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类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类论文 篇一
1、当教师,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小学,中学或大学当教师,在师范类中,数学专业是比较容易就业的专业,许多学校招数学教师人数比较多。
2、当IT职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母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如欲“转行”进入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等职业,具备先天的优势,许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就从事IT行业。
3、做商务,在华尔街,许多金领都是数学专业出身的,比如金融数学家,他们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金融问题。
2022高考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
1.按分数。首先,根据自己的成绩,列出了这个分数中所有可以选择的院校。
2.我们不得不关注的名校效应。比较有名的院校优先,毕竟你毕业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看你的简历的时候,他很关心毕业院校。
3.按兴趣。选择有自己喜欢的专业的院校,最好把这个院校的专业和上一年的专业进行对比。
4.最好选择一线城市或者主要省会城市。这些城市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人才丰富,发展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增长知识,积累人脉,提高能力。
5.仔细查阅,了解,比较,最后决定。对于选择的院校范围,仔细查看这个院校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筛选,综合考虑后再做基本决定。
6.志愿填报 院校要考虑分数、专业、往年招生等,尤其是填报里的最后一个学校。
7.根据环境适应性确定,这也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活至少是四年。如果不适应所选院校地方的气候、饮食等地域环境,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精力。因此,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的人要考虑环境因素。
2.大学生类论文 篇二
1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 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就业意向是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模糊的、浅层次的需求, 具有不稳定性。[1]随着全国就业形势的巨大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明晰大学生就业意向对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能够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我, 了解自己的就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了解自己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方向, 从而能判断出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某个职业。通过了解大学生就业意向, 既能使大学毕业生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 也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加满意的职位, 从而提高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 因此, 研究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物质待遇、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都不尽如人意, 个体、私营、民营、三资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 从而限制了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与此同时, 由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 中东部大型企业一般很难来西北地区招聘人才, 因此西北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很不活跃, 缺乏对毕业生具有吸引力的大型企业和优秀企业。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较好的生活环境、较高的收入待遇、宽松的用人机制、更多的发展机遇等诸多优越的条件, 对优秀人才有更强的吸引力。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期面临“本地区优秀人才流失、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不来西部”的困境。
农业类院校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农村一线、企业以及其他部门, 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2]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 农科院校也逐步设置了诸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和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 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院校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以农学为代表的专业、院系处于优势地位, 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可能是主要方面, 但它是学校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处在西北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的环境中, 努力的增长自身技能、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已属不易;在农业院校内部, 还要面临农学类、动物医学类、动物科学类、食品科学类等农业院校优势专业在学习资源、就业资等方面的竞争,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身处地域劣势、院系劣势、专业劣势, 在这样的就业、择业过程中, 对自己现状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相当模糊, 目标不稳定, 心理压力很大。
2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特点
2.1 就业地域固化, 具有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 而其中农村生源居多。对于就业去向, 大致分为大城市和家乡两个方向, 具有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具体来说, 城市生源的毕业生不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和便利生活, 尤其是省会城市生源学生更不会选择中小城市或农村去就业。而农村生源的毕业生, 虽然来自农村, 但是考上大学并不容易, 并且考大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脱离农村生活、脱离农民身份, 有一个“城市人”的身份。农村观念中, 上大学依然是学子脱离农村的捷径, 部分农村家庭甚至是负债、贷款供子女上大学, 因此获得一份体面而高收入的工作是农村大学生及其家庭共同的心愿, 因此, 农村“骄子”也不甘心回归乡镇就业。而剩下的毕业生也都将回家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招聘考试作为主要目标和就业方向, 因为这意味着至少能够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获得一份体面而收入稳定的工作。综上而言, 不管是城市生源还是农村生源, 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屈身就“农”[3]。
2.2 就业日趋理性、就业价值标准多元化
西北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科经管类毕业生认识到就业压力大, 在就业待遇上呈现出理性的一面, 但是就业观念并没有完全跟上形势的转变, 大部分毕业生仍希望找到稳定、收入水平高、地域好、能发挥专长的岗位, 对经济落后的非家乡地区基本上不会考虑。在就业价值标准选择上, 既追求自我价值也重视经济价值。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 农科经管类毕业生会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
2.3 贫困生占据整体毕业生中相当大的比例
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 贫困人口多, 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则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人数比重大, 且大学生中贫困生比重大。据统计, 西北某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2011-2014年毕业生贫困比率分别达到58%、62%、55%、57%。这个贫困比率是相当高的, 在个别专业, 贫困比率甚至高达68.5%, 城镇生源学生只占到班级人数的17%。因此, 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学业、就业、学校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在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不发达, 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的大背景下,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凸现, 这种就业困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则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业或者不能高质量就业。国内研究显示贫困生群体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个人特长、学业发展、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资本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差距[4,5]。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在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就业, 大部分会选择回家乡,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觉得对家乡有依恋感, 又可以依靠的社会资本, 有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这类大学生生源一般是农村或者小城镇, 经济发展缓慢, 生活节奏慢, 生存压力较小。他们返乡之后再就业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家人的帮助, 依赖家庭帮助的心理比较重。二是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一方面贫困毕业生因为家庭贫困, 急于通过就业来摆脱经济困难的现状, 并且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缺乏外援的支持, 这种焦虑的心理促使贫困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去投简历、参加各类入职考试、面试, 寻找工作, 不能等也没有靠;另一方面贫困毕业生又存在瞻前顾后、担心失败的心理。再加上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使得大部分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 很难被一些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相中。三是处于就业过程中的弱势。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善于推销自己, 在着装打扮、自我营销、准备简历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缺少公关意识和营销策略。
3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3.1 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 自身定位不准确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日益活跃、非公有制企业逐渐增多、增强而改变, 部分学生还没有同“铁饭碗、大锅饭”这些老观念老传统告别的心理准备, 有较强的国有企业情结和公务员企业。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对中小型企业的冷淡引起了人才市场的不平衡, 一面是“公务员”热、国企热持续不退, 一面是中小企业招不到优秀人才甚至招不到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 毕业生人数已越来越多, 传统的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 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小企业、中小城镇, 特别是基层农村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实质上, 在未来几年内, 中小型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并成为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力, 今后的毕业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趋势。
3.2 对就业期望值偏高、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尽管在学校获得了计算机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 但实际动手能力不高。“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 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6]。
3.3 家庭观念影响严重
相当量的学生在择业时受父母影响较大, 父母求稳定、保终身的传统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学生。尽管家庭不可能单独承担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心理上也已不再与家庭保持少年时期的强烈依赖关系, 但从以上毕业生对家庭的期盼可知, 家庭在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
3.4 受用人单位对学校知名度、专业认可度的影响
由于缺乏宣传, 使得内地发达地区对西北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情况知之甚少, 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情况, 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大学生, 担心农业院校培养的经管类毕业生素质不高, 质量不过硬, 存在不敢或不愿接收的情况, 致使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同时, 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农业院校的“定型化效应”和对于农业院校开设专业缺乏了解, 且对农科经管类专业缺乏信任。在看到来自某农业大学的金融学 (财务管理等) 专业毕业生简历时, 往往会发出“农大还有金融学 (财务管理等) 专业吗?”等疑问, 甚至对于农科经管类学生不予选择, 致使农科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自信心严重受挫。
4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求职心理辅导
如上所述, 大学生择业都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这是正常的, 但脱离现实, 好高骛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受地域和农业院校大学生身份双重制约, 在求职过程中, 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因此, 在就业或择业心理辅导过程中, 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提醒他们具备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 正确对待挫折。
4.2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 从大班授课向小团体辅导转变
地方农业院校亟须针对学生生源特性, 以生为本, 从低年级新生入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系统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并使之专业化、常态化, 切实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念, 坚定自身的决心, 勇敢走出各种生涯发展规划的思想误区”, 尤其是“唯高薪”、“铁饭碗”、“专业即职业”等传统就业误区, 力求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了解, 自我定向, 自我选择和自我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 要从目前的大班授课向小团体辅导转变,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都是针对性很强的课程, 大班授课很难突出某一专业的特点或针对某一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 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只有实现小团体辅导, 才能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客观认识职业发展环境, 调整就业期望值, 主动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4.3 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企业, 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
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大学生更要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科经管类专业要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的就业指导要逐步向职业指导过渡,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4 发挥家庭的职业选择导向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情感性的扮演者, 家长对大学生个性的了解有更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学生想找到理想而合理的职业坐标, 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的个性是其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 家庭在这方面可以作为在大学生就业时的帮手。家庭此时就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 帮助大学生清楚的把握个性, 更好的找寻自己的方位。
4.5 加大贫困毕业生帮扶力度
积极向就业困难毕业生宣传国家和甘肃省的有关帮扶政策, 全面、准确摸查就业困难毕业生, 并进行统计造册逐一帮扶。一是在求职关键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特别对他们就业信息获取、笔试、面试、签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二是建立受助学生的精神帮扶体系: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广大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2) 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健康发展, 顺利就业。通过建立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体咨询等方法, 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认识现实, 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 培养健康的心态, 杜绝因贫困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 实现贫困生的精神脱贫。 (3) 加强诚信教育, 培养贫困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处事原则。 (4) 深化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 传递关爱, 知恩图报, 将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国家和社会。[7]
5 结束语
总之, 企业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不多, 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认识短期内难以改变, 导致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应该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协同努力、密切配合, 切实提高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创造有利于农业高校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使西北欠发达地区农业高校经管类毕业生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 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祖国。
摘要:西北地区条件艰苦, 经济落后, 大型企业、成熟企业较少, 致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与制约, 其中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则是首当其冲, 在进行就业决策时要考虑到诸多因素, 只有不断提高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 引导这类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才能打开就业难的困局。本文围绕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简析, 从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应该采取的对策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就业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秀珍, 贾卫东.新上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时空, 2007 (11) .
[2]邝小军.农业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8)
[3]余应坤.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02)
[4]姚俊.贫困学生:城市就业中的弱势群体[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0) :95-97.
[5]王子杰, 邬淑红, 文丽.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思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10-11.
[6]余应坤.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02) .
3.高职机电类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65-02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涵盖内容广泛,不仅包括机械技术和电力技术,也包含了微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微机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测试技术,等等。为广大从事机电研究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创业空间。现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认识方面进步很多,很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寻求自己发展的一片广阔天空。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减少风险、增强创业成功率,是应该加以重视的。文章就高职机电类大学的创业进行研究、探讨,为其创业提供一些意见指导。
一、机电专业的特点
机电类专业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机电理论技术及专业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机电类设备的管理、应用、营销及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具备综合职业技能。机电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涉及机械知识及电力知识。因此,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机电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光学化、网络化、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二、机电类学生的创业现状和问题
大学生就业逐渐困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在创业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进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业意愿与创业行动严重脱离。高职机电类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接触社会,对社会的整体环境不够了解,往往有极高的创业热情,但付诸行动的并不多。有数据研究表明,80%的人有在毕业时创业的意愿,但只有1%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一现象的产生,跟我国社会环境有关系,家长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共识都偏向于求稳,对于这种存在极大冒险成分的创业都往往有规避的心理。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储备,在创业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资金筹措困难。创业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冲劲就能开展起来的,不仅需要足够的社会经验、充分的社会预期调研,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社会阅历,也没有接触过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在开发项目、产品定位、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社会经验的缺失是影响创业的极大障碍。没有把准社会脉搏,结局必定以失败告终。同时,缺乏资金也是创业的一大阻碍,大学生没有积累到必要的资金,相关部门也不能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一些优惠政策,但也存在手续繁琐、门槛高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3.创业能力薄弱,创业教育缺失。调查表明,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能力相对较低,成功率不高。创业的科技含量有限,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一般在2%~4%。创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社交能力,还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都会造成创业失败,在校期间创业教育的不充分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不成熟,存在不少的问题。高校缺乏专门的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业知识。同时,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所谓的创业讲座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最后,教育没有与产业联系,造成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不具备创业的专业素养。
三、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措施的研究
1.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行动的激励。针对学生创业意愿与行动脱离的这一现象,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认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完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到有备无患,凭借知识、技术支撑和胆识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再次,让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含义,要求机电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市场前景和社会需要开发产品、营销产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增强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开展机电一体化实训活动,改善创业融资环境。在学校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技能,院校应该选择真实的专门设计用的实训设备,选择集机械、电子、通讯于一体的高度集成化机电信息实训装置和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等。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作好创业储备,进一步巩固知识、加强技术操作、激发创业欲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与用的运用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无偿资助的“基金”,用于对初始机电专业创业者进行资金扶持。对于具备操作性、启发性、有市场运营价值的创业项目,通过专业评审给予创业资金保障和创业风险教育,保证具备价值的创业项目能够上马立项、运作。
3.改善机电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创业实践能力。针对目前机电创业教育的不足,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培训一批可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的人选,通过培训使其能够进行创业教育,还可以邀请具备自主创业经验的老板、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的骨干等进行讲座。学校应该加强创业教学计划和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课程的设置上突出“机、电、液、计算机”四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加强创业教育的课程和体系设置。学校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把实训课和提供岗位的实习平台作为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最后,还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设置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改学生被动的就业观为主动的就业观,也为学生提供后续的实践机会。
高职机电类的大学生,作为求职大学生中的一员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创业作为一个学生就业的方向,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获得足够的社会经验、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结合学校的培养和指导,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为职业生涯开辟一片自己的天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08).
[2]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3]别业舫等.职业与创业: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简历 篇四
姓 名:邱xx 性 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民 族:汉
户 籍:安徽 年 龄:24
现所在地:山东 身 高:176
联系电话:135****7758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电子技术员、电器工程师
工作年限:2年 职称:初级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xx年3月—至今 xx有限公司,担任电气工程师。主要工作是:从事变频器的售后服务与维修,并负责设计各种工程案的程序,对PLC、人机、伺服、温控、SCR、的设计和维修。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吉安市技工学校
最高学历:中专
毕业日期:-07
专 业:电气自动化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较差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一般
技能专长
计算机级别:中级
计算机能力:熟悉CAD绘图,PLC编程,办公室软件
兴趣/爱好:打篮球,唱歌,看书,游泳
其它能力:熟悉国内外各种变频器的安装,调试,维修,各种配电柜的安装与设计,电焊,电动机维修,空调维修,各种机床设备的电气维修,永宏PLC,三菱PLC,台达PLC,海泰克人机,威纶通人机,各种伺服比较熟悉。
自我评价
熟悉国内外各种变频器的调试与维修,能够独立处理各种技术问题,对各种机器设备自动化的改造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上服从安排良好的团队管理协助能力,有高度工作责任心。
5.理工类大学生个人简历 篇五
出生年月:1989年05月16日 健康情况:良好
电子邮件:政治面貌:团员
联系电话:*** 学 历 :大专
毕业院校:江西理工大学专业:材料工程 商务英语
邮 编:3300134 籍 贯:江西上饶
身高体重:170cm 52kg
通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江西理工大学 应届毕业生
爱 好:上网,打羽毛球,打篮球
证书
----------
英语三级 党校结业证
获奖情况
----------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三等奖学金
2009年校班级风采大赛第一名
计算机水平
----------------
会基本的C语言程序,会熟练操作Word、Excel等office软件
教育程度
----------
2006.09——2009.07 江西省余干县蓝天中学
2009.09——2011.07 江西理工大学
主修课程
----------
加热炉,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轧制原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制造基础,现代热轧无缝钢管,UG,AUTOCAD,材料成型原理,机械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材料jianli-sky.com成型设备,板带材生产,型线材生产(孔型设计)。实践与实习
----------
2011.08.16--2011.08.26 南昌恒天动力有限公司
南昌洪都钢铁厂
南昌凯马柴油机有限公司
做过兼职,发传单;在酒店做过传菜生
自我评价
----------------
6.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准备探讨 篇六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调查
课题组在重庆市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 有效回收问卷1766份,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我们发现:
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以前有所降低。
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已经不局限于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选这一项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24%。而62%的学生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78%的学生选择在就读地重庆就业, 还有45%的学生选择到离家近的生源地就业, 有22%的学生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 有16%的学生表示只要能就业, 到哪都行。由此可见, 面临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渐趋于理性, 并且从这个角度来看, 处于西部地区的重庆人才流失率有可能将减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大部分学生仍然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 不愿意离开重庆, 也可能会使他们错失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 面临家庭和工作的矛盾选择。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在回答“你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这个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的态度较为中肯, 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占83.12%。对就业胸有成竹的占5.19%, 对就业形势非常担心和认为困难很大的占11.69%。
3.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需要疏导。
面对就业压力, 50%的学生认为会出现自卑的心理;80%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的心理;68.3%的学生会出现悲观心理;65%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从众心理;41.7%的学生认为会出现不满心理;38.3%的学生会出现攀比心理;30%的学生会出现依赖心理;20%的学生会出现自负心理。若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话, 有59.7%的同学会选择请教父母、朋友、老师等, 有47.8%的学生会自己独立解决;有37.3%的同学会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 而仅有13.4%的学生会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
4.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迫切。
对于是否就业的选择, 大多数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份工作尽快就业, 占76.7%;准备考研的同学占13.3%;准备自主创业的占8.3%;准备出国留学和认为可在家待业再慢慢找的各占1.7%。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 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抬头之势, 很多学生不愿再继续深造, 想先就业再说, 考取研究生比例太低。准备考研的同学仅占被调查同学总数的13.3%, 准备出国的同学也比较少, 同样占13.3%,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在国内就业, 给就业带来无形的压力。
5.学生们的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 大多数同学都较为理性。有68.7%的同学选择1000-2000元;31.3%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选择10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都是少数, 各占1.5%。
6.对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满意度较低。
对于现在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50%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满意”和“不满意”的各占20%;10%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46.7%的同学想获取用人单位信息;43.3%的同学想获取职业规划辅导;38.3%的同学想获得应聘技巧的指导;各有16.7%的同学想获得求职心理辅导和专业出路。
7.仍有相当部分同学认为工作经验缺乏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对于学校的建议, 有63.3%的同学认为应让学生到相关公司实习, 积累经验;58.3%的同学认为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就业合作项目;41.7%的同学认为应增加实践课程;36.7%的同学认为应推荐就业;18.3%的同学认为应进行就业指导。据《2009年重庆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重庆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实习,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能有效提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这与我们的调查中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一致。
8.对于学校增加实践课的呼声较强烈。
对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81.7%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实践环节;33.3%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进行;认为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的占16.7%;认为应举办专题讲座的占13.3%;认为增加选修课比例的占6.7%, 3.3%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展讲演活动来实施。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结合此次调查实际情况以及近两年的就业情况, 我们发现, 尽管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大多数同学的就业期望较为合理, 多数同学想尽快就业, 对薪酬要求也比较低, 但是由于就业时的从众和迷茫等心理, 从就业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强, 心理价位过高。部分学生有业不就, 有约不签, 甚至有招聘会不去, 长期的等待、观望, 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 使就业率迟迟达不到更理想的水平。另外, 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就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针对上述情况, 面对就业, 大学生包括经管类大学生应做好如下准备:
1.及早定位: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中发现,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有些高校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的不够完善, 没能起到充分的作用。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 哪些职位能成功, 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 也缺乏信心, 有就业恐慌表现。学生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 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结合社会实际,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做好专业知识准备:努力成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
现有人才分布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区域人才的供应难以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以重庆市为例, 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保税港区的设立、新一轮区域规划、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等使得重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 相比之下人才结构调整相对缓慢, 步调不一, 尤其是高素质的财经金融类、国际贸易类人才的供给或储备不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高校方面的调整外, 大学生自己也应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做好就业的区域定位, 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竞争、合作、宽容、长远发展、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们大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 大都是独生子女, 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以及我国传统的“根文化”决定了父母对孩子较为溺爱, 孩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 使得80后、90后自我意识较强, 吃苦意识差, 并且在找工作时容易有依赖心理, 想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满意工作。有较强的自我观念, 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就业、择业时目标与行为不稳定, 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不足, 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面对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出焦虑、恐惧、自卑、急躁、冷漠、孤独等心理障碍, 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就业。毕业生应积极参与竞争,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要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4.做好实践技能准备:尤其是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
经管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多是与人打交道较多的职业, 尤其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客户服务等专业, 因此这类工作更需要表达沟通和协调合作的能力。另外, 现在很多招聘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在上述的调查中, 在回答“你认为你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问题时, 有72.3%的同学选择了“沟通协调能力”, 有68%的同学选择了“相关工作经验”。因此, 对于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 应该尽早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 要主动争取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 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重视每一次实践机会, 如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商业活动等。哪怕是不相关的实习机会也要尝试。通过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 也可以使同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懂得理论知识的作用和必要性,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目的性。
三、高校和社会针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做的准备
1.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配套
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 专业的目标生成于本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定位于为哪类部门培养人才, 产业的发展会在一段时期内拉动着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增长, 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在客观上要求相互适应。因此, 做专业提升计划时应突出特色,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调整培养方法与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具有“适岗、应用、创新”的交通运输管理、基层经营管理、多元化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 (职业) 发展衔接, 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特色培养。一方面可以适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一举两得。
2.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多种有利于教与学的形式
(1) 增加案例课、专题讨论和讲座。
使学生开拓思路,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科研中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更好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思维。
(2) 增加实验、实训课的比重。
通过模拟软件、沙盘演练和模拟公司运作,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3) 增加实践作业的布置。
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 通过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实习等活动, 了解企业, 了解公众, 从社会中学知识, 将课本与实践结合起来, 有利于促进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培养适应能力。
3.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如今大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 但是有些属于虚设, 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也有些同学有了心理问题, 由于害羞等原因, 总想自己解决, 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和学校。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把心理咨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和老师还应宣传正确的心理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很多不可避免, 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和教辅人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 尽可能的关心和帮助学生, 一旦有什么问题, 尽快解决。同时在课堂上应言传身教, 通过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熏陶、影响学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宣扬中国传统的优良美德, 并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临近就业时, 学校和老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 消除不良心理倾向, 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沟通聊天, 或者利用上课时间的末尾和间隙,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尽量使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以乐观的态度去寻找人生中的机会。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认真实施职业规划
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强化服务职能,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用人单位信息、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职业介绍、性格测试和职业规划、模拟招聘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 为学生们指点迷津, 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 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 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经常灌输, 引导他们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建立扎实的知识结构,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 引导他们关注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连中.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 2009, (23) .
[2]黄果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传承, 2009, (6) .
[3]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 .
[4]贾元义, 李卫东.浅析当今就业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岳晏.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4) .
[6]杨振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索.职业教育研究, 2009, (9) .
7.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篇七
关键词:职业类社团;就业力;大学生;高校
一、北京地区高校职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类社团产生的背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同时与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巧欠缺不无关系。因此学校要提高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技巧等职业能力,而职业类学生社团作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将会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所作为。同时,在目前就业形势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日益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类社团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让学生从中锻炼了各方面能力。
(二)北京地区高校职业类社团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成立于2003年的清华大学职业发展协会是北京地区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职业类社团之一。从2003年起,北京地区高校职业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为了促进大学生职业类社团良性发展,更好地整合各高校职业类学生社团资源,建设首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协作体系,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以“首都大学生职业发展日”为契机,于2008年12月18日成立了首都高校职业类社团联席会,为联席会成员社团提供专业的培训及活动经费,指导其开展各类活动,使得北京地区高校的职业类社团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截至到目前,北京地区各类型高校共成立职业类社团70余个,而且各个高校的职业类社团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
二、职业类社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
传统的就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课堂教育。随着职业类社团的兴起,各高校职业类社团特色活动已初步形成,如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论坛;组织举办竞赛类的活动:模拟招聘大赛、就业礼仪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创业大赛等,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就业教育途径和形式。
(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职业类社团是就业部门日常工作的好助手。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既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要提高就业质量。而职业类社团开展的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压力。
(三)进一步提升了职业类社团组织者和服务对象的就业力
提高了社团活动组织者的自身素质。职业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一般都是由组织者自行策划、组织、开展、总结。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培养了活动组织者的自立自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等。在社团实践中,能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社团活动对象的就业能力。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职业类社团通过开展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培养参加活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主创业能力、提升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
三、职业类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职业类社团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毫无疑问,作为职业类社团,它必然要定位于为其他学生服务,为提高全校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竞争力服务。但是如果忽略了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类社团成员就业方面的能力,而仅仅把它当成是“老师延长的手臂”或“学生业余爱好组织”,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社团为其他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不专业、不深入,从而使得职业类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职业类社团建设的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的就业创业类社团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但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规范,学习制度不健全,社团活动表面化和不持续性,整体稳定性不足,专业教师指导严重缺失,经费缺乏,活动场所、办公设备等难以保障,社团成员活动时间难以协调等困难,这些制约因素都对职业类社团的发展形成障碍,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为社团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促进高校职业类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进职业类社团机制建设。高校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职业类社团的建设。其一,健全领导机制。要把加强和扶持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部门和团委要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创业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职责。其二,规范管理办法。学校要在大学生职业类社团成立、审批、活动扶持、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办法。要对职业类社团及其成员吸收标准加以规范,保证创业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创新发展。其三,加大骨干培养力度。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组织能力的学生骨干担任社团负责人。
2.加强培训,提高社团的专业水平。目前,各高校职业类的社团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这类社团的服务还局限于组织一些活动,举办一些讲座,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处理事情,社团成员自身在就业和职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多数学生还不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为其他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服务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职业类社团在功能定位上要求在服务自我的同时服务全校学生,带动和促进全校学生就业创业。因此,在这类社团的建设上,首先要有意识地对其成员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求职技巧、职场礼仪、就业政策等方面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使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要适当组织社团成员参与就业和职业方面的调研,提高社团成员在就业和职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再次,在理论学习和培训的同时,要采取实地参观、职业观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社团成员对职业和职场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8.传媒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八
二、实践单位及岗位情况介绍
本人20xx年7月10日到8月10日在山西和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实践,通过实践对影视后期的制作这方面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通过面试我进入了山西和信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了一名实践生。刚开始我就主动要求,接触多方面的工作。想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来弥补在大学期间所欠缺的。山西和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影视制作、电视栏目运营、品牌策划与推广、广告设计制作与发布、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的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而这方面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好。把自己的一些设计观念溶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是我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所追求的。
三、实践内容及过程:
实践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一个企业的推广宣传片做剪辑。对于影片的剪辑从开始的强劲斗志到后来的丧失信心,让我明白更多的关于专业的知识。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片,更多的是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企业的总体特征。而不是完全的体现个性化设计理念。接下来就是芦芽山景区推广的策划,我是第一次参与策划这方面的活动。在策划中,感受最多的是“品牌”两个字。
对于品牌的认识程度并不高的我,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更多整个行业的各个环节。提出确实可以给商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只单纯依靠概念的偶然性太大,容易抄袭,并缺少系统性与连续性。
如果企业是品牌驱动型的,就可以依靠系统、科学的品牌管理,将概念转化的品牌核心价值在消费者心目中广泛传播,建立起强有力的品牌联想与品牌个性,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设计之前,就应该把“品牌”完善,在整体的品牌战略指导下整合宣传文案。在文案的大体方针下,设计动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对外的品牌宣传。
品牌的竞争定位:认清自己在市场中的品牌地位,才能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品牌走向。清晰而准确的定性分析对于制订营销宣传策略、确定音视频设计风格等营销行为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我以此为鉴,在休息时间对品牌目标群体集中度做了较深的了解。品牌的传播集中度的定位:从传播的起点和终点,包括传递过程,都有一个集中的焦点。不要把品牌计划浪费在太多的方面,而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对受众形成的冲击,这样才能让相关的品牌工具发挥的功效。从策划、创意、文案写作、设计、拍摄、动画,到后期合成和媒体投放,贯穿始终的只有一点一滴集中,就越可能照亮目标。在实践中,品牌形象和品牌识别这两个概念经常被十分遗憾地混用。营销专家普遍认为,品牌识别更多反映的是品牌物理的、“硬”的特点;品牌形象则是人为赋予的、市场接受的、“软”的品牌属性。简言之,树立一个电视频道的品牌的目的,是围绕某种与品牌内涵相吻合的品牌形象去建立尽可能长期的品牌忠诚。创造一个品牌合适的形象需要长期的努力;纠正一个不恰当的品牌形象,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努力。不恰当的品牌形象,就是指品牌形象分散、多维,而不是仅指负面的品牌形象。这种纠正实际上是自己以往的传递分散进行否定并抗衡,不但不事倍功效,而且是一种重复浪费。
四、取得的经验及收获
有关媒体工作者的素质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下面仅从我在电视台的实践经历,我自己最深的体会只有一点: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老话,但经久不衰。作电视媒体这一行,饿着肚子加班是家用便饭,熬夜写方案策划就是夜宵。三四月拍外景要顶着海边的大风。才几天功夫,我这副“弱柳扶风”的骨架便招架不住,叫苦连连,几乎到了形容憔悴、垂垂老矣的地步。后悔自己没有趁年轻时候锻炼锻炼。我是办公室里最年轻的,可是却是最易疲倦的。
敬业的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你绞尽脑汁出来的上百个策划方案,只会被选中一个。而为了这个方案你会搞到心力交瘁。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准备和精神状态,还是另寻高就吧。实践,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领导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两个月的实践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五、实践心得与体会
一个月的实践生活把我拉回了现实。感谢公司对我实践期间的关照,让我学到的远远超出了一个月的价值!在实践期间开始真正接触和了解这个行业。
当真正了解栏目包装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传媒品牌的重建是个巨大的工程,要创造高的收视率,要提高广告收益,需要对其它栏目的市场调查;需要对电视观众进行分析;以及创造适合自己频道发展的思路。在做设计的过程当中,我感受到了以前做作业时从未感受到的挫折,在遇到许问技术难点的时候不知如何解决,这让我觉得彷徨不安,此时此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少太少,还好在总监以及同事的帮助下,将问题一一解决。这时我才明白团队的力量以及重要性。因此,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我也收获了许多。
传媒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2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回到四川,在邻水电视台实践,时间是从20XX年7月14日至20XX年8月14日,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时间,实践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指导老师交办的工作,得到台领导及实践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践,主要工作是跟着实践老师认识并熟悉电视台的各个运作流程,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开始更加的清楚自己即将选择的专业的明确性。因此主要实践科目是专题的采编以及后期的制作,也涉及一些简短新闻。在实践中,我参加了交通事故的专题片,认真学习了在制作专题的细节以及需要以后在学习理论需要更加注意的地方,也开始真正的意识到在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的很大的不同之处。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电视台的专题片的构思,认真观摩一些实践老师的整个构思过程,从而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对电视新闻的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构思的技巧以及需要考虑的很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之类的。跟随社教部的主任及老师们拍片,认真的思考,探询在这个专题片中需要些什么镜头、怎样的串联各个镜头和同期声。并逐渐的了解和熟悉了电视台的作用和职能,同时还配合实践老师做好专题的材料搜集和会议记录,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实践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老师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构思、采访技巧、剪片操作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视制作技能。并把社会实践和书本理论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又为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种在实践学习到的东西来帮助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及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甚至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综合性也是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需要学习大量的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熟话说:新闻学就是无学嘛。但是其发展还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假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假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把这三个关系处理好,是我们学好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电视传媒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广播电视而进行的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老百姓的新闻意识、法律意识、文化素质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及的深度与广度上仍然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时事政策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并且不知道怎样运用这一电视平台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在电视媒体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信息。电视媒体的动态发展,我们不得不感叹她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是要在不同的角度去开始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渐渐开始了解到我们人生的方向。对政治政策是一个宣传性,对教育是一个普及性,对生活是一个补给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老师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大学生类论文】推荐阅读: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学报类论文发表征稿启事11-24
大学生会计类简历范文参考07-02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鉴定07-20
师范类大学生顶岗实习总结09-20
十佳大学生自强奋斗类事迹简介07-25
会计类大学生求职自荐信09-16
全国大学生创业类的比赛11-25
中国医科类大学排名06-28
重庆医科类大学排名08-2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例文(经管类)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