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

2024-08-26

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共8篇)

1.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 篇一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实践性较强,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觉得难度较大,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学生的兴趣就会消磨殆尽,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更别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了。模块化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现就其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光会纸上谈兵,而实践应用水平却不高。加上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较多,学生往往在各个方面都会一点,但难以学精。另外,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律意识低,不愿意学习,因此教学质量低下[1]。

2.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模块化教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强调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先培训学生的公共计算机技能,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以职业为导向,进行针对性的技能模块训练,从而使学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模块化教学的优点在于:第一,模块化教学以职业、市场需求为依据,比如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用于产品展示,那就需要学习Photoshop入门模块;对未来想做教师的开设PowerPoint课程,教他们如何制作课件。第二,模块化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让学生掌握生活和工作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该模式的核心是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组合成若干模块,比如在职业模块中,数控专业的简单程序设计模块,在技能训练中融入了理论知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训练,从而获得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3.模块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对教学模块进行合理划分

要运用模块化教学方法,首要工作就是要对教学模块进行合理划分,保证模块划分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通常按照知识单元的方式划分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模块、文字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文稿演示模块和网络模块。其中系统操作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的各个构件的操作,这是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文字处理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文档的排版、表格的设计方法、图文混排,培养学生的文档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文档的处理和录入。数据处理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处理和录入数据的能力,熟悉工作薄的各项基础操作、工作表的打印等。通过这类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进行一些简单图表的制作等。文稿演示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幻灯片的插入、制作和播放等,以完成产品的展示等工作。网络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浏览器查找信息、电子邮件等工具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3.2在模块化教学中注重合作学习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将合作学习渗透到模块化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学习什么模块的内容,合作式教学都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的内容更加的全面,在合作中学习到的知识比其它的教学方法学习到的知识更多。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的记忆更加长久[4]。在模块化教学中开展合作式教学,可以分为老师带学生和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小组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布置下去,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划分小组、布置任务、进行指导和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等。比如,教师再教学生做PPT时,给学生布置PPT电子相册制作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地搜集和整理图片和音乐等素材,再将完成的作品让教师进行点评或者学生自评。

3.3在模块化教学中融入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和教师面对面地交换想法和意见,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形成互助的关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教师在模块化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讨论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体系来进行逻辑推理,加深对计算机知识体系的认识。如教学Word文本的编辑和排版时,可以就字体和字号、标题的设置、目录结构的排设、文本框与图片的插入、版面的设计等内容来开展讨论,让学生以美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结语

模块化教学对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以将广泛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中都有一个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 篇二

一、教学模式

1. 加强预习。

在计算机教学中, 预习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要让学生体现出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让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 使帮与被帮的学生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均衡进步。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

(1) 资料:课前从网络上搜集相关需要的学习资料, 把它整理下来。

(2) 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既要有共性, 又要有个性。

(3) 问题:课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 然后整理出不懂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4) 学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主动去学习, 大胆尝试, 积极探究。

(5) 创造: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爱好, 选择自己喜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张扬个性, 解放学生的潜在能力。

2. 强化课堂。

教师简单引领讲课, 学生自主学习。由动而活, 由活而生成、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 收获知识, 收获成功, 收获自信和快乐。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

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就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之间、优差之间, 全方位、立体式互动, 让课堂真正成为愉快求知的殿堂。情感的课堂, 就是让学生沉浸陶醉于教学情境之中, 浮想联翩, 声情并茂。开放的课堂, 就是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全面向学生开放。表现在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孩子, 把学习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把探究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了全面的解放,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做好学生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

二、教学结构

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时, 应让学生掌握怎么使用“帮助”, 对软件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就够了,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有运用需求, 学生就会感兴趣, 自己便会主动学习、探究, 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1. 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有些题目包含一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是学生每次课应该完成的。在开始的两次课内, 在计算机教室, 利用多媒体演示。对于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在学生自己上级操作练习时加以指导, 鼓励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2. 注重学生上机操作。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上机实习对学习计算机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是无法学会使用计算机的, 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做法, 可以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与探究愿望。学生会做, 并不等于熟练, 为了提高熟练程度, 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一道习题。

3. 激励机制是动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结合学校的一些学生活动, 比如:艺术节、计算机录入竞赛、小报竞赛等活动, 主要强化实践技能, 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 同时也深化学习内容, 这样, 学习就有一种成就感。还可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 增加学生就业砝码等, 激励学生主动、努力学习。

4. 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必要的基本学习,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 (最好图、文、表并茂) , 可以选取报刊、杂志的经典排版样式, 也可自由发挥,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也可请教教师, 但必须以自己设计为主, 最后, 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不应当过分地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防止“放羊式”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虽然作为学习的主人, 但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中尤为重要。

3.计算机教学探索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50-01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教育的创新是最为重要内容。当前,应该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创新中学知识,在创新中掌握技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老师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教师的思想不转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说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计算机教学要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指导,达到二者的有机贯通、在现代信息环境下,不但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可能,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行为,主义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裕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火花,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实践与空间,给学生多创造些动手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如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苏伟培养创新能力。又如在位子处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中很少用到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改变文件的编排方式,插入艺术字、图形、剪贴画、音乐等,一旦发现有学生编排得有特色,就让他向全班发布病予以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兴趣大增,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教师要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善于把计算机发展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在平时教学中,使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并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有效牵引,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型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把简单演示逐渐转入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绘画等进行创作,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定期战士他们的动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再次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可组织网页制作等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海在校内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仁慈啊的分为。如我把简单易学的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摄影相结合,开设电脑摄影课外兴趣小组,把电脑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这些都几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合理设计科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使苏俄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如在WORD教学中可先在屏幕上演示用WORD编辑的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表格的很美观很精致的晚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思考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之后教师再概括讲解WORD具有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授课做好了准备。

其次,采用科学授课模式。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授之以渔”,因地啊学生掌握解题的方式方法,灵活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型,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 篇四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早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各方面人才是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的任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就是职业中学计算机类中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操作性强,更新快。但长期以来,本课程存在教材落后,跟不上市场发展,学生兴趣不浓厚,学校设备跟不上、男女生学习差异性较大等问题,本文就中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程特点;学生素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12-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课程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

课程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这是计算机类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主流软件几乎每年都在更新,而课本依然使用Windows xp、office2003等,硬件也是如此,CPU、硬盘、主板、内存等主要配件发展迅速,而课本依然大都是七八年前的主流配置,甚至像软驱这种十几年前就淘汰的东西居然还要向学生介绍,因此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学的知识太旧,和市场严重脱节。

1.2 该课程涉及面较广,学生不容易掌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涉及计算机硬件的识别、安装、检测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维护、优化及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知识面广、各个知识点大多独立成块,联系较少,因此,学生要想全部掌握难度较大。

1.3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成就感不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起点较高,在操作时受制于设备等条件,学校不可能将崭新的计算机供学生进行拆装及实验,一些故障现象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论大于实践,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

方法和对策

2.1 明确学习的目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必须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心情,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和培养,如DIY组装、设置开机密码、设置BIOS密码、系统的安装及升级、故障的排除等,此外还可以知识扩展,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数据恢复,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本课程是很实用的。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组织成立学校计算机兴趣小组,帮助教师及同学甚至社会上需要的人进行硬件安装、系统安装、系统优化、数据恢复等任务,学校机房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可以让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并带动其他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达到共同进步。学校每年也可组织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大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对他们进行激励。

2.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材最好应该每隔两年就更新一次,这样教师在讲授时才能接“地气”,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课程教师也要通过上网搜索、订阅杂志、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最新的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方面的资讯,确保教学的前言、准确、有效。对于教材内容,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设计内容丰富,包括微型计算机概述、CPU的参数介绍、主板规格介绍、主板各部件说明及系统内存规格和技术、硬盘接口介绍、硬盘规格和技术等硬件知识,此外还涉及计算机零部件选购建议与规划,DIY组装流程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还有安装软件系统、数据恢复、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等难度较大的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教材内容应该选择一些对学生发展有较大帮助的内容,如计算机一些主要部件的性能参数,DIY组装流程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系统安装及数据恢复则是学生的难点内容。并订阅相应的电脑杂志,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3 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

针对中职生厌烦枯燥的理论的讲解,不喜欢空洞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如实物演示、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比如在上认识CPU这一节课时,笔者就将INTEL和AMD生产的不同年代的CPU进行对比,并且通过实物投影仪演示两种品牌CPU的正确安装步骤,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很方便学生掌握,此外,注意收集各种计算机的配件充当教具,通过与图片相结合起来的办法,把教案制作成有趣味、吸引力强的课件,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另外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写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将这节课感觉到学生没有较好理解、理解有些障碍的地方及时总结和反思,以便以后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计算机发展迅速、知识面涉及较广,教师又不太清楚的知识很正常,面对学生的提问或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也很正常,这时候教师需要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再去研究,日积月累,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当然,还必须要有必要的考核手段,传统考试以理论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考核不能局限于理论,因此设置合适的考核体系是必要的。平时成绩占30%,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上课出勤率和对待课程的态度,操作能力占70%,它强调硬件设备动手拆装能力及检测能力。可预先设置一些计算机常见的故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使其能正常运行。考核时,需在规定时间内须完成所要求的操作技能。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每位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要做记录,作为评分的依据。

2.4 突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应该是中职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方向,因此学校应该组建专门计算机组装实训室,在实训室应该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本课程中,学生要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因此让他们动手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室应该将各种类型、有代表性的硬件展示出来,并在下面注明型号、特点、安装方法,将实验室布置成有特色的组装实训室。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每组由3-4人组成,由男女生搭配组成,挑选动手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当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由于考虑计算机组装实验重复性较高,所以学生初次组装的计算机应该用学校机房已经淘汰的计算机进行,等学生熟练掌握了,再用较好的计算机进行演练,进行系统的分区、CMOS设置,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优化等在练习之前,可用模拟机的方式进行演练,然后在真机上进行操作。申请经费购买二手笔记本,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拆卸,组装。

2.5 “举一反三”进行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的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是难点,因为计算机硬件故障很多,学生不好分析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不好教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实例教学,用实际存在的例子进行教授计算机故障排除的方法,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准备好实例方便教学,并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一节课的内容就结合一种故障现象,就多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2.6 课堂拓展

计算机发展迅速,各个部件更新很快,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市场进行调研、暑期参加电脑公司的实习等,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还可让学校安排学生在繁华的市区为市民义务安装系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总之,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应该紧密与市场需求连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切实学到过硬的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5.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 篇五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进行了探索,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用多个项目展现出来。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项目任务、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 课程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局域网的组网方法、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法、网络互联的配置等实际操作技能。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设计和解决类似问题,能举一反三。

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网线制作和两机互联通信、利用交换机组建局域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组建无线局域网和子网互联的训练,具备设计和组建局域网的能力。

通过网络工程一体化生命周期的专业学习,学生具有网络规划、设计、构建、维护等能力,增强了学生在今后求职过程中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本课程在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思科CCNA认证课程的部分内容,课程以高校网络实验室局域网组建为项目场景,围绕其设计了5个子项目,包括网线制作和两机互联通信、利用交换机组建局域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组建无线局域网和子网互联,使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的分析和实施过程中,让读者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具备实施局域网组建的能力。

2.教学要求。学习完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完成局域网组建和设备调试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一是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概念;二是掌握网线制作方法和设备连接及测试方法;三是掌握组建有线和无线局域网的方法;四是掌握对局域网中设备进行基本配置和调试的方法;五是掌握小型局域网互联的方法和配置过程;六是具备对局域网的组建的分析、搭建和设备调试能力;七是具备团队完成小型局域网搭建工程项目的能力。

三、项目任务

1.课程项目。为了使总体项目的实施更加贴近实际,针对各高校的普遍情况,课程总体项目选择了学校的网络实验室作为实施场景,通过整个总体项目的实施,可以完成网络实验室的局域网组建和设备调试工作。课程项目共分解为五个子项目,五个子项目即可以单独实施,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实施。

2.子项目1 网线制作和两机互联通信。根据实际网络实验室局域网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传输介质,根据实际要求制作指定数量和类型的网线;通过网线连接两台主机,利用常用的网络测试命令测试两台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3.子项目2 利用交换机组建局域网。各个施工组要利用交换机和已经制作完成的网线将自己信息岛中的主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星型结构的局域网。要在每个信息岛中选择一台主机作为资料共享主机,用于组长向组员发布任务或是收集资料使用。资料共享主机上共有3个文件夹,分别是任务发布、任务收集、成绩文件夹,要求对三个文件夹中的文件实现网络共享,并针对不同的用户开放不同的权限,组长用户可以读取和修改任务发布和任务收集文件夹、只能读取成绩文件夹,组员用户只能读取任务发布文件夹,可以读取和修改任务收集文件夹,不能访问成绩文件夹,项目负责人用户可以完全控制所有的文件夹。

4.子项目3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施工组成员需要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登录交换机的控制台界面对其进行基本配置,掌握系统帮助和基本配置命令。为了安全方面的考虑,要求对交换机进行基本的安全配置和端口配置,并且还要配置交换机实现对各台计算机进行端口绑定。

5.子项目4 组建无线局域网。本子项目要求在服务区连接一台无线路由器,配置其为教师所用的笔记本电脑提供无线连接,同时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将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和无线路由器进行MAC弟子绑定。

6.子项目5 子网互联。施工组成员需要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实现子网互通的方法,并且要登录到三层交换机的控制台界面对其进行配置,利用其实现子网互联。

四、考核办法

整个项目考核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1.项目学习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问题回答。这部分成绩一般在授课过程中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表现给出。

2.技术知识考核。包括各个子项目的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每个子项目的成绩包括该施工组对子项目任务的实施成绩、子项目报告成绩。每组的子项目任务实施成绩由项目负责人给出,组长提供在本子项目中组员负责的工作清单和表现情况,项目负责人综合给出个人成绩。

五、课程特色

第一,建立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其特点在于以项目为驱动、以任务为中心、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6.计算机教师教学探索 篇六

自20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以来,对我国基础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有了新的提升。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首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小学音乐教师项目的培训任务,作为负责该项目教学的骨干教师,作者着重对培训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与总结,以提升今后音乐教师培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一、培训主题确定

该项目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按照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调动和有效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项目组成员多次赴西安市区周边及陕西省各地区县与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座谈调研,重点了解当前陕西省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广泛征求“国培计划”培训专家、省市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的意见,最终将本次培训主题设计为“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全省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培训目标定位

本次培训以提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从教能力为核心,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成为能够发挥辐射作用的学科带头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训前数据统计,本次参训学员年龄集中在30~40岁,30岁以下有15%,40岁以上有4%,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占到40%,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函授学习或其他性质的考试得到提高自身学历的目的。针对本次参训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我们制定出三方面具体目标,以体现“国培计划”培训课堂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针对性。一是通过新课标模块帮助参训教师理解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明确小学音乐学科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二是通过音乐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促进参训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三是通过专家讲座、名校观摩、主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方法,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熟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指导等方面的科学规范和教学方式,从而帮助提升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训课程设置

在前期项目调研中了解到,西安市区及周边学校40%以上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而只有不到20%的区县音乐教师参加过省级形式的培训,另外大部分区县农村教师没有参加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同时,我们也获悉多数农村音乐教师认为目前农村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研意识薄弱,缺乏专家引领;最感兴趣的培训主题为“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和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因此,根据“国培计划”培训要求及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按照“遵循规律,按需施训”的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本期培训共在三个维度设置十一个模块开设了十七门课程。

四、培训团队与培训方式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注重优化教师资源,遴选近几年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担任“国培”授课教师,组成专门的培训教学团队。授课教师中有“国培计划”音乐学科首席专家,有“国家特级教师”,有省市教研员、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师范院校教授等,力求全方位多层次不同角度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培训课程与培训教学的一致性和各位主讲教师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为本次“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质量保障。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以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不断推进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引领授课、现场观摩研讨、实践技能训练等多种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研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切实改进培训教学组织方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开展面授课程,凸显专家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讲授内容的系统连贯,由学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作好记录,但面授课程在课堂上一般不与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培训团队组织参训学员深入名校实地观摩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小学音乐优质课、常态课以及学员的实践展示课,同时,参训学员与专家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说课、评课、案例分析,将观摩考察与互动实践相结合,进行主题研修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加强学员的演唱演奏舞蹈等基本功训练,提升参训学员音乐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能力。

陕西电大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首批“国培计划”培训任务中我们注重考虑参训教师的专业现实和成长需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以有效提升农村音乐教师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核心,构建合理科学课程体系,顺利完成为期10天计划60课时的培训任务,培训结束后收到学员的整体满意度测评达96%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 篇七

1 合理的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一般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部分内容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的Office为多,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前者忘记了教学目的;后者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就我个人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1(有条件者可安排为1:2)。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上的理论课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2 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在对基本的操作说明完成之后,象学生不好理解的如格式化、样式、模板的使用我都放到给定的案例中等学生操作的时间结合着讲解。而那些普通的操作,书上大多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一般可以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所以我对学生说:"要想学好计算机,关键靠自己平时多看书、多动手,至于上课,要用于解决你们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授课时也不必要讲满一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主要是鼓励学生到计算机知识的海洋中去捕击、去遨游,人人一台机、一本书,自己解决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懂时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学习的计算机知识面拓宽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3 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在前面说过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时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在课后经过自己研究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在我们教学中成了时尚。计算机课同样也是如此,问题出得越多,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越多,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导演角色就要扮演好,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过程。例如,我们在office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邮箱中,上课时再互相交流。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一定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作品,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作品,教学效果显著。

4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并要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绝对化和僵化。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在实践中我还体会到,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创造从问题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画笔时,在作业中可以给他们提出怎样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灰线构成。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5 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教学还需我们的进一步摸索。“实践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在理论科学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去实践,成功将在不远处。例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

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部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于是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就被“压”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还是有些不好,因为图片的色彩对比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

第二个问题“小块文字进行编辑”也得到了圆满解决。大家知道WORD的文字编辑是从左到右。但是如果我们先在左边写一小段,然后在右边写一小段,怎么办?他们巧妙利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于是就可以只在文本框范围以内写文字了,其他地区一律不会受干扰。而且利用“线形”和“虚线线形”他们还将文本框线进行随意美化。但是,有的学生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而只想在里面写文字,他们就想出将“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白色”。于是,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下转第10009页)(上接第10007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而要做到这点,就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了。

6 小结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设计一些较感兴趣的作业后,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就是在较长的一些课间或活动课的时间也乐于上机完成他们的作业。

在长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教师们长远的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的,就一个知识点而言,主要有以下过程:

教师的“教”:基本讲解→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学生的“学”:笔记心记→自己摸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自主创造。特别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进行的。

以上是我个人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诚蒙指教,共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平.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2).

[2]耿明芹.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现状和反思[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8.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索 篇八

【 关键词 】高校 计算机课程 教学探索

中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专业的教育研究队伍和日趋完善的教学规范。

一、不断改进教学状况,使计算机课程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即在科学地分析青年大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掌握其身心特点,运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手段,讲解学生关注的问题。计算机课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精心组织好每一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一)完善教学条件,建立计算机课程教辅资料库

1、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并编写出适合我院特点的教学计划。

2、积极建立校内外计算机课程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完善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3、完善教学辅助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视频资料,并购买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4、建立计算机课程理论课教学资料室,随时为任课教师提供最新参考资料。

(二)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1、计算机课程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计算机课程理论课教研室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制度并力求实效。

3、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教研室任课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4、建立教研室主任和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及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成果,提高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加强院际交流与沟通,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1、计算机课程组成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程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2、院系将积极为计算机课程理论课任课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创造条件。

二、教学方法

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本着“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要求并着力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是课堂讨论教学法。

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由教师选择一些问题作为讨论题,学生预先准备,在课堂教学中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这种方式实现了教学主客体的角色渗透,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辨别问题的潜能。在深化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案例教学法。

单纯的理论讲授难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因此,恰当地运用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可增加理论的现实性、生动性。在有些情况下,一个恰当的事例、一段精辟透彻的分析,可以胜过一堂理论讲授课。

三是启发式及互动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交流,方式灵活多变,以活跃课堂气氛。由若干问题启动课堂教学,经过启发式的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循问题而思考,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力,加强对关键内容的理解; 在练习环节加强师生互动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处实践现场,讲练结合、交互渗透。

四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变传统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只是现成的“智慧果”的看法,而看作是“要解决的问题”;变传统教学中大学生是容纳“智慧果”的“知识容器”的认识,发自内心地把大学生看作是主动的“解决问题人”;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往知识容器装‘智慧果’的人”,而认为教师为“创设‘问题’情境的人”,教学过程是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

在理论课教学中,传统授课方法是挂图与板书结合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理解差、难记忆。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高校采用胶片投影与幻灯结合的反馈式授课方法,虽然在教学内容、图像都有提高,但操作复杂且学生上课的工作量大,效果并不明显。我们在本课程教学的全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立体地学习,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利用校园网教学

传统上课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这不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就某一次授课内容而言,无法重复和再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则不同,它可通过校园网,将授课内容和测试内容与校园其它计算机联网共享,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小班课堂讲授形式,改善教学效果;

(2)运用动画技术,制作一些简单动画,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3)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将相关的课件、视频及时的传到网上,并及时的修改完善,以方便学生们的自我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其他学科的不断飞速发展,必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多、更高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彩铃业务合作流程下一篇:23出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