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树的诗歌

2024-07-21

关于植树的诗歌(共11篇)

1.关于植树的诗歌 篇一

关键词:植树造林,造林技术,重要性,管理措施

1 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性

1.1 植树造林的生态作用

如果植物的覆盖面积较低, 每当遇到雨季大量的泥沙就会流入河中, 不仅造成田地的毁坏, 还会使得河床变高, 从而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 通过植树造林, 现有的自然生态田地能够得到保护, 还能够通过开发一些适宜进行植树造林的地方来增加林地的面积, 从而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1.2 植树造林的环境作用

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 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每年到了风季, 大量的田地都会遭到破坏, 对于城市的影响也很大, 因此进行植树造林, 不仅能够抵御风沙的袭击, 使得环境得到改善, 还能够避免干旱、洪涝灾害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失。

1.3 植树造林的经济作用

植树造林能够为人类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林业产品, 比如说水果、药材、茶叶、橡胶等, 这些不仅能够为林业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还能够为林业企业提供一些长期的资源基础。通过有目的地增加林业产品, 不仅能够不断满足社会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 还能够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 植树造林技术方法

2.1 造林地块的修整

造林的土地修整是植树造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完成以下几点:

2.1.1 造林地的清理

进行造林地的清理就是要改变林地的土地条件, 清除造林地里的杂木、杂草等植被, 以及一些妨碍植物生长的东西, 其目的就是在于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阳光能够直射到地面, 保证地表层的温度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保证幼苗能够健康的成长。也为接下来的土壤翻耕和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等作业提供了方便。进行清理的方法有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主要是采取人工或是机械的清理方式, 将杂物归拢在一起, 采取火烧或是搬运的方式使得林地干净。而化学药剂主要是喷洒一些化学除草剂或是杀虫剂, 从而遏制无用生长物的生长。

2.1.2 土壤翻垦

除了进行造林地的清理之外, 还需要对土壤进行翻垦, 这是为了改善土壤的结构, 从而提高造林地的成活率。土壤翻垦主要需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

土地翻垦的方式。一般来说, 土地的翻垦方式有2种形式, 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是指在将土地全面清理之后, 对林地土壤全部翻耕。这个情况适用于坡度较缓、地势平坦且土地没有被风腐蚀的地区。通常情况下, 当土壤质地比较疏松而且植被稀少时, 全面整地的坡度应该在10°以下;而当土壤质地黏重、植被覆盖良好的情况下, 这时整地的坡度应在15°以下。局部整地是对造林土地部分土壤进行翻开的整地形式, 包含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2大类, 主要用于山区整地。顾名思义, 带状整地就是进行长条形土壤的翻垦, 而块状土地是对块状土壤进行翻垦。

整地深度。整地深度是进行整地规格的重要指标, 常常受到气候、根系、立地、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一般情况下, 将加大整地的深度和加大整地宽度的效果相比较, 加大深度的效果较好, 主要是因为在增加整地的深度的同时, 林木根系的分布深度也随之增加, 从而能够有效促进林木高生长。通常, 由于苗木的根系一般在25~30cm左右, 所以整地的深度最大在40~50cm。

宽度。宽度是指带状整地的宽度, 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土壤的侵蚀强度;地形的坡度, 一般随着坡度的增加, 整地的宽度就会变小;植被的状况, 在种植一些较高、种类较多且生长茂密的植被时, 就要加大整地的宽度。树种的特性, 种植喜光而且生长迅速的树种时, 应该加大宽度。

长度。整地的长度和种植植物地点的均匀程度有关, 也就是植物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般来说, 植物之间的间隔距离与地形坡度、植被的情况、造林的密度相关, 长度应该适中, 这样才能便于进行机械作业。

2.1.3 整地季节

整地的季节包含2种情况:随整随造。这种情况适合土壤肥沃、湿润、植被稀疏的熟土地以及风蚀严重的沙土地中进行。提前整地。通常整地的时间应该提前1~2个季节, 但值得注意的是整地时间不能提前的过长;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进行整地, 最好选择1个雨水较多的季节, 这样就能够改善土壤的水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 使土壤充分熟化。

2.2 造林技术的规程

目前, 植树造林主要运用直播造林、栽植造林和分殖造林3种方案, 具体分析如下:

2.2.1 直播造林法

直播造林法还称作播种造林法, 主要是在面积比较大的造林区域内, 利用飞机、播种机械等先进设备直接把树木的种子播种在造林区域内。这种造林方法非常简便, 既省略了育苗的程序, 又非常便于施工。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条件较好、对于造林的要求不高的造林区域内, 而且直播造林对于幼苗和土地后期的管理过程要求非常高。在进行播种之前, 要对造林地进行全面的整理, 从而保证造林地良好的水土条件。

2.2.2 栽植造林法

一般栽植造林法又称移栽造林法, 主要是选择根系完整、树龄较小的苗木作为造林的材料, 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造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树苗能够移栽到环境较差的土壤中, 苗木能够稳定的生长, 这就降低了对于造林地的要求。通常栽植造林有2个步骤。对于苗木的培养过程。移栽造林的幼苗要尽量选取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和播种苗, 而且, 大多数情况下, 苗木都是先经过专业苗圃的养育, 等到了适合栽植的苗龄之后才能够进行移植的相关步骤。在苗木栽植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整地方式。在进行移植的时候, 要保证苗木处于水饱和的状态, 最大程度地缩短起苗到栽苗的时间, 从而使得苗木的根系保持湿润, 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通常称为扦插造林法和分生造林法, 主要是直接选取树木的树干、树枝以及树根等相关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时的材料, 并对这些器官直接扦插造林的一种方案。这个方案很好地节约了培育树苗的时间和费用, 而且造林的方法相当简单, 树苗的成活率非常高。树苗在生长的初期生长速度非常迅速, 并且能够延续母体中优良的特点。

但是, 这种方案对于造林地的要求非常高, 而且造林环境中的母树的数量应该比较充分, 从而保证分殖器官的数量。土壤应该保持疏松与湿润的状态, 这样插穗才能容易生根成活。

3 提高植树造林成效的有效途径

3.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有计划地在一些水土流失或是土壤沙化严重的地区停止耕地活动, 适当种植一些植被, 从而恢复被破坏的森林植被, 降低水土流失, 保证涵养水源。

3.2 幼苗管理

幼苗一般要经历缓苗、生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过程。而幼苗的管理阶段对于树木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未来生长状态。由于幼苗初期的生命力十分脆弱, 因此需要工作人员的细心呵护和培育, 为幼苗建立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合理的对幼苗进行修剪工作, 确保苗木可以正常的成长并形成良好的干型。

3.3 抚育管理

3.3.1 穴面覆盖

造林后, 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 采用保水剂叶面喷施、地膜覆盖等技术, 既可防兔抗旱, 又可避免大雨时雨滴击溅表土, 减少蒸腾失水。

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

3.3.2 浇水整穴

造林后如无雨, 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d内浇1次水, 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 要及时查苗看穴, 如苗木被冲压, 应及时扒出扶正, 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应及时修筑好。

3.3.3 灾害防护

按照“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实行火、病、虫、鼠、兔等灾害的综合防治, 定期进行灾害巡查, 根据灾害程度进行防治, 避免环境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 做好相应的预测、预防工作, 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确保“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4 结语

当前, 植树造林的工作面临着诸多威胁与挑战, 只有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 才能确保树木的成活率, 提高植树造林的效率, 迅速恢复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凤山.植树造林技术与病害防治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4, 5 (3) :85-86.

2.关于如何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植树造林;树种选择;密度选择;方法选择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不是两个对立的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是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植树造林,是一项系统的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和整合,并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完成植树造林的工作。包括树种的选择、密度的配置、造林方法的选择等多个方面。

一、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是否适当,是否做到适地适树,这是造林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不但造林不易成活,即使能成活,也不会成林,更不会成材,造林地的生产潜力不能发挥,也起不到森林的防护作用。在干热河谷地区,树种选择的作用尤为突出。造林树种选择的主要原则要考虑二点:第一,树种要最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第二,树种要具备最有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是为了保持水土还是为了生产木材或生产薪材等。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有不同要求。林种就反映造林目的和要求,因此就要按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提出要求,进行比较,最后选定。

上述二点考虑要紧密结合,如果不按这个要求选择树种,将会费了大力气培育出的人工林,其经济价值不高或防护效果不好。同时,在选择造林树种时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问题,如种苗来源是否够用,栽培技术有无经验等因素。

(一)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用材林对造林树种要求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适合干热河谷生长的树种有乔木、也有灌木、生长速度因树种不同,也有很大差别,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一年能生长1米多高,有的树种一年才生长几十厘米。丰产要求就是造林树种生长高大,寿命较长,材积生长的速生期较长。优质要求,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小。良好的用材树种应该具备树干形通直、饱满,分枝细小、整枝性能良好等特性,这样的树种出材率较高,用途较广,经济价值较高。除上述要求之外,还可了解所选树种的其它性状,如其它用途或性能,尽可能选出多功能树种。

(二)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经济林的产品不是木材,而是果实、树液、树皮、栓皮、果壳、花或叶片以及寄生虫的分泌物等树木生长发育过程所形成的某一部分。要求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尽可能收获期早。由于经济林的产品种类多样,利用部位各有不同,对树种要求的具体指标也不一样。发展经济林,选择树种时,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要以市场为导向。特别要重视优质品种的选择,否则虽然产量多了但不值钱。

(三)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由于防护对象不同要求也不同。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固沙林等。在于热河谷地区主要防护对象是水土流失,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阻拦和吸收地表径流、涵蓄水分等。因此,对水土保持的树种要求如下几方面:(1)根系发达,能笼络土壤,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选用根蘖性强的树种或蔓生植物;(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容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生长迅速,郁闭紧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林下能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4)对立地环境适应性强,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耐高温。

二、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一)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点的数量,通常以株或穴为计算单位。森林的群体结构是森林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植物之间互相作用的表现形式。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经营的目的:纸浆材要求短轮伐期,高密度;农田防护林要求挡风,枝下高较低,故密度不宜过大;水土保持林则要求密度大,加快郁闭;行道树则从美学方面和交通方便两方面来考虑。

2.树种特性:考虑其喜光性,耐阴性,树冠特性,生长特性,分枝特性。

3.立地条件:好的稀植,差的密植,以保证一定的成活株数,但具体密度应因地制宜。

4.造林技术:好的稀植,差的密植,当然,具体地段应具体考虑,不可生搬硬套。

5.经营条件:交通条件好,小径材有销路的地方适当密植,否则稀植。

确定造林密度和群体结构可以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结构与组成,了解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在整个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通过人为措施,始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既能使个体充分发育,又能优质高产,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二)种植点的配置

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的密度种植点在造林地上如何分布。分布形式不同,形成的林分各株树木之间相互关系也不同,这将影响植株间的光照时间,甚至影响植株的营养和水分吸收,以及保持水土的作用。造林地上种植点的配置通常采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群状等种植配置形式。

正方形配置其株行距相等。有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较常用的配置形式。长方形配置其行距大于株距,这种配置形式方便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三角形配置是相邻的种植点彼此错开。营造水土保持林常采用三角形配置,有利树冠均匀生长和截留水土,

起到蓄水固土作用。群状配置形式,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配置的点上,也就是种植穴的位置上,栽种几株在一起(或有播几粒木豆或小桐子)形成一个植生组,这个组群内的幼苗很快郁闭,形成植物群体,这个群体对外界的不良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三、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按造林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种。在干热河谷使用的造林方法常采用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

(一)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主要采用营养袋苗。营养袋苗上山造林在雨季进行,可以不用浇定根水,由于它具有完整的根系和生长健壮的地上部分,对不良的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适应性较强,生长稳定,能够比较稳定地达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不间断的生长。

(二)播种造林

将林木种子直接播在造林地上的这种造林方法称为播种造林。由于从种子萌芽开始就在造林地上生长,不经过移植过程,因此,植株个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根系未受任何损伤,对植株生长有利,特别是对直根性树种,主根发达,侧根稀少的树种生长更有利。播种造林省去了育苗工序。施工技术简单,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山区,为绿化荒坡荒山很值得采用的方法。播种造林要有它一定的适用条件,适用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木豆、山毛豆、坡柳、小桐子、相思类树种、松类等。另一方面的适用条件就是要求土壤水分充足。干热河谷地区只有雨季来临土壤水分才会充足。掌握当雨季将要来临前的一周时间把种子播入土壤中,等待充沛雨水的降落,种子和土壤吸水同时饱和,达到种子发芽生长。

(三)营养袋育苗

塑料袋选用高15cm、直径10cm。根据干熱气候的特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按营养土配方,拌好营养土,即用当地较好的细土60%,晒干过筛的牛马粪25%,细砂10%,钙镁磷肥5%,以及少量防病防虫的农药。二是抓好种子处理,对种壳坚硬的种子,如相思类,要采用两次沸水浸种法。即将干种子放人盆内,注入沸水15min后,滗去水后再注入第二次沸水,让其自然冷却浸泡48h,捞出种子即可播种。对容易吸水的种子,如银合欢、桉树类,只需冷水浸泡48h后即可播种。三是按时浇水。

四、结语

总之,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树种,用最科学的方法,保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更严格地说是使某树种的地理种源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付.如何正确掌握植树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3).

[2]李延凯,郑龙全.现代林业的未来发展思路探析[J].民营科技,2010,(02).

3.描写植树的诗歌诗句 篇三

(第一首)

碧桃映衬白皮松,银杏千年况味浓。

西府海棠依玉树,孙河晴岸起蛟龙。

挥锹铲土微微汗,浇水施肥款款情。

绿化城乡皆一体,春风得意挺茏茸。

(第二首)

春风谁引过桥东,尽使桃开万树红。

枝点簪冠花打袖,身余除去味香浓。

(第三首)

政策回乡仅五年,杨柳已是木参天。

保持水土争功绩,盖砌房舍作柱椽。

责任田中金浪涌,自留山上绿荫连。

春风吹得山村富,植树人家人万元。

(第四首)

肩扛铁镐手拿锨,早起匆匆忙上山。

腿脚伤疼犹不怕,挖坑总是抢前边。

(第五首)

阳光雨露润桃源,玉树琼枝布景繁。

你付真诚穿翠绿,我倾大爱美家园。

(第六首)

种树育人相并提,人和环境共休戚。

目前植树多投入,日后儿孙少害疾。

(第七首)

一声号令动千军,遍野红旗歌入云,

秃岭荒山迎远客,碎石衰草辟新林。

老者培苗挥汗雨,少儿浇水荡童音,

今朝辛苦究何意,绿伞他年庇后昆。

(第八首)

我倾大爱美家园,绿染千川立誓言。

秀色中华多壮丽,福添后世雅庐轩。

(第九首)

苍茫窗外雾阴霾,雨水臨时把樹栽。

翠柳芽生疏影去,青枝花滿暗香來。

三分春色先修柏,一片冬苗后剪槐。

莫道家山园圃小,他年定是棟梁材。

(第十首)

爷爷刨土劲无衰,奶奶植苗笑眼开。

孙子颠颠忙去抢:这棵小树我来栽!

(第十一首)

勤栽绿树凿甘泉,锦绣添装国更妍。

环保建功施大爱,子孙厚享赞前贤。

(第十二首)

一任天光宝鉴开,

梧桐呼唤凤凰来。

茫茫无际蛮荒漠,

4.植树节的诗歌2首 篇四

然后遐想

你会感觉

那是一朵神奇的荫凉

只是这个三月很长很长

一个民族将它灌溉喂养了数千年

数千年后的又一个三月呵

依然呈荒芜光秃状,走进

林业部长或党报的号召文章

而这朵荫凉也很重很重

几代人都幻想将它搬进阳台、屋场

然而气力总是半途而废

荫凉无奈,惋惜着

竟自躲进人们焦虑的渴望

也许顺为和煦中续着冬天的雪霜

也许因为阳春里窥伺着夏日的骄阳

更何况有短浅的镐锄舞弄着贪婪

更何况有无知的锯齿狰狞着摧残

而企望又不能缩短三月的漫长

而等待又不能减轻荫凉的重量

还是把三月攥紧手心

然后思想

你会感觉

心坎萌动着艰辛的呐喊

植树节

5.关于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与考试 篇五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抓好鉴赏的切入点:

1.从标题入手。

2.从作者的生平情况及艺术风格入手。

3.从注释及题目的相关提示入手。

4.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象入手。

5.从作品中的重点词语入手。

三.常见题型及套路。

(一) 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中, 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这首诗歌是怎样动静结合的。等等。

解题套路: (1) 指出运用的手法。 (2)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3)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 形象意境类:

A.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形象的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套路: (1) 是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鸟出笼后自由飞翔, 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

B.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套路: (1) 描写的景象。 (2) 意境的特点。 (3) 作者的思想。

(三) 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诗歌中哪句话或哪个词或哪个字比较妙, 妙在哪里?

解题套路: (1) 总述语言特色。 (2) 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这样的语言的好处。

(四) 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 内涵。概括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内涵。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 态度, 主张。

解题套路: (1) 塑造的形象。 (2) 作者的感情。 (3) 作品的思想意义。

笼统地说:从艺术节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具体题目。

四.诗歌之比较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 (亦称抒情主人公) 和诗人之外的特定对象的形象。解答此类题, 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 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等, 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 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 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 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2.比较情感基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 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 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 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 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柴侍卿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 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 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 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 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 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结合作品内容, 进行细致分析后, 便可以按照具体答题格式进行答题: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 用一“逐”字, 说柳枝追逐东风, 变被动为主动, 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4.比较意境的营造。

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 感染力强, 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 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 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 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写了“山中”景色, 简要说明各有什么特点, 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第一首诗中的“高风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 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 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 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 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 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5.比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 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并按照“手法+分析+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例 (略)

附:特殊意象

柳 (送别留恋) , 月亮 (思家想人, 盼望团圆) , 鸿雁 (书信传情) , 松、竹、梅、菊、荷花 (高洁品格) , 桃花 (美人) , 鸟 (自由) , 莲 (爱情) , 梧桐、芭蕉 (悲凉、凄苦) , 杜鹃, 俗称子规 (凄苦、思乡、怀亲) , 蝉 (高洁) , 寒蝉 (悲凉) , 鹧鸪 (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 冰雪 (心志的忠贞, 品格的高尚) , 南浦 (水边送别) , 长亭 (陆上送别) , 乌鸦 (衰败荒凉) , 猿啼 (悲伤) , 羌笛 (凄切)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芳草 (离恨) , 蟋蟀, 又叫促织 (怀念征人) , 浮云 (在外漂泊的游子) , 丁香 (愁思或情结) , 鸳鸯 (恩爱的夫妻) , 梅子的成熟 (少女的怀春) , 马 (奔放) , 鸡狗 (田园) , 东风 (春光) , 西风 (落寞) , 海浪 (人生的起伏) , 水 (岁月短暂, 时光流逝, 绵绵的愁思等) ……

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时要注意四大方面: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三.修辞手法;四.抒情方式。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其中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 描写, 白描, 工描, 细节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等;抒情,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等。

2.表现手法:联想, 想象, 类比, 象征, 渲染, 烘托, 对比, 反衬 (衬托) , 托物言志, 赋、比、兴,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情景交融, 用典,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 欲扬先抑, 乐景哀情。

6.关于植树的诗歌 篇六

关键词:造林地;整地;植树造林;方法

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

一、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方法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二、人工播种方法

(一)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

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

(二)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

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

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三)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

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人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

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四)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

三、植树造林常用方法

(一)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二)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三)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四)其他方法

1、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蜡速蘸插条的上切口,即蜡封,以防止插条水分过度散失,然后插入垄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

2、插根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l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要注意,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人土下2-3cm。

3、分蘖造林

7.植树节诗歌 篇七

我们接过一个日子

接过锄头、铁锹

和成捆成捆的树苗

然后,走向田野、荒坡

栽种着一年一度的形式

也栽种着内心真实的渴望

让黄土不再流失

让风沙止住流浪的翅膀

让裸露的岩石

回归久远的风貌

我们逐水而居,佳木苍苍

背靠大树,谈情说爱

度过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我们用激情掘土

无数只手,同时在这个日子

紧握希望之光

一棵树绿了一个人的目光

一千棵树,一万棵树呢

我们注视着他们的生长

情感涌动如潮泪水

已不能表达我们最初的愿望

我们一起种植

只为那最初的梦想

青山、绿水、白云

我们为之生存的家园

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了

圣君超市呼吁大家都动起手来——栽树

8.关于雨的诗歌练习(组诗) 篇八

不枝不蔓。不悲不喜

在山东

一场雨静静地下着

仿佛一个远道而来的处子

把音量拧到了最小

把身体放到了最低

作为第一个到达秋天的人

他除了自己

什么都没来得及带

包括应有的一丝凉意

因此天都快黑了

你还没发现他

山东之外的人也没有

2014.11.29

太阳雨

冷与暖。对与错

离与合。生与死

被握在同一只掌心里

这种雨

只下给无缘之人

想起那天

你一边吃着油炸冰淇淋

一边踢着石子说

你若爱我,我就消失

2014.11.30

在两场雨之间

那个人跑过来。雨刚停

那个没有打伞的人

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

细碎的脚步溅起一串黄白的水花

他刚跑进屋里

雨就接着下起来了

看着他十分庆幸的样子

屋里的人没弄明白

到底是一场雨给他让了路

还是他领来了另一场雨

2014.11.27

一场雨的真相

有时候。雨也会产生分歧

谁先下。谁后下

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比如某一天

你看到一场雨那么大

你肯定认为这是一场暴雨

实际那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几场雨

同时落了下来

2014.11.27

雨帘

雨一下。你就看不见了别人

别人也看不见了你

在雨的背后

大家可以尽情做自己的事

聊天。做爱。看小说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用担心别人打扰

这就是雨为什么被叫做帘子的

原因

2014.11.27

大雨和小雨

雨的大小

其实与云没有多少关系

雨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雨自己的心情

心情好了

它就把自己下得小些

心情坏了

它就把自己下得大些

这种情况

和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一样的

2014.11.27

不紧不慢的雨

一场雨不紧不慢地下着

这个深秋的夜晚

就变成了一架钢琴

流出灯光一样d小调的曲子

雨中那个人

也一直不紧不慢地走着

不打伞。也不打车

现在。他的两只脚

正以大二度的姿势

踏过明珠路凹凸不平的键盘

2014.11.27

内心的雨

有一种雨是下给自己看的

不分季节和时令

也不分大小和长短

电闪雷鸣抑或细若游丝

在别人眼里

都是阳光灿烂

但一场雨到底要动用多少泪水

才能下成一场雨的样子

你自己也无法说清

2014.11.27

种一场雨

把一场雨种在大地上

没事的时候

你就给它施肥。除草。捉虫子

它像一片听话的庄稼

越长越旺。越长越高

如果不出意外

早晚有一天它会长到天上

生活在那儿的人们

看到雨从下面密密麻麻地下上来

一定高兴得要死

2014.11.29

你那里下雨了吗

多年以后。你忽然打来电话,问

你那里下雨了吗

我抬头看了看一袭蓝裙的阳光

说没有。你说我这里下了

你听——千里之外那场秋雨

就变成了一堆拟声词

争着给耳朵配音。真奇妙啊

同一时刻我竟持有了两种

不同的天气。就像那日你一边笑着

一边寄走了自己湿透的背影

9.关于植树的诗歌 篇九

“仙”使人羡慕但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远远望去心生幻想;而“圣”却长驻人间,精神给养穿越千年,华夏子民在这种心忧天下、济世情怀的精神感召下不止一次团结凝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感叹的神话。但“圣人”也作为一种虽不似“仙人”之远,却遥不可及的形象永远定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中一声“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身居陋室、衣食无着的杜甫竟悲悯天下、兼怀苍生, 这种胸襟、这种情怀岂是常人所能具备的, 一句“圣人”更把杜甫定义在遥不可及的地方。“敬”有时会让我们“远之”, “远之”又岂能“学之”, “学之”的目标又岂能只定义为会背会写, 如此这样又怎能成为自己血脉之中的永恒。传统文化要继承精华, 其精华也绝不等同于会背会写,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这一目的呢?我一直在思考。

那我们就要重新分析、感受“诗圣”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领悟到他不是高不可攀,他不是一个标签符号,他是有温度的。

了解感受杜甫的“诗圣”形象,必须回到12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那近百年的和平安详被“安史之乱”的铁蹄踏得一去不复返,民生凋敝,百姓疾苦,世风日下,一片黑暗,看不到光明。杜甫的诗记录着这段历史,虽不是每首都以史叙述,但在诗作中处处饱含历史的影子,本诗也不例外,懂得了这些,我们就更能体会杜甫的“圣人”形象。

可十几岁的学生,他们懂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的疑问,我也有。

尽管我所教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进行每日一诗的诗词积累,他们已经背过了几百首诗篇;尽管我曾经用专题的形式给他们讲过唐、宋、明的历史与文化,讲过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经历思想与作品,但他们一定懂吗?

他们终究是要明白的,所以,我要讲。

在保持传统诗歌教学重点目标设置的“诗歌的理解背诵”的基础上,我准备重点让学生能体会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作中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杜诗作为“诗史”所记录的时代沧桑。

2.如何真正体会杜甫在本诗中表现的“圣人”情怀。从而意识到“圣人”和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我们也具有趋向“圣人”情怀的基础,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时代不同,对一个人定义成功的标准不同,但人的道德要求,从善求真追美的愿望是相同的,这是亘古万年也不会变的“道”,不会变的“理”。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杜甫能够始终如一的贯穿这种“道”,推己及人,以死明志,身体力行,这种精神境界我们作为“常人”是应该敬仰的。

基于此,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引(导入)———读(熟)———知(人论世)———析(词句)———品(思想)———迁(课外)──背(全诗)”的基础上,我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贯穿全课。

在整体设计上我以“三读”贯穿本课,“三读”每次读都要读“通”。

“一读”读“通顺”,读通字音、停顿、语速、语调。本环节上采取各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小组合作读、男生读、女生读、轮读,最后找学生范读或教师范读。范读的目的不仅是读通顺,更重要的是为“二读”做一个铺垫。“二读”也要通,但是要“通情”。通情才有可能达理,只有晓通情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整个课堂环节的重中之重。

要解决“通情”的问题,必须建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关于杜甫的生活经历,关于杜诗的4个创作阶段,关于安史之乱背景的前后,一定要用各种形式加以渗透。我所教学生由于已有教师专题讲座做基础,在此环节上比较容易掌握。

垂垂老矣的杜甫在四川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这一间小小茅屋怎能避得开风雨,避得开战乱,避得了世事纷纷扰扰,又怎能避得了诗人心中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个问题自然而出,始终如一,穿连全篇:“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彻底未眠,心中悲凄,暗自泣泪,诗人的眼泪究竟为何而流?(结合文中诗句词语进行品析。)

这是一个多维的问题,认识程度可以不同,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每个人都能略知一二,每个人又都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这一点什么,就是你需要准备的。但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品析诗句谈感悟,不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

学生会说:“为了房屋被秋风而破而伤感,此点不必再过追问,显而易见,只是读一个茅草纷飞的状态即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学生还会说:“为了群童欺我年迈而伤心,抱茅而走而悲愤。”学生也可能会说:“诗人年老无依,生活困苦,家人贫困难耐,想起这些,诗人暗自流泪。”

提到这几点时教师需进一步引导。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贫困凄惨,一个和谐安定进步的社会应该是“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少有所教”,一个社会中如果老人孩子都衣食无忧,安然快乐,那么社会一定安定祥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如此。老人和小孩子代表社会中的弱者,尊老爱幼是一个时代文明富强的标志,而我们的诗中是什么场面,小孩子欺老人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老人在后面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归来自叹息。

这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一个什么时代,是什么原因使大唐社会出现如此不堪的局面,百姓如此困苦,民风如此顽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抛却其他的原因不计,诗中一言以蔽之:丧乱(安史之乱)!战争将大唐王朝践踏得一塌糊涂,作者在诗中暗含笔墨,全力控诉。正面侧面针砭时弊,“长夜沾湿”又岂是今天的长夜漫漫,这就是如椽巨笔,这就是史诗般的控诉。

杜诗中痛斥时政,揭示现实的诗作屡见不鲜,学生可迁移举例。

《石壕吏》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战争的破坏。

《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写尽兵役的苛酷。

《羌村》中“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写尽战争的惨烈。

杜诗中用一腔热血高呼天下已任,也用一双冷眼看时代万世沧桑,这就是史诗般的杜诗,人们把他的诗称为“诗史”。

在如此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年老体弱的老者又能怎样呢?他的眼泪难道不是为自己而流吗?不是为自己的家人而流吗?“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充满了多少感伤,又有多少无限的温情,有的学生肯定会说到这一点。这就是学生心里想但又不敢提及的话题。“圣人”在他们的眼里心中似乎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只为天下苍生,所以他们尽管心中有疑问,却不敢说,怕一说就错。这就是传统观念中的高大全,神化了、放大了、完美了我们心中的“人”的形象,理解圣人、学习圣人,并不是要把他们搬下神坛,而是让学生们感受到圣人首先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温度、有喜怒的“常人”。

我会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本诗诗句分析诗人的常人情感:

“唇焦口躁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多么真实的写照,多么愤怒无奈的老者,这不就是原生态的常人吗?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多么慈爱的老者,多么体贴入微的父亲,这不就是生活,是可怜可爱的父母之心吗?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多么可怜的弱者,多么感伤愁苦对生活一筹莫展的凡人。

迁移曾学过的古诗体味杜甫的真挚深情;

《望岳》中“家书抵万金”对亲人的思念。

《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个男人对爱妻的眷恋。

杜甫是一个真情实意、有肉有血的人,是具有常人心态、常人情怀的人,是一个细腻的将常人本色挖掘深入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与杜甫一样,是个常人。易中天在《品人录》中将人分为5个层次:大公无私的是神人;先公后私的是好人;公私兼备的是不坏的人;先私后公的人不是坏人;但损公肥私的人一定是坏人。生活中第1种神人和第5种坏人都是极品,大多数还在二三四层上徘徊,大部分人都是凡人、常人,但我们可以将常人情怀无限延展,力争将常人美德发展到极至,学会爱,懂得真,追求美,我们在常人上也就跃上了几个等级,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和杜甫的常人情怀接轨。

如此分析,如此懂得,师生都不会感觉杜甫作为“圣”的遥不可及,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升腾起与圣人平起平坐的自我优越感。所以,我们马上要分析,无限接近绝不等同于达到,将人之常情做到极致还是人,而不是“圣”。

真正的圣人情怀,广阔之心正是在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横空出世,如洪钟叩击着人心,灵魂。推已及人,舍生忘死,死而无憾,九死无悔,这非大胸襟大气魄不可,如果前者分析已拉近杜甫与常人的距离,那么这一句我们却看到了常人和圣人的差距。常人是小人生,圣人是大境界。

学生不会说,也会想杜甫是为写而写,还是真正我手诉我心。这一点可以探讨,但不能怀疑,杜甫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包括他舍生忘死,推已及人的胸襟不够怀疑。我们看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纵观杜甫的一生,他这样说,一直这样说,他的眼泪为自己流,但更为天下苍生而流,“忽传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关马戎山北,凭轩涕泗流”。在生命的钟声即将停止时,诗人仍在表述自己不变的衷肠,你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怀疑呢?

解决了学生的所有困惑,教师要适时总结。我们都是常人,我们可以将人之常情做到极致,追真求善,即使做不到圣人境界,我们也要提升自我做人的品格。心中永远有敬仰的圣人蓝天,脚下踏着常人的土地,让心灵永远有一方洁净的栖息地,让自己永远执著的努力。

这才是经典要告知我们的人生智慧,读至此,学生才完成第三读,通达,通达人生,通达生活,学生起立挚情齐读,反复诵读结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关于植树的诗歌 篇十

一、诗歌大赛组织方法

1. 参赛对象

江苏省内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2. 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题材不限,诗型不限,提倡内容健康、贴近中学生生活、立意新颖、艺术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短诗。

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进行书写,每人限2首(可用笔名)。

3. 参赛方法

来稿请投电子邮箱qingchunshige2014@163.com,参赛作品文末请注明:①作者姓名及笔名;②性别;③所在学校及年级、班级;④详细通讯地址;⑤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上述信息供组织单位评奖用,不公开)。

为作品展示需要,投稿时请附作者照片(生活照)1—2张。

4. 截稿时间

2014 年 9 月 30 日

5. 媒体支持

《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新闻网等。

二、活动组织

1. 所有符合要求的作品都将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和“高中生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平台上刊载发布。

2. 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稿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及指导教师、相关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优秀获奖作品将在《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青春文学”专刊和《初中生世界》杂志上刊登。

3. 11 月 21 日—22 日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举行颁奖典礼。

4. 活动联系人:何书勉,联系电话:025—86275709。

11.关于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言;形象;情思;技法

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而这种“再创”,首先,一定是在诗歌已有文字(语言)所提供的诸种可能的艺术时空之内的;其次,又必须有读者自己的感情、想象、生活、经验等参与其中。没有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其理解、其鉴赏至少是低效的、乏味的。

这里边,有两种必要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第一,鉴赏诗歌必须首先从语言出发——这样说来,诗歌课上,对原诗语言的必要理解、阐释、分析,的确是起码的、基本的、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诵读是初步感知和理解诗歌语言的重要手段)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还必须加入读者自己的感情、想象、生活、经验等因素,诗歌才可能由死的变成活的,由抽象的变成形象的,由纸上的变成心里的,由作者的变成读者的——至少是作者与读者共有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何为?

首先,对于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这首诗歌,你完全可以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和深度阐释——当然要注意原诗的语言“限制”而非任意“发挥”。而且你的理解,还应是在大量阅读并占有前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阐释基础上的——假如这是一首经典

古诗。

其次,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诗歌特点并遵守认知规律,尤应避免以下倾向:比如,在不解决文字障碍的前提下,一味诵读或立即“拔高”;比如,不顾原诗的语言事实而一味地“戏说”或“歪批”——并且美其名曰“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而沾沾自喜并以为这就是“意外生成”或“自主研究”的丰硕成果——须知,固然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是哈姆雷特而非脱离其主要性格特征的堂吉诃德;又如,原诗的作者、背景、內容等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距离”太远或“落差”太大,而为师者却不提供足够的理解帮助——这时候“知人论世”是极有必要的;再如,当学生出现“接受障碍”时老师不及时提供自己的经验以供参考等等。

从抽象的语言文字到具体的艺术形象,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甚至是艺术的飞跃,是一种需要联想、想象等心智能量的创造性认知活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并巧妙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创造想象,让学生的情感和经验参与进来。没有哪个学生是一张白纸、一片空白。他们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影视观感、人生体验、天真想象等等都是理解诗歌的先天优势和生长诗歌的肥沃土壤。可以说,孩子的心灵正是诗歌的天堂。

一首诗的具体认知过程,一定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规律。开始阶段,一定要通过预习、诵读等手段,让学生熟悉全诗,把握大体轮廓和基本格调,并应牢牢抓住审美初觉——往往是宝贵的艺术直觉。接下来,就是扫清文字障碍,并透过文字把握形象、情思和技法。在这个阶段,起初我们可能是一句一句甚至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理解、阐释、分析、品味、琢磨其字里行间和文字之外的余味和寓意。有时候单个词语就是鲜明的意象,一组词语就是一组意象,最后,由分到总,合意象而成意境,把一组组词语连缀成一幅幅由许多意象构成的立体的活动的充满主观情绪和个性色彩的画面。(甚至是连续的动态的画面)这是一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事情,也是常有困难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老师的本领,学生的素质,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的、艺术的展现。如果诗歌鉴赏没有这个“白热化”的思维过程,缺少这种艺术再创作的成分,那么它至少可以说是不充分的、不成功的。

那么,诗歌鉴赏是不是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不是的。还应该有个“冷凝”的过程。就是说,那个白热化的、近乎沸腾的思维状态,只是师生联想、想象最活跃的过程,只是诗中原有的与学生已有的在课堂上相遇了、相认了、反应了。比如,情感熏陶,心智启迪,比如,语言积淀、表达技巧的学习与丰富等等。这些,我们一定要通过语言把它们明确、总结、归纳、珍藏起来。

正所谓,诗歌,从语言开始,到语言为止。也就是说,诗歌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相对有别的分(局部)总(整体)阶段;诗歌鉴赏的结果,也确有无形(情感熏陶、心智启迪等)、有形(语言积淀、表达技巧等)之分。但一切都不应脱离语言这个核心,一切都应依托语言来进行,围绕语言来展开,借助语言来建构,最后,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比如,诗歌鉴赏最无形的情感熏陶和心智启迪,有时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我们还是要努力通过比喻、类比、替代、互证等方式加以描述和佐证,尽量形成具体的言语成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诗歌提供的语言事实,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累,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加入对诗歌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受到渐染,获得启迪,得到情感激励和思想智慧。

上一篇:爱校爱家台词下一篇:浅谈如何更好的做好物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