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2024-08-22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精选10篇)

1.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一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的课程教学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 戴子文 5118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从崭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多渠道的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企共建课程教学体系 等方面进行探索,并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来完善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设计 案例教学 校内模拟实训 校企共建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涉及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一、崭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

在教学内容方面, 《物流管理》课程的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我校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陶瓷企业、鞋类加工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陶瓷生产工艺、鞋类生产工艺相结合,重点在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清远苏宁、国美、农村电商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环节上,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例如:笔者曾经在选址分析中,将14春物流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清新区好美家超市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清远苏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分析目标,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东鹏陶瓷厂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多渠道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教学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和交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因此,笔者建议案例要依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丰富的校内模拟实训教学

校内模拟实训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实训分为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其关键是实训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训的指导和考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例如:物流模拟软件的校内实训,教师可以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设定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训,在实训进行中调实训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还可以增加校内实训的内容,例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体系

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教学体系,是加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与物流相关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业务的实际相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此外,共建课程教学体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仿真的工作环境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并鼓励和资助校内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校内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学校资助派送到省内外学校作访问学者等形式,提高校内专职教师教学技能;引导物流企业优秀操作型人才到该专业担任稳定的实训教师,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打造为特色鲜明的校级重点教学团队。

总之,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结合本地经济需要与专业特色,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1】刘斌,物流管理课程多种手段教学模式探索,《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2】刘家林,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物流技术》,2015.【3】牛玉君,浅谈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国科技信息》,2016.

2.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教材现状,教学方法,教师素养

中国文明在农耕下延续几千年,吃历来被中国人所重视,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烹饪专业因实用性强、就业率高成为很多中职学校招生的热门专业,每年各级各类的烹饪技能大赛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大赛中除了技术比拼,也有脑力比拼,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同样重要。所以,几乎每个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烹饪理论便是很重要的其中之一。

一、烹饪理论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的知识面太广,但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

目前烹饪理论的教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综合性很高的针对中式烹调师考试的教材,如《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二是把这门课程划分为更加精细的模块,如烹饪工艺学、烹饪原料学等,每学期学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材。前者的教材一般内容很丰富,烹饪工艺、菜品搭配、原料处理都有涉及,但每部分都讲得比较简单,更像是中式烹调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后者虽然划分得更细,但教材也存在广而不深的问题,比如烹饪原料学的教材对原料进行了分类,陈述了每类原料的特点,但如何运用到实作中以及不同品种在实作中的变化却较少提及,而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却是很重要的。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需要提高

从事烹饪理论教学的教师一般来说要么是实作老师兼任, 要么是专职的理论课教师。实作老师经验丰富,对实际操作很了解,但不一定有很好的总结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提炼不够;专职理论课教师大多从大专或大学毕业就工作,与行业接触较少,能很好地理解书本理论,但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有待加强。如果这两类教师能优势互补,那么理论课就能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二、对烹饪理论的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合理化

烹饪理论的教材内容广泛,但有些与学校的课程设置重合, 比如营养卫生、成本核算,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这类课程;烹饪工艺学在红案等实作课时有涉及,且实作比理论的印象更深刻,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按教材的课时来讲,就显得枯燥。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有侧重,避免与其他科目重合。结合学生的实践,烹饪理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侧重于原料学、烹饪化学等模块,让学生了解原料的性质和烹饪中的变化,教学常用原料可以粗讲,教学少用但以后工作中涉及的原料(如鲍鱼等比较名贵的原料)可以细讲,这样学生才可以学以致用。

(二)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的教学比较枯燥,与实际结合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固然很好,比如,讲到“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时,现场来场烹饪秀给学生看,但不是每个学校的教室都可以既能讲理论又能做实作,而且这样课程进度也会比较慢。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领会老师的知识点。虽然微课的制作和应用需要老师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这种形式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大环境,使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

(三)教师自身素养提升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在教师的“教育者和行业家合一” 的带动下,学生要做到“学习者和工作者合一”。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于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 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技术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实训教师技能再好,也不能墨守成规,应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学校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理论课教师应走出书本,多向实训教师学习实践经验,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依托行业开拓教师的实践基地,既能让教师通过活动加强实践,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训,以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教材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而存在的,新的教学手段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教师的言传身教依然重要,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只有保持对教育的热情,才能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创造新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刘甜.微课在高职化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10-111.

[2]姜振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3.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课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院校专业课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且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但是专业课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就业前途,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实质进展。

一、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发展遇到的问题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配合不紧密

中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专业课加实训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实操训练,但是也存在实训课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两者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许多院校实训课内容或者偏离专业课,或者与专业课教学进度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训来进行强化。这样会使学生很快忘记所学内容,或者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表面,难以有更深入的突破。

2.电类专业教材编写对学生程度估计过高

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初兴趣盎然,对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勉强能够理解,基本可以做到专心听讲。但是,当遇到数学公式推导和证明时,就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开始抵触新知识,进而导致厌学。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打消,本来燃起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浇灭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会感觉课本知识点越来越难,渐渐地他会发现看课本犹如看天书,完全摸不到头脑。

3.校园文化建设与电类专业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现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些积极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专业课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二、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措施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相互配合,教学进度紧密结合

专业课不能脱离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现象和原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后,辅以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及时通过实训教学来强化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专业课与实训课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弱化电类专业课数学知识的使用

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专业课兴趣的丧失,来源于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中职学生本身数学知识薄弱,在面对课本中繁杂的数学推导时就会犯怵,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专业课中数学公式推导,抛开以往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公式的繁杂过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知识。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新知识。

3.强化多媒体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又可以弥补课本教学的不足。它通常以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动画为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知识脉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重点突出,结构分明,使学生更加容易领会老师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灵魂所在。当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时,他们也会了解学校并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可能是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课余时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我们既可以聘请本专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信条,还可以建立起优秀毕业生信息库,请一些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代表交流经验,鼓励在校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目前,各类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所开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学校可以借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增加与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本专业有趣的实验现象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索真理。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对待学习有始无终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兴趣入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明白对待知识不要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有所收获。未来我国制造行业的振兴之路,全部寄托在这批年轻人身上。只有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中国工业才能走出一条精品之路。

参考文献:

4.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四

襄阳汽车职院

摘 要:德育课程教学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中职教育的首位。但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实效性较差等现实问题。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教学 现状 调查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目前急需的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和文化基础,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中强调中职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中职德育教育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现着中职教育的方向性,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中职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大纲》强调,中职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大纲》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市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搞好“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调查并反思德育教育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襄阳市《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统一安排,《德育》子课题组于2011年9月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内容主要为了解我市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德育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德育课教学现状;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理解、接受、学习情况;德育课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情况;德育课的教学评价现状等几个方面,力争掌握我市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状况,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真实的依据和参考。调查选取我市的襄阳护士学校、襄城职高、保康职教中心、南漳职教中心、老河口职教中心、谷城职教中心及襄阳汽车职院等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分别对教师和学生,采用我们自编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学生卷分为两部分,计27题,第一部分为学生对德育课课程的了解和认识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德育课教学的认识和参与情况调查,主要对中职二年级学生开展调查; 教师卷共17题。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15份,收回71份,有效问卷7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62%;发出学生问卷495份,收回426份、回收率86%,有效问卷419份、有效率85%。

一、调查结果:德育教学现状审视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我市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德育教育和德育课程开设情况上

通过对对各校教师问卷总结发现,超过95%的中职学校基本能按照要求开设德育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方面,有25%的学校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19%的学校开有时事政策教育、13%的学校开设有预防艾滋病教育、8%的学校开设有毒品预防教育、9%的学校开设有环境教育、6%的学校开设有廉洁教育、20.0%的学校开设有安全教育;76%的学校德育课程周课时达到2节,甚至有14%的学校周课时超过2节,也有近10%的学校周课时不足2节;有31.6%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本校德育课外活动很丰富,认为一般的有42%,认为比较贫乏的25%,表示不清楚的占1.4%。

2、大多数学生对德育课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兴趣

据调查,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看法是比较积极的。有80%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中职学校开设德育课很有必要,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仅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有57.8%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懂了许多道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很大影响,仅有8.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德育课程对自己根本没影响;有57.5%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德育课,但也有32%的学生表示对德育课没多大的兴趣。

3、在对德育课教学的认识、参与和反馈上

大多数学生反映德育课教学方式单一,有57%的学生反映上德育课教师主要采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解,只有28%学生反映教师采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有35%的学生反映上德育课时枯燥无味、老师讲条条,有2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内容离实际太远,同学们们不愿听,有41%的学生反映德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互动较多;有39%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教学讲授;有5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带领进行社会调查和职业调查;有43%的表示欢迎学校和老师请用人单位谈谈他们对从业者的要求和希望;有41%的学生欢迎学校请毕业生回校来给大家聊聊自己的经历和感触;有31%的受访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讨论、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4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讲课能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有24%的学生表示欢迎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主题辩论、模拟仿真、角色扮演等活动。

4、对德育课评价与考核方法上

在对德育的考核上,有29%的反映老师是根据学生在德育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有27%的反映老师是根据学生完成德育课布置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有18%的反映开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有16%的反映闭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认为没考核过的达10%。

有24%的学生希望德育课采取开卷考试和平常成绩及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有17%的学生认为应采取闭卷考试和平常成绩及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有14%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开卷考试和平常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应采取闭卷考试和平常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达13%,认为应单纯采取开卷考试的达19%,赞同单纯采取闭卷考试的仅为14%。

二、反映出的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各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育教学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德育课程开设不足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要求,中职德育必修课程应按4个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但调查显示,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计划开设明显不足。根据教师调查反馈,有21%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只开了一个学期,38%反映只开设二个学期,7%反映开设了三个学期,只有不到30%反映开设了四个学期;同时对老师的调查显示,只有74%的老师反映所在学校所有教学班级均开设有德育课。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学生),有46%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只开了一个学期,有28%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只开了二个学期,只有26%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开了三个学期;有超过56%的学生反映德育课有被其他课或活动挤占或被调停,其中有16%表示是经常性挤占或被调停;有超过32%的学生反映德育课每学期不能按教学计划完成。

2、德育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德育课程理论性较强,教与学均有一定难度。从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来看,有57%的学生反映老师采用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28%,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有35%的学生表示因为老师讲条条,德育课枯燥无味;有2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内容离实际太远,不愿听;有23%的教师明确表示本校的德育交流研讨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有14%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本校的德育交流研讨活动;有56%的学生反映上德育课时从没有其他老师来旁听。

4、学生德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

中职德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同于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不能单纯通过试卷考试定成绩。《大纲》明确要求“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考核评价的方式必须多样化。调查显示,甚至有10%的学生表示德育课从没考核过,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德育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能进一步优化。

4、德育课教学效果有限,中职学生德育素质不容乐观

对教师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缺乏理想,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出口成脏现象普遍,早恋问题严重,易沾染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厌学,无追求;学生有网瘾、抽烟、早恋、厌学、上课睡觉、骂人、打架等不良现象以及逆反心理;学生缺少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缺乏艰苦奋斗、勤劳检朴的品质;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班集体荣誉感,学目标不明确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各中职学校虽然对德育教育比较重视,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的德育教育教学中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德育教学的水平和实效,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总体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1、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

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德育教育。在当前的招生和办学环境中,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追求学生的就业影响,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校把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使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让位于专业课;二是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效教育工作,难于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目前各中职学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把教育教学的重心偏向专业课程,而在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从人员、设施、经费等投入均明显不足,大多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缺乏有力的督导体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三是多数德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步较慢,教学观念陈旧、方式单一,严重地制约了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此,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德育教学的投入,严格按教育部要求开足德育课程;建立了科学的同行听课机制,以利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和整改机制;加强对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的能力和德育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2、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当前,德育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其中有学生的因素。当前中职生源质量整体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并且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诱惑,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由于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几乎是同龄人中的“弱势群体”,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未来感到迷惘,常引发自卑、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也有教师的原因。传统的德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圣经”,单纯采用课堂灌输的方法,教学方法和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少,师生互动不够,老师很少给学生以充分讨论、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因此觉得德育课枯燥无味。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上课老师自己“唱独角戏”情况,改变单纯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单纯的“听课”到积极参与学习。

“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眼神与眼神的交织,语言与语言的互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快乐与快乐的共享,知识与知识的互导。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探索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参与型”、“讨论型”、“体验型”、“社会实践型”、“咨询型”等。从传授灌输向对话引导转变;从理论讲授转向活动拓展转变;从理论知识观点转向案例分享与交流转变;从只重视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从只重视知识积累向生命成长转变;从只重视评价学生向师生互评转变;从只重视德育本位向职业渗透转变。”(阮先会)

3、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大纲》指出:学生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评价的主体应多样化,应把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邮件结合起来。在考核的内容上应充分涵盖认知评价、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应把德育课课堂教学与学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和学生的平常行为准则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对德育的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信(道德信念)和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的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学生从德育理论认识向行为实践发展,实现由他律变为自律,从而推动学生的德育水平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德育课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每位学生都成人、都成才!”(阮先会)

4、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平台。扩大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由传统模式下的德育工作只是学工处、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的事,到所有任课教师、学生、学校的其他员工全体参与、相互监督,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整体参与性和教育过程的长期性。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合力,同时也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把德育教育涵盖到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各个环节上,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健康等都作为德育成绩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使德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2、李祖松:中职生“选择—发展”德育评价模式的实践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3、阮先会: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评价,2011.8

4、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5

5.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五

[摘要]会计模拟实验是中等专业学校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深化会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等专业学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从拓宽会计模拟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层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结合、配备有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层次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因此会计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模拟实验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形式一般采用会计主体的真实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进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模拟记账活动,对会计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对实际的会计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本文将在探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中等专业学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措施。

一、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深化会计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会计学的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初学会计者,往往对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程序等内容感到不知所云,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不能形成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而会计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操作。使学生能全面认识会计过程,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记,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都用文字描述出来,会计凭证用简化的会计分录代替,会计账簿用“丁”字式代替。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感觉离经济生活太遥远,久而久之。便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使学生变成主动者,在实验室完全仿真的环境下,学生亲自完成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到账簿的登记,最后到报表的填列、分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到国际经济环境中,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表明,招聘单位需要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而在学校里,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为社会所认可,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缩小理论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必须加强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条途径,即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校内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工作。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拟实验内容陈旧、涉及面窄

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取代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2007年又修订了《企业财务通则》。但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这些新变化还没有在各会计实验教材中反映出来,导致模拟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现背离的情况。

就目前,大部分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资料一般以某一企业某月份的会计资料为模拟对象,要求学生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进行会计实务的模拟训练,而这个企业一般是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是典型的生产经营企业,以它为主体进行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产供销的核算、对成本的计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各行业会计制度不同,核算要求不同,学生将来就业的领域不一定是制造业企业,因此仅就制造业企业进行模拟训练,学生的会计知识面有限,会计视野很窄,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其次,大部分会计模拟实验资料过繁或过简,多是一些常规性业务且同类型业务大量简单重复,特殊业务处理则很少涉及。

(二)模拟实验教学要求的层次低

在会计模拟实验中。一般由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套模拟题,题中提供企业某个会计期间发生业务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了解原始凭证的填制。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汇总、登记账簿并结账、编制报表等。这些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但忽视了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能处理账务,还能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咨询、决策与控制,对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脱节

目前,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都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以期两部分相互补充。但在教学中,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数据、教材等资源不能共享,手工实验的结果不能为计算机实验起到基石的作用,也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被割裂。

(四)实验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实验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也是导致实验效果不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目前,指导会计模拟实验的教师基本都由会计学任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他们很难在教学中清晰、准确地讲授会计的实际应用。例如。会计教材中的经济业务都是用文字描述的。而实际工作中这些经济业务是以各种单据、票证为承载体的。很多教师在讲授中主要注重这些业务的账务处理。对相关票证的作用、传递程序等则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模拟实验中,指导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往往有一定的差距,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往往不能使学生信服。

三、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拓宽、更新会计模拟实验的内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集团化的特点。单一以制造业企业为会计模拟实验对象已不能满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因此,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开设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环境,除工业外,还可以提供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的会计工作环境,提供相应的模拟资料。虽然实验较复杂,但对于拓宽学生将来的就业渠道大有裨益。当然,由于会计学不仅在理论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而且在实务方面也是我国近十年来变化最大、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最多的一个领域。因此,各行业会计模拟实验资料都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相关财经法规、准则。及时更新。

(二)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层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会计模拟实验中需调整思路。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为目标。提高实验教学层次。具体地,可以在完成基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模拟单位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运营能力、获利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或要求学生设计一些财务制度,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材料采购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等:或在提供的原始凭证中加进一

些不真实、不合法的凭证,要求学生进行审核。通过这样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与审计等环节的实训练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三)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企业纷纷采用先进的会计软件,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学更需要手工模拟与会计电算化相结合,改变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脱节的现象。由于计算机模拟是在手工模拟之后进行的,所以可以在手工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电算化模拟,对手工实验的资料,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到账簿的登记,最后到报表的生成重新采用计算机模式进行,做到手工模拟和电算化实验资源共享、相互补充,让学生将手工模拟流程与计算机模拟流程进行对比,分析异同,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手工会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设置的认识,培养既精通业务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系统的通用型人才。

(四)配备有经验的会计模拟指导教师

6.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六

陈璇

(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大连,2009-10-16)

【摘要】:本文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理性反思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特点及网店建设与维护课程应该怎样开设才能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网店建设与维护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

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及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给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中专学生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面临着严重不足已是公认的事实。招生计划逐年减少,招生人数与日下降,很多时候完不成招生计划,造成了生源整体素质差,学生不好教等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只有十五六岁且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给学生管理工作带很大难度。

2、部分学生家庭氛围不好,父母疏于管理,把学生的教育管理任务干脆直接推给学校,个别班级的学生单亲家庭偏多,家庭不和睦,使得学生的心理有的很偏激,不愿意和老师家长沟通,也不愿意和班级同学做朋友,孤僻自傲,我行我素,甚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

3、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薄弱、没有自制能力、组织纪律性差;个别学生还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恶习,不讲礼貌、不尊敬师长,甚至认为来学校只是为了混一个中专毕业文凭,这些实实在在的现实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教学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像以前中学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应注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对专业课程的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如商务英语、日语、国际贸易等大都是理论课程多,学生上课时总觉得听理论课枯燥乏味,学习就没有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言传身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讲,多讲一些实际案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养成既热爱基础理论又热爱专业知识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无所事事,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学习和生活也就有了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会更浓、纪律性自然会进一步加强。

三、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建设与维护管理课程的设置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通常将电子商务的定义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电子交易,主要包括利用网络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广义的电子商务亦称为电子商业,是将运用一切电子工具和技术进行的所有与商务有关的活动——如商务信息、商务管理和商品交易等,统称为电子商务。下面将我的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建设与维护课程实际教学情况予以简述,供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参考。

1、电子商务专业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兴趣,在着重讲好电子商务专业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网店建设与维护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专业设置上我们明确目标以建立淘宝网站为核心开展课程设置,通过网店建设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网上开店运作,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全面的实战技能。

2、网上购物背景及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网上购物人数超过4300万人,占到中国上网总人数12300万人的三分之一以上。网购在全国消费品销售市场中的地位亦日益凸显。2002年全国网购总额只占全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的0.04%,而到2006年,质疑比重已经达到0.41%,增长了9倍,到2008年更是突破了1%,这意味着,网购创造性的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网络购物正在逐步被中国百姓所接受。在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中,我们惊喜的看到无论是网购的人数还是网购所占消费品的销售总额都在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增长,其增长速度真只是传统模式的数十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以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完善,电子商务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和前景。而作为供需双方中的卖方——网上开店的“掌柜们”更应当趁此发展良机,拓宽销售模式、赢得新的市场份额。

以此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讲授课程时以概念和方法为铺垫,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上,教师首先建立一个淘宝网店,让学生实际了解淘宝店铺的运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课程的时候重点讲授了B2C模式的当当网以及C2C的淘宝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浏览搜索淘宝网站的商品,会使用暂存架、购物车,并且让学生选择一样自己需要的商品进行购买,切身体验购买流程,当然因为老师有网店,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网店里虚拟购买,这样既体验了购买流程又不用花钱,非常实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达到能够自己开店营销,还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3、网店建设与维护课程内容

1)前期准备

(1)电子商务基础:前期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重点讲述电子商务模式及C2C简介,让学生了解何谓电子商务,以及B2B、C2C、B2C的概念以及代表性网站,重点要学生知道C2C网购市场的优势及社会影响;实践操作部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浏览器软件IE的设置,网页浏览和保存、收件夹的使用、建立、收发电子邮件的基础操作,以及申请网上银行,同时熟练使用博客相册功能为上传宝贝图片做准备。

(2)网络营销市场调研

了解网店的概况;商品及市场定位、竞争对手、利润、进货渠道的分析,以学校同学为调研对象,自制调查表,调查出当前同学都对哪些产品感兴趣,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价位多少能够接受等等,以确定商品品种、货源、定价策略。学生通过此项调研,能够加强与同学的来往和沟通,同时将网络营销课程应用于实践,更能理解网络营销中的营销策略。

2)店铺运营

(1)了解并熟悉淘宝、熟练使用阿里旺旺和即时沟通工具:通过对沟通工具的使用能够贴近买家,更清楚的了解买家的需求,有更新的商品可以及时告知买家,发展自己的潜在客户。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经常与买家沟通,不但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还能培养自身闯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熟练使用PHOTOSHOP、光影魔术手工具:通过学习PHOTOSHOP等工具学生会处理图片,进行店铺店标设置,尤其是会使用IMAGE设计动画店标,会设计水印效果,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能熟练进行宝贝描述、拍摄与图片处理以及装修美化店铺。还能够自行设计个性动态店标、店铺公告、宝贝分类模板和描述页面以及个人头像的设定,增强了学生的美感,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图片处理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店铺出售的一项筹码,更能增长学生学习的兴趣。

(3)店铺进入试运营:学会线上管理和线下管理“我的淘宝”,具体内容包括留言、宝贝分类、推荐宝贝、进销存、卖出宝贝及评价、投诉及处理、备忘录的使用、查询工具的使用、提醒功能设置的管理,商品的定时发布设置,最佳宝贝上架时间以及包装的方法和设置运费等。通过店铺的运营,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店铺管理,使店铺功能更加完善,更能吸引买家眼球。

3)店铺推广

(1)店铺推广方式

熟练使用博客、设置关键字与友情链接以及进行促销活动:重点掌握博客日志、相册的功能,学会怎样使用,主要目的是熟练把商品的具体介绍及设计好的图片放在博客的日志与相册里,通过博客学生能够更好的对店铺进行宣传;同时对出售的商品设定好宝贝关键字,使宝贝标题更加突出醒目、与众不同,从而让买家过目不忘;设置友情链接,发展自己的店铺形象;在开店初期可以多进行促销活动,使买家有强烈的购买欲望。

(2)建立自己的网店品牌,重视交易安全

了解常见的商品、物流、服务纠纷案例: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能够预防纠纷以及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纠纷,同时防止“钓鱼网站”,提高自身的安全性,保障店铺的正常运营。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都开起了自己的店铺,很多都有了网上交易,虽然因为有很多同学没有网上银行卡是通过现实买卖完成的,但是不管怎样,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性格,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做事情更加有信心,并且由此专业学生带动了其他专业学生,现在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都在淘宝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店铺。当然,由于中职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初次经营自己的店铺,很多店铺推广活动是需要付费的,受资金上的限制,推广活动还不适合学生参加,但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运作,一定会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不足和就业困难的趋势,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中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建设与维护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指明学习方向;二是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选择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和易于接受的课程,使学生毕业时都能有一技之长;三是注意教学方法,除教好课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应该搞好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学生交朋友,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一家自己的网店,并能自行经营管理,为毕业后就业或自谋职业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亚萍: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第1版,第3页

7.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七

本人曾赴德国系统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据此对《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专业课, 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进行了新的探索, 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材和教学方式。

就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适用范围最广的《前厅服务与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而言, 教材仍然沿用学科式构架。这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 进行系统学习, 但理论学习部分过多, 实践操作十分缺乏。与之相对应,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主要以教材为主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没有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进行消化。

1.2 教学考察方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数是以一纸试卷作为评判标准。由于中职教育的实用目的, 《前厅服务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课程采用与《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一样的纸质教学评价方式, 显然是不合理的。

1.3 班型设置。

现有中职班型普遍在三十人左右, 同时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动力不足, 这直接导致教师被动地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恰恰是中职学生最不能接受的授课方式, 学习效果很差。由此恶性循环, 人才培养质量可想而知。

2 系统化课程开发

2.1 工作领域。

根据前厅部所需要的职业岗位群, 确定前厅服务人员的职业能力。此后, 应与对口企业深入研究, 最终确定所需岗位的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形式以及岗位员工所需的必备知识和职业素养。以此为最终指标, 为了实现工作平台向教学平台的过度, 需要依据企业实际的工作程序提炼出典型的、理想的、完整的、普适的工作程序———工作领域。经本人研究, 拟将前厅部门所包含的行动领域总结如下:预订服务, 礼宾服务, 前厅部接待服务, 问询服务, 大堂副理岗位服务, 商务中心服务, 电话总机服务, 前厅收银服务。

2.2 学习领域。

在课程开发中, 需要根据特定的“行为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就是由一系列的“学习领域”所组成, 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了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为了确保每个“学习领域”都与整体的工作过程相关, 每项工作任务都应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个体。

2.3 学习情境。

传统教学设计复制了具体工作过程, 学生缺少在比较中学习的机会。针对服务业的最大特点即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课程教学内容应以服务对象为载体, 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服务的灵活性, 形成职业能力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4 教学实施。

通过安排教学情境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职业化的课程应使学生在课堂感受到岗位工作的完整过程。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这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为从工作过程中导出行动领域, 首先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分析并细化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完整的工作阶段。

3 应用案例

3.1 情境设计。

《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计划中, 笔者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 团队接待属于情境三。

从职业实践角度出发, 前厅服务工作的四个阶段:团队预订、团队入住、团队住宿期间服务、团队离店。团队入住接待是酒店团队服务工作中的第二步。详细分析课程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 的基本信息, 达到因材施教, 心中有数。

3.2 制定目标 (专业方面, 方法方面, 社会方面和个人发展方面的能力)

3.3 教学安排

4 教学效果

初期学生对此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不适应现象。另一方面, 在现阶段, 老师手里没有现成的成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但是本人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 仍然收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首先是, 学生中有的积极分子, 开始喜欢在课堂上根据老师创设的情景来自行解决问题, 遇到不懂的问题力争自己解决, 解决不了了再问老师, 这样的学习方式对那些比较自信, 喜欢挑战的同学是比较适合的,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也是积极的。其次,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到了姜大源教授所讲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论内涵, 不论是专业课, 还是基础课, 不论是专业课的技能操作部分, 还是理论讲授模块。只要是你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调动起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原本枯燥的需要老师“镇压”的课堂, 开始变得美妙。课堂上的睡觉, 注意力不集中, 思想开小差的老大难问题, 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变得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曹艳芬.试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以《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范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0-15.

[2]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张勇.行动导向教学法目标群体分析[J].西部科教论坛, 2010 (3) .

8.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机械类 课程 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不同的会议上连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对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和人员来说真可谓是欢欣鼓舞。因为国家正从政策的高度开始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春天来到。但冷静下来,我们也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目前职校课程设置及内容编排上有一些地方已明显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的话题便成了人们谈论的中心。职校的课程改革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和进行:

1、受多种因素影响,职校生源的素质较十年前有明显降低。这种降低一方面表现在个人行为修养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文化素质上,这些问题已不再是极个别现象。而现有职校文化基础课教材的编制仍是建立在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上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学、物理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按教学大纲还必须讲,这让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到很难受。因此,基于目前学校生源现状,就必须把文化课放在服务于专业技能的位置上。对于服务性不强的内容必须进行大胆删减,如《数学》第六章导数与微分简介对于中级技能的学生来说,不要求掌握,可以删去,而对于有要求的内容则根据学生情况可重修、补充,如《数学》第二章三角函数则根据学生情况可加大课时,概念不清楚的,要重新进行补习,重在体现它的服务性。

2、现有教材有些内容知识陈旧,但仍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大量篇幅进行讲解、训练。如《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本教材中锉削训练所占比重很大,可是实际生产中需要端锉刀的活已经明显减少,这无形中形成了学习和工厂实际的脱节。当然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受各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使有的课题训练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就是现有职业资格鉴定操作部分仍然是以考镶配件为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学生在学校花了很长时间去训练的锉配仅仅是为了取证,到工作岗位上却派不上用场的现象。长远看《钳工技能训练》确定需要缩减基本操作如锉、锯、錾的训练时间,而增加对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训练,如车削、铣削、和磨削。原因是:一方面手工加工具有不确定性,手工加工高精度又不是短时间训练所能达到,再者对于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来讲,没有点实际操作经验学起来装配和维修总感到好象脱了节。

3、从古到今说起教育问题都必然要谈到因材施教,可面对文化层次差异性较大的学生,我们却一直用同一种教材,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他们,显然不够科学合理。这样极容易出现有的学生吃不了,而有的学生不够吃的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也就是首先拿出各课程的内容编制分层,即一般要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这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结合专业特征对文化课及专业基础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好一些学生,考虑到其长远发展又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情况在每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公布清楚,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可以在学分的制定上加以区别,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文化水平应该掌握的课程内容,又给了他们学习方向和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厌学现象。

4、从现有教材的编排上不能说不细,从知识的宽度上不能说不广泛,但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却不能说好,原因在于这种编排仅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要从人的学习知识的认知角度看就多少感觉到些不如意,对于刚接受这一专业的学生来说拿出每一章节内容都难以真正调动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自然谈不上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我校采取的办法是将专业课程学习项目化,对于每个项目的制定应以本专业应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能联系生产实际制定项目更好。如钳工基基本操作锉削部分,我们可要求学生配作一个键,关于键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可以图示清楚,在引导学生做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要帮助引导他们分析清楚原因。通过做工件把相关知识溶入进来,这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由盲目学习变为有针对性的学习,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也是我们培养技术工人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5、中职学校教学分理论和实际操作两大部分,按劳动部教学大纲要求部分所占课时比例接近1:1,也就是说学校更应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便是中职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的根本区别。但是实操训练方面却受学校现有条件的严重制约,致使有的实训课题要想真正开展有不小的难度,但从专业训练角度讲,有的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和兴趣,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技能训练不比理论学习,操作技能的掌握必须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避免技能训练的纸上谈兵化。

6、现在有一种提法,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仅仅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教育,是使無业者有业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个体需求、个别差异甚至人格都忽视了,表现上看,这种教育目标似乎更注重生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缺憾,是对因材施教的背离。纵观世界职教的发展,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应是人格本位的教育,是充分发展个体潜能的教育,如果说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那么现在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使有业者乐业。是面向人的未来发展的教育,因此,为了给学生更充分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大胆的改进,即除了要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类外,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增设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选修课,如口语交际、公共关系、企业管理、职业道德等课程,专业知识方面开设有利于专业横向拓展的课程,如车工专业、铣工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钳工基本知识,面貌一新钳工专业学生则选修车工和铣工知识,从智慧方法及职业等层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九

一、中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这样的人才,但在实践教学中还是会出现与企业要求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大部分任课老师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因此,其教学思维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会不由自主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接受理论知识却恰恰不是中职学生的强项。尽管有的学校一直强调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却没有根本的改观,还在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2.学生素质不一,知识掌握速度不齐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学生情况复杂,基础高低不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个人成长环境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有的从小留守在家,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有过工作经历……学生心智的成熟状况不同,文化基础更是参差不齐,很难做到统一要求。

3.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存在瓶颈

很多一线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从学校到学校。自己并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还有一些老师以前曾经从事会计工作,但教学后基本没有接触,不了解企业工作的具体要求。目前对会计专业教师后期的培训学习也多以理论为主,实践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师自己也很迷茫。很多信息是道听途说的并非亲身感受,不能真正融合到教学中。

4.企业对财务信息保密

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多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所以一般企业出于对本单位商业机密的保护和会计工作管理的角度,不愿意接受外来培训者或者实习生。所以企业实践实际上学生只是对该企业财务核算的流程有一般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业务处理没有机会真正接触。

二、对策

多方面原因造成目前教师无法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培养会计人才,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专业知识水平不单纯是指理论知识,还包括专业技能。对于会计这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来讲,技能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以前教师都重视在理论上的提高,但没有把专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导致很多老师理论知识很丰富但专业技能很薄弱,一遇到动手操作的问题就发憷。甚至在教学中一味地依赖教学视频,自己却不能为学生演示标准的操作规范,对一些操作细节模棱两可。“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只有学生认可老师、尊敬老师,才会听进去老师所教的知识。所以老师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才能取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带领学生学好专业。当然,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社会的引导和支持。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渠道获取最新鲜的前沿信息。教师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2.正确评价学生

10.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 篇十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大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已转型,一部分学校仍在继续承担着小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现代中师美术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必备要求之一。搞好中师美术教学,培养适应当今我国小学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应是从事中师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 美术教学

现代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我国小学教育的要求,这应是我们从事中师美术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首要问题。

中师美术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必备要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师美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在教学目的上补充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补充了“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训练和美术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目的要求,在认真贯彻中师美术教学原则(思想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前提下,变革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学生艺术思维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开拓型的多能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现代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合格师资。

这一问题,其实质是当今小学教育所承担的职能所决定的。wwW.133229.com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筑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兴国,教育先行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民族文化要提高,必须从孩子抓起。”已成人们的共识。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中除有少数人继续升造学习外,大多数要到农村小学去工作。如何使现行中师美术教育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建设事业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培养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在体系上必须具备完整性、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美术教学应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和活动课带动全校美术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实践巩固美术知识和提高美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切实具备合格小学教师的美术素质。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外实践,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测评,积极开展美术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强化美术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和教学评估。四、根据中师美术教学的需要配备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并要有前卫意识,以保证完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按新大纲要求,美术教学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一、进行美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师美术教学通过各种不断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着艺术素养的教育,如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名家名作,扩大知识面,加强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绘画、建筑、雕塑、现代设计等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通过书法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提高书法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此,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新型人才。

二、培养和提高中师艺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时代,中师美术教科书随着时代进步,从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也在更新。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编排上,主要突出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与制作的课时比例由18%提高到33%,并且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密切联系小学现行教学实际,使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如进行黑板报、招帖、统计图表、教学挂图、教具、模型及校园或教室美化、节日环境等的设计、制作和布置。教材还编排了诸如“拍脑袋发明”、“头脑风暴创造法”等例题,使学生通过命题创作、想象、记忆等作业形式,以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另外,还补充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编排了大量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刘海粟、李可染、靳尚谊、贾又福等人的作品,作为学生赏析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把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从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用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周围的新鲜事物,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从形象思维的沃土中培植和挖掘出来。将“术”的训练和“美”的欣赏、创造能力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本技能的前提下,不择手段地去实践,从工具到材料,从平面到立体,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意象到抽象,从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地构成,大胆地去想象,自由地发挥,突出学生个体的独创性,只要符合教学规律,一般不应去扼制。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传统型的讲解――示范――临摹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多方位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如将学生作业展评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和学的效益成为一种动力,来促进教学发展。让学生通过展评看到自己的创造价值,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美术发生兴趣,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这就彻底打破了过去教师指定教材范画,全班学生集体强制临一幅画的现象。通过类似的多种渠道,把美术课真正变成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创造能力的也是最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

三、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职能是新的教学大纲对中师美术教学所赋予的新的课题。如何体现这一学科职能?

1.紧紧围绕美术必修课,搞好美术选修课,扩大学生美术知识面。在选修课教材内容和教学思想上,不但要体现中师特色,还要采纳二类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严格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和课时总量、考核办法,做到有据可行。

上一篇:小学元宵节活动总结下一篇:浅谈石油化工安全问题