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2024-11-19

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精选8篇)

1.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篇一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反思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解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 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 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 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体现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 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并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思想上必须坚持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实现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下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干预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和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机制的相互制衡;就是要构建以别无选择的强制性机制、权衡利弊的选择性机制 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机制的相互协同。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生态文明方向引导下的社会建设,强调生态环境质量是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

(二)公共政策上提供必要的支持

即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 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其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

(四)扩大公众参与,全社会协调互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或某类社会团体的力量是不可行的。当代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多元参与,协调互动,共同参与。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重 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从公益报道宣传和活动方面扩大百姓参与。建立互联网系统平台,从技术层面保证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物业小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2.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篇二

由于生态文明涉及的指标是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 而且问题的宽泛性和复杂性, 使得迄今提出的生态指标体系类型多种多样,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遵循不同的指标选取原则, 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统计的角度看, 指标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 数值易于获得和可进行跨区间比较。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为生态文明这个一级指标选取了四个二级指标: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其他环境, 并详细的为二级指标设定了十二个三级指标, 从而全面、严谨地计算出了生态文明的指数。

1.1 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 “趋水而居”是自古至今人类争取生存和发展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 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 水资源并不丰富, 但用水量却剧增, 而且浪费情况十分严重, 可治理的情况却差强人意。在众多可以反映水环境的状况的指标中,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三项指标是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水环境的基本情况。

1.2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如果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自然状态下的浓度值, 会导致大气质量的恶化, 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厂冶炼、生活废气、扬尘、农村燃烧桔梗、环卫工人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碳、硫、氮、氢等化合物。我们最终选取了工业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这三个对大气影响比较大的指标。

1.3 土壤环境: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宇宙中其他的星球进行探测,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们已经感觉到地球上立足之地的紧张, 希望寻求一块新的绿洲。我们选取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这三个指标。

1.4 其他环境:

由于生态环境的具有多样性这个特点, 导致有很多的生态指标无法被归类到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之中。可还有一些指标能够很清晰、明确的反映出我国生态的具体现状, 以及国家治理生态污染的力度。因此, 本文将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生活垃圾清运量设定为其他环境, 使得整体指标能够相对的完整。

2 生态文明指数的合成与分析

2.1 指数的合成 (以辽宁省数据说明)

首先, 对这五年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然后, 利用线性加权法把处理过的数据合成指数, 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发展的指数, 最终得出辽宁省自2004年到2008年生态文明指数如表1, 从而分析辽宁省这五年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

表中的数值是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各年份的数据计算所得。

2.2 分析

从整体趋势来分析, 辽宁省生态文明的发展十分缓慢。2004-2008年间, 生态文明指数只上升了14.038%。为什么在经济飞速提高的五年, 生态文明却止步不前呢?

(1) 水环境。2004-2008年间, 水环境指数仅从0.649594降至0.347548, 水环境没有改善, 反而更加恶化。这五年间,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下降了35.66%, 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对海水、深层地下水、冰雪固态淡水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根据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的情况来看, 水资源治理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2) 大气环境。2004-2008年间, 大气环境指数从0.68降至0.578, 整体呈恶化趋势。虽然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略有降低, 但工业粉尘排放量与日俱增, 保护大气环境已刻不容缓。 (3) 土壤环境。2004-2008年间, 土壤环境指数从0.055上升到了0.91, 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显示在这五年里辽宁省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投入力度有所提高了。 (4) 其他环境。从2004-2008年其他环境的指数上来看, 其他环境指数从2004年的0.1801上升至0.345。其中2005年达到0.602。对于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政府有必要再进行持续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而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55.4%, 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

3 提升生态文明指数的对策

生态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 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在总结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住根本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 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从政府的职能上看, 政府要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制定废气、废水、垃圾、噪音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违法必究;同时, 加快产业升级, 淘汰重污染的低效产业, 大力发展环保、高效的绿色产业, 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从企业的角度看, 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 并着力建设中国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以期彻底转变以往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4 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需要千千万万户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只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行的。面对污染问题, 相当多公民还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公民少扔一包垃圾, 不损害花草树木, 不随地吐痰的小事对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只有爱护我们的生态,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每个公民做起, 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好起来, 天空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 2008-11-19 (03) .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 2009 (13) .

3.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化包括广义的生态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文化,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

二、辽宁省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众参与生态自觉意识缺失。一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把环保行为贯彻渗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二是虽然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但公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公众没有真正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决策和监督。

(2)城市特色文化的生态失衡。当前,我省不少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的塑造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时代感的把握,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倾向严重,造成城市特色生态文化发展不足,城市精神缺失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体系不健全,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生产行为无法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引导。

(3)培养人才职能中的生态失衡。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人的教育。教育是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等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物质主义导致目前人才培养职能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高等教育长期存在偏重技术知识的教育,忽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高等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致使科学主义泛滥,大学功能趋于技术化和商业化,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态失衡。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杂技、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人们经济利益的驱动,外来商业文化的侵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进行商业化运作,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特质与美感。

三、加强辽宁省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实现教育生态化,培养生态型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着眼于通识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结构,尽量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人才生态化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入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学习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课程,获得适当的职业资格,包括高水准的知识与能力。

4.倡导生态文明演讲稿 篇四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包括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西方学者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5.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五

镇党委政府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镇是蠡县人口最少,占地面积最小,而经济总量占全县第=,基层党建、财政收入等各项工作贡献突出,成绩卓越,有着很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镇。全镇共==个行政村,村村相连,民风纯正。民营企业家,其中入统企业=家。====年乡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自文明生态建设活动开展伊始,镇党

委政府就确定了“典型引路,村村开花”的总体思路。全镇各村全部投入创建之中,武家营、北郭丹两个市级示范村顺利通过====年达标验收。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县委政府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给我镇提出了建设文明生态镇的更高要求。北郭丹镇把文明生态镇创建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集中精力、狠抓亮点、精益求精。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个村全部达标,=个村获县联查互看通报表彰。截止到====年==月=日,全镇投入创建资金超过===万元。新修道路=条,千米,新植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多平方米,修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个,面积====多平方米,安装路灯===多盏()。形成了“村村象花园,人人讲文明”的文明生态示范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发动 文明生态建设是一场发生在农村的改变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的伟大革命。广大广大群众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因此,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宣传发动放在工作首位。召开了全镇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多人参加的动员誓师大会,制定下发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拉开创建工作的序幕。之后,组织全镇==个村的两委成员===余人,先后=次到唐山、易县、某省等地参观学习,求经问计;各村也自发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共===多人到县内外先进村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这===多人成为各村文明生态建设“义务宣传员”,迅速形成了由镇党委政府引导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确定责任区和联系户,向群众宣传创建的意义和任务,协调、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党委政府为==个村选配了得力的包村干部进村指导,印发《明白纸》近万份;同时,镇妇联、镇团委向全镇妇女、青年发出了《倡议书》;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全镇===名党员按照“一挂双定三评”的要求,成为创建工作“排头兵”。

二、形成创建合力

为民办事、造福百姓是我镇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作风,对于文明生态创建我们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不急于求成。各村都从打井、办电、修路入手,先地下后地上、先硬化后绿化扎实推进。但是,这些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县委政府急创建所急,想创建所想,确定了==个县直部门和=个市直部门组成==个帮建工作队,分包=个村,进驻结对帮建,县电力局、民政局、广播局提供帮建资金==万多元,市老干局帮助枣林村完善了创建规划,谋划启动了文化广场建设,并支持创建资金=万元。到目前为止帮扶资金累计达到万元。辖区企业争相捐款捐物,镇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了“文化一条街”、“平安大道”、“文明生态示范户”、“绿色通道”等活动,在全镇形成“党政领导挂帅,上级部门帮扶、各行业支持”的喜人创建氛围。解决了创建过程中资金缺乏、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多种模式推进

北郭丹镇在创建中坚持“一村一策、村村开花”的思路,不拘一格,因村制宜。形成了多种模式,成为文明生态示范镇创建的一个创举。其中包括:武家营村的“一盘棋”,不是只抓一条街,或者只抓硬件建设,而是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辇庄的“高标准”,去年该村没被列为试点村,但他们按照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主动搞创建,提前达标;西丹的“大手笔”,一开始没有急于求成,先是筹集资金、制定规划,待时机成熟后,去年底将全村所有大街小巷建成水泥路面,两侧建成高标准绿化带,今年=月,植树全部达标;北丹的“大动作”,今春在村内外=条道路上共植树=万多株。在它们的带动下,东丹、南丹、祁口、辛庄等村,纷纷加大力度,投入===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

四、环境招商谱新篇

随着道路硬化、街道绿化、村庄美化,镇容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同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乡镇企业欢迎光临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文明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今年辇庄村与某省合资兴建的化纤厂项目,资金投入====万元,年创利税===万,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占地==亩的第二期工程正在谋划之中。某省二毛与我镇栓龙毛条厂和资精品毛料生产线,新上纱锭====个,建有纺、织、染三个车间,总投资上亿元,其中引入资金====万元。该项目的土建工程已开始。

6.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 篇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

站在这演讲的舞台上,也许大家一下注意到的就是我身上这件色彩绚丽的衣服,我就是因为喜欢它和谐的颜色才将它买下。我们的家园――凉州,不也同样需要这样的颜色吗?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的凉州。那时候用水泥块铺成的人行道,因未能很好的连接,一到下雨天,行人一脚踩下即成为了“落汤鸡”,使每一个走在大街上的凉州凉州人感到纠心不已„„

可如今,才过去短短的几年时间,凉州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家园。瞧,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屋;宽敞干净的公路;文明行驶的车辆;环保意识显著提高的居民,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美丽小村庄的画面。记得上个月我与妈妈去老河口市逛街,一位老河口市的阿姨听到我与妈妈讲凉州话,马上对我俩刮目相看,并感慨,凉州这几年真是变化太快了,整个村庄变得干净明亮,也变得青山绿水,各项环保指标都超过老河口市了。我听阿姨这样说,马上为我是凉州人而感到骄傲自豪起来,腰也不知不觉挺得更直了。

可是,我认为,光有这些还不够,与建设美丽凉州的宏伟蓝图相比还有些差距,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虽然只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为“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凉州”,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比如说:新的学期,同学们都发了新书,首先想到的就是为新书,包上书皮。有的买塑料书皮,有的买漂亮的包装纸包书。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包装制作既浪费能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还会使凉州产生白色污染。不如用旧挂历,海报等材料包书,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学会自己包书,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我们既节约了金钱又节约了纸张,何乐而不为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使用两面用纸、自订草稿本、随手拧紧水龙头、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不剩饭菜等。同时还可以进入社区、家庭,广泛宣传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主题活动,并邀请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来参加;最终让“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成为全凉州人的自觉行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我们应该踊跃加入“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的行列,号召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每一个凉州人迈出的一小步,将会是凉州迈进的一大步。为了那一片凉州的蓝天更加蔚蓝,为了凉州的山林更加郁翠,为了碧波荡漾的资江河更加明净,为了下一代拥有的凉州更加美丽。行动吧!努力吧!

7.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祁县,生态文明建设

祁县地处晋中盆地, 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为了加快推进祁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笔者对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座谈、总结分析, 初步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 祁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祁县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 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 该县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酥梨之乡”、“山西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并成功申报了山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1.1 项目管理逐步规范

坚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制度,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生态功能区定位不达标的, 一律不予通过。严格新建项目准入执行标准, 对规模小、效益低、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项目坚决否决。以强有力的执法监管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事件。

1.2 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近年来, 祁县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 (1996年标准) 连续达到99%以上, 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GB3095-1996) 。2013年该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II级以上天数完成364天, 其中I级天数达到58天;2013年, 该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继续稳定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二级标准, 达标率为100%。

1.3 生态绿化屏障效果显现

2009年祁县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 以生态强县、产业富民为目标, 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干果经济林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项林业工程, 生态绿化屏障的效果初步显现。2011年以来, 全县累计完成荒山造林2 467hm2, 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5 200hm2;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2.31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27.10%。县城绿地面积达到了417.24万m2, 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61.11万m2, 城市绿地率达到34.60%, 人均公园绿地达到了9.21m2, 省级园林县城创建通过初步验收。2013年县财政投资1 000万元, 深入开展“乡村清洁工程”, 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 祁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从国家整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说,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少数部门和乡镇特别是昌源河两岸的部分村镇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发展指标考核、轻环境保护指标考核, 重视项目投资、轻环保投入现象;过多强调客观因素, 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工作措施不具体, 等等。河道治理久治不愈, 采挖河沙在水利部门的大力打击下仍然猖獗, 沿河道的村庄为了方便仍存在往河道倾道垃圾的现象。二是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 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 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最基本条件。目前, 祁县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中, 城区污水管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环境监管力度仍然需要加强。有法不依和违法不究问题依然存在, 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 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监测预警手段相对薄弱, 应对突发性重特大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尚显不足。

3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通过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九沟景区、乔家文化园等生态旅游实体, 提升生态文明程度, 引导全社会转变生产生活观念, 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法律法规和行动渗透到政府决策。对河道挖沙等屡抓屡犯的要从严从重处罚, 需要多部门联动执法的, 明确牵头主体, 打几次大的生态整治战役, 努力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公共文化理念。深化生态建设内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坚持从小抓起, 在中小学生中发布“生态文明我先行, 争做文明祁县人”的倡议书,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深入开展以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商场、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 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态价值观。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硬件, 设立宣传牌, 设置垃圾分类箱、草地指示牌、节水节电指示牌等标志性设施。积极实施人文环境工程, 把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彰显祁县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特色。

3.2 积极组织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

培育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 加快发展特色林产业及林下种养业, 推进林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加大监管力度, 在发展畜禽养殖业时, 兽医卫生设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 必须做到与养殖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工使用。同时, 要求养殖场采取干清粪饲养方式, 建设完善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统和废弃物储存设施。探索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队伍建设。

3.3 加强工业污染源头治理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发挥好环境评价审批对于经济发展的“调节器”和“控制阀”作用, 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确保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

3.4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健全覆盖全县的污染源在线监控手段和污染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同时, 要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开展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 编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建立应急响应平台, 进一步重视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环境管理网络, 充实环境保护人员编制。加大环境保护、水务、农委和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联合执法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毁坏林木林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3.5 完善制度, 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加强领导, 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 把生态建设考评工作落实到农村, 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生态建设, 基础在基层, 建议设立乡镇环境保护机构, 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理设备, 强化参与, 长效管理。要修订祁县生态发展中长期规划, 强化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监督, 进一步完善乡 (镇) 、村一级生态建设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已有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参考文献

[1]刘德峥.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60-62.

[2]刘长明.发展的革命[J].济南大学学报, 2002.12:5-14.

8.关于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篇八

关键词:大别山片区 生态文明 扶贫

一、片区概况

大别山片区(全称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包括六安、安庆、亳州和阜阳四市的12县,即金寨、寿县、霍邱、太湖、宿松、潜山、岳西、望江、利辛、临泉、阜南和颍上。片区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明显,以淮河为分界线,南部以大别山区为主体,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黄淮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口约1380万,其中城镇人口363万人,乡村人口1017万人。片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二、突出问题

(一)贫困程度深,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薄弱

大别山片区集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沿淮低洼易涝区于一体,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744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5%,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有308万人,贫困发生率22.3%,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片区共有1971个贫困村,占全国的1.3%。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不含望江县),占全国的1.9%,贫困面广量大。

(二)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保护与发展任务艰巨

片区地质地貌特殊,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农业人口占70%以上,人地矛盾突出,对生态环境人为干扰加剧,过度垦殖、陡坡地耕作、过度经济开发建设等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明显失衡,继而引发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又是贫困人口“返贫”的重要因素。

三、建设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加强大别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片区整体生态功能、形成大别山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现实需要。

(一)有利于增强片区整体生态功能,提高产品供给能力

大别山片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是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职责,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片区拥有国家级及省级8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3座大型水质优良的水库、2个地质公园,2个湿地公园,其中天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境内水系发达,有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梅山、响洪甸、华凉亭三大水库,水质控制目标为Ⅱ类,是难得的优质水源,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3市17个县区。片区南部山区自然植被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7%,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北部平原地区属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淮河流域国家蓄滞洪区。加强片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有利于提高片区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形成大别山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虽然大别山片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较高。岳西已建成省级生态县,岳西、金寨等县正在争创国家生态县,片区各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蓬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舆论氛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加快发展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试点示范范围不断扩大。新形势下,片区各级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加强大别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发扬革命老区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实施绿色发展、绿色扶贫开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进一步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形成大别山特色的主体功能明确的国土开发格局、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

四、建设思路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既要增加片区经济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同步提升,走布局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的空间格局

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别山片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域。在区域内,依据保护生态、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片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城镇规划区域、产业集聚区和矿产资源开采区,是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区域。需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农产品主产区主要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需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湿地、各类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需要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适当发展特色生态产业,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

(二)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打造蓬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从物质基础看,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从区域自身情况看,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大别山片区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扶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特色经济林业和养殖业,建设一批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别山绿色生态品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和绿色能源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片区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二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好大别山旅游“红色”、“绿色”牌。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资源富集地为主体,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培育养生、医疗康复等旅游新业态。突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资源特色,建设综合性大别山文化旅游区,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打造大别山片区生态工业示范基地,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片区产业结构占较大比重。四要培育增收项目。片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项目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城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三)保护与建设并举,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把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专题性的生态建设相结合,提升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稳固生态屏障。生态保护方面,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开展湿地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建设方面,重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在大别山片区(重点是深山区、库区周围)和河流两侧等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实施以育为主的封山育林工程,在荒山、荒坡、荒地和荒滩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此外,要以美好乡村建设和贫困村整村推进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防止农村环境污染转移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支持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自然村、贫困户易地搬迁,减轻人口超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既保护生态,又减少扶贫成本,更有利于贫困户长远发展。

(四)加强保护与传承,培育大别山特色的生态文化

将黄梅戏文化、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结合起来,创作一批弘扬生态文明、具有时代特征、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作品。积极开展有地方特色和生态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打造片区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挖掘生态意义,打造生态文化展示平台。以大别山·金寨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汤家汇红色旅游小镇、寿县古城、五千年文博园等为重点,构建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此外,要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自觉行动能力,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五)探索体制机制,推进生态制度创新

围绕建设大别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快制度创新。一要加快建立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机制。建立支持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生态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二要加快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研究设立支持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同时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筹措资金,特别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三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标志、水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调动和保护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四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文明追踪考核制度,在官员调任后仍能追究其执政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责任。五要加快推动建立跨省协调机制。片区涵盖的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协调配合具有很大的松散性和局限性。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出发,加强三省合作,探索建立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大别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商务印书馆,2001

[2]殷君伯,闪辉,陈香,等.安徽省大别山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8)

[3]查燕,王惠荣,蔡典雄,等.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2)

[4] 朱越浦,黄新建.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求实,2014(9)

[5]李宝林,袁烨城,高锡章,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4(12)

[6]徐振宇,周燕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3)

上一篇:以趣作文培养能力下一篇:浅谈员工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