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2024-10-19

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方案(7篇)

1.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呼唤“生命教育”课程

周如俊 最近,学生自杀现象的频繁曝光,很是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触目惊心,看看2003年这几则学生自杀报道,似乎当前中小学课程缺点什么?其一,2003年正月初一,海口市一名年仅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为打游戏遭家人批评,于是在卫生间中自缢身亡(新华网海南频道2月27日)。其二,一重庆女生因学习成绩不好,不堪忍受其班主任的体罚、责骂,在校跳楼自杀。其父母遂以侮辱罪对班主任提起诉讼,要求追究班主任的刑事责任(《中国青年报》7月8日)。其三,前不久,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依路小学四年级一班的赵某,因为成绩差,期末考试的前一天,班主任通知他不要参加考试,以免拖全班后腿,当晚,他就跳进了村东北角的鱼塘里,溺水身亡(《解放日报》7月16日)。其四,沅江市11岁的郭玲因为无法缴纳用于购买计算器的5元钱给老师,受强烈的自尊心的影响,喝下一瓶敌敌畏自杀身亡(《潇湘晨报》11月7日)。其五,就在全校学生忙于期中考试的时候,江苏省宜兴铜峰中学初二一班的15岁女生小丽同学却服毒自杀。据记者调查,小丽的英语老师此前在全班同学面前骂小丽是猪,而且是“猪中极品”(《现代快报》11月8日)。这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如此频繁的自杀事件实在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我们并不排除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之时,观念上、方法上存在的种种错误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但从上述五则在校学生自杀事件看到,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他们生命意识是如此的淡漠,几乎让人无法相信;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只因无法承受就选择彻底离去。如果说,这些学生在学习考试分数上或情感等方面,或受到家长、或来自学校、或迫于社会的压力,一些难以缓解的焦虑和冲突是外因,那么其本身心理素质的脆弱就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内因,动辄出现自杀现象,这不能说不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缺失“生命教育”课程有关!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在中小学校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本来是必需的,现在则是显得无比急迫,这对于遏制上述的学生“冲动性自杀”更为有效且可行。依笔者之见,当前学校教育中除了开设原有的人生观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更要注重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指导学生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具体来说,生命教育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为什么总要在牺牲出现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生命是无价的。在这么多无辜的生命离去之后,我们无法预知以后此类事件是否还会发生,发生几率有多大,但是我们只能尽所有能力做到预防。孩子们是脆弱的,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尽快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2.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地区,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27日, 备受瞩目的复旦学生宿舍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庭审现场弥漫着沉重的气息。被告人林森浩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实施投毒“只是愚人节整人的巧合, 想让他难受一下而已”,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心存不满, 最后竟然狠心到用剧毒化合物毒死同学, 对于生命的漠视与无知令人唏嘘。穿透这些事件的背后, 我们不难发现, 青少年在社会发展急速、社会竞争激烈、价值取向多元的情况下, 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严重。近年来, 据国内外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 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学生杀人伤人、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这就说明了生命教育仍然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生命教育逐步受到重视, 2013年11月04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全国第二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在石家庄隆重召开, 生命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国生命教育仍是由少数几个省或巿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推行, 大学生生命教育只有少数高校在实施, 生命教育课程刚刚起步, 有关生命的教育, 仍十分缺失, 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较为年轻的发展阶段, 中国台湾地区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 特别是台湾地区, 中小学生命教育已有较完善的系统性, 教材读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等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体系, 总结台湾地区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 结合大陆地区当前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将会对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生命的提出与发展

生命教育源起于美国, 1968年,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 (J Donald Walters) 在加州创办了“阿南达”社区和“阿南达”学校 (Ananda School) , 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 (Life Education) 思想, 此后, 生命教育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1979年, 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成为最早使用“生命概念”的机构, 1997年, 台湾启动“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2000年,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 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

中国大陆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内外, 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课程介绍、研究和推广;到21世纪初, 上海、黑龙江、重庆、长春、深圳等省市相继颁布开展生命教育指导文件, 但是这一时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窄化形式的生命教育;到2008年至2010年, 中国生命教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云南省提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式的“三生教育”教学模式, 标志中国式生命教育模式的形成, 在生命教育上取得极大的成绩, 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 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在基础教育中推行, 在高等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只有少数高校在实施, 生命教育课程刚刚起步, 我国生命教育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三、台湾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 台湾的生命教育内容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题只要集中在, 教育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性别教育、环境教育, 其中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 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 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人格的陶冶, 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不论哪种形式, 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两个维度。同时, 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 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在生命教育中, 也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 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生命的奇迹”教学, 主要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 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二) 台湾的生命教育实施

在小学与初中阶段, 因为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所以多采用活动课程进行实施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年龄差异, 性别差异, 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情境创设, 对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灵活、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生命教育的教学单元时, 首先确定单元教学的主题名称, 明确单元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估计整个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时间, 然后对教学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包括一般背景分析以及与本单元相关的背景分析。

在高中阶段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讲演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协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欣赏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模拟法、亲身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自我教学法等都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同时使用图表、照片、幻灯片、录像带、录音带等多种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台湾晓明女中作为推行生命教育的总中心学校, 在体验教学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曾进行过如“停水体验”、“饥饿体验”以及“成人礼”等多种体验活动。下面以“饥饿体验”为例具体了解生命教育的活动课程。

四、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对大陆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 生命课程的实行模式多样化

1.设置专门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 生命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设置专门的一门课开展生命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主, 尽可能满足学生叩问生命意蕴、渴望成长关怀的需求, 这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最为有效的模式之一。也可以采用融入式教学以及活动课等进行实施生命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教学资源以及时间情境的不同, 教学设计可以灵活、弹性。教师在设计生命教育的教学单元时, 首先确定单元教学的主题名称, 明确单元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估计整个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时间, 然后对教学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包括一般背景分析以及与本单元相关的背景分析。

2.注重生命教育载体建设

生命教育不是在已有的学校教育中又增加了一个, 而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教育应以生命为根, 全面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生命教育进入学校, 首先是对既有教育理念上的校正与整合, 而不是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的“拼盘”与“叠加”, 在高校课程中, 大多院系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但是每个学校的都有思想政治课, 我们可以以思想教育课为载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同时生命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学校日常活动、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等都可以落实生命教育。

(二) 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

传统文化经典是塑造人生命的基本力量, 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如儒家敬畏生命、注重死亡仪式和注重生死的政治伦理精神等, 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比如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就在儒家思想的启示下, 在国内首创死亡体验课程, 让学生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 对于生、死有了不同解读。实际上, 这是一个死亡的体验。最直接的体验, 则应该来自于死亡的仪式上,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 除了生死理念的教育之外, 还要辅之以形式, 通过死亡仪式载体, 传递生死观念, 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 这是从儒家注重死亡仪式上获得的最为重要的认识意义。

不单单是儒家, 我们应从传统文化经典中, 圣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观念、精神中获取当下进行生命教育的合理资源。总的来说, 生命教育不应该仅是学校中的显性课程, 也不仅是一种应该渗透到学校中各类课程中去的隐性观点, 生命教育还应该是渗透到公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的困顿与素质教育[Z].华东素质教育网, 2011 (5) .

[2]徐德胜, 文竹, 吴小龙.近十年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3]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 2001 (6) .

[4]吴仁英.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3.有关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思考 篇三

个体生命初期没有形成对自我的生命意识,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交往扩大的社会化实践过程中,他们才逐渐具备保护自我生命安全,尊重其他生命存在的权利和敬畏一切生命的意识。生命教育要渗透到个体成长的每一阶段。

学校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起就向学生传播生命信息,注入生命活力。借助学校环境熏陶,师长启迪和富于生命气息的课堂,为他们实现打开生命的视界,启迪生命的智慧,培养生命的理性。涵育生命的情怀。因此生命教育没有特效药,唯有向下扎根,将生命意识渗透到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生命教育要遵循个体生命发展规律,进行多维度生命教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方式占主导,对周围一切生命包括大自然动植物都感到好奇,自我意识朦胧,群体意识在形成初期。因此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侧重自然生命的教化,即顺从生命,保护生命,作好养护身心的工作。人为改变自然发展路线,无助于生命的成长,反而是对生命的摧残。帮助儿童保护生命安全,建立自我生命意识,形成对集体的博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当生命里“我执”的观念与外在的规范、规则形成冲突时,受约束的生命容易导致不理智的个体动摇自我的存在、伤害无辜生命的存在。因此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要升华到精神生命的教化,通过稳固的生命课程建构生命的智育,践行生命的德育,体验生命的美育。建构生命的智育,旨在走向公共知识与个人智慧,认知与情感,价值与态度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践行生命的德育,旨在高扬个体道德的自主、自由和生命价值的尊严,在对生命善和幸福的追求中展现生命的过程;体验生命的美育,旨在保持生命的冲动和原创力,培育生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以此感受生命的审美自由。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命韧情增强,不满足现状的安逸,希翼开创属于自己的有价值有特色的生命。但是,在通向成人期的过程中,他们仍旧存在思想与行为的不统一而陷入人生的困惑。生命不是孤立单个的存在,生命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当中。因此,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要侧重社会生命的教化,帮助他们把握个体生存幸福和遵循人与人之间为和谐共存而达成的协议规则的尺度,为个人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把人的精神人格化,把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统一起来,个体才会成为一个现实的生命体,教育才是“成人”的教育。

利用新课程改革优势,灵活实施生命教育

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遵循教育的共性、挖掘自身的特性、灵活运用资源。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所倡导的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回归自我,重返生活的理念与生命教育谋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创造与提升,激励、阐扬生命的宗旨。如何让我们的课程充满生命的灵性,如何让生命的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首先,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该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起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有了全面改观,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内容设计紧贴生活世界,并且蕴涵大量与生命成长相关的话题。例如,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中《我从哪里来》的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儿时的照片,老师展示胚胎发育的图片,一边激发儿童对生命的好奇,一边帮他们揭开生命降生的秘密;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设计的“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五大教学单元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从积极表述自我生成的感性诉求过渡到协调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关系,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富于生命灵性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活动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护自我,爱护他人,热爱集体观念的形成,也使小学的品德课堂熠熠生辉。

其次,初中阶段设置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上要整合伦理取向(天,人,物,我)和死亡取向,介绍个体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确定知、情、意、行的教学目标。国内有学者提出从“意识、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四个维度去分析生命的内涵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命认知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四个层次;还有学者借鉴台湾学者的思想,结合中华民族文化要素,设计了“揭开死亡之神秘面纱”,“生命历程”,“生命乐章”,“生命挑战”,“自我与他我”,“自我实现”六大单元,培养学生从珍爱生命,体悟生命不易到重视生命意义与价值,增进学生发展生涯,最终促进自我实现。生命内涵从抽象到具体,从自我到他人社会,从小生命到类生命的视界,固定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应该是个体为生命在世界中意义追寻,谋求积极内容与方式的最佳选择。

最后,高中阶段利用综合实践课继续生命的话题。尽管高中生的学习压力会随着高考的临近而与日俱增,但是我们的生命教育仍旧需要一个空间给学生看似枯燥平淡的生活注入活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封死在课堂的书本中,他们正体验着生活世界的真、善、美。此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开设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课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教育情境之外的固定静态物化的知识文本,而是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这类课程立足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关注学生自主研究式学习,是提升生命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关于生死的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生命之法律道德问题的辩论,亦或带领他们走向孤儿院和敬老院,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增进生命间情感的沟通。

4.建设以生命教育为特色校本课程 篇四

郑洁、黄山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继承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创建和谐美好的世界,是我校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通过几年努力,我校初步创建了走进博物馆校本课程,发挥了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带动了办学联合体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

一、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理解

生命的出现和发展使地球开始变得生机勃勃,人类使地球充满了灿烂的文明,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不可以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而是要平等对待生命、珍爱生命;人类生命之高贵不仅在于他有具有智慧和理性,更在于他具有的非凡创造力,因而要促使学生认识到,在每个人短暂的生命过程中,要奋发有为,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求得师长呵护走向为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从向他人索取走向不断创造和贡献的过渡时期。因而中学教育不仅每天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使学生对生命有深刻的认识,以便在进入社会后,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医大附中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多年来,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培养研究型中青年教师,提倡以教师成长促进学生成长,以教师成功带动学生成功。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不断探讨和认识,促使学校在确立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理清办学思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和学习基地。

国家、地方必修、选修课程,已经从全方位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给予了科学的安排,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与评价,又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建议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效能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我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生命教育办学理念,开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具有首都医科大学附中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对校情的分析

初中部位于右安门外开阳小区一里,学生来源于永定门以西、丽泽桥以东、南至草桥、北至南二环路地区,除北京学生外,还有居住本区的大量外地借读生;高中位于右安门外翠林小区二里,高中生源来源于整个丰台区的北京籍学生,以及具有在丰台区参加中考升学资格北京及外地的学生,学生中考成绩属于丰台区中等左右水平。高中20个教学班,初中16个教学班,学生总计1200人,教职员工近150人。

由于右安门地区与过去的宣武区现在的新西城、过去的崇文区现在的新东城接壤,以南二环路相隔,因而从优势看,与北京核心城区连接,交通便利,核心城区经济、文化资源便于共享。

但劣势也非常明显。从北京生源看,家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父母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6%,多数都是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的农民;从初中生源看,外地借读生占到70%以上,而这些外地借读生父母看,高中以上学历的都不到6%。从家庭经济情况看,北京生源学生有近半数以上的学生家长没有较为固定的工作,或者完全没有工作,每班都有五六个学生家庭吃低保;即使有工作也都基本从事服务性行业;从外地生源看,基本上都是打工子弟,还有些是做点小本生意,高中借读生人数较少,占到学生总数4%左右,相对来讲家庭经济较好,肯于投资,但多数就读高中的学生成绩一般。北京一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家长,多数都只满足学生的吃喝穿戴需要,很少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所帮助。

由于丰台区是北京南部东西向最长的城区,使得我校高中学生来源地域更加广阔,包括了南至与大兴交界的南苑、东高地,西至与房山交界的王佐、长辛店;东至东铁营和方庄地区,包含了复杂的学习生活背景,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全面而又个性的、未来还要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初高中毕业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学生家庭缺乏文化资源,很多家庭除了学生教材外,很少还有有字的东西;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文化爱好相对较少,视野较为狭窄。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家长更加难于和学生沟通。但多数家长都深感文化水平低带来的困难,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学习机会,非常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作用。这就使学校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其人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促使我们教师的作用得以更大地发挥,促使学校更加努力地探讨适合于培养本校学生群体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课程。

优势主要是,居于北京城南历史文化丰富地区,拥有与北京核心城区交界便于利用政治文化中心资源的便利,更有借助医科大学办学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教职工队伍。

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不仅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而且努力构建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我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北京市特色高中建设的启动,为我校办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凸显生命教育为特色,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两个模 2 块为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和红十字会课程。另一个选修模块为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兴趣拓展学习课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各种主题类的博物馆至今已经达到数百家,无论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单位级,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博物馆,都争先在北京设立,这种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我校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许多远郊区县、甚至是本区不少学校所不能相比的,而我校领导和教师在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中积极创新的精神为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现代教育中提倡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多方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局限于45人、45分钟、1个黑板、一个屏幕、1个教师站讲台、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更多的教育理念却真的难于实现。而走进博物馆这样的学习方式,则便于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

我校走进博物馆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参观式阶段:1998~2005。主要是随着新博物馆的出现,学校组织教师学生丰富知识和学习生活,开展参观活动。比如:20世纪末21世纪初北京新建设和改建的中国科技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航空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等。注重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从博物馆展品中自我吸收有益知识。

2、进入式阶段:2005~2009。主要聘请博物馆的相关研究人员、解说人员,先行介绍博物馆展览内容,参观时听解说,主要以博物馆本身的内容介绍为主。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国子监孔庙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抗日战争博物馆,学生每次写出观后感等。

3、课程式阶段:2009~现在。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目的,全面进入校本课程建设阶段

四、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成效

(一)走进博物馆四个主题彰显生命教育内涵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在北京众多的博物馆中挑选适合于我校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博物馆,从学生不同年级角度提供学习课程。

1、生命和人类的起源、发展。主要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提供高一和初一学生学习。了解我们生活的宇宙、星球,探寻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思考人类与宇宙、与自然、与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选择中国科技馆、航空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孔庙及国子监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一些国外临时特展如:大英博物馆藏品展等(我们期待着中国历 3 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盛大开展),提供给高二和初二学生。这一时期通过在初

一、高一一年多的学习,又有了新科技文化的知识的积累,再走进博物馆,对世界各民族和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前人所创造的成果,激发自身的创造激情。对生命应该怎样珍惜,怎样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有深入的思考。

3、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我们的使命。选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等,主要结合初、高三毕业教育,深刻认识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坚持真理和正义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换来的。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不仅要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明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要担负起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正义事业发展的崇高使命。

4、博物馆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从各学科角度切入,博物馆参观路线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如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可以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开始追寻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仁人志士的足迹,从北京新文化运动博物馆去寻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的身影,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回顾中华民族屈辱而抗争的壮烈历史。结合高中政治学科宗教问题的介绍,参观牛街清真寺、北京法源寺、基督教宣武南堂,认识三大宗教,认识人类在科学不发达情况下,以唯心主义的哲学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入思考所创立的学说,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三化学、物理、生物、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复习,可以去中国科技馆从一层走到四层。

(二)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与社会、家庭、共同体建设结合 1、2008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计划,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我校受到很多启发,注重走进博物馆课程与社会大课堂活动的整合,在2010年观后感征文活动有25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有四名教师获辅导教师奖,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走进博物馆活动,我校还布置寒假、暑假作业,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利用假期经常去各种博物馆参观学习,很多同学带领家人,共同走进博物馆,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而且带动家长的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家长不仅仅局限于完全倚靠学校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学生需求,而是更多地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找到共同的丰富的话题,加强了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3、我校位居南城,有丰富的人文资源,附近有辽金城垣博物馆、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湖广会馆戏剧博物馆、北京牛街清真寺、北京法源寺、基督教北京 4 南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室等等,学校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经常走进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

4、在与各单位联系过程中,共同探讨博物馆资源对中学生教育的作用,请研究人员和讲解人员在介绍和讲解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如: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宝石的鉴定、北京猿人介绍、国子监及孔庙博物馆介绍等等。

5、我校在与太平桥学校共同体建设研究中,建议太平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美学特色方面,共同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使它成为两所学校研究讨论合作的共同话题,并在本学期共同进行了中国科技馆的考察和教材建设。

(三)走进博物馆教材、活动方案建设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多年来从全国各地吸收进大量青年教师。从最初从没进过博物馆到现在每学期积极参与到走进博物馆课程建设工作中。大家写活动设计,为学生编写学案,进行参观前的介绍、参观后的学案回收批改、观后感的评比,期末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评议,指导学生在北京市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网上,填写自己走进博物馆学习的观后感等作业,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网上成绩的填写等等一系列工作。

北京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现代已经多达数百家,估计教师每学期去两三个,退休前是去不完的。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经常性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博物馆课程建设的教师越来越多,学校提供车辆和门票,各教研组有计划地派本组教师参加。大家在博物馆中寻找与自己学科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既丰富自己又提高学生,很多教师学校参观没尽兴,还要自己再去学习研究,假日带家人和孩子经常往来于博物馆。博物馆课程的兴趣性、生成性、活动性、丰富性、开放性为教师专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生涯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一条幸福之路。

学校各项活动也有意识地将博物馆资源利用起来,党组织活动到天津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组织近30名教师到广东进行“生本教育”考察时,特别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积极鼓励历史教师参加区里组织的平遥古城、悬空寺、应县木塔等文化古迹的考察参观等。

古人云:“行千里路,破万卷书”;我校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引入自己参观考察的场景和内容,把学生带到向往的境界。相信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办学的不断开放,我校教师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都将不断增加,只有教师领悟的深入,才有学生学习的成功。有了教师水平的提高,才有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有国家的兴盛。走进博物馆课程建设,为我们身处北京的教师重新学习、思考、审视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创造了条件,为伴随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最前端的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编写最适合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 5 计提供了最好的环境;走进博物馆课程的建设是活生生的、变化的、进步的,可以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不受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方法限制的。

共和国领导人反复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探讨怎样才能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怎样才能落实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我校在努力探讨“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为我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观周口店猿人遗址后同学在观后感中写道:这次参观,我能够近距离亲近我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了解到祖先过去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活动,也是一次教育,更是一种认同,我们一脉相承,秉承过去,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时期的我们,对于祖先的遗迹感到的是自豪,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感到的是希望,它们并没有消失,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不会。我们就这样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创造着它的辉煌,传奇!

5.生命教育主题队会方案 篇五

一、[活动主题]:关注安全 珍爱生命

二、[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开展以有关“关注安全 珍爱生命 ”为主题的队活动,使学生能从自身的需要入手,通过读新闻、朗诵、游戏、舞蹈、小品、儿歌、快板、竞赛等活动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充分了解遵守交规对大家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使队员从小就能自觉遵守交规,以实际行动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

三、[活动目的]:

1、通过读新闻、演小品、快板、知识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知道要安全过马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学会看红绿灯,看汽车的方向灯,能看懂常见的路标,培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通过舞蹈、小品、儿歌、快板等活动体会“关注安全 珍爱生命”的含义。

四、[活动形式]:

朗诵、游戏、舞蹈、小品、儿歌、快板。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各小队汇报人数。(小队长——中队长——辅导员)

2、全体起立,出旗、敬礼、奏乐。唱队歌,请坐下。

3、邀请主持人。

(二)由新闻引入主题。

1、主持A读新闻。

2、主持B:大家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呢?

3、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4、主持人小结:

主持人A: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不容忽视。“关注安全 珍爱生命”的主题 队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B: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生命无价,让我们一起珍爱生命。请听朗诵。

(三)配乐朗诵《热爱生命》

(四)、游戏掌握交通安全小常识

主持人B: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交通规则,并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1、出示各种常见交通标志,让同学们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及其意义。主持人:你在那些地方见到过这些标记?你知道它告诉我们什么吗?(分发路标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帮助,请同学在班级演示路标的位置,识记这些路标。)。

(五)、交通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走路要走(人行道)△过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六)、集体舞蹈《红绿灯》

(七)、看小品,议一议:

1、小品内容: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出了车祸。

2、议一议:

(1)这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4、由小品、谈心得体会。

1、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或公路,怎么过?

(出示课件:这几个学生想过马路应该怎么办?如果有汽车过来怎么办?)

2、过有红绿灯的马路,怎么办?

(出示课件:A绿灯亮的时候怎么办?一停——停在路边看,二看——对面绿灯亮,左右车子停,三通过——过马路,不要跑,快步做。B红灯亮的时候该怎么做?)

(八)、我们来学习儿歌《过马路》

圆圆三只大眼睛,十字路口做卫兵。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起提个醒。

走路要走人行道,不要打逗不乱跑。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

汽车两只小眼睛,眼睛闭着是直行,睁着右眼向右转,睁着左眼向左转。

交通规则记在心,安全第一要做到。

(九)、快板《交通规则要牢记》

大家发言真热闹,排出规则很多条。我打竹板说一段,奉劝各位要记牢。

交通安全最重要,关系性命莫小瞧。学规则、守规则,时时处处做得好。

交通规则要记牢,人人遵守保安全。

(十)、课外延伸

请你做个交通督导员,教育大家遵守好交通规则。

六、[活动结束]:

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6.化学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初探 篇六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生命教育意识, 把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 作为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个学科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也就具有了很多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素材, 它们从各个侧面构筑了中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 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的变化也当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化学以自身的优势在生命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从化学角度认识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

1. 生命物质的组成

人为大自然中的万物之灵。人的创造力是那么大, 人的生命活动是那么奇妙!但是人体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人体主要是由60多种元素组成的。人体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氢、碳、氮四种, 它们约占人体总重量的96%左右, 同时, 还有磷、硫、钙、镁、钾、钠和氯, 这11种元素几乎占人体总重量的99.95%。人们把以上这些元素称为是组成人体的宏量元素。此外, 还存在着50多种含量很少的微量元素。教学中通过了解生命物质的组成情况, 学生更能体验生命物质的存在, 这也是理解其他生命教育的基础。

2. 生命化学反应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必须有储存和传递信息、繁衍后代、对内调节、对外适应、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等等功能, 而要研究这个过程, 必须依赖化学, 因为生命体系是以许多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的, 生命过程的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从这方面进行生命教育, 从化学运动的角度理解生命运动过程,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真实含义, 对我们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有重要的意义。

3. 生命化学进化

化学物质的进化, 是由无机小分子物质一直到原始生命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在地球形成以后十亿年内才完成的。一般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即: (1) 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 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 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等; (3) 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4) 由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从生命化学进化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更能体会来之不易的生命。它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 进而发现自己的潜质, 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4. 生命之美

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基本结构, 是生命的结构。生物体内DNA分子的双螺旋链状结构及无数化合物千姿百态的结构造型, 无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 遗传规律的逻辑美, 科学术语的简约美。这里充满了生命之美, 生命之美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美学的最高形式, 她包含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化学教材很多地方都有展示这些结构, 让学生感受它们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等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生命物质奇妙之美, 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 从而欣赏生命。

二、应用化学知识保护生命

1. 环保教育

据报道,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食品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因素导致死亡或诱发各种疾病而死亡。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有农药残留、剧毒杀虫剂和毒品。在化学教材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农药题材, 如六六六、DDT虽然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为农业的增产增收起了历史的积极作用, 但这些农药严重污染环境, 且对人畜毒性极高, 目前它们正被新型生态农药所代替。新型的生态农药高效、对环境无污染, 对人畜低毒, 可以避免因滥用农药而造成的大量鱼类、益虫益鸟的死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融入环保知识的STSE教育 (社会、技术、科学和环境简称STSE) 实例, 能强化学生环境观念, 唤醒学生生态伦理良知, 自觉爱护和保护周围赖以生存的环境, 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2. 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关系到人的生命, 因此生命安全教育应成为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基础教育是人们“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学校学科教学是青少年安全教育的重要课堂, 而化学学科由于其固有特点, 成为很好的安全教育渠道。[2]如在有关“一氧化碳”内容的教学中, 当人或动物吸进了CO, CO+Hb→Hb (CO) , 这样和CO结合的血红蛋白就失去了携送氧的能力, 人和动物就会中毒, 甚至死亡。因此, 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知道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要注意通风, 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再如在学习化学中的平衡时, 举例酒精测定仪中的化学平衡。请几位学生模拟实景, “警方”要求“司机”向一仪器中吹一口气, 如果测定仪中橙红色的物质变为绿色, 说明他是酒后驾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提醒学生安全驾车, 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 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摆脱险境, 获得生存的方法, 使他们在遇到意外险境或灾难时, 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很多的内容进行生存教育。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应的常识和技能后, 才能使学生在危险或突发事件面前, 镇定自若, 正确应对, 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 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 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创设生产生活中火灾的情境, 让学生应用灭火原理正确进行灭火。再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 创设“所在城市在洪水过后, 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或“在海难中, 到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小岛”等情境, 通过所学“水处理”知识获得干净安全的饮用水, 这些都是生存的本领。学生充分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可能面临的生存问题, 这些也正是生命教育适合渗透到各学科中开展的原因。

4. 健康教育

生命不仅是一种物质及其变化的存在, 而且这种存在的质量有高低之分, 从人的角度而言, 就是人的健康程度。人的健康程度与饮食有关, 从化学的角度看需要均衡摄入健康所需的各种生命元素和生命物质。因此, 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 从而通过改善食品结构、正确加工、合理饮食促进健康。人的健康还与医疗水平的发展有关, 其中与化学有关的有:疾病的检测, 药品如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等的制备, 人造器官如人工肾、人造关节等的研制。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 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生命的力量。再如“吸烟有害健康”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香烟烟雾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教学过程中用有机玻璃板自制的“吸烟害处演示板”, 当场试验吸烟的后果, 揭示吸烟的危害, 组织学生就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并展开交流和讨论。通过这一做法, 帮助学生抵制烟草的诱惑,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三、体现生命教育的化学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体现生命教育的化学实验除了要求实验的绿色化、实验的安全化, 还要避免用生物活体进行化学实验。这才会给学生留下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印象, 从而影响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如在涉及有关一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时, 经常按如图1装置进行设计, 虽然很好地结合相关知识内容, 但其中把活生生的生命体作为实验的对象。这种实验设计思想漠视了生命, 不可避免对学生生命意识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样是验证一氧化碳的性质可借助其他手段, 如可把滤纸浸泡在磷钼酸与氯化钯的黄色混合液中, 制成试纸 (试纸遇一氧化碳立刻变蓝色, 而遇二氧化碳不反应) , 这样可避免用生物活体做一氧化碳实验。

再如在以学习硫酸的腐蚀性的实验中:用活金鱼做实验, 加入浓硫酸使金鱼面目全非直至死亡。单从知识的角度看, 教师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应该说是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然而, 这么血腥的场面对学生的教育真的就这么简单吗?肯定不是。有人曾说:最残忍的事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清华学子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时, 不也是想看看熊对浓硫酸的反应吗?道理其实很简单, 爱生命就是爱自己, 只有教育学生爱生命, 他才会爱自己, 多一份关爱, 自然科学也会因此而更加美丽。

四、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性化学教学课堂的构建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本的出发点, 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3]

生命性教学是真正体现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教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 化学课程中的生命性教学一方面体现课程是学生生命的历程, 学生用“生命”来学习化学:用经验来激活知识, 用思维来建构知识, 用情感来丰富知识, 用想象来拓展知识, 用智慧来批判知识, 用心灵来感悟知识。这是给化学知识注入灵魂的过程, 使化学知识活起来, 成为具有生命态的知识, 具有活力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具有个性化、情感化、智慧化的化学知识养育、滋润生命, 让生命变得丰富、厚重。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 生命性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化学教科书, 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 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真正的心理学家, 他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 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疑, 想学生所难, 想学生所错, 想学生所忘, 想学生所乐, 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智慧和机智, 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实现真正的以人教人!生命性教学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体验过程, 这种人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生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对生命有充分的关爱、关怀。生命性教学与其说是一种范式, 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教育高度认知的教学境界, 是我们化学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之, 化学与生命的密切关系使化学可以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 利用化学与生命相关的丰富资源, 让学生从化学的视野认识生命, 进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 学会欣赏和爱护生命,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生命教育对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启示: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 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9.

[2]林蕾.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J].化学教学, 2007 (5) :20-22.

7.绿色校本课程渗透生命教育 篇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学生自愿成立了“青少年爱水行动课题研究”小组,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通惠河为主线的环保教育活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几任科学教师一直坚持带领学生开展对通惠河的调研活动。2008年,学校将学生们的调研成果汇集起来,编制了校本课程《我的母亲河——通惠河》,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在绿色课程与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懂得了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自下而上”的課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我校将《我的母亲河——通惠河》这门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成开展绿色教育,促进师生、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的母亲河——通惠河》这门课程,是在科任教师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进行的课程开发。我们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过程: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十多年来,我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做实验、走访大运河,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乡、认识家乡。在此过程中,学生创作了绘本教材,充实了课程的内容,也成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校本课程的实施

1.以生为本的教材编写

在《我的母亲河——通惠河》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大胆创新,改变枯燥无味的单纯讲授,融合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学科教学特点,重视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体验活动,力争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只有教师手里有教材,而他们手里没有教材”。教师解释说,因为这门课程是学校自己编的校本课程,不是每个学校都上的课程内容,所以没有统一印刷教材。听到这里,学生们有些遗憾。

一天,教师讲完了“二闸——旧时的旅游胜地”这一单元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根据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画一幅反映当时二闸热闹景象的图画。有的学生画了当年二闸旅游胜地的景象,有牵驴的游人、有说评书卖艺的人、有做买卖的人;有的学生画了二闸漕运兴隆的景象;还有学生画了“要喝茶,去二闸”的景象……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用这种绘画的形式把教师的教材展现出来呢?听到这个建议,教师兴奋起来,这不就是学生喜爱的绘本嘛。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编写教材了,师生共同构建校本课程。

学生开始了自创“绘本教材”的工作。他们向老师借来教材,根据内容把教材分成几大部分,三四个人负责一部分。认真研读教材,读懂教材后开始收集与教材相关的图片资料和历史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资料设计绘画,最后给图配上文字。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文笔好的负责编文、想象力强的负责设计图画内容、美术水平高的负责绘画。经过半年的时间,学生大概创作了70多份作品,经过筛选,最终选中了52幅。在教师的帮助下,又将纸质版扫描成电子版,并将图画和文字整理到同一文档中。最终,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排版,打印成册。就这样,学生自创《我的母亲河——通惠河》绘本教材问世了。

通过这次自创绘本教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主动搜集处理信息、主动相互交流、自主分工合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环境意识也随之逐步树立。

2.系列绿色主题活动

我校每个学年设定一个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辐射到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同时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个案经验分享”等辅助研究方法,做到课题实施的“全程、全方位、全员”,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从2000年至今,学生开展了五大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分别为:通惠河水样调查、芽菜种植实验、汉石桥湿地考察报告、水与生命主题公园设想、学校微环境创设,每个活动学生都得出实验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一,水样实验。从2000年起,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我校组织科技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带领下,从朝阳区西惠普济闸开始,一直到通惠河北运河处,在长约7公里的河段内,取回6个水样。之后,以鱼和蝌蚪在水中的活动和存活时间为研究点,观察、研究并得出通惠河水污染严重的结论。

活动二,芽菜种植实验。科技小组的学生对通惠河的水质与平时的生活用水、自来水以及饮用矿泉水进行对比来培养芽菜。培植结果显示:通惠河水可以培植出植物。首先是从发芽率看,通惠河水浇灌的发芽率为19%;自来水浇灌的是29%;矿泉水浇灌的为31%。显然通惠河水的发芽率较低,但是与其他两种水比较,差别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通惠河水可以浇灌生命力强的花草、树木。

其次,学生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通惠河水浇灌的芽菜幼苗一旦成活,生长的速度相比其他两种水质的芽菜反而更快。通过查看以往的观察记录不难发现,通惠河水质中的化学成分如磷、硫化氢等指标偏高,但是,由于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生活用水,河水中含有一些供给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致使菜苗成长速度较快。但是生长的菜苗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减少,或是用受到污染的水种植能否食用,食用后对人体是否有伤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检测。

活动三,走访汉石桥湿地。为进一步研究哪些植物可以在污染的水中生存,并在生存的过程中,还能够对水起到净化作用。学校以走访汉石桥湿地为实践活动重点,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在走访汉石桥湿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湿地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观察、采集汉石桥湿地的植物,了解了植物的净化功能。我们将活动细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年级“认识湿地”、中年级“了解湿地”、高年级“保护湿地”,目的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活动四,“水与生命”主题公园设想。学生通过对比种植实验得出结论,被污染的通惠河水可以种植一些成活率高、不食用的水生观赏植物,这样不仅对水质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据此,学生提出“水与生命主题公园”的设想,并提出建议:在现有的庆丰公园景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乔灌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漂浮植物带,利用水生植物本身自然净水,把净水的过程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形成与“水体—湿地—滨水景观—人工环境”相适应的完整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河岸公园。

活动五,学校微环境的创设。学生提出的“创建水与生命主题公园的设想”受到社会的关注,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植物对于水的净化作用很明显,对于空气的净化作用又如何呢?学校以西楼一楼为试验点,全校学生制作水生植物养殖器、开始培育水生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对比的工作。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而且在植物的萌芽、生长、成熟、衰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交替,对生命充满了尊重。

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发展

1.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周围环境,形成了热爱家乡、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支笔……倡导绿色生活观念,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推进作用,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求精神,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3.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善待、尊重成为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方法分析身边的事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激励其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明确绿色不单纯是环保,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 编辑王宇华 ■

上一篇:初中同学录留言优美的句子下一篇:自我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