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2024-08-07

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精选6篇)

1.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篇一

真爱与虚伪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真爱

虚伪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 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 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中国自古就将治家和治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者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注定家庭也就成为秩序践行的最基本单位。

婚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就得以确立,但中国封建社会对夫妻关系有严格的条件认定。首先是身份的认定。伦理秩序排除了父母与子女辈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的婚姻关系,这种规定显然具有时代进步性。其次是过程的认定。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南山》中就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记述,婚姻的决定权在父母等长辈的手中,《清律》甚至明文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 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2] 最后是责任的认定。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关心、照顾、患难与共,做到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当决定形成夫妻时,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契约关系就已经得以认可。

2.《雷雨》中的周朴园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自私、虚伪、残暴的资产阶级代表,但这种阶级分析方法过分附着的社会意义让曹禺诚惶诚恐,他申辩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认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3]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语言去理解,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4]在他看来秩序是家庭圆满的必要前提,可见“秩序”是周朴园思想的标准,也是读者准确把握周朴园的出发点。

对于秩序,周朴园有过痛苦的接受过程。他与侍萍的感情因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而被迫放弃,他也是秩序的受害者。但他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忘记:记着侍萍的生日;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以表示对侍萍的纪念;到处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里;家道富实却始终舍不得丢弃三十年前的旧衬衣;把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带在身边,从南方带到北方并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亲手摆放;即使是在夏天,仍保留着侍萍受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甚至三十年后他仍然还熟悉侍萍关窗户的动作……周朴园说:“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5]可见周朴园并不是在年老孤独时才回忆起旧日的爱情。他早年留学德国,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四凤也说:“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 厚道的。”[6]其实侍萍来到周公馆完全可以避开周朴园,但他是要试探周朴园的反应,正因为同样不能忘怀的情感她才痛心疾首地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7]而事实是,同侍萍生活了近二十年的鲁贵也没有从照片中认出当年的侍萍,因此说,对周朴园的指责是苛刻的。经历了挫折并默认了所处阶层秩序的周朴园,也嘲笑起“半瓶醋的社会思想”。以周朴园的势力,他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付侍萍,但他只想逼走侍萍全家,以维持家庭一夫一妻的现状,但夜里他几次端详侍萍的照片,并准备寄两万块钱给她,可见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冷漠者,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秩序规范下的无奈之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三十年后见面又逼走侍萍,完全是“秩序”的破坏,周朴园就是秩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秩序的捍卫者。

二.从阶级立场上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有人否认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认为周朴园和侍萍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周朴园就是一个虚伪狡诈、无情的资本家,所以他对侍萍不会存在真的感情。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感情的。他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具有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

周朴园是一个外资煤矿的中方老板,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在外国留过学,崇尚旧道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家里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相恋,并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但 最终向封建势力妥协并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刚刚生下二儿子三天的侍萍,致使侍萍在那天的晚上跳河自尽,自己却娶了当时一位富家小姐,但两人的感情一直不好,那位小姐郁郁而终。后来又娶了蘩漪,有了一个儿子周冲。在这部剧作中,周朴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君独裁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他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的人。但《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蘩漪是复杂的,周朴园也是复杂的。周朴园并不是一个一生下来就坏的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物特有的心灵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1.周朴园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思想。因此,他不顾家庭的反对,爱上了一个出身低微的丫头侍萍,并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两个儿子,当时并不存在故意玩弄的倾向,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周朴园为什么抛弃侍萍?是他对侍萍厌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别无选择,这正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他的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也是人性被社会所异化的结果。以前在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上,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尽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这样认定周朴园,就把这个人物简单化了,缺少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所以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虚伪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所以周朴园本应该是一个知情知意,多情多义的公子。但黑暗社会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了,他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新人,可最终也没有跨过那一道门槛,最终投降了,又回到本阶级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

2.周朴园具有被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的病态人格。周朴园本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崇尚旧道德的青年,但是当他经历重重感情伤痛之后,他已看透了这个世界,自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随波逐流,才能安身立命。在与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中,他一方面表现对侍萍的怀念,另 一方面有提防来之不易的身份和地位会因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受到威胁,所以当他感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似曾相识,又听说对方对侍萍的情感了如指掌时,立即“汗涔涔的”,表明了他做了亏心事后的心虚和不安。这正是他良心未泯的具体表现。但他毕竟老于世故,所以用“是一个亲戚”、“想去给她修坟”等语来了解侍萍的情况,当他确认眼前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侍萍时,他马上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这也是阶级立场所决定,所以他惊恐地责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8]而后又企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这一连串的惊恐的责问,有人认为,这充分暴露出了周朴园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我认为这一切是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后善良人性被异化的结果。我们认为《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有阴险残忍的一面,但又不是生来如此。应归罪那个时代,那个扭曲了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社会。

他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悲剧的发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就像当年的陆游和唐婉一样。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我认为错不在周朴园,不能用“虚伪”对他进行定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情实感的。

三.从年龄的增长看周朴园有无真爱

1.青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确有过一段互相爱慕、如胶似漆的真挚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美妙的爱情却似流星般消逝了。《雷雨》 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描述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但我们不难从三十年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中推测出青年时代周朴园的感情世界。(1)周朴园是爱当年的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侍萍爱得刻骨铭心。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朴园在爱侍萍以前是不是还爱过其他人,在这个戏里所看到的,周朴园第一个爱的是侍萍,而且他们相爱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然地一夜风流。你看,他们两个老是回忆“三十年前”,其实“三十年前”是个笼统的概念。出场时,周萍二十八岁,侍萍四十七岁,就是说侍萍十九岁生周萍,又过一年生大海,侍萍正好二十岁,然后侍萍被赶出周家,所以侍萍被赶是二十七年以前。可是这个戏从头到尾,两个人的回忆,没有一句话是说到二十七年以前怎么怎么,都是说“三十年以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9]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意识里面有一个错觉。并不是说三十年比较顺口,记得住,最重要的一点,三十年前恰恰是周朴园跟侍萍相爱的时候,也就是说,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维持了三年,从三十年以前到二十七年以前。因为二十七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是他们两个人分手的时刻,而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说法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所以在他们脑子里出现的话语都是三十年以前,二十七年这个概念是被他们遗忘的。

那么,也就是说,周朴园和侍萍,一个少爷和一个老妈子的女儿的恋爱的时间最起码三年。刚才提到鲁妈出场时是四十七岁,二十七年以前被赶走,他是二十岁,也就是说,她与周朴园相爱正好是四凤现在的年龄,十七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间,她跟 一个有钱的少爷相恋相爱,两个人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我不相信这两个人之间是一个阶级压迫的关系,或者是什么少爷诱惑丫环的关系。他们不是偷偷摸摸地恋爱,他们是在周家同居,是在周家生的孩子,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环境布置,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客厅的布置,就是当年侍萍在他们家里生活的环境,侍萍被赶走以后,周朴园保持了侍萍当年的所有家具和所有摆设,连侍萍当年生了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好几次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不叫开”[10],为什么?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的。可以想象,侍萍在周朴园身边的时候,她受宠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周朴园把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

(2)嗔怪同情罢工工人的周冲的情节表明: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留过洋,受过包括“爱情至上”主义等西欧教育的热血青年。作为一个留学德国的青年,又拥有不少财富,在他的世界里,可供挑选的对象应该是不会少的,但他却偏偏喜欢上女佣的女儿侍萍,并且与她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引诱与玩弄,而是有真爱因素存在。

“鲁妈的年纪约有四十七岁的光景,鬓发已经有点斑白,面貌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八九岁的样子。……在那修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间,还寻得出她年少时静慰的神韵。……依然像大户人家里落迫的妇人。”[11]曹禺把年近五十,已生过三个孩子并饱经生活折磨的侍萍定位得很美,那三十年前的侍萍又是何等的美丽动人。三十年 前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少爷追求一个年方十七,含苞欲放、娇媚动人的梅姑娘,去倾心爱她,也是人之常情。

可以想象到,青年时期的与侍萍热恋的周朴园是青春勃发,热情洋溢的。他们之间是存在真爱的,不能用“虚伪”一词来描述。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内心存在一个美好的愿望,就像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周萍一样,要寻找自己的爱情空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会同情青年人们的爱情,所以周朴园从他的婚姻突转开始了他的苦难人生。

2.中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周朴园在失去侍萍以后,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为了排遣积郁,他时常躲进曾经与心上人相恋的房间里,以回味和想象永不复得的却又刻骨铭心的甜蜜。他一直以年轻时侍萍的照片作为“参照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为年轻的周朴园。随着岁月的流逝,周朴园表面上越来越事故、冷漠,似乎它的生命力在衰退,热情在消减。但从他思念侍萍的一举一动里,青年周朴园热情奔放的血液依然在他衰老的血管里沸腾。

(1)三十年前,年轻的周朴园并没有因为侍萍不是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不去爱她。那么赶走侍萍恐怕并非完全出自他的心甘情愿。剧中第二幕,当侍萍与周朴园意外相见时,曾满腔怨愤地诉说起这段痛苦的往事:“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学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12]前面也提到过,这里侍 萍不用“你”而用“你们”,显然是指封建家庭的逼迫。当年周朴园与侍萍虽然在一起同居三年,毕竟没有得到周家的正式承认。当周家要为大少爷明媒正娶的时候,自然要选择门当户对的阔小姐,而不是身为婢女的侍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周朴园也只有屈从了。这种“屈从”与“不忍”,造成可周朴园内心的矛盾痛苦,也使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难忘旧情,保持着对侍萍的怀念。

(2)周家从南方的无锡迁徙到北方,搬了好多次的家,但客厅里的家具还是侍萍当年喜欢的旧家具,并且按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摆设,桌子上仍摆放着侍萍年轻时的照片,就连侍萍当年生周苹时受病,总喜欢关窗户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了三十年,即使闷热的夏天也从来不准家人打开窗户,并且还牢记侍萍的生日。这种深情的怀念,决不仅仅是“虚伪”的表现。因为三十年前的这段旧情,恰恰是周朴园的一件丑事,他不去掩盖,反而堂而皇之地表现自己的怀恋,显然用“虚伪”两字是解释不通的。

(3)第二幕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周朴园要旧衬衣时,三十年后的侍萍依然清楚记得:“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五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有一个萍字。”[13]旧绸衬衣是周朴园和侍萍爱情的见证物。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以想见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周朴园是 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取乐,那么这旧衬衣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周朴园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这件衬衣非同寻常,凝聚着他与侍萍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也印记着他与侍萍的那段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美好时光,可见那时他们是倾心相爱的。明白了这一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了。

(4)既然是真实的怀念,为什么当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他又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14]这一点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里面有一定的阶级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周朴园内心的写照。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年轻,同样,自己心目中的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最重要的是侍萍性格中的温柔、体贴已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周朴园所接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事业有成的周老爷子竟然整整三十年,不知道自己痴恋的女人是生是死,而这个女人也一直没有再找他。周朴园的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

一直把年轻时侍萍照片作为参照系的他,在侍萍出现后,参照系彻底毁灭。周朴园猛然发现“参照系”老了,对命运竟这样的无能为力。这些话是周朴园失望、愤怒的声音。

总之,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之间是有真爱的,因为这种怀念是真心的,不是做样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表现。

3.老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 青年时期的周朴园,经受了人生不幸的遭遇,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中年的周朴园又承受着失去爱情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而等待老年周朴园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三个儿子两个先他而去,另一个则十年杳无音信。妻子及过去的恋人发疯,活下来的人中,就只有他一个人头脑清醒——这是常人几乎很难经受的悲剧。

面对人生种种的痛苦,周朴园先是皈依佛教。在《雷雨》刚刚拉开帷幕时,作品借他人之口,交代了周朴园把自己的住房卖给教堂作医院,四凤则介绍“老爷念经吃素”,回家之后,“除了会客,念念经,打坐,在家里,一句话都不说。”[15]

直到最后家与教堂医院合二为一。周朴园整天在弥撒声中度过:在《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中,十年前的周公馆已经变成了一种弥漫着宗教气息的医院。宗教环境与戏剧本身形成强烈反差:作为公馆(世俗凡尘),带给人们的是痛苦与煎熬;作为教堂医院(宗教机构)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片刻安宁。周朴园苍老可怜的形象与十年前的眼睛发光、精神饱满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定期来探望病人,不仅是看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也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的自责、自赎。

从这种赎罪的观点看,周朴园的内心还是存在真爱的,因为有爱,才会感到愧疚,所以才会有赎罪的表现。这种赎罪的方式,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总之,无论是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还是从阶级立场或年龄的增长来看,周朴园的内心都是有真爱的,不能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于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周朴园对侍萍的爱自始至终都十分 执着,这是读者所有目共睹的。从前面所论述的内容看,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是充满复杂矛盾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3]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110页。[2]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4][5][6][7][8][9][10][11][12][13][14][15]曹禺著:《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89页、75页、88页、88页、88页、40页、69页、88页、87-88页、88页、37页。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编著:《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胡叔和主编:《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5.田本中:《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篇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 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刚才还温情脉脉的喊着“哦, 侍萍!是你?”的周朴园, 突然意识到, 30年前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会因为她的到来而被揭发, 这将会给他的名誉、地位、声望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刚才的柔情蜜意即刻没有了, 忽而变的声色俱厉:“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资本家的狰狞面孔终于显露出来了。温情的面纱亦被揭去, 露出了虚伪的真面目。

“你来干什么?”, 凭什么她就不能来, 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大年夜被赶出家门, 投河未死而气死母亲, 受了30年苦难的侍萍即使自己特意找来算帐也无可厚非, 更何况她是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 被命运又一次捉弄来到了周家, 可是眼前的周朴园马上想到的是他的名誉、他的地位、他的声望会因这个女人的出现而毁于一旦, 而并非是侍萍因为被他抛弃而受的三十年的苦, 所以他凶狠地斥责“你来干什么?”他的冷酷、自私简直令人咋舌。“干什么?”一位手无缚鸡之力、遭受30年苦难饱经沧桑的老太婆能把你周朴园怎样?30年的苦都受了, 还会再来伸手要钱吗?可是我们的周大老爷却马上意识到她来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肯定是为敲诈他, 不过, 这也可以理解, 毕竟我们的周大老爷久经沙场, 岂非常人所能比, 不奸诈、不多疑, 岂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句“谁指使你来的?”就更有的品味了。“指使”想想这个手段应该是周朴园惯用的伎俩。曾经指使人使江桥故意出险, 淹死2200小工, 每个小工的性命扣300块钱, 这才发了财, 用鲁大海的话说, “你发的是绝子绝孙发昧心财!”没有他的指使, 矿上警察怎会开枪打死30个工人, 所以凭着他对侍萍的了解, 由己推人, 侍萍是绝对不会自己主动找上门来算帐, 背后定会有人指使, 而侍萍的丈夫鲁贵现在恰好在他家做仆人, 这个人平时就贪财图利, 颇有心计, 这样想来, 侍萍肯定是受了这个人的指使, 可他哪里知道, 鲁贵对此事根本就一无所知,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世事的周朴园早已形成了奸诈多疑的本性, 所以说出“指使”这个词不足为怪。

“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个“还是”似乎说明, 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到来早已预想, 只不过是迟早罢了, 也许这种念头从侍萍被逼离开那一天起就产生了, 这也是周朴园做贼心虚、多疑的有一次体现。

那更好了, 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在侍萍充满怨恨的回答之后, 周朴园明白此次侍萍的到来并非受人指使, 他意识到刚才的厉声呵斥非但没有吓唬住她, 反而激怒了侍萍, 她的悲愤、怨怒使周朴园感到害怕, 因为30年的苦难早已将往昔那个柔弱、善良的侍萍磨练的坚强, 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他试图稳住、软化侍萍, 一连说了“你可以冷静点, 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旧恩怨, 过了30年, 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就不必再提了吧!”“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 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甚而至于你因为生平儿受了风寒, 这些习惯我总保留着, 为着不忘你, 弥补我的过错。”在他接二连三的糖衣炮弹的轰炸之下, 侍萍尘封30年的对于过去那段幸福生活的记忆似乎被唤醒, 天性善良的她刚才的怨怒渐渐地平息了, 说了句“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周朴园的目的达到了, 阴谋得逞了, 来了一句“那更好了,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这句“那更好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周朴园那一番话的真实用意, 那些句句看来皆为肺腑之言的甜言蜜语只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并非是对侍萍的真心怀念。

“明明白白地谈一谈”“明明白白”这个词用在这里似乎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极大的讽刺。30年前, 他和侍萍不明不白的生了两个孩子, 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侍萍不明不白地被逼离去, 因为他的抛弃, 侍萍在这世上遭受了许多不明不白的苦难, 现在反而要明明白白的谈一谈, 能谈的清, 说的明吗?侍萍所遭受的冤屈能说的明明白白吗?我想, 这里的“明明白白”不过是周朴园对于自己过去“不明不白”的一种掩饰, 是作者对他虚伪本性的一种讽刺, 更是他虚伪本性的一种真实流露。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当他得知侍萍抱的第二个孩子就是站在房门口第一个带头闹事、在矿上鼓动罢工的鲁大海时, 他马上“明白”了, 侍萍不是无意到来, 而是母子联合甚至是全家蓄谋已久的一个大阴谋, 无非是想来敲诈他的一些钱财罢了。遗弃了30年的儿子的出现并未唤醒一个做父亲的良知, 骨肉亲情在自身利益面前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此时的他只是想用金钱来平息这一切旧怨新仇。“金钱”这个在他看来“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的法宝毫无顾忌地用在了他的初恋情人身上, 圣洁的感情在他的眼里已经一文不值, 他的眼里现在只有金钱, 他的心灵早已被金钱腐蚀, 他的心里也只是想怎样尽快地摆平这件对他名誉、地位、声望造成重大威胁的事, 于是“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脱口而出, 真是财大气粗啊!冷酷、自私、盛气凌人, 简直就是世所罕见, 令人发指。

也好……不过——

他的问话被侍萍鄙弃的拒绝了, 为了缓和这种局面, 他说“也好, 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但是, 该说的话一定得说“那么, 我先说我的意思, 你听着, 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 四凤也要回家”在意识到这一切有可能激怒侍萍, 万一她翻脸怎么办, 万一30年前的丑事被揭穿怎么办, 自己“辛辛苦苦”赢得的名誉、地位、声望岂不全部扫地, 面子失尽, 他马上就来了一句“不过——”以此来缓和, 咱们有什么事好商量, 你有什么事我还会帮你解决的, 经历这么多人情世故的他圆滑、世故还是有的, 当然资本家的狡诈也没有丢。

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善良的侍萍对于这个她曾深爱的男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终于看清了。如果刚才还有一丝幻想的话。现在已经是彻底绝望了。她鄙弃他, 拒绝他金钱的援助, 但母子亲情又迫使她再求一次周朴园, 她想见见她的大儿子, 别无所求, 在侍萍的只看不认的说明之下, 周朴园终于同意了。并说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他开口闭口喊着怀念的那个人, 现在来到了他的面前, 他反而说“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并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 看来他的怀念并非真实可信, 因为我看到的只是他的绝情与专制。最后的那句“很好,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 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更是让人看透了那被金钱腐蚀的灵魂, 而他自己反而惺惺作态表示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 这简直令人作呕。

3.《白鲸》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篇三

关键词:《白鲸》;人物性格;船长

引言

在欧美文学代表作品中,从不缺乏英雄的角色。无论是有着强烈使命感与复仇意识的基督山伯爵,还是在野外艰难生存,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罗宾逊。他们的身上都带有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从英雄角色的丰满度来看,《白鲸》中所塑造的船长亚哈就是一个具有复杂英雄主义倾向的人物形象。中国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郁达夫曾经在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写道:“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可是如果有英雄却不知道敬仰的国度更是令人失望之邦。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白鲸》中所塑造的船长亚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着重从作品的人物性格来进行分析。

一 《白鲸》作者介绍及故事基本情节

《白鲸》发表于十九世纪的中期,作者是美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的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宝库中,《白鲸》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思考维度将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推到了一个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创作高度。无论是从文章的宏观构思上,还是从作品艺术化的语言细节中,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与把控全局的能力。作品从发表到现在,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关于紧张的故事情节中的思考,更多的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一种写照与反思。与其说他是一篇记录人类战胜自然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篇展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在其中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让整个故事在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小说《白鲸》描述的是一个人和一条鲸鱼的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船长亚哈是一个智慧与勇气并存的人物。在一次偶然的出海打渔过程中,亚哈的腿不小心被一头叫作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断。从此原本健壮的船长变成了一个每天只能依靠拐杖来行走的半个废人。可是,复仇的焰火已经在船长亚哈的心头熊熊燃烧,为了报仇,为了赢得自己过去的面子与尊严,船长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时天方夜谈,也是愤世嫉俗的一个决定,要环球航行和白鲸决一雌雄。这是一个人类发出的向自然发起挑战的号角。亚哈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手下的船员们。一群充满了雄性荷尔蒙的战士们在茫茫的大海中开始了一次看不到终点的旅行。最后,在大洋的深处,以亚哈为代表的人类战士们与白鲸遭遇了,场殊死的搏斗就此展开。经过数天的鏖战,战斗结束了,白鲸死了,船长亚哈和他的船员一起落入了茫茫的大海。在小说的最后,作者问出一道让后世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和值得反思的问题。面对人与白鲸的最后结局,这真是我们最终所想要的结局吗?除了你死我活的两败的结局,难道就没有更好地结局了吗?

我们赢了,我们真的赢了吗?

二 《白鲸》中人物性格分析

根据发展心理学关于性格的概念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性格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白鲸》中的人物就好像是一个人物性格的展览馆,在其中我们可以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不同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直接影响着人物的行为举止与思维判断乃至最终的结局命运。性格是一个人所有行为背后的指引力量。所以,船长最后的疯狂与他内心深处的性格特质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本文从船长性格中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赋予的主人公性格中的期望。

船长亚哈从名字中我们都会从其找到一些渊源,因为亚哈这个名字在旧约圣经中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惊人的相似并不是作者无意间的一种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精妙的安排。那就是亚哈船长正在一步步地成就圣经里面所有的预言。最后亚哈的死其实也应该是早已经注定的。那么亚哈船长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人,亚哈船长具备了一个领导人应该具备的性格与品质,其中坚忍不拔的冒险精神是最突出的特色。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来看,作为一名美国作家,作者在船长亚哈身上寄托了某种特别的期许与暗示,那就是亚哈就是美国创业家的缩影。作为一个建国不久的新国家,美国人经历了拓荒的种种磨难。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美国人在一片荒芜的沙漠建设幸福家园梦想的实现。一切都从头开始,从最初的开山,到中期的开荒,再到后期的南北统一,美国人的梦想正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慢慢地变成了现实。在这梦想的实现过程中,有多少先辈倒下,又又多少英雄为了自由与梦想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如果没有一种坚持的精神,没有一种对梦想的执着,所有的未来的美好生活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这种精神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它是最后引领我们走出幸福的康庄大道的不二法门。所以,亚哈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应该说是一种目标,就开始了无畏的前行。在大洋的深处,随时都会有暴风雨的袭来,随时会遭遇鲸群的围攻,可是亚哈并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坚持赢得了手下船员的信任。在最后的关头依然用生命与命中注定的敌人——白鲸做最后的较量。

在船长亚哈的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的人文情怀,其实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是有很多较为复杂的一面的。前面我们提到了亚哈船长的坚忍不拔的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来塑造了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亚哈在文中也并不是一个心如铁石般的冷酷之人,在他的头脑中依然有着对友人,对爱人最朴素的情感。在出发向白鲸发起挑战的前夜,亚哈告诉自己的属下,家里有妻子的就不要随他前去,因为此去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条不归的路。这种对人性的体谅,充分地显示了亚哈拥有的正常人的情感。当战斗结束,海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之后,亚哈静静地看着天上的蓝天与白云,等待死神到来的瞬间。亚哈想到了自己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想到自己曾经享有过的天伦之乐,他甚至希望马上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家人。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亚哈的人文情怀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一种反思,这也是作者在全篇中的点睛之处。当我们看到此处,我们的面前会有这么一幅静谧的画面,在里面没有斗争,只有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亚哈的人物形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碰撞。在亚哈驾船驶向苍茫大海的过程中,人类也已经把开发的脚步迈向了地球的各个角落。雨林不见了,变成了开垦的农田。树木不见了,变成了一个个看似代表人类工业文明的球场。有一天,沙尘暴来了,泥石流来了,人类所自诩的丰功伟绩在自然面前不堪一击。所以,最后,亚哈船长和他的船员们一起葬身大海,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乌有,这不就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提醒吗?亚哈的人文情怀,从性格上来讲,对于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一旦猎人失去了那种杀戮的勇气与残忍,那么就意味着捕猎生涯的结束。但是,正是这种人文情怀的弱点会最终拯救了我们人类。因为,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只有心中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我们所有的行为才不会离自然承受的界限太远。因为只有人类学会了反省,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更多一些踏实与坦荡。

结语

《白鲸》作为著名的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给我们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海洋画面。在感受自然的浩瀚与人类勇敢的同时,作者也通过故事的方式引发我们深深地自我反思。我们的社会中不缺乏像亚哈一样的英雄船长,他们用智慧与思想带领我们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海上乘风破浪。但是,我们在个人英雄的背后也要反思,一种错误的,冲动的决定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多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面对英雄,面对自然,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多一些思考,这也是直到今天,《白鲸》依然焕发出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 赫曼·麦尔维尔 白鲸: 莫比·迪克[M ]. 曹庸,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2] 肖辑. 葬身海底的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 长春大学学报. 2006(11)

[3] 吕雯. 小说《白鲸》中的自我与他者.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1)

[4] 邹渝刚. 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6)

[5] 邓安琪. 像绵羊一样纯洁无暇的坏书—论《白鲸》中亚哈船长之性格.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6)

4.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篇四

关键词:狄更斯远大前程皮普人物性格

《远大前程》是查尔斯·狄更斯艺术生涯后期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名为皮普的孤儿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发展历程,艺术的揭示了这位孤儿从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到幻想破灭的整个过程。在这本书中“,远大前程”是一句反话,并不是真的指孤儿皮普有什么远大的前程,而恰恰是指的一种“幻灭”,一种幻想的幻灭。但如果读者只是把本书理解成一本描写孤儿幻想破灭的书,那就误解也低估了作者的本意,作者是要在对孤儿皮普的描述中展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主人公皮普自幼就失去了父母,作者在小说的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叙述着主人公的身世“:我说皮利普是我父亲的姓,那是有根据的,因为我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他的姓,而且我姐姐也这么说。我姐姐嫁给了铁匠乔·葛奇里,现在是葛奇里夫人了。至于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和母亲,也没有看到过他们两位的照片。”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自幼由嫁给铁匠的姐姐抚养长大的孤儿,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获得什么太好的教育的。教育的缺失和家境的情况使得幼年的皮普把姐夫当做理想的奋斗目标。而事实上,在这个由姐姐掌握大权的家里,姐夫也是唯一可以“以诚相待,推心置腹”的人。而“一手”抚养他长大的姐姐呢“,我的姐姐乔·葛奇里夫人比我要年长二十多岁。她一直说我是由她一手带大的,因此在左邻右舍享有很大名气,倍受夸奖。从小我就想了解这里的“一手”究竟是什么含义。我所知道的她的手,是结实笨重而又冷酷严厉的,因为她特别喜欢把她的巴掌打在她丈夫的身上,当然也喜欢打在我的身上。我想乔·葛奇里和我就是这样由她一手带大的吧。”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但即使在这样充满了暴力的家庭里长大,皮普依然保持着天真、质朴的性格,文中作者还特意用一段对吃面包的描述来展示皮普的天真可爱“:在吃晚餐时,我们有个习惯,要比较一下吃面包的速度,不时地悄悄拿起所啃的面包比一下,并且相互会心地表示赞美。这样,我们啃面包就越啃越有劲。”幼年的皮普也是善良的,这一点即使是在面对逃犯时也未曾改变,也正是这种善良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哈维莎姆小姐的出现,彻底改

5.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篇五

《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冲。周冲在整个作品中与剧中其他任务个性截然不同, 是作品中最让人同情的角色。

周冲是朝阳。他冲动、热情、天真、善良、孩子气、富有同情心, 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孩子。十七岁的他, 很年轻充满活力, 与其他剧中人物对比鲜明。

第一次出场, 周冲手拿网球拍, 流着汗, 给人阳光的感觉。他“四面望一望”像孩子一样, 调皮的同时又先出青春年少的气息。周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纯真。尤其在母亲面前他会毫无顾虑。比如他对母亲说“我正有许多话要对您说”;还有他告诉母亲他喜欢四凤并且向她求婚时, 他的言语和动作都像一个撒娇的小孩子。

相比母亲, 周冲和哥哥一样怕父亲, 但和父亲讲话时, 周冲说话还是率真的。比如父亲问“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时, 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母亲原来就没有病。”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中, 周冲也有无奈、胆怯。比如父亲让他把药端给母亲喝时, 他含着泪, 手发颤地把药端给母亲。

周冲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少爷, 相比父亲和哥哥的冷漠与残酷,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同情心, 他有反抗精神。比如矿上工人事件, 他敢于谴责父亲还帮助鲁大海打抱不平。再有他去拜访鲁大海家时表现出对鲁大海一家的同情。他对四凤说:“今天我真觉得对不起你们”鲁大海被矿上开出他对鲁大海说:“我觉得心里对你很抱歉的。”

周冲的天真、纯真体现在他那些美好的幻想。比如面对四凤他的那番话:“在无边的海上, 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船, 在海风吹得紧, 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 有点咸的时候, 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 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 飞, 向着天边飞。”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让人透不够气的悲剧里他美好理想, 起到了调剂的作用, 也充分体现周冲纯真的一面。

6.星座分析《功夫》人物性格 篇六

万般情急之中,昔日的武林高手们纷纷现形,齐心合力打退众多混混。但气焰嚣张的斧头帮岂肯罢休。一边是被逼上绝路不得不暴露身份的英雄豪杰,一边是穷凶恶极势力庞大的斧头帮,阿星最终会站在哪一边,他和哑女莫名的缘分又该何去何从,这个世界的和平与他有何种干系?他的心结即将打开他的心魔终将驱除……

阿星(周星驰饰):太阳天蝎,月亮双子

太阳天蝎的阿星有一个奇佳的体格,是百年难遇的武学可造之材,而他常年混迹于市井的丰富经历让他拥有一手绝技——三秒之内开锁。他不仅打开了自己的生命之锁,让自己和混混在斧头帮的斧头下开锁逃生;还打开了邪恶的大门,把火云邪神老人家请了出来,从此天下更加大乱。

月亮落在双子使他性格分裂,天生正义却不遗余力地想去做一个小坏蛋。外在的暴力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使他拥有极大的能量越大,而他也担负起拯救这个世界的责任。双子终于克制住了性格里软弱的一面,成为新一代功夫大师。

受他的水星与冥王呈90度的影响,周星驰具有敏锐的透析力,他的理解能力永远走在喜剧界的最前端,因此周氏的喜剧才会被评价为:风格夸张又不失大雅,荒诞又充满人情。 他的勇于冒险的精神让《功夫》在视听上让人耳目一新,足以媲美好莱坞大片。

周星驰可以称得上是个奇特的巨蟹座,大概是因为水星落入双子座的原故,他善于运用聪明头脑精确地去决定和他合作的人是哪些。并挖掘出了很多能人在他的片子里担纲出演。

哑女(黄圣依饰):太阳金牛,月亮双鱼

与阿星的第一次相遇,他对她出手相助。金牛第一眼决定人好恶的特质使她觉得阿星是一个值得成为朋友的人,肯定阿星本质的侠义。她把自己心爱的棒棒糖拿出来与他分享。他却因受到侮辱,觉得救她不值,拒绝接受这只棒棒糖。

这只乞爱的月亮双鱼,从此一意孤行地相信阿星,他虽然已经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混混,但在本质上一定是善良的。她保留着那个有特殊意义的棒棒糖,虽然棒棒糖破碎,但爱人却在醒悟……她的坚定终于换来了阿星的皈依,不仅丰收爱情,而且世界因为这个她信任的男人而“乌云”不再。月亮双鱼的哑女性格温柔,略带忧虑的纯真气质是她唤回的阿星的最佳武器。

上一篇:陕西理工学院英文风采大赛总结书下一篇:员工健康体检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