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精选4篇)
1.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 篇一
读《四十八个脚趾》有感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既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我就是在读书中成长。最近,我阅读了《四十八个脚趾》这本书,书的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文章主要讲述了机智、善良、勇敢、维护正义的小主人公青子,一家三口生活在沙漠的一个小镇。一年前,一辆车子被风沙掩埋,车上的乘客包括青子的妈妈和沙枣的爸爸等40人全部离奇的失踪,整个小镇只剩下青子和沙枣。失去母亲的青子生活在思念中,非常伤心,原来是一只老星虫在搞鬼,老星虫想统治人类,在地球上繁殖后代。青子和沙枣都很气愤,经过努力,他们发现了星虫的一个弱点,就是怕水。于是,他们运用机智和勇敢,用水打败了星虫,拯救了全镇的人,拯救了全地球的人。遗憾的是青子的妈妈和沙枣的爸爸以及车上的四十个人,变成怪物后就再也不能变回人了,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虽然这是一篇幻想文学,但对我的启发很大。故事里的青子和沙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用智慧、正义去战胜邪恶,不在邪恶面前表现出胆小和懦弱,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对中华民族是一次磨砺,我们表现出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在灾害面前13亿人用真诚为灾区人民筑起了长城,向世人展示了我们的坚毅。
记得我学骑自行车时,妈妈把我抱到座位上,我用手紧紧地握住手把,紧张得豆大的汗珠滚了下来。妈妈让我踏着自行车的踏板,我骑了起来,妈妈在后面推着车,我快乐地笑了。好像自己在飞,可是很快我就保持不了平衡,摔了下去。我哭了起来,我的手和腿都被沙石擦伤了,轻轻一摸,“哟”好是一阵疼痛。妈妈试着安慰我,我不听,我大声喊道:“可恶的自行车,我再也不学自行车了。”妈妈语重深长地说:“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要经过崎岖和坎坷的,如果你畏惧困难,这只会使它更加的得意,更加的折磨你,你唯有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挑战它,战胜它。”听罢,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于是,我忍住疼痛,又开始学自行车。一次次的摔倒并没有使我退宿,我相 1
信:我的自信、乐观,会将崎岖、坎坷变成笔直平坦的道路。
读了《四十八个脚趾》后,使我感受到了勇敢的力量,也领悟到了当一切成为事实时,要勇敢、坦然地面对,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凭着自己的努力,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得多。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好朋友。愿每个人都能与书为友,快乐成长!
2.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 篇二
作者将权力斗争与政治博弈作为打开晚清灭亡真相的一把钥匙, 并将其贯穿了18年。作者先以袁世凯的发家史入手, 渐次展开日本对朝鲜的垂涎, 以及日本对攻打清国的计划的展开, 再波延到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和戊戌变法。作者在按时间叙述的主线之外, 还时不时穿插一些不在时间线上的事情, 这让叙述变得更有层次。更值得一提的是, 面对一些庄重严肃的历史问题, 作者显然没有深陷其中, 让自己的叙事风格变得沉重压抑。而是以张弛有度的手法, 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 还能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 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观点。比如, 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以及变法失败的根源时, 作者能够从皇权的根本漏洞, 缺乏现代公民意识, 市场经济的匮乏等角度切入, 进行深入的分析。许多观点和分析, 既让人觉得诙谐幽默, 又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学多才。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 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分析, 并没有抱着回避的态度, 而是以中肯、客观的求学精神, 展开了实事求是的探讨和研究, 并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比如, 就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 日本人说, 大清之败, 败于全民腐败。而作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 甲午惨败, 败于清朝内部权力集团的滥斗, 晚清的各种权力集团的政治博弈, 才是造成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最大原因。作者进一步分析道, 这其中有国家层面的, 也有个人层面的, 即使是强人慈禧, 那时也是受了周围顽固派的唆使, 才把戊戌变法给叫停的了。类似的例子书里还有很多, 总之, 晚清最后18年里的各种势力博弈错综复杂, 这使其充满矛盾和悖论, 只有深入其中, 从细节入手, 才能一步步逼近历史的真实。
“滚滚黄海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晚清最后18年跌宕起伏的家国命运, 令人扼腕深思。从时间上说, 晚清最后的时代, 正好在世纪之交, 这本应是一个走向变革的时代, 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遗憾的是, 当我们回首康乾盛世“夕阳无限好”时, 也不由得会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19世纪是欧美瓜分世界的时代, 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紧锁着的国门, 中国进入了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 除了丧权辱国的屈辱、落后挨打的宿命, 晚清最后这段历史, 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警示?
3.教学反思八问 篇三
问题之一:个人反思有哪些特点?
一是事实的客观性。个人反思总是以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坚持以课堂教学“第一现场”获取的有关教学情境、教学行为、主体状态、达成结果的真实信息为客观事实开展反思。二是方法的多样性。进行个人反思的基本方法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问题。在此方法论的先导下,进行个人反思的具体方法是多元的,既可进行整体反思与单项反思,也可以是即时反思或延时反思;不仅倡导写教学日志、教学故事,而且提倡以案例方式进行反思。三是思维的批判性。即它更多的强调运用先进理念,针对陈旧的教学观、教法行为与方式、乃至失误与败笔,进行否定性的剖析。四是目的的升华性。个人反思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问题之二:校本教研为什么要强调开展个人反思?
校本教研是推进、深化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个人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与前提,这是因为个人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优化校本教研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其一,通过个人反思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全国的特级教师大多数是在坚持不懈的教学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华南、华东一些“中华名师”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来自于积极主动反思的提升价值。因此,“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焕发人生奋进的活力”,已经成了教育人与时俱进的一个共识。
其二,为开展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做好了思维准备,提供了信息资源。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实践因素之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主动而有效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就会黯然失色,成为形式上的外壳。同伴互助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反思的水平,因为个人反思既从理念、思维上为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从问题、信息上为同伴互助的开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真实的教研资源,为持久、深入地进行同伴互助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
其三,为教师开展专题研究、表达教研成果积累了丰裕而真实的素材。有人说,个人反思积累对之后开展专题研究、尤其是案例式研究,是一个无价之宝。其真正的宝贵价值在于,它来自于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它不仅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且富有原创性。同时,它丰裕的积累又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为研究探索教学艺术之真谛,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问题之三: 个人反思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进行个人反思的方法和类型说法很多。从课堂教学的范畴看,按照个人反思的内容与策略,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九种:
1.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专题反思是指反思具有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是围绕着一个特定专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省悟。这种反思的特点是目标集中,针对性强,评析深入。整体反思总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就突出的亮点与失误进行思考与评析,而不是把反思的对象集中于某一具体专题上。它的特点是着眼整体、突出重点、评析得失。
2.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即时反思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成败等进行“趁热打铁”式的反思,一般要求反思不过夜。即时反思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特征:一是再现详尽而形象,二是评析准确而深入,因而应大力倡导之。延时反思是指因其他原因和研究的需要,教者不是对课堂教学立即进行反思,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学事件进行综合性评析与反思,即在时间上为滞后性的延迟反思。其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的滞后性与方法上的整合性,同时在事实上有时也带有一些模糊性。
3.课前、课中与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上课之前在备课时进行的一种预设性反思。主要回答学情分析是否客观,设计教学时有什么新困惑,之前教学本课时有何得失,教学本课可吸纳哪些最新成果等问题。其目的在于优化备课,确保课堂达到最优化。这种反思一般具有前瞻性、自觉性的特点。课中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及时性反思,以处理、思考、进而应对各种临场出现的问题。这种反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情变化,经过即时反思作出快速调节教学的行为反应,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进程,使教学高质高效顺利运行,因而它具有监控性、即时性与机智性的特点,很有利于锤炼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课后反思是指教学结束后及时并有效地回眸、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教学。一般应围绕教学的得失及其形成原因,尤其是教学的亮点、败笔何在与形成原因,也关注教学尚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内容进行,以不断提升教法艺术。这种反思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及时性、批判性与升华性,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反思方式。
4.单一反思与系列反思。单一反思指的是课课清,课课思,一课一个结论式的反思。它的突出特点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系列反思是紧扣一个研究专题,像电视剧那样,依据分解的子问题系列性地开发教学案例,系列性地进行教后反思,待把本专题研究到位后再转入下一专题的系列反思,一般每学期以两个专题为宜。这种反思以系列性、整体性和深入性为特征,能有效促成教师向“研究型”的方向发展。
问题之四:进行个人反思时应当坚持哪些基本要求?
1.以先进理念为先导,形成反思的参照标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必须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为统帅,形成反思的基本依据和参照标准。一切体验、省悟、赏析、评判都要从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去思考、去认知,以先进理念为“裁判”评析得失及其原因,反对就事论事或说套话、假话、打官腔。此为进行教学反思最根本的要求。否则,就从根本上失去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成了升华反思价值的一个真功夫。
2.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反思的焦点。鲜明、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教师主动反思的一项基本的、必备的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既要善于、及时地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模式、互动等领域发现、捕捉问题的现象,又要善于及时地从现象到本质发现真实的问题,寻找出问题的焦点,进行思考与分析。当前,尤其应本着“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这个至关重要的理念,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3.突出反思重点,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有效反思。写教学反思,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着力,都要突出“在先进理念与课堂实践的结合中分析问题”这个重点。但从无数实践看,相当多的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个重点,摆了事实而不讲道理,列举了现象而不分析本质。因此,贯彻这一原则时必须做到按照三个步骤,重点分析教学的闪光点、败笔及其成因。第一步先有条理地解读教学设计的程序及艺术特征;第二步回答闪光点何在,为什么会呈现闪光点;第三步回答败笔何在,为什么会出现败笔。然后从其本质入手,思考构建反思结论。
4.进行深度思考,构建自己的反思结论。有无反思结论,是反思是否成功有效的基本特征。如果仅有反思而无结论,反思则没有任何提升价值。所以,凡教学反思都要在历经深度思考(依据先进理念,联系已有教学经验和经历,进行整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之语,形成自己反思之后的认知结论,以体现个人反思之后专业的有效提升。
问题之五:怎样撰写常规的教学反思?
关于撰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科学、实用的一套体系。结合自己专业引领的体会与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撰写教学反思时一般应关注以下问题:
1.选题——选题应注意小、新、活、实,要研究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焦点问题。所谓小,是说选题要着眼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切忌假、大、空;新,是指要体现先进理念和时代特色;活,是说题目要充满活力,做到形象、活跃、简练;实,是指所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内容——内容的择定一般应做到“一突出四展示”,即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这一主线,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展示教师的引导艺术,展示重难点的突破过程与方法,展示闪光点与败笔呈现状态。当然,四个展示并非每篇反思都得体现,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重点内容。
3.体裁——写教学反思并没有固定的体裁要求,倡导体裁多元化。可以是议论、评析、叙事,也可以是案例分析、故事、教学日志。同时,篇幅也没有具体要求,有思则长,无思则短,一般200——400字,有兴趣者也可更长。
4.语言——写教学反思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语言要形象、活跃、具有一定文采,一般运用描述之法,也可夹叙夹议。不提倡用僵化、呆板、缺乏活力的论证性语言写教学反思。
5.评析——此为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因此,写教学反思时一定要从篇幅、内容着力突出这个重点。其主要任务是:评析列举的案例、事件、实录、过程、闪光点、败笔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主要思考理念先进准确、策略方法合理、生成效果明显以及教学整体特色的状态与形成原因;局限性着重思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要特别关注对教学败笔的真切分析。
6.结论——反思的最后都要求构建自己的反思结论,这个结论既包括自己反思之后的收获,又体现之后研究的指向(问题)。结论一般以理性认知呈现,强调以认知的“新收获”为主导,并做到简洁精要。
7.模式——教学反思的文体结构也很难确定一个稳定的模式。在常态情况下,它反对“穿靴戴帽”,主张直奔主题。其结构一般按三个模块组成:设计创意解说→联例分析成因→构建反思结论。如果为描述式或故事式,则要把上述意图要素融合于具体、形象的语境之中,像文学作品那样,寓主题思想于语言文字之中。
问题之六:怎样撰写案例式教学反思?
案例式反思是以课堂真实记录为据进行分析、研究的校本教研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成果表达方式。其特征是主要展现含有多元问题的某节课或某些课的实际场景,列举实际情境描述和师生对话描述,进而进行反思讨论。简言之,它具有问题多元、场景真实、描述片断、灵活反思四个特点。案例式教学反思的结构模式有以下四种:
1.典型场景型——以介绍教学设计创意为基础,详尽介绍教学过程的典型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发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题思考与讨论。其模式是: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反思与结论。
2.提炼升华型——首先简要说明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对实际素材进行程序性提炼、梳理加工,呈现出教学进程,最后进行整体反思。其模式是: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整体反思与结论。
3.片断研析型——在课例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片断加以呈现,然后对片断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反思。其模式是:教学设计说明→代表性教学片断→教学反思与结论。
4.比较分析型——在简介研究专题意图的基础上,列举两个以上的教学场景,然后运用“先后对比”的方法反思、研析,探究同一教法的生成发展趋向或不同教法的不同生成结果,最后构建出反思结论。其模式是:简介研究意图与设计→第一教学场景→第二教学场景→比较研讨反思。也可依客观需要于第一、第二教学场景之间,增写“进行第二次研究的原因及其改进后的设计特征”的一段文字。
为了不断增强教师撰写案例式反思的自觉性,还要注意三个问题:①选择的“课”一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所以,精心设计、开发案例则成了这种反思的重要前提。②介绍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先进理念的先导功能,要说清楚自己是如何运用先进理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思路的,不能只是孤立地陈述设计项目。③反思教学时要关注前后照应,即要对照教学设计去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得失成因,进行深度思考,千万不能前后脱节,设计的是一套,反思又另搞一套。
问题之七:什么是反思精神?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真正有生命的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必须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主动反思,是为了达成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反思,而非为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所进行的“奉命反思”、“应对反思”或“模糊反思”。因此,反思精神的内涵本质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中所表现的目的性、主动性与坚持性的一种主动意识。目的性是说教师的反思目的明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主动性是指反思的积极自觉状态;坚持性主要体现教师在持续的反思中,甚至是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反思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总之,反思精神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学校领导应重视激发、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捕捉青春活力,投身课程改革。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新时代赋予师德教育的历史任务,也是焕发教师人生进取内在活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应通过学习研讨、师德演讲、师德论坛等形式,培养广大教师的反思精神,鼓励教师自觉投身课程改革,潜心校本教研,努力塑造靓丽人生。
2.重视典型效应,全面激励教师主动反思。对此,学校应切实抓好三件事:一是每学期都要评选一批教学反思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并按照“教研成果”给予奖励;二是采取定期召开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会,举办优秀成果展评或个人反思成果专辑(板面)等形式,烘托教研气氛,追求资源共享,焕发进取精神;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出版优秀成果专集,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快乐。
3.遵循发展规律,促成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反思活动一般是按照“实践→反思→学习”的循环模式向前推进的。开展教学反思,培养反思精神应当按照这一模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索与管理,卓有成效地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特别要看重专题性的循环反思,尽力追求在第二轮中“高水平的实践”与“理性反思”的提升价值,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挺进。
问题之八:怎样评价教学反思的质量?
对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进行评价,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新生事物,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未见专家们的引领点拨。下面仅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从质的评定与评价步骤两个方面作以简介,供同行参考。
1.对文本式教学反思“质”的判定标准。如今,大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以文本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对这种反思“质”的判定一般可按“量化等级判定法”进行评价。其分为四个一级指标,总分值为20分。总分在16——20之间为A等,在12——15之间为B等,11分以下为C等。各指标的要求与权重分配如下:
①先进性(5分)——能运用课改的先进理念进行反思,且观点鲜明、新颖、定位准确、表述到位。
②重点性(5分)——能突出重点进行反思,在篇幅、内容、着力上都能紧紧围绕“评析”展开思考。
③深刻性(7分)——能以理念为先导,在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分析问题,研讨得失,且有理有据,结论科学,给人以深刻启示,具有明显的升华意义。
④新颖性(3分)——体裁、结构有创意,语言鲜活,可读性强。
2.评价教学反思的步骤。一般按照三级评定的步骤实施,即个人自评→同伴互评→专业审定。这种办法既体现了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又体现了教师与专业人员的结合,还体现了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运作程序所具有的民主性、公正性与科学性。从多年实践的情况看,其结果公正、客观,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各步骤评定的要求与职责如下:
个人自评。教师个人依据上述评定标准,对自己所写反思逐篇赋分定等,最后把评为A等的成果上交备课组。
同伴互评。先由组长主持相互传阅个人所上报的A等成果,然后以会议形式进行民主评定,确定出A等成果篇目。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本组受学校奖励的候选人。最后把本组全部A等成果与受奖候选人名单上报专业组审定。
专业审定。审定的任务有三项:①全面审定A等成果的质量,并按组列出篇目单;②对受奖候选人的反思进行全面复评,并依学校要求拟定出一、二等受奖名单(占任课教师总数的25%为宜);③依各组A等成果数量与人均率拟定出受奖备课组名单。最后将审定结果报校长审批,进行表彰奖励。
4.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篇四
春节期间,我又捧起了叶澜教授的书,认真研读,再次深深感受 了新基础教育带给我的新理念。
“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 “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责任,课堂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些话是多么精辟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动。新基础教育”的改革走过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儿也是新基础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我的教学教育观有了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它无时不刻在指引着我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同时,我也感受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推荐阅读: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08-21
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06-22
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08-18
读人民教育有感09-02
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研究06-28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1-02
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10-26
基础教育与创造08-22
幼儿园教育基础09-12
基础教育工作专题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