行补贴补偿政策,对政策性亏损及公交企业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政府指令任务的,合理界定和计算,实行补贴补偿,特别是老年人优惠乘车政策,要及时合理予以补贴。三是部门合力扶持,交通部门按规定给予养路费等规费减免,公安交警合理核定乘员标准,国土资源部门对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以划拨方式供地,税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科技部门扶持公交系统积极推广和运用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和先进科技成果,等等,通过共同的努力,保障公交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要尽快确定公交场站、回转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具体位置和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衔接,并根据财力许可制订实施计划。当前重点要抓好岳头岭公交场站建设,尽快处理政策,办理审批手续,早日付诸实施,同时对**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客运总站公交枢纽站的用地问题,要进一步做好论证和协调,争取尽早落实。候车亭建设是造福群众的大事,要积极参照兄弟县市的经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新路子,尽快在全区所有公交站点建成候车亭,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候车环境。

6.坚持市场导向富民优先 篇六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昨天,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黄莉新常务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上午,四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刚才,6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涌现出许多新亮点,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突出表现为“两稳八快速”。

两稳: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粮食生产灾害之年保持稳定,总产693亿斤。“菜篮子”产品规模扩大,供给充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万元,预计增8.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八快速:一是高效特色产业效益快速增加,园艺业、畜禽养殖效益增加1O%以上。园艺业总产值增加近300亿元,成为结构调整最活跃的产业,设施蔬菜、食用菌、应时鲜果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规模畜牧业量减效增,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养猪获利106亿元,增幅16.5%,成为农民增收突出亮点。二是优质稻米品牌开发快速提升,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我省占两个。举办首届江苏优质稻米品牌杂粮博览交易会,优质食味大米品种推广580万亩,接近翻一番。20l6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射阳大米、兴化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三是结构调整多种高效模式快速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规模翻了一番。在10个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点,推广规模扩大到25万亩,效益普遍在2000元以上。大力推广50种高效种养模式,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种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在l 5个县(市、区)率先开展省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四是创意休闲农业快速发展,lO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有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年综合收入达到350亿元,增幅达到15%以上。累计创建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中

国美丽休闲乡村、151个示范点(企业)。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成长,境内外促销展销蓬勃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80亿元,增幅25%以上。“一村一品一店”快推广,苏宁易购〃江苏馆等电商平台运行良好。围绕市县特色农产品营销,在江苏农业国际展览中心举办1 6场专场推介,比上年翻了一番。组织境外促销和国际展会14场。六是农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农产品出口额预计达到35亿美元,增5%;去年1~11月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和协议投资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8.8%和364%。七是农业新型主体快速培育,家庭农场联盟探索了规模经营新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提高3.5个百分点;新认定家庭农场5500家,新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 5家;新认定省级示范社443家,新增国家示范社45家,累计492家,全国第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额同比增9.7%,带动农户数增5.9%。160家农业行业协会加快改革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八是农村重点改革快速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正式登记注册。

这一年,全省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动权。

一年来,我们围绕“十三五”开局,启动了一系列重大行动,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导向。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

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认真谋划,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制定实施一批重点规划,组织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降成本补短板、农业金融服务、农村集体资产立法等重点课题调研,编制完成《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及14个产业或行业分规划。创建一批示范典型,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25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近10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200个、畜牧标准化示范场200家、全国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示范站6家,19家企业作为农业部农资电商试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增加到13个,建立国家级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28个。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承办一批全国性有影响的重要会议,多个全国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在江苏举办,这些会议或活动,大多是对“十三五”工作的部署,导向明显,充分展现了我省现代农业新成效、新亮点、新形象。国务院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泰州召开、农业部全国首次“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苏州召开,这两个会议汪洋副总理均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江苏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等方面成绩都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江苏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工作样本。

一年来,我们围绕稳生产保安全,落实了一系列关键管理措施,打赢了农业生产三场硬仗。2016年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一年,也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任务繁重的一年,各级农业农经部门加大组织发动,精心服务指导,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打赢了自然灾害防御攻坚战,针对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连阴雨、沿江苏南地区洪涝、盐城历史罕见的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行动,积极应对,深入一线,抗灾救灾,精心指导服务,组织调度机械、物资,最大限度地挽回了农业生产损失。打赢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总体战,围绕小麦赤霉病、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控总体战,强化监测预警,加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力度,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扎实开展三大集中防疫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全省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打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战,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治理整顿、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活动,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677家,占应关闭数量的79.7%。较好地接受省人大农产品质量专项询问,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年来,我们围绕贯彻环保督察要求,推动了一系列重点环节整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得到完善。2016年中央首次对地方开展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第三督察组到我省督查,农业面源

污染整治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作为督察重点内容。全省上下,以贯彻落实督察要求为契机,强化责任落实,实化工作举措,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对照“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等法律法规,明确全省农业系统和省农委内部职能处室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对照环保督察反馈的相关问题,逐条落实整改措施,建立整改跟踪落实机制,确保整改到位。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畜牧业布局优化调整、小散养殖户污染治理等出台专门意见,指导督促各地开展禁养区关闭搬迁,加大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治理,突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新模式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均达91%。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畜牧主产区基本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围绕确权赋能搞活,狠抓了一系列重点改革试点,农村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16年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土地、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金融服务三项重点改革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全省100%的应确权行政村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80%以上完成颁证。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省已流转耕地32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推行“实物计租、货币兑现”的土地流转定价机制,促进规模经营稳定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居)7047个,占总村数的40%,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整合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合作银行增加到6家,基金规模5.9亿元。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两权抵押”试点。推动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小麦赤霉病、水稻穗发芽保险理赔有效开展,不少地方开展了产量保险、价格(收益)保险等探索试点。完成在宜兴实施的农业部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农业公益服务供给创新试点有效推进,全省承担全国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和全程社会化服务两项试点任务的县(市、区)超过1O个。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

一年来,我们围绕推进简政放权,采取了一系列事中事后监管新举措,农业行风政风建设呈现新气象。2016年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一年。各级农经农业部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强化事中事后过程监管。顺利接受省审计厅对我委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审计。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三次取消或委托下放21项涉农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随机抽查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全年累计受理行政许可事项申请3929件,按时办结率100%。全面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目录55条、行政许可

信息765条。深化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出台了《省农委“先照后证”改革后置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监管办法》、《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若干规定》、《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等管理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全省农业执法人员100%录入执法人员库,全省监管对象库录入率达90%以上。深化农经农业系统延伸绩效管理,优化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平时考核。根据农业项目管理的新变化,组织审计、财务、纪检等人员,对财政支农项目开展专项巡查。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不断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得益于全省农经农业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在此,我谨代表省农委,向长期奋战在农经农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最近,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等相继召开,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系统部署。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三农”工作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主动适

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谋划新思路新举措,把“创新”“富民”基因深深植入“三农”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一,切实转变观念,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经过连续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矛盾突出,总量富余,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大路货多,优质品牌农产品少,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需要,要从更加注重“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国际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价格倒挂矛盾突出,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大量质优价廉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对部分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国产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农产品价低卖难矛盾突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出现减产减收。农业生产超负荷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长期追求产量增加,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中央和省里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形势的变化,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既不能认为以前的工作搞错了,也不能死抱过去的做法不放,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各项工作始终。

第二,强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破解发展瓶颈的根本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有产业结构层面的,又有体制机制层面的,既有生产力层面的,又有生产关系层面的。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制约,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进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现代农业、生物农业等快速发展。要加快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嫁接到农业农村发展上来,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统筹发展,推进理念创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促进金融、土地、农民工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用城乡一体化的办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跳出江苏看世界,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进动力,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坚持富民为先,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核心目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增收是难点。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农民收入

增幅明显回落,而且每个季度增幅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带来很大影响,部分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领域和产业,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农民工返乡增多,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收入中的其他收入来源也都面临新情况,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增收的难度不可忽视,压力前所未有。必须牢固树立富民为先思想,把农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检验尺度。既要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又要大力推进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省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握新形势,谋划新举措,打开新局面。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更加协调、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目标是“一促三保”,放开手脚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

计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优质水稻,确保口粮安全;加强源头监控,确保质量安全;强化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环境。

主攻方向上大力推进“五个化”。

——产业高效化。打破传统农业高产不高效的局面,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种什么”,大力发展高效名特优稀新农产品,优化粮经饲结构和区域结构,推进粮改经、粮改菜、粮改特、粮改饲。打造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的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生产模式创新,总结推广粮经饲草结合、林牧结合、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稻渔结合等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增加单位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产品品牌化。打破农业品牌多乱杂、优质不优价的格局,培育江苏农业大品牌。用好我省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紧盯国际国内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市场,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与保护,突出新品种创制、地理标志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强化质量品牌创建,实现优质优价,改变目前品牌多乱杂、小而散,缺乏大品牌、大名牌的现象,提高品牌农产品、高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生产绿色化。打破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建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绿色生产经营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突出种源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前沿科技,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突出“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强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农业降成本、农产品提质量和农田减污染。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增加生态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功能多元化。打破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单一的模式,针对城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性。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培育农业历史经典产业以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一批创意农业产品,打造推介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推动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集群集聚发展。

一市场国际化。打破农业“双向挤压”的困境,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全方位分析我省农业相关产业比较优势,打造一批高外向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层次的农业对外投资项目、园区及基地,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要素,做强一批高效率的营销载体,实施一批高融合度区域合作平台。大力推进技术合作、产业合作、人才合作,构建以综合效益为导向的“有进有出”双向开放发展格局。

三、全面落实2017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成效

2017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三个培育壮大,五个新”。

(一)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展了专题调研,下发了指导意见,召开了专题会议。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具体措施,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前一阶段,我委对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了梳理,初步排出了16个产业,会上已经印发给大家,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要围绕重点产业,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县域特色产业,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园艺作物标准园100个,重点打造1O个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区。建设100万亩以上优质品牌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优质粮食产业一园。推进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新增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200家。二是突出推广高效模式。围绕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立足省工节本、优质高效,着力发展一批高效种养、复合经营的模式,着力推广一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竞争力。建设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20个,示范基地50个以上,推广面积扩大到40万亩。三是突出开展三项示范创建。今年,将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农业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一店”三项示范创建活动,各地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积极参与创建,形成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合力。

(二)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加快打造农业结构调整主力军。让农民更多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整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育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打牢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人才基础。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要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提高新型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把家庭农场作为最基本的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发展100~30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鼓励发展家庭农牧场,实行农牧循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家庭农场联盟(集群),今年省里将重点打造1O个家庭农场联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集群集聚,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提供服务保障,提高服务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服务的办法和机制。二是规范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更加注重发展质量,鼓励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行动,健全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制度。更加注重联合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社联合社与联合会,实施“苏合”品牌培育

工程和理事长(辅导员)三年培训计划。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巩固扩大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加强合作社综合服务体建设。三是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分行业、分领域培育领军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5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集群集聚发展。四是培育影响力高的行业协会。年前,我们专门开了一次农业行业协会工作座谈会,就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促进健康发展作了部署。要高度重视,一手抓脱钩,一手抓发展,强化服务指导和政策扶持,真正让行业协会发挥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娘家”。五是大力推进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认真落实国办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文件精神,把他们培育成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新生力量。支持他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储运、创意休闲农业、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培育壮大知名品牌,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强化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提高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比例。一是以“苏”字号品牌创建提升江苏农产品形象。我委将专门启动品牌创建行动,力争

形成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叫得响的“苏”字号农产品大品牌、区域公共品牌。要加强资源整合,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政府公共服务推进作用,鼓励各地政府为区域公共品牌背书,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公信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以质量安全筑牢品牌的信誉。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风险管控,加强投入品使用指导和管理,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三定一考核”模式,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力争完成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任务。要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和应急处置,推进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和种畜禽场重点疫病净化计划,深入开展畜禽屠宰行业清理整顿,今年基本完成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关闭任务。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运行机制,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病死动物行为。三是以营销促销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要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品牌创建推介活动,充分利用农洽会、江苏国际农展中心等各类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平台,开展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系列评选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让农民卖得更开心。

(四)树立新理念,加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的鲜明特色。一是全力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这是省委省政府“263”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由省农委牵头的任务,要求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和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年底前,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60%以上。这是一项完成不好就要追责问责的硬任务,不仅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也事关现代畜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关闭搬迁。强化畜禽养殖场规范管理,合理确定禁养区外养殖区域、总量、畜种和规模,年底前完成各市县(市、区)养殖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要统筹养殖污染治理与生猪等畜禽生产的关系,按照规模高效的发展要求,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不能简单一关了之、一禁了之。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菜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探索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在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平台建设中,大力培育农牧结合型家庭农场,示范引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20万亩以上。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粪污收集、处理

和利用设施。到2020年,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9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化肥使用量较201 5年削减5%,农药使用量确保实现零增长。

(五)提升新功能,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市民消费升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把创意农业作为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村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把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功能拓展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文化、艺术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整合,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一是抓一批创意农业产品开发。着力推进创意农业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重要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五种模式”。要在特色品种与技术上创意、在生产过程与生产模式上创意、在智能农业生产中创意;要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挖掘历史经典产业、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民间技艺、乡风民俗;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一批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饮食、创意农居。二是抓一批创意农业集群集聚示范,全省每年建设40个左右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交集的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打

造一批主题创意农业园,积极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星级示范企业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构建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建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库,发掘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三是抓一批创意农业营销推介平台,省里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全省性创意农业设计策划竞赛,举办一次创意休闲农业精品展,激发大众设计、开发、培育创意产品的热情,筛选推介一批创意景点、创意产品、创意金点子,促进创意设计金点子的转化。鼓励举办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发布创意农业精品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提高知名度。推进发展“互联网+创意农业”发展,构建创意农业营销推介平台,全面打通城乡居民消费通道。

(六)培植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一是重点推进种源农业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创新。种业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发挥我省育种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商业化育种步伐,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大宗作物上要推进县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建立一批优质品种产业化开发基地。高效蔬菜园艺要突出自主选育品种的推广,把更多的品种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畜禽要强化资源保护基础,加大开发利用和品种创新力度。“互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最活跃、最有潜力的要素。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精神,办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双新双创”)博览会,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建设农产品电商和智能农业,推动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以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201 7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360亿元,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5%以上,新创建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220个,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0%。二是重点推进南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省南繁(海南)科研育种基地两大新平台建设。这是省里从去年开始规划启动的两大科技平台,要通过这两个平台建设,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火车头,引领农业科技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是我委策应“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主动谋划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予以充分肯定,是农业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并予以授牌,省里已将其列入2017年省重大项目予以推进。要争取及早启动建设,力争打造成“立足江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园区。省南繁(海南)科研育种中心要在现有省南繁基地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提档升级,为科研育种、南繁南鉴提供服务,打造种业发展平台。三是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云平台服务体系构建。集聚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推进成果推广应用。以重大农业科技需求和重大农业推广计划为导向,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真正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到农户、落在田块。大力推广应用“农技耘”APP,扩大农业科技云平台服务对象,提高技术推广效率。

(七)拓展新空间,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把开放型农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主动迎接国际市场挑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一是放大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围绕园艺、畜禽、水海产品和特色粮油“四大出口主导产业”,新建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区)15家左右,重点培育30家出口农产品示范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出口集聚区,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促进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二是培强企业主体,加快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鼓励企业发挥人才、技术、加工等优势,围绕棉花、蚕桑、油脂油料、畜产品等产业,抱团出海,到海外建立基地和园区。重点建设坦桑尼亚中坦现代农业产业园、印尼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园、印尼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园区、乌兹别克斯坦茧丝绸产业园等,在“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及葡语国家等区域精心培育一批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力争全省农业对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三

是广泛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提升农业引进外资质量,创新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的招商招展和办会方式。针对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技术,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尖端人才。借助国家层面的多边合作协议及江苏与世界各地省州缔结的友好合作关系,拓宽合作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

(八)激发新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近两年,中央和省里围绕农村改革,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等许多方面出台了政策意见。各地要认真领会,扎实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推动各项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和省里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场交易、规范操作”,开展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试点。大力发展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性资产确权、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全省推广以产权清晰、收

入稳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配合做好《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立法工作。集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财务大检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村务卡”试点和第三方代理村级财务试点。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推进农地金融,逐渐扩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强化政策性金融,加强农业信贷担保项目的设计、指导与推介,加快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运营,建立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使用效能;鼓励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等;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优化“联办共保”模式,探索保险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四、切实加强农经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和效能

做好2017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形势紧迫,任务繁重,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要巩固“两学一做”成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自身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齐心协力争创新业绩,迈出新步伐。重点要“下好三个功夫”。

(一)在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上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把目标变为现实,把思路变为成效。各地在推动工作落实上有不少好的做法,要在抓好正常工作推进的基

础上,围绕1 6个重点产业,突出三个方面。一要抓一批具体工作清单。省里初步排出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清单、技术推广清单、典型培育清单。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排出一批具体工作清单,制定详细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措施落实,我委明确由农技推广总站、畜牧总站负责,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统计制度,就推广面积、典型区域、技术模式应用等调查汇总各地工作进展,及时掌握情况。二要抓一批示范典型培育。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要求比以往更高,必须要通过树立一批典型,更好地引导调整。我委分行业、分条线正在排出已经涌现的典型和计划培育的典型。各地要注意培育典型、总结典型、宣传推广典型,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三要抓一批标杆平台打造。这几年我们通过争创国家级的重点项目、金字招牌,有效展现我省现代农业形象,推动了工作开展。今年,农业部提出要重点抓好“五区一园四平台“建设,“五区”就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一园”就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平台”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省里也将打造一批平台。各地要紧紧围绕国家、省里开展的创建活动,争创一流水平,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标杆。

(二)在推动政风行风建设上下功夫。政风行风建设成效衡量的是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形象。要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认真探索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政风行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要强化责任落实。对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任务,农业农村发展明确的重点举措,要进一步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具体人员,研究建立奖励和问责机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问责,坚决防止不作为、杜绝乱作为、激励好作为。二要强化绩效评价。这几年,在农业部开展的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中,我省评价结果都很好。要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在重点工作推进、农业项目实施、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的作用,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开拓创新打造“自选动作”,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农业依法行政的痕迹管理,突出农业政策项目落实的审计管理,将管理关口前移,提高管理效能。三要强化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取消或委托下放涉农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监管效果。继续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优化服务”做文章,强化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结果应用,深入开展“红旗窗口”、“文明窗口”示范创建,打造高效便民政务服务网。深化农业行政执法提质改革,建立职责清晰、简约高效、运转协调、执法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加大对侵害农民群众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四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开展涉农领域反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农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农经农业部门和派驻机构要积极探索,形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部署要求,突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项目实施、扶贫资金使用、农村“三资”管理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查纠违纪违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以过硬作风和一流业绩树立农业系统良好形象。

(三)在推动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要根据新的形势,加强职能调整、人才培养、知识更新,更好地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到农业生产一线,到农民群众中去,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对收集到的情况,要加强研究分析,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要善于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二要完善机构设置。去年,我们对委属事业单位作了调整,特别是新组建了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汪洋副总理给予充分肯定。在去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也部署了种子管理、畜禽屠宰管理、开放型农业发展等机构建设问题,通过一年努力,有了很好进展。这里

我想继续强调一下。各地要适应新工作、新职责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融合力度,该强化的职能要加强,不适应新形势的要重组,服务缺位的要加强,职能相近的要整合,配强班子、配齐队伍,切实提升履职能力。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依托“333工程”、“人才高峰”以及各类农业人才培训等工程和项目,切实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和指导。农业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思想品德好、三农情结浓、实用技能强的现代农业人才。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现代农业主战场创新创业,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农经农业系统的专家挂钩联系到村组、到基地、到园区,亮出自己的“牌子”,提高部门显示度。

7.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教育投入 篇七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重教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作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 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 精心做好工作, 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是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工程, 亲自抓、负总责;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与经济工作一起抓,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二是要精心抓好各项工程的落实。第一, 要责任明确。国办校的建设和提升, 教育局是工程主体单位, 是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街所属学校、幼儿园的建设和提升, 各乡镇街是工程主体单位, 是第一责任人。哪个单位完不成任务, 都要追究责任。第二, 要把好几个关口。一是工程质量关。这次涉及的校舍新建、扩建、功能提升是校舍安全工程的一部分, 着重解决的是校舍安全问题, 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 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严格按照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组织施工, 建设一所, 安全一所, 达标一所。在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和现场管理责任制, 每所学校要成立不少于三人的工程项目管理小组, 会同监理, 加强日常监管, 对原材料入场、施工工序、标准要严格把关, 注重过程, 注重细节, 提早介入, 坚决防范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二是手续审批关。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项目前期论证、立项、勘察、设计、规划、消防、图纸审核、预算审核、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工作, 可以交叉进行但不得简化程序, 要规范运作。各个工程要充分考虑雨季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倒排工期, 确保提前完成硬件建设任务。三是资金安全关。这么大的资金投入, 意味着权力和责任, 这是一把“双刃剑”, 要管好自己, 管好他人。对所有参与工程建设人员, 加强廉洁自律教育, 明确纪律要求, 确保工程高效益、干净运行。要安排专人管理项目资金, 专款专用, 独立核算, 建立和健全资金、资产明细账。

三是要保证教育投入的足额到位。一是教师工资。要优先保证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公积金、社保等教师福利待遇要按照标准予以保证。二是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是学校日常运转的基本资金, 开门就要花钱。各乡镇街党委、政府要按照标准及时拨付公用经费。学校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用好、管好资金。今年, 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要调整, 我们再困难也要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公用经费的发放使用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工程的配套资金。新建、扩建和功能提升工程的资金除了市补外, 区和乡镇街要把资金落实到位, 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工程资金的管理、匹配、使用, 必须规范、到位, 经得起审计,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力度, 确保师生安全, 确保教育局面的持续稳定。

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爱教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不辱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未来人才的培养者, 使命神圣而光荣, 肩上的担子很重。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要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特殊的要求, 按照社会上的一般道德标准去要求教师是不行的。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特别高, 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时刻绷紧为人师表这根弦, 用师德、师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街, 要把师德建设、纪律教育作为治本之策, 不断强化制度, 加强管理, 加大奖惩力度, 进一步树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要努力工作。教育工作专业性很强, 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师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 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教研, 跟上时代步伐, 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全社会要支教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不仅要全力以赴抓教育, 还要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优先战略思想, 宣传教师队伍中的感人事迹,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教育、人人热爱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理事会制度, 动员有识之士投资教育、支援教育, 参与学校的规划管理, 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办好家长学校,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8.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篇八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把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与转变。

1当前,为什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呢?

坚持“好”字优先,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7%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的挑战和风险,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

2坚持“好”字优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对于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的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国际化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拓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3推动经济杜会发展,坚持“好”字优先,应该处理好哪几种关系呢?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指标是速度即增长率,另一个指标是质量和效益。速度是显性的,质量和效益则是内在的。把“好”放在“快”前,就是要在“好”中求“快”,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有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强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持续存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已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8年的3.33:1。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好”字优先,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从2(300年到2007年,东部地区江苏省的生产总值从8554亿元增加到25560亿元,西部地区青海省从264亿元增加到760亿元。虽然东部、西部的发展都很快,但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努力提高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当前,我国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排放总量都居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同期我国消费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化铝分别约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8%、39.6%、31.8%、47.7%、和24.4%。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上一篇:大学个人思想汇报下一篇:有关阅读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