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24-07-28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一、当前通海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文化馆基本情况

县文化馆实行文化馆、文管所、博物馆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操作。20XX年从业人员13人,高级职称1人,级职称4人,其他职称8人,举办展览9个,辅导和组织文艺活动36次,藏书150册,下基层开展服务96次,组织讲座1次,财政拨款39万元,主要是工资拨款。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5.4万元,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690m2,业务用房1943m2,馆办文艺团体1个。

2、图书馆基本情况

20XX年图书馆从业人员8人,高职1人,职1人,其他6人。总藏书65068册,其:图书46834册,古籍1756册,善本182册,报刊16478册,开架书刊30096册,累计发放借书证1791个,总流通人次115757人次,外借49973册次,举办读书活动2次。财政拨款28.7万元,主要是拨付工资款。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0.2万元,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201m2,书库753m2,阅览室473m2,阅览室座位108个。

3、乡镇文化站的基本情况

全县乡镇农村文化站(心)机构9个,从业人员13人,正式职工11人,临时工2人,其:级职称1人,其它职称及职员10人。举办展览17场,组织文艺活动115次,藏书35365册,举办各种培训班20场次,培训班结业1364人次,到村社下基层服务196次。全年财政拨款和零星收入39.854万元,其:财政拨款29.922万元,主要是支付人员工资。上级补助5万元,铺面收入1.2万元,其它茶水等收入3.732万元。全年支出56.667万元,收不抵支,亏本16.813万元。支出项目,其:基本建设支出17.667万元,经营支出0.6万元,人员费用支出37.859万元,公用支出(包括福利、维修、各种设备购置、税金)15.049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0.95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3.983万元,公用房屋建筑面积4475m2,其:文化业务活动用房3310m2,到村社指导文化户9户。订阅报刊杂志179份,黑板报面积79m2。目前能够开展活动的项目借阅、扑克、健身、麻将、文艺辅导、培训、锅炉、茶水、摄像、黑板报、诗书画等活动。此外,各乡镇还有党校、职校、工青妇学校、老年学校等单位在开展培训、娱乐等文化体育活动。

4、据统计,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室40个,40人,房屋使用面积2780m2,使用面积在30m2以上的20个,藏书29270册,目前能够开展的阵地活动有扑克、麻将、借阅、练功、健身、象棋、茶水等。到目前,全县农村文艺队206支,活跃在农村基层,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此外,社会文化市场全县文化经营户215户,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78户,打印、复印32户,书报刊、杂志31户,歌舞娱乐22户,电脑网吧10户,台球6户,印刷企业、个体31户。民办非企业文化类5户。

20XX年对全县爱好文学艺术人员及人才进行统计,其:文学57人、书法54人、美术44人、摄影44人、音乐30人、舞蹈70人、曲艺20人、戏剧创作30人、表演230人、器乐演奏60人、民间文艺250人(包括高台、地会、狮子、龙灯、虾灯、白象等)、民间工艺(包括木雕、石雕、铜器、刺绣、银饰、服饰等),共计1018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馆、图书馆是财政只保个人工资、社会各项保险。办公费、业务费等等费用得不到保障,图书馆的照明电费、水费、报刊杂志征订费有时没有。乡镇文化站的投入也相当微薄,乡财政也只保文化站在编人员的工资,有时连个人的各项保险、奖金也不能保证,由于人手不够,聘请临时工费用完全自己负责。县乡文化单位家家受穷,日子寒酸。经费的困难,影响到单位业务的正常开展,该开展的阵地活动开展不了,很多文化站都是个人作奉献,想尽办法力所能及的开展一些阵地活动。村、社文化活动室投入为零。

2、人员的问题。由于经费问题困扰、福利待遇差等等因素,影响到文化人心的不稳定,责任心就更不用说了,个别人员一旦有发展机会,在作另攀高枝的打算,身在曹营心在汉,家穷人难住。目前很多文化站都是一人在支撑,编制少,人员限制,既是负责人又是工作人员,工作忙于应付。文化站人员现在大部分是拿职员工作,拿职称工资的不多,工资职称与单位工作岗位的不相协调,工资晋升、考核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现在由于文化站人员空缺,业务停滞。部分文化站人员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挂羊头卖狗肉,形成空壳。

3、站址、设施设备问题。目前秀山、里山、四街文化站无站址。河西文化站居住在河西文庙内,文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消防安全隐患。九街、高大文化站房屋腐朽,修缮困难,杨广文化站借用村委会房屋,4月租期将满,面临无站址状况。纳古业务单一,兴蒙文化站用房几家共用。文化站的设施设备老化严重,音响、投影、放映、功放、乐器、桌椅、书籍、资料损毁严重,长期没有更新,现已无法使用。文化站的问题,可谓根深蒂固。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在发生变革,由公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随之带来了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变,年轻人转向了电脑网络,老年人转向小群体的自娱自乐健身运动,大众转向了家庭电视,有闲人员转向了KTV、歌舞厅、卡拉OK、茶吧、聊天,大量的知识靠电脑上网获取。而文化站功能退化、服务单一、设施陈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了,文化站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危机的到来,没有及时转换思想,转变服务功能,导致文化站走向困境。

4、县乡电影放映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视网络进入家庭化,大量的时尚文化传入,VCD、DVD、录象带广泛进入消费市场,大众对电影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电影事业严重滑坡,电影院的观众寥寥无几,电影业进退维谷。在此情况下,电影院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危机的到来,没有转变思想,没有转换服务职能,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一味地认为,只有依靠政府,才能解决。而市场经济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以电影问题日积月累,无力摆脱,导致危机重重。九十年代后期,央为了加大西部的开发,丰富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制定了发展电影的“2131”工程,对电影事来给予扶持。但我县县乡财政困难,上级也无资金配套,“2131”工程搁浅,没有实施启动。现在,电影公司、电影院合并后,无法维持,也正在改革。河西、九街、杨广三户个体户时不时在农村放映几场电影。

5、农村文艺活动团体发展缺乏引导。全县农村业余文艺队206支,公布在乡镇村寨。近几年由于对这些文艺队缺乏管理和指导,这些文艺队随意发展,演出的节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花灯、小品、烟盒舞,多方面发展空间不大,年青人参与的不多,大部分属自娱自乐,提高节目质量难度大。

三、在新形势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议

按照央办公厅文件要求,“经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这些指示方针,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指明了方向。根据央的指示精神,结合县情、乡情,对今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争取各级政策的支持。文化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和落实20XX年11月7日共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办发[]27号)文件,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大力发展我县的先进文化,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切实扭转文化艺术发展方向。

2、增强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要转换思想,转化阵地功能,转变服务方式。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文化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向多元化发展。文化战线职工要提高认识,加深理论学习,吸收信息,吸取外地经验,把文化阵地与当前的文化消费需求相对接,主动转化功能,开辟新的文化服务项目,吸引社会大众,抓住机会,努力拓展自我生存和发展空间,争取占有市场一席之地。

3、完善服务设施,配合县委宣传部,努力打造“宣传文化工程”。

图书馆应完善电子阅览室,完善古籍善本的防虫保护及防盗设备,添置窗帘,更新桌椅,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多项服务的阅览环境。

文化馆要加快文化库房的建设步伐,做好馆藏文物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要发挥戏剧、音乐、舞蹈、书法、摄影协会组织作用,互相观摩、交流,取长补短,强化自身素质。我县农村文艺队伍庞大,但艺术质量参差不齐,要注重发现文艺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加强对农村文艺骨干培训,为农村培养一批素质好、业务较强的文艺人才,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成功的机会,挖掘我县传统文化资源,配合其他部门,恢复文庙街、文星街、文昌街的古建筑,努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乡镇文化站没有站址的要尽快恢复,没有人员的要尽快落实,切实把站址、人员、经费、活动“四有”工作落到实处。应切实改变当前只借、租、阅览书刊和搞文艺活动的思想,应读随机应变,争取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根据市场信息,做好需求调查,配置社会大众需求的服务功能,与其他行业部门、企业、个体共同办文化、创办文化经营实体,可以把洞经、高台、地会、木雕、石雕、铜器、刀具、银饰、刺绣、剪纸、服饰等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作为产业来发展,推向外界,发展乡镇文化产业和文体个体。可以与其他行业相融合,发展健身、休闲、康体、宗教文化。可以优先发展乡村特色、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和文化体育产业。借助社会力量,吸收营养,增强肌体活力,使文化站走出困境,逐步自我壮大。

村社图书室应配合做好“农村书库”建设,配合县图书馆、文化站做好图书配发、流动工作,掌握农民需求状况,向上反馈,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4、农村电影发行和放映工作。在当前电影事业改革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其职能,多方奔走,争取资金,扶持农村电影事业。加快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尽快实现在21世纪一个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XX年12月23日,共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结合县情,在将来适当机会,根据现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要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各类人才流动,激励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以更多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赢得农村群众。

2.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政治文化,基层民主政治,政治认识,政治情感

一、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

“政治文化”一词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德蒙提出。它是社会成员在对政治生活的心理反应, 是一个主观的意识范畴, 是人们对于政治的价值取向, 认识与情感。阿尔德蒙指出“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府, 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 即政治文化。”良好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法宝, 是其他政治发展途径所不能比拟的。相对来说, 政治文化的繁荣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 并且, 广大的人民群众整体的政治文化的状况映射出了政治的民主程度和人民的满意度, 也就映射出一个政治主体的合法性, 关系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同时, 中国共产党在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它指出“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文化建设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 丰富人民精神食粮, 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政治文化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进行政治文化建设也应遵循《决定》的航标向前推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则对全局至关重要。我国西部农村政治文化在党的带领下, 取得巨大的发展, 但也不容忽视仍存有许多有待发现和完善的问题。

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发展, 基层民主政治也硕果累累, 但就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有一些问题。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由于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地推进, 同时它也就带动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推进、民主意识的强化, 使农村政治文化得到了进步。与此同时从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可以反映出当下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一些扭曲与变形, 变形的政治文化同时也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西部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的现状

1、政治情感上的信任危机

据在采访与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群众对基层干部都持有反对意见, 在对“你对当今基层干部的满意度是:”提问中63.6%的人回答“不满意”, “非常不满”占18.2%。“对政府的看法”回答中54.5%选择“上面政府是好, 越到下面越不好”。这特别突出的反映出老百姓对基层干部的不满, 而且一些人在问及这些问题时还怀有极大地情绪, 称“有人都会有腐败, 不管谁当官都一样”, 这无不降低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使执政的合法性受到了威胁。

西部农村大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 将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巨大的阻碍。村民认为干部在落实上层政府政策的过程中带有功利性, 则将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 不配合基层干部的工作, 产生的官民矛盾既阻碍了村务的顺利开展也将对农村社会治安秩序造成重大影响。

2、政治认识上的薄弱与差异

“除了民主体制的维系和制度化外, 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对民主的认同, 也是民主巩固的标准。”村民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决定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基层民主的发展程度有很大部分受基层群众对于基层民主的认识水平。而当前西部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整体表现还比较薄弱, 并且不同的群体对基层民主的认识上表现出差异。

调查中大多数村民表现出个人利益的严重性, 而个人利益却又难以达成村民的整体利益去追求民主。大部分村民对于政治生活中不公的现象, 大多以是否危及自身作为底线。在对“当你发现身边基层干部不公正时你会怎么做?”选择“只要发现就挺身而出维护人民利益”的只占到9.1%, 而大多数人都选“想伸张正义又担心后果”或“在不涉及自身利益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村民对于民主的认识比较薄弱, 民臣民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大多数村民政治观念尚未转变, 民主在他们心目中并不是法宝, 人民当家作主并没有得到体现。

不同的群体受文化水平和自身个人经历的限制对于基层民主的认知和态度是有差距的。“对于村委会选举你会不会经常参加?”40%文盲选择了“不想去”而高中文凭的群体70%选择“我会积极参加”。另外受人生阅历的影响, 经常离开本村的人相对不离开本村或很少离开本村的人的政治价值观表现出差异, 特别是近年来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政治价值观与村民有着一定的差距。

3、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与制度存在差距

政治制度有利于形成规范化的政治体系, 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有利于规范基层政治行为, 促进基层民主政治有序地进行。但人为的政治实践总与体制要求存有差距甚至相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民主践行机构并不健全, 民主并不能真正的落实。民主选举作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村民神圣的权利, 但在选举过程中民主却未完全是真正的民主。调查中发现村委会的选举过程中, 选票由候选人代填, 或是监督村民写上自己的名字, 这些选票候选人所到之处无不包揽。部分村民的民主并未得到体现, 以致部分村民称:“参与也只是形式的参与, 政治不是老百姓的事。”, 甚至在低保方面也存有异化现象, 人情保、套保大有存在, 低保成了一些基层干部的获利手段, 使村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三、对我国西部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是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的, 对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 我们必须从两者的关系出发, 特别是政治文化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更应给予重视, 以政治的心理层面来推动基层政治实践的前进, 使基层政治不断民主化, 缩小农村政治实践与基层政治体制的差距, 做到真正的“村民自治”。农村政治文化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前进的同时, 农村基层民主也就会相应推动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

“制度的产生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原因以外, 文化观念的原因更具有内在性, 它制约着人们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方式。”进行农村政治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村民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 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软法宝与无形的力量。同时进行政治文化建设也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 是培养人民政治素养, 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体现。然而, 对农村广大人民群众而言, 政治文化建设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塑造的,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而且, 政治文化建设是需要以民主政治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就农村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建设而言, 二者是不可孤立的, 而且也不可能孤立, 一者的发展必然导致另外一者的发展, 相反则相互阻碍。所以, 对于二者发展的建议也是不可分开的。

1、以“民本”为中心促进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所谓以“民本”为中心即从村民方面入手进行政治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以上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村民政治意识存在群体差距以及村委会选举不民主, 对此我们都可以从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政治文化普及程度中寻找原因。因此要推进二者的发展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的水平, 除了基本的学校教育外, 村民还应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 开展多样的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 加强对政治常识及人民民主的宣传,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同时文化必须有媒介来传播, 政府应对村民进行补贴来促进教育、电信、广播发展, 加大对文化公共支出, 以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改变村民的臣民思想。

2、以“官本”为中心促进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同时,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从基层干部方面入手促进政治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受封建统治传统的影响, 一些基层干部官本位的思想坚固, 要促进农村政治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更多的是官员改变这种偏差, 使其发挥村务民主, 为人民服务, 把官本思想转为民本位思想, 并以身作则, 以实际行动来获取人民的信任以改变他们的政治认识。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论知识教育, 并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德服人;第二, 加强基层法治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对基层干部行为进行约束;第三, 应加强基层专业队伍人才的培养, 利用大学生村官资源, 为农村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 农村政治文化与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们是与经济政治相适应的, 当下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历史的必然。而当下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国家正加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应抓住这个历史契机来发展农村政治文化, 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P23.[1]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P23.

[2]肖立辉.中国基层民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2) :65-65.[2]肖立辉.中国基层民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2) :65-65.

3.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篇三

拿青海省湟中县来说,作为全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湟中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高,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发展部门极为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群文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但就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而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令人担忧。本人就湟中县为例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差但在逐步完善

1、近年来,在湟中县委、县政府以及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县宣传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县级公共文化场地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放眼基层,只是整个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真正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2、湟中县15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事,近年来随着“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县三分之二的村社也都配备了相关的文化体育器材,有些村还建了文化活动室。

二、文化活动开展的富有成效

1、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县文化馆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县共成立27家文化中心户,每年利用节庆假日以及农村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活动竞相开展。全年各类演出活动达上万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已经成为全县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2、全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户“几个轮子一起转”,城乡一体化。县城、乡镇、农村整体联动,并妥善处理专业与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富有成效地整合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社会文化的最佳效果。农村社火、曲艺、戏剧等竞相绽放,相得益彰。这些民间文化不断更新,勃发新的活力,为农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食粮。

3、近几年来,湟中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全县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塔尔寺“灯节”活动规模宏大,活动内容丰富。每年春节期间选调的社火来县城巡演,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

4、湟中县文化馆还积极发展、推介湟中农民画,每年争取资金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讲习班、研修班,目前全县有300余名农民画作者,近百人优秀农民画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花落我县,农民画也成为湟中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成果显著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文化资源没有消失,而是更好地成为了“非遗”申报的条件和资本。近几年来,县文化馆积极搜集整理和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民间文化遗产。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毯、湟中堆绣、千户营高台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湟中农民画、湟中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湟中皮影、湟中越弦已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县文化馆至此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集体奖状,11次省市各类奖项,有3人获得国家文化部12、13、14届群星奖。

2、近年来,县政府着力推出我县的民间艺术,大力打造“八瓣莲花”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同时,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不断赋予湟中“八韵”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成为这片厚土上别样的文化风景,也成为全省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亮丽品牌。湟中农民画、湟中堆绣、湟中壁画、湟中泥塑、湟中灯影戏、湟中镶丝、湟中银铜器、湟中木雕这八种民间艺术,一瓣一技能、一瓣一芬芳。灯韵、鼓韵、墨韵、武韵、学韵、曲韵、歌韵、舞韵——“湟中八韵”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发展。

回顾近几年来湟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要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湟中县紧紧抓住创建文化大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比如,湟中县宣传文化中心的建成就大大满足了县城居民的文化活动的场地需求,“农民艺术节”、全县职工文体活动等等成功举办,这在前几年是没有过的,即使有也没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还要以服务赢得地位。由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再加上群众的信赖,文化工作发展得较为顺利。

那怎样才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呢?对此,本人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也在思考、探究。

1、加大对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农村“文化扶贫”,不能只搞“窗口”建设,不能只图应付检查,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少之又少,许多文化活动有始无终,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开发。推行“以钱养事”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毛泽东曾经这样总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

3、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发、挖掘和抢救保护优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的议事日程,积极、热情扶持创建农村民间文艺团体,对优秀民间艺人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4、正确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的考核和考察衡量提拔重用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

5、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专业”队伍。

6、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文化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力度。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要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二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要确保经费投入。四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指导。五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新的局面,文化大繁榮、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结论:先进的文化是前进的方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大县、强县,没有稳定的队伍,没有基层文化组织者的引导,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喊破嗓子!有文化才有魅力、才有活力。为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真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加牙藏毯、塔尔寺酥油花[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青海篇.

[2]袁组.党建与人才[J].2002年第5期,维普资讯网.

[3]登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J].文化产业基本理论2.1.

[4]何志伟.调研世界[J].2007年第7期,万方数据.

[5]新东方教育2009-01-08作者:David、编辑:姚阿珊.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J].来源:新东方.

[6]罗萍.学术论坛[J].2010年第11期,维普资讯网.

[7]白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与概述[J].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史哲辑学科范围.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

[9]王栋.湖北社会科学[J].2007年第10期,万方数据.

[10]董善凤.安徽农学通报[J].2009年第16期, 维普资讯网.

(作者简介:柴发柏,男,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民间艺术。)

4.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带着这一课题,我们于3月上中旬对习水县东皇镇、马临工业经济区临丰村、良村镇吼滩村、隆兴镇滨江村、大坡乡罗家坝村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农户502户,村组干部和乡镇干部97人,村民637人,其中党员287人;召开党员、村民、村组和乡镇干部座谈会12次。从调查的情况看,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民主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党风、政风和

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农村基层社会政治稳定。但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1、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基础薄弱。一是农村基层对党风廉政教育重视不够。有的乡镇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党风廉政建设缺乏足够认识,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软指标”,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缺乏具体办法和有效措施。二是乡镇纪委人员少,没有专职纪委副书记和监察室主任,纪委书记分管工作过多,精力分散。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三是基层干部对党纪法规缺乏学习,法纪意识不强等。

2、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地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有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矛盾纠纷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

及时,不按章办事,推诿扯皮,虚报浮夸、打牌赌博、酗酒滋事、跑官要官“走读”等现象时有发生。

3、法纪观念淡薄,违纪违法行为较严重。一些村支书和主任管钱管物一把抓,自收自批自支,严重违反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对此干部群众反映强烈。

4、基层民主管理和决策搞“一言堂”、“家长制”的现象较为严重,村民自治和村民议事制度不健全,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好。乡镇村一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执行不力。政务、村务公开多数流于形式,涉及经济和重大事项的不及时公开或假公开。

5、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党员年轻普遍老化。

6、违法占地建房现象严重。

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 的政治保证。

1、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告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靠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因此,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要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筑牢基层党员干部抿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夯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促进基层干部改进作风,使他们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建立健全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保证。要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解决农村教育薄弱、义务教

育保障水平偏低、资源分配不合理、学校乱收费、理顺乡镇财政体制等方面入手,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强化监督检查。

3、强化监督,在“三公开、一管理、一监督”上下功夫。一是要在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基层站所办事公开上下功夫。二是在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上下功夫。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点,针对目前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出现的腐败问题,加强管理,强化审计,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规范财务收支程序。三是在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监督考核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扩大群众民主评议面,真正使组织检查考核收到实效。

4、切实解决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5、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强化“一岗双责”的落实。落实党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综述 篇五

近日,我们对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情况

****位于****,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区,辖****镇、****街、****个省级开发区,****个社区和****个行政村,现有基层党组织****个,党员****名。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个,农民党员****名。近年来,****紧紧围绕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着眼于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在组织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1、创新组织设置。一是建立党组织服务民生责任田党支部。依托屯组或人口集聚的新的居民点,根据人口规模、资源配置、服务半径、党员分布、群众意愿等要素,在农村社区划分了163块责任田,同步建立了163个责任田党支部。二是启动派驻党支部工作。组建由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组成的23个党支部,派驻到党员不足三人或者没有党员的23个屯组,填补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三是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根据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利益主体、农民就业方式等发生的变化,充分依托经济实体、产业链条、行业协会等,先后在****集团、****集团、****集团等5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合心镇东小溪屯葡萄协会、新农家村甜瓜协会等6个行业协会建立党组织,通过“公司(协会)+支部+农户” 的模式,发挥党组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作用和优势,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目前,全区农村初步形成了“镇党委—农村社区党总支—责任田党支部和产业链党支部互为补充”的党组织架构体系。

2、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在致富能手中“选”、在优秀人才中“引”、在机关干部中“派”,广开渠道选强人、用能人,选优配强农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全区24个村党组织书记80%有致富项目。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33岁、145人的后备人才队伍。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选派24名中层后备干部到农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主任)助理,每周至少一个工作日到社区工作。将农村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之中,依托高等院校、区委党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采取座谈、讲座、异地考察、学历教育等方式加强培训。目前,全区有169名农村社区干部完成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从2009年开始,区委组织部分期分批组织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北大、上海、井冈山等地培训,为村书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创造条件。去年,我们已****镇为试点,公开招考了7名村党组织副书记,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3、强化工作保障。一是设立专项经费。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每个村年经费不低于5万元,在保证党员开展活动的基本经费基础上,主要用于保运转、塑亮点、缩差距、奖创新四个方面。二是强化激励措施。为村书记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区财政按60%标准给予补贴。对正常离任但没有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党组织书记,参照乡镇机关干部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先后将7名村党组织书记转为乡镇事业编制。三是建立党内帮扶机制。对全区8名建国前农村老党员,通过区、镇资金扶持等措施,建起了平均不低于100平方米的砖瓦房,每

人每年发放800元生活补贴,全部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全区367名农村党龄35年和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每人每年补助600元。设立党员创业扶持资金,共拨付创业贷款23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情况看,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部分村党组织及干部思维观念落后,领富带富能力不强,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二是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匮乏,村书记队伍缺乏新鲜血液。三是党员老龄化比较严重,创业带富能力受限,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实施新一轮“三项工程”总体目标及努力方向

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按照“班子建设好、党员干部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标准,深入开展建制村“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全面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力争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对新一轮“三项工程”规划的意见建议

一是在实施“三项工程”与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结合上下功夫,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灵活设计载体,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二是在完善领导责任制上下功夫,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惩,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三是在解决农村基层干部出路上下功夫,建议省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出台相关文件,解决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空间和退有所养的问题。四是在扶持党员创业带富上下功夫,建议对农村党员创业实行项目化管理,对于资源优势大、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给予必要资金、技术、信息上扶持。

二、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工程

1、乡镇党委换届后,在健全乡镇党委科学化运行机制方面,要从提升整体功能入手,重点要健全四项机制,切实增强乡镇党委班子执政能力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健全领导班子能力提升机制。着眼于换届后领导班子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制定乡镇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各类培训,用两年左右时间轮训一遍,开阔干部视野,提升发展境界。二是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议事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立党群沟通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征求意见建议,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四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原则,不断扩宽监管渠道,建立健全谈话、诫勉、“双述双评”、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制度,坚持做到党内、党外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2、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面,要创新优化设置方式,按照

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区域,设置适当的基层组织机构,使党组织能够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以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书记,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3、构建基层组织直接服务农民群众网络,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以党组织服务民生为统领,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细化服务单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突出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真正把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端。

4、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方面,一要建立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提升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能力;三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四要妥善处理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倾听呼声,收集诉求,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5、在村党组织做好宗教工作方面,一是村党组织成员要认真学习党的宗教方针政策,了解宗教工作知识,提高对宗教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二是正确对待、关心爱护信教群众,维护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把他们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三是

正确引导信教群众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轨道上来。四是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及合法权益,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6、2010年村“两委”换届后,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51.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79%,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村两委“一肩挑”达到80%;有致富项目、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村党组织书记23名,达到95.8%,村书记的“双带”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注重抓好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仅为35岁、人数达145人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已全部实现“一职一备”。2009至2011年,省里选派到我区的大学生村官共15名,先后安置大学生村官7名,全部为乡镇行政编。

建议: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形成依靠党员群众选好党员群众“领头人”的机制和环境,把“发展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公道正派理念强”的人选进镇、村班子。要深化和完善“两推一选”制度,不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同时,改进镇村领导班子设置,依法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减少干部职数,提高工作效率。针对人才贫乏、后继无人的村,可以从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二要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要采取常规的办法和创新的办法开展培训教育,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任务要求,改革和创新理论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要坚持政治理论与文化知识、实用技术相结合,坚持干部领学、专家讲学、实地观摩和讨论交流、典型示范相结合,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三要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注重在思想上“导”,定期与其交流谈心,使其放下思想包袱,解决工作生活困难,坚定扎根农村的信息;注重在岗位上“促”,大学生村官知识素养高,但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相对欠缺,要积极引导他们在服务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成长;注重在管理上“考”,将其纳入村干部考核范围,实行单独考核、综合衡量,建立以事定考、以考定绩、以绩定“前程”的考核管理机制;注重在创业上“扶”,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积极帮助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支持。

7、对加强村级组织运转投入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一是省市区三级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匹配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需要。二是从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倡导村务公开,建章立制,加强监管。三是积极帮助村级组织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8、2009年以来,我区投入6236万元,高标准地新建改造了2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达到1586平方米,并率先在全省建立了37个屯社区服务站。在管理和使用方面,要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为重点,满足村民议事、党员活动和服务群众的需求,做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社会效益

最优化。

9、在建制村“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中,我们确定了5个偏弱村。整顿后进应找准源头,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对村级基础较差、发展能力薄弱的村,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创业致富,领富带富;对村级发展思路不清的,通过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等方式,帮助指导分析本村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10、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保障体系的重点:一是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明确责任人和工作目标,实行定期考评。二是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分级分责的经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从村干部工资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和村级运转经费等方面,合理设定基本保障标准。三是激励保障制度。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转为乡镇事业编制的工作力度,在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空间上给出路。

三、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1、“项目支书”担负着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重要任务,其项目发展壮大,需要各级党组织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一方面要将资金向村党组织书记创业倾斜,建立创业优惠政策或专项资金,适当给予贷款贴息或创业补贴,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涉农部门和乡镇要积极创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鼓励支持村书记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

2、在培训内容上,当前农村基层干部亟需培训农村法律法规、计算机操作、致富技能、金融财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质和能力迫切需要提高。在培训方式上,希望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学习和外出学习,定期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和网络学习,同时还要侧重进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和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公仆”意识,树立宗旨观念,实心实意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办农民之所需,帮助和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乡情、村情、民情,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及时发现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办法 ,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本领。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从政治上、生活上研究和制定一些保护和鼓励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建立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机制,使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居,老有所养。

3、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议: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要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形成体系化、精细化、多样化的培训机制,一要按需施教,走出去调查研究,了解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培训针对性。二要找准“供”“需”结合点,要学什么有什么、缺

什么补什么,科学拟定培训内容。三要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习成果转化。4、2011年,我区下拨农村党建经费108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基层注重活动场所建设、改善办公设施、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党内帮扶等方面,其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经费所占比例达到30%,今后还将逐年递加。在保障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经费方面,县(市、区)财政平均每年应为每个村列支1万元左右的经费。

四、关于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

1、实施“党员创业项目”亟待政策扶持,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是根本,有了资金,选好项目,党员创业就容易和方便多了。二是税收方面的政策,在原有税收政策基础上,出台一些更为合理的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政策,特别是在税收减免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抓好软环境建设,从上到下营造良好的尊商重商氛围,没有极特殊情况,不去打扰他们,让他们安心创业。四是奖励方面的政策,对那些创业较好,致富较快,在群众中影响较高的致富能手要给予奖励,提高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同时对那些落后者也能起到鞭策作用。意见建议:一是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国家创业的优惠政策,让致力于这方面的党员知晓,提高他们的参与率。二是给予支持。对这部分党员要在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尤其要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协调金融部门提供不同额度的款,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等等。

2、在实施“党员带富项目”方面,一是先富带后富,鼓励和支持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项目的党员创业,扶持其发展壮大,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身边党员共同创业致富。二是探索“支部+协会+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强化党支部引领作用,发挥组织优势,为帮助党员找路子、想法子、出点子,积极为党员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破解党员找不到项目、搞不好管理、找不到销路的难题。

6.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动摇,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基于对于这一问题的关心,我们最近赴福建闽北山区的南平市,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出发,对该市大规模下派村支书一事进行了为期20天的专题调研。在20天的时间内,调查组先后走访了6个县(市),23个村,与市、县、乡镇、村干部和村民近200人进行了交流座谈,带回了20多万字的资料和调查笔记。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的调研组观察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以说是从局部调研观察到的,但也很可能具有普遍性。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了断层改革开放以来,随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著毛泽东时代原有的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出,随著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我们原来的从上到下可以一杆子插到底的政权管理机制,到了村这一级出现了断层,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我们的政权管理机制,乃至经济生活,从上到下,到乡镇一级形成一个循环体,而村级以下的广大农民自己形成一个循环体,这两个循环体基本不衔接,形成了断层。形成这一断层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其根本原因。可以说,“断层”是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之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之后,广大农民市场经济化的程度是最高的,上级政权对于农民的生产活动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小,农民在经济生活上对于上级政权的依赖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生活上说,农民的循环体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的衔接之处越来越少,甚至与村党支部的关系都越来越少。过去,管理村里的资产和组织生产和分配,是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能和权力来源,而随著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支配权,多数村党支部,乃至乡、镇政府,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和空间,不知道还能帮助村民干些什么;而村民们看他们则往往是“吃冤枉”(即贪污~)的一小撮。关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在后面还有更为详细的叙述。(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是其重要原因。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革命时代高度热烈的意识形态的消退也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由于我们没有及早认识到这一发展过程,所以就没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和制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在我们的调查组先后走访的6个县(市),23个村中,只有两个村党员的平均年龄低于50岁,其余的都超过50岁,甚至接近60岁;南平市委组织部提供的南平市624个下派村党员平均年龄也接近50岁。许多村子,除了复退军人带回几个党员之外,多年没有自己发展过党员,因为党员干部把入党看成获得特权的机会,所以他们要极力垄断这种特权,不肯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党员乃至村支书的年纪老、文化程度低、素质差、致富靠~,即使是在农村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也很难称得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更谈不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溃散不是南平市独有的现象,如山西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也存在著严重的老化现象。山西全省的农村党员、干部中,5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55.7%,大多数村的党支部书记年龄在55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74.5%。利用组织手段实现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也许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比如说,由组织部门发个文件,把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抓。但党员、干部队伍在自然状态下的溃散绝不仅仅是作为现象表现出来的老化和文化程度低,党组织的缺乏战斗力乃至溃散绝不是可以由组织部门的一纸命令解决的。(3)其他势力,包括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乃至与~官员结合的~势力已经形成,它们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逐步壮大。从上述三个形成“断层”的最主要原因看,第一个原因将随著市场经济的存在而长期存在,农民自发、自组织的循环体相对独立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结果,我们已经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什么都一竿子插到底了,在新的经济基础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新的方法处理农村的基层政权问题。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应该努力解决的,这就是抓好农村的党建工作,把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吸收到党组织里来。至于第三个原因,除了与~官员结合的~势力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之外,我们的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学会与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和睦相处,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和驾驭。二.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前面所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除了意味著农村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还有著一些关系到政权巩固的其他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表现主要有:村,乃至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1)村,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乡村,几乎无一例外是这个情况。村负债基本在几十万元,乡、镇负债则在几百万元(李川:1998年的统计,南平乡一级平均负债399万,村级平均负债39万)。南平市624个下派村村集体负债在2亿元左右,相当于这些村三年的村集体收入。这些债务主要是欠农村信用社的,也有欠干部、农民或其他人的。要解决村,乡、镇财政的困境,靠从农民手上收取更多的费用是不现实的,只能从村集体经济汲取,而村集体经济正面临著最后一次瓜分。这次最后的瓜分可以带来较大的一次性收入(反映在南平市624个下派村集体资产情况调查表上的数字是2001年这624个村的村集体收入比正常年景的6500万元左右突然多了1500万元

左右),但此后怎么办?几乎是无法可想。村集体经济必须分户经营。因为村集体经济控制在少数素质不高的村干部手中,造成经营无方、贪污~横行,成为党群、干群矛盾的焦点,是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农民们希望尽快把村集体资产分户经营或拍卖后分钱。村集体经济的分户经营势在必行,但分掉之后,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首先,村提留和乡统筹实际上很难直接从农民手中收取,过去主要是依靠村集体经济垫付,或者靠粮站扣缴。现在村集体经济没有了,粮食购销办法也改变了,村提留和乡统筹就没有办法收取了。当我们的调查组问到这个问题将来怎么办时,基层干部们都说:没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税费改革,即我们不再承担收取村提留和乡统筹的任务,改由穿制服的国家税务部门人员收税,然后返还给我们一部分,作为村,乡、镇财政的开支。这是基层干部的希望,但从国家的角度看,村,乡、镇基层政权收取这些费用尚且如此困难,由国家来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农户收税,恐怕成本会更高。其次,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威进一步降低,农村公益事业的开支现在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征得大多数农民的同意才有可能进行。再次,村,乡、镇负债的偿还恐怕更无著落。这就又引出了一个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来自于农户,如果农户要求提款,信用社如何偿还?这会不会成为新的群体性事件的缘由?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调查组所调查的福建省南平市,应该是全国农村中情况较好的。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压力不大,有大量的集体山林可以用来搞“集体林改革”,即分户经营,使村财政得到最后的一次性较大收入。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恐怕连这个条件都没有。(2)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在目前中国农村,一般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几乎无利可图。所以,农民们将土地流转出去,青壮年、有一点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谋生,农村只留下“389961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儿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的必然结果是土地向大户手中迅速集中。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访的一些村庄,村中几家大户经营的土地规模一般是每户几百亩。有些农村问题的专家反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认为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但我们认为,如果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无利可图,那么,土地也起不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想依靠行政命令乃至法律手段来制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不现实的,农民们也不认为不让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在帮助他们、保障他们,而认为这是在限制他们、妨碍他们;况且,土地的大规模经营确实带来了更高的效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谓“先富带后富”仅仅一种理想而已:市场经济的逻辑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先富只有在带后富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带后富,这个前提却并不是总能够成立的,如果先富带后富对自己不利,先富当然就不会去带什么后富。在这里,任何道德说教,树榜样之类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般农民抛弃土地,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有活力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这本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化,但这个趋势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农村的矛盾,将来有可能并不是直接在农村——留在农村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指望务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生活保障,而是在城市爆发出来,由流入城市的一、两亿农民爆发出来——如果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生困难,他们的家乡农村并没有能够保障他们生存的生计在等著他们;而农村则由于前面所说的政权管理机制的“断层”,起著非体制力量的蓄水池、庇护所的作用。(3)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我们的调查组在与市、县、乡镇、村的干部们谈话时,感到这些党的基层干部对于大户有一种微妙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我们访谈的几乎所有干部,坦率地说,都认为党建工作的基本点就在于团结大户、依靠大户。一位县委组织部长总结的三句话非常鲜明: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致富党员培养成干部。其他人没有作如此鲜明的总结,但基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另一方面,有些党的干部,特别是比较上层的党的干部,又感到大户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按他们的话说:“农村的政治力量的演变也是经济利益的演变。在农村肯定不是赤贫的人在起作用,而是有经济利益在支撑的一股力量,在左右著基层的群众。”也就是说,真正有较大能量的非党异己力量,并非是赤贫的人,而是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他们才有左右和组织基层群众的力量。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现在在农村做工作,不得不依靠大户,不得不把大户团结进来,以免他们发展成为更大的异己力量,这是党的利益所在。同时,依赖大户还可能有利于自己个人,这是他们的现实选择。然而,这样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毕竟不是依靠大户,而是依靠工农基本群众,而现在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却变成了依靠大户,这一组织路线的转变在党内外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紧张。同时,这也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我们党与广大中下等收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进一步疏离。更何况,基层党组织与大户的这种紧密结合,很难避免“官员傍大款”、官商勾结等种种弊端,这就有可能使党群、干群关系产生更多的矛盾。其次,目前农村头等大户的利益往往远远超过了本地范围,基层党组织想依靠他们,但他们却不用依靠基层党组织,你想团结他们还团结不了。他们现在对基层党组织、对本地政务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一旦如果他们的利益需要他们回过头来关心本地的政务,他们左右基层群众的能力往往比基层党组织还强。农村的二等大户还是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支持的,所以,他们往往积极参与村务,与基层党组织关系密切;但如果基层党组织不能进一步给他们利益,或者他们的利益与基层党组织或基层党组织支持的其他大户发生矛盾时,情况又会如何呢?大户的日渐增长的经济实力早晚会转化为对于政治权利的要求,以在政治上确保他们的经济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基层党组织的干部一方面在工作中依赖大户,一方面对他们又有一种矛盾心理。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基层党组织与大户的关系的微妙现实。综上所述,中国的农村矛盾很可能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自身爆发出来,而在农村地区非体制力量很可能并非围绕著赤贫人群,而是围绕著更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大户形成。我们在考虑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时,不能对于这两个可能性产生盲点。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认为,在新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条件下,由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首先在农村推行民主政治,势在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们党确实是一个~远瞩,一心为公,真诚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先进政治集团。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的实施,已经在不声不响之中给农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的调查组在此次调查中极为认真地了解和研究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农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声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假的,是由上级政府操控的傀儡戏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特别是在2000年的选举中,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选举是公正的(但村民们反映,2000年以前的选举往往是做样子,往往是由内定的候选人自己去找人“陪选”),村民们真正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现在也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早,农民素质过低,自身并不想要民主权利,或者他们要了民主权利之后不会使用,或者会滥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今后在农村开展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采用新的工作方法,这就是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做法,不仅要适应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应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我们的调查组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情况的总结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农民十分珍视他们现在获得的选举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民主权利。我们的调查组在调查中反复问村民和村干部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村委会主任是选举好还是任命好?除了极为个别的一两个例子,几乎所有的村民和村干部都断然回答:选举好。即使是那些认为选举仍存在一些问题,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并不理想的村民,也都断然回答,无论如何,选举都比任命好。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下派村支书的成绩。在我们问选举好还是任命好时,这些下派村支书都是在场的,而且那些请来的村民都是盛赞他们的,即使如此,当我们问道,既然上级下派的村支书很好,为什么不能由上级任命或下派村委会主任时,村民们还是委婉地表示:下派的干部不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村委会主任还是选举的好。村民们往往很明确地回答:村支书下派好,下派的村支书比原来本村的村支书好,但村委会主任还是要选举。我们认为,村民们如此一致的回答选举好说明了两点:首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给了他们切切实实的民主权利,他们感到了有选举和没有选举是不一样的;其次,他们珍视这种权利。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村民们参加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的竞选十分踊跃。尽管那些当选的人有时也埋怨现在村务公开了,当村干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都认为,想参加竞选的人有的是,民选村干部绝不缺乏后备军。(2)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啧有烦言,但一致认为这一民主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取消村民委员会直选,情况会更糟。我们的调查组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市、县、乡各级官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来说,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有一些看法,认为“超前了”,“农民自私”,“农民们民主权利的意识高涨却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干部,他们抱怨说,对上,还是老规则,上面的命令一级一级压下来,对下,却有了基层民主,他们不能再把命令往下压,所以他们现在是受夹板气。然而,当我们问,退回去或者暂缓村民委员会直选行不行,各级党政官员们却无一例外地回答:绝对不行。他们认为,第一,农民们已经享受到的民主权利绝不能再收回来,因为农民们不会同意;第二,即使收得回来,农村的情况会更乱,更没有办法管理。我们认为,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的农村的民主进程不可逆转的这种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尤其是他们并不喜欢这一进程却仍旧得出了这一进程不可逆转的结论,这就更说明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对于农村状况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再用老办法来管理广大的农村地区,管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手里还有经济资源来直接控制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吗?革命时代已过,我们的党现在是执政党了,我们再要像革命时代那样动员我们最基层的党组织,动员我们的农民党员,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这现实吗?村级财政已经破产了,要搞公益事业,除非国家掏钱,没有全体村民的民主决策,钱从哪里来?不搞村民自治,由国家官吏来治理如此广大的农村地区,治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处理无数琐碎的事务、纠纷,国家要付出多高的成本?我们有必要把农村所有的矛盾,包括那些极为琐碎的,都集中到国家头上,由国家为之承担责任吗?村民民主自治,是新时期治理农村的唯一选择。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福建地区,是搞得比较好的。而那些搞得不那么好的地方则按一些学者的话说,是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不民主,是真正的失控。这一现实,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们即使再

入党,强化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下派村支书的624个村看,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党员人员数从1999年的2246人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3092人,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我们的调查组发现,虽然取得了以上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工作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下派村支书素质参差不齐,下派单位对下派村支书的支持力度不完全相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对下派村支书的配合好坏不一,市里各有关经济科技部门没有形成对下派村支书进行支持的统一布署,市里对下派村支书的管理和奖罚规定不够明确细致等。如果能将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将其纳入地方党建制度之中来,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日程中来,将下派村支书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这对我党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从下派村支书的工作成绩看,面对以市场化和村级民主发展以特征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前所述,党的村级基层组织仍然有自己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它是村级公益事业的组织协调者;在村民自治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中,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监护者,是村务公开和依法治村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从道义上看,它不与民争利,能公道地协调处理村里的利益矛盾,代表著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从党员队伍建设上看,它将更高素质的党员输入了农村,它积极主动地培养年轻能干的后备力量,将农村最有活力的人群纳入党的队伍之中。同时,下派村支书也是一个培养我党农村后备干部的重要环节,它使下派干部受到了农村工作的历练,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学会了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这对我党的农村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政权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的软弱瘫痪严重影响著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村支书本村化的作法,将村支书下派制度化,将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下派任村支书,同时,为下派村支书营造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的管理支持环境,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的战略举措。由于我党村级党员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在短时间内难以从矮子里面拔出将军,短期的党校培训也同样难以训练出合适的人才,因此,要强化村党支部,就要将人才从上面注入基层村党支部中,以外来的人才带动本村的党员发展。将党和政府支持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资源,集中通过下派村支书这个管道输向农村,实实在在提高村支部的服务能力和政治地位,以此强化党在农村的威信。从下派人才资源来看,虽然经过了多轮机构改革,但我们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冗员仍不少,与其让他们坐办公室看报纸还领工资,不如让他们领著原单位的工资到农村去锻炼,去不断充实村党支部。如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逐渐将当过村支书的履历作为今后年轻干部提拔的一个先决条件。基于以上思考,建议将下派村支书提升为我党当前强化村支部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省、市党委为组织主体,从省、市、县选拔年轻党员,配套有力的干部提拔使用机制和各部门全力支持的经济科技政策,严明奖罚,向国内落后地区的软弱涣散、瘫痪状态的后进村、问题村、矛盾村全面下派村支书(几年前全国曾向约20万个村下派工作组,我感到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将集中在城市里的资金和技术要素下移一部分,通过村支书输送到农村,提高党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协助村民推进民主自治,保证民主选举的公正,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对村级民主的有关法律和规定,保证党对村民自治民主进程的领导;以依法治村和公正断事来提升党在农村的道义力量,将农村年轻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群吸纳进我党的队伍之中来,使“三个代表”真正全面落实在村党支部基层组织的工作之中。

7.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 有的村开展的很好, 有的村却开展的很差;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陈旧, 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场地都非常有限;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缺乏, 其素质也参差不齐。

2.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政府非常重视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搭建农村文化活动平台, 如不少村建立了“农家书屋”, 但是据笔者了解, 不少“农家书屋”实际上形同虚设, 农民的借阅量非常少。书屋并没有真正发挥群众吸取知识营养、享受文化生活的作用。另外, 还出现有部分农村文化场所被出租或被挤占、挪作它用的现象。

3.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迅速增加, 但缺乏鉴别能力和健康的消费理念。

在农村文化市场上, 大量低俗的文化产品如影视、音乐和书籍等蜂拥而入, 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等被大量出售或出租, 填充了农村居民好奇却又饥不择食的文化需求, 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思想文化阵地, 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 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侵入。比如农村的赌博风非常兴盛, 人们普遍认为“大赌是违法, 小赌是怡情”, 法不责众。赌博风之所以屡禁不止, 与群众缺乏健康的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

4. 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被破坏严重, 文化的多样性丧失。

例如写春联的习俗。过去, 每逢春节, 农村每家每户都要写春联, 至少也要请人写, 春联的内容尽量符合各家自己的情况, 一般不会出现内容完全重复的现象。但现在农村很少有自己写春联的, 几乎都是在商店或街边购买工厂统一印制的春联。这种靠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春联, 造成了春节时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的春联几乎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偶尔遇到哪家自己写的春联, 也多是要么字体难看, 要么对仗不齐。再如古民居是农村民俗民风重要的载体,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现在的农村住房样式和风格基本雷同, 没有任何特色, 而且很多村庄的传统古民居被破坏殆尽。

二、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1.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精心打造特色文化, 保护和发展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 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发掘和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 如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刻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

2. 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 各级政府应从乡情、村情出发,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调动社会力量, 多渠道、多方位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用于乡、村文化站的硬件建设和改建、扩建, 逐步改变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现状。

3. 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和希望的田野,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只有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 结合农民群众的切身需要, 用和谐的先进文化引导他们, 熏陶他们, 凝聚他们, 才能推动新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因此,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 特别是必须与农民的致富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他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 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 让他们学到更多致富本领和职业技能。

4. 结合实际乡情、村情, 扶持民间社团组织, 培育农村文化能人。

比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培养新的文化工作者, 并提高原有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让这些文化能人带领和推动先进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再如投入人员和经费发展农村文化社团, 规范其组织, 扶持其开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健康的文化生活不仅可以使农民的生活从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提高, 还能够培育农村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8.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领导力的基础,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何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待加强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成了拥有种种自主权的生产经营主体,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大大提高,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则失去了对集体经济资源的控制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公共事业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党组织原有功能的实现空间逐渐缩小。而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的问题。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到位,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手段减少、功能弱化,导致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与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愿望和要求产生了很大差距。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

随着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这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活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自治主体缺乏。由传统的“统治”方式向村民自治制度的变迁,治理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村民,然而,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主体——农民,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合作精神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公共精神缺乏, 再加上由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使一些较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村民流向城市, 农村出现了以“九九、六一、三八”为特征的村庄人口结构现象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倾向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核心,聚不成合力,影响生产和管理。其次,“两委” 班子不协调,有些党支部书记片面强调“一把手”的地位,并代替村委会决策,干预村委会自治事务。有些村委会成员又片面强调自治,认为村委会是众多村民选出来的,有群众的拥护,比由上级任命或几个党员选出来的村党支部群众基础强,所以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愿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同党支部书记形成对抗,严重影响工作,也使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使村里面的工作陷入瘫痪,争权夺势现象非常明显,有些村甚至出现利用宗族或金钱等的手段干预村务政务等现象,影响了基层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跨地区、跨产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农业协会、经济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产生,特别是近年来的城中村开发,新的农村社区不断涌现,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此外,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流动性较大,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目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往往与党员个体特点不相适应,导致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准确掌握其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流入地党组织也很难为其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将自学、集中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村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的教育体系,通过各级党校、干校以及各种农村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业务培训、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学习,并通过外出考察、锻炼等多种渠道,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二)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领导为引导、变强令为示范、变要求为服务,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村的发展谋出路、订规划、绘蓝图,真正把促进农村发展当为己任,努力开创为农村的富裕和农业发展的场景,为农民的增收出主意、想办法、找出路、办实事。农村基层组织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在教育农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村民自治的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上。对事关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相关权益和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要组织农民讨论协商,制定农民共同遵守的村民公约,规范和约束农民行为。

(三)创新用人理念,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创新用人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方法拓宽用人的渠道,在坚持政治素质标准的前提下,打破身份、籍贯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可采取公开招考、聘任制等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拔村干部,真正把政治过硬、能力较强、群众公认、作风扎实的人才引进来。要加强建设后备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加大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注意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在乡青年、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中,选拔出经济思路清、带民致富举措多、群众满意度高的优秀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并对培养对象定期考核,特别优秀、已具备领导干部条件的,要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

(四)创新村级领导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上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坚持“两个不动摇”,即坚持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严格界定“两委”职责范围,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在村级组织中,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

(五)创新党内组织机构设置,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一是村村联建党组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党组织合并归一,建立联合支部或党总支或党委,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村企联建党组织。即突破行业界线,将乡镇骨干企业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三是村居联建党组织。在城郊与城区接壤的地区,将行政村和居委会党组织合并,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统一领导行政村和居民区的工作。 四是建立行业党组织。主要以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的党员,按行业分工组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党组织。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根据农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置流动党员临时支部。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党员信息一网通,实现城乡对接的党员“无缝”管理,从而增强农村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上一篇:邮政报亭经营权转让协议下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学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