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2024-09-18

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精选8篇)

1.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一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案

东关小学 徐晓霞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学习为图书编辑目录的方法,在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拓宽阅读面。

2、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心得,化为己用,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3、选择学习名人读书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水平。

4、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培养他们对阅读优秀作文的兴趣。

5、课前准备 :(1)参观图书馆

(2)搜集一些名人读书的心得和方法。

(3)制作“优秀作文”奖牌。

教学过程:

(一)编辑图书目录

1.教师摆出一大堆图书,并要求一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出所要图书。

2.组织学生交流在找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混乱难找。

3.提出课题:试问今天才这么些书,如果有一个图书馆那么多书,也能这么找吗?

4.回忆参观时的印象,板书课题。

5.学生情况导入,发现问题。

6.回忆参观情况,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7.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出编辑图书目录的方法:类别、编号、书名。8.进行尝试练习,各组为组内带来的图书分类并编号入册。

9.组织交流。

10.小结方法和心得。

方法: ①确定类别及类别号。②把书分类。③给书编号。④登记,贴书号。

11.学生讨论交流在图书馆时所见到的编辑图书目录的方法 类别:理论、文艺、科技、工具、……

注意:大类别中还可以分小类别:如文艺可分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

编号:类别号+书号类+书名。

(二)读书的秘决

1、出示《李平心五勤读书法》

李平心的读书方法有五勤,即勤阅读、勤摘录、勤记心得、勤分类和勤编写。在他的居室,无论是从书房到卧室,还是从书房至床头,甚至沙发、茶几、厨房、厕所等处,凡要可到达之地,都有存放着纸片的小盒子。是他平时投放读书的笔记、摘录的“聚宝盒”,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归类、整理研究,写成了《甲骨文、金文扎记》

2、交流读文体会:

阅读要有恒心、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3、介绍方法

(1)教师介绍鲁迅读书的秘决: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名人的读书方法。

(3)教师补充一些阅读秘訣如

“四勿一高”读书法

“五勤”读书法

“十目一行”读书法

阅读四法:一.扩大阅读面

二.勤于思考

三.勤于记录

四.善于运用

4、组织交流汇报

(1.学生交流名人读书方法。

(2.讨论理解名人学习方法。熟记一到两种读书方法(3.交流汇报。

5、交流学习心得。

(三)优秀作文的阅读

1、引题“优秀作文的阅读”

2、引导交流:小朋友,你们喜欢读优秀作文吗?说说什么是优秀作文?阅读优秀作文有什么好处?

3、小结激趣:优秀作文是我们小朋友写的作文,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起来亲切,认真阅读对我们提高阅读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优秀作文: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标点符号。

好处:拓宽思路、丰富写作材料,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出示优秀作文《保护蜻蜓》

5、指导学生小组内交流作文内容及阅读方法。阅读方法: ①读题,猜内容,看题目好在哪里。②读文,想内容,理层次。③思文,文章的特点和学习、借鉴的地方

6、小结:我们通过阅读实践,明白了阅读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读一篇优秀作文,并做好读书笔记。

布置作业: 回家为自己的小书柜建立一份书目档案。

2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作卡片摘录。3回去选一篇自己喜欢的作文,运用学到的方法。

4自己认真阅读一篇作文并作好读书笔记,并仿写一篇作文。

2.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二

一、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词汇量欠缺

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多少, 高中学生词汇量少就不能显著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英语词汇意义认识狭窄, 就难以领会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因此, 词汇量对提高学生阅读准确度和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 总是靠题海战术, 不从基础词汇开始学起。在阅读过程中, 很多学生看到生词就觉得厌烦和紧张, 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学生阅读技巧不足

高中英语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的翻译理解, 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 大部分学生不太熟悉阅读策略, 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阅读技巧。这种现象就说明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技巧培养, 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这种问题教师方面存在影响, 学生方面更存在认识不足, 学生不注重日常的总结和积累, 只顾埋头阅读, 因此, 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技巧是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难题。

3.语法基础知识不足

虽然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 语法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于学生更好分析句子结构有很大帮助。很多高中学生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语句和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很多学生当遇到这些语句时, 弄不清楚句子结构, 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时学生理解的意思和原意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阅读过程中, 无法对整个句子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从而对整篇文章理解产生了歧义。

4.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之后, 就会驱动自己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但是学生却没有花费足够的力气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这种现象从某种层面反映出高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高中阶段的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教学节奏单调, 气氛沉闷, 阅读体裁单一, 对阅读学习就是提不起兴趣, 甚至有些学生在阅读课上不知道该做什么, 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 对他们来说阅读不是兴趣而是一种负担。

二、利用课外分级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分析

1.科学对学生进行分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 英语阅读能力是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学生进行课外分级阅读, 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 逐渐获得独立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英语兴趣, 学习能力、学习观念以及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对于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高, 付出的努力更多, 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参与互动, 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外阅读计划制定方面, 因此,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选择课外分级阅读材料

学生课外分级阅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规范, 融合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内容应该包含了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教育、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外分级阅读的文学作品中难度应该保证与高中英语教材难度相适应。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分级阅读, 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自然面貌、科学知识、文化背景、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现状, 为学生更高年级阅读课外读物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课外分级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级情况, 每周选择3~5篇难度适中的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做出相应的笔记, 同时, 要完成文学作品所附带的课后阅读理解, 随后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课外分级阅读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拓展不同领域的英语文学体裁, 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强化分级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英语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课内和课外阅读材料有效融合, 让学生通过阅读, 提高词汇量, 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技巧, 与时俱进, 掌握先进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 提高课外分级阅读的效果。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阅读量越多, 词汇的重复率就会越高, 学生对各个单词的释义掌握也就越轻松, 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加强, 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阅读习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升, 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保证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 但是英语学习效果依然不高, 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中课外分级阅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 同时让学生阅读分级英语文学作品, 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 就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利用课外分级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有一定帮助。

3.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三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课外分级阅读;对策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英语能力的核心要素,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在升学考试中对学生的写作、阅读理解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应该结合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获取英语信息、应用英语、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高中升学考试中,阅读理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对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一、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词汇量欠缺

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多少,高中学生词汇量少就不能显著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英语词汇意义认识狭窄,就难以领会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因此,词汇量对提高学生阅读准确度和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靠题海战术,不从基础词汇开始学起。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看到生词就觉得厌烦和紧张,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整篇文章,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学生阅读技巧不足

高中英语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的翻译理解,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大部分学生不太熟悉阅读策略,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阅读技巧。这种现象就说明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这种问题教师方面存在影响,学生方面更存在认识不足,学生不注重日常的总结和积累,只顾埋头阅读,因此,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技巧是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难题。

3.语法基础知识不足

虽然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法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于学生更好分析句子结构有很大帮助。很多高中学生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语句和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很多学生当遇到这些语句时,弄不清楚句子结构,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时学生理解的意思和原意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整个句子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对整篇文章理解产生了歧义。

4.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之后,就会驱动自己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但是学生却没有花费足够的力气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这种现象从某种层面反映出高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高中阶段的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教学节奏单调,气氛沉闷,阅读体裁单一,对阅读学习就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阅读课上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对他们来说阅读不是兴趣而是一种负担。

二、利用课外分级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分析

1.科学对学生进行分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阅读能力是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学生进行课外分级阅读,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逐渐获得独立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英语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观念以及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对于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高,付出的努力更多,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参与互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外阅读计划制定方面,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择课外分级阅读材料

学生课外分级阅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规范,融合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内容应该包含了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教育、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外分级阅读的文学作品中难度应该保证与高中英语教材难度相适应。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分级阅读,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自然面貌、科学知识、文化背景、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现状,为学生更高年级阅读课外读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课外分级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分级情况,每周选择3~5篇难度适中的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做出相应的笔记,同时,要完成文学作品所附带的课后阅读理解,随后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课外分级阅读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极拓展不同领域的英语文学体裁,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强化分级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四

韦集中心学校

李远

[摘要]: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条件,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字]:课外阅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我们单纯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丰富、规范语言,在广收博采中汲取养份;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见,课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大语文教育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2、没有时间读。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3、没有书读。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因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上百元,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1、让学生有书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挑选图书室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1次,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1本书,存放在图书角,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2、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讲述一下《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蜜蜂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4)给予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童话故事;举行故事会、续写比赛。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以巩固学生的兴趣。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教给恰当的读书方法,还要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3)辅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五

课题提出的背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日益突显其重要性。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就我校当时的阅读现状看: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资源。通过调查发现:有73.3%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有55.0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有36.05%的认为可以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学生认为是休闲娱乐;从阅读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每天看书不足30分钟;从阅读途径来看,较少的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生虽然在读书意识上有一些重视,但阅读途径单一,阅读面较狭窄,阅读深度不够等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校于2009年9月成立了“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课题组研究讨论,确定以“新课标”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教育,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指向课本以外的校内外各个场所。

研究过程与成果

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提高读书能力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作以总结: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读书方法

乐于读书,善于阅读,是成功者重要的品质。所以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总结和体悟读书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往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却不注重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读书依赖于教师,不会主动去感知课文,不会主动思考,造成学生低能现象。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送给学生自能读书的金钥匙。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时做到:字准句通,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能汇报出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点拨、引导,同学的帮助,媒体的诱发等)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体会文中蕴含的意思。最后对课文中有积累价值的语句加以记忆积累,对阅读及习作有帮助的典型语例进行迁移练习。学生处于主动感知语言的学习氛围中,既使他理解有偏差、有错误,可以引导学生在精读和品读中再通过议论、探讨解决。经过反复指导和训练,学生读书方法掌握了,课外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2、指导阅读方法要注意的问题(1)先扶后放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要给以指导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2)先易后难

读书指导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做到由易到难。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题材上,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欢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小新闻。(3)先短篇,后成本

有时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读书不能坚持,一本书读个开头就搁下了。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头忘了前头,始终一团乱麻。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便坚持读完,也免不了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简本巨著或“大部头”某些章节。(4)先精读,后略读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

基础,所以要精读训练在先。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5)多多益善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倾向于小学生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学生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很好“课文”。

二、培养良好读书习惯

一个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就会养成某些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习上认真阅读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

1、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

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的习惯是得花大气力的。开始时,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一定要把习惯培养起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

读“正确”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2、指导学生用心去默读

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严格训练,第一学年以后,学生就能初步养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读书习惯,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了。在这个基础上,便开始进行默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默读时用眼睛看,使字、词、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不出声,不动嘴。开始训练时,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他们有的会轻声地读,有的虽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实际上仍旧是“朗读”,教师要随时提醒,随时纠正。

默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在默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例如,初读文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注意文章里的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想一想文章讲的什

么事,有哪些疑问,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随着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外用心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3、带着问题读

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跟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我们要求学生读课文或阅读课外读物时,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全懂了?还有什么疑问?有疑问必须努力弄懂,不能含糊。

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发现了问题,自己不认真思考,就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别人帮忙解决。其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必须自己要先想办法解决。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的。有的问题经过努力仍旧解决不了,或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时,还是应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在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听别人发言时,要问问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吗?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如何修改自己的意见。

三、开展大语文读书活动

为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课题组研究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图书室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创办班级图书角

小学生年龄小,再加上家庭条件的制约,学生个人很难有大量图书阅读,而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也不够方便,因此,创办班级图书角便是适宜之举。

图书由教师捐一些,学生每人捐几本,这样便有近百本书。而后又发动学生多买书存入,图书角逐渐充实。图书角的管理和借阅分工负责,定出系列的管理与借阅制度,完善管理。此举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阅读的天地,又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图书角每隔一段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一批图书,供学生借阅。看完一批图书,归还之后再借一批。这样既保存好了图书,又解决了许多现行图书借阅的不利之处。

2、订报订刊

学生每人订阅一份小报或刊物,是阅读活动的又一组成部分。学生订的报纸有:《小学生语文报》、《作文报》、《山东少年报》等,刊物有《少年天地》、《中华少年》、《当代小学生》、《我们爱科学》等等。

这些报纸刊物是学生大量阅读,并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

3、开设阅读课

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纳入日常的语文教学,进入课堂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报刊,边看边写读书笔记,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读书行为进行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产生的疑问与提出的问题,教师也给予必要的引导或解答。

4、读书交流会与读书节

为了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班级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读书节。在交流会上,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互相传阅。介绍自己本周重点读了哪本书,以及读后的收获和感想;在读书节中,举办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推荐好书,介绍读书经验,交流读书所得,评选“读书标兵”等。

5、利用网络阅读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较有价值的文章。有的在网上直接阅读,有的打印后供学生传阅。

实验效果与反思

我们以“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研究”为突破口,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学校对教师、班级和学生的实行“学生读书习惯”专项评价。课题组在实验期间编写了《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美文选编》等材料,对学生的课外读书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习惯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基本能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学生参加处、区级读书竞赛,均获一、二等奖;学生作文和表达水平也大大提高,语文学科成绩提高很快。学生语文综合及格率由2009年的72.6%上升到2009年的96.2%,综合优秀率由2009年的30.7%上升到2010年的60.9%。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师、骨干教师,两年内我校有30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或获奖;有5项市区科研课题结题;有30多篇学生作文在区市报刋上发表或获奖。

6.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六

虽说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存在着模糊性和朦胧性,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都经过历史的考验,才成为人们公认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它们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呕心沥血之作,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无不见诸其中,经常性地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凭借个人的经验,通过感知、想象、理解和投射,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领悟美和创造美,从而丰富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一.形象再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就是指个人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它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换言之,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层次,需调动学生审美直觉力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形象。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学形象。

对于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作品美感的途径,把无声的文字演绎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直接对话,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如有感情地朗读《繁星春水》、《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傅雷家书》等作品,可以借助作品的语言文字,使读者置身于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再现形象,跨越时空,跟作家、作品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感悟和体验到作品真挚而深沉的思想精髓,感知爱的真谛,产生美的体验。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同时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阅读时,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的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也就是把作品中的形象付诸于生活的实际,从再现形象中感知美、领悟美。刘勰将这种审美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作品阅读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使之活跃起来。

二.意象透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能产生审美感受的新表象的能力。想象对于审美非常重要,英国批评家艾狄生曾说:“一个人如果想真能鉴赏一部作品,并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他就得天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因为文学有着超越文字表面的丰富的意象世界,如果不能领悟文章深层次的意境,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一部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化、人化的自然,就是一个个森罗万象、神秘多元的世界,这也是美的根本源泉。学生走向这个美的世界就是从阅读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透过意象,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这种审美想象力越丰富,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造就越真实。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关键在于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对作品意象进行透视解码,发挥读者的审美想象力。语文教师应借助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让作品中的画面活在眼前,使作者的意蕴酿于心中,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对作品优劣的判断能力。

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在经过三昼夜战胜巨大的大马林鱼后,又反复遇到鲨鱼的袭击,在搏斗武器一件件失去时,能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杀死、打伤无数……这样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人类在跟强大势力搏斗时,具有非凡的毅力、坚韧的斗志和无与伦比的力量。这样的美,只有在经过对一系列的意象进行透视后再能感受到。

三.人物剖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最好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鉴赏”。审美鉴赏力是指在理性的层面上,对审美对象的意蕴和外在形式进行鉴别、批评的能力。它除了可以从作品中的形象、意象上进行训练外,还需要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性格剖析和价值判断。

文学作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又“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读者在对作品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上来,以此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美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离情。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离愁别怨、爱恨情仇,无不洋溢着人情和人性的霞光,无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顿悟。在剖析和对照中,潜移默化地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格得到升华。

即使是悲剧人物和丑恶形象,也同样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对于悲剧人物,如可怜的窦娥、不幸的祥林嫂、隐忍的鲁侍萍、绝望的安娜卡列尼娜、悲惨的芳汀等,作家有意将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挖掘这些人物的悲剧实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的品质,激发他们同情友善的审美情感,同时,还使他们学会理性分析现实,探究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对于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至丑”。作家正是通过对丑的赤裸裸的暴露和鞭挞,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审美理想。阅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丑行,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以此培养批判与憎恶的情感,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目的。对丑的厌恶越深,便是对美的向往愈切。由此,具有负价值的丑类便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同样少不了这类形象。

四.主题挖掘,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中,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会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审美创造力。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畏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有“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信仰追求……这些载入史册的人文精神于当今时代仍值得继承和发扬。当审美情趣上升到对时代文明的认同时,“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爱我家乡、兴我中华”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放射着理性审美光芒的主题,将会在学生的笔下、身上得到演绎和光大。

如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让人领悟到:“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事业”等美学主题。指导阅读时,帮助学生获得理性的共鸣,进而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好情操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是人文化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理解文学、并懂得表达内心对美的感悟的人,就要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去探究、感悟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甚至哲学理念,用他们的智慧去作伦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实践、探索和表达,让情与理和谐外化,实现审美的再造和升华。

总之,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他们在探究到文学美的同时,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明确人生理想当追求崇高与伟大,人生价值在于矢志不渝地为理想而奋斗……这应该就是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意义之所在吧!

7.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可以丰富情感、拓展思维;可以循迹历史畅想未来;又可以提高修养弥补不足。但根据调查, 一些中学生对名著知识知之甚少。让每个孩子喜欢读名著, 让孩子们走进她, 确实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下一番功夫。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个中学生自由徜徉于文学名著的殿堂, 汲取其精神营养, 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呢?下面就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 针对中学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症结谈一谈自己的策略。

一、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参与的积极性, 我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量, 亲自为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有中外名著 (《红楼梦》《基督山伯爵》《老人和海》等) 、名人传记、散文 (余秋雨、郁达夫等) , 并且在学生中开展“读《读者》谈《读者》”课前演讲活动, 学期结束时将演讲稿有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 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2.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首先容许学生将课外书带到班级, 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阅读;其次, 在家长会的时候, 取得家长的配合, 在家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

3.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会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4.积极开展鉴赏阅读, 做好读书笔记:学生阅读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 往往只知作品写了什么, 至于怎样写和为什这样写, 却知之甚少。所以我在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少阅读一部课外书的同时, 也要求学生随时写下心得体会:或是人物评价、思想领悟, 或是语言分析、人生感悟等, 内容不限, 字数不限。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 要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巧借课文, 以点带面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 挖掘兴趣点, 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 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 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 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三、名著导读课, 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 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 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 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 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 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 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 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 在名著导读课上, 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 孰能无憾》, 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 富含生活的哲理, 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 肯定会获益匪浅。

四、及时引导鼓励, 让学生感悟作品的美

感悟是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 是语文阅读的本质所在。一部好的文品, 只要认真去读, 用心地去感悟, 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一种美。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 面对文本, 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 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 (道) 不出。读不懂, 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 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因此,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教师应加以点拨, 允许学生多疑、多问, 鼓励他们说出个人的独特见解, 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 教会他们怎样去把握主题, 怎样去感悟作品的艺术价值, 怎样去审美。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注意力集中, 有目的地阅读和识记, 勤于质疑问难, 掌握朗读、默读、跳读、精读、批注、摘要等多种阅读方法。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这部作品时, 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一个顽皮可爱, 不畏艰难险阻, 忠心耿耿的猴子形象。然而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又在哪里呢?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他们基本上能够认识作者对神魔世界的描写, 正是反映明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而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 教师对他们引导鼓励, 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逐渐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8.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 篇八

本文主要阐述“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实验中所采用的最有效策略: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是每位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自主阅读 能力培养 选编书目 有效指导 读书活动

少年儿童阶段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后推荐给孩子,引导他们去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一个从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

一.课题提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国台湾省于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的确,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一个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过中外名著的人,他就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宽厚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肯定都会有过一个大量、专注阅读的阶段,肯定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二.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童话卷、诗歌卷、散文卷、科学文艺卷、小说卷、故事卷;少年侦探易拉明科学探案系列——《神秘的脚步声》、《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逊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衢州晚报》、《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語、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在班内搞个图书推销活动,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好书,再借给同学看,看完后讨论讨论。凡推销成功一人者可得10分,谁推销的多谁得分就高,根据得分高低评出“最佳图书推销员”若干名,实验老师要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当然《借书制度》得人人遵守,爱护书籍的教育必不可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丢失照价赔偿”得警钟常鸣噢。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实验班每学期都要组织“读书节”主题读书会活动,且各有侧重,三、四年级为童话系列;五年级为古典名著系列;六年级为了解中外著名诗人、作家与作品系列活动。而背诵积累中华古诗词活动则始终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

上一篇:向警旗致敬,牢记十六字训词,践行理想信念下一篇:病假请假条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